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收个皇帝做小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三九章 小目标,大土豪

    事实证明,余玠不但是张良,还是范蠡,玉胥酒庄的酒,卖得非常之好。

    余玠曾经给过吴浩一张酒单,吴浩接过一看,小吓一跳,只见上书:

    罗浮春、洞庭春色、金盘露、凤泉、豆蔻春、雪醅、醇碧、皇华、琼华露、齐云清露、双瑞、留香春、十洲春、海岳春、浮玉春、春淮春、蓬莱春、玉醅、锦波春、浮玉春、秦淮春、银光、丰和春、金斗泉、蓝桥风月、紫金泉、万象皆春、万家人、武陵桃园、冷泉、千日春。

    (这是不带“酒”字的。)

    思春堂、中和堂、爱咨堂、六客堂、爱山堂、静治堂、清心堂、庆远堂、清白堂、庆华堂、梅寿堂、济美堂、元勋堂、冰堂。

    (这是不带“酒”字但带个“堂”字的。)

    仁和酒、扶头酒、花露酒、椒花酒、羔儿法酒、花白酒、银笄酒、瑞露酒、红友酒、白羊酒、苏合香酒、雪花肉酒、春红酒、四明碧香酒。

    (这是带个“酒”字的。)

    吴浩看罢,心说,你水字数啊?

    问:这么多种酒,咱们都有吗?

    答:都有。

    吴浩瞪眼,怎可能?

    余玠笑:真的都有。

    首先,这些酒,虽然大半不产自淮东,但临安都有——其实,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也不产自临安,但临安是首都,聚天下之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地的酒商都会运酒到临安贩卖,因此,可以集中于临安采购。

    (所谓条件允许,是说酒虽可长期保存,但说到运输,到底还有个距离、温湿度的问题。)

    当然,若出货量够大的话,人家也不是不可以直接发货到淮东。

    其次,这张单子,一眼扫过,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上面的酒,彼此的差异,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样大,有的,甚至是同一种酒,只不过换了个名号而已。

    临安的酒业,有个总销的制度,譬如,史嵩之借吴浩的花、请吴浩的客的丰乐楼就是个总销商,周边的酒楼都在丰乐楼进货,回去了,有的直接打丰乐楼的招牌,有的想打响自家的名号,就给“自家的酒”另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又譬如,那些带个“堂”字的酒,大多出于贵戚之家,习惯上,多以府中某楼阁的名字命名之,贵戚自高身份,大摆宴席,是不肯说席上的酒采买自某某酒楼、某某酒坊的,但这些“某某堂”,是否真的皆为主人家自酿?

    吴浩心说,如此说来,一堆“贴牌”的?

    余玠说,玉胥酒庄的酒的品种足够多,才显得实力雄厚,客户才会对咱们有信心;至于实际出货,可分两种情况:

    若本为“贴牌”,那咱们也“贴牌”——本没有区别,又如何喝得出区别?

    若本来确实是两种不同的酒,特别是产地不同(产地不同,则水、粮皆有别,行家是喝的出区别的),那就或自临安统一进货,或在出货量足够大的情况下,采购自产地,然后加价卖出。

    人离乡贱,物离乡贵,产地愈远,卖得愈贵,也是理所当然。

    北边儿的土包子,只要酒的味道好,便无任欢迎,这种酒、那种酒的细微差别,其实也没那许多行家去仔细分辨。

    卖酒之外,玉胥酒庄还卖酒器。

    酒器对普通消费者没有意义,但对高端消费者——贵势豪富之家,却很有意义。

    装逼啥的,全靠这个啦。

    譬如丰乐楼,酒器有银、瓷两种,任君选择,并不加价,而大多数人,自然选择银酒器。

    二人对饮,一副注碗,两副盘盏,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皆银光闪闪,那真是相当的有逼格。

    这样一套酒器,价值百两以上;若是正经的宴席,一席的银酒器,价值可在千两以上。

    前文说过,战事稍平,金国的贵势之家,又重启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节奏,就像十八世纪法国宫廷、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对俄国宫廷、上流社会的影响可算降维打击一样,金国的贵势之家所艳羡慕仿的,也全是临安的那一套,对于高档酒器的欢迎,同二十一世纪富姐们对爱马仕、香奈儿的追捧,如出一辙。

    玉胥酒庄卖酒器,赚钱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可以登堂入室——这样的高档酒气器,主人一般是要亲眼过目的,因此,可以同主人直接打上交道,而不仅仅是和管家一类人物接洽。

    玉胥酒庄运营至今,山东境内,除了最东端的登州和宁海州,其余州府,都建立了分店,开展了业务;另外,也进入了大名府路以及河北东路的沧州、景州。

    余玠的小目标,完成了一半有多了。

    好了,话头该回到史天倪身上了。

    综合各种情报,余玠、吴浩做出了相同的判断:

    木华黎既然选择史某主持河北、山东的战事,说明,蒙古的战略——至少,对河北、山东的战略,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史天倪不是蒙古人,他是汉人,河北当地土著,一个超大号的土豪。

    史氏发迹于史天倪曾祖史伦,对外宣称“筑室发土得金,始饶于财”,但这肯定是扯淡,史伦“少好侠”,其实就是盗抢而致富。

    史伦以侠称于河朔,所藏活豪士甚众之外,更建家塾,招徕学者,士族陷为奴虏者,辄出金赎之;遇到荒年,一次过发粟八万石赈饥者,士皆争附之。

    (八万石,真的是很牛掰了;州郡官府赈济,一次过能不能拿出八万石来,都得两说。)

    史伦卒时,河朔诸郡结“清乐社”四十余,每社近千人,塑史伦像,年年奉祠之。

    这四万“清乐社”成员,成为日后史氏强大私军的基础。

    到了史天倪父亲史秉直这一代,“尚义气”之外,开始正经读书;读书的结果就是,木华黎统兵南伐,史秉直曰:“遍观史籍,知改朝换代在即矣!”于是,率乡里老幼数千人,诣涿州军门降。

    就是说,史氏是未经交兵、主动投入蒙古的。

    大土豪主动投附,木华黎自然大喜,欲大用史秉直,史秉直辞而荐其子,木华黎乃以史天倪为万户,而命史秉直“管领降人家属”,屯霸州。

    史秉直“拊循有方”(其实就是会忽悠啦),远近闻而附者十余万家。

    但这“十余万家”万万没想到的是,蒙古人下令:所有“新降”,统统迁于漠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