第413章 砸缸的人
赵宗旭与赵宗鑫终究还是进入了同济书院,对于此,曾巩非但没有摊上大事的自觉,反而十分开心,在他看来,两位皇子都算是聪颖的,往往能举一反三,而且收皇子入书院,好处绝对多于坏处,皇子都进入了书院,说明书院的方针是正确的,自然会令宗室子弟、世家大族的那些人,对书院趋之若鹜,那些反对的人,为了自家孩子的未来着想,自然会偃旗息鼓。
在未央看来,这是纯粹的书生意气,都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人,一向是以把学问散布的满天下都是为荣耀,只是当这一天真正的到来的时候,或者说仅仅只是有一颗小小的萌芽,他们反而害怕了,他们害怕失去特权。
因为人一旦多了,就不值钱了,朝廷的选择余地自然就多了,他们就没有了那种独独然的超然地位,若是一个不慎,或者后辈不努力,那就会泯然与众人,这是不可避免的。
未央的骨子里,还是那个后世科技昌明时代的少年人,遍览史书的他,知道文人相争,比改朝换代更加的残酷,一个不慎,身败名裂都是小事,万世根基就会被摧毁的一干二净。
所以他做事,一向讲究春风化雨,虽然急切了些,但是筹备工作从来都是有条不紊。
蓬莱诸老决意推行义务教育,事先并没有跟未央通气,本来这是十年二十年,乃至百年大计,生生的被蓬莱诸老提前,甚至他们殷切的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在田间乡里,都能听到朗朗之声,铿锵写字之音。
未央知道这些老人家的想法,所以他并没有阻止,反而竭力推行,有人反对,那就打擂台,有人破坏,那就铲除了事。
他一向都是这么个人,做事不算是随心所欲,也绝非循规蹈矩。
既然事情已经开始了,那么久极力促成,也给那些老人家一个交代,毕竟他们都是七老十的人了,孝敬老人的心,未央从来都不缺,更何况那些老人家是看着他,护着他成长到如今的地位,让老人家的心愿达成,未央自然不遗余力。
就在这时候,一个人,走入了未央的眼帘,就是那位砸缸的家伙。
未央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在书院的大门口,这家伙一身儒服,长身而立,目光看着同济书院的牌匾,皱着眉头不知道想些什么。
未央带着赵曦与未珩、未玱三人来到的时候,司马光微微一怔,旋即施礼。
出于礼貌,未央不可能视而不见,就回了一礼,然后径直前行。
不知道司马光是什么心思,他就跟了上来,不近不远,十五步的距离,一步不差。
未央皱眉回头道:“若要求学,自去书院即可。”
司马光微微一笑,再次施礼道:“未大人名震天下,君实仰慕已久,特来拜望。”
未央冷笑道:“若是拜访,自去家里,来书院算什么回事?”
司马光微愣,不知未央为何对他如此敌视。
未央对于司马光,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只是对这小子有种说不上来的厌烦。
历史上的司马光,毫无疑问是光伟正的人物,但是他的光伟正,是踩着王安石上来的,再加上这家伙本来就是修史的,一部资治通鉴囊括古今,独步天下,未央也很佩服。
司马光自幼就是出了名的神童,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博学多才,刚正不阿,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家。但是不幸的是最终他却成了大宋王朝的掘墓人,这既是他个人的性格悲剧,也是大宋王朝的悲剧,
众所周知大宋王朝在历史中是出了名的积贫积弱,宋神宗即位后宋朝年度财政亏空已达1750余万。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宋神宗对宋太祖、宋太宗皇帝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
此时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大宋王朝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吗,如果此时不变法就将步入死胡同无药可救。当时的皇帝宋神宗也非常清楚这种局面,所以大胆任用王安石开启了历史有名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但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是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是司马光坚决反对,他反对的借口大概是两个,一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二是:说王安石变法把本该属于百姓的财富强行掠夺到了国库,容易激起民变。
所谓的祖宗之法是开国皇帝针对王朝建立时的情况制定的,时间久了社会环境早就变了,但是司马光不管这些,他们这些保守派就是要坚决执行,哪怕错了也不要紧。对于掠夺百姓财富倒不如说是掠夺商人官宦人家的财富吧,其实这才是很多大臣反对的根本原因,顺便介绍一下,司马光出生在官宦家庭。在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重新上台掌权,他立马废除了所有的王安石变法的所有内容,对,是所有!
青苗法和免役法两个已经被百姓所认可,如此利国利民的好法也被废除,使得同属保守派同的尊重事实的官吏也坚决抵制,气得苏轼跺脚大骂:真是司马牛,司马牛。宋神宗和王安石十几年的心血,一朝被全部废除!卧病在床的王安石听到此消息后经受不住打击,痛苦万分离世!
自司马光全部废除王安石变法后,大宋王朝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从此之后大宋王朝再也没有敢于变法的志士,也没有可以变法的环境。
虽然在司马光之前大宋王朝大臣之间也存在pn,但是毕竟规模小、斗争程度相对较低,并没有对大宋王朝产生太大的影响,然而自从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掌握朝政大权后,开展了针对当年改革派一系列的打击报复,甚至是同情改革派的中间人士也遭到了打击,如苏轼只是认为王安石变法有可取之处,就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司马光将改革派视之为敌寇,不管好人坏人,不管有功有过,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员,只要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全部受到了严酷的p!
从此之后大宋的朝堂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是有保守派和改革派两大阵营。自此大宋王朝朝堂之间斗争愈发激烈,大宋王朝的党争从此掀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的序幕!大宋王朝内部党争不断,再也没有精力解决国内矛盾,更没有国力应对辽、西夏等少数民族的威胁,灭亡已经是指日可待。
对外却是一味退让、不思进取只求苟安,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他竟然把宋神宗和王安石时期夺取的西夏之地退还给了西夏!美其名是为了大宋长期的和平稳定!可怜众多将士用鲜血换来的土地就这样被出卖,大宋王朝一直没有产马的地方,好不容易夺取来的就这样被废弃最重要的是北宋夺取的西夏土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可保整个西北的安全,而且给入侵大宋的辽军造成侧翼的威胁。通过此次退还,也造成大宋王朝自此之后国策发生了巨大变法,再也开拓疆土的决心,只求自保只求苟且,仅此而已。
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时,朝中很多大臣看到了变法的好处,不愿意全盘废除,司马光就大肆重用听他话的奸佞之徒,特别是他重用了以蔡京为代表的一大批奸臣。从此之后朝堂之上乌烟瘴气,朝纲混乱,再也没有人心忧天下百姓,只是争权夺利。
结果后来哲宗皇帝去世后,向太后按照旧制临时执政,拒绝文武百官的建议,强行立宋神宗第十一字赵佶为皇帝,就是历史大名鼎鼎的宋徽宗!大宋王朝立国之日起就是严令后宫不得干政,所以历代皇后、太后从来没有真正掌握大权,更不要说拥立皇帝了,然而正在司马光的支持下,这一切都发生了。自己口口声声说要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实际上呢?连宋徽宗这样品德败坏没有治国之才的n在文武百官强烈反对下都可以被立为新皇帝!到底是谁在废弃祖宗之法呢?这就是所谓的贼喊捉贼吧!
未央对司马光的感觉十分矛盾,大多基于此。
一个才华横溢,本可以改变天下的人物,生生的葬送了天下。
他与王安石不同,王安石锐意进取,虽有不可取之处,毕竟还是为了百姓着想,司马光确实彻彻底底的保守派,死心塌地一条路走到黑。
在未央看来,这是纯粹的书生意气,都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人,一向是以把学问散布的满天下都是为荣耀,只是当这一天真正的到来的时候,或者说仅仅只是有一颗小小的萌芽,他们反而害怕了,他们害怕失去特权。
因为人一旦多了,就不值钱了,朝廷的选择余地自然就多了,他们就没有了那种独独然的超然地位,若是一个不慎,或者后辈不努力,那就会泯然与众人,这是不可避免的。
未央的骨子里,还是那个后世科技昌明时代的少年人,遍览史书的他,知道文人相争,比改朝换代更加的残酷,一个不慎,身败名裂都是小事,万世根基就会被摧毁的一干二净。
所以他做事,一向讲究春风化雨,虽然急切了些,但是筹备工作从来都是有条不紊。
蓬莱诸老决意推行义务教育,事先并没有跟未央通气,本来这是十年二十年,乃至百年大计,生生的被蓬莱诸老提前,甚至他们殷切的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在田间乡里,都能听到朗朗之声,铿锵写字之音。
未央知道这些老人家的想法,所以他并没有阻止,反而竭力推行,有人反对,那就打擂台,有人破坏,那就铲除了事。
他一向都是这么个人,做事不算是随心所欲,也绝非循规蹈矩。
既然事情已经开始了,那么久极力促成,也给那些老人家一个交代,毕竟他们都是七老十的人了,孝敬老人的心,未央从来都不缺,更何况那些老人家是看着他,护着他成长到如今的地位,让老人家的心愿达成,未央自然不遗余力。
就在这时候,一个人,走入了未央的眼帘,就是那位砸缸的家伙。
未央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在书院的大门口,这家伙一身儒服,长身而立,目光看着同济书院的牌匾,皱着眉头不知道想些什么。
未央带着赵曦与未珩、未玱三人来到的时候,司马光微微一怔,旋即施礼。
出于礼貌,未央不可能视而不见,就回了一礼,然后径直前行。
不知道司马光是什么心思,他就跟了上来,不近不远,十五步的距离,一步不差。
未央皱眉回头道:“若要求学,自去书院即可。”
司马光微微一笑,再次施礼道:“未大人名震天下,君实仰慕已久,特来拜望。”
未央冷笑道:“若是拜访,自去家里,来书院算什么回事?”
司马光微愣,不知未央为何对他如此敌视。
未央对于司马光,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只是对这小子有种说不上来的厌烦。
历史上的司马光,毫无疑问是光伟正的人物,但是他的光伟正,是踩着王安石上来的,再加上这家伙本来就是修史的,一部资治通鉴囊括古今,独步天下,未央也很佩服。
司马光自幼就是出了名的神童,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博学多才,刚正不阿,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家。但是不幸的是最终他却成了大宋王朝的掘墓人,这既是他个人的性格悲剧,也是大宋王朝的悲剧,
众所周知大宋王朝在历史中是出了名的积贫积弱,宋神宗即位后宋朝年度财政亏空已达1750余万。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宋神宗对宋太祖、宋太宗皇帝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
此时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大宋王朝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吗,如果此时不变法就将步入死胡同无药可救。当时的皇帝宋神宗也非常清楚这种局面,所以大胆任用王安石开启了历史有名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但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是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是司马光坚决反对,他反对的借口大概是两个,一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二是:说王安石变法把本该属于百姓的财富强行掠夺到了国库,容易激起民变。
所谓的祖宗之法是开国皇帝针对王朝建立时的情况制定的,时间久了社会环境早就变了,但是司马光不管这些,他们这些保守派就是要坚决执行,哪怕错了也不要紧。对于掠夺百姓财富倒不如说是掠夺商人官宦人家的财富吧,其实这才是很多大臣反对的根本原因,顺便介绍一下,司马光出生在官宦家庭。在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重新上台掌权,他立马废除了所有的王安石变法的所有内容,对,是所有!
青苗法和免役法两个已经被百姓所认可,如此利国利民的好法也被废除,使得同属保守派同的尊重事实的官吏也坚决抵制,气得苏轼跺脚大骂:真是司马牛,司马牛。宋神宗和王安石十几年的心血,一朝被全部废除!卧病在床的王安石听到此消息后经受不住打击,痛苦万分离世!
自司马光全部废除王安石变法后,大宋王朝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从此之后大宋王朝再也没有敢于变法的志士,也没有可以变法的环境。
虽然在司马光之前大宋王朝大臣之间也存在pn,但是毕竟规模小、斗争程度相对较低,并没有对大宋王朝产生太大的影响,然而自从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掌握朝政大权后,开展了针对当年改革派一系列的打击报复,甚至是同情改革派的中间人士也遭到了打击,如苏轼只是认为王安石变法有可取之处,就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司马光将改革派视之为敌寇,不管好人坏人,不管有功有过,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员,只要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全部受到了严酷的p!
从此之后大宋的朝堂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是有保守派和改革派两大阵营。自此大宋王朝朝堂之间斗争愈发激烈,大宋王朝的党争从此掀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的序幕!大宋王朝内部党争不断,再也没有精力解决国内矛盾,更没有国力应对辽、西夏等少数民族的威胁,灭亡已经是指日可待。
对外却是一味退让、不思进取只求苟安,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他竟然把宋神宗和王安石时期夺取的西夏之地退还给了西夏!美其名是为了大宋长期的和平稳定!可怜众多将士用鲜血换来的土地就这样被出卖,大宋王朝一直没有产马的地方,好不容易夺取来的就这样被废弃最重要的是北宋夺取的西夏土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可保整个西北的安全,而且给入侵大宋的辽军造成侧翼的威胁。通过此次退还,也造成大宋王朝自此之后国策发生了巨大变法,再也开拓疆土的决心,只求自保只求苟且,仅此而已。
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时,朝中很多大臣看到了变法的好处,不愿意全盘废除,司马光就大肆重用听他话的奸佞之徒,特别是他重用了以蔡京为代表的一大批奸臣。从此之后朝堂之上乌烟瘴气,朝纲混乱,再也没有人心忧天下百姓,只是争权夺利。
结果后来哲宗皇帝去世后,向太后按照旧制临时执政,拒绝文武百官的建议,强行立宋神宗第十一字赵佶为皇帝,就是历史大名鼎鼎的宋徽宗!大宋王朝立国之日起就是严令后宫不得干政,所以历代皇后、太后从来没有真正掌握大权,更不要说拥立皇帝了,然而正在司马光的支持下,这一切都发生了。自己口口声声说要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实际上呢?连宋徽宗这样品德败坏没有治国之才的n在文武百官强烈反对下都可以被立为新皇帝!到底是谁在废弃祖宗之法呢?这就是所谓的贼喊捉贼吧!
未央对司马光的感觉十分矛盾,大多基于此。
一个才华横溢,本可以改变天下的人物,生生的葬送了天下。
他与王安石不同,王安石锐意进取,虽有不可取之处,毕竟还是为了百姓着想,司马光确实彻彻底底的保守派,死心塌地一条路走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