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崔刺史
章辞神色不变,望着那些人忙碌,望着从远到近的人马。
陈帆的右手又被抓紧了,她用左手拍了拍陈秀的手背,以示安慰。
她看清了领头的人,有一张熟悉的面孔,是崔云朗。
另外两人是一文一武。文官下了马,和伍刺史行了一礼:“伍大人。”伍瓯福回了一礼:“崔大人,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崔大人笑了笑:“和你一样的风。”
伍瓯福沉了脸。
崔大人又向伍瓯福身边的武将行了一礼,作了自我介绍:“见过大人,我是庆州刺史,崔永宁。”
那武将哼了一声,不回礼,也不说话。
崔大人笑了笑,看向陈帆:“陈姑娘这身高,可是在人群中一眼就能看到的。”
陈帆等人向他行礼:“见过崔大人。”然后,众人又看向那位武将,崔永宁却未作介绍。那武将也没下马。
伍瓯面色不悦:“崔大人也是为了红薯而来。”
崔永宁笑容满面,手一伸,身后一位官吏走上前来,将一个帐本递给他。
“这是庆州刺史府的开支账簿,请伍大人过目。”好翻到某一页,呈到伍瓯福面前。
伍瓯福不用拿,也看清了上面的某一行字。那是一个月前付给章辞的定金,预订红薯三十万斤,于霜降前夕收货,付清尾款。
伍瓯福的脸涨得通红,冷笑一声:“可笑!一个月前红薯还没长好,还不知道能收多少,竟然敢订三十万斤红薯!你这帐做得可真是胆大包天!”
崔永宁的笑容依然灿烂:“为了搏个政绩,总是要冒点风险的嘛。收不到三十万斤也没关系,把这个姓章的揍一顿,收回定金再要点赔偿,本官又不吃亏。万一真有了三十万斤红薯,我可就抢了个大功劳。”
伍瓯福冷笑:“庆州刺史府真是财大气粗,居然愿意付钱买这么多不知长啥样的红薯。为国家效力那是百姓的福气,哪里需要官府出钱?”
“伍大人说得是,可是,唉——”崔永宁重重地叹了口气:“我就是个人傻钱多的,庆州也是钱多的,我一看,新鲜玩意啊,怎么能不花点钱买下来呢?”
伍瓯的脖子都涨粗了,眼珠子都要爆出来,却听得崔永宁又补充了一句:“还别说,大手一挥买个几十万斤,还真爽。这花钱的滋味就是好啊。”
伍瓯福的呼吸粗重了几分。
陈秀的身子微微颤抖,也不知这次是吓得,气得,还是笑得。
和伍瓯同来的那个武将嗓门儿挺大,当即吼了起来:“你别在这里阴阳怪气的,不就是仗着庆州府衙有几个钱吗?换你到平州这穷地方来你还能神气吗?今天这红薯是我们挖的,你们别想带走!”
最后这一声吼,把很多肩膀都吓得耸了耸。
崔永宁两手一摊:“无所谓,红薯送给你们了。钱我付,红薯你们拿,说还是会向上面说一下的。”
身后又一位官吏走了过来,将一个箱子放在地上。
崔永宁将箱子打开,示意伍瓯福看一看。
里面是一串串铜钱,堆得满满的。
“陈姑娘客气,三斤红薯只卖一文钱,三十万斤红薯价值十万钱,就是一百贯。伍刺史若是愿意付钱,也不是不可以,我就省下一百贯钱,功劳归你?”
伍瓯福两眼冒火,拳头攥得铁紧,却不敢抡上去。
楚笙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张桌子,放好了笔墨纸砚,开始磨墨。
递帐簿的那位官吏掏出一张纸:“这是上次定金的收条,请章公子过目。上次定金付了十贯钱,今天再付九十贯钱,我们钱货两讫。”
章辞笑了笑:“草民哪敢不相信大人?我这就写收条。”
章辞很快就将收条写好,摁上自己的手印,递给崔永宁。
陈帆的心不由得一凛,他把自己的手印送到那么多人眼前,不怕以后被人发现什么?
官吏将那本帐簿往后翻了翻,在上面添了一笔。
伍瓯福全程看着,全程气着,却拿崔永宁毫无办法。
崔永宁笑容可掬地看着伍瓯福:“伍大人,这红薯归你还是归我?赶紧决定,天色这么暗了,很快就要全黑了,可得抓紧装车呢。”
伍瓯福气得直喘粗气:“陈姑娘先把这些人的工钱付了吧。”
崔永宁开口了:“这哪能叫陈姑娘付工钱呢?人又不是陈姑娘请来的,我来付吧,顺便把这些筐子袋子都买下了,做父母官的,得爱护百姓嘛。”
捧钱的官吏又捧来一个小箱子。崔永宁接过那个小箱子:“每人付工钱二十文,二十五贯够不够?筐子十贯钱够不够?赶紧的,我忙着呢。”说着就把那小箱子推到伍瓯福的手中,挥了挥手。
他带来的那群人立刻行动起来,将那些筐子或者大麻袋一个个地抬进陈帆的院子里。
伍瓯福抱着那箱子钱,扔了不是,走也不是。
章辞说话了:“我们之前说好了,送给升平县衙两亩地红薯。就照最高产量吧,请伍大人带一万斤回去。”
和崔永守同来的那个武将走到伍瓯福跟前,说:“伍大人,本将陪你去看他们搬红薯。”
伍瓯福最终还是没扔下那个钱箱子,转身塞到一个官吏手中,走了。
崔永宁已经往院子里走,陈帆也带着孩子们跟着进了院子。
缃简倒了几杯茶,一一端给崔永宁等官员。
陈帆向崔永宁行了一礼:“多谢大人出手相助!”
崔永宁笑了笑:“不用谢我,我付钱买东西,过来收货而已。献上几十斤红薯的功劳可是我的,按理我还要谢你给我提供红薯。”
章辞接过了话:“还是要谢谢大人的,做了我们的大客户。别人不会像大人这么爽快的。”
崔永宁哈哈大笑。
崔云朗笑着看向陈帆:“陈姑娘种田本事了得,将红薯种得这么好。以后大襄朝又了一样能饱腹的农作物。”
陈帆微笑:“这红薯本就是有的,我只是试着种了一下,反正这地刚买,贫瘠得很,种不成也能多摘点野菜吃,埋田里也能肥田。”
崔永宁又是大笑:“不愧是柳家的人,财大气粗,不怕失败。”
呃,这也能扯到钱财?
陈帆的右手又被抓紧了,她用左手拍了拍陈秀的手背,以示安慰。
她看清了领头的人,有一张熟悉的面孔,是崔云朗。
另外两人是一文一武。文官下了马,和伍刺史行了一礼:“伍大人。”伍瓯福回了一礼:“崔大人,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崔大人笑了笑:“和你一样的风。”
伍瓯福沉了脸。
崔大人又向伍瓯福身边的武将行了一礼,作了自我介绍:“见过大人,我是庆州刺史,崔永宁。”
那武将哼了一声,不回礼,也不说话。
崔大人笑了笑,看向陈帆:“陈姑娘这身高,可是在人群中一眼就能看到的。”
陈帆等人向他行礼:“见过崔大人。”然后,众人又看向那位武将,崔永宁却未作介绍。那武将也没下马。
伍瓯面色不悦:“崔大人也是为了红薯而来。”
崔永宁笑容满面,手一伸,身后一位官吏走上前来,将一个帐本递给他。
“这是庆州刺史府的开支账簿,请伍大人过目。”好翻到某一页,呈到伍瓯福面前。
伍瓯福不用拿,也看清了上面的某一行字。那是一个月前付给章辞的定金,预订红薯三十万斤,于霜降前夕收货,付清尾款。
伍瓯福的脸涨得通红,冷笑一声:“可笑!一个月前红薯还没长好,还不知道能收多少,竟然敢订三十万斤红薯!你这帐做得可真是胆大包天!”
崔永宁的笑容依然灿烂:“为了搏个政绩,总是要冒点风险的嘛。收不到三十万斤也没关系,把这个姓章的揍一顿,收回定金再要点赔偿,本官又不吃亏。万一真有了三十万斤红薯,我可就抢了个大功劳。”
伍瓯福冷笑:“庆州刺史府真是财大气粗,居然愿意付钱买这么多不知长啥样的红薯。为国家效力那是百姓的福气,哪里需要官府出钱?”
“伍大人说得是,可是,唉——”崔永宁重重地叹了口气:“我就是个人傻钱多的,庆州也是钱多的,我一看,新鲜玩意啊,怎么能不花点钱买下来呢?”
伍瓯的脖子都涨粗了,眼珠子都要爆出来,却听得崔永宁又补充了一句:“还别说,大手一挥买个几十万斤,还真爽。这花钱的滋味就是好啊。”
伍瓯福的呼吸粗重了几分。
陈秀的身子微微颤抖,也不知这次是吓得,气得,还是笑得。
和伍瓯同来的那个武将嗓门儿挺大,当即吼了起来:“你别在这里阴阳怪气的,不就是仗着庆州府衙有几个钱吗?换你到平州这穷地方来你还能神气吗?今天这红薯是我们挖的,你们别想带走!”
最后这一声吼,把很多肩膀都吓得耸了耸。
崔永宁两手一摊:“无所谓,红薯送给你们了。钱我付,红薯你们拿,说还是会向上面说一下的。”
身后又一位官吏走了过来,将一个箱子放在地上。
崔永宁将箱子打开,示意伍瓯福看一看。
里面是一串串铜钱,堆得满满的。
“陈姑娘客气,三斤红薯只卖一文钱,三十万斤红薯价值十万钱,就是一百贯。伍刺史若是愿意付钱,也不是不可以,我就省下一百贯钱,功劳归你?”
伍瓯福两眼冒火,拳头攥得铁紧,却不敢抡上去。
楚笙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张桌子,放好了笔墨纸砚,开始磨墨。
递帐簿的那位官吏掏出一张纸:“这是上次定金的收条,请章公子过目。上次定金付了十贯钱,今天再付九十贯钱,我们钱货两讫。”
章辞笑了笑:“草民哪敢不相信大人?我这就写收条。”
章辞很快就将收条写好,摁上自己的手印,递给崔永宁。
陈帆的心不由得一凛,他把自己的手印送到那么多人眼前,不怕以后被人发现什么?
官吏将那本帐簿往后翻了翻,在上面添了一笔。
伍瓯福全程看着,全程气着,却拿崔永宁毫无办法。
崔永宁笑容可掬地看着伍瓯福:“伍大人,这红薯归你还是归我?赶紧决定,天色这么暗了,很快就要全黑了,可得抓紧装车呢。”
伍瓯福气得直喘粗气:“陈姑娘先把这些人的工钱付了吧。”
崔永宁开口了:“这哪能叫陈姑娘付工钱呢?人又不是陈姑娘请来的,我来付吧,顺便把这些筐子袋子都买下了,做父母官的,得爱护百姓嘛。”
捧钱的官吏又捧来一个小箱子。崔永宁接过那个小箱子:“每人付工钱二十文,二十五贯够不够?筐子十贯钱够不够?赶紧的,我忙着呢。”说着就把那小箱子推到伍瓯福的手中,挥了挥手。
他带来的那群人立刻行动起来,将那些筐子或者大麻袋一个个地抬进陈帆的院子里。
伍瓯福抱着那箱子钱,扔了不是,走也不是。
章辞说话了:“我们之前说好了,送给升平县衙两亩地红薯。就照最高产量吧,请伍大人带一万斤回去。”
和崔永守同来的那个武将走到伍瓯福跟前,说:“伍大人,本将陪你去看他们搬红薯。”
伍瓯福最终还是没扔下那个钱箱子,转身塞到一个官吏手中,走了。
崔永宁已经往院子里走,陈帆也带着孩子们跟着进了院子。
缃简倒了几杯茶,一一端给崔永宁等官员。
陈帆向崔永宁行了一礼:“多谢大人出手相助!”
崔永宁笑了笑:“不用谢我,我付钱买东西,过来收货而已。献上几十斤红薯的功劳可是我的,按理我还要谢你给我提供红薯。”
章辞接过了话:“还是要谢谢大人的,做了我们的大客户。别人不会像大人这么爽快的。”
崔永宁哈哈大笑。
崔云朗笑着看向陈帆:“陈姑娘种田本事了得,将红薯种得这么好。以后大襄朝又了一样能饱腹的农作物。”
陈帆微笑:“这红薯本就是有的,我只是试着种了一下,反正这地刚买,贫瘠得很,种不成也能多摘点野菜吃,埋田里也能肥田。”
崔永宁又是大笑:“不愧是柳家的人,财大气粗,不怕失败。”
呃,这也能扯到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