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士人相迎
两军对垒之后,谁人也不曾先击之,如此半日即过,入夜后,三更时分,文丑拣选了一千猛士,以董直、颜良分统带之,奔袭胡轸阵,自己和典韦率领八百亲卫往而击之,又叫文霸、刘庆统五百骑兵,绕在胡轸阵的外围奔腾卷驰,又叫赵云阵鼓噪呐喊,开始执行起田丰之良计优谋的第二步了。
胡轸闻乱,急登高望之。他隐约看到近处有数股文兵来袭本阵,又依稀见到远处似有群马奔驰,再往赵云营看去,见其营中灯火通明,闻得喊声如雷。不禁大惊失色,但也吃不透文丑的用意,于是忙令三军,切忌稳固本部,不得擅动之,这却是打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如意算盘。
赵云营的鼓噪声响了半个多时辰,渐渐停歇。不久,来夜袭的文兵在破了几个董兵营垒后就逐渐撤退而会。远处的马蹄声亦渐不闻。
待到天亮,胡轸又登高远眺,文丑、赵云的阵在远处,他看不清楚,遣人去探,得报,文丑、赵云阵中不知何时已是人去阵空。
胡轸愕然,已知昨晚中了文丑的计,顿足扼腕,急召诸将,说道:“文武猛昨夜使计,已与赵云共遁去。”诸将闻之,一片哗然。
有将提议道:“文部多步卒,现下应还没有回到注城大营,将军可点骑兵急追之,或能有所斩获。”
胡轸却不肯听从,说道:“文武猛能战,相国以之为‘狡黠、悍猛’。今我等出关来袭,皆谓其将撤,谁知他忽复来进,再谓其将战,谁知他又忽复而去,何其神也!今汝等又谓其宵遁,焉知他是真遁、假遁,有无埋伏?我料之,他就算真遁。也必会留有伏兵,我军如追,恐将正入了其之伏阵也。”
有将气愤道:“那就眼睁睁看着他走了?”
胡轸无奈言道:“至少强过再中他计,损兵折将。”有此可见。胡轸也是被文丑给打怕了。
杨定、援兵,接连被文丑用计、用兵,连连落败,他亲带兵来袭,又被文丑以谋破之。不但轻而易举地救下了赵云,还撤退得不令他知,他现下是完全不愿再与文丑过招了。
这却也不能说他胆小,要知道,战场乃是死生之地,一念之错,也许就是身死军灭的结局,不是心智坚强的人,还真不敢拿冒险当饭吃。
而文丑也因此而得与赵云安然退回注城。而田畴却打趣笑道:“只可惜元皓先生的的伏兵之计未能得用。”诸人笑了一场,见胡轸既不敢再来袭追。遂整兵勒众,从容向颍川撤退。
再行数十里,到了颍川郡界。
探马来相报,数百人正在郡界相候。
这数百人却就正是颍川的郡吏、士人了。
王阵没来,阳翟郡府需得有他留镇,这数百人中带头的是旬衍等。
此外,又有枣祗、赵俨、繁钦、杜袭等等许多郡中的士人。
枣祗其人的名声在当下可是很大的,虽说在后世流传并不多,但是在历史之上他正是在此时投奔于曹操麾下的,并且引来了袁绍的‘亦贪祗。欲得之‘,并且多次派人征辟之,但都被其拒绝了,之后其跟在曹操的身边东征西站。最大的贡献是首提‘屯田制’。不过这些都因为文丑的到来而改变了,不知是什么原因使得其并没有投奔曹操,而是选择了迎接文丑。
相对于枣祗,杜袭、赵俨、繁钦三人的名声就小了许多,不过也是久负盛名之辈。别的不说,但就赵俨其人不过弱冠之龄。就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精明练达的处世哲学,并且称誉乡里,同阳翟辛毗,许下陈群,定陵杜袭并称颖川四大名士。辛毗目前已经投奔了袁绍,陈群则因是荀氏亲戚的缘故,因为旬衍的关系,而对文丑颇为亲善,虽说还不曾正式拜入了文丑之麾下。
杜袭在历史之上更是做到了御史、尚书这样的高位,以及作为司马懿、曹真的军师,可见其之能力!而繁钦则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诗人,也算是一代人杰。不过在历史之上,正是赵俨看到当时各路军阀混战不休,一时找不到自己可以投靠的对象,为避战乱,举家迁到荆州。在此结识了客居在那里的杜袭和同乡繁钦,三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
而因为文丑出现的原因,这些颍川士子、智士的人生轨迹就要发生变化了,虽说文丑并不知道这些人物在历史之上有过什么样的成就,不过单单就以他们目前在颍川士林的威望,名声就足以使得文丑对他们产生足够的重视之心了。
而在文丑、孙坚等出郡时,可没这么多士人来送他们,而他们此番归来,却有这么多士人来迎他们,不用说,这必是因他们连败董兵、声威愈振之故了。
旬衍等人接住文丑一众,一行人往阳翟去。
来迎接文丑的还有坐镇父城一带的卢亮派来的人,文丑叫这些人不必跟着去阳翟,而令他们先归父城,并叫带话给卢亮:叫卢亮仍先镇守父城一带,如对他有别的安排,会有军令传去。
数万人浩浩荡荡,车骑甚盛,由颍川西南入境,开向阳翟。沿途百姓闻之,多出来观看。有那消息灵通的,绘声绘色对观者们讲述文丑数败董兵、斩获“数万”的胜利。
文、孙这次讨董,虽然没有获得什么实际的进展,只是败了杨定、胡轸几阵,连伊阙关的关门都没见着,更别说“攻入洛阳”了,但在诸侯群起讨董却大多不敢进兵,而唯一敢进兵的曹操又大败而逃的背景下,他和孙坚的这几番连胜、毫发无损地顺利归来却是极其亮眼的表现了。也就难怪枣祗、赵俨等郡中士人联袂来迎。
当然了,枣祗、赵俨等等这些人来相迎,——那相迎的说不定此时也已经有了投奔之意,他们倒并非全都是因为敬重文丑的“忠义扶汉”,往深里根究,乱世将至,文丑忠义也好,不忠义也罢,对大部分来说却是半点也不要紧,他们更看重的是文丑在此次讨董中表现出来的胆略和能力。
这日将到阳翟城下,一道消息忽从南阳而来。(未完待续。)
胡轸闻乱,急登高望之。他隐约看到近处有数股文兵来袭本阵,又依稀见到远处似有群马奔驰,再往赵云营看去,见其营中灯火通明,闻得喊声如雷。不禁大惊失色,但也吃不透文丑的用意,于是忙令三军,切忌稳固本部,不得擅动之,这却是打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如意算盘。
赵云营的鼓噪声响了半个多时辰,渐渐停歇。不久,来夜袭的文兵在破了几个董兵营垒后就逐渐撤退而会。远处的马蹄声亦渐不闻。
待到天亮,胡轸又登高远眺,文丑、赵云的阵在远处,他看不清楚,遣人去探,得报,文丑、赵云阵中不知何时已是人去阵空。
胡轸愕然,已知昨晚中了文丑的计,顿足扼腕,急召诸将,说道:“文武猛昨夜使计,已与赵云共遁去。”诸将闻之,一片哗然。
有将提议道:“文部多步卒,现下应还没有回到注城大营,将军可点骑兵急追之,或能有所斩获。”
胡轸却不肯听从,说道:“文武猛能战,相国以之为‘狡黠、悍猛’。今我等出关来袭,皆谓其将撤,谁知他忽复来进,再谓其将战,谁知他又忽复而去,何其神也!今汝等又谓其宵遁,焉知他是真遁、假遁,有无埋伏?我料之,他就算真遁。也必会留有伏兵,我军如追,恐将正入了其之伏阵也。”
有将气愤道:“那就眼睁睁看着他走了?”
胡轸无奈言道:“至少强过再中他计,损兵折将。”有此可见。胡轸也是被文丑给打怕了。
杨定、援兵,接连被文丑用计、用兵,连连落败,他亲带兵来袭,又被文丑以谋破之。不但轻而易举地救下了赵云,还撤退得不令他知,他现下是完全不愿再与文丑过招了。
这却也不能说他胆小,要知道,战场乃是死生之地,一念之错,也许就是身死军灭的结局,不是心智坚强的人,还真不敢拿冒险当饭吃。
而文丑也因此而得与赵云安然退回注城。而田畴却打趣笑道:“只可惜元皓先生的的伏兵之计未能得用。”诸人笑了一场,见胡轸既不敢再来袭追。遂整兵勒众,从容向颍川撤退。
再行数十里,到了颍川郡界。
探马来相报,数百人正在郡界相候。
这数百人却就正是颍川的郡吏、士人了。
王阵没来,阳翟郡府需得有他留镇,这数百人中带头的是旬衍等。
此外,又有枣祗、赵俨、繁钦、杜袭等等许多郡中的士人。
枣祗其人的名声在当下可是很大的,虽说在后世流传并不多,但是在历史之上他正是在此时投奔于曹操麾下的,并且引来了袁绍的‘亦贪祗。欲得之‘,并且多次派人征辟之,但都被其拒绝了,之后其跟在曹操的身边东征西站。最大的贡献是首提‘屯田制’。不过这些都因为文丑的到来而改变了,不知是什么原因使得其并没有投奔曹操,而是选择了迎接文丑。
相对于枣祗,杜袭、赵俨、繁钦三人的名声就小了许多,不过也是久负盛名之辈。别的不说,但就赵俨其人不过弱冠之龄。就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精明练达的处世哲学,并且称誉乡里,同阳翟辛毗,许下陈群,定陵杜袭并称颖川四大名士。辛毗目前已经投奔了袁绍,陈群则因是荀氏亲戚的缘故,因为旬衍的关系,而对文丑颇为亲善,虽说还不曾正式拜入了文丑之麾下。
杜袭在历史之上更是做到了御史、尚书这样的高位,以及作为司马懿、曹真的军师,可见其之能力!而繁钦则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诗人,也算是一代人杰。不过在历史之上,正是赵俨看到当时各路军阀混战不休,一时找不到自己可以投靠的对象,为避战乱,举家迁到荆州。在此结识了客居在那里的杜袭和同乡繁钦,三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
而因为文丑出现的原因,这些颍川士子、智士的人生轨迹就要发生变化了,虽说文丑并不知道这些人物在历史之上有过什么样的成就,不过单单就以他们目前在颍川士林的威望,名声就足以使得文丑对他们产生足够的重视之心了。
而在文丑、孙坚等出郡时,可没这么多士人来送他们,而他们此番归来,却有这么多士人来迎他们,不用说,这必是因他们连败董兵、声威愈振之故了。
旬衍等人接住文丑一众,一行人往阳翟去。
来迎接文丑的还有坐镇父城一带的卢亮派来的人,文丑叫这些人不必跟着去阳翟,而令他们先归父城,并叫带话给卢亮:叫卢亮仍先镇守父城一带,如对他有别的安排,会有军令传去。
数万人浩浩荡荡,车骑甚盛,由颍川西南入境,开向阳翟。沿途百姓闻之,多出来观看。有那消息灵通的,绘声绘色对观者们讲述文丑数败董兵、斩获“数万”的胜利。
文、孙这次讨董,虽然没有获得什么实际的进展,只是败了杨定、胡轸几阵,连伊阙关的关门都没见着,更别说“攻入洛阳”了,但在诸侯群起讨董却大多不敢进兵,而唯一敢进兵的曹操又大败而逃的背景下,他和孙坚的这几番连胜、毫发无损地顺利归来却是极其亮眼的表现了。也就难怪枣祗、赵俨等郡中士人联袂来迎。
当然了,枣祗、赵俨等等这些人来相迎,——那相迎的说不定此时也已经有了投奔之意,他们倒并非全都是因为敬重文丑的“忠义扶汉”,往深里根究,乱世将至,文丑忠义也好,不忠义也罢,对大部分来说却是半点也不要紧,他们更看重的是文丑在此次讨董中表现出来的胆略和能力。
这日将到阳翟城下,一道消息忽从南阳而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