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迷失在一六二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七五三 千里迢迢

    按照惯例,这样的要求肯定是要发送回海南,由委员会商讨之后定夺。但同样是按照惯例,这类由地方机构递交上去的事务,委员会在做决定时多半还是会充分尊重地方机构的意见,毕竟站在第一线的人员才是最了解实际情况的。

    委员会建立至今,唯一一次否决前方意见,强行做出新安排,就是在上回关于威海基地的新任指挥官人选上,他们空降了一个肖朗过来,结果便导致了旅顺扩张战略和琼海镇的辽东之战。

    虽说那件事情并没有给集体带来什么大损失,但最终去收拾残局的还是庞雨他们这群人。而且旅顺基地被裁撤,威海基地仍由庞雨领导……这些事情虽然没有人提起,但明眼人其实都看在眼里的。此后委员会对外提出“指导意见”时就变得更加谨慎了,通常不会再否决前方的建议。

    故而庞雨他们现在讨论出来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能影响到后方委员会决策的。他们在讨论时也必须更加谨慎,拿出来的方案也要有可行性才行。不能因为觉得反正后面有人把关就胡乱开口。

    只是大家在略略讨论几句后,首先就否决了出兵陕西的可能性——且不说能不能打得过,弹药补给这些具体问题。就是在内心深处,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可向来都是把李自成作为正面角色来宣传的。

    即使后来随着网络文化兴起,各种“真相”“反转”越来越多,政府在宣传口径上也有了些变化。而在亲身来到明朝后,他们所了解到的许多事实,也让他们对陕西农民军的流寇作风很不感冒,但要说让他们亲自去镇压农民起义,做那“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这种事情还是不能干的。

    更何况对于大明朝的那帮贪官污吏,他们也委实没什么好感——如果不是恰恰落到明末这个特殊时间节点,后面夺取天下的满清完全让人无法接受,以现代人的思维习惯,知道谁是将来的胜利者,那还不赶紧去抱个政治大腿,混个开国元勋当当,岂不比“逆时代潮流而动”,非要去跟一个正在崛起的新政权正面硬刚要好得多?

    只是讨厌满清,并不等于就能接受大明。琼海军这群人虽然接受招安,在头上挂起了大明朝的旗帜。可在他们内心之中,哪怕是当初一力主张招安的庞雨等人,对于明帝国可也没有丝毫的忠诚心。

    ——他们从一开始来到这个时代起,就没打算接受任何封建王朝的统治。与明王朝的妥协,只是出于对现实的考量而已。最初时候他们可也是与陕西流贼一样,同样名列于“四大寇”之一,走的造反路线。只是后来发现以他们的能耐手段,哪怕不造反也能在这个已经腐朽的帝国体系中混得很滋润,这才改弦更张,改走官场路线。

    但是对于陕西那些因为活不下去而杀官造反的老百姓,他们依旧抱着同情的态度——虽然这年头“官逼民反”和“杀人魔王”之间其实相差不远,那些因为自己活不下去而造反的穷人,在拥有了力量后却往往表现的比原本那些官吏更加凶狠残暴,这种事情在所难免。但无论如何,他们可没兴趣为了一个封建王朝,而向那些造反农民动手。

    就算不考虑“政治正确”,仅仅从效益比上来说——先前琼海军出兵登州,一方面是需要在明帝国面前展现实力;同时在大陆上获取立足点和分基地;同时还能大量收揽难民,减少中原王朝的损失,以及顺带着削弱了满清的力量——当然最后一条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在综合了这么多有利因素之后,他们方才出兵作战,之后果然顺风顺水,一战成功,也捞到了最多的好处。而之后肖朗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时候强行夺取旅顺,虽然也勉强成功占领,可之后却陷入了与后金的长时间拉锯战中。

    虽然在解庞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没让后金占到什么便宜,但他们本身却也不得不把大量精力花费在“PVP”上,旅顺口基地迟迟不能从单纯军事用途上摆脱出来,这对于向来讲究效益的琼海军来说,无疑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庞雨果断提出止损,要求撤销旅顺口基地的意见得到了后方委员会的支持,就连肖朗自己也不好反对。

    而现在,洪承畴居然想要他们千里迢迢的跑到陕西,去为大明朝扫平叛逆?就连他们这个小团体中最热衷于军事,向来是闻战则喜的胡凯,徐磊二人都明确表示了反对之意,更不用说吴南海,陈俊这些地道的“种田派”了。

    所以直接出兵的可能性一开始就被排除。

    …………

    但是之后,关于洪承畴所提出的,用人口换物资的计划,却是得到了所有人的高度重视,大家对此都很感兴趣

    “……都是些很诱人的条件啊。”

    众人都已经仔细阅读过那封信,不得不说,洪承畴这个人确实有能耐,他与琼海军以前从没接触过,却显然对他们做过非常详尽的了解。书信中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是深悉人心,提出的条件令短毛们很难拒绝。

    ——只要琼镇同意接受,并且愿意提供粮食支援,陕西方面可以负责把人送到山东。而要求交换的物资也不一定是军事用途。对粮食和布匹这类民生物资的需求量反而更大。很明显,洪承畴非常清楚陕西民变的核心问题之所在。

    ——人多,粮少,养不活那么多人。

    大明朝进入到崇祯年,可以说真是天灾人祸全都来了。西北地区连续数年的大旱灾,粮食绝收,导致大批农民失去唯一的生活来源。而关中平原历经千年开发,本就是生态平衡十分脆弱的地方,当地土地过于贫瘠,根本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口——这才是陕西民乱不断的根源。

    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换了谁上台都一样。哪怕高迎祥,李自成等流寇得势以后,唯一的办法就是裹挟大批民众向外面打,根本不想也不敢留在关中。

    洪承畴身为陕西三边总督兼提督五省军务,他很清楚当地的老百姓若还留在陕西,要么活活饿死,要么就是为贼寇所挟,变成令大明帝国头痛的乱匪。而将其迁往南方,既可以让他们有一条活路,也能够从短毛这边换取到相应的资源,可以说一举两得的好事。

    只是对于大明朝的官员来说,治下民众大批外迁,说明你地方治理的不好,属于绝对的减分项。所以那些官员根本不顾老百姓死活,也一定要将他们留在原籍。洪承畴能够打破这一条,主动提出迁民之议,本身可是冒着一定政治风险的。

    但至少从这一点上能看出,他确实是个能做实事的官儿。不管后来此人作为如何,至少在这一时期,他还是大明帝国相当少有的优秀官僚之一。

    而庞雨等人对于这一条的商议也很快得出结果:他们觉得可以尝试一下。

    会议结束后他们便向南北两边同时发了电报——如果这项计划真正得以实施的话,必然又将是一个大项目。不仅仅山东团队,北京的那批公侯女婿们肯定也要出手帮一把的。具体怎么操作,怎么实施,肯定还需要大伙儿集思广益,做更进一步的商议和讨论……包括向洪承畴集团提供哪些物资,通过什么方式提供,以及如何接收移民……等等诸多因素都要考虑在内,有的好烦呢。

    “千里迢迢啊,就算能够成功,这一路上也不知道会死多少人。”

    吴南海托着腮帮子,看着墙壁上的大明全土地图沉吟道。他的脸盘子又胖了一圈,庞雨现在都快要回忆不起当初那个在海滩上初次遇见的“精瘦版”吴南海是什么样的了。这家伙来到大明朝后,最大的收获大约就是身上这两百斤的肥膘。

    不过吴南海与人为善的好心肠倒是从来没有改变过,他在这里“吴大善人”的名声也愈发响亮。庞雨甚至听说最近山东民间开始流行供奉弥勒佛,而佛像的脸模子却和吴南海很相像。

    暗自摇摇头,把对他的小小嫉妒心排除掉,庞雨开口道:

    “我们救不了所有人,只要尽力而为,便足以心安理得。”

    “也只能这么想了……在这个时代,若不能学会自己宽慰自己,心理上肯定受不了的。”

    吴南海耸肩笑道,看来他的自我心理调节工作也做得不错,庞雨对此颇为羡慕。

    …………

    洪承畴的要求被同时发送到海南与北京,自是又引起了一番大讨论。只是,还没等委员会就这个议题作出回应,一条更加劲爆,也更加紧急的讯息从北京那边传了过来。

    ——后金兵破关!未来的满清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亲自统兵,过宣府,大同,绕过坚城,甚而置边塞明军于不顾,率军长驱直入,其兵锋直取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