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募兵制度
因相隔甚远的缘故,除了台上的宾客。下方的百姓,根本听不见李承绩说了什么。只有近处的百姓,才能看到李承绩的人影。隔着远了,就只能看到高高的观礼台。
好在募兵司对这事儿早有准备。李承绩说话时,就有记忆不错的下属暗自记了下来。待李承绩说完,就赶紧用笔将其记录在宣纸上。
再传给红巾军,让其寻些嗓门不错,识文断字,能说会道的人当着百姓的面大肆宣读。从而将李承绩说的话,广而告之。
这个法子,也不是莫杜尔想出来了。还是李承绩成为呼罗珊总督,执掌蒲华后,经常让人用一些比较通俗的语言,宣布政令。且有时候为加深百姓们的印象,还编成谚语或民歌,传播开来。
结果互为传颂,使得政令的通达度,十分的高效。
当时分田分地,设置六部各司,就用了这个法子。连很多乡野百姓,也都知道了。原本还想瞒过去的土地主们,也都只能接受现实。
当然,也有抗法不尊的。比如偏远的那黑沙不或阿母地区,瞒报田地,恐吓门下的奴隶们,不准他们消除奴籍。
但是在政令传开后,这些事情都被人捅了上去。很快总督府的刑部督检司就展开行动,那土地主,也就被红巾军抄了家产。
这下,三郡之地,就再没人敢在总督府的眼皮子底下,行不法之事了。
正是看到这法子带来的好处,莫杜尔就借鉴了过来。刚好眼下的情况,十分合适。
可以预见,待传到李承绩的耳朵里,莫杜尔又少不了一番夸奖。
当下台上,也因环境太过嘈杂的缘故,使得听起来,也颇为费劲。李承绩原话是汉话,那些宾客们,就更是听不懂。只有经过通译再转述一遍,众人才能弄懂其意。
其实李承绩也不是不会波斯语!但是在这样重要的场合,李承绩却还是以汉话为首。所透露的意思,也是不言而喻的。
于是等李承绩当众说完开场白后,张钛铭等人就像商量好的一般,跪地大呼道:“大辽威武,大辽万岁。”。百余人匍匐着,就像是在跪迎不可一世的君王。
一些动作稍慢的见状,也都呼啦啦的跪了一地。台下的百姓不懂台上的变故,但隔着近的,还是看到那些平日可望而不可及的大老爷们,全都跪了。便抱着从众心理,跟着跪下身子,口呼万岁。
后来整个观礼的百姓,也都跪下来呼喊。那声势,犹如回教徒祝祷时一般宏大。
李承绩听着,并没有让他们久跪。因为这太阳底下,又是午时。台上在赶工的情况下,搭建得又仓促。什么大幕作顶,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们头顶就是火辣辣的太阳!每多待一会儿,身上就热上一分。但是气候干燥的缘故,身上的汗液倒是不多。
李承绩虽然想要杨威,但也不愿为了验兵,而把自己给热坏了。
毕竟这所造成的影响,比马鲁等郡不听号令还要不利。
当下听到李承绩的免礼后,观礼台上的宾客,最先站起身来。待各自落座后,距离较近的百姓,也都得令起身。这么传递下去,人群就像波浪一样,由近及远。
这个时候,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呼喝,突然从东边传来。那是士兵们入城的方向!原本按照兵部的提议,士兵们直接从城内的兵营出发。
那是蒲华的老兵营,面积并不大。在萨德尔时期,兵营的常驻士兵,只有不到五千人。到底是一城之主,供养起来也颇为费劲。并且河中打仗的习俗,其实是战事期间,向封建土地主征调私家兵。
平日里,根本不需要养兵。
这是承继阿拉伯帝国时期的伊克塔制度。用中原王朝的意思来解释,就是分封。不过不是封王封侯,而是赐给亲信、行政和军事官员土地。但只有收税权,无直接管理权。并且土地国有,不能世袭。
与中原王朝的采邑制,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来阿拉伯帝国的皇室被突厥人架空,各地的总督拥兵自重。伊克塔制度的不能世袭,也变成一纸空谈。为了守护好自己的领地,也是为了在日渐败坏的治安环境下,保护自己的财产。所以各个土地主,都不得不豢养私兵。
少则数十,多则上百。那些坐拥数千里封地,富可敌国的大土地主们,更是豢养了上千的私兵。在自己的地界上,是呼风唤雨,好不威风。
就是一些地方官员,也都得看其脸色行事。
当遇到战事,这些土地主就会在君主或总督的号召下,派出私兵。萨曼王朝、塞尔柱王朝,都莫不如此。再加上一些臣服的部族,一支联军,很快就能在短时间内组成。
到了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都是这些私兵和部族的私有物。这与十字军东侵,倒是相差不大。
虽然这种养兵制度,会造成士兵的军事素质参差不齐。在战场上,协同度也不高。作战能力,也会大打折扣。但是对君主来说,这可以节省下一大笔军费。并且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炮灰。用来消耗敌方的兵力,最合适不过。
反正人命是廉价的!在统治者们眼里,节省下来的钱财和廉价的人命相比,当然是前者更为重要。
这种募兵制度,也就一直传承到现在。
所以萨德尔执掌蒲华时,只豢养千人的支系部队。其它时候,都只从各个土地主那里借兵。
以致大辽西迁后,也继承了这种募兵方式。
不过李承绩,却并没有按照河中的规矩来。虽然他也心疼军费,但是在他看来,这种临时召集起来的私兵,在作战能力上,是远远不能与已经崛起的蒙古骑兵相比。
到时候一群乌合之众,那自己可就亏大发了。所以他宁愿自己出钱,也要打造出一支规模化、合格的军队。
只是当前,三郡所带来的税收,已经没有多少盈余。
好在募兵司对这事儿早有准备。李承绩说话时,就有记忆不错的下属暗自记了下来。待李承绩说完,就赶紧用笔将其记录在宣纸上。
再传给红巾军,让其寻些嗓门不错,识文断字,能说会道的人当着百姓的面大肆宣读。从而将李承绩说的话,广而告之。
这个法子,也不是莫杜尔想出来了。还是李承绩成为呼罗珊总督,执掌蒲华后,经常让人用一些比较通俗的语言,宣布政令。且有时候为加深百姓们的印象,还编成谚语或民歌,传播开来。
结果互为传颂,使得政令的通达度,十分的高效。
当时分田分地,设置六部各司,就用了这个法子。连很多乡野百姓,也都知道了。原本还想瞒过去的土地主们,也都只能接受现实。
当然,也有抗法不尊的。比如偏远的那黑沙不或阿母地区,瞒报田地,恐吓门下的奴隶们,不准他们消除奴籍。
但是在政令传开后,这些事情都被人捅了上去。很快总督府的刑部督检司就展开行动,那土地主,也就被红巾军抄了家产。
这下,三郡之地,就再没人敢在总督府的眼皮子底下,行不法之事了。
正是看到这法子带来的好处,莫杜尔就借鉴了过来。刚好眼下的情况,十分合适。
可以预见,待传到李承绩的耳朵里,莫杜尔又少不了一番夸奖。
当下台上,也因环境太过嘈杂的缘故,使得听起来,也颇为费劲。李承绩原话是汉话,那些宾客们,就更是听不懂。只有经过通译再转述一遍,众人才能弄懂其意。
其实李承绩也不是不会波斯语!但是在这样重要的场合,李承绩却还是以汉话为首。所透露的意思,也是不言而喻的。
于是等李承绩当众说完开场白后,张钛铭等人就像商量好的一般,跪地大呼道:“大辽威武,大辽万岁。”。百余人匍匐着,就像是在跪迎不可一世的君王。
一些动作稍慢的见状,也都呼啦啦的跪了一地。台下的百姓不懂台上的变故,但隔着近的,还是看到那些平日可望而不可及的大老爷们,全都跪了。便抱着从众心理,跟着跪下身子,口呼万岁。
后来整个观礼的百姓,也都跪下来呼喊。那声势,犹如回教徒祝祷时一般宏大。
李承绩听着,并没有让他们久跪。因为这太阳底下,又是午时。台上在赶工的情况下,搭建得又仓促。什么大幕作顶,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们头顶就是火辣辣的太阳!每多待一会儿,身上就热上一分。但是气候干燥的缘故,身上的汗液倒是不多。
李承绩虽然想要杨威,但也不愿为了验兵,而把自己给热坏了。
毕竟这所造成的影响,比马鲁等郡不听号令还要不利。
当下听到李承绩的免礼后,观礼台上的宾客,最先站起身来。待各自落座后,距离较近的百姓,也都得令起身。这么传递下去,人群就像波浪一样,由近及远。
这个时候,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呼喝,突然从东边传来。那是士兵们入城的方向!原本按照兵部的提议,士兵们直接从城内的兵营出发。
那是蒲华的老兵营,面积并不大。在萨德尔时期,兵营的常驻士兵,只有不到五千人。到底是一城之主,供养起来也颇为费劲。并且河中打仗的习俗,其实是战事期间,向封建土地主征调私家兵。
平日里,根本不需要养兵。
这是承继阿拉伯帝国时期的伊克塔制度。用中原王朝的意思来解释,就是分封。不过不是封王封侯,而是赐给亲信、行政和军事官员土地。但只有收税权,无直接管理权。并且土地国有,不能世袭。
与中原王朝的采邑制,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来阿拉伯帝国的皇室被突厥人架空,各地的总督拥兵自重。伊克塔制度的不能世袭,也变成一纸空谈。为了守护好自己的领地,也是为了在日渐败坏的治安环境下,保护自己的财产。所以各个土地主,都不得不豢养私兵。
少则数十,多则上百。那些坐拥数千里封地,富可敌国的大土地主们,更是豢养了上千的私兵。在自己的地界上,是呼风唤雨,好不威风。
就是一些地方官员,也都得看其脸色行事。
当遇到战事,这些土地主就会在君主或总督的号召下,派出私兵。萨曼王朝、塞尔柱王朝,都莫不如此。再加上一些臣服的部族,一支联军,很快就能在短时间内组成。
到了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都是这些私兵和部族的私有物。这与十字军东侵,倒是相差不大。
虽然这种养兵制度,会造成士兵的军事素质参差不齐。在战场上,协同度也不高。作战能力,也会大打折扣。但是对君主来说,这可以节省下一大笔军费。并且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炮灰。用来消耗敌方的兵力,最合适不过。
反正人命是廉价的!在统治者们眼里,节省下来的钱财和廉价的人命相比,当然是前者更为重要。
这种募兵制度,也就一直传承到现在。
所以萨德尔执掌蒲华时,只豢养千人的支系部队。其它时候,都只从各个土地主那里借兵。
以致大辽西迁后,也继承了这种募兵方式。
不过李承绩,却并没有按照河中的规矩来。虽然他也心疼军费,但是在他看来,这种临时召集起来的私兵,在作战能力上,是远远不能与已经崛起的蒙古骑兵相比。
到时候一群乌合之众,那自己可就亏大发了。所以他宁愿自己出钱,也要打造出一支规模化、合格的军队。
只是当前,三郡所带来的税收,已经没有多少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