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货路远活重
小寒后的一个午后,王秉正带着伙计刚上好一笼酒醅,看门的伙计跑进作坊,说有个怪异客人到访,点名要见掌柜不说,还不听劝阻,要闯进烧坊。现在被拦在大门口,很不安分。
王秉正很纳闷,除桂园酒楼掌柜和少数几个客商外,出入烧坊就只有自己的伙计。这个时段,照理不会有客商来买酒。再说,买酒的客商看门伙计大多认识,一般也不会硬闯。
作坊生产现场不对外人开放,这是酿造行业的规矩。王秉正眉头一皱,整理一下衣衫,随伙计走出烧坊。他要去看看,究竟是哪路神仙,有这么大的脾气。
王秉正一出作坊门,就看见烧坊大门口站着一魁实汉子。黑色长棉袍,上身套一件羊皮马甲,马甲边沿处,有长长的羊毛自然露出。最与众不同的是,那汉子头上还戴着一顶精巧的白色圆毡帽,毡帽顶盖边沿,插着两根白色长羽毛。汉子嘴里正嘟嘟囔囔,听声音似乎熟悉,可这奇怪的装扮,让他难以辨认。
说来好笑,来人正是王汝。冬季不放排,也不干伐木这样的体力活时,他习惯穿白马人的服饰。插着白羽毛的白毡帽,是每个白马人必有的行头。
王秉正在远处没认出王汝,王汝同样也没有在第一时间认出王秉正来。过去几次相见,王秉正都著长衫。酿酒作坊内,几口大锅长时间架着火,纵在冬季,气温也让人只穿得住短衫。王秉正在作坊里做事时,也和其他伙计一样着短衫短裤。
记忆中本该穿长衫的人短打扮,本该短打扮的人着长衫马甲,两人都走了眼。
走到近前,两人同时认出了对方:“你咋这副打扮喔?”王汝甚感惊诧,首先冲口而出。
“作坊里面热。你为啥这时候下来了?”王秉正同样意外。说话间,他拉王汝一起来到更衣间,换回了长裤棉袍。
“这次来,是专程来买哥哥的酒来了。”看着王秉正换衣服,王汝说。
“觉得酒好喝,来拉就是。你我兄弟,你能喝多少?啥买不买的!再说,你的木头钱,哥还没付完呢。”王秉正一边换衣一边回答他。
“不行。这次不讲木头那事,我是受几个寨子长老指派,专门下来买酒的。”王汝说话,照样直而急。
“好,好,今天先啥都不说,回去叫上父亲,先说喝酒的事如何?”看王汝着急,换好衣服的王秉正换了话题,拉起王汝就向外走。
回到学馆,左钧还未散学。王秉正吩咐顾嫂泡一壶茶来,安排她去将酱烧猪下水和清炖猪下水各端来一大钵,还切了些凉卤,等会用来下酒。
之后,王秉正和王汝聊起买酒的事。
原来头次王秉正送给王汝的十坛酒。翻山越岭送回龙安府时,一路颠簸摔了四坛。王汝送了一坛到知府衙门,余下的都带回了山寨。白马番人无论男女都爱饮酒,王汝做土官的父亲品尝了儿子带回来的酒,非常受用,就邀请治下所有寨子的长老到自己的官寨宴饮。相比于当地流行的烈酒苞谷烧,王秉正的酒,入口醇香绵柔,不杀喉,醉后还不上头,让长老们都饮上了瘾。品饮过后,长老们纷纷要求分酒。王汝的父亲兴奋之余,给每个长老分赠了一陶罐。可不久,各寨长老又登门求酒,有的长老甚至愿意用二两银子换一罐酒,那一罐也只有五斤左右。
奈何王汝家酒也无多,长老们最终求而不得。
大年后,按照白马人习俗,山寨要跳曹盖,王汝父亲想要招待贵客,安排王汝专程下山一趟,拉些好酒回寨。各寨长老闻讯,都给王汝送来定钱,每坛酒定银最高给到了二十两,最少的,每坛也交了十两。
申时末,学馆散学,左钧回到小院。顾嫂买回猪下水和凉卤菜后,还准备些热炒,荤素搭配,摆满了一大桌。
净手入席。酒刚斟上,王汝不待主人发话,就迫不及待地端杯海喝。又经半年熟化,那酒入口后不仅更纯,且更醇。这味道,让他牵挂大半年了。
见王汝惬意得摇头晃脑,王秉正笑眯眯地不停给他斟酒。但王汝已有了上次宿醉的经历,不敢再喝太猛,而是随着左钧父子的节奏,细斟慢饮,直至夜深。等到一罐五斤的酒喝了个底朝天,才尽兴而去。
次日上午,王秉正先去烧坊把当天活计安排妥当,才去客栈接上王汝。昨夜的酒喝得克制,他到客栈时,王汝已经起床收拾停当。两人出客栈寻了一间早饭铺子,要了两笼包子和两碗青菜稀饭,吃了个浑身舒坦。
“这次得买四十坛。”饭后到烧坊,王汝报了数量。
“多少?”王秉正一怔。
“四十坛。没问题吧?”
“没问题。”
安排伙计开缸分装,王秉正寻思,这酒当如何帮王汝运回呢?
“四十坛酒,雇两台大车可以装下不?”王秉正问。
“我们山里运货,一般都人挑马驮。我想好了,这次雇挑夫来挑,免得车马颠簸,把酒洒路上。”
“人挑损失是少,可时间长,运价大,还得帮补食宿费用哦。”王秉正提醒。
“头次车运,一车装十坛酒,我那么小心,路上都打掉四坛。这次是四十坛,按这个比例,车运至少损失十坛。那样,和挑夫脚钱相比,亏得更大。反正有的是时间,雇挑夫更划算。”
龙安府山上那些番人山寨,喝自己的酒,是要花很大价钱的。王汝的考量,肯定有他的道理。
“那我们去码头找人。”王秉正说。
“好。”
两人来到半边街码头中间的一棵黄桷树下,一群正在闲侃着等生意的挑夫就围了上来。听说是挑酒,且路程有五六百里的山路,很大一部分人就散了。这些挑夫,大多是附近农民,最喜欢的状态是白天干点短工零活,晚上回家陪老婆孩子,每日挣个百八十文足矣。
见很多挑夫都不愿走远途,王汝有点失望。当两人准备采用王秉正的建议,依旧雇车运酒,并欲离开时,被一壮汉叫住。
“走这趟货,不知掌柜的如何出脚钱?”汉子问。
“你觉得什么价合适?”王秉正问。
“我们这里如按天雇人,视活轻活重,时长时短而定,脚钱每天一百个钱上下。你这趟货路远活重,按每人每天一百二十个铜钱价,掌柜的可愿出?”汉子询问。
“没问题。”王秉正回道。
“长途活计,按规矩,返程时间按半数算。”汉子补充。
“按规矩办就是。”王秉正也爽快答应。
最后谈成,每个挑夫负责挑两坛酒,实重不超过一百二十斤。每人每天脚钱按一百二十个铜钱计,每天的脚程不超过八十里。食宿由东家负担,每天每人提供二两消乏烧酒。另外,汉子要了一两银子,作为招集和路上招呼人的费用。
王秉正讲好的价钱,王汝很认可,还与汉子说定,需要二十一个人,第二天一早到谪仙烧坊门口领货上路。挑运用的扁担绳索等工具,由挑夫自带。
事情谈好,已是午时光景,两人轻松愉快地回到学馆,叫上已散学的左钧,径直去了桂园酒楼。
次日早起,王秉正再次赶到客栈叫上王汝,退房吃饭。赶回谪仙烧坊时,挑夫们已等在那里。
王秉正把一行人领进烧坊院内,叫来伙计,一同从酒窖里把已分装好的四十二个酒坛搬出酒窖,在院子里捆扎成二十一副挑子。
安排停当,王秉正叮嘱王汝,有一个挑子的两坛酒,是他带给义兄陈于朝的。趁着这个间隙,他问了王汝一些陈家兄妹的近况。王汝就自己所知,尽告了王秉正。
挑夫队伍出发,王秉正携着王汝的手,一直送到镇外。临别,王汝从身上褡裢里掏出一包银子递给王秉正说:“这是酒钱。”
王秉正没客套,接过钱包一掂量,感觉足有二百两。
“钱多了。”王秉正说着,从里面取出几锭纳入怀里,将余下的重新塞回王汝手中。王汝本想再塞回来,被王秉正抬手制止了:“这事听我的,大哥我没亏着。”
见王秉正坚决,王汝也不再说什么,把银子塞回褡裢,跟王秉正揖别,领着挑夫们上路了。
从铜牟镇出发,一路翻山越岭晓行夜宿,赶到平武城时,用了整整五天时间。
到平武的第二天,王汝让挑夫们先在城里歇逛半天,自己带着那个领头人,挑着王秉正送给陈于朝的酒,去了知府衙门。
王汝到时,陈于朝正好早班。简单说几句话,就让一衙役领着王汝去后院,将酒交与夫人和陈于珍收了。
陈夫人收了酒,倒是平和。陈于珍听说王汝去了铜牟镇,就不再淡定。拋下两只纠缠不休的小白熊,亲自泡了茶,留着王汝,问了很多事。
从平武城往上,再走三天,就到了王汝家所在的官寨。虽说时间长,但四十坛酒完好无损。王汝情绪高涨,除大方给每个挑夫打发了一两五钱银子外,又找了些山货让挑夫们带往龙安和绵州,添挣些脚钱。他还另备下一担腊味和山货,让挑夫带给王秉正一家。
挑夫队伍浩浩荡荡,王汝把好酒带回官寨的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各寨的长老头人就赶到官寨提酒。王汝以每坛酒十五两银子的价钱将酒分出去三十坛,价钱多退少补。一算账,这趟去铜牟镇买酒,扣除买酒银两、挑夫脚钱和路上所有餐宿开支,赚十坛酒外,还余出现银二百来两。
王秉正很纳闷,除桂园酒楼掌柜和少数几个客商外,出入烧坊就只有自己的伙计。这个时段,照理不会有客商来买酒。再说,买酒的客商看门伙计大多认识,一般也不会硬闯。
作坊生产现场不对外人开放,这是酿造行业的规矩。王秉正眉头一皱,整理一下衣衫,随伙计走出烧坊。他要去看看,究竟是哪路神仙,有这么大的脾气。
王秉正一出作坊门,就看见烧坊大门口站着一魁实汉子。黑色长棉袍,上身套一件羊皮马甲,马甲边沿处,有长长的羊毛自然露出。最与众不同的是,那汉子头上还戴着一顶精巧的白色圆毡帽,毡帽顶盖边沿,插着两根白色长羽毛。汉子嘴里正嘟嘟囔囔,听声音似乎熟悉,可这奇怪的装扮,让他难以辨认。
说来好笑,来人正是王汝。冬季不放排,也不干伐木这样的体力活时,他习惯穿白马人的服饰。插着白羽毛的白毡帽,是每个白马人必有的行头。
王秉正在远处没认出王汝,王汝同样也没有在第一时间认出王秉正来。过去几次相见,王秉正都著长衫。酿酒作坊内,几口大锅长时间架着火,纵在冬季,气温也让人只穿得住短衫。王秉正在作坊里做事时,也和其他伙计一样着短衫短裤。
记忆中本该穿长衫的人短打扮,本该短打扮的人着长衫马甲,两人都走了眼。
走到近前,两人同时认出了对方:“你咋这副打扮喔?”王汝甚感惊诧,首先冲口而出。
“作坊里面热。你为啥这时候下来了?”王秉正同样意外。说话间,他拉王汝一起来到更衣间,换回了长裤棉袍。
“这次来,是专程来买哥哥的酒来了。”看着王秉正换衣服,王汝说。
“觉得酒好喝,来拉就是。你我兄弟,你能喝多少?啥买不买的!再说,你的木头钱,哥还没付完呢。”王秉正一边换衣一边回答他。
“不行。这次不讲木头那事,我是受几个寨子长老指派,专门下来买酒的。”王汝说话,照样直而急。
“好,好,今天先啥都不说,回去叫上父亲,先说喝酒的事如何?”看王汝着急,换好衣服的王秉正换了话题,拉起王汝就向外走。
回到学馆,左钧还未散学。王秉正吩咐顾嫂泡一壶茶来,安排她去将酱烧猪下水和清炖猪下水各端来一大钵,还切了些凉卤,等会用来下酒。
之后,王秉正和王汝聊起买酒的事。
原来头次王秉正送给王汝的十坛酒。翻山越岭送回龙安府时,一路颠簸摔了四坛。王汝送了一坛到知府衙门,余下的都带回了山寨。白马番人无论男女都爱饮酒,王汝做土官的父亲品尝了儿子带回来的酒,非常受用,就邀请治下所有寨子的长老到自己的官寨宴饮。相比于当地流行的烈酒苞谷烧,王秉正的酒,入口醇香绵柔,不杀喉,醉后还不上头,让长老们都饮上了瘾。品饮过后,长老们纷纷要求分酒。王汝的父亲兴奋之余,给每个长老分赠了一陶罐。可不久,各寨长老又登门求酒,有的长老甚至愿意用二两银子换一罐酒,那一罐也只有五斤左右。
奈何王汝家酒也无多,长老们最终求而不得。
大年后,按照白马人习俗,山寨要跳曹盖,王汝父亲想要招待贵客,安排王汝专程下山一趟,拉些好酒回寨。各寨长老闻讯,都给王汝送来定钱,每坛酒定银最高给到了二十两,最少的,每坛也交了十两。
申时末,学馆散学,左钧回到小院。顾嫂买回猪下水和凉卤菜后,还准备些热炒,荤素搭配,摆满了一大桌。
净手入席。酒刚斟上,王汝不待主人发话,就迫不及待地端杯海喝。又经半年熟化,那酒入口后不仅更纯,且更醇。这味道,让他牵挂大半年了。
见王汝惬意得摇头晃脑,王秉正笑眯眯地不停给他斟酒。但王汝已有了上次宿醉的经历,不敢再喝太猛,而是随着左钧父子的节奏,细斟慢饮,直至夜深。等到一罐五斤的酒喝了个底朝天,才尽兴而去。
次日上午,王秉正先去烧坊把当天活计安排妥当,才去客栈接上王汝。昨夜的酒喝得克制,他到客栈时,王汝已经起床收拾停当。两人出客栈寻了一间早饭铺子,要了两笼包子和两碗青菜稀饭,吃了个浑身舒坦。
“这次得买四十坛。”饭后到烧坊,王汝报了数量。
“多少?”王秉正一怔。
“四十坛。没问题吧?”
“没问题。”
安排伙计开缸分装,王秉正寻思,这酒当如何帮王汝运回呢?
“四十坛酒,雇两台大车可以装下不?”王秉正问。
“我们山里运货,一般都人挑马驮。我想好了,这次雇挑夫来挑,免得车马颠簸,把酒洒路上。”
“人挑损失是少,可时间长,运价大,还得帮补食宿费用哦。”王秉正提醒。
“头次车运,一车装十坛酒,我那么小心,路上都打掉四坛。这次是四十坛,按这个比例,车运至少损失十坛。那样,和挑夫脚钱相比,亏得更大。反正有的是时间,雇挑夫更划算。”
龙安府山上那些番人山寨,喝自己的酒,是要花很大价钱的。王汝的考量,肯定有他的道理。
“那我们去码头找人。”王秉正说。
“好。”
两人来到半边街码头中间的一棵黄桷树下,一群正在闲侃着等生意的挑夫就围了上来。听说是挑酒,且路程有五六百里的山路,很大一部分人就散了。这些挑夫,大多是附近农民,最喜欢的状态是白天干点短工零活,晚上回家陪老婆孩子,每日挣个百八十文足矣。
见很多挑夫都不愿走远途,王汝有点失望。当两人准备采用王秉正的建议,依旧雇车运酒,并欲离开时,被一壮汉叫住。
“走这趟货,不知掌柜的如何出脚钱?”汉子问。
“你觉得什么价合适?”王秉正问。
“我们这里如按天雇人,视活轻活重,时长时短而定,脚钱每天一百个钱上下。你这趟货路远活重,按每人每天一百二十个铜钱价,掌柜的可愿出?”汉子询问。
“没问题。”王秉正回道。
“长途活计,按规矩,返程时间按半数算。”汉子补充。
“按规矩办就是。”王秉正也爽快答应。
最后谈成,每个挑夫负责挑两坛酒,实重不超过一百二十斤。每人每天脚钱按一百二十个铜钱计,每天的脚程不超过八十里。食宿由东家负担,每天每人提供二两消乏烧酒。另外,汉子要了一两银子,作为招集和路上招呼人的费用。
王秉正讲好的价钱,王汝很认可,还与汉子说定,需要二十一个人,第二天一早到谪仙烧坊门口领货上路。挑运用的扁担绳索等工具,由挑夫自带。
事情谈好,已是午时光景,两人轻松愉快地回到学馆,叫上已散学的左钧,径直去了桂园酒楼。
次日早起,王秉正再次赶到客栈叫上王汝,退房吃饭。赶回谪仙烧坊时,挑夫们已等在那里。
王秉正把一行人领进烧坊院内,叫来伙计,一同从酒窖里把已分装好的四十二个酒坛搬出酒窖,在院子里捆扎成二十一副挑子。
安排停当,王秉正叮嘱王汝,有一个挑子的两坛酒,是他带给义兄陈于朝的。趁着这个间隙,他问了王汝一些陈家兄妹的近况。王汝就自己所知,尽告了王秉正。
挑夫队伍出发,王秉正携着王汝的手,一直送到镇外。临别,王汝从身上褡裢里掏出一包银子递给王秉正说:“这是酒钱。”
王秉正没客套,接过钱包一掂量,感觉足有二百两。
“钱多了。”王秉正说着,从里面取出几锭纳入怀里,将余下的重新塞回王汝手中。王汝本想再塞回来,被王秉正抬手制止了:“这事听我的,大哥我没亏着。”
见王秉正坚决,王汝也不再说什么,把银子塞回褡裢,跟王秉正揖别,领着挑夫们上路了。
从铜牟镇出发,一路翻山越岭晓行夜宿,赶到平武城时,用了整整五天时间。
到平武的第二天,王汝让挑夫们先在城里歇逛半天,自己带着那个领头人,挑着王秉正送给陈于朝的酒,去了知府衙门。
王汝到时,陈于朝正好早班。简单说几句话,就让一衙役领着王汝去后院,将酒交与夫人和陈于珍收了。
陈夫人收了酒,倒是平和。陈于珍听说王汝去了铜牟镇,就不再淡定。拋下两只纠缠不休的小白熊,亲自泡了茶,留着王汝,问了很多事。
从平武城往上,再走三天,就到了王汝家所在的官寨。虽说时间长,但四十坛酒完好无损。王汝情绪高涨,除大方给每个挑夫打发了一两五钱银子外,又找了些山货让挑夫们带往龙安和绵州,添挣些脚钱。他还另备下一担腊味和山货,让挑夫带给王秉正一家。
挑夫队伍浩浩荡荡,王汝把好酒带回官寨的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各寨的长老头人就赶到官寨提酒。王汝以每坛酒十五两银子的价钱将酒分出去三十坛,价钱多退少补。一算账,这趟去铜牟镇买酒,扣除买酒银两、挑夫脚钱和路上所有餐宿开支,赚十坛酒外,还余出现银二百来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