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南巡较量,刀光剑影
“改太宗为成祖,移仁宗出九庙,礼部这也敢答应?”
“这是当然了,如今礼部尚书,可是严嵩。”
“奸臣误国!”
“陛下如此倒行逆施,为了尊奉自己父亲,却将祖宗弃于太庙之外,成何体统!兴献王不过一介藩王,因陛下继统提拔追封为皇考便罢了,有何功绩可入太庙!”
“昏君!!”
当天晚上,在夏言的家中,一群清流便义愤填膺,若是在上朝的时候得到这个消息,怕不是要指着嘉靖的鼻子骂了。
当然,他们大抵是不敢的。
明朝文官喜欢骂皇帝,谁骂得狠谁名声好,但嘉靖不一样,他是真敢杀人,嘉靖三年,左顺门前一场死谏,结果一百多人吃了廷仗,身体不好的,从此就落了个半身不遂。
从那以后,就没人敢指着嘉靖鼻子骂了。
哪怕后世海瑞上《治安疏》,也是先将嘉靖比作汉文帝,表达对君父的尊崇,才开始言事,让嘉靖就算是修仙,也效仿上古圣王,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大禹治水,玄龟负书。哄着嘉靖说,天下盛世了,长生自然就有了。
至于那句“嘉靖嘉靖,家家皆净”,的确有。
但海瑞将其归咎于“君道不正,臣职不明”,主要是劝嘉靖勤俭,整理吏治,从来没有将罪过怪于嘉靖一人的意思,他只是觉得嘉靖可以做得更好,海瑞是打心底里把嘉靖当君父的。
嘉靖若真是昏庸,千古第一清官的海瑞,能对嘉靖有这份感情?
至于嘉靖把海瑞关押在监狱里?
那是嘉靖没办法了,严嵩倒台,徐阶上位,年老的嘉靖已经无力掌控朝政了,为了保护海瑞才这么做的,因为海瑞根本看不清局势,海瑞只是敏锐的觉得,严嵩倒台后吏治并不是那么的清明,但依旧认为严嵩是大奸臣。
严嵩的确是贪官。
可殊不知,严嵩倒台,也意味着……嘉靖失势。
当然,未来的这些还没发生,嘉靖只是从张执象那里知道了这段历史,他正准备用他一生中最顺手的严阁老了。
而严嵩也不负厚望,明明知道后果有多严重,却直接通过了嘉靖的圣旨,开始准备太庙祭祖的仪式。
礼部被严嵩把控。
嘉靖一意孤行,内阁首辅李时又是个好好先生,哪怕夏言想出头,也拦不住了。
也无需拦。
给朱棣改庙号,将朱高炽移除太庙,这都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于朝堂局势什么的,都没有什么影响。
真正的问题在于……
“究竟是太宗还是成祖,太庙当中供奉的九位帝王到底该是仁宗还是兴献帝,千秋以后,自有功过评说,到底是由陛下来担这份毁誉了。”
“我今夜喊你们过来,要议的不是这个。”
“而是陛下南巡一事。”
夏言调整了舆论的方向,于是大家开始朝南巡开炮,无非就是劳民伤财之类的,夏言也不开口,只等这些人理清逻辑,明白上朝的时候该怎么反对就好。
待他们兴奋的统一战线,便让这些官员离去了,只留下工部尚书毛伯温和左都御史王廷相。
明朝有六部尚书+都察院御史,共称七卿。
自从张璁被毒倒后,内阁只剩下李时和夏言,嘉靖失去对内阁的掌控,按理说这个时候是要挑人入选内阁来与夏言相抗衡的。
但嘉靖并不着急,因为七卿当中,大部分还是他的人。
其中吏部尚书许赞、户部尚书梁材属于中间派,跟首辅李时一样,能做事,但不站队,礼部尚书严嵩嘛,很显然,已经站队了,成为嘉靖铁杆支持者。
而兵部尚书张瓒,刑部尚书唐龙都属于那种忠心能臣,即做事报国,也忠君的那种。
其中张瓒与武定侯郭勋关系很好,唐龙与王阳明关系很好。
可以说,嘉靖大多时候说话都是管用的,夏言作为内阁辅臣,虽然强势主导内阁,但还不至于权倾朝野。
因而夏言对嘉靖的动作十分警惕。
他问道:“嘉靖让严嵩主持太庙祭祀,这次南下又准备带着严嵩去,是在找机会给严嵩晋升了,此獠初为礼部尚书的时候,还说我等江西同乡,荣辱与共,诓骗我等。”
“没有想到仅仅一年时间,他站稳脚跟后,为了权势,全然不顾大局,竟是投靠了皇帝。”
“此次南巡,若是不能解决嘉靖,就要好好对付严嵩了。”
毛伯温疑惑道:“方才公瑾不是让他们阻止陛下南巡吗?”(难以吐槽,夏言字公瑾,毛伯温又跟刘伯温同名,真是卧龙凤雏。)
夏言冷笑道:“嘉靖做的决定,我们阻止不阻止,都影响不了。”
“朝臣竭力阻拦,才是正常现象,先宽慰宽慰他,路上我们自然是要想办法动手的,否则真让嘉靖进了南京城,那还了得?”
“南京能够统领江南的最大依仗是什么?”
“是帝王只能蜗居北方,自永乐以来,除了正德,谁还迈过了长江不成?百十年间,早已不知道皇帝是什么样子了。”
“若是让嘉靖进了南京城,然后赖着不走,待个三五年。”
“南京的一切就要土崩瓦解。”
“所以,嘉靖必定要南巡,而我们必定不能让他活着进南京城!”
王廷相犹疑道:“道理是这个道理,可嘉靖六年以来,嘉靖强势多年,东征建州犁庭扫穴,俞大猷已经全面控制辽东,有精兵数万。”
“从嘉靖十年开始整顿京营。”
“将十二团营恢复成了永乐年间的旧制,五军营倒还有我们的人,神枢营(原三千营,骑兵)和神机营的高级军官,就基本都是嘉靖的人了。”
“嘉靖要南巡,必定会带兵护卫。”
“自从杨廷和上《忏悔录》,我们在后宫没有了张太后的支持,难以直接对嘉靖下毒。”
“要杀嘉靖的话,岂不是要谋划兵变?”
王廷相觉得事情没必要闹这么大,全力阻止嘉靖南巡就是了,又闹成宁王叛乱那样,被嘉靖抓到机会,恐怕要直接带兵扫荡江南了。
夏言冷哼道:“岂不是?”
“看来你还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嘉靖改永乐为成祖,就是在宣战,即便今年不打,过两年也要打起来的!”
“当然,大家都还没准备好,这一次不会闹这么大。”
“没办法对嘉靖下毒,我们想其他办法就是了,皇帝嘛,着个火,落个水,都是很正常的。”
夏言说着,眼底泛着狠光。
殊不知,明朝皇帝的确易溶于水,但绝对不熔于火,朱厚照、朱厚熜,那可都是火字辈的,水才克火嘛。而且,大明是火德。
“这是当然了,如今礼部尚书,可是严嵩。”
“奸臣误国!”
“陛下如此倒行逆施,为了尊奉自己父亲,却将祖宗弃于太庙之外,成何体统!兴献王不过一介藩王,因陛下继统提拔追封为皇考便罢了,有何功绩可入太庙!”
“昏君!!”
当天晚上,在夏言的家中,一群清流便义愤填膺,若是在上朝的时候得到这个消息,怕不是要指着嘉靖的鼻子骂了。
当然,他们大抵是不敢的。
明朝文官喜欢骂皇帝,谁骂得狠谁名声好,但嘉靖不一样,他是真敢杀人,嘉靖三年,左顺门前一场死谏,结果一百多人吃了廷仗,身体不好的,从此就落了个半身不遂。
从那以后,就没人敢指着嘉靖鼻子骂了。
哪怕后世海瑞上《治安疏》,也是先将嘉靖比作汉文帝,表达对君父的尊崇,才开始言事,让嘉靖就算是修仙,也效仿上古圣王,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大禹治水,玄龟负书。哄着嘉靖说,天下盛世了,长生自然就有了。
至于那句“嘉靖嘉靖,家家皆净”,的确有。
但海瑞将其归咎于“君道不正,臣职不明”,主要是劝嘉靖勤俭,整理吏治,从来没有将罪过怪于嘉靖一人的意思,他只是觉得嘉靖可以做得更好,海瑞是打心底里把嘉靖当君父的。
嘉靖若真是昏庸,千古第一清官的海瑞,能对嘉靖有这份感情?
至于嘉靖把海瑞关押在监狱里?
那是嘉靖没办法了,严嵩倒台,徐阶上位,年老的嘉靖已经无力掌控朝政了,为了保护海瑞才这么做的,因为海瑞根本看不清局势,海瑞只是敏锐的觉得,严嵩倒台后吏治并不是那么的清明,但依旧认为严嵩是大奸臣。
严嵩的确是贪官。
可殊不知,严嵩倒台,也意味着……嘉靖失势。
当然,未来的这些还没发生,嘉靖只是从张执象那里知道了这段历史,他正准备用他一生中最顺手的严阁老了。
而严嵩也不负厚望,明明知道后果有多严重,却直接通过了嘉靖的圣旨,开始准备太庙祭祖的仪式。
礼部被严嵩把控。
嘉靖一意孤行,内阁首辅李时又是个好好先生,哪怕夏言想出头,也拦不住了。
也无需拦。
给朱棣改庙号,将朱高炽移除太庙,这都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于朝堂局势什么的,都没有什么影响。
真正的问题在于……
“究竟是太宗还是成祖,太庙当中供奉的九位帝王到底该是仁宗还是兴献帝,千秋以后,自有功过评说,到底是由陛下来担这份毁誉了。”
“我今夜喊你们过来,要议的不是这个。”
“而是陛下南巡一事。”
夏言调整了舆论的方向,于是大家开始朝南巡开炮,无非就是劳民伤财之类的,夏言也不开口,只等这些人理清逻辑,明白上朝的时候该怎么反对就好。
待他们兴奋的统一战线,便让这些官员离去了,只留下工部尚书毛伯温和左都御史王廷相。
明朝有六部尚书+都察院御史,共称七卿。
自从张璁被毒倒后,内阁只剩下李时和夏言,嘉靖失去对内阁的掌控,按理说这个时候是要挑人入选内阁来与夏言相抗衡的。
但嘉靖并不着急,因为七卿当中,大部分还是他的人。
其中吏部尚书许赞、户部尚书梁材属于中间派,跟首辅李时一样,能做事,但不站队,礼部尚书严嵩嘛,很显然,已经站队了,成为嘉靖铁杆支持者。
而兵部尚书张瓒,刑部尚书唐龙都属于那种忠心能臣,即做事报国,也忠君的那种。
其中张瓒与武定侯郭勋关系很好,唐龙与王阳明关系很好。
可以说,嘉靖大多时候说话都是管用的,夏言作为内阁辅臣,虽然强势主导内阁,但还不至于权倾朝野。
因而夏言对嘉靖的动作十分警惕。
他问道:“嘉靖让严嵩主持太庙祭祀,这次南下又准备带着严嵩去,是在找机会给严嵩晋升了,此獠初为礼部尚书的时候,还说我等江西同乡,荣辱与共,诓骗我等。”
“没有想到仅仅一年时间,他站稳脚跟后,为了权势,全然不顾大局,竟是投靠了皇帝。”
“此次南巡,若是不能解决嘉靖,就要好好对付严嵩了。”
毛伯温疑惑道:“方才公瑾不是让他们阻止陛下南巡吗?”(难以吐槽,夏言字公瑾,毛伯温又跟刘伯温同名,真是卧龙凤雏。)
夏言冷笑道:“嘉靖做的决定,我们阻止不阻止,都影响不了。”
“朝臣竭力阻拦,才是正常现象,先宽慰宽慰他,路上我们自然是要想办法动手的,否则真让嘉靖进了南京城,那还了得?”
“南京能够统领江南的最大依仗是什么?”
“是帝王只能蜗居北方,自永乐以来,除了正德,谁还迈过了长江不成?百十年间,早已不知道皇帝是什么样子了。”
“若是让嘉靖进了南京城,然后赖着不走,待个三五年。”
“南京的一切就要土崩瓦解。”
“所以,嘉靖必定要南巡,而我们必定不能让他活着进南京城!”
王廷相犹疑道:“道理是这个道理,可嘉靖六年以来,嘉靖强势多年,东征建州犁庭扫穴,俞大猷已经全面控制辽东,有精兵数万。”
“从嘉靖十年开始整顿京营。”
“将十二团营恢复成了永乐年间的旧制,五军营倒还有我们的人,神枢营(原三千营,骑兵)和神机营的高级军官,就基本都是嘉靖的人了。”
“嘉靖要南巡,必定会带兵护卫。”
“自从杨廷和上《忏悔录》,我们在后宫没有了张太后的支持,难以直接对嘉靖下毒。”
“要杀嘉靖的话,岂不是要谋划兵变?”
王廷相觉得事情没必要闹这么大,全力阻止嘉靖南巡就是了,又闹成宁王叛乱那样,被嘉靖抓到机会,恐怕要直接带兵扫荡江南了。
夏言冷哼道:“岂不是?”
“看来你还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嘉靖改永乐为成祖,就是在宣战,即便今年不打,过两年也要打起来的!”
“当然,大家都还没准备好,这一次不会闹这么大。”
“没办法对嘉靖下毒,我们想其他办法就是了,皇帝嘛,着个火,落个水,都是很正常的。”
夏言说着,眼底泛着狠光。
殊不知,明朝皇帝的确易溶于水,但绝对不熔于火,朱厚照、朱厚熜,那可都是火字辈的,水才克火嘛。而且,大明是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