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2章江湖通史说古今
月朝宝藏的消息自从暴露出来之后,天下雄城,江湖大派,黑道枭雄,隐居岛屿等各方势力都是有所动作,离得远的没有办法,离得近的,赶得急的,都是齐聚一堂,就是占不到大头,也要分一杯羹。
不是江湖中人舍不得钱财,而是打打杀杀之下,总有些传承变得残缺不全,总有些秘密深埋再过去,史书中记载的破碎虚空之境,已经千余年无人达成,就是这之下的破凡三境,这数百年明面上能达到的,在整个大陆也不过百十人而已。
其中能达到破凡第二境界真罡境以上的就更少了,远远达不到史书记载里月朝时期的盛况,尤其是到了现在,这其中破凡境中,八成以上是江湖中人,让朝廷也是难受。
鉴于王非败还太年轻,加上最近江湖上发生的事情,枪仙找了一个了解江湖的老夫子为王非败好好讲了讲江湖,讲了讲历史,而说到历史,就不能不说诸子百家——
此方世界和王非败前世历史中有些相似,类似的文化也是存在,就如同镜像一般,但由于部分基础法则的不同,到了后面其演变、发展与王非败前世很不一样,这里面武学的影响很大。首先就要说到史书对这世界的记载,在江湖人心中‘史书’不归朝廷,而归于江湖,归于三个由‘史家’建立的门派。
这三个史家门派在保证自身记录历史独立的基础上,对上上品门派进行一定的依附而存。他们为了能准确描述,平常都是不问江湖事,尽量不牵扯进利益纷争,对于需要的情报也是秘密独立调查,有着自己的情报网络。
至于江湖为什么认为历史归于这三个门派,却是要说到历史上一桩公案,在王非败的了解中,那是大约两千多年前——
在战乱纷飞的年代,大陆上云州、中州、幽州、峡州、潭州、明州、兖州、瓜州、泽州并称为九州,这九州于文化,血脉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文明的诞生和盘踞地。
那时候,这九州的土地上,帝国四分五裂,各诸侯国彼此争斗不止,但也正是这种竞争,让九州之地诞生了最辉煌的文明核心——诸子百家。
那时候各种学说五彩纷呈,百花齐放,都为了结束乱世而奔波,却又各不相同,他们互相争鸣,彼此既有合作也有纷争,历史上将这一时期叫做‘百家争鸣’。
这是诸子百家最为辉煌的时期,在纷争不断的乱世中,合纵连横,剑洒热血,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在这其中,有几个诸子学派走对了路,融入大流,开始强盛起来,其中就有一个将个人的‘人’字和需要的‘需’字合起来称之为‘儒家’的学派。
面对天下动荡,民不聊生,为了平息战乱儒家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各地诸侯严守规矩,不再越权行使,而这样就要提高当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木家的地位,同时还要一套合理的学说来规整木家的行为,保证其配得上儒家的辅佐。
可惜的是当时的木家皇室早已破落不堪,于是儒家先是为提高木家正统性,而提出为尊者讳,春秋笔法等一系列书写史书的规矩,借此隐去木家所犯错误,歌功颂歌之下巩固、恢复其正统名分,以获得天下支持!
‘为尊者讳,春秋笔法’的具体做法就是抹去史书中对木家言辞不太好的内容,要是不好抹去,便减轻其程度,同时将更古老的贤君去除其记载里不善的内容,借此融入儒家认可的道德理念,使其模范化,圣人化,歌颂其功德,由此来突出忠君的理念和确立君王统治的合理性。到了这种手法比较成熟的时期,还产生了一种将君王错事用更为隐晦的手法写出来,并将其矛盾转移到大臣身上的记录手法,运用这种手法,儒家在史书中树立强调了做臣子的义务,减轻了君王的负担,自此有了‘奸臣当道’和‘美人误国’的说法。
在当时,儒家将以自己以‘春秋笔法’做出的史书当作依据来烘托主张,算是将当时皇室木家的声望提了一点点,但木家失势时期发生的事情流传太广,这里面的内容难以篡改,所以最终的效用其实不大,却给后世开了很不好的头,很多后世的其它诸子学派认为这就是‘伪君子’诞生的萌芽?!也有了一个历史为胜利者书写的说法!而且这种做法也引起了另一个百家流派‘史家’的对抗,为此不少史家和儒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争执。
可惜史家掀起的这场反对浪潮却得不到木家朝堂和列国诸侯的支持,最后不愿妥协的史家都不得不离开朝堂另寻出路,而离不开的都被儒家吞并。
在这之中,史家内部也是有些分歧,于是在一番争论后,他们按照各自的理念的细微区别分成几支,高呼‘以史为鉴’的口号,自建势力以记录真实历史为己任,以洞察世间真理为信仰,最后这些史家在后来墨家掀起的武学浪潮中获得了足够底蕴,最终形成了三个以记录真实历史为信仰的武学门派。
事实上,到了王非败所在的时代,天下各国对于史学也是以这三大史家门派为正宗,而九州民间则是以儒家记录为准,由朝廷掌控,史家的这桩公案,其发生时期,对天下诸子百家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大变革时期。
这其中,最重要的变革便是‘布武天下’,它的源头诞生比‘百家争鸣’稍早——
在当时,九州皇室木家的权势还没有衰败完,出于对人体探索和长生的渴求,道家、墨家、医家先祖联手向其它势力、学派求取知识,并对之前历朝历代积累下来的巫术、格斗之术进行了筛选整理,并吸收了部分外来文化的精髓,正式创出了武学,在彻底脱离巫术和鬼神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拓展人类潜力,让人自身走向神圣的合理方法,破凡十二境的划分,也从此时逐步的完善而来,而向道、墨、医三家借出资料的各家势力、学派也分享了三家的大部分成果。
在武学刚刚诞生的初期,武学归于少数学派和当权者所有,这些学派后来几乎都成了诸子百家的一支。后来木家当权者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烽火戏诸侯’,失天下之心,导致自己逐渐势微,后来又是两次大的叛乱,自此,天下诸侯割据一方,不再受以前各种规矩的束缚,天下纷乱不休。
面对这种纷乱,武学传承和研究最多的学派墨家一脉在取得道家、医家的支持后,为了天下大乱中的百姓能在兵慌乱马中能取得生存,求得自尊,将大量武学传了出去,这其中甚至包括品相在中三品和上三品的武学,史称‘天下布武’。
于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天下人人习武,人人如龙,以得以自保。同时随着墨家武学流传开来的,还有墨家提倡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思想,但这种思想一出现在世人面前,便遭到了儒家的反对!其中最大的冲突就是墨家没有等级的观念,对鬼神也不是儒家的敬鬼神而远之,而是明鬼这种对鬼神一定程度相信,又秉持研究者的态度,当然明鬼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对统治者进行警醒,和后来儒家的天意一说有点类似之处。而儒家为了终结乱世,以古时候的帝皇礼仪为依托,来提高皇室木家的地位,所以他们支持将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且这种三六九等很大程度上和才能无关。
由于儒家提倡帝皇礼仪,所以他们首先反对的是墨家的节用,认为墨家过于吝啬;而墨家则认为乱世当道,应当节俭以备不测,他们反过来指责儒家的‘礼’,认为儒家的‘礼’这一观念以原皇室木家的礼仪作为核心,太过注重排场,太过讲究尊卑!按礼仪,像木家这样的皇室出行一定要最少九十九人的队伍举牌子,还有三百的宫女,那就是可耻的浪费,尤其是吃不上一个人还要摆上几十个盘子,这更是对国家还饿着肚子的百姓的摧残!
对于墨家的指责,儒家大骂墨家去了尊卑只会让世间更为混乱,只有天下共尊木家才是太平之道,同时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的思想来说明自己和其他学派的不同和孤高之处,在当时对于另一学派道家‘天下为公’的思想也予以驳斥!
后来,随着众多学派之间的纷争,儒家也发现了自己学派的一些问题,所以他们进一步提出了自己对君王道德的约束,其中之一,就是推崇古时候的‘禅让制’。可这一呼声,却让墨家看到了机会,他们拿出了自己尚贤的理念,将之称作禅让最好的规矩,一时间居然让儒家本来模糊化的‘禅让制’有了更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但也引起了一些统治者更大的不满。
面对‘尚贤’这一理念,儒家弟子不少已经不再是为了理念而争,而是为了脸面而争,对尚贤的看法嗤之以鼻,开始强调正统,血缘的重要性!为此儒家开始研究‘名学’,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和交流,将姓名学、名称学、扬名学、命名学、名势学、名利学融为一体,同时融入道家和上古的数理知识,以这门学问来帮助宣扬正统思想。他们打算先是宣扬礼仪,在尊卑中重新唤起诸侯对皇家的重视,然后督促诸侯逐步交出权力,武力也因此向皇室渐渐集中,这样皇室强力起来,天下自然太平。
而墨家则以道理越辩越明为依,提出了‘辩学’,将逻辑学融入其中,来对名学里面各种‘名’进行逻辑合理性的拷问,开始研究天下格物之理,同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也开始出现,王若无道,刺王杀驾,最初的侠客也由此诞生。
在这之后儒、墨两家又从历代掌管皇室木家所有藏书的道家圣人那里各自得了一个字的学问,这字都是来源于‘道德’的衍生,他们分别是‘仁’和‘义’,这时候的儒家和墨家都没有意识到道家圣人的意思,其实在道家圣人看来有了名学和辩学后,儒家和墨家是互通的,它们互为阴阳,相生相克,并不是完全的敌我关系……
……
那是一个大争之世,诸子百家各有各的太平学说,甚至互相争斗,来证明谁的学说正确,随着常年的列国争斗让百姓越来越渴望统一,疲于奔走的诸子百家也渐渐趋统一于同一势力的建议,只是木家实在是没有出什么能人,连儒家最终也只能另选他人!
在这重新统一的过程中,最早提出‘天下大同’想法的道家,无疑占了个大便宜,一时间道家学说盛行,但道家的学说太过深奥,道家人又太过平淡,其理念难以直接付诸于统治。这时候的儒家其理念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和当时天下统一的潮流所提出的“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主流背道而驰,为了生存儒家开始了第一次对自己思想的包装,改造。他们将本来和自己理念不合的道家‘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思想在改造后,收入囊中,与自身‘亲亲疏疏,君君臣臣,夫夫妻妻,父父子子’的礼教相合,很快的取得了当时统治层面的喜悦,同时这也为日后,儒释道三家相容打下了基础。于是儒家借着可提高皇室地位的礼教观念和‘天下大同’的理念一步步就此走上了朝堂,将自己的学说借助朝堂散播天下。
可另一方面,墨家将武学传播于天下,却让天下诸子百家和百姓拿到了匹夫一怒血溅殿堂的利器,拿到了天下人人如龙的一丝可能!即便大部分人受限于资质或财力,即便天下一统,这把利剑也无法被彻底折断!反倒是培养了血性,藏兵于民间,让统一的道路不能只是靠一国的武力,人心的归属也变得极为重要,自此儒家后期吸收其他学派理论而诞生的‘得民心者的天下’的言论开始盛行,墨家则因为这份传武之功,进入了历代统治者的视线,其思想和势力开始在儒家的推波助澜下遭到了历代皇室、贵族的打压。
在这种打压中,墨家几分,过于刚烈的消亡,刚柔并济的则另谋出路,其它诸子百家在这过程中也是互有争斗,与历代皇朝的关系也是分分合合,但不管历史如何发展,因为武学和其它原因增强的各家势力其独立性增强不少,逼迫得当时的皇家在推动的集权时有了些松动和活跃成分,不至于太过独裁。
在木家之后的每一个皇朝,帝皇未必都是贤明之人,加上百家的势力,这使得历代皇朝无法彻底将天下之权尽数收归一体,即便在儒家最鼎盛的时候,也没有完全走向沉寂,而是有着一丝活力。
百家争鸣之后,历朝历代的兴衰,除了土地兼并,利益纷争,在史家的记载上,你能看到大多皇帝在长期的执政中,最终都沉迷于权利,迷醉于歌舞声色,反倒消弱了意志,减弱了其在武学上最终突破的可能,这也成了皇室衰落的因素。
而皇族血脉的发展更是有趣,历朝历代都是开朝的皇帝人高马大,可在一代代身轻体弱的美人血脉影响下,在一代代皇帝颓废的生活对血脉中有利因素的弱化下,末代的皇帝却往往身高连普通百姓的平均身高都比不上,武功资质也是一般。
再后来,武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破碎虚空的武者,这缓解了皇朝和诸子百家间的矛盾,但也给世人一个渴望,自此天下莫不以破碎虚空为目标,武学自此进入了真正的鼎盛时代。
这时候正是月朝时期,儒家这时候认为有了破碎虚空也许可以废百家而独尊儒术,于是在破碎虚空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个叫做天子的概念,其中一条就是只有皇家的人才能破碎虚空,皇室的人才配破碎虚空,因为皇家帝皇贵为天之子,破碎虚空理应由皇室享有,功臣分润其利。
认同儒家想法的月朝皇室借着儒家的帮助开始细细琢磨,到处收集武学,专门挑出几个资质优秀的皇子,交给当时皇室的支持者儒家、兵家、法家、钱家秘密培养,倒真让他们培养出了两个破碎虚空的强者。也因为这样,月朝皇家和江湖诸子百家,还有其它地方势力真正大规模的战役开始了,最后墨家,道家成就破碎虚空的强者和皇家两位破碎虚空的强者在一番争斗后双双破碎虚空而去,只留下破碎的山河、孤苦的百姓和被诸子百家,各路英豪围攻的儒家、兵家、法家、钱家和月朝皇室。
在这围攻之中法家、兵家、钱家有部分归于民间,而儒家面对皇室之难,为了自身存续需要,也是另起炉灶支持当时最有实力的一路英豪,分化了道家一个支脉,将这个支脉的鬼神之说加入到了天子之说中——打起了‘天忘月朝,新君当立’的口号!
不过,此时面对诸子百家的压力,已经被世家大族渗透的儒家被迫将自己‘独尊儒术’的口号,改成了‘存天理灭人欲!’,但这‘存天理’和‘灭人欲’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儒家又不研究自然、格物,缺少‘辩学’辨伪去真的能力。
话句话说,虽然儒家吸收了道家的‘天下大同’,将自己研究的‘和人如何交际,如何管理人员,如何保持尊卑、礼仪这些学问’加上了大道的名义!但你真问儒家经济,兵,种地,打铁等等,不能说所有儒家弟子都不懂,但确实不少儒家学子的知识圈就没涉及过理工,经济。于是儒家很多人都是由着一张嘴说些对的,又参杂些私货,这就给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埋下了邪说的种子,江湖几大邪教,有两个就是以此起家;甚至还引出了儒家‘心学’一脉,其思其想来源于早期儒家吸收了部分‘尚贤’学说而提出‘得民心者的天下’的一支,且已和此时主流儒家有相悖之处,自此以后这心学一派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一派在一定程度上互成阴阳,互相争斗,互相吸取。
经过这么一场改朝换代,儒家被覆灭前的月朝皇室灭了几支传承,失去了部分势力,心学一脉在之后也有一部分再次演化,成立门派,从此主要做学问劝人向善,对做官利禄一途进行了一定的割舍,反倒成就了一番美名,‘归隐南山’的说法一时间受到了不得志者的欢迎,而其它大陆传来的佛教也乘此机会入了九州地界,发展壮大!
有意思的是佛教进入的时候,也是魔道开始出现并霍乱江湖的时候。月朝的末期的变化让诸子百家学派都是虚弱至极,而发现了佛教辩学的儒家如获至宝,至此儒家重新做了布置和道教、佛教三家联手,在一定程度上互通有无,成为未来立皇朝的几根根基之一!而儒家的‘以直报怨’,也再次包装变成了‘以德报怨’这参杂佛教慈悲和功利的思想。
儒家兴盛,墨家自然衰落,本就不受权贵待见的他们只有一小部分放下理念归于新朝的工部,其它大部分散落于边境、江湖或归隐于民间秘密流传。可以说当世守边、隐世和半隐世的门派最少三成和墨家有关,还有机关,秘术等学问的门派也和墨家传承关系匪浅。至此墨归江湖,行侠仗义,天下都是陷入了平静,但侠义的风气却流传于江湖,不断的演化成为了后来诸子百家不断分裂生成门派的基础,也是其思想指导的一部分。
对于墨家和儒家的发展变化,真正的道家是无奈的,但也无法将这两派真的拉倒一起,失去了墨家的辩学,儒家的名学即便是有道家、佛家,但还是缺了生机,自此舞文弄墨的文字游戏开始盛行;而佛教那万物皆如梦幻的辩学也让儒家部分弟子开始好高骛远,不在愿意贴近实际,而是凭空去想!一出世一入世,反倒消磨了儒家弟子好不容易建立的大公之心……
……听着老夫子的讲解,王非败也有自己的理解,讲到最后老夫子让王非败记下道德仁义四字,在这位老夫子看来,一切都源于这四字!
这自然之道演化出德行,由德行演化出仁爱,由仁爱演化出取义,道家取道德,由自然德行洞观万物之道,行万物之法;儒家取仁爱由仁爱、社交升至人道,甚至反寓天道,以人之所需替天之所需,可谓‘人之道损不足而充有余’;墨家取‘义’,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身入大道,改换山河,人定胜天,人人如龙!
有了不平,就要行动,要受伤,要牺牲,就要奉献,这使得墨家传承不易,但也成为武学合理存在的理由之一!本来得了‘仁’的儒家比墨家略高一筹,但到了后期,部分人由‘春秋笔法’,‘为尊者讳’等学说走向了伪君子的道路,于是只是嘴上劝说的‘仁’和行动的‘义’开始有了本质的区别,‘仁’和统治者的结合更是导致了不应有的暗面的出现,而世间壮举开始以‘大义’为名,正确之事开始称之为‘正义’,反倒是‘仁’的提法更像是文人之间的自嗨!道后来佛家入住,以‘慈悲’部分代‘仁’,而道家道德则和佛教慈悲相争,成立道教,天下信仰大半归了这佛、道两家。
再往后,各家学派由于几经和魔道的大战武学流失的厉害,元气也大损,由杂家倡导提出了放弃成见的百家归一的大潮,至此诸子百家的各个支脉,开始加速碰撞,分裂,融合转化为一个个更成熟的门派,职业帮会。和初期的门派只讲门派武学和理念宗旨的不同,后期门派更多的讲正邪善恶。也许以前的百家学说各执己见,但新成立取代百家的各个门派却不再完全是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主要斗争原因,更多了传承和局部思想试验地的味道。
自此各派学说溶于武学理念之中,在江湖流传,也在朝堂流传,江湖和朝堂在月朝之后经历了两个朝代之后,达成了一种罕见的平衡,可以说朝廷在一些压力和妥协下专门将一些道路不好走,难于管理,破费经费的名山大川和边境太花费的地段让了出来,只归这些实力强胜的门派自己管理,自己则占据中州和周边好管,好用的地方,可以说越靠近中州,皇室、朝廷的力量就越强,越接近边境就越弱,这里面唯一例外的就是幽州。
同时朝廷和各大门派作出约定,由朝廷主持对门派进行了品级的划分,不同的品级具有不同的权利和职责,对门派中人的犯罪行为的认定也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在门派内部犯事一般归门派自己处理,出了门派地盘,犯了事,则由大家共同承认的律法处理,当然这里面中三品,上三品的门派还是有些特权的。
在武林,有天下三大雄城之说,除了被更多人叫做京城的国都炎华城,其它两城都是百家演化留下的武林门派汇聚而成,自成王国,不受朝廷管束,但在很多事情上和朝廷又互有合作,比如邪教,比如魔教,比如月朝宝藏,可以说有了邪教和魔教,天下人大都有了放弃争斗,彼此妥协的借口。
在王非败来这个世界的时候,发现和前世有一样的诸子百家他也很是诧异,但细细研究,又发现因为武学的缘故,两者早已不同,到了他所在的时代说是学说的争议,不如说是武学理念的纷争和不同职业的纷争。可以说不同门派,不同的职业代表了不同的诸子百家。另一方面武学,虽然在民间依旧流传,但高深的在这千年的动荡中开始集中于门派和世家,民间的武学典籍大致下降到了以下中,下下层次最多,人人深壁自珍,其它层次的都不是那么容易得到了。
清源观的前身‘归云派’乃是道家和墨家理念相合后的墨道一脉,因为融合的理念融入了历经磨难方得始终的思想,才有了《凌云渡劫曲》这门武功。但在月朝时期和之后动荡中,也是差点断了传承,损失最大的就是阵法机关的学问,然后就是本门武学。到了炎华本朝,归云派已经不再是以机关阵法闻名的门派,再后来到了青虚真人他们那一代被灭门的时候也就只有两位刚刚突破破凡境界的武者,还在灭门之时和敌人拼了个同归于尽。
当然,现在新发展的清源观目前还达不到让朝廷割让名山大川的让其自治那种程度,但对于水云城他们有很大的自由,可以帮着抓捕缉拿之事。
不是江湖中人舍不得钱财,而是打打杀杀之下,总有些传承变得残缺不全,总有些秘密深埋再过去,史书中记载的破碎虚空之境,已经千余年无人达成,就是这之下的破凡三境,这数百年明面上能达到的,在整个大陆也不过百十人而已。
其中能达到破凡第二境界真罡境以上的就更少了,远远达不到史书记载里月朝时期的盛况,尤其是到了现在,这其中破凡境中,八成以上是江湖中人,让朝廷也是难受。
鉴于王非败还太年轻,加上最近江湖上发生的事情,枪仙找了一个了解江湖的老夫子为王非败好好讲了讲江湖,讲了讲历史,而说到历史,就不能不说诸子百家——
此方世界和王非败前世历史中有些相似,类似的文化也是存在,就如同镜像一般,但由于部分基础法则的不同,到了后面其演变、发展与王非败前世很不一样,这里面武学的影响很大。首先就要说到史书对这世界的记载,在江湖人心中‘史书’不归朝廷,而归于江湖,归于三个由‘史家’建立的门派。
这三个史家门派在保证自身记录历史独立的基础上,对上上品门派进行一定的依附而存。他们为了能准确描述,平常都是不问江湖事,尽量不牵扯进利益纷争,对于需要的情报也是秘密独立调查,有着自己的情报网络。
至于江湖为什么认为历史归于这三个门派,却是要说到历史上一桩公案,在王非败的了解中,那是大约两千多年前——
在战乱纷飞的年代,大陆上云州、中州、幽州、峡州、潭州、明州、兖州、瓜州、泽州并称为九州,这九州于文化,血脉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文明的诞生和盘踞地。
那时候,这九州的土地上,帝国四分五裂,各诸侯国彼此争斗不止,但也正是这种竞争,让九州之地诞生了最辉煌的文明核心——诸子百家。
那时候各种学说五彩纷呈,百花齐放,都为了结束乱世而奔波,却又各不相同,他们互相争鸣,彼此既有合作也有纷争,历史上将这一时期叫做‘百家争鸣’。
这是诸子百家最为辉煌的时期,在纷争不断的乱世中,合纵连横,剑洒热血,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在这其中,有几个诸子学派走对了路,融入大流,开始强盛起来,其中就有一个将个人的‘人’字和需要的‘需’字合起来称之为‘儒家’的学派。
面对天下动荡,民不聊生,为了平息战乱儒家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各地诸侯严守规矩,不再越权行使,而这样就要提高当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木家的地位,同时还要一套合理的学说来规整木家的行为,保证其配得上儒家的辅佐。
可惜的是当时的木家皇室早已破落不堪,于是儒家先是为提高木家正统性,而提出为尊者讳,春秋笔法等一系列书写史书的规矩,借此隐去木家所犯错误,歌功颂歌之下巩固、恢复其正统名分,以获得天下支持!
‘为尊者讳,春秋笔法’的具体做法就是抹去史书中对木家言辞不太好的内容,要是不好抹去,便减轻其程度,同时将更古老的贤君去除其记载里不善的内容,借此融入儒家认可的道德理念,使其模范化,圣人化,歌颂其功德,由此来突出忠君的理念和确立君王统治的合理性。到了这种手法比较成熟的时期,还产生了一种将君王错事用更为隐晦的手法写出来,并将其矛盾转移到大臣身上的记录手法,运用这种手法,儒家在史书中树立强调了做臣子的义务,减轻了君王的负担,自此有了‘奸臣当道’和‘美人误国’的说法。
在当时,儒家将以自己以‘春秋笔法’做出的史书当作依据来烘托主张,算是将当时皇室木家的声望提了一点点,但木家失势时期发生的事情流传太广,这里面的内容难以篡改,所以最终的效用其实不大,却给后世开了很不好的头,很多后世的其它诸子学派认为这就是‘伪君子’诞生的萌芽?!也有了一个历史为胜利者书写的说法!而且这种做法也引起了另一个百家流派‘史家’的对抗,为此不少史家和儒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争执。
可惜史家掀起的这场反对浪潮却得不到木家朝堂和列国诸侯的支持,最后不愿妥协的史家都不得不离开朝堂另寻出路,而离不开的都被儒家吞并。
在这之中,史家内部也是有些分歧,于是在一番争论后,他们按照各自的理念的细微区别分成几支,高呼‘以史为鉴’的口号,自建势力以记录真实历史为己任,以洞察世间真理为信仰,最后这些史家在后来墨家掀起的武学浪潮中获得了足够底蕴,最终形成了三个以记录真实历史为信仰的武学门派。
事实上,到了王非败所在的时代,天下各国对于史学也是以这三大史家门派为正宗,而九州民间则是以儒家记录为准,由朝廷掌控,史家的这桩公案,其发生时期,对天下诸子百家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大变革时期。
这其中,最重要的变革便是‘布武天下’,它的源头诞生比‘百家争鸣’稍早——
在当时,九州皇室木家的权势还没有衰败完,出于对人体探索和长生的渴求,道家、墨家、医家先祖联手向其它势力、学派求取知识,并对之前历朝历代积累下来的巫术、格斗之术进行了筛选整理,并吸收了部分外来文化的精髓,正式创出了武学,在彻底脱离巫术和鬼神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拓展人类潜力,让人自身走向神圣的合理方法,破凡十二境的划分,也从此时逐步的完善而来,而向道、墨、医三家借出资料的各家势力、学派也分享了三家的大部分成果。
在武学刚刚诞生的初期,武学归于少数学派和当权者所有,这些学派后来几乎都成了诸子百家的一支。后来木家当权者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烽火戏诸侯’,失天下之心,导致自己逐渐势微,后来又是两次大的叛乱,自此,天下诸侯割据一方,不再受以前各种规矩的束缚,天下纷乱不休。
面对这种纷乱,武学传承和研究最多的学派墨家一脉在取得道家、医家的支持后,为了天下大乱中的百姓能在兵慌乱马中能取得生存,求得自尊,将大量武学传了出去,这其中甚至包括品相在中三品和上三品的武学,史称‘天下布武’。
于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天下人人习武,人人如龙,以得以自保。同时随着墨家武学流传开来的,还有墨家提倡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思想,但这种思想一出现在世人面前,便遭到了儒家的反对!其中最大的冲突就是墨家没有等级的观念,对鬼神也不是儒家的敬鬼神而远之,而是明鬼这种对鬼神一定程度相信,又秉持研究者的态度,当然明鬼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对统治者进行警醒,和后来儒家的天意一说有点类似之处。而儒家为了终结乱世,以古时候的帝皇礼仪为依托,来提高皇室木家的地位,所以他们支持将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且这种三六九等很大程度上和才能无关。
由于儒家提倡帝皇礼仪,所以他们首先反对的是墨家的节用,认为墨家过于吝啬;而墨家则认为乱世当道,应当节俭以备不测,他们反过来指责儒家的‘礼’,认为儒家的‘礼’这一观念以原皇室木家的礼仪作为核心,太过注重排场,太过讲究尊卑!按礼仪,像木家这样的皇室出行一定要最少九十九人的队伍举牌子,还有三百的宫女,那就是可耻的浪费,尤其是吃不上一个人还要摆上几十个盘子,这更是对国家还饿着肚子的百姓的摧残!
对于墨家的指责,儒家大骂墨家去了尊卑只会让世间更为混乱,只有天下共尊木家才是太平之道,同时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的思想来说明自己和其他学派的不同和孤高之处,在当时对于另一学派道家‘天下为公’的思想也予以驳斥!
后来,随着众多学派之间的纷争,儒家也发现了自己学派的一些问题,所以他们进一步提出了自己对君王道德的约束,其中之一,就是推崇古时候的‘禅让制’。可这一呼声,却让墨家看到了机会,他们拿出了自己尚贤的理念,将之称作禅让最好的规矩,一时间居然让儒家本来模糊化的‘禅让制’有了更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但也引起了一些统治者更大的不满。
面对‘尚贤’这一理念,儒家弟子不少已经不再是为了理念而争,而是为了脸面而争,对尚贤的看法嗤之以鼻,开始强调正统,血缘的重要性!为此儒家开始研究‘名学’,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和交流,将姓名学、名称学、扬名学、命名学、名势学、名利学融为一体,同时融入道家和上古的数理知识,以这门学问来帮助宣扬正统思想。他们打算先是宣扬礼仪,在尊卑中重新唤起诸侯对皇家的重视,然后督促诸侯逐步交出权力,武力也因此向皇室渐渐集中,这样皇室强力起来,天下自然太平。
而墨家则以道理越辩越明为依,提出了‘辩学’,将逻辑学融入其中,来对名学里面各种‘名’进行逻辑合理性的拷问,开始研究天下格物之理,同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也开始出现,王若无道,刺王杀驾,最初的侠客也由此诞生。
在这之后儒、墨两家又从历代掌管皇室木家所有藏书的道家圣人那里各自得了一个字的学问,这字都是来源于‘道德’的衍生,他们分别是‘仁’和‘义’,这时候的儒家和墨家都没有意识到道家圣人的意思,其实在道家圣人看来有了名学和辩学后,儒家和墨家是互通的,它们互为阴阳,相生相克,并不是完全的敌我关系……
……
那是一个大争之世,诸子百家各有各的太平学说,甚至互相争斗,来证明谁的学说正确,随着常年的列国争斗让百姓越来越渴望统一,疲于奔走的诸子百家也渐渐趋统一于同一势力的建议,只是木家实在是没有出什么能人,连儒家最终也只能另选他人!
在这重新统一的过程中,最早提出‘天下大同’想法的道家,无疑占了个大便宜,一时间道家学说盛行,但道家的学说太过深奥,道家人又太过平淡,其理念难以直接付诸于统治。这时候的儒家其理念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和当时天下统一的潮流所提出的“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主流背道而驰,为了生存儒家开始了第一次对自己思想的包装,改造。他们将本来和自己理念不合的道家‘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思想在改造后,收入囊中,与自身‘亲亲疏疏,君君臣臣,夫夫妻妻,父父子子’的礼教相合,很快的取得了当时统治层面的喜悦,同时这也为日后,儒释道三家相容打下了基础。于是儒家借着可提高皇室地位的礼教观念和‘天下大同’的理念一步步就此走上了朝堂,将自己的学说借助朝堂散播天下。
可另一方面,墨家将武学传播于天下,却让天下诸子百家和百姓拿到了匹夫一怒血溅殿堂的利器,拿到了天下人人如龙的一丝可能!即便大部分人受限于资质或财力,即便天下一统,这把利剑也无法被彻底折断!反倒是培养了血性,藏兵于民间,让统一的道路不能只是靠一国的武力,人心的归属也变得极为重要,自此儒家后期吸收其他学派理论而诞生的‘得民心者的天下’的言论开始盛行,墨家则因为这份传武之功,进入了历代统治者的视线,其思想和势力开始在儒家的推波助澜下遭到了历代皇室、贵族的打压。
在这种打压中,墨家几分,过于刚烈的消亡,刚柔并济的则另谋出路,其它诸子百家在这过程中也是互有争斗,与历代皇朝的关系也是分分合合,但不管历史如何发展,因为武学和其它原因增强的各家势力其独立性增强不少,逼迫得当时的皇家在推动的集权时有了些松动和活跃成分,不至于太过独裁。
在木家之后的每一个皇朝,帝皇未必都是贤明之人,加上百家的势力,这使得历代皇朝无法彻底将天下之权尽数收归一体,即便在儒家最鼎盛的时候,也没有完全走向沉寂,而是有着一丝活力。
百家争鸣之后,历朝历代的兴衰,除了土地兼并,利益纷争,在史家的记载上,你能看到大多皇帝在长期的执政中,最终都沉迷于权利,迷醉于歌舞声色,反倒消弱了意志,减弱了其在武学上最终突破的可能,这也成了皇室衰落的因素。
而皇族血脉的发展更是有趣,历朝历代都是开朝的皇帝人高马大,可在一代代身轻体弱的美人血脉影响下,在一代代皇帝颓废的生活对血脉中有利因素的弱化下,末代的皇帝却往往身高连普通百姓的平均身高都比不上,武功资质也是一般。
再后来,武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破碎虚空的武者,这缓解了皇朝和诸子百家间的矛盾,但也给世人一个渴望,自此天下莫不以破碎虚空为目标,武学自此进入了真正的鼎盛时代。
这时候正是月朝时期,儒家这时候认为有了破碎虚空也许可以废百家而独尊儒术,于是在破碎虚空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个叫做天子的概念,其中一条就是只有皇家的人才能破碎虚空,皇室的人才配破碎虚空,因为皇家帝皇贵为天之子,破碎虚空理应由皇室享有,功臣分润其利。
认同儒家想法的月朝皇室借着儒家的帮助开始细细琢磨,到处收集武学,专门挑出几个资质优秀的皇子,交给当时皇室的支持者儒家、兵家、法家、钱家秘密培养,倒真让他们培养出了两个破碎虚空的强者。也因为这样,月朝皇家和江湖诸子百家,还有其它地方势力真正大规模的战役开始了,最后墨家,道家成就破碎虚空的强者和皇家两位破碎虚空的强者在一番争斗后双双破碎虚空而去,只留下破碎的山河、孤苦的百姓和被诸子百家,各路英豪围攻的儒家、兵家、法家、钱家和月朝皇室。
在这围攻之中法家、兵家、钱家有部分归于民间,而儒家面对皇室之难,为了自身存续需要,也是另起炉灶支持当时最有实力的一路英豪,分化了道家一个支脉,将这个支脉的鬼神之说加入到了天子之说中——打起了‘天忘月朝,新君当立’的口号!
不过,此时面对诸子百家的压力,已经被世家大族渗透的儒家被迫将自己‘独尊儒术’的口号,改成了‘存天理灭人欲!’,但这‘存天理’和‘灭人欲’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儒家又不研究自然、格物,缺少‘辩学’辨伪去真的能力。
话句话说,虽然儒家吸收了道家的‘天下大同’,将自己研究的‘和人如何交际,如何管理人员,如何保持尊卑、礼仪这些学问’加上了大道的名义!但你真问儒家经济,兵,种地,打铁等等,不能说所有儒家弟子都不懂,但确实不少儒家学子的知识圈就没涉及过理工,经济。于是儒家很多人都是由着一张嘴说些对的,又参杂些私货,这就给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埋下了邪说的种子,江湖几大邪教,有两个就是以此起家;甚至还引出了儒家‘心学’一脉,其思其想来源于早期儒家吸收了部分‘尚贤’学说而提出‘得民心者的天下’的一支,且已和此时主流儒家有相悖之处,自此以后这心学一派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一派在一定程度上互成阴阳,互相争斗,互相吸取。
经过这么一场改朝换代,儒家被覆灭前的月朝皇室灭了几支传承,失去了部分势力,心学一脉在之后也有一部分再次演化,成立门派,从此主要做学问劝人向善,对做官利禄一途进行了一定的割舍,反倒成就了一番美名,‘归隐南山’的说法一时间受到了不得志者的欢迎,而其它大陆传来的佛教也乘此机会入了九州地界,发展壮大!
有意思的是佛教进入的时候,也是魔道开始出现并霍乱江湖的时候。月朝的末期的变化让诸子百家学派都是虚弱至极,而发现了佛教辩学的儒家如获至宝,至此儒家重新做了布置和道教、佛教三家联手,在一定程度上互通有无,成为未来立皇朝的几根根基之一!而儒家的‘以直报怨’,也再次包装变成了‘以德报怨’这参杂佛教慈悲和功利的思想。
儒家兴盛,墨家自然衰落,本就不受权贵待见的他们只有一小部分放下理念归于新朝的工部,其它大部分散落于边境、江湖或归隐于民间秘密流传。可以说当世守边、隐世和半隐世的门派最少三成和墨家有关,还有机关,秘术等学问的门派也和墨家传承关系匪浅。至此墨归江湖,行侠仗义,天下都是陷入了平静,但侠义的风气却流传于江湖,不断的演化成为了后来诸子百家不断分裂生成门派的基础,也是其思想指导的一部分。
对于墨家和儒家的发展变化,真正的道家是无奈的,但也无法将这两派真的拉倒一起,失去了墨家的辩学,儒家的名学即便是有道家、佛家,但还是缺了生机,自此舞文弄墨的文字游戏开始盛行;而佛教那万物皆如梦幻的辩学也让儒家部分弟子开始好高骛远,不在愿意贴近实际,而是凭空去想!一出世一入世,反倒消磨了儒家弟子好不容易建立的大公之心……
……听着老夫子的讲解,王非败也有自己的理解,讲到最后老夫子让王非败记下道德仁义四字,在这位老夫子看来,一切都源于这四字!
这自然之道演化出德行,由德行演化出仁爱,由仁爱演化出取义,道家取道德,由自然德行洞观万物之道,行万物之法;儒家取仁爱由仁爱、社交升至人道,甚至反寓天道,以人之所需替天之所需,可谓‘人之道损不足而充有余’;墨家取‘义’,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身入大道,改换山河,人定胜天,人人如龙!
有了不平,就要行动,要受伤,要牺牲,就要奉献,这使得墨家传承不易,但也成为武学合理存在的理由之一!本来得了‘仁’的儒家比墨家略高一筹,但到了后期,部分人由‘春秋笔法’,‘为尊者讳’等学说走向了伪君子的道路,于是只是嘴上劝说的‘仁’和行动的‘义’开始有了本质的区别,‘仁’和统治者的结合更是导致了不应有的暗面的出现,而世间壮举开始以‘大义’为名,正确之事开始称之为‘正义’,反倒是‘仁’的提法更像是文人之间的自嗨!道后来佛家入住,以‘慈悲’部分代‘仁’,而道家道德则和佛教慈悲相争,成立道教,天下信仰大半归了这佛、道两家。
再往后,各家学派由于几经和魔道的大战武学流失的厉害,元气也大损,由杂家倡导提出了放弃成见的百家归一的大潮,至此诸子百家的各个支脉,开始加速碰撞,分裂,融合转化为一个个更成熟的门派,职业帮会。和初期的门派只讲门派武学和理念宗旨的不同,后期门派更多的讲正邪善恶。也许以前的百家学说各执己见,但新成立取代百家的各个门派却不再完全是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主要斗争原因,更多了传承和局部思想试验地的味道。
自此各派学说溶于武学理念之中,在江湖流传,也在朝堂流传,江湖和朝堂在月朝之后经历了两个朝代之后,达成了一种罕见的平衡,可以说朝廷在一些压力和妥协下专门将一些道路不好走,难于管理,破费经费的名山大川和边境太花费的地段让了出来,只归这些实力强胜的门派自己管理,自己则占据中州和周边好管,好用的地方,可以说越靠近中州,皇室、朝廷的力量就越强,越接近边境就越弱,这里面唯一例外的就是幽州。
同时朝廷和各大门派作出约定,由朝廷主持对门派进行了品级的划分,不同的品级具有不同的权利和职责,对门派中人的犯罪行为的认定也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在门派内部犯事一般归门派自己处理,出了门派地盘,犯了事,则由大家共同承认的律法处理,当然这里面中三品,上三品的门派还是有些特权的。
在武林,有天下三大雄城之说,除了被更多人叫做京城的国都炎华城,其它两城都是百家演化留下的武林门派汇聚而成,自成王国,不受朝廷管束,但在很多事情上和朝廷又互有合作,比如邪教,比如魔教,比如月朝宝藏,可以说有了邪教和魔教,天下人大都有了放弃争斗,彼此妥协的借口。
在王非败来这个世界的时候,发现和前世有一样的诸子百家他也很是诧异,但细细研究,又发现因为武学的缘故,两者早已不同,到了他所在的时代说是学说的争议,不如说是武学理念的纷争和不同职业的纷争。可以说不同门派,不同的职业代表了不同的诸子百家。另一方面武学,虽然在民间依旧流传,但高深的在这千年的动荡中开始集中于门派和世家,民间的武学典籍大致下降到了以下中,下下层次最多,人人深壁自珍,其它层次的都不是那么容易得到了。
清源观的前身‘归云派’乃是道家和墨家理念相合后的墨道一脉,因为融合的理念融入了历经磨难方得始终的思想,才有了《凌云渡劫曲》这门武功。但在月朝时期和之后动荡中,也是差点断了传承,损失最大的就是阵法机关的学问,然后就是本门武学。到了炎华本朝,归云派已经不再是以机关阵法闻名的门派,再后来到了青虚真人他们那一代被灭门的时候也就只有两位刚刚突破破凡境界的武者,还在灭门之时和敌人拼了个同归于尽。
当然,现在新发展的清源观目前还达不到让朝廷割让名山大川的让其自治那种程度,但对于水云城他们有很大的自由,可以帮着抓捕缉拿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