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谢姨娘是怎么了
中秋这天正好是白露。到了白露时节,就可以收红豆绿豆了。一些老得快的昨天已经收了上来,浸泡了一夜。
陈帆很早就起床练功,然后进了厨房,从碗柜里端出一个面盆。
面团是用老面发酵的,她在临睡前将面团揉好,到今天清晨面团就发酵得差不多了。
陈帆想做豆沙月饼。家乡一直很流行一种烂肚月饼,红豆沙的馅儿,十块饼包成一卷,又便宜又好吃。
周婆婆分别将红豆和绿豆煮进两口锅里,煮好了可以做豆沙。
她打了几个鸡蛋,在蛋黄液里加入猪油与面粉,醒好后擀一擀,就是油酥。一层面皮裹一层油酥,月饼的酥皮就比较好吃。
豆沙做好了,陈帆和周婆婆开始包月饼,将月饼放进烤炉。
大家都坐下来吃早饭,桌上放着红豆沙月饼和绿豆糕。
“嗯好吃。”陈雅说得最快。
“又酥又脆。”陈忠檩形容酥皮的口感。
“馅儿好吃,软软的,甜甜的。”陈秀很喜欢这种味道。
“绿豆糕很细腻。”陈忠檐的评价也挺高。
“今天的豆沙饼和绿豆糕都是家主做的。”周婆婆觉得喊姑娘娘子都不够庄重,说事情的时候常常称呼陈帆为家主,闲聊的时候才喊她姑娘。陈帆也不阻止,在户籍上她确实是户主。
“哇,大姐的手艺还是一如既往地好。”大家都很捧场。
“谢谢大家的夸奖。”陈帆笑了笑,“有什么建议可以提,我们进一步改进。”
陈秀喜欢甜食:“要不要再甜一点?”
大家一致摇头:“可以了可以了,再甜可能会腻。”
陈忠柱说:“我们这一个月吃了许多好吃的。”
陈英笑着说:“我们也跟着学了好几道菜呢。”陈家的孩子,是要轮流帮着做饭的。
“嗯是的,现在嫁了人也能照顾好一家子了。”陈月打趣道。
陈英拍了她一下:“贫嘴,要嫁人也是你在我前面的。”
吃过早饭,大家各自收拾好,就分乘两辆马车去了柳家。
“陈姑娘来啦?”门房的曹伯看到马车,就热情地打起了招呼。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喊着:“曹伯伯好!”曹伯忙不迭地回应着。
陈帆下了马车,递出两个纸包:“这是自家做的豆沙饼和绿豆糕。”
“哎哟这可如何是好,姑娘真是太客气了,谢谢姑娘。”
寒喧了几句,陈帆就上了马车。
老太太那边很热闹,一群小娃娃都在闹腾着。
十个小孩鱼贯而入,齐齐向老太太行礼:“祖母好!”气势挺大,柳家的娃娃们登时睁大了眼。
怀珊、如慧先和陈帆他们打招呼。接下来就是重孙辈了,一起喊着叔叔姑姑。
陈帆将食盒放到老太太身边的方桌上:“早上做了些点心,请祖母和大家尝尝。”
老太太笑了笑:“辛苦了,等会儿大家有口福了。”
陈帆看着一群小孩子,说:“你们今天都去街上玩吗?我带你们去炸街。”
大家异口同声:“什么是炸街?”
“就是我们这么多人排着队在街上走,一定会引得很多人看的。”陈帆想想那种场面就觉得很有趣,最好是每个人都整副墨镜。
孩子们眨巴着眼睛想了想,登登登地排起了队。
除了陈帆,十个女孩十四个男孩排成了长长的两列,登时那种气势就出来了。
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地夸好看,夸精神,还饶有兴致地从排头走到了排尾。
画风变了,四岁三岁两岁的缀在后面,像是大白兔后面的短尾巴。老太太更乐了:“哎哟喂,这截小尾巴真是太逗了。”
老太太的贴身老嬷嬷也乐呵呵地笑着。
“我来帮你们排排队吧。”老太太瞬间做起了体育委员。
“陈家的和柳家的先分开排吧。”她还挺起劲的。
看着两边的娃娃们,老太太问刘嬷嬷:“我怎么觉着陈家的看起来更壮实呢?”
刘嬷嬷不置可否:“自家人看习惯了吧?我觉得孩子们都养得挺好的。”
正好这时候女人们进了院子,都很稀奇地看着一群娃娃:“哟,这么多娃!”“平时还不察觉,这聚到一起就明显了。”
女人们也绕着队伍走了两圈,一致表态:陈家的孩子看起来更结实更精神。
“你们去了乡下才一个月吧?怎么养的?”柳大的妻子容氏问道。
“回大嫂,我们每天都跑步、跳绳和练武。”陈月行礼回答。
“你们还练武?男孩女孩都练吗?”容氏很稀奇。
“是的,男孩女孩子都要习武。女孩子跟着我练,男孩子跟着七弟陈忠檐。”陈月继续回答。
“女孩子为什么也要练武呢?”
“一是强身健体,二是保护自己。”
“确实,”老太太点点头,“陈丫头的功夫就很好,还可以救人。”
容氏也点点头:“我儿子习武,女儿没练,看起来是柔弱了点。”
凤姨娘开口了:“世人都喜欢女孩子温顺一点,柔弱一点没什么不好。”
陈家四个女孩立刻袅袅婷婷行了一礼,低眉浅笑,娇滴滴地说:“姨娘好。”
全屋的女人都睁圆了眼,包括陈帆。
这帮丫头什么时候学会的这一套?
片刻之后,有些人笑出了声。老太太也咧嘴笑了。
凤姨娘欲言又上,也笑了笑。
女人们也起了玩心,给孩子们排起了队伍。十一二岁的排一起,六七八岁的排一起,小豆丁们排一起。陈帆没算在内,她个子太高了。
“这些孩子要是一起上街,肯定很有趣。”谢姨娘若有所思。
长孙柳忱峰酷酷地说:“我们一起去炸街。”惹得女人们纷纷笑了起来。
谢姨娘问陈帆:“孩子们住在乡下,上学不方便吧?”
陈帆有点疑惑,她是消息太不灵通,还是另有含义?
她笑了笑:“他们不去学堂,就在家里学。我认得几个字,先在家里教一教他们。过后再送他们去学堂。”
“小孩子还是早点启蒙比较好,我家家康才七岁就去学堂了,柳忱峰已经在学堂学了两年了。你们都是柳家的亲戚,学问好了,也是柳家的光彩。”
陈帆没说话,这谢姨娘今儿是怎么了?以前没见她这样啊。
容氏说话了:“以陈妹妹的学问,她一定会把弟弟妹妹教得挺好的。我家忱峰不一定比得上那几个孩子呢。”
陈家几个孩子齐齐行了一礼:“大嫂过奖了。”又把一屋子的人惊得睁圆了眼。
谢姨娘提议:“让孩子们一起写幅字吧?”
陈帆很早就起床练功,然后进了厨房,从碗柜里端出一个面盆。
面团是用老面发酵的,她在临睡前将面团揉好,到今天清晨面团就发酵得差不多了。
陈帆想做豆沙月饼。家乡一直很流行一种烂肚月饼,红豆沙的馅儿,十块饼包成一卷,又便宜又好吃。
周婆婆分别将红豆和绿豆煮进两口锅里,煮好了可以做豆沙。
她打了几个鸡蛋,在蛋黄液里加入猪油与面粉,醒好后擀一擀,就是油酥。一层面皮裹一层油酥,月饼的酥皮就比较好吃。
豆沙做好了,陈帆和周婆婆开始包月饼,将月饼放进烤炉。
大家都坐下来吃早饭,桌上放着红豆沙月饼和绿豆糕。
“嗯好吃。”陈雅说得最快。
“又酥又脆。”陈忠檩形容酥皮的口感。
“馅儿好吃,软软的,甜甜的。”陈秀很喜欢这种味道。
“绿豆糕很细腻。”陈忠檐的评价也挺高。
“今天的豆沙饼和绿豆糕都是家主做的。”周婆婆觉得喊姑娘娘子都不够庄重,说事情的时候常常称呼陈帆为家主,闲聊的时候才喊她姑娘。陈帆也不阻止,在户籍上她确实是户主。
“哇,大姐的手艺还是一如既往地好。”大家都很捧场。
“谢谢大家的夸奖。”陈帆笑了笑,“有什么建议可以提,我们进一步改进。”
陈秀喜欢甜食:“要不要再甜一点?”
大家一致摇头:“可以了可以了,再甜可能会腻。”
陈忠柱说:“我们这一个月吃了许多好吃的。”
陈英笑着说:“我们也跟着学了好几道菜呢。”陈家的孩子,是要轮流帮着做饭的。
“嗯是的,现在嫁了人也能照顾好一家子了。”陈月打趣道。
陈英拍了她一下:“贫嘴,要嫁人也是你在我前面的。”
吃过早饭,大家各自收拾好,就分乘两辆马车去了柳家。
“陈姑娘来啦?”门房的曹伯看到马车,就热情地打起了招呼。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喊着:“曹伯伯好!”曹伯忙不迭地回应着。
陈帆下了马车,递出两个纸包:“这是自家做的豆沙饼和绿豆糕。”
“哎哟这可如何是好,姑娘真是太客气了,谢谢姑娘。”
寒喧了几句,陈帆就上了马车。
老太太那边很热闹,一群小娃娃都在闹腾着。
十个小孩鱼贯而入,齐齐向老太太行礼:“祖母好!”气势挺大,柳家的娃娃们登时睁大了眼。
怀珊、如慧先和陈帆他们打招呼。接下来就是重孙辈了,一起喊着叔叔姑姑。
陈帆将食盒放到老太太身边的方桌上:“早上做了些点心,请祖母和大家尝尝。”
老太太笑了笑:“辛苦了,等会儿大家有口福了。”
陈帆看着一群小孩子,说:“你们今天都去街上玩吗?我带你们去炸街。”
大家异口同声:“什么是炸街?”
“就是我们这么多人排着队在街上走,一定会引得很多人看的。”陈帆想想那种场面就觉得很有趣,最好是每个人都整副墨镜。
孩子们眨巴着眼睛想了想,登登登地排起了队。
除了陈帆,十个女孩十四个男孩排成了长长的两列,登时那种气势就出来了。
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地夸好看,夸精神,还饶有兴致地从排头走到了排尾。
画风变了,四岁三岁两岁的缀在后面,像是大白兔后面的短尾巴。老太太更乐了:“哎哟喂,这截小尾巴真是太逗了。”
老太太的贴身老嬷嬷也乐呵呵地笑着。
“我来帮你们排排队吧。”老太太瞬间做起了体育委员。
“陈家的和柳家的先分开排吧。”她还挺起劲的。
看着两边的娃娃们,老太太问刘嬷嬷:“我怎么觉着陈家的看起来更壮实呢?”
刘嬷嬷不置可否:“自家人看习惯了吧?我觉得孩子们都养得挺好的。”
正好这时候女人们进了院子,都很稀奇地看着一群娃娃:“哟,这么多娃!”“平时还不察觉,这聚到一起就明显了。”
女人们也绕着队伍走了两圈,一致表态:陈家的孩子看起来更结实更精神。
“你们去了乡下才一个月吧?怎么养的?”柳大的妻子容氏问道。
“回大嫂,我们每天都跑步、跳绳和练武。”陈月行礼回答。
“你们还练武?男孩女孩都练吗?”容氏很稀奇。
“是的,男孩女孩子都要习武。女孩子跟着我练,男孩子跟着七弟陈忠檐。”陈月继续回答。
“女孩子为什么也要练武呢?”
“一是强身健体,二是保护自己。”
“确实,”老太太点点头,“陈丫头的功夫就很好,还可以救人。”
容氏也点点头:“我儿子习武,女儿没练,看起来是柔弱了点。”
凤姨娘开口了:“世人都喜欢女孩子温顺一点,柔弱一点没什么不好。”
陈家四个女孩立刻袅袅婷婷行了一礼,低眉浅笑,娇滴滴地说:“姨娘好。”
全屋的女人都睁圆了眼,包括陈帆。
这帮丫头什么时候学会的这一套?
片刻之后,有些人笑出了声。老太太也咧嘴笑了。
凤姨娘欲言又上,也笑了笑。
女人们也起了玩心,给孩子们排起了队伍。十一二岁的排一起,六七八岁的排一起,小豆丁们排一起。陈帆没算在内,她个子太高了。
“这些孩子要是一起上街,肯定很有趣。”谢姨娘若有所思。
长孙柳忱峰酷酷地说:“我们一起去炸街。”惹得女人们纷纷笑了起来。
谢姨娘问陈帆:“孩子们住在乡下,上学不方便吧?”
陈帆有点疑惑,她是消息太不灵通,还是另有含义?
她笑了笑:“他们不去学堂,就在家里学。我认得几个字,先在家里教一教他们。过后再送他们去学堂。”
“小孩子还是早点启蒙比较好,我家家康才七岁就去学堂了,柳忱峰已经在学堂学了两年了。你们都是柳家的亲戚,学问好了,也是柳家的光彩。”
陈帆没说话,这谢姨娘今儿是怎么了?以前没见她这样啊。
容氏说话了:“以陈妹妹的学问,她一定会把弟弟妹妹教得挺好的。我家忱峰不一定比得上那几个孩子呢。”
陈家几个孩子齐齐行了一礼:“大嫂过奖了。”又把一屋子的人惊得睁圆了眼。
谢姨娘提议:“让孩子们一起写幅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