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全家出行
陈帆并没有马上去找沈寡妇,她和沈寡妇的来往不如韩氏这么勤。她这几天就要出门了,等她回来再说吧。
柳定康和柳忱峰回了城,给老太太送了一副手串。
“奶奶(太奶奶),这是我们亲手做的。”两人齐声说道。
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真的吗?你们真是太懂事太能干了。”说着,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
两人又给谢姨娘和容氏各送了一支木簪子。容氏欢欢喜喜地把簪子插在发髻:“好看吗?”
“娘真好看!”柳忱峰的嘴很甜。
谢姨娘没有马上戴,她摩挲着簪子:“这是康儿亲手做的?做得真好!”
柳定康兴奋地点了点头。
老太太立马跟着夸了一句:“这俩孩子的手真巧,亲手做的礼物,可是很宝贵的呢。”
“这是什么木头的?”谢姨娘问道。
“紫檀木。手串和簪子都是用紫檀木做的。”柳定康说。
容氏笑了笑:“这可是名贵木头。我这根簪子戴出去,可是很长脸呢。”
老太太也笑了:“簪子式样也好看,简单又大气。”
柳忱峰有点难为情:“我现在手艺还不够好,只能先做点简单的款式。这式样还是姑夫画的图。”
容氏觉得很稀奇:“他还会画首饰哪?”
“嗯嗯嗯嗯,”柳忱峰一崇拜,连连点头,“他画了好几张图,都很好看。但是我们只能做些简单的。”
谢姨娘目光闪了闪:“这陈姑娘的好东西还真多啊。她是藏在哪里带过来的?进柳家的时候她就穿着身衣裳啊。”
老太太瞅了瞅她,没说话。
“这是姐夫从外面带回来的,给我们每人送了一段。祖母的手串是姐夫另外拿出的木头。”柳定康说。
“那其他孩子用木头做了什么呢?”谢姨娘问。
柳定康想了想,“女孩子那边我不知道,她们没学雕刻。男孩子这边就我们两个,他们都把木头收着,没见他们动手雕刻。”
“就你俩雕刻,会耽误学习吗?”谢姨娘不假思索。
老太太睁圆了眼,但是忍住了没说话。
“没耽误啊,我们都是在休息时间做的。”柳定康说。
“他们在休息时间也会背书问题目的吧?”谢姨娘说。
柳定康没回答,等于默认了。谢姨娘的脸沉了沉。
在老太太那儿坐了会儿,大家就各回各院。谢姨娘进了柳定康的屋子,说:“康儿还是要以学业为重,姨娘就指着你早日考取功名呢。”
柳定康看着她:“我才七岁,你觉得我整天看书看得进吗?”
谢姨娘愣了愣:“学堂里的孩子不都是整天学习吗?”
“姨娘不知道很多人都是心不在焉摆摆样子的吗?”柳定康反问。
谢姨娘不知如何反驳。
“心灵手巧,手巧才能心灵。动手能力强一点,总是有好处的。我们每天的学习并不轻松,也没人敢不专心学习。姨娘尽可以放心。我不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你怀疑我的学习进度。”柳定康严肃地说。
谢姨娘傻傻地看着儿子:“康儿,你以前不用这种语气跟我说话的。”
柳定康依偎在她怀里:“姨娘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也不要想着学堂里的那些孩子学到哪里。我学的东西,他们学不到。姐夫只要有空都会来指点十五哥哥,姨娘若是把姐姐惹恼了,姐夫就不会对十五哥哥这么好了。”
谢姨娘又被儿子说得晕晕的。
“那位章公子说,十五有希望参加下次的考试。”谢姨娘有点不敢相信。
“十五哥哥是这么说的。他最近都瘦了,每次姐夫一来,他都要额外写几篇文章,把书再读透一点。柳家很快就会有一位进士了。”柳定康又心疼又开心。
谢姨娘没再说话,只是静静地抱着儿子。
柳家得知两个孩子要出远门,给他们准备了很多东西,又塞了一马车。
陈帆那边也做好了准备。绣娘和杨师傅留在家里,她的侄女青棠和周婆婆都跟着出门。章辞这次也和他们一同过去,带着楚笙和缃简。
人有点多,马车准备了四辆。一辆装货,一辆坐男孩子,两辆坐女孩子,还有周婆婆。章辞和楚笙他们骑马。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全家跨县出行,都有点兴奋。大一点的孩子轮流骑马,看着聊着路旁的风景。
走了半天,他们到了野马滩。孩子们见到梯田,都像狼崽子一样嗷嗷地叫了起来。
稻谷已经泛黄,一层层地铺洒在山坡上,夹着绿色的稻叶,在正午灿烂的阳光,闪着金黄翠绿的光芒。
“好美啊!像楼梯一样!”陈雅永远跑在惊呼夸赞的第一线。
“这稻子怎么这么矮?”几个农村出来的发现了端倪。
“过去看看。”陈忠檐带头跑了过去。一群孩子呼啦啦全跑了。
章辞和缃简跟了过去,陈帆带着其他人进了园子。她在野马滩和七家渡的田地上都盖了房子。
楚笙和缃简他们都来这里送过牧草。几十亩地的牧草,陈帆那几只猪牛羊根本吃不了多少,大部分都送往陈帆和章辞买的其它田地了。很多牧草都晒成了干草,或者做成了青贮饲料。
楚笙在喂马,缃简巡视园子,陈帆她们从马车取下了一些食材和调料,开始做午饭。
孩子们没有闷头往山上跑。他们跑了几级,就停了下来,看着脚下的梯田。用手指照着梯田画画框框,或是沿着一圈圈的田埂跑。
“这些梯田好好玩,有大有小,有长有短。”陈忠梁说。
等他们爬上山顶,已经差不多绕着山跑了两圈了。
“哇!有瀑布!”大家再次欢呼起来。
山顶没有做成田,只是种了些树。那个大池塘不再是光秃秃地一圈石头,有了绿树围绕。柳树很茂盛,长长的柳丝轻拂着水面。岸边开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孩子们开始采野花,章辞也了一束,做成了一个花环。大家觉得很漂亮,也纷纷做起了花环,戴在头上。
“那是什么?”陈忠檩指着红薯地上绿油油的叶子问。
“那是红薯。我们就是来挖红薯的。”章辞说。
柳定康和柳忱峰回了城,给老太太送了一副手串。
“奶奶(太奶奶),这是我们亲手做的。”两人齐声说道。
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真的吗?你们真是太懂事太能干了。”说着,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
两人又给谢姨娘和容氏各送了一支木簪子。容氏欢欢喜喜地把簪子插在发髻:“好看吗?”
“娘真好看!”柳忱峰的嘴很甜。
谢姨娘没有马上戴,她摩挲着簪子:“这是康儿亲手做的?做得真好!”
柳定康兴奋地点了点头。
老太太立马跟着夸了一句:“这俩孩子的手真巧,亲手做的礼物,可是很宝贵的呢。”
“这是什么木头的?”谢姨娘问道。
“紫檀木。手串和簪子都是用紫檀木做的。”柳定康说。
容氏笑了笑:“这可是名贵木头。我这根簪子戴出去,可是很长脸呢。”
老太太也笑了:“簪子式样也好看,简单又大气。”
柳忱峰有点难为情:“我现在手艺还不够好,只能先做点简单的款式。这式样还是姑夫画的图。”
容氏觉得很稀奇:“他还会画首饰哪?”
“嗯嗯嗯嗯,”柳忱峰一崇拜,连连点头,“他画了好几张图,都很好看。但是我们只能做些简单的。”
谢姨娘目光闪了闪:“这陈姑娘的好东西还真多啊。她是藏在哪里带过来的?进柳家的时候她就穿着身衣裳啊。”
老太太瞅了瞅她,没说话。
“这是姐夫从外面带回来的,给我们每人送了一段。祖母的手串是姐夫另外拿出的木头。”柳定康说。
“那其他孩子用木头做了什么呢?”谢姨娘问。
柳定康想了想,“女孩子那边我不知道,她们没学雕刻。男孩子这边就我们两个,他们都把木头收着,没见他们动手雕刻。”
“就你俩雕刻,会耽误学习吗?”谢姨娘不假思索。
老太太睁圆了眼,但是忍住了没说话。
“没耽误啊,我们都是在休息时间做的。”柳定康说。
“他们在休息时间也会背书问题目的吧?”谢姨娘说。
柳定康没回答,等于默认了。谢姨娘的脸沉了沉。
在老太太那儿坐了会儿,大家就各回各院。谢姨娘进了柳定康的屋子,说:“康儿还是要以学业为重,姨娘就指着你早日考取功名呢。”
柳定康看着她:“我才七岁,你觉得我整天看书看得进吗?”
谢姨娘愣了愣:“学堂里的孩子不都是整天学习吗?”
“姨娘不知道很多人都是心不在焉摆摆样子的吗?”柳定康反问。
谢姨娘不知如何反驳。
“心灵手巧,手巧才能心灵。动手能力强一点,总是有好处的。我们每天的学习并不轻松,也没人敢不专心学习。姨娘尽可以放心。我不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你怀疑我的学习进度。”柳定康严肃地说。
谢姨娘傻傻地看着儿子:“康儿,你以前不用这种语气跟我说话的。”
柳定康依偎在她怀里:“姨娘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也不要想着学堂里的那些孩子学到哪里。我学的东西,他们学不到。姐夫只要有空都会来指点十五哥哥,姨娘若是把姐姐惹恼了,姐夫就不会对十五哥哥这么好了。”
谢姨娘又被儿子说得晕晕的。
“那位章公子说,十五有希望参加下次的考试。”谢姨娘有点不敢相信。
“十五哥哥是这么说的。他最近都瘦了,每次姐夫一来,他都要额外写几篇文章,把书再读透一点。柳家很快就会有一位进士了。”柳定康又心疼又开心。
谢姨娘没再说话,只是静静地抱着儿子。
柳家得知两个孩子要出远门,给他们准备了很多东西,又塞了一马车。
陈帆那边也做好了准备。绣娘和杨师傅留在家里,她的侄女青棠和周婆婆都跟着出门。章辞这次也和他们一同过去,带着楚笙和缃简。
人有点多,马车准备了四辆。一辆装货,一辆坐男孩子,两辆坐女孩子,还有周婆婆。章辞和楚笙他们骑马。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全家跨县出行,都有点兴奋。大一点的孩子轮流骑马,看着聊着路旁的风景。
走了半天,他们到了野马滩。孩子们见到梯田,都像狼崽子一样嗷嗷地叫了起来。
稻谷已经泛黄,一层层地铺洒在山坡上,夹着绿色的稻叶,在正午灿烂的阳光,闪着金黄翠绿的光芒。
“好美啊!像楼梯一样!”陈雅永远跑在惊呼夸赞的第一线。
“这稻子怎么这么矮?”几个农村出来的发现了端倪。
“过去看看。”陈忠檐带头跑了过去。一群孩子呼啦啦全跑了。
章辞和缃简跟了过去,陈帆带着其他人进了园子。她在野马滩和七家渡的田地上都盖了房子。
楚笙和缃简他们都来这里送过牧草。几十亩地的牧草,陈帆那几只猪牛羊根本吃不了多少,大部分都送往陈帆和章辞买的其它田地了。很多牧草都晒成了干草,或者做成了青贮饲料。
楚笙在喂马,缃简巡视园子,陈帆她们从马车取下了一些食材和调料,开始做午饭。
孩子们没有闷头往山上跑。他们跑了几级,就停了下来,看着脚下的梯田。用手指照着梯田画画框框,或是沿着一圈圈的田埂跑。
“这些梯田好好玩,有大有小,有长有短。”陈忠梁说。
等他们爬上山顶,已经差不多绕着山跑了两圈了。
“哇!有瀑布!”大家再次欢呼起来。
山顶没有做成田,只是种了些树。那个大池塘不再是光秃秃地一圈石头,有了绿树围绕。柳树很茂盛,长长的柳丝轻拂着水面。岸边开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孩子们开始采野花,章辞也了一束,做成了一个花环。大家觉得很漂亮,也纷纷做起了花环,戴在头上。
“那是什么?”陈忠檩指着红薯地上绿油油的叶子问。
“那是红薯。我们就是来挖红薯的。”章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