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二章 甘肃行省
甘州,太阳刚从东边升起,德化门外就聚集了黑压压的百姓。这都是近期从夏国境内遣返的回鹤人与沙瓜肃甘四州的原住民。按照和约条件,他们和世代生活的土地一起被划归给呼罗珊。
所以理应交由呼罗珊处置。
这使得不少原本对夏国还抱有亲近之感的四州士族彻底寒了心。一些逃到山里的夏国百姓听到这消息后,也都没了和呼罗珊作战到底的心思。
恰在这时,呼罗珊也改变了之前迁民绝户的策略,允许百姓留在原籍生活。并且依照呼罗珊的惯例,废除奴籍,给治下百姓登记造册。分田分地的国策也一并推行,好促使饱受战乱之患的四州百姓早些安定下来。
因而最近这段时间,沙瓜肃甘四州的百姓数量都不断增长。之前恶意与呼罗珊将士为敌的情况,也大幅减缓。
虽然总体来看,当地百姓对呼罗珊的统治还缺乏认可。但只要假以时日,总能让他们安心当个呼罗珊人。毕竟有现实利益与呼罗珊绑在一起,迟早被同化。
此刻他们聚集在城门外,为的是给李承绩送行!
也是李承绩离开马鲁太久了,所以在与夏国、蒙古拟定和约后,就立即决定班师回朝。
不过考虑到沙瓜四州还需要人留守,所以他只带参谋司和近卫司的人先回去。其他军队,都被留在沙瓜四州。直到夏国按照约定,送来工匠,撤走军队,呼罗珊才会依次撤军。
相信有大军压境,夏国的效率会很快的。
临行前,甘肃四州的军政事务也要妥善的安排好。李承绩清楚这条商道的重要性,所以必须有身份显贵之人坐镇此地。但也不能威望太高,以免引起夏国与蒙古的警觉。
思前想后,李承绩决定让自己的亲哥李承业担此大任。便组建甘肃行省,治下除了甘肃四州和黑水城,还有改为伊州的哈密力。另外祁连山以南的吐蕃部族,也受甘肃行省节制。
只是当地海拔甚高,自然环境恶劣。且吐蕃部族又与西宁州的金国联系紧密,两头臣服。所以甘肃行省的节制主要体现在商贸上。政事的话,甘肃行省还鞭长莫及。
因行省制是第一次在呼罗珊出现,所以李承绩在行省架构上也费了一番心思。首先是承袭呼罗珊郡县制三权分立的原则,在行省分别设立政务官、断事官、军事长官,三者对立的官衔为总督、卡迪和埃米尔。名称虽一样,但级别却与六部长官等同。
就像后世地方性和省级、国家级的区别,三者在级别上是天差地别的。同时在行省之上又设立高官,由李承业担任。在李承绩的设想里,高官之职是临时性的。并且对军政司法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断权。
除非在战时或突发重大意外时,高官才能直接决断省内军政司法要务。沙瓜等州的也按照呼罗珊的惯例,分别为瓜州郡、肃州郡、甘州郡以及伊州郡。沙州降为县,隶属瓜州郡。黑水城也改为黑水县,隶属肃州。
虽然甘肃行省还是以四郡为主,但已不是原来的四郡了。
高良惠也在送行的队伍中,他还在以夏国使节的身份留在甘州城。本来他是有机会随李承绩离开的,但他主动要求留下。不为别的,只为改换门庭的高家多立些功劳。
也是他知道,呼罗珊不会止步于此。同样,夏国也不可能就这么放弃对沙瓜四州的统治。只是如今国事大衰,才不得不如此。待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兵强马壮,定然会起收回故土的心思。
所以他留在夏国,以待将来起到大用处。
高逸对自己儿子的选择是欣慰又担心。欣慰的是高良惠有如此眼光,可成大气。担心的是哪一天高良惠的身份暴露,恐有杀身之祸。李承绩也无意得知了高良惠的选择,特意亲自接见了一番。
到底此次呼罗珊与夏国和谈如此顺利,高良惠功不可没。因为他事先将夏国的底线向呼罗珊明说,使得谈判桌上,夏国完全处于任人宰割的态势。
李承绩亲自接见,他也担得起这个资格。
可惜李承绩实在太忙了,相见时并没多说些什么。只匆匆的见了些礼,就在李承绩的询问下,说出自己对呼罗珊治理夏国的建议。甚至李承绩都没时间听完,见面就已结束。
后来李承绩让他将建议写在折子上,呈送给参谋司。有时间的话,他会与参谋司的诸位重臣一起看的。
说实话,他没想过李承绩会真的看那折子。但后来呼罗珊在甘肃行省推行的政令,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建议被采用。像即刻停止对四州百姓的迁民令,选派州郡本地的士族出仕为官。
再免税三年,发放粮草接济食不果腹的百姓。并租用农具给百姓,让他们尽快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
并且呼罗珊做得比他预想中还要好!
不仅选派本地士族为官,还在选派之前,举行一场小型科举考试。内容参照以往夏国科举的内容,只针对沙瓜四州士族。最高官职有一郡总督,地位不可谓不高。
这也引起了一些士族的兴趣,纷纷让门下的读书人报名参加考试。但是总体来说人数不多,大部分士族还是抱以观望的姿态。
李承绩也不急!
反正甘肃行省初建,空出的官位也是有数量限制的。差人的话,直接从帝国学堂选派好了。那里是呼罗珊官员的造血机,不断给呼罗珊官场输入对政务有一定了解的官员。
随着呼罗珊的扩张,很多加速完成培训计划上岗的学子们纷纷进入呼罗珊的新领地处理政务。他们对稳定地方,恢复民生有不可抹灭的功劳。
因此夏国四州之地的科举考试,更多是一种对当地士族的示好。好叫他们明白,呼罗珊官场的大门也是向他们敞开的。
当下挤在人海中,高良惠只看到别人的后脑勺。直到鼓声响起,百姓们纷纷行礼。高良惠才得以看见城门处,正有大队身着铁甲的士兵缓缓而来。
所以理应交由呼罗珊处置。
这使得不少原本对夏国还抱有亲近之感的四州士族彻底寒了心。一些逃到山里的夏国百姓听到这消息后,也都没了和呼罗珊作战到底的心思。
恰在这时,呼罗珊也改变了之前迁民绝户的策略,允许百姓留在原籍生活。并且依照呼罗珊的惯例,废除奴籍,给治下百姓登记造册。分田分地的国策也一并推行,好促使饱受战乱之患的四州百姓早些安定下来。
因而最近这段时间,沙瓜肃甘四州的百姓数量都不断增长。之前恶意与呼罗珊将士为敌的情况,也大幅减缓。
虽然总体来看,当地百姓对呼罗珊的统治还缺乏认可。但只要假以时日,总能让他们安心当个呼罗珊人。毕竟有现实利益与呼罗珊绑在一起,迟早被同化。
此刻他们聚集在城门外,为的是给李承绩送行!
也是李承绩离开马鲁太久了,所以在与夏国、蒙古拟定和约后,就立即决定班师回朝。
不过考虑到沙瓜四州还需要人留守,所以他只带参谋司和近卫司的人先回去。其他军队,都被留在沙瓜四州。直到夏国按照约定,送来工匠,撤走军队,呼罗珊才会依次撤军。
相信有大军压境,夏国的效率会很快的。
临行前,甘肃四州的军政事务也要妥善的安排好。李承绩清楚这条商道的重要性,所以必须有身份显贵之人坐镇此地。但也不能威望太高,以免引起夏国与蒙古的警觉。
思前想后,李承绩决定让自己的亲哥李承业担此大任。便组建甘肃行省,治下除了甘肃四州和黑水城,还有改为伊州的哈密力。另外祁连山以南的吐蕃部族,也受甘肃行省节制。
只是当地海拔甚高,自然环境恶劣。且吐蕃部族又与西宁州的金国联系紧密,两头臣服。所以甘肃行省的节制主要体现在商贸上。政事的话,甘肃行省还鞭长莫及。
因行省制是第一次在呼罗珊出现,所以李承绩在行省架构上也费了一番心思。首先是承袭呼罗珊郡县制三权分立的原则,在行省分别设立政务官、断事官、军事长官,三者对立的官衔为总督、卡迪和埃米尔。名称虽一样,但级别却与六部长官等同。
就像后世地方性和省级、国家级的区别,三者在级别上是天差地别的。同时在行省之上又设立高官,由李承业担任。在李承绩的设想里,高官之职是临时性的。并且对军政司法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断权。
除非在战时或突发重大意外时,高官才能直接决断省内军政司法要务。沙瓜等州的也按照呼罗珊的惯例,分别为瓜州郡、肃州郡、甘州郡以及伊州郡。沙州降为县,隶属瓜州郡。黑水城也改为黑水县,隶属肃州。
虽然甘肃行省还是以四郡为主,但已不是原来的四郡了。
高良惠也在送行的队伍中,他还在以夏国使节的身份留在甘州城。本来他是有机会随李承绩离开的,但他主动要求留下。不为别的,只为改换门庭的高家多立些功劳。
也是他知道,呼罗珊不会止步于此。同样,夏国也不可能就这么放弃对沙瓜四州的统治。只是如今国事大衰,才不得不如此。待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兵强马壮,定然会起收回故土的心思。
所以他留在夏国,以待将来起到大用处。
高逸对自己儿子的选择是欣慰又担心。欣慰的是高良惠有如此眼光,可成大气。担心的是哪一天高良惠的身份暴露,恐有杀身之祸。李承绩也无意得知了高良惠的选择,特意亲自接见了一番。
到底此次呼罗珊与夏国和谈如此顺利,高良惠功不可没。因为他事先将夏国的底线向呼罗珊明说,使得谈判桌上,夏国完全处于任人宰割的态势。
李承绩亲自接见,他也担得起这个资格。
可惜李承绩实在太忙了,相见时并没多说些什么。只匆匆的见了些礼,就在李承绩的询问下,说出自己对呼罗珊治理夏国的建议。甚至李承绩都没时间听完,见面就已结束。
后来李承绩让他将建议写在折子上,呈送给参谋司。有时间的话,他会与参谋司的诸位重臣一起看的。
说实话,他没想过李承绩会真的看那折子。但后来呼罗珊在甘肃行省推行的政令,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建议被采用。像即刻停止对四州百姓的迁民令,选派州郡本地的士族出仕为官。
再免税三年,发放粮草接济食不果腹的百姓。并租用农具给百姓,让他们尽快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
并且呼罗珊做得比他预想中还要好!
不仅选派本地士族为官,还在选派之前,举行一场小型科举考试。内容参照以往夏国科举的内容,只针对沙瓜四州士族。最高官职有一郡总督,地位不可谓不高。
这也引起了一些士族的兴趣,纷纷让门下的读书人报名参加考试。但是总体来说人数不多,大部分士族还是抱以观望的姿态。
李承绩也不急!
反正甘肃行省初建,空出的官位也是有数量限制的。差人的话,直接从帝国学堂选派好了。那里是呼罗珊官员的造血机,不断给呼罗珊官场输入对政务有一定了解的官员。
随着呼罗珊的扩张,很多加速完成培训计划上岗的学子们纷纷进入呼罗珊的新领地处理政务。他们对稳定地方,恢复民生有不可抹灭的功劳。
因此夏国四州之地的科举考试,更多是一种对当地士族的示好。好叫他们明白,呼罗珊官场的大门也是向他们敞开的。
当下挤在人海中,高良惠只看到别人的后脑勺。直到鼓声响起,百姓们纷纷行礼。高良惠才得以看见城门处,正有大队身着铁甲的士兵缓缓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