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各方筹谋
“奇怪奇怪,好生奇怪!”一进相府,范纯仁就忍不住连连呼喊。
书房里,司马光与范纯仁分主宾次座。
“尧夫在为太皇太后的懿旨奇怪么?”
“难道不奇怪么?”范纯仁想不明白,“明明是持反对意见的,怎么一下子就改变态度了?太皇太后一向心志坚定,她有了主意之事,很难更改!”
司马光淡淡一笑,也许,太皇太后改变了主意,有他的一份功劳在里面吧。对沈欢送来的那封信,他虽然说要好生考虑,左右摇摆难以抉择的他,最后还是选择再信任沈欢一次。凭借他的人脉关系,送封信给蜀国公主,还不是手到擒来?
现在看来,那封信还真起了作用。
司马光不由对沈欢这冒险的一着感到些许佩服,这个年轻人的魄力,真非常人可及!
范纯仁也是聪明人,一看司马光了然的神态,顿时明悟了一半:“难道说,相公你参与其中了?”
司马光叹道:“虽不中已不远矣。”
“哦!”范纯仁来了兴趣,“相公是如何说服太皇太后的?”
司马光哭笑不得:“尧夫,老夫叫你来,有更重要的事商量。这些旁枝末节之事就不要探究了,正事要紧!”
范纯仁神色凛然,道:“相公尽管吩咐。”
沉吟了一会,司马光说道:“泰山封禅,已成定局,除非官家自己又改变主意,否则谁也难以阻挡它的成行。”
范纯仁点点头,知道这位相爷底下还有更重要的转折,静心等待下文。
“但是,去泰山封禅,不是我等的最终目的,它只是一个途径,一个手段。我等最主要的任务是配合子贤,达到他所需要的结果。”
“对!”范纯仁配合说道,“去海州才是目的,泰山封禅不过是请驾出京的有一个借口罢了。只能说完成了一小半目标,如果官家去完泰山就回来,我等就算失败了。”
“所以还得再接再厉。”司马光接着说道,“老夫想了又想,一定得有人在途中重复海州日报的一些话,特别是泰山封禅后,一定得请官家去海州一趟。然而我等一方也需要有能力之人留守京城,免得回来后失了阵地。依老夫猜想,官家出京,必定会请两宫太后临朝垂帘以资政事。曹老太后三朝而后,手腕手段都极是了得,是最好的垂帘之人。不过她年事已高,因此最有希望之人,莫过高太后。高太后沉稳谨慎,最喜尧夫你这类言官,因此老夫打算让你留京主持我等事宜。”
“相公要随驾出京?”范纯仁大为吃惊,摇头不已,“这怎么使得?从开封到泰山,再至海州,何止千里,舟车劳顿,相公你怎么吃得消?还是由范某随官家而去,相公留守我等大本营即可。”
司马光摇头不同意:“尧夫,最近你可把官家气得够戗,他心里不满,怎么会听得进你的话?事关重大,还是老夫亲自出马吧,怎么说官家还会看老夫几分薄面。再说了,老夫身体还没老迈到走不动的地步,当年也是满天下跑来着,岂会惧怕这些路程?何况圣驾之行,小心翼翼,慢走慢行,不会太过辛劳困顿。”
“相公……”
“这事就这样决定了!”司马光摆手阻止对方接下来的话,独断了一把,“尧夫,京城就交给你了,一定要守住如今的阵地。一旦子贤计划成功,回得了京城,有他助力,我等就不至于像如今一般辛苦无计了。”
范纯仁大是羞愧:“都是我等无能,不能为相公解忧,以至在朝堂上屡屡失计。”
“岂是你一人之过?若说过错,还是老夫最大,变通与魄力皆不及王介甫,才让官家对他言听计从。”司马光苦笑不已。
范纯仁不忍听司马光数落自己,可又想不出高明的安慰话来,只能引开话题:“相公既然信任范某,我自当尽力,为相公守住阵地,以待相公大胜归来!”
司马光笑道:“但愿如此,也无须打击谁,只要能让子贤顺利归京即可。在经济一道上,子贤之能毫不逊色于王介甫等人,有他谋划,我得自会能让官家更为看重。”
“子贤之才,自如相公所说。几年前范某与他算不上亲热熟悉,不过经相公这几年念叨,自也为他的能力感到震惊。”范纯仁没有丝毫的妒忌或者不服,他有自知之明,要他明史通典,做个谋划力谏之臣,尚能为之,要他去想出策略来经营国库,则强人所难了。
他与沈欢不是同一类人,没有可比性。
感慨一番,范纯仁问道:“相公,子贤如今是知州,海州号称天下第一州,五品大官,当年在京又做过盐铁使。这一次他回京,要谋划哪一个职位?”
司马光笑了笑,没有答话,从书桌堆积的文案里抽出一份,递给范纯仁,道:“尧夫,这是老夫整理的一份资料与写就的一份奏章,你看看。”
范纯仁接过一看,资料是整理三司衙门这几年的数据,统一成册,财政数据比较可观,还分析说国库财政每年都有不小幅度的提升,摆明了是帮三司工作的人说好话。
奏章就让范纯仁吃了一惊,倒抽一口凉气,盖因在这份准备上奏给官家的章折里,司马光为三司使韩绛说了大量的好话,最后话题一转,说朝廷从不亏待有功之臣,理当擢赏。而韩绛能力突出,可以迁他为参知政事,录入政事堂。
参知政事!韩绛!
范纯仁大大地吃惊,韩绛是谁?那可是王安石的铁杆,为了支持王安石,甚至可以不惜与兄弟反目!
支持王安石,就是反对司马光,而司马光反而要上章请皇帝让他的大对头成为参知政事?
“相公,这是为何?”范纯仁可不会认为司马光老糊涂到大公无私提拔对头的地步。
司马光呵呵笑道:“难道以韩子华这些年在三司使上的努力与成绩,还不足成为参知政事吗?若论资历与才能,他与王介甫同一期进士,在三甲之列,比王介甫还要高。王介甫都做参知政事多年了,轮都轮到韩子华了吧?”
范纯仁皱皱眉头,道:“范某承认,他确实颇有才干,可相公此举想必不会那么简单吧?”
司马光道:“政事堂有个人形图章,再多一个韩子华,也算不上增加了王介甫的力量,他本来就是支持王介甫的。”
范纯仁默然,所谓人形图章,就是赵升,此君贵为参知政事,可在政务上只会盖个印章而已,对王安石的建议政策,也是二话不说,大手一挥,通过!
范纯仁一向看不起此人,闻言不由想笑,既而想到问题的严肃性,才道:“相公也恁是大度。”
司马光摇头说道:“老夫不是大度,反而存了小人之心。官家不是一直支持王介甫吗,老夫推荐韩子华为副相,一来向官家表明,虽然老夫与王介甫不对付,但是还能大度到推荐敌人;二来也是为了搅浑这潭水,老夫推荐支持的人,王介甫心里就一点芥蒂都没有?”
“哈哈!”范纯仁大为高兴。
司马光也笑了,道:“而且刚才尧夫你不是问老夫子贤这次的目标吗?呵呵……”
范纯仁心中一动,蹙眉想了半会,既而震惊得瞪大了眼珠,喜道:“相公,你是说子贤要……”
“不可说,不可说。”司马光打断他的话,却大是点头。
范纯仁却震撼着:“这……太不可思议了!”
司马光苦笑:“子贤胆子一向够大,老夫一开始也不敢置信呢。”
范纯仁喃喃念了两句,既而眼睛大亮:“相公,如果成功……嘿嘿……”
“好处很多。”司马光点头承认,“这个推荐韩子华出任参知政事,是着好棋呀!子贤越来越令老夫感到害怕了……”
范纯仁点头,喜道:“这是阳谋,不是吗?王介甫不敢反对,否则韩子华就要与他决裂,阻人前程,这罪可就滔天咯!相公,该庆幸子贤是向着我等这边,不是吗?”
“哈哈!”
司马光与范纯仁相视愉悦大笑。
……………………………………………………………………………
王安石书房。
他的书房此刻倒显得比较狭小,盖因人多,太过拥挤。
王安石坐在主位,其下是三司使韩绛、知制诰吕惠卿、起居舍人王安礼、知谏院邓绾、开封知府章惇,三司副使曾布,以及王安石的大儿子天章阁直学士王雱。
整整七个人,坐在一起,难怪要有压抑之感了。
屋里之人无一不是当朝大人物,随便出去一个,都能震撼世人。
除了王安礼不大赞同大哥王安石的执政在这里有点不大协调外,其他都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人士,也是大力推行的骨干。
众人心思不一地聚集在一起,商量有关事宜。
王安石的声音依然沉稳有力:“这次让诸位过来,是想就天子封禅泰山一事做些妥善安排。”
众人点点头,不敢打岔。
王安石突然厉声说道:“老夫明确地告诉你们,官家泰山封禅,已成定局,谁也改变不了。而且这也是好事,封禅要有功绩,功绩从什么地方来?那些功绩里头,我等是出了力的,而且还是大部分的力气。举行封禅,也能告诉世人,我等这些年的变法举措,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也没有错!王某绝对不允许有人再搞出什么花样来!”
书房里,司马光与范纯仁分主宾次座。
“尧夫在为太皇太后的懿旨奇怪么?”
“难道不奇怪么?”范纯仁想不明白,“明明是持反对意见的,怎么一下子就改变态度了?太皇太后一向心志坚定,她有了主意之事,很难更改!”
司马光淡淡一笑,也许,太皇太后改变了主意,有他的一份功劳在里面吧。对沈欢送来的那封信,他虽然说要好生考虑,左右摇摆难以抉择的他,最后还是选择再信任沈欢一次。凭借他的人脉关系,送封信给蜀国公主,还不是手到擒来?
现在看来,那封信还真起了作用。
司马光不由对沈欢这冒险的一着感到些许佩服,这个年轻人的魄力,真非常人可及!
范纯仁也是聪明人,一看司马光了然的神态,顿时明悟了一半:“难道说,相公你参与其中了?”
司马光叹道:“虽不中已不远矣。”
“哦!”范纯仁来了兴趣,“相公是如何说服太皇太后的?”
司马光哭笑不得:“尧夫,老夫叫你来,有更重要的事商量。这些旁枝末节之事就不要探究了,正事要紧!”
范纯仁神色凛然,道:“相公尽管吩咐。”
沉吟了一会,司马光说道:“泰山封禅,已成定局,除非官家自己又改变主意,否则谁也难以阻挡它的成行。”
范纯仁点点头,知道这位相爷底下还有更重要的转折,静心等待下文。
“但是,去泰山封禅,不是我等的最终目的,它只是一个途径,一个手段。我等最主要的任务是配合子贤,达到他所需要的结果。”
“对!”范纯仁配合说道,“去海州才是目的,泰山封禅不过是请驾出京的有一个借口罢了。只能说完成了一小半目标,如果官家去完泰山就回来,我等就算失败了。”
“所以还得再接再厉。”司马光接着说道,“老夫想了又想,一定得有人在途中重复海州日报的一些话,特别是泰山封禅后,一定得请官家去海州一趟。然而我等一方也需要有能力之人留守京城,免得回来后失了阵地。依老夫猜想,官家出京,必定会请两宫太后临朝垂帘以资政事。曹老太后三朝而后,手腕手段都极是了得,是最好的垂帘之人。不过她年事已高,因此最有希望之人,莫过高太后。高太后沉稳谨慎,最喜尧夫你这类言官,因此老夫打算让你留京主持我等事宜。”
“相公要随驾出京?”范纯仁大为吃惊,摇头不已,“这怎么使得?从开封到泰山,再至海州,何止千里,舟车劳顿,相公你怎么吃得消?还是由范某随官家而去,相公留守我等大本营即可。”
司马光摇头不同意:“尧夫,最近你可把官家气得够戗,他心里不满,怎么会听得进你的话?事关重大,还是老夫亲自出马吧,怎么说官家还会看老夫几分薄面。再说了,老夫身体还没老迈到走不动的地步,当年也是满天下跑来着,岂会惧怕这些路程?何况圣驾之行,小心翼翼,慢走慢行,不会太过辛劳困顿。”
“相公……”
“这事就这样决定了!”司马光摆手阻止对方接下来的话,独断了一把,“尧夫,京城就交给你了,一定要守住如今的阵地。一旦子贤计划成功,回得了京城,有他助力,我等就不至于像如今一般辛苦无计了。”
范纯仁大是羞愧:“都是我等无能,不能为相公解忧,以至在朝堂上屡屡失计。”
“岂是你一人之过?若说过错,还是老夫最大,变通与魄力皆不及王介甫,才让官家对他言听计从。”司马光苦笑不已。
范纯仁不忍听司马光数落自己,可又想不出高明的安慰话来,只能引开话题:“相公既然信任范某,我自当尽力,为相公守住阵地,以待相公大胜归来!”
司马光笑道:“但愿如此,也无须打击谁,只要能让子贤顺利归京即可。在经济一道上,子贤之能毫不逊色于王介甫等人,有他谋划,我得自会能让官家更为看重。”
“子贤之才,自如相公所说。几年前范某与他算不上亲热熟悉,不过经相公这几年念叨,自也为他的能力感到震惊。”范纯仁没有丝毫的妒忌或者不服,他有自知之明,要他明史通典,做个谋划力谏之臣,尚能为之,要他去想出策略来经营国库,则强人所难了。
他与沈欢不是同一类人,没有可比性。
感慨一番,范纯仁问道:“相公,子贤如今是知州,海州号称天下第一州,五品大官,当年在京又做过盐铁使。这一次他回京,要谋划哪一个职位?”
司马光笑了笑,没有答话,从书桌堆积的文案里抽出一份,递给范纯仁,道:“尧夫,这是老夫整理的一份资料与写就的一份奏章,你看看。”
范纯仁接过一看,资料是整理三司衙门这几年的数据,统一成册,财政数据比较可观,还分析说国库财政每年都有不小幅度的提升,摆明了是帮三司工作的人说好话。
奏章就让范纯仁吃了一惊,倒抽一口凉气,盖因在这份准备上奏给官家的章折里,司马光为三司使韩绛说了大量的好话,最后话题一转,说朝廷从不亏待有功之臣,理当擢赏。而韩绛能力突出,可以迁他为参知政事,录入政事堂。
参知政事!韩绛!
范纯仁大大地吃惊,韩绛是谁?那可是王安石的铁杆,为了支持王安石,甚至可以不惜与兄弟反目!
支持王安石,就是反对司马光,而司马光反而要上章请皇帝让他的大对头成为参知政事?
“相公,这是为何?”范纯仁可不会认为司马光老糊涂到大公无私提拔对头的地步。
司马光呵呵笑道:“难道以韩子华这些年在三司使上的努力与成绩,还不足成为参知政事吗?若论资历与才能,他与王介甫同一期进士,在三甲之列,比王介甫还要高。王介甫都做参知政事多年了,轮都轮到韩子华了吧?”
范纯仁皱皱眉头,道:“范某承认,他确实颇有才干,可相公此举想必不会那么简单吧?”
司马光道:“政事堂有个人形图章,再多一个韩子华,也算不上增加了王介甫的力量,他本来就是支持王介甫的。”
范纯仁默然,所谓人形图章,就是赵升,此君贵为参知政事,可在政务上只会盖个印章而已,对王安石的建议政策,也是二话不说,大手一挥,通过!
范纯仁一向看不起此人,闻言不由想笑,既而想到问题的严肃性,才道:“相公也恁是大度。”
司马光摇头说道:“老夫不是大度,反而存了小人之心。官家不是一直支持王介甫吗,老夫推荐韩子华为副相,一来向官家表明,虽然老夫与王介甫不对付,但是还能大度到推荐敌人;二来也是为了搅浑这潭水,老夫推荐支持的人,王介甫心里就一点芥蒂都没有?”
“哈哈!”范纯仁大为高兴。
司马光也笑了,道:“而且刚才尧夫你不是问老夫子贤这次的目标吗?呵呵……”
范纯仁心中一动,蹙眉想了半会,既而震惊得瞪大了眼珠,喜道:“相公,你是说子贤要……”
“不可说,不可说。”司马光打断他的话,却大是点头。
范纯仁却震撼着:“这……太不可思议了!”
司马光苦笑:“子贤胆子一向够大,老夫一开始也不敢置信呢。”
范纯仁喃喃念了两句,既而眼睛大亮:“相公,如果成功……嘿嘿……”
“好处很多。”司马光点头承认,“这个推荐韩子华出任参知政事,是着好棋呀!子贤越来越令老夫感到害怕了……”
范纯仁点头,喜道:“这是阳谋,不是吗?王介甫不敢反对,否则韩子华就要与他决裂,阻人前程,这罪可就滔天咯!相公,该庆幸子贤是向着我等这边,不是吗?”
“哈哈!”
司马光与范纯仁相视愉悦大笑。
……………………………………………………………………………
王安石书房。
他的书房此刻倒显得比较狭小,盖因人多,太过拥挤。
王安石坐在主位,其下是三司使韩绛、知制诰吕惠卿、起居舍人王安礼、知谏院邓绾、开封知府章惇,三司副使曾布,以及王安石的大儿子天章阁直学士王雱。
整整七个人,坐在一起,难怪要有压抑之感了。
屋里之人无一不是当朝大人物,随便出去一个,都能震撼世人。
除了王安礼不大赞同大哥王安石的执政在这里有点不大协调外,其他都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人士,也是大力推行的骨干。
众人心思不一地聚集在一起,商量有关事宜。
王安石的声音依然沉稳有力:“这次让诸位过来,是想就天子封禅泰山一事做些妥善安排。”
众人点点头,不敢打岔。
王安石突然厉声说道:“老夫明确地告诉你们,官家泰山封禅,已成定局,谁也改变不了。而且这也是好事,封禅要有功绩,功绩从什么地方来?那些功绩里头,我等是出了力的,而且还是大部分的力气。举行封禅,也能告诉世人,我等这些年的变法举措,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也没有错!王某绝对不允许有人再搞出什么花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