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章 惊世骇俗,震摇人心
虽然已料到理学一派将以史弥远为攻讦对象,但还是没想到,这个攻讦,来的如此之快,火力如此之猛——吴浩、展渊、余玠没想到,史弥远那边儿,也没想到。
进士井研人邓若水上了一个奏章,震撼朝野。
(留意,这个邓若水,仅仅是进士及第,还未被授任何实职;另外,井研县属成都府路隆州,也即是说,这是个西南偏僻小地方来的人。)
(这篇奏章很长,狮子择其要者,呈于各位读者老爷御前,咱们一段一段来,伏请各位读者老爷赐下一点耐心来。)
其辞如下:
“行大义,然后可以弭大谤;收大权,然后可以固大位;除大奸,然后可以息大难矣!”
这几句算“起范儿”,也算是整篇奏章的中心思想。
接下来,上戏肉:
“宁宗皇帝晏驾,济王当继大位者也,废黜不闻于先帝,过失不闻于天下,史弥远不利其立,夜矫先帝之命,弃逐济王,并杀皇孙而奉迎陛下,揆以《春秋》之法,非弑乎?非篡乎?非攘夺乎?”
靠!……
吴浩、展渊、余玠之流,再怎样也没想到,人家一张嘴,就直指史弥远“弑”“篡”“攘夺”呀?
如是,虽呼新君以“陛下”,实际上,不啻说,你的宝座,其实非法所得?
可是,不说别的,“杀皇孙”是啥意思?赵竑还没生儿子呀!
事实上,此乃坊间传言也——老百姓哪儿晓得济王生没生儿子?老百姓传的是,史弥远“斩尽杀绝”“不留后患”呐!
(另,大行皇帝已谥曰“宁”了。)
继续:
“当悖逆之初,天下皆归罪弥远而不敢归过于陛下者,何也?天下皆知仓卒之间,非陛下所得知,亦谅陛下必无是心也,亦料陛下必能扫清妖氛,以雪先帝、济王父子终天之愤也!”
还好,对于新君,到底开脱了几句,属于拍一巴掌、再摸摸头,有点儿“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意思,可见吴、展、余的分析大致不错,理学一派,并不是真想再换个皇帝,攻讦的重点,确实只在史弥远。
继续:
“然时日已过,而乾刚不决,成断不行,何以大慰天下之望?昔之信陛下之必无者,今或疑其有,昔之信陛下之不知者,今或疑其知,陛下何忍以清明天日而身受此污辱也?”
这是给新君压力。不过,啥叫“时日已过”?这特么才几天?再咋“乾纲独断”,也得过个一年半载才可能“大张天威”罢?你的要求,会不会太过分了?
继续:
“为陛下计,莫若遵泰伯之至德,伯夷之清名,季子之高节,而后陛下之本心明于天下,此臣所谓行大义以弭大谤,策之上也!”
这段话不对劲儿了!
“泰伯”“伯夷”“季子”,都是主动“避贤路”、有大位而不居的典范,你啥意思?叫皇帝还位于济王?
刚刚还说“理学一派,并不是真想再换个皇帝”呢!
(当然了,邓若水这段话,也可以理解为请新君做一做“避贤路”的姿态就好——反正,你提出辞职,一定有一大堆臣下上表挽留嘛!)
继续:
“自古人君之失大权,鲜有不自废立之际而失之也!当其废立之间,威动天下,既立则眇视人主,是故强臣挟恩以陵上,小人怙强以无上,久则内外相为一体,上喑默以听其所为,日朘月削,殆有人臣之所不忍言者!”
“威权一去,人主虽欲固其位,保其身,不可得矣!”
这摆明是离间新君和史弥远了——你就是个汉献帝,史弥远就是个董卓!
继续:
“宣缯、薛极,弥远之肺腑也;王愈,其耳目也;盛章、李知孝,其鹰犬也;夏震、冯榯、吴浩,其爪牙也。弥远欲行某事,害某人,则此数人者相与谋之,曷尝有陛下之意行夫其间乎?”
好嘛,吴浩荣升史弥远之“爪牙”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吴浩头皮微微一麻,随即却有点不爽:咋的,在你们眼中,老子只能排第三位?
但为啥没史嵩之?事实上,这个堂侄,才是史弥远的第一心腹呀?
哦,明白了,一定是史嵩之的官儿还太小,没“上榜”的资格?不晓得史嵩之看到这里,是庆幸免于被攻讦呢,还是比我更加不爽呢?
或者,五味杂陈?哈哈!
继续:
“臣以为,不除此数凶,陛下非惟不足以弭谤,亦未可以必安其位,然则陛下何惮而久不为哉?此臣所谓收大权以定大位,策之次也。”
特么的老子成了“凶”了?特么的你要“除”了老子?哼哼,看看谁先“除”了谁罢!
吴浩突然发觉,自己的思维,真像个“奸臣”了,其实,认真说起来,这个邓若水,是标准的“忠臣”呀!
真正是屁股决定脑袋。
摇一摇头,继续看下去:
“北方觊觎我朝也久矣!名正于先,言顺于后,陛下即位,臣深恐彼有辞以用其众也。其意必曰:济王,先皇帝之子也,而弥远放之;皇孙,先皇帝之孙也,而弥远戕害之。其辞直,其势壮,则沿淮数十万之师,不敢睥睨其锋也!虽今暂无事,安知一日不羽檄飞驰,以济王为辞,以讨君侧之恶为名?”
这是拿金国吓唬新君。
但,嘿嘿,你倒是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路呀?
我还在想,若北边儿情形猝变,真到了“时不我待”,不能不在国丧期间出兵的话,用个啥名义好呢?
嗯,到时候,我就说,北边儿有人“以济王为辞”,欲南下“讨君侧之恶”,此大是大非、生死存亡,我难道可以干坐着不动?可不得迎面痛击吗?
所以,小邓,谢谢啊。
继续:
“弥远之徒,死有馀罪,不复可惜,然宗社生灵何辜焉?陛下今日诛弥远之徒,则北方无辞以用其众矣!此臣所谓除大奸然后可以弭大难也!”
总之,请陛下杀了史弥远以及包括吴浩在内的一众“爪牙”!
最后:
“上而不得,则思其次,次而不得,则思其下,悲夫!”
这篇奏章,委实惊世骇俗,震摇人心!,
*
进士井研人邓若水上了一个奏章,震撼朝野。
(留意,这个邓若水,仅仅是进士及第,还未被授任何实职;另外,井研县属成都府路隆州,也即是说,这是个西南偏僻小地方来的人。)
(这篇奏章很长,狮子择其要者,呈于各位读者老爷御前,咱们一段一段来,伏请各位读者老爷赐下一点耐心来。)
其辞如下:
“行大义,然后可以弭大谤;收大权,然后可以固大位;除大奸,然后可以息大难矣!”
这几句算“起范儿”,也算是整篇奏章的中心思想。
接下来,上戏肉:
“宁宗皇帝晏驾,济王当继大位者也,废黜不闻于先帝,过失不闻于天下,史弥远不利其立,夜矫先帝之命,弃逐济王,并杀皇孙而奉迎陛下,揆以《春秋》之法,非弑乎?非篡乎?非攘夺乎?”
靠!……
吴浩、展渊、余玠之流,再怎样也没想到,人家一张嘴,就直指史弥远“弑”“篡”“攘夺”呀?
如是,虽呼新君以“陛下”,实际上,不啻说,你的宝座,其实非法所得?
可是,不说别的,“杀皇孙”是啥意思?赵竑还没生儿子呀!
事实上,此乃坊间传言也——老百姓哪儿晓得济王生没生儿子?老百姓传的是,史弥远“斩尽杀绝”“不留后患”呐!
(另,大行皇帝已谥曰“宁”了。)
继续:
“当悖逆之初,天下皆归罪弥远而不敢归过于陛下者,何也?天下皆知仓卒之间,非陛下所得知,亦谅陛下必无是心也,亦料陛下必能扫清妖氛,以雪先帝、济王父子终天之愤也!”
还好,对于新君,到底开脱了几句,属于拍一巴掌、再摸摸头,有点儿“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意思,可见吴、展、余的分析大致不错,理学一派,并不是真想再换个皇帝,攻讦的重点,确实只在史弥远。
继续:
“然时日已过,而乾刚不决,成断不行,何以大慰天下之望?昔之信陛下之必无者,今或疑其有,昔之信陛下之不知者,今或疑其知,陛下何忍以清明天日而身受此污辱也?”
这是给新君压力。不过,啥叫“时日已过”?这特么才几天?再咋“乾纲独断”,也得过个一年半载才可能“大张天威”罢?你的要求,会不会太过分了?
继续:
“为陛下计,莫若遵泰伯之至德,伯夷之清名,季子之高节,而后陛下之本心明于天下,此臣所谓行大义以弭大谤,策之上也!”
这段话不对劲儿了!
“泰伯”“伯夷”“季子”,都是主动“避贤路”、有大位而不居的典范,你啥意思?叫皇帝还位于济王?
刚刚还说“理学一派,并不是真想再换个皇帝”呢!
(当然了,邓若水这段话,也可以理解为请新君做一做“避贤路”的姿态就好——反正,你提出辞职,一定有一大堆臣下上表挽留嘛!)
继续:
“自古人君之失大权,鲜有不自废立之际而失之也!当其废立之间,威动天下,既立则眇视人主,是故强臣挟恩以陵上,小人怙强以无上,久则内外相为一体,上喑默以听其所为,日朘月削,殆有人臣之所不忍言者!”
“威权一去,人主虽欲固其位,保其身,不可得矣!”
这摆明是离间新君和史弥远了——你就是个汉献帝,史弥远就是个董卓!
继续:
“宣缯、薛极,弥远之肺腑也;王愈,其耳目也;盛章、李知孝,其鹰犬也;夏震、冯榯、吴浩,其爪牙也。弥远欲行某事,害某人,则此数人者相与谋之,曷尝有陛下之意行夫其间乎?”
好嘛,吴浩荣升史弥远之“爪牙”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吴浩头皮微微一麻,随即却有点不爽:咋的,在你们眼中,老子只能排第三位?
但为啥没史嵩之?事实上,这个堂侄,才是史弥远的第一心腹呀?
哦,明白了,一定是史嵩之的官儿还太小,没“上榜”的资格?不晓得史嵩之看到这里,是庆幸免于被攻讦呢,还是比我更加不爽呢?
或者,五味杂陈?哈哈!
继续:
“臣以为,不除此数凶,陛下非惟不足以弭谤,亦未可以必安其位,然则陛下何惮而久不为哉?此臣所谓收大权以定大位,策之次也。”
特么的老子成了“凶”了?特么的你要“除”了老子?哼哼,看看谁先“除”了谁罢!
吴浩突然发觉,自己的思维,真像个“奸臣”了,其实,认真说起来,这个邓若水,是标准的“忠臣”呀!
真正是屁股决定脑袋。
摇一摇头,继续看下去:
“北方觊觎我朝也久矣!名正于先,言顺于后,陛下即位,臣深恐彼有辞以用其众也。其意必曰:济王,先皇帝之子也,而弥远放之;皇孙,先皇帝之孙也,而弥远戕害之。其辞直,其势壮,则沿淮数十万之师,不敢睥睨其锋也!虽今暂无事,安知一日不羽檄飞驰,以济王为辞,以讨君侧之恶为名?”
这是拿金国吓唬新君。
但,嘿嘿,你倒是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路呀?
我还在想,若北边儿情形猝变,真到了“时不我待”,不能不在国丧期间出兵的话,用个啥名义好呢?
嗯,到时候,我就说,北边儿有人“以济王为辞”,欲南下“讨君侧之恶”,此大是大非、生死存亡,我难道可以干坐着不动?可不得迎面痛击吗?
所以,小邓,谢谢啊。
继续:
“弥远之徒,死有馀罪,不复可惜,然宗社生灵何辜焉?陛下今日诛弥远之徒,则北方无辞以用其众矣!此臣所谓除大奸然后可以弭大难也!”
总之,请陛下杀了史弥远以及包括吴浩在内的一众“爪牙”!
最后:
“上而不得,则思其次,次而不得,则思其下,悲夫!”
这篇奏章,委实惊世骇俗,震摇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