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刘邦和项羽再次合作
东阿一战,章邯败了。濮阳再战,章邯还是惨败!连败两阵,章邯据守濮阳,不再出战。
此时,项梁声名响彻齐楚大地。
是他,终结了,章邯不败的神话。
是他,推动了反秦事业,进一步发展。
项梁犹如诸侯联军首领,号召诸侯共同西进亡秦。‘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八个字将会在他这里成为现实。
然,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盟友齐军,东阿之战刚打完。田荣率军归国平叛,一去,却不见回来的身影。
燕王韩广选择默默无闻,中原反秦,与他无关。他要关起门来当王。毕竟,先有陈胜,再有景驹,现在又有项梁拥护的楚怀王。战火,烧不到燕国。
赵国刚经历权力变更,赵王武臣被杀,赵氏王室后裔公子歇,被拥为赵王。赵国一团乱,哪里有空反秦。
这里来说说赵王武臣从贫民,走向人生巅峰,又落得被杀的悲剧。人生的大起大落,也不过如此。
陈胜大泽乡起义,攻下了陈(白起南下伐楚,楚顷襄王迁都陈,是楚国旧都),分兵攻打诸侯各地,点燃星星之火。武臣是陈胜故友,又是起义元勋。陈胜给了他三千兵马,北上攻略赵地秦军。
武臣打得不错,口号喊得给力,很快收复赵国故地。
陈胜在陈地自立为王,号张楚。武臣身边的人,劝他称王。其中,张耳、陈馀这两位劝得最厉害。
武臣以家属在陈地为由,为了避免称王连累妻儿老小,拒绝自立为王。其实,武臣内心是想当王的,只是假装不想当。当身边的人都劝,他忍不住了,委屈地说:好吧!顺从你们的意思。
我不想当王,都是你们逼的。
因为是在赵地,武臣被称为赵王,定都邯郸。
武臣称王,陈胜很生气。但,只能生气,也没有实质性的东西。陈胜想杀了武臣家属,在蔡赐等人的劝说下,改变了这个想法。毕竟,武臣选择称王,就选择抛弃妻儿。杀了他们,还让武臣没有后顾之忧,结怨赵国。
陈胜不会做亏本的买卖,不仅送还了武臣妻儿,还封武臣为赵王。武臣这个赵王,得到了张楚政权的官方认证。
武臣让韩广去收服燕地,扩大势力范围。结果,韩广去了燕地,没怎么打,不仅收复燕地,还站稳脚跟。
韩广也做了一件事:我也要称王。
武臣很生气,亲自去打韩广。结果没打赢,还被活捉。
武臣绝对是来搞笑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
武臣归国之路,也是相当曲折。好在他运气好,被放了回来。但,他的运气也就到此为止了。接着一个人让他送了性命。这个人就是李良。
武臣称王,也没有封李良官。
攻赵地是他,收常山也是他,平复晋阳还是他。
打,是他的事;封官,没他份。
也许,在武臣看来,你是我的人,只需出力,替我打江山。
这下,李良不干了!
要马儿跑,还不给马儿吃草。我,李良,不是只会跑的马儿。
有句话说得好,人,是有弱点的。你的弱点,就会成为别人攻破心理防线的方式。
秦使先以武力为威胁,再说当前不利于叛乱份子的局势,又以高官厚禄为诱惑。最后抛出一个观点:跟秦混,才是正道。
李良尚在犹豫之时,被一个人冲破了心理防线,做了一个决定:先杀武臣,后率军降秦。
这个人,是个女人。她长得并不倾国倾城,却是最会来事的人。这个女人有个身份,武臣的姐姐。
李良打了胜仗归来,在路上遇到庞大的车马仪仗。李良等人误认为是赵王武臣出游。
李良下意识,主动让开一条道,站在一边,行了最高贵的礼节:伏地通报姓名。
结果,车内的人,不是武臣,而是武臣的姐姐。这个女人喝了酒,又仗着弟弟的势,嘲笑李良几句,也不见他,还让侍从前去打发。
侍从仗势欺人,说了不得体的话,就离开了。
这种情况,不仅李良忍不了,就连他的部下都忍不下去。
李良身边的部将,说了三个句话:
1.天下反秦,有能者当王。
2.武臣地位在他之下,凭什么他能当王,将军也可当王。
3.被朝臣羞辱也就罢了!还被妇人羞辱,我忍不了。
李良彻底怒了,杀了武臣姐姐,再攻破邯郸,杀了武臣。
通过李良和武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人得志,身边的人,容易猖狂,会桀骜不驯。有时候,送你归西的人,不是比你强大的敌人,而是你自认为比你低贱亲密无间的战友。
武臣死了,李良在邯郸,打不赢陈馀等人。赵氏后裔公子歇在信都被拥立为王。赵国一团乱,是真的没有能力响应项梁的号召。
齐国也是内乱丛生,帮人,也要先解决自己的事。
项梁振臂一呼,没人响应。所以,项梁只能孤军伐秦。追逐章邯,西向伐秦,这件大事。项梁交给了两个人:刘邦和项羽。
这也是刘邦和项羽,继亢父之战、东阿之战,精诚团结的一次亲密合作。
刘邦、项羽合作,攻打的第一个地方:城阳。
两人不仅破了城阳,还干了一件事:屠城。
至于为什么刘项二人会干出这样的事,有两种观点:
1.城阳百姓抵抗激烈,刘项杀红了眼。
2.刘项想以屠城的方式,震慑秦军,以达到不战而降的效果。
刘项二人屠了城阳,又向西追逐,在濮阳之东,与章邯交战。
结果,又打赢了。
章邯虽败,却也不乱,依靠濮阳城坚固,引来一条河水,当护城河。章邯打不赢,就守。
东阿、濮阳两仗,项梁看出了刘邦的潜能,以及麾下战将的能力。他让项羽与刘邦合作,消除秦军外围阵地,扩大战果。项梁这样做,还有两个目的:
1.让项羽跟刘邦培养感情,建立革命友谊,多学习御人之术。
刘邦是一个平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有能力的人誓死不渝追随他。刘邦有过人之处,是个有魅力的人。
2.监督刘邦,避免他做大做强。
项梁意识到刘邦会成为潜在对手。如果是朋友,那还好。如果是敌人,那将会是强大的对手。项梁不能扼杀刘邦在摇篮之中。毕竟,刘邦有资本,还没犯错,是个有用的人。
这也是刘邦和项羽之间,最友好的岁月。谁曾知道,这一刻,刘项并肩作战,激战秦军。一年后后,他们为了争夺天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刘项拿不下濮阳,就换了一个地方打。这个地方,叫陶邑。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定陶。所谓定陶,就是安定之意。
刘项二人,奉项梁命令,南渡济水,攻击那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定陶。
来看一下,定陶地理位置。
定陶,位于菏、济两水相交之处,也是秦人最早在东部的据点。这座城,秦人在战国后期就开始经营,也把他当做突入中原最重要的据点。因此,城池固若金汤。
刘项合力,也没能攻下定陶,只能率军南下,进攻下一个目标:雍丘。
雍丘,这个地方知名度相当高。它,曾是杞国的国都。杞人在这儿立国1000余年。它流传了一个典故:杞人忧天。
杞人发出‘天问’,却被嘲笑千年。同时,也让这个典故,流传至今。当然,这里还成为了曹操儿子曹植的生命地标。
雍丘,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它位于大河之上,西边是陈留,东边是外黄。驻守在雍丘的人,他就是三川郡郡守李由。
李由个人简历相当不错,不仅是李斯的儿子,还是秦始皇的女婿。他也凭借一己之力,在荥阳与吴广死磕,为大秦王朝争取了宝贵时间。这一次,李由好运到头了。雍丘,也成为他最后的归宿。
这一次,李由等来了两个厉害的大人物,未来争夺天下的主角:刘邦(差不多四十九岁)和项羽(差不多二十六)。
李由对手很强,他还面临一个现状:将少兵寡。
当刘邦和项羽率军来攻,李由第一反应:据城而战。
第二个反应:求援。
李由也清楚知道,他没有援军。能救他的人,只有他自己。
荥阳之战,他都挺过来了。雍丘之战,他也能挺过来。李由做了最坏的打算:生是大秦的人,死是大秦的鬼。他要为大秦死战到底,流尽最后一滴血。
由于史料残缺,没有记载雍丘之战详细的情况。比如刘项有多少军力,李由有多少将士。只记载了:时间(秦二世二年八月)和结局(李由战死)。
但,根据太史公写的《史记》,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现象:李由是一个人在战斗。
李由没有援军,身边的将士,越打越少。攻城的楚军,却是越来越多。其中,有四个人表现很出色,他们是刘邦麾下的战将。
太史公写了他们的战绩:
夏侯婴指挥车兵,作战英勇,大破敌军,被赐为执帛。
周勃率军来援,后来,被楚怀王封为虎贲令。
樊哙斩杀十六级,被赐为上柱间。
曹参取得战果更大,斩杀李由,俘虏军侯一人。后来,被楚怀王封为建成君,爰戚令。
也就是说,李由的命相当苦。不仅没有援军,身边将士也少得可怜。他还要面对刘邦、项羽,这两个大人物,以及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等被记载的将领。当然,项羽身边,不可能没有战将。
面对如此强大的阵营,等待李由只有一个结局:战死。
李由独占群雄,虽死犹荣。他对得起父亲李斯的名声,也没有辜负秦国。有幸为国,死得其所!
雍丘也成为了他的地理坐标。后世,也记住了这位为国战死的男儿!
然,李由之死,引发了秦廷震动。随之而来,是一场更大的暴风雨。
此时,项梁声名响彻齐楚大地。
是他,终结了,章邯不败的神话。
是他,推动了反秦事业,进一步发展。
项梁犹如诸侯联军首领,号召诸侯共同西进亡秦。‘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八个字将会在他这里成为现实。
然,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盟友齐军,东阿之战刚打完。田荣率军归国平叛,一去,却不见回来的身影。
燕王韩广选择默默无闻,中原反秦,与他无关。他要关起门来当王。毕竟,先有陈胜,再有景驹,现在又有项梁拥护的楚怀王。战火,烧不到燕国。
赵国刚经历权力变更,赵王武臣被杀,赵氏王室后裔公子歇,被拥为赵王。赵国一团乱,哪里有空反秦。
这里来说说赵王武臣从贫民,走向人生巅峰,又落得被杀的悲剧。人生的大起大落,也不过如此。
陈胜大泽乡起义,攻下了陈(白起南下伐楚,楚顷襄王迁都陈,是楚国旧都),分兵攻打诸侯各地,点燃星星之火。武臣是陈胜故友,又是起义元勋。陈胜给了他三千兵马,北上攻略赵地秦军。
武臣打得不错,口号喊得给力,很快收复赵国故地。
陈胜在陈地自立为王,号张楚。武臣身边的人,劝他称王。其中,张耳、陈馀这两位劝得最厉害。
武臣以家属在陈地为由,为了避免称王连累妻儿老小,拒绝自立为王。其实,武臣内心是想当王的,只是假装不想当。当身边的人都劝,他忍不住了,委屈地说:好吧!顺从你们的意思。
我不想当王,都是你们逼的。
因为是在赵地,武臣被称为赵王,定都邯郸。
武臣称王,陈胜很生气。但,只能生气,也没有实质性的东西。陈胜想杀了武臣家属,在蔡赐等人的劝说下,改变了这个想法。毕竟,武臣选择称王,就选择抛弃妻儿。杀了他们,还让武臣没有后顾之忧,结怨赵国。
陈胜不会做亏本的买卖,不仅送还了武臣妻儿,还封武臣为赵王。武臣这个赵王,得到了张楚政权的官方认证。
武臣让韩广去收服燕地,扩大势力范围。结果,韩广去了燕地,没怎么打,不仅收复燕地,还站稳脚跟。
韩广也做了一件事:我也要称王。
武臣很生气,亲自去打韩广。结果没打赢,还被活捉。
武臣绝对是来搞笑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
武臣归国之路,也是相当曲折。好在他运气好,被放了回来。但,他的运气也就到此为止了。接着一个人让他送了性命。这个人就是李良。
武臣称王,也没有封李良官。
攻赵地是他,收常山也是他,平复晋阳还是他。
打,是他的事;封官,没他份。
也许,在武臣看来,你是我的人,只需出力,替我打江山。
这下,李良不干了!
要马儿跑,还不给马儿吃草。我,李良,不是只会跑的马儿。
有句话说得好,人,是有弱点的。你的弱点,就会成为别人攻破心理防线的方式。
秦使先以武力为威胁,再说当前不利于叛乱份子的局势,又以高官厚禄为诱惑。最后抛出一个观点:跟秦混,才是正道。
李良尚在犹豫之时,被一个人冲破了心理防线,做了一个决定:先杀武臣,后率军降秦。
这个人,是个女人。她长得并不倾国倾城,却是最会来事的人。这个女人有个身份,武臣的姐姐。
李良打了胜仗归来,在路上遇到庞大的车马仪仗。李良等人误认为是赵王武臣出游。
李良下意识,主动让开一条道,站在一边,行了最高贵的礼节:伏地通报姓名。
结果,车内的人,不是武臣,而是武臣的姐姐。这个女人喝了酒,又仗着弟弟的势,嘲笑李良几句,也不见他,还让侍从前去打发。
侍从仗势欺人,说了不得体的话,就离开了。
这种情况,不仅李良忍不了,就连他的部下都忍不下去。
李良身边的部将,说了三个句话:
1.天下反秦,有能者当王。
2.武臣地位在他之下,凭什么他能当王,将军也可当王。
3.被朝臣羞辱也就罢了!还被妇人羞辱,我忍不了。
李良彻底怒了,杀了武臣姐姐,再攻破邯郸,杀了武臣。
通过李良和武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人得志,身边的人,容易猖狂,会桀骜不驯。有时候,送你归西的人,不是比你强大的敌人,而是你自认为比你低贱亲密无间的战友。
武臣死了,李良在邯郸,打不赢陈馀等人。赵氏后裔公子歇在信都被拥立为王。赵国一团乱,是真的没有能力响应项梁的号召。
齐国也是内乱丛生,帮人,也要先解决自己的事。
项梁振臂一呼,没人响应。所以,项梁只能孤军伐秦。追逐章邯,西向伐秦,这件大事。项梁交给了两个人:刘邦和项羽。
这也是刘邦和项羽,继亢父之战、东阿之战,精诚团结的一次亲密合作。
刘邦、项羽合作,攻打的第一个地方:城阳。
两人不仅破了城阳,还干了一件事:屠城。
至于为什么刘项二人会干出这样的事,有两种观点:
1.城阳百姓抵抗激烈,刘项杀红了眼。
2.刘项想以屠城的方式,震慑秦军,以达到不战而降的效果。
刘项二人屠了城阳,又向西追逐,在濮阳之东,与章邯交战。
结果,又打赢了。
章邯虽败,却也不乱,依靠濮阳城坚固,引来一条河水,当护城河。章邯打不赢,就守。
东阿、濮阳两仗,项梁看出了刘邦的潜能,以及麾下战将的能力。他让项羽与刘邦合作,消除秦军外围阵地,扩大战果。项梁这样做,还有两个目的:
1.让项羽跟刘邦培养感情,建立革命友谊,多学习御人之术。
刘邦是一个平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有能力的人誓死不渝追随他。刘邦有过人之处,是个有魅力的人。
2.监督刘邦,避免他做大做强。
项梁意识到刘邦会成为潜在对手。如果是朋友,那还好。如果是敌人,那将会是强大的对手。项梁不能扼杀刘邦在摇篮之中。毕竟,刘邦有资本,还没犯错,是个有用的人。
这也是刘邦和项羽之间,最友好的岁月。谁曾知道,这一刻,刘项并肩作战,激战秦军。一年后后,他们为了争夺天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刘项拿不下濮阳,就换了一个地方打。这个地方,叫陶邑。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定陶。所谓定陶,就是安定之意。
刘项二人,奉项梁命令,南渡济水,攻击那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定陶。
来看一下,定陶地理位置。
定陶,位于菏、济两水相交之处,也是秦人最早在东部的据点。这座城,秦人在战国后期就开始经营,也把他当做突入中原最重要的据点。因此,城池固若金汤。
刘项合力,也没能攻下定陶,只能率军南下,进攻下一个目标:雍丘。
雍丘,这个地方知名度相当高。它,曾是杞国的国都。杞人在这儿立国1000余年。它流传了一个典故:杞人忧天。
杞人发出‘天问’,却被嘲笑千年。同时,也让这个典故,流传至今。当然,这里还成为了曹操儿子曹植的生命地标。
雍丘,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它位于大河之上,西边是陈留,东边是外黄。驻守在雍丘的人,他就是三川郡郡守李由。
李由个人简历相当不错,不仅是李斯的儿子,还是秦始皇的女婿。他也凭借一己之力,在荥阳与吴广死磕,为大秦王朝争取了宝贵时间。这一次,李由好运到头了。雍丘,也成为他最后的归宿。
这一次,李由等来了两个厉害的大人物,未来争夺天下的主角:刘邦(差不多四十九岁)和项羽(差不多二十六)。
李由对手很强,他还面临一个现状:将少兵寡。
当刘邦和项羽率军来攻,李由第一反应:据城而战。
第二个反应:求援。
李由也清楚知道,他没有援军。能救他的人,只有他自己。
荥阳之战,他都挺过来了。雍丘之战,他也能挺过来。李由做了最坏的打算:生是大秦的人,死是大秦的鬼。他要为大秦死战到底,流尽最后一滴血。
由于史料残缺,没有记载雍丘之战详细的情况。比如刘项有多少军力,李由有多少将士。只记载了:时间(秦二世二年八月)和结局(李由战死)。
但,根据太史公写的《史记》,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现象:李由是一个人在战斗。
李由没有援军,身边的将士,越打越少。攻城的楚军,却是越来越多。其中,有四个人表现很出色,他们是刘邦麾下的战将。
太史公写了他们的战绩:
夏侯婴指挥车兵,作战英勇,大破敌军,被赐为执帛。
周勃率军来援,后来,被楚怀王封为虎贲令。
樊哙斩杀十六级,被赐为上柱间。
曹参取得战果更大,斩杀李由,俘虏军侯一人。后来,被楚怀王封为建成君,爰戚令。
也就是说,李由的命相当苦。不仅没有援军,身边将士也少得可怜。他还要面对刘邦、项羽,这两个大人物,以及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等被记载的将领。当然,项羽身边,不可能没有战将。
面对如此强大的阵营,等待李由只有一个结局:战死。
李由独占群雄,虽死犹荣。他对得起父亲李斯的名声,也没有辜负秦国。有幸为国,死得其所!
雍丘也成为了他的地理坐标。后世,也记住了这位为国战死的男儿!
然,李由之死,引发了秦廷震动。随之而来,是一场更大的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