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项羽定梁
彭越攻克外黄、睢阳等梁地,严重威胁到项羽大后方安全。为了战局赢得胜利,项羽做了一个决定:先平定彭越,稳定大后方。
项羽将成皋交给曹咎,将荥阳交给钟离昧,自己亲率大军东进。
按理说,彭越捣乱,项羽派一名战将去就行了。结果,还要项羽亲自出马。这说明一个道理:项羽意识到彭越对他的威胁。
彭越这个人物,一直是项羽头疼的对象。
这个人不好找,还太能打,只有项羽才能打得赢他。毕竟,彭越有骄傲战绩。
攻破济北郡,斩杀济北王田安;战败萧公角;彭城惨败还能在黄河沿线站稳脚跟;下邳斩杀薛公。
他多次出来坏项羽好事,攻破楚军粮道。这一次,他闹出动静更大,让项羽不得不重视。
简单说,项羽东征,有两个原因:
1.彭越个人能力太突出,威胁太大。
2.项羽这一次真的很生气。
项羽生气,后果很严重。
楚怀王惹他生气,先把他赶到偏僻之地,后把他杀害。
刘邦惹他生气,分封十八路诸侯,让他去巴蜀。
田荣站出来反对他建立西楚霸王时代,项羽直接出兵灭了田齐。
再加上,项羽拥有战神体质,有很强摧毁能力。他打到哪里,哪里就会遭殃。
项羽干的最多的一件事:杀。
而且,他杀人地方式有多种。比如坑杀、火烧、烹杀、屠城。
有很多人进入了项羽的名单,如秦军被坑杀,田齐被屠城,纪信被火烧,王陵母被烹。
总之,项羽这个年轻人,个人能力相当突出,又很能打,脾气还不好,不能惹,更不能乱惹。
纵观天下人物,唯独两个人令项羽头疼,一个人是刘邦,另一个人就是彭越。
项羽率军东征,攻打第一个地方:陈留。
陈留,这个地方不陌生。项羽和刘邦反秦时,一起打过,没打下来,就听说项梁战死。
刘邦西进伐秦,在这里遇到高阳酒徒郦食其,以最小代价,攻克陈留。
本以为,陈留很难打。怎知,这一次,项羽打得很顺利,轻易攻克陈留。
然,项羽攻打外黄,就遭遇强大阻力。
外黄也是项羽的伤心地,他与刘邦合作,也未能拿下。这一次,项羽打外黄也很辛苦,打了好几天。外黄城百姓被彭越做通思想工作,对项羽进行抵抗。
外黄城内百姓,这一行为,惹怒项羽。
项羽很愤怒,攻破外黄,下达一个命令: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坑杀。
这时候站出来一个人,不,准确来说,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孩。
这个小孩叫什么名字,史料没有记载。但,史料留下这样一个信息,这个小孩是外黄令门客的儿子。
至于,这个小孩是如何见到项羽,也没有记载。但,这个小孩能够见到项羽,说明是采取什么方式。
他敢见项羽,说明他有胆量,不怕死。进而说明,胆量,这个问题与年龄无关。
三国时期,八岁孙权敢过江东,找杀父仇人荆州刘表索要父亲孙坚尸体。不仅成功,还被后人传为佳话。
这个小孩见到项羽,说明他有什么过人之处。至少,是个聪明人,采取了合理、正确的方式。
要不然,像项羽这种大人物,岂是你想见就见。对于项羽而言,这些人都是蝼蚁,还敢与他作对,坑杀他们,没有商量。
只可惜,这个故事,介绍了背景、过程和结局。却没有记载,这个小孩子是如何见到项羽。
来看一下,这个十三岁尚在读初中的小孩,面对项羽是如何保住外黄百姓,被后人传颂。
项羽,这个人物,有个明显特征,有重瞳。他天生异象,长有八尺,打仗又猛,和他打天下的诸侯都不敢正眼看他。
按道理来说,这个十三岁的小孩子,见到项羽,他会害怕,说不出话来,只知道哭。
但,这个小孩子是例外,他不能哭,要克服害怕,对视项羽。他要救父母,就要勇敢一点。
项羽看着这个孩子的眼神,问了第一句话:你不怕我。
十三岁孩子说:怕。
项羽见他抖索,明显是怕。但,那道眼神很坚定,显然又是不怕。
项羽佩服这个孩子的胆量,问了一句话:怕,还来见我。
十三岁小孩答:我要救父母和全城百姓。
项羽笑了,给他一个说话机会,一个说服他不杀的理由。
这个小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
他知道项羽为什么要坑杀城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他们抵抗项羽。
所以,他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要抵抗。
项羽又不是一位充满耐心的人,这个小孩的话要简洁,指明中心思想。也就是说,这个小孩要在最短时间内,用简洁的话,说服项羽。
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小孩子心里承受很大压力。
他不能输,也输不起。输了,就会失去父亲,还有亲人。
他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彭越武力劫持外黄,外黄百姓害怕,就降了他。(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
又表达了一个观点,不是真的降,是为了等待项羽来解救他们。
随后,他又说了第二句话:他们等你来解救,你来了,没有救民与水火,反而杀了他们。(项王至,又皆坑之。)
他告诉项羽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百姓不会再归顺你,从外黄以东,其他城池,就会害怕。一旦害怕,就会反抗,你就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拿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
这句话,也是告诉项羽。
以武制武,能征服敌人,却得不到天下。
今天,项羽杀了外黄城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他暂时消除隐患,但,还会有更大隐患:不得民心。
这样做不但不能震慑反叛的人,相反,会更加坚定反叛的信心。
战,是死!
降,也是死!
他们会选择光荣的战斗,为自己,也为身边的亲人。
项羽听进去了,也琢磨这段话。
他势力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叛?
刘邦弱,为什么后方反而稳若泰山?
这个小孩的话语,直击项羽内心深处。
这个小孩,也给项羽提交一个迅速平定梁地方案:不能用霸道,而是应该用王道。
霸道只会让人畏惧,却不能得民心。
项羽不只是会打,他也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只要你说得对,他都会听。
也许,项羽从反秦到分封诸侯,总是一副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再加上,他的战功显赫,特别能打,又爱杀。
所以,给外界传出不好名声:他不爱听别人意见,不好打交道。
也没人敢在项羽面前说:这样做是错误的,你应该怎样做。
久而久之,项羽身边没有人站出来劝他。项羽也认为霸道,适合治理天下。
谁也没有想到,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子站出来给项羽生动形象上了一课。
项羽听进去了,也做了一个决定,释放外黄十五岁以上的男子。
这个小孩也因为这件事,被后人传颂。只可惜,传到太史公耳朵时,却不知道这个小孩的名字。
为了表彰这个小孩子的机智、勇敢,司马迁还是给他留下了厚重的笔墨。也宣扬一种精神:不畏权贵。
这里也会有个疑惑:如果是成年人去劝项羽不要坑杀外黄百姓,又会如何?
答案:项羽听都不会听。
除非,这个人本领比项羽强。毕竟,项羽太厉害了,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是站在顶峰的男人。
之所以,十三岁小孩能够成功,因为他是小孩,表现出超出他这个年龄段的智慧和胆量。他,吸引项羽注意力,又说出一段很有水平的话。
项羽采纳这个小孩的意见,释放即将要被杀的男子。这一效应,的确给项羽打开了局面。
外黄以东,十几座城,项羽没有花费多大力气,就平定梁地。
项羽改变战斗方式,收到的效果,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项羽平定梁地,却没有抓到捣乱份子彭越。这时,他又听到一件噩耗:曹咎战死,成皋丢了。
项羽很生气,相当生气。他丢了战略要地,已经顾不了彭越。
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率军西进,打刘邦。
项羽看着西边:刘邦,我来了,这一次,你别跑。
刘邦也看着东边:项羽,你来吧!我等着你。打不赢,我还是会跑。
项羽将成皋交给曹咎,将荥阳交给钟离昧,自己亲率大军东进。
按理说,彭越捣乱,项羽派一名战将去就行了。结果,还要项羽亲自出马。这说明一个道理:项羽意识到彭越对他的威胁。
彭越这个人物,一直是项羽头疼的对象。
这个人不好找,还太能打,只有项羽才能打得赢他。毕竟,彭越有骄傲战绩。
攻破济北郡,斩杀济北王田安;战败萧公角;彭城惨败还能在黄河沿线站稳脚跟;下邳斩杀薛公。
他多次出来坏项羽好事,攻破楚军粮道。这一次,他闹出动静更大,让项羽不得不重视。
简单说,项羽东征,有两个原因:
1.彭越个人能力太突出,威胁太大。
2.项羽这一次真的很生气。
项羽生气,后果很严重。
楚怀王惹他生气,先把他赶到偏僻之地,后把他杀害。
刘邦惹他生气,分封十八路诸侯,让他去巴蜀。
田荣站出来反对他建立西楚霸王时代,项羽直接出兵灭了田齐。
再加上,项羽拥有战神体质,有很强摧毁能力。他打到哪里,哪里就会遭殃。
项羽干的最多的一件事:杀。
而且,他杀人地方式有多种。比如坑杀、火烧、烹杀、屠城。
有很多人进入了项羽的名单,如秦军被坑杀,田齐被屠城,纪信被火烧,王陵母被烹。
总之,项羽这个年轻人,个人能力相当突出,又很能打,脾气还不好,不能惹,更不能乱惹。
纵观天下人物,唯独两个人令项羽头疼,一个人是刘邦,另一个人就是彭越。
项羽率军东征,攻打第一个地方:陈留。
陈留,这个地方不陌生。项羽和刘邦反秦时,一起打过,没打下来,就听说项梁战死。
刘邦西进伐秦,在这里遇到高阳酒徒郦食其,以最小代价,攻克陈留。
本以为,陈留很难打。怎知,这一次,项羽打得很顺利,轻易攻克陈留。
然,项羽攻打外黄,就遭遇强大阻力。
外黄也是项羽的伤心地,他与刘邦合作,也未能拿下。这一次,项羽打外黄也很辛苦,打了好几天。外黄城百姓被彭越做通思想工作,对项羽进行抵抗。
外黄城内百姓,这一行为,惹怒项羽。
项羽很愤怒,攻破外黄,下达一个命令: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坑杀。
这时候站出来一个人,不,准确来说,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孩。
这个小孩叫什么名字,史料没有记载。但,史料留下这样一个信息,这个小孩是外黄令门客的儿子。
至于,这个小孩是如何见到项羽,也没有记载。但,这个小孩能够见到项羽,说明是采取什么方式。
他敢见项羽,说明他有胆量,不怕死。进而说明,胆量,这个问题与年龄无关。
三国时期,八岁孙权敢过江东,找杀父仇人荆州刘表索要父亲孙坚尸体。不仅成功,还被后人传为佳话。
这个小孩见到项羽,说明他有什么过人之处。至少,是个聪明人,采取了合理、正确的方式。
要不然,像项羽这种大人物,岂是你想见就见。对于项羽而言,这些人都是蝼蚁,还敢与他作对,坑杀他们,没有商量。
只可惜,这个故事,介绍了背景、过程和结局。却没有记载,这个小孩子是如何见到项羽。
来看一下,这个十三岁尚在读初中的小孩,面对项羽是如何保住外黄百姓,被后人传颂。
项羽,这个人物,有个明显特征,有重瞳。他天生异象,长有八尺,打仗又猛,和他打天下的诸侯都不敢正眼看他。
按道理来说,这个十三岁的小孩子,见到项羽,他会害怕,说不出话来,只知道哭。
但,这个小孩子是例外,他不能哭,要克服害怕,对视项羽。他要救父母,就要勇敢一点。
项羽看着这个孩子的眼神,问了第一句话:你不怕我。
十三岁孩子说:怕。
项羽见他抖索,明显是怕。但,那道眼神很坚定,显然又是不怕。
项羽佩服这个孩子的胆量,问了一句话:怕,还来见我。
十三岁小孩答:我要救父母和全城百姓。
项羽笑了,给他一个说话机会,一个说服他不杀的理由。
这个小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
他知道项羽为什么要坑杀城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他们抵抗项羽。
所以,他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要抵抗。
项羽又不是一位充满耐心的人,这个小孩的话要简洁,指明中心思想。也就是说,这个小孩要在最短时间内,用简洁的话,说服项羽。
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小孩子心里承受很大压力。
他不能输,也输不起。输了,就会失去父亲,还有亲人。
他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彭越武力劫持外黄,外黄百姓害怕,就降了他。(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
又表达了一个观点,不是真的降,是为了等待项羽来解救他们。
随后,他又说了第二句话:他们等你来解救,你来了,没有救民与水火,反而杀了他们。(项王至,又皆坑之。)
他告诉项羽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百姓不会再归顺你,从外黄以东,其他城池,就会害怕。一旦害怕,就会反抗,你就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拿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
这句话,也是告诉项羽。
以武制武,能征服敌人,却得不到天下。
今天,项羽杀了外黄城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他暂时消除隐患,但,还会有更大隐患:不得民心。
这样做不但不能震慑反叛的人,相反,会更加坚定反叛的信心。
战,是死!
降,也是死!
他们会选择光荣的战斗,为自己,也为身边的亲人。
项羽听进去了,也琢磨这段话。
他势力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叛?
刘邦弱,为什么后方反而稳若泰山?
这个小孩的话语,直击项羽内心深处。
这个小孩,也给项羽提交一个迅速平定梁地方案:不能用霸道,而是应该用王道。
霸道只会让人畏惧,却不能得民心。
项羽不只是会打,他也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只要你说得对,他都会听。
也许,项羽从反秦到分封诸侯,总是一副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再加上,他的战功显赫,特别能打,又爱杀。
所以,给外界传出不好名声:他不爱听别人意见,不好打交道。
也没人敢在项羽面前说:这样做是错误的,你应该怎样做。
久而久之,项羽身边没有人站出来劝他。项羽也认为霸道,适合治理天下。
谁也没有想到,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子站出来给项羽生动形象上了一课。
项羽听进去了,也做了一个决定,释放外黄十五岁以上的男子。
这个小孩也因为这件事,被后人传颂。只可惜,传到太史公耳朵时,却不知道这个小孩的名字。
为了表彰这个小孩子的机智、勇敢,司马迁还是给他留下了厚重的笔墨。也宣扬一种精神:不畏权贵。
这里也会有个疑惑:如果是成年人去劝项羽不要坑杀外黄百姓,又会如何?
答案:项羽听都不会听。
除非,这个人本领比项羽强。毕竟,项羽太厉害了,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是站在顶峰的男人。
之所以,十三岁小孩能够成功,因为他是小孩,表现出超出他这个年龄段的智慧和胆量。他,吸引项羽注意力,又说出一段很有水平的话。
项羽采纳这个小孩的意见,释放即将要被杀的男子。这一效应,的确给项羽打开了局面。
外黄以东,十几座城,项羽没有花费多大力气,就平定梁地。
项羽改变战斗方式,收到的效果,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项羽平定梁地,却没有抓到捣乱份子彭越。这时,他又听到一件噩耗:曹咎战死,成皋丢了。
项羽很生气,相当生气。他丢了战略要地,已经顾不了彭越。
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率军西进,打刘邦。
项羽看着西边:刘邦,我来了,这一次,你别跑。
刘邦也看着东边:项羽,你来吧!我等着你。打不赢,我还是会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