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乡试
沉默了一会儿,李月对三人说道:“我倒有一去处,不知三位可愿屈就?”
“愿闻其详!”李白和高适对望一眼,异口同声地说道。
“此去往西,近吐蕃处,有一县,名天祝县,县令已近七十,高兄可愿先为县丞,适应一年后,再为县令?”
“李月兄说的可是钱增益那个县?”
“正是!高兄也听说过?”
“我闻那天祝县本是马匪横行,民不聊生,三年前钱增益做县令后,组织乡勇剿匪,短短几年,便气象一新,成为西北大县,商贸极为繁盛,只是听说这县和高力士有关,李月兄如何能做主?”
“实不相瞒,这天祝县和我有关系,我曾给高力士治病,所以他替我罩着此县,前日,钱增益还来信说他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让我另选贤者,今日和高兄投缘,不知高兄可愿暂曲身为一县令?”
高适闻言站起来躬身答到:“愿为李兄效力!”他是聪明人,如何不知李月的意思。李月请高适坐下,又笑着对李白说道:“太白兄可愿从军?”
李白微微一笑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那天祝县剿匪之兵,名为乡勇,实为军队编制,隶属平凉折冲府,但却不归其管辖,自成体系,军中为我的三个兄弟掌控,现军中尚缺一行军司马,不知太白兄可有兴趣?”
“军中可禁酒?”
“平时不禁,但战时禁。”
“好!只要不禁酒,我愿一行!想不到当年遇到的小道士,居然成了我的主公,人生际遇竟奇妙如斯。”
李月见二人均爽快答应,心下高兴,他又对杜甫说道:“子美兄,我父亲处尚缺一名幕僚,不知子美可愿屈就?”
“能给国子监祭酒做幕僚,交天下贤俊,我愿足矣!”杜甫穷困潦倒,如何不肯。原来李郁前日曾给李月说过,他尚需一名幕僚,让李月替他留意,当时李月就想到了杜甫,所以今天他来酒楼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到杜甫商量此事。
三人前途皆定,心中大快,便开怀痛饮起来,分手时李月取出刚写的信及五百两银子旅费交给高适和李白,杜甫和二人依依惜别。李月又取出五百两银子交给杜甫,让他安顿家小后即来赵王府。
天宝十二年春,高适任天祝县县丞、李白任铁骑军行军司马、杜甫进赵王府做了幕僚,李郁怕引起李隆基的猜疑,便同时荐他做了九品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五日后,李月最后一次给李隆基拔毒,经过三次的医治,李隆基终于恢复原来的肤色,不过李月告诉他,这仅仅是把毒压制住了,若纵欲无度,毒极可能复发。但李隆基并没有听进去,若再发,就宣李月来好了,心情大好李隆基命举国欢庆,迎接花灯节。
天宝十二年的花灯节注定是属于李月和赵绿敏的,就在一年前的花灯节,他们相逢于金陵,所以每年的花灯节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有特殊的意义。但天宝十二年的花灯节对于广大的莘莘学子来说却毫无意义,因为就在正月二十,将是乡试的日子。
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但天宝以后秀才科便已名存实亡,天下举子皆从进士与明经科考。
乡贡是指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通过朝庭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唐朝的新科进士授予的官职远较后代进士低微。例如,唐朝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职,明经科的上上第授从八品下官职而进士、明法两科,甲第授从九品上;乙第只能当最小的官从九品下。著名诗人王维考中状元后当的太乐丞,就是从八品下的小官。因此,唐朝的科举类似于现代的基层公务员招考,正月二十是各州府乡试的时间,省试的进士与明经科则在五月举行,另外在二月初一开武举,主要内容为弓马、搏击。
长安的乡试为全国规模最大,整个京兆(即长安地区)约有三万余人参加,由于赵王李郁已荫李照和李朗(唐制有照顾子女的制度,名[荫],皇帝、皇后的直系亲属,一家荫两个孩子;一、二、三品官家,只能在指定的两个孩子中荫一个;而五品官家,只能荫及一人,而这个人还必须是上边指定好的),所以今年李郁家有两个孩子要备考,分别是李耀和李月,李寒已于前年通过,今年将直接考进士科。李月本意只考武举,但其父亲和大哥则坚持要其也参加乡试,李月见乡试和武举时间上并不冲突,便答应下来。由于乡试和武举只隔十日,所以长安城街头走满了身着儒袍的书生和全副武装的武人,煞是有趣。
唐代的乡试条件较后世宽松,无论门第身份,只要能证明身家清白皆可报考,也没有明朝以后的要先取得秀才资格才许报考乡试,在唐代,乡试就是初级考试,若是三大学府的学生(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只要能通过学府自身的考试,那就连乡试都没必要参加了,直接参考省试。
正月二十,各地的乡试陆续开始,长安地区的乡试由于规模浩大,故借用了三大学府的场地,由
新任京兆尹杨国忠(他虽为右相,但身兼四十余职,京兆尹就是其中之一)亲自主持,但杨国忠只是挂名,乡试的具体操办则由京兆少尹崔光远负责。
一大早,王妃便命管家王强率十几个家人护送李寒(李寒是国子学生徒,本可以不用参加乡试,但因其父李郁当了国子监祭酒,为避嫌所以特地参加乡试)、李月去考场,赵绿敏亲自给李月带上了护身符,祝他一帆风顺。辰时正,各考生验明身份入考场,李月兄弟考场在崇文馆,周围考生均是贵族子弟。辰时三刻,考试正式开始,李月把试卷开封,见有两题,一个是帖经,即默写《尚书》和《仪礼》中的各一段;另一题为策,《试述大唐地域对政治的影响》。两题中可任选一题。今年的出题者为京兆少尹崔光远,此人为进士出身,但有胆识,好游历四方,对大唐地理极为熟悉,鼓励学子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但在唐玄宗后期,整个国家都处在一种安逸享乐的大环境中,所以选策论一题的考生寥寥无几,三万考生中仅十数人而已,因为《尚书》和《仪礼》是唐时的基本教材,几乎人人都学,况且这是乡试,目的是获得举人资格而非名次,从慎重的角度上考虑也没有人愿意冒险选偏题,一旦不合主考官的意,就会得不偿失。
李月选的是策,《尚书》和《仪礼》他五岁就能倒背如流,不过他不喜欢,“成大事者,焉能闭门造车!”他略一思索,提笔写道:“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远其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多,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而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以自生于小地,然亦必不如。
我观天下地势,宛若围棋,关中、河北、东南及四川为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为其四边,中原则为其中央腹地也。上九域为兵家必争,自古天下兴亡,无不兴于此,亡于斯。此为大势。
古人又云:“山川都会”,意为取高山之险为屏障,借川河之便为地利,退可固守、进可长驱,
如关中之地,北倚秦岭、南靠巴山,以潼关为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固守若金汤也;然又临黄河、渭水,借舟楫之便可通全国。此可称为中势。……”
五日后,乡试发榜,第一名解元杨儇(后为天宝十二年进士科状元及第),第二名李月,李月兄李寒得一百五十二名。本来崔光远点的第一名是李月,但交杨国忠复核时,他却不同意,理由是五经才是正统,第一名者必须取五经之人,崔光远无奈只好把第二名杨儇扶正,但杨国忠真正的原因却是因为李月是他盟友郯王李琮所恨的李郁之子,而且和他的政敌之一高力士又有一定关系。(唐朝考试,试卷不糊名,以便主考官考察考生平时的言行)
消息传到赵王府,赵王府全家欢庆,李月、李寒果然不负家人的期望,顺利过关,尤其是李月,崔光远亲自到赵王府来说明李月没有取得第一的原因,同时也很想结交李月,他的军事地理之论让崔光远慨然叹服,遂起敬才之心。从此后,崔光远常来赵王府,最后终于成为了李月的心腹。
“愿闻其详!”李白和高适对望一眼,异口同声地说道。
“此去往西,近吐蕃处,有一县,名天祝县,县令已近七十,高兄可愿先为县丞,适应一年后,再为县令?”
“李月兄说的可是钱增益那个县?”
“正是!高兄也听说过?”
“我闻那天祝县本是马匪横行,民不聊生,三年前钱增益做县令后,组织乡勇剿匪,短短几年,便气象一新,成为西北大县,商贸极为繁盛,只是听说这县和高力士有关,李月兄如何能做主?”
“实不相瞒,这天祝县和我有关系,我曾给高力士治病,所以他替我罩着此县,前日,钱增益还来信说他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让我另选贤者,今日和高兄投缘,不知高兄可愿暂曲身为一县令?”
高适闻言站起来躬身答到:“愿为李兄效力!”他是聪明人,如何不知李月的意思。李月请高适坐下,又笑着对李白说道:“太白兄可愿从军?”
李白微微一笑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那天祝县剿匪之兵,名为乡勇,实为军队编制,隶属平凉折冲府,但却不归其管辖,自成体系,军中为我的三个兄弟掌控,现军中尚缺一行军司马,不知太白兄可有兴趣?”
“军中可禁酒?”
“平时不禁,但战时禁。”
“好!只要不禁酒,我愿一行!想不到当年遇到的小道士,居然成了我的主公,人生际遇竟奇妙如斯。”
李月见二人均爽快答应,心下高兴,他又对杜甫说道:“子美兄,我父亲处尚缺一名幕僚,不知子美可愿屈就?”
“能给国子监祭酒做幕僚,交天下贤俊,我愿足矣!”杜甫穷困潦倒,如何不肯。原来李郁前日曾给李月说过,他尚需一名幕僚,让李月替他留意,当时李月就想到了杜甫,所以今天他来酒楼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到杜甫商量此事。
三人前途皆定,心中大快,便开怀痛饮起来,分手时李月取出刚写的信及五百两银子旅费交给高适和李白,杜甫和二人依依惜别。李月又取出五百两银子交给杜甫,让他安顿家小后即来赵王府。
天宝十二年春,高适任天祝县县丞、李白任铁骑军行军司马、杜甫进赵王府做了幕僚,李郁怕引起李隆基的猜疑,便同时荐他做了九品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五日后,李月最后一次给李隆基拔毒,经过三次的医治,李隆基终于恢复原来的肤色,不过李月告诉他,这仅仅是把毒压制住了,若纵欲无度,毒极可能复发。但李隆基并没有听进去,若再发,就宣李月来好了,心情大好李隆基命举国欢庆,迎接花灯节。
天宝十二年的花灯节注定是属于李月和赵绿敏的,就在一年前的花灯节,他们相逢于金陵,所以每年的花灯节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有特殊的意义。但天宝十二年的花灯节对于广大的莘莘学子来说却毫无意义,因为就在正月二十,将是乡试的日子。
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但天宝以后秀才科便已名存实亡,天下举子皆从进士与明经科考。
乡贡是指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通过朝庭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唐朝的新科进士授予的官职远较后代进士低微。例如,唐朝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职,明经科的上上第授从八品下官职而进士、明法两科,甲第授从九品上;乙第只能当最小的官从九品下。著名诗人王维考中状元后当的太乐丞,就是从八品下的小官。因此,唐朝的科举类似于现代的基层公务员招考,正月二十是各州府乡试的时间,省试的进士与明经科则在五月举行,另外在二月初一开武举,主要内容为弓马、搏击。
长安的乡试为全国规模最大,整个京兆(即长安地区)约有三万余人参加,由于赵王李郁已荫李照和李朗(唐制有照顾子女的制度,名[荫],皇帝、皇后的直系亲属,一家荫两个孩子;一、二、三品官家,只能在指定的两个孩子中荫一个;而五品官家,只能荫及一人,而这个人还必须是上边指定好的),所以今年李郁家有两个孩子要备考,分别是李耀和李月,李寒已于前年通过,今年将直接考进士科。李月本意只考武举,但其父亲和大哥则坚持要其也参加乡试,李月见乡试和武举时间上并不冲突,便答应下来。由于乡试和武举只隔十日,所以长安城街头走满了身着儒袍的书生和全副武装的武人,煞是有趣。
唐代的乡试条件较后世宽松,无论门第身份,只要能证明身家清白皆可报考,也没有明朝以后的要先取得秀才资格才许报考乡试,在唐代,乡试就是初级考试,若是三大学府的学生(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只要能通过学府自身的考试,那就连乡试都没必要参加了,直接参考省试。
正月二十,各地的乡试陆续开始,长安地区的乡试由于规模浩大,故借用了三大学府的场地,由
新任京兆尹杨国忠(他虽为右相,但身兼四十余职,京兆尹就是其中之一)亲自主持,但杨国忠只是挂名,乡试的具体操办则由京兆少尹崔光远负责。
一大早,王妃便命管家王强率十几个家人护送李寒(李寒是国子学生徒,本可以不用参加乡试,但因其父李郁当了国子监祭酒,为避嫌所以特地参加乡试)、李月去考场,赵绿敏亲自给李月带上了护身符,祝他一帆风顺。辰时正,各考生验明身份入考场,李月兄弟考场在崇文馆,周围考生均是贵族子弟。辰时三刻,考试正式开始,李月把试卷开封,见有两题,一个是帖经,即默写《尚书》和《仪礼》中的各一段;另一题为策,《试述大唐地域对政治的影响》。两题中可任选一题。今年的出题者为京兆少尹崔光远,此人为进士出身,但有胆识,好游历四方,对大唐地理极为熟悉,鼓励学子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但在唐玄宗后期,整个国家都处在一种安逸享乐的大环境中,所以选策论一题的考生寥寥无几,三万考生中仅十数人而已,因为《尚书》和《仪礼》是唐时的基本教材,几乎人人都学,况且这是乡试,目的是获得举人资格而非名次,从慎重的角度上考虑也没有人愿意冒险选偏题,一旦不合主考官的意,就会得不偿失。
李月选的是策,《尚书》和《仪礼》他五岁就能倒背如流,不过他不喜欢,“成大事者,焉能闭门造车!”他略一思索,提笔写道:“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远其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多,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而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以自生于小地,然亦必不如。
我观天下地势,宛若围棋,关中、河北、东南及四川为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为其四边,中原则为其中央腹地也。上九域为兵家必争,自古天下兴亡,无不兴于此,亡于斯。此为大势。
古人又云:“山川都会”,意为取高山之险为屏障,借川河之便为地利,退可固守、进可长驱,
如关中之地,北倚秦岭、南靠巴山,以潼关为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固守若金汤也;然又临黄河、渭水,借舟楫之便可通全国。此可称为中势。……”
五日后,乡试发榜,第一名解元杨儇(后为天宝十二年进士科状元及第),第二名李月,李月兄李寒得一百五十二名。本来崔光远点的第一名是李月,但交杨国忠复核时,他却不同意,理由是五经才是正统,第一名者必须取五经之人,崔光远无奈只好把第二名杨儇扶正,但杨国忠真正的原因却是因为李月是他盟友郯王李琮所恨的李郁之子,而且和他的政敌之一高力士又有一定关系。(唐朝考试,试卷不糊名,以便主考官考察考生平时的言行)
消息传到赵王府,赵王府全家欢庆,李月、李寒果然不负家人的期望,顺利过关,尤其是李月,崔光远亲自到赵王府来说明李月没有取得第一的原因,同时也很想结交李月,他的军事地理之论让崔光远慨然叹服,遂起敬才之心。从此后,崔光远常来赵王府,最后终于成为了李月的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