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与天下敌
第三日,明溯骑着汗血宝马,身后跟了无名与一驾马车。
本来先前有两驾车子,然而,那黄忠、观鹄护了石韬、孟建、尹默、李仁四人先回西山,总不能让他们徒步丈量了回去吧。无奈之下,明溯只得将自己那驾车子让给了郭贵、徐庶与二女乘坐,自己与无名各自骑了汗血宝马与青花大骢在前面开路。
一路上,明溯把玩着怀中的两封书信,心中犹自对于便宜丈人的能耐钦佩不已。
其实,之前遇到黄忠刺杀的时候,明溯便已开始怀疑上了张邈那两封荐信的内容。然而,那泥封上的钤印,起止形似虫鸟,笔画卷曲萦绕,运转舒展灵动,结体匀称工整,气势浑厚明快,通体质朴自然,极难仿造。为免到了京中,曹、袁二人心中生疑,明溯一时也不敢随意破坏了一角。
昨日,闲聊之时,明溯将那信掏了出来,与便宜丈人作了一番探讨。那便宜丈人也绝对算是个另类,见左右猜不出其间内容,便直接一把扯了过去,从中间齐齐地撕成了两半,结果,当然是如同明溯所料,那张邈写这信却是没安好心。
那信中张邈将明溯的才能好生一番夸奖,尤其是在提到了那个“沙发”的巨大防御作用时,由衷地感叹道:此人军事统帅当世惟有三五人能与之并肩,然再与其奇思异想相较,却又是小巫见大巫。对那个“沙发”的描述中,张邈直白地评价此创新上可直追墨子,下能靖边万载,当属超越这个时代之物。
张邈形容得太贴切了,明溯看罢不禁有一种引为知己的感觉。可惜那书信最后一行却是明确地言道,若是不能为吾等兄弟所用,则不如早去之。明溯看到这里,不由背上冷汗淋漓,暗暗后怕不已。
袁绍遇事不够敏锐,得计反应迟钝,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优柔寡断,左右为难,并且常常刚愎自用,自高自大,自以为胸有成竹,或者让别人以为深思熟虑,其实是无所适从。若是遇到此人为难,自己打起精神,说不定还能忽悠了过去。
然而,那曹操是甚么人,一句“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足以说明其心狠手辣、奸诈无情到了极致,再加上“喜欢猜疑”这一性格最大的缺陷作祟,估摸这封荐信送了上门,自己最后连是怎么死的都莫名其妙。
一时之间,原本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愿望的明溯内心忧心忡忡,愁眉苦脸,对于那洛阳之行突然有了一种畏惧不前的心理。想到那洛阳之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争斗、谋略、贪婪和血腥,想到自己一个乡下的小子举步维艰、望眼无亲,跌跌撞撞地游走于权贵之间,明溯心中不由地打了退堂鼓,心中怆然,黯然地吟道:“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为争大裘长万丈,却向君都洛阳行;但求夜舟无倾覆,不知生死已未卜。”
那黄承彦见了张邈的书信内容,正在感慨自己不小心捡了个宝贝,心中犹豫地想到,如何能在不违背祖宗遗训的情况下,挑些核心的技艺传授给自家的女婿。墨家传承了这么多年,到了黄承彦这一代,依然一直没有什么创新,一个个都在啃着老本。穷则思变,虽然不知道那“沙发”究竟是如何模样,但是一个十五岁小子对于城守的设计能够得到张邈如此军政大家的认可,并给予了类似“前追古人,后凌来者”的评价,倒也不由得黄承彦不好好反思一下自己这一派别是不是有些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了。
旁边庞德公、徐庶二人亦是为那书信之中流露出来的涵义暗暗心惊不已。此时受到党锢之祸的诸人之中,流亡的不知所踪,抄家的身败名裂,惟有那张邈,却一直牢牢把握住陈留太守这个实权位置,任那张让等人兴风作浪,却一直岿若泰山,令世人瞩目。毫无疑问,张邈此时便是本朝改革派与激进派的一面旗帜,而且,还是最大的那一面。这书信一旦流传出去,估计明溯想不名扬天下也是不大可能的了。其实,二人心中担忧的却不是书信本身,俗话说,出头的屋梁先烂,以明溯目前的势力,偏安陈留一隅,倒也委实足够了,若是将之曝光在全天下人面前,千夫所指之处,定如那昙花一现,转眼便被有心人暗地里使那下作的路数给灭了。
任谁,走到天下英雄的对面,与诸多豪杰作对,均是没有好下场的。明溯能想到的,以庞、徐二人的智谋,心中自然是一清二楚,此时,均是暗暗地捏了把汗。
明溯的才能,黄承彦这两日已经领教过多遍,尤其是那奇怪的七言律诗,确实是开了诗坛一大创举,若是能够就此成长下去,中途不至于突然夭折,明溯出则封侯拜相,入则为一代大儒的前景还是不难预料的。百年,甚至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全才,就这么被自己遇上了,而且还被自己捡了回来,做了女婿,黄承彦自然不会就这么撒手不管不顾的。
荆襄名士便布朝野,有了墨家这个背景,以及荆襄大儒庞德公为伯父,想必寻常宵小之辈想有所行动之前必然会在心中先掂量掂量自己够不够分量。天下士人悠悠之口,即便是张让诸强横之人,也是暗暗忌惮不已。黄承彦其他的不怕,怕就怕那些党人对自己女婿不利,至于其他碌碌之辈,压根就没放在他的眼中。骄傲地说句话,若是甚么人都动得了他的女婿,岂不显得他这个墨家当代钜子有眼无珠?
然而,张邈、曹操、袁绍等人无不是那党人领袖人物。其中张邈巡守陈留,正好扼住了明溯的咽喉,想要向外发展,必然要先突破这一个束缚。至于曹操,现在是朝中的侍郎,有那高悬五色棒的清名在先,若是他想对付谁,天下不明真相之人也定会习惯性地认为此人该死。袁绍,四世三公之后,朝野之后,其先辈门生故吏比目皆是,若是此人不喜,天下寸步难行。
所以,方才明溯随口占了一诗,感慨处境之时,黄承彦便立即想出了一个既能名扬京都,又不至于与天下英雄豪杰为敌的绝妙法儿。但求夜舟无倾覆,不知生死已未卜。
于是,那张邈给曹操、袁绍二人的荐信中除了党人之间寻常的叙旧话儿之外,便顺带简短地提了明溯一下:“……庞德公之侄,本郡已吾之人。此人熟读诗书,兼修武艺,放荡不羁,闻名乡里,若是利用得好,可得颍川士子之心也。”
颍川是什么地方?颍川就在襄阳的旁边,自设立以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党锢之祸后,许多名士大儒都隐归故里,设馆授徒,可谓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何况,颍川还有一个习俗,那便是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朝野勾结,可谓是错根盘结,自成一派。
这信中的涵义虽然隐晦,然而以那曹、袁二人的智慧,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若是能够用好了明溯,自然便能从内部去瓦解颍川士子这个牢不可摧的阵营,逐渐化为己用。况且,明溯还有一个能够为颍川阵营所认可的身份,那便是庞德公的侄儿,这可是任谁也否认不了的关系。
庞德公是谁,教导了诸多颍川名士的水镜先生以德公为兄,无意出仕的颍川名士以德公之行为榜样,朝中权贵以德公为求之不得的人才。正所谓,越是得不到的,便越是好的。求其本人不得,现在有他这么一个杰出的子侄摆在面前,换了你,你又会怎么做?当然是想尽办法去笼络、收买了。
可以说,那黄承彦为了女婿的安危,不惜将庞德公顶在前面做了个愰子,借着颍川名士的光环来掩盖、淡化明溯统兵的实情。明溯统帅士卒的军事能力他们从张邈书信中得知天下止有三五人可比拟,可是那洛阳城中的诸人却不清楚撒。俗话说,先入为主,一旦他们将明溯划入了风流名士之列,那么即便是后来知道明溯能够统帅士卒,也会想当然地以为正常。毕竟,颍川俗好争讼,除了谋略,能带兵的海了去了,也不差上这么一个才出道的小子。
至于明溯担心那书信被人看出破绽,徐庶倒是赶紧上前安慰了他一下说承彦先生自有法子,被利用了一把的庞德公则是老神道道地继续在那抠着大脚丫子。午饭之后,黄承彦神秘兮兮地钻到堂后另外一间内屋中,一呆就是半日,连个人影也见不着了。
晚饭时分,两封与那张邈亲自手书、当场密封丝毫没有区别的荐信便摆在了众人的面前。值得玩味的是,不知道自家那便宜丈人使了甚么法儿,这新鲜出炉的西贝货竟然连那信笺的材质、钤印的飘逸、封泥的颜色以及独特气味都仿造得纹丝不差。
我勒了个去,原来墨家才是中国造假的祖先撒,这次绝对长了见识了。仔细辨认过一番后,明溯心中除了钦佩便只剩下震惊了。
本来先前有两驾车子,然而,那黄忠、观鹄护了石韬、孟建、尹默、李仁四人先回西山,总不能让他们徒步丈量了回去吧。无奈之下,明溯只得将自己那驾车子让给了郭贵、徐庶与二女乘坐,自己与无名各自骑了汗血宝马与青花大骢在前面开路。
一路上,明溯把玩着怀中的两封书信,心中犹自对于便宜丈人的能耐钦佩不已。
其实,之前遇到黄忠刺杀的时候,明溯便已开始怀疑上了张邈那两封荐信的内容。然而,那泥封上的钤印,起止形似虫鸟,笔画卷曲萦绕,运转舒展灵动,结体匀称工整,气势浑厚明快,通体质朴自然,极难仿造。为免到了京中,曹、袁二人心中生疑,明溯一时也不敢随意破坏了一角。
昨日,闲聊之时,明溯将那信掏了出来,与便宜丈人作了一番探讨。那便宜丈人也绝对算是个另类,见左右猜不出其间内容,便直接一把扯了过去,从中间齐齐地撕成了两半,结果,当然是如同明溯所料,那张邈写这信却是没安好心。
那信中张邈将明溯的才能好生一番夸奖,尤其是在提到了那个“沙发”的巨大防御作用时,由衷地感叹道:此人军事统帅当世惟有三五人能与之并肩,然再与其奇思异想相较,却又是小巫见大巫。对那个“沙发”的描述中,张邈直白地评价此创新上可直追墨子,下能靖边万载,当属超越这个时代之物。
张邈形容得太贴切了,明溯看罢不禁有一种引为知己的感觉。可惜那书信最后一行却是明确地言道,若是不能为吾等兄弟所用,则不如早去之。明溯看到这里,不由背上冷汗淋漓,暗暗后怕不已。
袁绍遇事不够敏锐,得计反应迟钝,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优柔寡断,左右为难,并且常常刚愎自用,自高自大,自以为胸有成竹,或者让别人以为深思熟虑,其实是无所适从。若是遇到此人为难,自己打起精神,说不定还能忽悠了过去。
然而,那曹操是甚么人,一句“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足以说明其心狠手辣、奸诈无情到了极致,再加上“喜欢猜疑”这一性格最大的缺陷作祟,估摸这封荐信送了上门,自己最后连是怎么死的都莫名其妙。
一时之间,原本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愿望的明溯内心忧心忡忡,愁眉苦脸,对于那洛阳之行突然有了一种畏惧不前的心理。想到那洛阳之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争斗、谋略、贪婪和血腥,想到自己一个乡下的小子举步维艰、望眼无亲,跌跌撞撞地游走于权贵之间,明溯心中不由地打了退堂鼓,心中怆然,黯然地吟道:“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为争大裘长万丈,却向君都洛阳行;但求夜舟无倾覆,不知生死已未卜。”
那黄承彦见了张邈的书信内容,正在感慨自己不小心捡了个宝贝,心中犹豫地想到,如何能在不违背祖宗遗训的情况下,挑些核心的技艺传授给自家的女婿。墨家传承了这么多年,到了黄承彦这一代,依然一直没有什么创新,一个个都在啃着老本。穷则思变,虽然不知道那“沙发”究竟是如何模样,但是一个十五岁小子对于城守的设计能够得到张邈如此军政大家的认可,并给予了类似“前追古人,后凌来者”的评价,倒也不由得黄承彦不好好反思一下自己这一派别是不是有些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了。
旁边庞德公、徐庶二人亦是为那书信之中流露出来的涵义暗暗心惊不已。此时受到党锢之祸的诸人之中,流亡的不知所踪,抄家的身败名裂,惟有那张邈,却一直牢牢把握住陈留太守这个实权位置,任那张让等人兴风作浪,却一直岿若泰山,令世人瞩目。毫无疑问,张邈此时便是本朝改革派与激进派的一面旗帜,而且,还是最大的那一面。这书信一旦流传出去,估计明溯想不名扬天下也是不大可能的了。其实,二人心中担忧的却不是书信本身,俗话说,出头的屋梁先烂,以明溯目前的势力,偏安陈留一隅,倒也委实足够了,若是将之曝光在全天下人面前,千夫所指之处,定如那昙花一现,转眼便被有心人暗地里使那下作的路数给灭了。
任谁,走到天下英雄的对面,与诸多豪杰作对,均是没有好下场的。明溯能想到的,以庞、徐二人的智谋,心中自然是一清二楚,此时,均是暗暗地捏了把汗。
明溯的才能,黄承彦这两日已经领教过多遍,尤其是那奇怪的七言律诗,确实是开了诗坛一大创举,若是能够就此成长下去,中途不至于突然夭折,明溯出则封侯拜相,入则为一代大儒的前景还是不难预料的。百年,甚至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全才,就这么被自己遇上了,而且还被自己捡了回来,做了女婿,黄承彦自然不会就这么撒手不管不顾的。
荆襄名士便布朝野,有了墨家这个背景,以及荆襄大儒庞德公为伯父,想必寻常宵小之辈想有所行动之前必然会在心中先掂量掂量自己够不够分量。天下士人悠悠之口,即便是张让诸强横之人,也是暗暗忌惮不已。黄承彦其他的不怕,怕就怕那些党人对自己女婿不利,至于其他碌碌之辈,压根就没放在他的眼中。骄傲地说句话,若是甚么人都动得了他的女婿,岂不显得他这个墨家当代钜子有眼无珠?
然而,张邈、曹操、袁绍等人无不是那党人领袖人物。其中张邈巡守陈留,正好扼住了明溯的咽喉,想要向外发展,必然要先突破这一个束缚。至于曹操,现在是朝中的侍郎,有那高悬五色棒的清名在先,若是他想对付谁,天下不明真相之人也定会习惯性地认为此人该死。袁绍,四世三公之后,朝野之后,其先辈门生故吏比目皆是,若是此人不喜,天下寸步难行。
所以,方才明溯随口占了一诗,感慨处境之时,黄承彦便立即想出了一个既能名扬京都,又不至于与天下英雄豪杰为敌的绝妙法儿。但求夜舟无倾覆,不知生死已未卜。
于是,那张邈给曹操、袁绍二人的荐信中除了党人之间寻常的叙旧话儿之外,便顺带简短地提了明溯一下:“……庞德公之侄,本郡已吾之人。此人熟读诗书,兼修武艺,放荡不羁,闻名乡里,若是利用得好,可得颍川士子之心也。”
颍川是什么地方?颍川就在襄阳的旁边,自设立以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党锢之祸后,许多名士大儒都隐归故里,设馆授徒,可谓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何况,颍川还有一个习俗,那便是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朝野勾结,可谓是错根盘结,自成一派。
这信中的涵义虽然隐晦,然而以那曹、袁二人的智慧,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若是能够用好了明溯,自然便能从内部去瓦解颍川士子这个牢不可摧的阵营,逐渐化为己用。况且,明溯还有一个能够为颍川阵营所认可的身份,那便是庞德公的侄儿,这可是任谁也否认不了的关系。
庞德公是谁,教导了诸多颍川名士的水镜先生以德公为兄,无意出仕的颍川名士以德公之行为榜样,朝中权贵以德公为求之不得的人才。正所谓,越是得不到的,便越是好的。求其本人不得,现在有他这么一个杰出的子侄摆在面前,换了你,你又会怎么做?当然是想尽办法去笼络、收买了。
可以说,那黄承彦为了女婿的安危,不惜将庞德公顶在前面做了个愰子,借着颍川名士的光环来掩盖、淡化明溯统兵的实情。明溯统帅士卒的军事能力他们从张邈书信中得知天下止有三五人可比拟,可是那洛阳城中的诸人却不清楚撒。俗话说,先入为主,一旦他们将明溯划入了风流名士之列,那么即便是后来知道明溯能够统帅士卒,也会想当然地以为正常。毕竟,颍川俗好争讼,除了谋略,能带兵的海了去了,也不差上这么一个才出道的小子。
至于明溯担心那书信被人看出破绽,徐庶倒是赶紧上前安慰了他一下说承彦先生自有法子,被利用了一把的庞德公则是老神道道地继续在那抠着大脚丫子。午饭之后,黄承彦神秘兮兮地钻到堂后另外一间内屋中,一呆就是半日,连个人影也见不着了。
晚饭时分,两封与那张邈亲自手书、当场密封丝毫没有区别的荐信便摆在了众人的面前。值得玩味的是,不知道自家那便宜丈人使了甚么法儿,这新鲜出炉的西贝货竟然连那信笺的材质、钤印的飘逸、封泥的颜色以及独特气味都仿造得纹丝不差。
我勒了个去,原来墨家才是中国造假的祖先撒,这次绝对长了见识了。仔细辨认过一番后,明溯心中除了钦佩便只剩下震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