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春江花月夜
这一天,左钧没回左家大院。正稀罕着儿子的左老太爷一整天都盼着,等了一天,却不见左钧影踪,老人甚至怀疑儿子是否真已回来。等得焦心,左老太爷隔天一早就让媳妇安排一个孙子到铜牟镇上找人。
当天大家都起床后,王秉正找陈于珍商量,早饭后去街上买些礼物,再去左家大院拜访左老太爷一家。
前天虽回了左家大院,因不清楚左家几十年后的情况,大家是空着手去的。现在,既认了左钧作爹,按正常礼仪,也该正式去左家拜门。
陈于珍也有一样的想法。两人和左钧说了,左钧也很高兴。四人兴高采烈地上街,吃过早饭,在镇里找到糕点铺和布庄,给老爷子及家人买上一大堆吃、穿用品带回了客栈。
回到客栈时,左老太爷派来寻找左钧的人也找来了。
一行人跟着回到左家大院时,左老太爷双手把烘笼抱在胸前,已在院门外迎候多时。左钧和王法天走到他前面,一左一右扶老爷子往院里走,王秉正和陈于珍拎着大包小包礼物跟在后面,回到最里面的堂屋。
左钧搀扶老爷子坐下。老爷子先把烘笼放在两腿下面的地上,然后一只手拉着王法天,一只手给他抓备在桌上的糖果。王秉正和陈于珍把手中东西放到八仙桌上,自顾自地拎壶倒水。
“咋没把行李带回来?”待大家都坐下来,左老太爷问。
“爸,我现在年纪大了,又不懂稼穑,回来也帮不上家里啥忙。在镇上时,我看咱家出钱修的那个学馆荒着,怪可惜的。现在,世道太平了,我们自家和乡里乡亲的孩子也多。我想把学馆打整出来,教娃娃们读书。至于住,学馆里不是有一个小院?原来是住先生的,整理出来,我们一家人住绰绰有余。”左钧一股脑地,把想法给父亲说了。
“你想做先生?”父亲问左钧。
“从小您除了要我读书,也没让我碰过别的。现在,除了教娃娃们读书习字,我也干不了别的啊。”左钧笑着回答。
“也是,先是兵荒马乱关了学馆,世道太平了又找不到合适的先生,这一关就是好多年。你能把学馆重新开起来,教习一方子弟,确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在家迁延一日,左钧一家要回铜牟镇时,左老太爷吩咐大儿媳翻出镇上学馆的大门钥匙,自己拿出一包银两交给左钧。左钧从嫂子手里拿了钥匙,拒绝了父亲的银两。
“在外这些年,虽没能光宗耀祖,但翻修学堂的银两,儿子还是挣下了的。”
回到镇上,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左钧就带着王秉正、陈于珍和王法天奔学馆而去。
打开院门铜锁,呈现在左钧眼前的院内景象,更显破败。多年无人打理,学馆青瓦屋顶好多处漏水,屋里各种案几朽损,就连院里青砖地面上长出的荒草和灌木都比人高了。
前前后后一番踏勘,左钧对学馆翻修有了计划。他又带着王秉正几人回到左家大院。向父亲汇报了自己翻修学馆的计划,然后又找到嫂子,说冬日地里活少,希望嫂子能安排几个长年和自己回镇上,帮着一起整修学馆。
左钧重修学馆,开馆授课,也是为了左家子孙。嫂子对左钧的要求自然满口答应。让左钧把家里长年都带上不说,还叮嘱如果人手不够,需要多少短工也可尽量开口。
沉寂多年的潼绵学馆,转眼间变成工地。附近乡邻听说左家中过举人的老二回来了,要重修学馆招收学生,都跑来看热闹或帮忙。消息甚至传到县上衙门,县太爷也派人送来银两,说义学开馆之日要来捧场。
忙碌月余,学馆在春节前翻新完毕。左钧带着王秉正、陈于珍和王法天从客栈搬到学馆内的小院住下,还从镇上请来一姓顾的大嫂,照料一家及以后学馆学子的生活。
学馆翻修期间,左钧就在铜牟镇码头、镇口和镇里火神庙戏台等处张贴通告,告知乡邻,潼绵学馆将于戊辰年(1688)正月十五重开,附近乡邻有适龄子弟,可送学馆就读,学费随喜。消息散开,不断有街坊乡邻领着子弟前来咨询报名。
戊辰年初二后,左钧带王秉正父子和陈于珍拜访了一些故交旧友,又去了一趟绵州城,买来些文房用具和书籍,把学馆开课的各种准备都做得充足。
上元佳节,潼绵学馆重新开馆。当天,不仅要入馆就读的学子家长前来祝贺,就连潼川和绵州两地衙门,也都派人送了贺仪。
义学重开,无疑是当天铜牟镇最大的喜事。乡邻们特意为学馆前的临江街挂上了花灯。夜幕降临后,整条街流光溢彩。左钧一家饭后出门,加入赏灯的人群中。此时,铜牟镇天空晴好,月出半空,皎皎如轮。清辉洒在江面,被微波破碎成万片金鳞,与河边街上各色花灯相互辉映,美不胜收。
夜深,灯残,左钧兴致仍旧很浓。走到学馆前,他还不想进屋,几人又到馆前江边石阶上坐了,要听江赏月。月已凌空,月光下,近水远山映像依稀。左钧应景,诵起《春江花月夜》来。
与左钧父子持续的兴奋相比,陈于珍望着天空皎月,心情忽然低落起来。都说月圆人圆才是人间最好的景致,现在左钧已叶落归根,如愿重开学馆,可自己的亲人在哪里?何日才能相聚?想到这些,她忍不住叹了口气。
兴奋中的左钧没发现陈于珍忽然变化的情绪,但王秉正却捕捉到了。他扭头问:“想啥呢?”
“想我哥哥现在在干什么,何时才能见到他。”陈于珍语意幽幽。
“放心吧,你哥是一府父母官,此刻定是春风得意,好着呢。而且我听说,从铜牟镇到龙安府,距离也就三五百里,相比我们已赶过的路,只算咫尺。相信你和他的相见,就在眼前。”王秉正安慰道。
这段对话,被左钧听到,他瞬间收了诗兴。从心里讲,左钧不愿王秉正及陈于珍任何一人离开自己。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勉强别人。见王秉正的话没让陈于珍高兴起来,左钧接着王秉正的话茬说:“真用不了太长时间。从这沿江往上最多百里,就是你哥哥龙安府的辖地。一到那里,就等于到你哥家了。”
“只百来里?”听左钧这么一说,陈于珍立即兴奋起来。
“我几时骗过人?”左钧说。
话至夜深,街上观灯人群已散尽,王法天依着陈于珍打起了瞌睡,四人这才离开江边,回到学馆,各自睡了。
正月十六,潼绵学馆正式开馆授课。除了走读短学的弟子,住馆长学的学生超过了二十人,王法天自然也在其中。
当天大家都起床后,王秉正找陈于珍商量,早饭后去街上买些礼物,再去左家大院拜访左老太爷一家。
前天虽回了左家大院,因不清楚左家几十年后的情况,大家是空着手去的。现在,既认了左钧作爹,按正常礼仪,也该正式去左家拜门。
陈于珍也有一样的想法。两人和左钧说了,左钧也很高兴。四人兴高采烈地上街,吃过早饭,在镇里找到糕点铺和布庄,给老爷子及家人买上一大堆吃、穿用品带回了客栈。
回到客栈时,左老太爷派来寻找左钧的人也找来了。
一行人跟着回到左家大院时,左老太爷双手把烘笼抱在胸前,已在院门外迎候多时。左钧和王法天走到他前面,一左一右扶老爷子往院里走,王秉正和陈于珍拎着大包小包礼物跟在后面,回到最里面的堂屋。
左钧搀扶老爷子坐下。老爷子先把烘笼放在两腿下面的地上,然后一只手拉着王法天,一只手给他抓备在桌上的糖果。王秉正和陈于珍把手中东西放到八仙桌上,自顾自地拎壶倒水。
“咋没把行李带回来?”待大家都坐下来,左老太爷问。
“爸,我现在年纪大了,又不懂稼穑,回来也帮不上家里啥忙。在镇上时,我看咱家出钱修的那个学馆荒着,怪可惜的。现在,世道太平了,我们自家和乡里乡亲的孩子也多。我想把学馆打整出来,教娃娃们读书。至于住,学馆里不是有一个小院?原来是住先生的,整理出来,我们一家人住绰绰有余。”左钧一股脑地,把想法给父亲说了。
“你想做先生?”父亲问左钧。
“从小您除了要我读书,也没让我碰过别的。现在,除了教娃娃们读书习字,我也干不了别的啊。”左钧笑着回答。
“也是,先是兵荒马乱关了学馆,世道太平了又找不到合适的先生,这一关就是好多年。你能把学馆重新开起来,教习一方子弟,确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在家迁延一日,左钧一家要回铜牟镇时,左老太爷吩咐大儿媳翻出镇上学馆的大门钥匙,自己拿出一包银两交给左钧。左钧从嫂子手里拿了钥匙,拒绝了父亲的银两。
“在外这些年,虽没能光宗耀祖,但翻修学堂的银两,儿子还是挣下了的。”
回到镇上,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左钧就带着王秉正、陈于珍和王法天奔学馆而去。
打开院门铜锁,呈现在左钧眼前的院内景象,更显破败。多年无人打理,学馆青瓦屋顶好多处漏水,屋里各种案几朽损,就连院里青砖地面上长出的荒草和灌木都比人高了。
前前后后一番踏勘,左钧对学馆翻修有了计划。他又带着王秉正几人回到左家大院。向父亲汇报了自己翻修学馆的计划,然后又找到嫂子,说冬日地里活少,希望嫂子能安排几个长年和自己回镇上,帮着一起整修学馆。
左钧重修学馆,开馆授课,也是为了左家子孙。嫂子对左钧的要求自然满口答应。让左钧把家里长年都带上不说,还叮嘱如果人手不够,需要多少短工也可尽量开口。
沉寂多年的潼绵学馆,转眼间变成工地。附近乡邻听说左家中过举人的老二回来了,要重修学馆招收学生,都跑来看热闹或帮忙。消息甚至传到县上衙门,县太爷也派人送来银两,说义学开馆之日要来捧场。
忙碌月余,学馆在春节前翻新完毕。左钧带着王秉正、陈于珍和王法天从客栈搬到学馆内的小院住下,还从镇上请来一姓顾的大嫂,照料一家及以后学馆学子的生活。
学馆翻修期间,左钧就在铜牟镇码头、镇口和镇里火神庙戏台等处张贴通告,告知乡邻,潼绵学馆将于戊辰年(1688)正月十五重开,附近乡邻有适龄子弟,可送学馆就读,学费随喜。消息散开,不断有街坊乡邻领着子弟前来咨询报名。
戊辰年初二后,左钧带王秉正父子和陈于珍拜访了一些故交旧友,又去了一趟绵州城,买来些文房用具和书籍,把学馆开课的各种准备都做得充足。
上元佳节,潼绵学馆重新开馆。当天,不仅要入馆就读的学子家长前来祝贺,就连潼川和绵州两地衙门,也都派人送了贺仪。
义学重开,无疑是当天铜牟镇最大的喜事。乡邻们特意为学馆前的临江街挂上了花灯。夜幕降临后,整条街流光溢彩。左钧一家饭后出门,加入赏灯的人群中。此时,铜牟镇天空晴好,月出半空,皎皎如轮。清辉洒在江面,被微波破碎成万片金鳞,与河边街上各色花灯相互辉映,美不胜收。
夜深,灯残,左钧兴致仍旧很浓。走到学馆前,他还不想进屋,几人又到馆前江边石阶上坐了,要听江赏月。月已凌空,月光下,近水远山映像依稀。左钧应景,诵起《春江花月夜》来。
与左钧父子持续的兴奋相比,陈于珍望着天空皎月,心情忽然低落起来。都说月圆人圆才是人间最好的景致,现在左钧已叶落归根,如愿重开学馆,可自己的亲人在哪里?何日才能相聚?想到这些,她忍不住叹了口气。
兴奋中的左钧没发现陈于珍忽然变化的情绪,但王秉正却捕捉到了。他扭头问:“想啥呢?”
“想我哥哥现在在干什么,何时才能见到他。”陈于珍语意幽幽。
“放心吧,你哥是一府父母官,此刻定是春风得意,好着呢。而且我听说,从铜牟镇到龙安府,距离也就三五百里,相比我们已赶过的路,只算咫尺。相信你和他的相见,就在眼前。”王秉正安慰道。
这段对话,被左钧听到,他瞬间收了诗兴。从心里讲,左钧不愿王秉正及陈于珍任何一人离开自己。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勉强别人。见王秉正的话没让陈于珍高兴起来,左钧接着王秉正的话茬说:“真用不了太长时间。从这沿江往上最多百里,就是你哥哥龙安府的辖地。一到那里,就等于到你哥家了。”
“只百来里?”听左钧这么一说,陈于珍立即兴奋起来。
“我几时骗过人?”左钧说。
话至夜深,街上观灯人群已散尽,王法天依着陈于珍打起了瞌睡,四人这才离开江边,回到学馆,各自睡了。
正月十六,潼绵学馆正式开馆授课。除了走读短学的弟子,住馆长学的学生超过了二十人,王法天自然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