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零零 意料之外的投靠者
在李老爷子的通报中,关于战斗方面的内容并不太多。老爷子是个文人,在他的概念里战争本身并不重要,事前谋划,事后处理才是要多多操心的问题,把这些事情统统考虑清楚了,作战取胜本就顺理成章,不值得多加议论。还是因为解席在电报中吹嘘他的战绩,后方才知道那些关于打仗的事情。
老爷子主要通报的是管理问题——正如参谋组先前所预料的那样:攻取台湾岛并不麻烦,麻烦的是后续管理。这座中国第一大岛屿此时的开发程度还远不能和海南岛相比,比之吕宋都远远不如。即使是荷兰人或者西班牙人已经占领的台南台北地区,那些破破烂烂的城堡,时有时无的集市,在建立起了海南岛大市场的穿越众眼中也只能用“荒凉”来形容。
荒僻不算,这里的“政治局势”还颇为复杂,虽然赶跑了欧洲人,本地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原住民公社,那些人对于任何外来者都不抱什么好感。从前欧洲人是用暴力手段迫使本地土著屈服,现在换了解放区的天,当然不能再用那些手段了。可指望那些本地人一下子感恩戴德,踊跃合作却是不现实的。
最初时一小部分和先前荷兰人关系密切的部族头领甚至还企图给这边找些麻烦,当然在阿德那个满肚子坏水的家伙眼皮底下玩这类小把戏,那肯定都是以悲剧收场。不过,本地民族关系依然是个问题。
土著问题还只是小问题,在攻取了荷兰人的热兰遮城后,北路军同志们忽然发现他们还要面临与另外一个国家的复杂关系——那就是日本。
在台湾岛上不仅仅有来自欧洲的冒险者,这里还聚集着大量日本商人。对于短毛军的进攻,岛上的日本商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热情——当北路军登陆时,第一批站在岸边挥舞小旗欢迎他们的不是郑家组织的后援团,而竟然是穿着和服,拖着木屐的日商团体!
特别是当钢铁巨舰琼海号威风凛凛开入港口水道,向热兰遮城方向示威性的打了一轮齐射之后,岸边日本人的欢呼甚至要盖过了炮声,很多人还激动的跪在地上哭了个昏天黑地。然后就是烧香磕头——在此后的几十个日日夜夜,只要琼海号停泊的靠近岸边,每天都会有大批日人从岛上赶过来对其顶礼膜拜,仿佛将其当成了自家的战舰。
这种热情绝对不是假装的——当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尉军官唐健同志第一个身先士卒涉水踏上台湾岛的沙滩时,迎面就看到一个满脸堆笑的日本老头儿朝他递过来鸡蛋和红糖水!天晓得唐健当时是个什么感受,但眼前情势由不得他不接。此后用不着任何人组织,岛上日商主动派人来为北路军提供向导,又送来大批物资劳军……绝对是让人羡慕的军民鱼水情啊——如果不考虑双方国籍身份的话。
穿越众对此自是很有些莫名其妙——咱们收拾荷兰人关你们小日本屁事,那么兴奋干嘛?他们早就知道台湾岛上有日本人居住,据说是来收购鹿皮的。不过参谋组在战前对岛上日本人估计会是两不偏帮的中立态度,当时有人还说那些小日本若敢乱蹦跶正好一块儿收拾,却谁也没想到会是这种状况。
后来是北路军的合作方郑芝龙亲自前来解释,方才揭开了这个谜团——原来这些日本人远比荷兰人早来台湾,他们在岛上已经自成体系,有自己的居住区,商栈和贸易网络。他们在岛上的生意可远远不像外面传说的那样,仅仅是收购鹿皮而已。事实上,这些商人在日本国内的地位都不算低,因为他们是唯一可以获得大明物资的一群人。
自从万历三大征的最后一战:抗倭援朝之战后,大明朝就禁止任何物资出口到日本。但日本对于明朝物资的需求却一直极其旺盛,特别是生丝一项,用来为日本公卿华族制作衣裳和盔甲的基本原材料,其效果无可替代,那是非买不可的。
于是走私应运而生,明朝本土管得严,但大明从来不认为台湾是它的领土,所以中国与日本的走私商不约而同都选择此地作为他们的中转站。每年都有大批生丝从福建沿海一带运来,再从此地发往日本平户——郑芝龙就是靠这条商路发的家,他的嫡妻田川氏和嫡子郑森如今还留在平户呢。
荷兰人之所以攻占台湾,很大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垄断大陆商品前往日本的贸易线。台湾商馆最初主要是作为平户商馆的中转站而建立,后来见这边土著以及华人老实好欺负,才起了将其作为殖民地的念头。
然而和老实懦弱的中国商人不同,岛上的日本人一直拒绝承认荷兰这个后来者对大员岛的统治,其具体表现在:他们拒绝向荷兰人交税。荷兰人当然不肯善罢甘休,还打算使用一贯的暴力手段,不过这回他们找错了对象——后世人都知道,东洋鬼子玩起暴力来可一点不比西洋鬼子差。在一六二八年的某次冲突中,一个名叫滨田弥兵卫的日本武士效仿汉代班超,玩了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事迹:他带人闯入总督府,挟持了当时的台湾总督及其儿子,并将其绑架回了日本。
日荷贸易由此中断了一段时间,日本人关闭了荷兰设置在平户的商馆。历史上是到一六三二年,荷兰人做出让步,把那个已经被释放回去的倒霉前总督再送到日本去蹲大狱,由此才换取了平户商馆的重开,以及日荷贸易的恢复。
滨田弥兵卫由此被称为“豪侠”,德川幕府也很是扬眉吐气了一把,可仍然居住在台湾岛上的日商团体却倒大霉了——吃了大亏的荷兰人对他们当然不会客气。于是这几年在台日商一直受到殖民地当局的严厉压制,日子很不好过。
不过话说回来,再怎么压制,顾虑到对方有反抗的胆量,荷兰人终究也没敢象后来对待华人那样搞场大屠杀什么,岛上的日商团体仍然可以保持住他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无非就是做生意时多受点刁难而已,商人么,对此总是能适应的。
既然同样受到红毛夷人的压制,在精于借势的郑芝龙看来,这些倭人团体简直就是天生盟友啊!论起郑芝龙和倭国商人的关系,估计比跟岛上某些汉人移民还要亲密点,于是他在前期遣人回来为反攻台湾作舆论准备的同时,也顺便在日商团体中作了点“小小的宣传”……
现在看来那些宣传非常成功,比他在汉人中间做的还要有效多了——岛上不少汉人团体在短毛军初登陆时还要看看风色,看哪一方有可能取胜再决定靠拢谁呢。反而是这些倭人喜欢走极端,仅仅凭借一些传言就直接把短毛视作他们的大救星,一头靠过来了。
特别是在看到那艘传说中的钢铁巨舰真正出现以后,海洋民族崇拜大舰巨炮的情节被彻底激发出来,直接导致岛上倭人投靠的比华人还要快,还要彻底。
没开战都已经如此了,等到战斗以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三下五除二结束,短毛军展现出无可辩驳的军事优势以后,周边抱了投机念头的华人团体自是望风景从,而那些日商的态度更是热情如火……哪怕接二连三吃了短毛的闭门羹,又从郑家那里了解到短毛对他们倭人从无好感,那些日商依然不依不饶,三天两头带着重礼前来骚扰——从物资到金银,包括妇女奴仆样样都有,还整天在军营附近转悠,只要瞅见一个穿绿军装,剃短头发的就往前凑,搞得这边人人不厌其烦。
其实郑芝龙不是不知道他们短毛对倭人的恶感,但他以为这种恶感最多牵扯到一些过去倭寇对大明沿海的骚扰,或是朝鲜之战中的恩怨。但他也知道短毛都是聪明人,不会拘泥于个人恩怨,所以依然理直气壮前来向短毛“表功”。
…………
这批莫名其妙投靠过来的“忠实”盟友着实让北路军的领导层很有点措手不及之感,老李教授当然不会象那些热血青年一样,用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来处理和岛上倭人团体的关系,但要他们毫不介怀接受这批人的投靠,包括唐健在内,北路军中不少年轻人心理上又总觉得颇为别扭,一时间难以接受。
于是对于倭人们热情送来的礼物,这边只是象征性的收下几件,大部分都予以谢绝。和岛上日本人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确定,也需要等委员会大部分成员集体讨论以后再作决定,当下么,只好先晾一晾。也希望等那些日商的热情消退一些之后,能够变得比较理智一些。
然而这似乎很难——每天去朝拜琼海号的倭人越来越多,有人甚至听到他们开始用“亚马托塔”去称呼那艘钢铁巨舰……小日本的精神偶像还真是单一。(!)
老爷子主要通报的是管理问题——正如参谋组先前所预料的那样:攻取台湾岛并不麻烦,麻烦的是后续管理。这座中国第一大岛屿此时的开发程度还远不能和海南岛相比,比之吕宋都远远不如。即使是荷兰人或者西班牙人已经占领的台南台北地区,那些破破烂烂的城堡,时有时无的集市,在建立起了海南岛大市场的穿越众眼中也只能用“荒凉”来形容。
荒僻不算,这里的“政治局势”还颇为复杂,虽然赶跑了欧洲人,本地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原住民公社,那些人对于任何外来者都不抱什么好感。从前欧洲人是用暴力手段迫使本地土著屈服,现在换了解放区的天,当然不能再用那些手段了。可指望那些本地人一下子感恩戴德,踊跃合作却是不现实的。
最初时一小部分和先前荷兰人关系密切的部族头领甚至还企图给这边找些麻烦,当然在阿德那个满肚子坏水的家伙眼皮底下玩这类小把戏,那肯定都是以悲剧收场。不过,本地民族关系依然是个问题。
土著问题还只是小问题,在攻取了荷兰人的热兰遮城后,北路军同志们忽然发现他们还要面临与另外一个国家的复杂关系——那就是日本。
在台湾岛上不仅仅有来自欧洲的冒险者,这里还聚集着大量日本商人。对于短毛军的进攻,岛上的日本商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热情——当北路军登陆时,第一批站在岸边挥舞小旗欢迎他们的不是郑家组织的后援团,而竟然是穿着和服,拖着木屐的日商团体!
特别是当钢铁巨舰琼海号威风凛凛开入港口水道,向热兰遮城方向示威性的打了一轮齐射之后,岸边日本人的欢呼甚至要盖过了炮声,很多人还激动的跪在地上哭了个昏天黑地。然后就是烧香磕头——在此后的几十个日日夜夜,只要琼海号停泊的靠近岸边,每天都会有大批日人从岛上赶过来对其顶礼膜拜,仿佛将其当成了自家的战舰。
这种热情绝对不是假装的——当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尉军官唐健同志第一个身先士卒涉水踏上台湾岛的沙滩时,迎面就看到一个满脸堆笑的日本老头儿朝他递过来鸡蛋和红糖水!天晓得唐健当时是个什么感受,但眼前情势由不得他不接。此后用不着任何人组织,岛上日商主动派人来为北路军提供向导,又送来大批物资劳军……绝对是让人羡慕的军民鱼水情啊——如果不考虑双方国籍身份的话。
穿越众对此自是很有些莫名其妙——咱们收拾荷兰人关你们小日本屁事,那么兴奋干嘛?他们早就知道台湾岛上有日本人居住,据说是来收购鹿皮的。不过参谋组在战前对岛上日本人估计会是两不偏帮的中立态度,当时有人还说那些小日本若敢乱蹦跶正好一块儿收拾,却谁也没想到会是这种状况。
后来是北路军的合作方郑芝龙亲自前来解释,方才揭开了这个谜团——原来这些日本人远比荷兰人早来台湾,他们在岛上已经自成体系,有自己的居住区,商栈和贸易网络。他们在岛上的生意可远远不像外面传说的那样,仅仅是收购鹿皮而已。事实上,这些商人在日本国内的地位都不算低,因为他们是唯一可以获得大明物资的一群人。
自从万历三大征的最后一战:抗倭援朝之战后,大明朝就禁止任何物资出口到日本。但日本对于明朝物资的需求却一直极其旺盛,特别是生丝一项,用来为日本公卿华族制作衣裳和盔甲的基本原材料,其效果无可替代,那是非买不可的。
于是走私应运而生,明朝本土管得严,但大明从来不认为台湾是它的领土,所以中国与日本的走私商不约而同都选择此地作为他们的中转站。每年都有大批生丝从福建沿海一带运来,再从此地发往日本平户——郑芝龙就是靠这条商路发的家,他的嫡妻田川氏和嫡子郑森如今还留在平户呢。
荷兰人之所以攻占台湾,很大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垄断大陆商品前往日本的贸易线。台湾商馆最初主要是作为平户商馆的中转站而建立,后来见这边土著以及华人老实好欺负,才起了将其作为殖民地的念头。
然而和老实懦弱的中国商人不同,岛上的日本人一直拒绝承认荷兰这个后来者对大员岛的统治,其具体表现在:他们拒绝向荷兰人交税。荷兰人当然不肯善罢甘休,还打算使用一贯的暴力手段,不过这回他们找错了对象——后世人都知道,东洋鬼子玩起暴力来可一点不比西洋鬼子差。在一六二八年的某次冲突中,一个名叫滨田弥兵卫的日本武士效仿汉代班超,玩了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事迹:他带人闯入总督府,挟持了当时的台湾总督及其儿子,并将其绑架回了日本。
日荷贸易由此中断了一段时间,日本人关闭了荷兰设置在平户的商馆。历史上是到一六三二年,荷兰人做出让步,把那个已经被释放回去的倒霉前总督再送到日本去蹲大狱,由此才换取了平户商馆的重开,以及日荷贸易的恢复。
滨田弥兵卫由此被称为“豪侠”,德川幕府也很是扬眉吐气了一把,可仍然居住在台湾岛上的日商团体却倒大霉了——吃了大亏的荷兰人对他们当然不会客气。于是这几年在台日商一直受到殖民地当局的严厉压制,日子很不好过。
不过话说回来,再怎么压制,顾虑到对方有反抗的胆量,荷兰人终究也没敢象后来对待华人那样搞场大屠杀什么,岛上的日商团体仍然可以保持住他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无非就是做生意时多受点刁难而已,商人么,对此总是能适应的。
既然同样受到红毛夷人的压制,在精于借势的郑芝龙看来,这些倭人团体简直就是天生盟友啊!论起郑芝龙和倭国商人的关系,估计比跟岛上某些汉人移民还要亲密点,于是他在前期遣人回来为反攻台湾作舆论准备的同时,也顺便在日商团体中作了点“小小的宣传”……
现在看来那些宣传非常成功,比他在汉人中间做的还要有效多了——岛上不少汉人团体在短毛军初登陆时还要看看风色,看哪一方有可能取胜再决定靠拢谁呢。反而是这些倭人喜欢走极端,仅仅凭借一些传言就直接把短毛视作他们的大救星,一头靠过来了。
特别是在看到那艘传说中的钢铁巨舰真正出现以后,海洋民族崇拜大舰巨炮的情节被彻底激发出来,直接导致岛上倭人投靠的比华人还要快,还要彻底。
没开战都已经如此了,等到战斗以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三下五除二结束,短毛军展现出无可辩驳的军事优势以后,周边抱了投机念头的华人团体自是望风景从,而那些日商的态度更是热情如火……哪怕接二连三吃了短毛的闭门羹,又从郑家那里了解到短毛对他们倭人从无好感,那些日商依然不依不饶,三天两头带着重礼前来骚扰——从物资到金银,包括妇女奴仆样样都有,还整天在军营附近转悠,只要瞅见一个穿绿军装,剃短头发的就往前凑,搞得这边人人不厌其烦。
其实郑芝龙不是不知道他们短毛对倭人的恶感,但他以为这种恶感最多牵扯到一些过去倭寇对大明沿海的骚扰,或是朝鲜之战中的恩怨。但他也知道短毛都是聪明人,不会拘泥于个人恩怨,所以依然理直气壮前来向短毛“表功”。
…………
这批莫名其妙投靠过来的“忠实”盟友着实让北路军的领导层很有点措手不及之感,老李教授当然不会象那些热血青年一样,用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来处理和岛上倭人团体的关系,但要他们毫不介怀接受这批人的投靠,包括唐健在内,北路军中不少年轻人心理上又总觉得颇为别扭,一时间难以接受。
于是对于倭人们热情送来的礼物,这边只是象征性的收下几件,大部分都予以谢绝。和岛上日本人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确定,也需要等委员会大部分成员集体讨论以后再作决定,当下么,只好先晾一晾。也希望等那些日商的热情消退一些之后,能够变得比较理智一些。
然而这似乎很难——每天去朝拜琼海号的倭人越来越多,有人甚至听到他们开始用“亚马托塔”去称呼那艘钢铁巨舰……小日本的精神偶像还真是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