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八章 萧何月下追韩信

    按照野史记载,韩信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没有显赫家世,也没有雄厚背景,更没有出类拔萃的名声,也没有人举荐。他还是从项羽那边,跟随刘邦入汉中。这样的人,在刘邦这里,也难混出头。

    《淮阴侯列传》告诉我们,韩信叛楚归汉,也混得不好,还差点被斩。

    史料没有记载,韩信犯了什么错,被斩。但,说了一个情况,是被连坐。

    发挥脑洞想象一下,韩信究竟是犯了什么事?

    按照楚怀王之约,刘邦第一个打进咸阳,他应该是关中王。项羽负约,封他为汉中王。刘邦从富饶之地,进入交通不便之地,他不高兴。他手底下的将领,也不高兴。

    刘邦没有选择,他不高兴也要去汉中当王。毕竟,他打不赢项羽,只能忍。幸运地事,刘邦掌管三个郡,地盘还不小。

    部将不高兴,就要去做高兴地事。于是,刘邦军中出现了一个现象,大面积逃亡。

    据史料记载,逃亡的中高级将领有数十位,更别提将士。韩信叛楚归汉,也没有得到重用。韩信也认为汉王不过如此,跟他混没前途。因此,韩信打算另谋出路和几位同道者一起逃离汉中。

    结果,韩信运气差点,没有逃掉,被抓了回去。

    刘邦等高层为了避免逃亡现象大规模发生,想了一个办法:杀鸡儆猴。

    很荣幸,韩信和十三位将士,被选中。

    刘邦为了表示对这件事很看重,派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去监斩。

    这个人就是夏侯婴。

    毕竟,夏侯婴是刘邦司机,深得信任。他手中还有一支车兵,立下显赫战功。他负责监斩,才能达到震慑效果。

    韩信前面十三个人都被斩,下一个轮到韩信。其他人面对死亡,要么哭哭啼啼,要么求饶,要么默不作声。

    危急时刻,韩信想了一个办法自救。

    这个办法就是发表临终感言,也可以叫遗言。用现在的话说,死到临头,还有什么话说。

    韩信发表临终遗言,不能说太多。毕竟,你说了一大堆废话,等待你的结局,还是被杀。

    因此,韩信临终遗言,字数要短,观点要醒目。还要吸引夏侯婴的注意。说这句话的时候,时机也要把握好。语调、神情也要到位。

    最好要表达出为什么不能杀我!

    生死攸关面前,韩信先保持镇定,视死如归,说了十二个字: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韩信这句话表明了两个观点:

    1、刘邦不是想要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给他打天下的人。

    2、韩信表明自己是有用之人,可以助刘邦打天下。

    韩信成功了,吸引了夏侯婴的注意。夏侯婴没想这个人在临死前能够发出这样一句不寻常话,定是不简单。

    夏侯婴也给我们留下了关于韩信的人物形象:高、壮。

    韩信最后一博,视死如归,看着夏侯婴。夏侯婴从韩信那句话,以及平静的眼神看到了这个人不一般。

    夏侯婴释放了韩信,与之交谈。

    虽然史料没有记载夏侯婴和韩信具体谈论了什么。但,谈论话题,保住韩信不被杀。

    发挥个人脑补,他们的谈话内容,包括两方面。

    做人的基本礼貌:问一下对方的姓名,年龄,人生经历,犯了什么错。

    军国大事:你为什么说这句话?你有什么本事?汉王如何才能得天下。

    夏侯婴问话的中心思想是围绕韩信临终遗言展开。很显然,夏侯婴关心的不是韩信生死,而是刘邦如何得天下。

    行刑停了,韩信暂时逃过一劫。但,韩信还要说出,不能被杀地理由。

    好在韩信没有被死亡吓破胆,他的心理素质不错,被问话时,没有感到恐慌,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他回答很出色,令夏侯婴满意。

    夏侯婴和韩信交流,觉得韩信是个难得人才。不仅救下韩信,还把他推荐给刘邦。

    刘邦入汉中不开心,将士逃亡令他心情烦躁。

    夏侯婴举荐韩信,刘邦没觉得有啥特别,也没看出这个年轻人有什么本事。为了照顾夏侯婴情绪,还是封了韩信一个官:治栗都尉。

    这个官,相当于现在的后勤管理处长。

    治栗都尉的职责,是掌管筹备军粮。从都尉这两个字来看,刘邦很给夏侯婴面子,给了韩信一个不小的官。

    此前没有这个官职,韩信也是第一个当治栗都尉的人。至于这个职务含金量有多高,也不清楚。但,他的职责就是后勤工作。

    既然是负责后勤工作,那就要提到一个人萧何。他是刘邦后勤部长,可谓是一把手。

    韩信来搞后勤,就会成为萧何手底下工作人员。

    萧何没事,喜欢做一件事:了解群众,深入群众。

    萧何见他手下有个人又高又壮,人还年轻,做起事来井然有序。就这样韩信进入了萧何的视线。

    萧何没事,就去找韩信聊天。

    聊天的内容没有记载,但,发挥脑补,除了工作上的事情,还会聊点家长里短。

    萧何每次和韩信聊天都很开心,渐渐地两人聊天话题升级。韩信告诉萧何他想要干的事:封君拜将,征战沙场。

    萧何告诉这个年轻人:管理后勤,也一样能够独挡一面,是个前途无量的职业。

    韩信虽没说大丈夫应该如何,但,那道眼神告诉萧何,他不喜欢这个职业。

    好在萧何是个有眼力劲的人,他不仅表达了后勤这个职业不错,也十分关注韩信。

    一来二去,萧何和韩信熟悉起来,进一步了解。

    萧何也发现,这个年轻人让他搞后勤,太屈才啦!他适合当将军,冲锋陷阵。

    萧何向刘邦举荐韩信,刘邦也不把韩信当回事。

    刘邦心里不满:韩信年纪轻轻,入汉没有军功,也没听说有什么战绩,封他一个治栗都尉还不满足。

    想当将军,没门。

    真是欺负我汉军无人了吗?这走后门,也太多了吧!

    这一次,刘邦没答应,也不给萧何面子。

    韩信做了一份不喜欢的工作,虽然他这份工作,是很多人想干,却干不了。但,他是真的不想干。

    有能力、有想法的人,是不会选择在自认为没前途的岗位上工作。韩信就是这样的人,他做了一件事:不告而别。

    刘邦,太让他失望了。那就走吧!天下之大,总会遇到明主,发现他的才干。

    萧何去汇报工作,回来找韩信聊天。结果,得知韩信走了。于是,萧何也没给任何人打招呼,就去追韩信。从而有了一个传颂千古的故事:萧何月下追韩信。

    这里就会有诸多问题:萧何如何去追?

    他怎么知道韩信走那条路?

    追到了又该如何留住韩信?

    现在,就来解答这些问题。

    萧何听说韩信走了,二话没说,骑马去追。

    出汉中的路线不多,韩信选择走的路线也不多。萧何通过将士指引,能够明确判断韩信走的哪条线。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你追上了,说不出留住对方的理由,他还是要走。

    毕竟,现代人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一个要走,一个想留。走的人留下来,是因为挽留者给出的理由打动了他。没有留住,那是挽留者没有说出让对方心动的理由。

    史料没有记载,萧何用什么理由,留住韩信。但,我们能够发挥脑洞想象一下。

    韩信要走,是因为没有干自己想要去的工作岗位,也没做想要做的工作。郁郁不得志,自感前途无望,对刘邦失望,才是韩信离开的原因。

    萧何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留住韩信。

    萧何了解韩信,知道他的志向,追到韩信,给出条件:

    1、他能去想要去的工作岗位,做自己想要做的职业(当将军)。

    2、许诺:若韩信不能达成所愿,他会荣辱与共。

    总之,萧何要表达一个观点:你不能走。

    当然要留住人,要达成对方所想。而不是用武力威胁,说些你走,我就杀你之类的话。你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

    留不住人,是因为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甚至做出自降身份的事,进而遭到对方反感,甚至是看不起。

    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知道留住一个人最佳方式,也懂抓住问题的关键。

    所以,萧何成功了,不仅追到了韩信,还留住了他。也让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一段佳话,流传千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发现人才很重要,留得住人才更重要。

    萧何月下追韩信,追到了,也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

    韩信提了意见,得到回答,也打算暂时不走了。

    那么,萧何又会如何做刘邦的思想工作,完成韩信留下来的条件。

    刘邦和韩信,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