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义务
赵曙苦笑地看着御案上的奏章,又是翰林学士司马光所上。昨日此人就因要刺陕西义勇军一事上了洋洋洒洒几千言,尽力述说召集义勇军的害处,请他不要坏了国家根本。
“司马君实,难道朕看不出收集义勇军的为难之处么?可朕有什么办法,你能变出钱来让朕调集军队么?”赵曙无奈地摇摇头,这个司马君实就是死脑筋,都把他调出朝廷了依然不让自己好过,看来他是做御史做上瘾了!
“唉,忠臣的奏章,还是得看一看!”赵曙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拿起司马光的奏章,要做一代明君,就要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先帝仁宗连包拯的唾沫星子都能接受,自己也不能太逊色。
司马光的奏章和昨日一样,前部分依然是数落义勇军的坏处,赵曙看得只皱眉头,到了一半之后,突然眼前一亮,司马光终于会出主意了。只见他转折处写道:“义勇者,非勇也,徒耗时费力而已,刀兵一起,于战场无益,如是观之,不如义务者也!”
“义务?”赵曙带着无限的疑惑把奏章看完,之后一拍桌子,吓得服饰的寺官以为司马光的言辞得罪了官家。
“好个义务军!好个司马光!”赵曙脸色尽是兴奋的酡红,站了起来,之后又坐下去,不舍地拿起奏章再看了一遍。
司马光说义勇军每年只练那么一个月,实在于兵事无利,而且总是这一批人,容易引起恐慌,不如实行义务军。义务者,责任也。他在奏章中分析详细,说可以在陕西河北几地把义勇军全部改为义务军,只要是年纪在二十至四十之间的男子,凡是家中有三丁的人,必须有一个进入义务军,这是责任,不能推卸。之后每个义务兵服役三年,每年夏天练兵一个月,冬天两个月,完成任务才可回家务农。待三年后义务兵即可退役,再从三丁之家抽一从未服役之人补进,如此可以形成循环,二十年内,一户里的年轻男子基本上都会进入义务军服过役!
如此一来,每人将近练兵九个月,基本阵仗都可谓熟悉,若一但刀兵四起,也可以有一战之力。当然,凡是进义务军者,三年之后退役每人可得铜钱五贯,亦可凭退役证明免除往后五年徭役,作为参军三年的补偿!
赵曙是聪明人,一眼可以看出这个义务军要比义勇军实惠得多,三年之后,这批人虽比不上朝中精锐军队,却总比每年只练一个月的义勇军要强得多,若真有战事,也不至于慌乱,可以令他们补为后勤之军。另外,每三年即可令他们退役,也免除了义勇军年年皆入军的怨气,于民于利都有好处!如今河北之地每家基本上都是六七口人丁,按年纪算,二十年至少也有五六个需要服役,而二十年之后,又是一个轮回了,新生人丁又该参军!最只要的是此法也省钱,每人只需要五贯钱,这与义勇军无异,关键是免除他们五年徭役,这对他们来说就有莫大吸引力了,弄不好还可以由拉丁转为他们踊跃参军,这样朝廷也没有多少损失!
“这个司马君实,没想到还能想出这个法子来!”赵曙一边赞叹,一边激动,忍不住高呼起来:“来人,传朕口谕,令韩相与欧阳参政入宫觐见!”他要与政事堂的人议一议这个义务军相关事宜。
当然,得他赞叹的司马光也在赞叹着沈欢。此义务兵役的法子根本就是他这个学生鼓捣出来的。沈欢筹划了一夜,终于参照后世的征兵制模拟出这么一份制度来。义务兵也算是预备役,与正规军队不同,只算是后备力量而已。宋朝实行的是募兵制,如今养不起这么多军队,韩琦就想出一招义勇军来,可这相当于后世的民兵,实在是没有多少战斗力。因此沈欢折中把义务兵役相应改良一下,就拿为己用了。
当然,上献给朝廷的折子司马光修改过了,本来他只打算要这些人参军两年,司马光认为两年太短,改为三年;还有酬费问题,他本来的想法是退役后给更多的钱财,奈何司马光认为朝廷财政紧张,改为以免除徭役作为补偿;另外他一开始只考虑到陕西一地,司马光认为此法有优待义务军的嫌疑,若厚此薄彼,难免引起骚乱,因此主张把此法在义勇军里都实施,河北之地尽行此法。
对此,沈欢除了佩服外,别无二话,一直感叹司马光就是司马光,眼光谋略高远,非常人可比,令他这个年轻思虑不全的人钦佩不已。
韩琦与欧阳修听得官家传诏,不敢怠慢,匆匆赶来。好在之前他们一直在政事堂押班,没有远离,不一刻就到了官家休息的福宁殿。赵曙二话不说,就把司马光的奏章递给他们。
待他们看完后,赵曙才问道:“这是翰林司马光的奏章,说是改良义勇军制度,两位有何看法?”
韩琦刚才是越看越惊的,实在想不出义勇军还有这般作为,只能答道:“回陛下,此乃良法也!”
“陛下,可以一试!”欧阳修也附和说道。司马光奏章所言义务军之事,只要稍会计算之人都能明了确实比义勇军高明,一样省钱,训练出来的兵战斗力却高了不止一筹,另外还可以止民怨,实在没有反对的理由。
韩琦曾经经略西北,熟悉那边情况,又说道:“陛下,司马君实要求三丁抽一,六丁就不抽二了,这也有道理,毕竟是三年一换,有六丁之家,亦可轮换二十年矣。若每家都有一人可免除徭役五年,三十年内每年都可抽出一个无须服徭役之人,对民生也是有利!臣估算了一下,单是陕西一地,即可抽出十万兵丁,永兴军路可以无忧矣!”
赵曙听得甚是兴奋,道:“既然如此,奏章就交由中书讨论,尽快把其中细节给琢磨妥善,之后即可付诸行动!”
“是!”韩琦与欧阳修恭敬地答道。
赵曙意气风发起来,不禁笑道:“没想到司马君实还有这一手,韩相,你说是否该把他擢到枢密院?”
韩琦为难地道:“陛下,司马君实刚知开封府,尚未一月就进枢密院,中外言论,恐怕非司马君实之福!”
赵曙沉吟半晌,点点头道:“不错,是朕操之过急了!”
欧阳修笑道:“陛下,司马君实为臣了解,精通史册,眼光高远,但对军事却不甚擅长,此策也许不是出于他的本意。”
“哦?”赵曙来了兴趣,“难不成他府里有着一位大才幕僚?”
韩琦道:“也不曾听说,以司马君实的为人,若真有如此大才,想必早向朝廷举荐了!”
赵曙不禁宽慰一笑,点了点头,甚是满意司马光的忠心为公,所谓明主忠臣,忠臣明主,有明主才有忠臣,能把司马光放在中央,说明他还是开明之主的。
欧阳修犹豫了一下,道:“陛下,听闻司马君实有一门生足智多谋,也许此策是他谋划也说不定。”
“门生?可是一个叫沈欢的士子?”赵曙疑惑不已。
欧阳修惊道:“陛下也听说过此人之名?”
赵曙笑道:“名震开封的词人,大名鼎鼎呀,他的词都唱到朕的皇宫里来了!听闻他明年即将参加礼部贡试,朕期待得紧!怎么,他还有其他才能,连欧阳参政都听闻不成?”
欧阳修道:“臣见过他一面,文才学识俱是不错!至于其他才能,是从苏子瞻处听来的,他与司马君实的儿子为好友,据说此人颇得司马君实看中,政务多得其襄助!”
赵曙眼角紧了紧,呵呵笑道:“年轻才俊,若真有大才,不为朝廷所用就真是太可惜!先不管是谁谋划的,既然是司马翰林所上奏章,又是可行,不能不赏!来人,送三十万钱给司马翰林,说是朕赏赐予他的!”
“是!”有人吩咐下去。韩琦与欧阳修也都是赞君主英明,接着拿着司马光的奏章商议去了。
此时才不过中午时分,官家赏赐的钱财一会儿就送到司马光府邸。司马光道谢后收下,转回与等待在书房的沈欢说道:“子贤,官家如此快速把赏赐赠来,想必义务军制度可以实施了!”
沈欢笑道:“老师,这才是圣明之主该有的气象,赏罚分明,果断风行!”嘴上赞美,其实暗自在腹诽官家小气,出了那么好一个计策,不升官也就罢了,发财也就给那么三百贯钱,恁小气的。他如今只因印刷术一项就家财万贯,财大气粗,还真看不起这些小钱小数目了。
司马光不清楚学生心里在大不敬天子,闻言也笑道:“这还是子贤所出之策高明呀!唉,长江后浪推前浪,以后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了!”
沈欢道:“若没有老师的教诲,又怎会有学生的成就!”
司马光笑道:“子贤不必谦虚,对于军务,老夫也陌生得紧,万万教不出这些方法来的!老夫现在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象你入朝为官为天下万民办事的景象了。”
沈欢脸不红心不跳地接受了赞美,他不是军事发烧友,对于军务也说不上精通,不过后世信息开放,上网就能看见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的东西,没养过猪也见过猪跑,稍一留意,倒也得闻一二。那可是沉淀了上千年的军事知识,比这个时代要领先许多,随便摘抄一二都是精华。谦虚几句后把话题引到司马光修史一事上来。
司马光一闻更是激动,道:“老夫已经写就四卷,秦以前史实估计再有四五卷就能完成,也就半年时间吧。到时即可先行献上予朝廷,若如子贤所言,得朝廷鼎助,以后就方便很多。”
沈欢道:“这里就预祝老师成功,待功成之日,便是老师留名青史之时。”
司马光笑道:“这还多亏了子贤提点修史概要之功呢!”
“哈哈!”两师徒相视对笑,气氛一时融洽起来。
两人闲聊一阵,见司马光又要发奋著书,沈欢不敢打扰,要告辞而去。司马光立刻让人把官家赏赐之财拿来,让沈欢收下,说此策本来就是他的功劳。沈欢死活不要,说家里资财足够,留于老师做修史资助。司马光这才罢休,令人送沈欢出门。
沈欢出了司马府邸,直往家里走去。他如今能去的地方不多,嵩阳分院自他取得贡试资格后,就失去了作用,不用再去,只须时不时去看望一下司马峰而已。另外伯父沈节君那里,也只有时不时写信回去问候一下,实在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回去探看。
再过一阵子他又有得忙了。欧阳修的文集已经整理完毕,苏洵的文章也由苏家兄弟整理妥当,附带上他们的文章,一齐送到了沈欢之处。而沈欢也把这些辑录交到周季手上,交代他印刷装订,再过半个月左右就能上市了。又该到数钱的时刻了,沈欢美美地想着,欢快地向家里走去。
远远看见家门,发现有个熟悉的人影在那边晃悠,仔细打量,不正是大才子苏轼么!只见他一身青衫,扎巾裹发,长袖飘飘,有如一株青松,潇洒极了。快步迎了上去,刚想打招呼,却发现苏轼一脸怒容,瞪视着他,不禁心虚,貌似最近没有做出对不起他的事呀。难不成他通过时空管理局发现了自己的抄袭行为?
“子瞻兄……”沈欢开口打招呼。
苏轼看见他,快步冲过来,拉住他就要往外走,哼道:“若不是今日有急事,苏某还真得好好数落你一番!走!”
沈欢止住脚步,道:“子瞻兄,你是不是搞错了,小弟家门口就在这里,怎么往外面跑?”
“跟着走就是了!”苏轼还要拉扯他。
“何事?”沈欢停下来文质彬彬地问。
“去情馆!”苏轼显得很急,“再不快点就要出人命了!”
“司马君实,难道朕看不出收集义勇军的为难之处么?可朕有什么办法,你能变出钱来让朕调集军队么?”赵曙无奈地摇摇头,这个司马君实就是死脑筋,都把他调出朝廷了依然不让自己好过,看来他是做御史做上瘾了!
“唉,忠臣的奏章,还是得看一看!”赵曙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拿起司马光的奏章,要做一代明君,就要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先帝仁宗连包拯的唾沫星子都能接受,自己也不能太逊色。
司马光的奏章和昨日一样,前部分依然是数落义勇军的坏处,赵曙看得只皱眉头,到了一半之后,突然眼前一亮,司马光终于会出主意了。只见他转折处写道:“义勇者,非勇也,徒耗时费力而已,刀兵一起,于战场无益,如是观之,不如义务者也!”
“义务?”赵曙带着无限的疑惑把奏章看完,之后一拍桌子,吓得服饰的寺官以为司马光的言辞得罪了官家。
“好个义务军!好个司马光!”赵曙脸色尽是兴奋的酡红,站了起来,之后又坐下去,不舍地拿起奏章再看了一遍。
司马光说义勇军每年只练那么一个月,实在于兵事无利,而且总是这一批人,容易引起恐慌,不如实行义务军。义务者,责任也。他在奏章中分析详细,说可以在陕西河北几地把义勇军全部改为义务军,只要是年纪在二十至四十之间的男子,凡是家中有三丁的人,必须有一个进入义务军,这是责任,不能推卸。之后每个义务兵服役三年,每年夏天练兵一个月,冬天两个月,完成任务才可回家务农。待三年后义务兵即可退役,再从三丁之家抽一从未服役之人补进,如此可以形成循环,二十年内,一户里的年轻男子基本上都会进入义务军服过役!
如此一来,每人将近练兵九个月,基本阵仗都可谓熟悉,若一但刀兵四起,也可以有一战之力。当然,凡是进义务军者,三年之后退役每人可得铜钱五贯,亦可凭退役证明免除往后五年徭役,作为参军三年的补偿!
赵曙是聪明人,一眼可以看出这个义务军要比义勇军实惠得多,三年之后,这批人虽比不上朝中精锐军队,却总比每年只练一个月的义勇军要强得多,若真有战事,也不至于慌乱,可以令他们补为后勤之军。另外,每三年即可令他们退役,也免除了义勇军年年皆入军的怨气,于民于利都有好处!如今河北之地每家基本上都是六七口人丁,按年纪算,二十年至少也有五六个需要服役,而二十年之后,又是一个轮回了,新生人丁又该参军!最只要的是此法也省钱,每人只需要五贯钱,这与义勇军无异,关键是免除他们五年徭役,这对他们来说就有莫大吸引力了,弄不好还可以由拉丁转为他们踊跃参军,这样朝廷也没有多少损失!
“这个司马君实,没想到还能想出这个法子来!”赵曙一边赞叹,一边激动,忍不住高呼起来:“来人,传朕口谕,令韩相与欧阳参政入宫觐见!”他要与政事堂的人议一议这个义务军相关事宜。
当然,得他赞叹的司马光也在赞叹着沈欢。此义务兵役的法子根本就是他这个学生鼓捣出来的。沈欢筹划了一夜,终于参照后世的征兵制模拟出这么一份制度来。义务兵也算是预备役,与正规军队不同,只算是后备力量而已。宋朝实行的是募兵制,如今养不起这么多军队,韩琦就想出一招义勇军来,可这相当于后世的民兵,实在是没有多少战斗力。因此沈欢折中把义务兵役相应改良一下,就拿为己用了。
当然,上献给朝廷的折子司马光修改过了,本来他只打算要这些人参军两年,司马光认为两年太短,改为三年;还有酬费问题,他本来的想法是退役后给更多的钱财,奈何司马光认为朝廷财政紧张,改为以免除徭役作为补偿;另外他一开始只考虑到陕西一地,司马光认为此法有优待义务军的嫌疑,若厚此薄彼,难免引起骚乱,因此主张把此法在义勇军里都实施,河北之地尽行此法。
对此,沈欢除了佩服外,别无二话,一直感叹司马光就是司马光,眼光谋略高远,非常人可比,令他这个年轻思虑不全的人钦佩不已。
韩琦与欧阳修听得官家传诏,不敢怠慢,匆匆赶来。好在之前他们一直在政事堂押班,没有远离,不一刻就到了官家休息的福宁殿。赵曙二话不说,就把司马光的奏章递给他们。
待他们看完后,赵曙才问道:“这是翰林司马光的奏章,说是改良义勇军制度,两位有何看法?”
韩琦刚才是越看越惊的,实在想不出义勇军还有这般作为,只能答道:“回陛下,此乃良法也!”
“陛下,可以一试!”欧阳修也附和说道。司马光奏章所言义务军之事,只要稍会计算之人都能明了确实比义勇军高明,一样省钱,训练出来的兵战斗力却高了不止一筹,另外还可以止民怨,实在没有反对的理由。
韩琦曾经经略西北,熟悉那边情况,又说道:“陛下,司马君实要求三丁抽一,六丁就不抽二了,这也有道理,毕竟是三年一换,有六丁之家,亦可轮换二十年矣。若每家都有一人可免除徭役五年,三十年内每年都可抽出一个无须服徭役之人,对民生也是有利!臣估算了一下,单是陕西一地,即可抽出十万兵丁,永兴军路可以无忧矣!”
赵曙听得甚是兴奋,道:“既然如此,奏章就交由中书讨论,尽快把其中细节给琢磨妥善,之后即可付诸行动!”
“是!”韩琦与欧阳修恭敬地答道。
赵曙意气风发起来,不禁笑道:“没想到司马君实还有这一手,韩相,你说是否该把他擢到枢密院?”
韩琦为难地道:“陛下,司马君实刚知开封府,尚未一月就进枢密院,中外言论,恐怕非司马君实之福!”
赵曙沉吟半晌,点点头道:“不错,是朕操之过急了!”
欧阳修笑道:“陛下,司马君实为臣了解,精通史册,眼光高远,但对军事却不甚擅长,此策也许不是出于他的本意。”
“哦?”赵曙来了兴趣,“难不成他府里有着一位大才幕僚?”
韩琦道:“也不曾听说,以司马君实的为人,若真有如此大才,想必早向朝廷举荐了!”
赵曙不禁宽慰一笑,点了点头,甚是满意司马光的忠心为公,所谓明主忠臣,忠臣明主,有明主才有忠臣,能把司马光放在中央,说明他还是开明之主的。
欧阳修犹豫了一下,道:“陛下,听闻司马君实有一门生足智多谋,也许此策是他谋划也说不定。”
“门生?可是一个叫沈欢的士子?”赵曙疑惑不已。
欧阳修惊道:“陛下也听说过此人之名?”
赵曙笑道:“名震开封的词人,大名鼎鼎呀,他的词都唱到朕的皇宫里来了!听闻他明年即将参加礼部贡试,朕期待得紧!怎么,他还有其他才能,连欧阳参政都听闻不成?”
欧阳修道:“臣见过他一面,文才学识俱是不错!至于其他才能,是从苏子瞻处听来的,他与司马君实的儿子为好友,据说此人颇得司马君实看中,政务多得其襄助!”
赵曙眼角紧了紧,呵呵笑道:“年轻才俊,若真有大才,不为朝廷所用就真是太可惜!先不管是谁谋划的,既然是司马翰林所上奏章,又是可行,不能不赏!来人,送三十万钱给司马翰林,说是朕赏赐予他的!”
“是!”有人吩咐下去。韩琦与欧阳修也都是赞君主英明,接着拿着司马光的奏章商议去了。
此时才不过中午时分,官家赏赐的钱财一会儿就送到司马光府邸。司马光道谢后收下,转回与等待在书房的沈欢说道:“子贤,官家如此快速把赏赐赠来,想必义务军制度可以实施了!”
沈欢笑道:“老师,这才是圣明之主该有的气象,赏罚分明,果断风行!”嘴上赞美,其实暗自在腹诽官家小气,出了那么好一个计策,不升官也就罢了,发财也就给那么三百贯钱,恁小气的。他如今只因印刷术一项就家财万贯,财大气粗,还真看不起这些小钱小数目了。
司马光不清楚学生心里在大不敬天子,闻言也笑道:“这还是子贤所出之策高明呀!唉,长江后浪推前浪,以后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了!”
沈欢道:“若没有老师的教诲,又怎会有学生的成就!”
司马光笑道:“子贤不必谦虚,对于军务,老夫也陌生得紧,万万教不出这些方法来的!老夫现在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象你入朝为官为天下万民办事的景象了。”
沈欢脸不红心不跳地接受了赞美,他不是军事发烧友,对于军务也说不上精通,不过后世信息开放,上网就能看见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的东西,没养过猪也见过猪跑,稍一留意,倒也得闻一二。那可是沉淀了上千年的军事知识,比这个时代要领先许多,随便摘抄一二都是精华。谦虚几句后把话题引到司马光修史一事上来。
司马光一闻更是激动,道:“老夫已经写就四卷,秦以前史实估计再有四五卷就能完成,也就半年时间吧。到时即可先行献上予朝廷,若如子贤所言,得朝廷鼎助,以后就方便很多。”
沈欢道:“这里就预祝老师成功,待功成之日,便是老师留名青史之时。”
司马光笑道:“这还多亏了子贤提点修史概要之功呢!”
“哈哈!”两师徒相视对笑,气氛一时融洽起来。
两人闲聊一阵,见司马光又要发奋著书,沈欢不敢打扰,要告辞而去。司马光立刻让人把官家赏赐之财拿来,让沈欢收下,说此策本来就是他的功劳。沈欢死活不要,说家里资财足够,留于老师做修史资助。司马光这才罢休,令人送沈欢出门。
沈欢出了司马府邸,直往家里走去。他如今能去的地方不多,嵩阳分院自他取得贡试资格后,就失去了作用,不用再去,只须时不时去看望一下司马峰而已。另外伯父沈节君那里,也只有时不时写信回去问候一下,实在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回去探看。
再过一阵子他又有得忙了。欧阳修的文集已经整理完毕,苏洵的文章也由苏家兄弟整理妥当,附带上他们的文章,一齐送到了沈欢之处。而沈欢也把这些辑录交到周季手上,交代他印刷装订,再过半个月左右就能上市了。又该到数钱的时刻了,沈欢美美地想着,欢快地向家里走去。
远远看见家门,发现有个熟悉的人影在那边晃悠,仔细打量,不正是大才子苏轼么!只见他一身青衫,扎巾裹发,长袖飘飘,有如一株青松,潇洒极了。快步迎了上去,刚想打招呼,却发现苏轼一脸怒容,瞪视着他,不禁心虚,貌似最近没有做出对不起他的事呀。难不成他通过时空管理局发现了自己的抄袭行为?
“子瞻兄……”沈欢开口打招呼。
苏轼看见他,快步冲过来,拉住他就要往外走,哼道:“若不是今日有急事,苏某还真得好好数落你一番!走!”
沈欢止住脚步,道:“子瞻兄,你是不是搞错了,小弟家门口就在这里,怎么往外面跑?”
“跟着走就是了!”苏轼还要拉扯他。
“何事?”沈欢停下来文质彬彬地问。
“去情馆!”苏轼显得很急,“再不快点就要出人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