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不声不响
就在张澜一直向北,前往京城的过程中。
在后面跟随的龙羽接到张澜的命令,直接掉转马头,向津港而去。
龙羽会从津港搭船,先一步去往闽南,张澜随后就到。
为了弥补龙羽和古晓婉不能夫妻团聚、一起过年的遗憾,张澜回到京城后,就让古晓婉和龙羽汇合,这些先暂时不提。
皇城,御书房。
刚刚下了早朝,朱棣让朱瞻基代表太子朱高炽来御书房,确认一下去闽南的差事人选。
不知怎么的…朱棣一想到肥如成球的儿子,心里就非常的不舒服,他知道朱高炽那是种病症,但是心里就是堵得慌,不愿意见到这个已是太子的儿子。
当时,让朱高炽当上太子,除了众位大臣提出的遵循祖训,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自己的皇后徐妙云的意愿,其实朱棣心里一直觉得二子朱高洵有自己的风范,他或许才是最佳人选。
而且现在朱高炽上朝,需要由四个太监抬着,身体瘫软的朱高炽,已经做不到自己行走,这也是让朱棣缕缕皱眉的原因。
“皇爷爷的意思是,让二叔父负责,三叔父协同……”听着朱棣的话头,朱瞻基躬身行礼、他皱了皱眉,低着头,朱棣没有看到他的表情。
“本来想让你爹爹负责,只不过他的身体,俺很担心啊!”朱棣一脸无辜,让朱瞻基免礼。
“皇太孙想要去闽南,帮助皇爷爷完成心愿,北边蛮人又在犯边,如果不是寒冬腊月,他们会更加肆无忌惮。
皇太孙准备快去快回,然后,及早回来和皇爷爷一起戊边。”朱瞻基扶住朱棣从宽大的座椅走了下来,来到了御书房的案几。
“你是说要随俺去戊边,你可准备好了!”朱棣透着惊喜,朱家男儿没有惧怕上战场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皇爷爷不是一直教导我等好男儿驰骋疆场,志在四方。
保家卫国,护朝廷之周全不就是我等要做的!”朱瞻基大义凛然,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
“好,好,好!”朱棣拍着手,一连说了三个好字。
“去闽南的话,可不能和皇爷爷一起过大年了,还有你的爹娘那里……
对了,你准备带谁去闽南,那里沿海不时有海寇骚扰,必须护卫周全才可!”朱棣抚着花白的胡须,轻轻地说道。
“我带张澜即可,他手下都是忠勇之士,有他足矣。”朱瞻基脱口而出。
“哦!?”朱棣微微皱起了眉头,看来自己的皇太孙是有备而来,他只觉得哪里不对,一时间又说不上来。
“你只有三日时间准备,最迟二月二之前赶回来,你可能做到?”朱棣想将一下自己的孙子,作为皇家儿郎,没有一点儿担当还成。
“孙儿必不负皇爷爷嘱托,无论如何也会完成任务,请皇爷爷放心,孙儿还有一个不情之请,给孙儿调动当地军队的权力,万一……”
朱瞻基欲言又止,即使朱允炆已经失踪这些年,按说他还是有一些实力的!
“这个…可以让侯显跟随,他手下番子可以随意调动,另外张澜不是锦衣卫千户,闽南当地千户以下的的锦衣卫均可节制。”
朱棣像是发现了什么,看着朱瞻基认真的说道。
本来朱瞻基的私心是替爹爹交好一些边关将领,再将地方上的一些官员理顺一番,不曾想朱棣人老成精,还是反应了过来。
朱棣一双老眼没有丝毫的昏花,不仅没有让孙儿朱瞻基“阴谋”得逞,还将自己的家奴侯显给妥妥地安排了进来,这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真是糟糕透顶!
“阿嚏、阿嚏……”
刚刚过了京郊的张澜连着打了六、七个喷嚏,张澜揉了揉鼻子,不知所以……
自从一人双马,从冀中毫不停留两日后到达了京城,因为一路上朱瞻基不断传信,三日内必须赶回来。
本来张澜答应谢芳语,回到京城就来看她,甚至可以陪她去看正月十五的花灯,现在看来是不成了。
不过,给谢芳语带了江南的丝绸和胭脂水粉,也算是赔罪了,毕竟太子和皇太孙是自己的倚仗,按照历史走向,朱棣即将要御驾亲征,纪纲这条恶犬也该被斩杀了。
或许……这才是给谢家人以及被纪纲冤杀(故意杀害)之人一个交代,张澜已将一切都谋划好,下面如何做就需要太子和皇太孙两位倾力配合,也要看朱棣能不能痛下杀手。
朱棣一直信奉“平外首先安内”之信条,朱瞻基走后,朱棣看着案几上厚厚高达尺高的弹劾,他的眉头拧成了“川”字,曾几何时…他想把纪纲保下来,毕竟,很多事是得到他有意无意的“授权”。
而现在这个“替死鬼”必须死去,因为纪纲知道太多太多的事情,至于纪纲如何死,对朱棣来说就是一句话的事,自古都是“伴君如伴虎”,对于那个射柳的传说,张澜是不信的!
还有朱棣杀死纪纲之后,最后一次返回了金陵,将金陵设为协都后匆匆返回了北京,随即将北京作为真正的大明首府,这些在史书上都有记载。
朱棣找朱瞻基说戊边之事,是想用北方蛮族之事试探一下,他知道现在太子势大,但是自己的这个皇儿身体已然孱弱不堪,这个时候如果儿子朱高洵“烂泥扶不上墙”的话,自己的皇太孙有没有担当,值不值得他去扶持,这都是关键之所在!
看来,朱棣还是在掌控着一切,所以很多正史上的记录,张澜作为一个当事者,并不是完全的认同。
因为历史(正史)都是由成功(强)谢书写,和那些野史比起来,被美化的东西太多太多。
这里面唯一能够符合史实记载的就是纪纲了,因为明年的五月端午,就是纪纲的死期,而现在纪纲还在醉生梦死,寻思着皇帝这里,能不能给他个爵位,也让纪家一脉能够光宗耀祖、流芳百世。
殊不知,很多事情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在不声不响中进行改写。
在后面跟随的龙羽接到张澜的命令,直接掉转马头,向津港而去。
龙羽会从津港搭船,先一步去往闽南,张澜随后就到。
为了弥补龙羽和古晓婉不能夫妻团聚、一起过年的遗憾,张澜回到京城后,就让古晓婉和龙羽汇合,这些先暂时不提。
皇城,御书房。
刚刚下了早朝,朱棣让朱瞻基代表太子朱高炽来御书房,确认一下去闽南的差事人选。
不知怎么的…朱棣一想到肥如成球的儿子,心里就非常的不舒服,他知道朱高炽那是种病症,但是心里就是堵得慌,不愿意见到这个已是太子的儿子。
当时,让朱高炽当上太子,除了众位大臣提出的遵循祖训,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自己的皇后徐妙云的意愿,其实朱棣心里一直觉得二子朱高洵有自己的风范,他或许才是最佳人选。
而且现在朱高炽上朝,需要由四个太监抬着,身体瘫软的朱高炽,已经做不到自己行走,这也是让朱棣缕缕皱眉的原因。
“皇爷爷的意思是,让二叔父负责,三叔父协同……”听着朱棣的话头,朱瞻基躬身行礼、他皱了皱眉,低着头,朱棣没有看到他的表情。
“本来想让你爹爹负责,只不过他的身体,俺很担心啊!”朱棣一脸无辜,让朱瞻基免礼。
“皇太孙想要去闽南,帮助皇爷爷完成心愿,北边蛮人又在犯边,如果不是寒冬腊月,他们会更加肆无忌惮。
皇太孙准备快去快回,然后,及早回来和皇爷爷一起戊边。”朱瞻基扶住朱棣从宽大的座椅走了下来,来到了御书房的案几。
“你是说要随俺去戊边,你可准备好了!”朱棣透着惊喜,朱家男儿没有惧怕上战场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皇爷爷不是一直教导我等好男儿驰骋疆场,志在四方。
保家卫国,护朝廷之周全不就是我等要做的!”朱瞻基大义凛然,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
“好,好,好!”朱棣拍着手,一连说了三个好字。
“去闽南的话,可不能和皇爷爷一起过大年了,还有你的爹娘那里……
对了,你准备带谁去闽南,那里沿海不时有海寇骚扰,必须护卫周全才可!”朱棣抚着花白的胡须,轻轻地说道。
“我带张澜即可,他手下都是忠勇之士,有他足矣。”朱瞻基脱口而出。
“哦!?”朱棣微微皱起了眉头,看来自己的皇太孙是有备而来,他只觉得哪里不对,一时间又说不上来。
“你只有三日时间准备,最迟二月二之前赶回来,你可能做到?”朱棣想将一下自己的孙子,作为皇家儿郎,没有一点儿担当还成。
“孙儿必不负皇爷爷嘱托,无论如何也会完成任务,请皇爷爷放心,孙儿还有一个不情之请,给孙儿调动当地军队的权力,万一……”
朱瞻基欲言又止,即使朱允炆已经失踪这些年,按说他还是有一些实力的!
“这个…可以让侯显跟随,他手下番子可以随意调动,另外张澜不是锦衣卫千户,闽南当地千户以下的的锦衣卫均可节制。”
朱棣像是发现了什么,看着朱瞻基认真的说道。
本来朱瞻基的私心是替爹爹交好一些边关将领,再将地方上的一些官员理顺一番,不曾想朱棣人老成精,还是反应了过来。
朱棣一双老眼没有丝毫的昏花,不仅没有让孙儿朱瞻基“阴谋”得逞,还将自己的家奴侯显给妥妥地安排了进来,这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真是糟糕透顶!
“阿嚏、阿嚏……”
刚刚过了京郊的张澜连着打了六、七个喷嚏,张澜揉了揉鼻子,不知所以……
自从一人双马,从冀中毫不停留两日后到达了京城,因为一路上朱瞻基不断传信,三日内必须赶回来。
本来张澜答应谢芳语,回到京城就来看她,甚至可以陪她去看正月十五的花灯,现在看来是不成了。
不过,给谢芳语带了江南的丝绸和胭脂水粉,也算是赔罪了,毕竟太子和皇太孙是自己的倚仗,按照历史走向,朱棣即将要御驾亲征,纪纲这条恶犬也该被斩杀了。
或许……这才是给谢家人以及被纪纲冤杀(故意杀害)之人一个交代,张澜已将一切都谋划好,下面如何做就需要太子和皇太孙两位倾力配合,也要看朱棣能不能痛下杀手。
朱棣一直信奉“平外首先安内”之信条,朱瞻基走后,朱棣看着案几上厚厚高达尺高的弹劾,他的眉头拧成了“川”字,曾几何时…他想把纪纲保下来,毕竟,很多事是得到他有意无意的“授权”。
而现在这个“替死鬼”必须死去,因为纪纲知道太多太多的事情,至于纪纲如何死,对朱棣来说就是一句话的事,自古都是“伴君如伴虎”,对于那个射柳的传说,张澜是不信的!
还有朱棣杀死纪纲之后,最后一次返回了金陵,将金陵设为协都后匆匆返回了北京,随即将北京作为真正的大明首府,这些在史书上都有记载。
朱棣找朱瞻基说戊边之事,是想用北方蛮族之事试探一下,他知道现在太子势大,但是自己的这个皇儿身体已然孱弱不堪,这个时候如果儿子朱高洵“烂泥扶不上墙”的话,自己的皇太孙有没有担当,值不值得他去扶持,这都是关键之所在!
看来,朱棣还是在掌控着一切,所以很多正史上的记录,张澜作为一个当事者,并不是完全的认同。
因为历史(正史)都是由成功(强)谢书写,和那些野史比起来,被美化的东西太多太多。
这里面唯一能够符合史实记载的就是纪纲了,因为明年的五月端午,就是纪纲的死期,而现在纪纲还在醉生梦死,寻思着皇帝这里,能不能给他个爵位,也让纪家一脉能够光宗耀祖、流芳百世。
殊不知,很多事情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在不声不响中进行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