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庚辰年正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77.有酒助眠

    夏粮收储和制曲结束时,已到七月。

    蜀地七月,正是苦夏。到当年立窖还得两个多月,距收购秋粮也还得月余。王秉正把烧坊的伙计尽数散去,让大伙回家避暑。

    烧坊没了修建,酒粮有了来源,卖酒的渠道也初步搭建起来。这个暑期,是王秉正到铜牟镇后最闲适惬意的一段。

    没了日常压力,对陈于珍的思念,开始紧紧地攫住了王秉正。瞬息之间,这个人越来越多地浮现脑海。

    天下形势已稳,烧坊风生水起。

    过去的很多顾虑现在都不再有,王秉正掂量着,现在的自己,已有能力照顾好陈于珍。只是他不知道,一别又是年余,现在的陈于珍和陈于朝会咋想?每念及此,饶是已年过半百,内心仍旧慌乱不安。

    一个铮铮铁汉,王秉正的优柔思念流露起来也不加掩饰。阅事无数的左钧,自然能懂得其中玄机。

    一日晚餐,爷仨三杯酒下肚,左钧提起了话头。

    “想她了?”左钧探身,关切地问。

    “想谁了?”王秉正有点猝不及防。

    “别给我装傻。”左钧嗔怪地瞪着他。

    “谁,咱姑呗。”王法天已初懂人事,父亲的反常他也看在眼里,斗胆替爷爷说出了答案。

    “想又能咋办?于珍妹子出身官宦人家,就算她也有此意,知府大哥又该咋想呢?”王秉正没有回避,幽幽说出了一直以来深深的顾虑。

    “我敢打赌,你那知府大哥不会反对。”左钧抿一口酒,肯定地分析。

    “我觉得也是。我心里把姑一直当作娘。大,您是该想点办法把我姑娶回来了。”

    “想办法,想啥办法?一个小孩懂啥?”王秉正瞪了王法天一眼。

    王法天做了个鬼脸,不敢再往下说。但左钧并不管顾,他说:“想不到办法?这话我听起来咋不像我们王大掌柜说的!你要真无办法,我来出个主意。你帮我把学馆的学生看好教好,我上山去知府衙门为你提亲,如何?”

    “那怎成?山高路远,又在雨季。您老人家要是有个闪失,我可担罪不起。”王秉正当即否了左钧的意见。

    “我是老了,但你不老,这点路途算啥?你自己去啊。”左钧的反应依然很快。

    “现在烧坊收秋粮的时间未到,立窖更早,如果有事,您吩咐我来看着。您就放心去找我姑,把她接回来最好。”王法天究竟还是没能忍住,接了左钧的话。

    这次,王秉正没再瞪眼睛。他细一思忖,父亲和儿子说得在理。陈于朝公务那般繁忙,去春都能带着全家来铜牟镇看自己。自己现在有了空闲,上龙安府回访,也是情理中的事。他动了心思,却没当即表态。怎样去龙安府才更为妥当呢?他要好好想想。

    见王秉正闷不作声,左钧着了急:“一个大男人,还婆婆妈妈的,瞧你那点出息!”

    王秉正对此不愠不恼,笑着答说:“晓得你们都是为我好。就算要去,也得准备一下嘛。四川不是有句俗话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王秉正刻意学了句四川话,但仍很蹩脚。

    接下来,就是鼓捣带些什么礼物了。不论是对陈于朝,还是他计划一并探望的王汝,酒自然是最好的礼物。但对于陈于珍和她嫂子,选择什么样的礼物,都让王秉正感到犯难。这样的事,他确实没有用心做过。

    “女人嘛,哪个不喜欢绫罗绸缎,胭脂水粉。你去龙安府必经绵州城,到时你在城里挑好的多买些,分作两份,送给于珍和她嫂子就是。于珍那丫头精女红,又善插戴。你将这些东西送她,她定把自己装扮得闭月羞花,馋死个你。”还是左钧更精于世故,出主意的同时,也顺带调侃了王秉正。

    想好了伴手礼物,王秉正还要考虑怎么走。要带酒,最好的工具是马车。考虑到雨季天气不确定和马车在速度、灵便方面的局限,王秉正选择了骑马。他准备同时雇两匹好马,一匹骑人,一匹驮货。这样虽说最多只能带四坛酒,但轻骑快马,不受天气和路况的约束,可节省时间。

    但左钧不同意王秉正一人独往。最终,争执之下,王秉正答应带个烧坊伙计,以便使唤照应。

    主意一定,王秉正次日就收拾出发。一行两人三马,不到中午就来到了绵州城。寻家门面气势宏伟的绸布庄,将各色绫罗买了许多,再去胭脂店把胭脂水粉,拣好的一式两份包了。之后,两人找到一家酒楼用了饭菜,又开始赶路,当天赶到江油过夜歇脚。

    江油往龙安府的官道依涪江而建。出江油城不远,官道就进入山区。涪江江水湍急,两岸青山对立,危崖耸峙,道路险峻异常。好在天气争气,虽在雨季,却已多日不雨,路不泥泞,天象也呈晴好态势。

    有利就有弊。晴天,将苦夏的炎热推到了极致。一大清早,太阳还未登顶,热浪就已滚滚来袭。一路蝉嘶虫鸣,也很是扰人。

    进山开始,道路几乎都是上坡。天热路陡,王秉正不忍马儿太累,放慢了速度。

    进山,越走越深,遮天蔽日的树荫下,体感较山下舒适了许多,空气也逐渐清爽起来。枯燥的蝉声渐少,耳畔全是鸟鸣泉流。座下的马儿,嘴边再无白沫,马蹄声音飒踏,主从二人也有了闲暇欣赏一路的景致。

    时过正午,才赶到一个叫煽铁的古镇寻食歇脚。当晚,住在了阴平古道南起点的江油关。

    第三天申正前后,王秉正一行到达龙安府衙驻地平武城。二人赶到府衙,正是陈于朝完成当天政务,回到后院之时。府衙正门紧闭,王秉正绕到后院门前,自报家门,说是知府大人义弟,请门房禀报。

    门房哪敢怠慢,一溜烟跑进院内。

    晚饭尚早,陈于朝正在书房看书,夫人与陈于珍在书房侧室探讨女红。听到衙役的声音,陈于朝大感意外,陈于珍更是吃了一惊。她抢在陈于朝前,向衙役确认,衙役大声重复:“院外有一男子,说是老爷义弟,来看望老爷。”

    这次,陈于朝兄妹俩都听得真真切切。

    陈于朝立即放下手中已经蘸饱墨汁的笔,招呼陈于珍和夫人:“是秉正兄弟上来了!”三人出了书房,紧跟衙役,向院门疾步走去。

    到院门处,陈于朝让衙役把两扇大门全部打开,旋即迎出门外。

    王秉正听得门响,抬头一看,见陈于朝在前,陈于珍和陈夫人随后,出院门向自己迎来,忙弯腰作揖:“一别年余,大哥、大嫂、小妹可好?”

    “好,好,好……”陈于朝一激动,连礼都来不及回,伸手就拉住王秉正的手,“来,来,快,进院再说。”

    跟在后面的陈于珍和嫂子让衙役把马背上的东西卸下抬进院内,将马牵去马厩。妥善安排了王秉正带来的伙计,才又回到院内。

    陈于朝把王秉正领进自己书房,一边叫人给他打水洗漱,一边动手为他斟茶。待王秉正洗漱完坐定,就开始询问山下近况。

    听王秉正说,自去年以来,烧坊酿酒量已翻一番,产销两旺。学馆有三名学子通过县、府遴试,中了秀才以后,陈于朝拍腿叫好。

    “啥事那么高兴?老远就能听见叫好声。”陈于珍和陈夫人处理好外围琐事,回到书房,看大哥跟秉正哥谈兴正高,忍不住插了一嘴。

    “咋能不高兴!这才一年,你秉正哥和你左家老爹做成那么多大事。”陈于朝兴冲冲地。

    “秉正哥做成了什么大事呢?”陈于珍转向王秉正,脸上是嗔怪的颜色。

    “一年多时间,你秉正哥把烧坊规模和产量都扩大了一倍呢。还把酒卖到了我们龙安府的江油和石泉,这事算大不?”陈于朝代王秉正回答。

    “情势所逼,顺势而为而已。哪算啥大事。”王秉正笑着摆摆手,眼睛艰难地从陈于珍的脸上移开。

    “那秉正哥现在算是财主了哦?”陈于珍的语气有点艰涩。

    “存身立命,找点粥饭钱,哪当得什么财主。”王秉正并不敢抬头。

    “时间不早了,秉正兄弟来得突然,在家准备饭菜已来不及。今天就到外面找家酒楼,为秉正接风洗尘,如何?”陈于朝把话题岔开。

    “客随主便,怎样方便,就怎样。”王秉正得体地应答。

    这时,陈于珍的心里有压不住的喜悦。但喜悦之余,她也有难以忍受的嗔怪之情。此前她从来没想过王秉正会上山来看自己。可当王秉正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又怨他来得太晚。本想继续剜酸,见哥哥打断,只能望了王秉正一眼,识趣地打住,说:“那好,我和嫂子去收拾一下。”便退出了书房。

    陈于朝唤来衙役,嘱咐其先去酒楼安排。他让王秉正稍坐,自己也去了内屋把官服换下。再出来时,已是长衫折扇一翩翩儒者。

    “你托人带给我的酒,我一直省着在喝,现也所剩不多。瞧你今天又带了酒来,喝你带来的如何?”陈于朝再进书房,直接跟王秉正谈起酒来。

    “大哥是在说兄弟做得不好啊!兄弟酿酒,还让哥哥忍嘴,是我的不是。以后大哥放开饮就是,我会想法把酒准时送来。今天,兄弟也想与大哥好好喝一台,请大哥评点下技艺。”

    “说得也是,有你这话,那大哥以后喝酒可不抠抠缩缩了喔!”陈于朝哈哈大笑。

    “兄弟开烧坊,您放开喝就是,决不会再短了您的酒。”

    陈于朝和王秉正聊酒正欢,陈于珍和陈夫人已收拾停当,来到书房。此时,衙役进来回报,说酒楼席桌已安排妥当。四人就一同走出书房,准备赶到酒楼畅饮详叙。

    快到院门口时,陈于朝忽然记起酒还没带,忙提醒说:“酒,酒……”并安排衙役折回,把王秉正当天带来的酒抱了一坛,同去酒楼。

    分宾主坐定后,衙役开酒坛分装入壶,然后给每个面前的酒杯斟满。

    “今天仓促,算给秉正接风开个序。谢谢你大老远来看我们,我们仨先敬你一杯,给你洗尘。”陈于朝端起酒杯,盯陈于珍一眼,对王秉正说。

    陈于珍知道陈于朝的意思,哥哥是怕自己再说出不知轻重的话。其实,经过前一阵折腾,她的小性子已过,这会莞尔一笑,端起酒杯附和着:“对,秉正哥,我们一家敬你一个。”

    “这酒的口感,与你原来的酒相比,又好很多,入口香味更醇,下喉感觉更柔,看来兄弟的技艺又有精进啊!”一杯酒下肚,陈于朝总结得非常到位。旋即,他感叹一声:“这才是我喝过的最好的酒啊!”

    听到陈于朝的夸赞,王秉正虽不露于形色,心里却很是满足。他拎壶给每个人的酒杯斟满,谦虚道:“哪是啥手艺精进,关键是得益于酒粮和时间。这酒,是我用绵州、潼川和保宁府一带特有的糯红高粱为主料,按汾酒和柳林酒综合的家传之法酿制的。只摘了偏前的中段酒,又在恒温恒湿的洞窟之中储存陈化了两年多时间,算熟化到了佳点,所以酒的口感才达到了五味调和的状态。要再静止储藏,这酒还会更香浓,更醇厚。”态度云淡风轻。

    陈于朝主导头三杯酒后,王秉正依礼回敬三杯,接下来是大家轮流敬酒。

    “你秉正哥远道而来,就不陪他好好喝上一杯?”陈于朝率先把妹妹推到了前面。

    命运多舛,少年守寡,这么多年流离颠沛,妹妹的经历一直让这个兄长揪心。自妹妹投奔自己而来,他慢慢已全然知晓王秉正在她心中的分量。经过了几次的接触了解,他对王秉正的评价也在逐渐上升。他越来越觉得,妹妹没有看错人,这是一个值得托付的男人。

    妹妹也该安个家了!陈于朝想。

    陈于珍本就不是扭捏的小女子,没有哥哥的点拨,她也会来找王秉正喝这杯酒。现在,既然兄长已然发话,她应声起身,端酒起身,向王秉正走去。

    本想说上几句久别重逢的祝福,可当她近距离看到王秉正的额角又多了几丝皱纹,嘴里迸出来却只是一句:“咋才一年多,你又老了许多?”

    四目相对,王秉正看到陈于珍眼角的泪光闪烁。他不知如何回答,只喃喃地说:“年过半百了,咋会不老。”酒杯一碰,他仰头一饮而尽。

    看他饮尽,在微微的战栗中,陈于珍慢慢把酒送入口中。泪和酒一同洒出,她左手举袖遮面,趁机拭去了一抹泪痕。

    陈于朝夫妇都看在了眼里。他不想让今天这场欢聚的酒席披上辛酸的色彩,心疼地埋怨说:“久别重逢,只该高兴才是,咋还抹起了眼泪?”

    “哪个在抹眼泪?蠓虫逐这酒香,飞我眼里了!”陈于珍才不承认。

    “你看我这妹子,就是这般莫大莫小。”陈于朝冲王秉正一笑,言语间满是宠溺。

    “于珍性直,心里是有数的。”王秉正笑答。

    “放着这么好的美酒你们不喝,拿我来说事干嘛!”陈于珍平复了心境,端起酒杯招呼:“来,大家一起干一个。”

    “好,好,喝酒,喝酒。”陈于朝夫妇一同端杯招呼。

    推杯换盏之间,酒美情浓,大家难免说些体己话。

    陈于珍打听了义父左钧和王法天的情况。听说王法天已近成人,烧坊事业后继有人之时,王秉正很是感慨:“烧坊开起来了,法天也快长大成人,我的心愿已近实现。等法天可以独立支撑烧坊时,我就可以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照顾我该照顾的人了。”他望着陈于珍的眼睛,眼光中,竟有几许风霜。

    月上三竿,直至陈于朝有点不胜酒力了,当夜的酒席才散。

    王秉正被安排在府衙后院的客房住了。

    山里的七月之夜,无一点山外的闷热。明月之下,清风徐徐,夜凉如水。有酒助眠,王秉正睡得无比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