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详细的种植事项
送走了章辞,陈帆便进了空间,磨墨写字。
崔云朗坐在屋顶上,望着那间透着光亮的房间,低声自语:“怎么连个影子都没有?”
“不在窗边,自然没有影子。”章辞在边上回了一句。
崔云朗轻笑:“你居然出来吹冷风?这大好的时光。”
章辞踹了他一脚,半躺在斜面上,以手枕头,望着半明半暗的星空。崔云朗回踹他一脚,也躺了下来:“我觉得她不止十二岁了。”
章辞的呼吸有点重:“什么意思?”
“别误会,”崔云朗赶紧解释:“我没多看她,就是觉得她和陈月不太一样。陈月也是十二岁,明显是没长开的样子。陈姑娘不像。”
“三十岁像二十几岁有可能,四十岁像三十岁也有可能,十二岁和十五岁却是天差地别。”章辞不置可否。
“她这么高的个子,若是再长三年,该长多高?我觉得她这个子就是十六七岁的个子。再者,她这气质也不像是十二岁的小丫头啊。”
“也有人说我不太像十六岁,像二十岁。”章辞回了他一句。
崔云朗噎了噎,说:“就算她已满十五岁了,你不是才十六岁么,还嫩着呢,再长长吧。”
话音刚落,腿上已被踹了一脚。
他照例回踹过去:“恼羞成怒了吧?着急了吧?”
章辞哼了一声:“明天赶紧走,收稻子也不用来了。”
崔云朗呵呵一笑:“这好像是陈姑娘的房子。”
这次不是踹一脚了,他是整个人被踹下了屋顶,在空中翻了两个跟头,才平稳落在地上。
崔云朗再次送了一句“恼羞成怒”,回了屋子。
第二天清晨,一向自诩身体强壮武艺高强的崔云朗,跟着一群小娃娃跳绳跑步练武,累了个气喘吁吁。然后,他坐在教室里,听陈忠檐给兄弟姐妹讲读《论语》。看着一本正经讲课的陈忠檐,和那些神情专注的小娃娃,他脸上的惊愕表情始终没有消失。
章辞和崔刺史在说话。
崔永宁翻着手中的几张纸:“陈姑娘熬夜了吧?这么详细的种植事项,定是费了不少工夫。”
章辞笑了笑:“承蒙大人关照,我们定当尽心尽力,为大人分忧。我们的心愿就是多种粮食,种好粮食,广大百姓有更多的粮食。”
崔永宁微笑:“你放心。红薯和稻种,我自会好好推广。”
陈帆在给几位官员讲解红薯的保存种植,以及种薯的挑选。
所有人都是忙忙碌碌的。
听了一堂课《论语》的崔云朗,开始跟孩子们比拼计算,又被几个小豆丁的速算能力虐了个怀疑人生。
终于等到了下课,他跑去跟缃简学习烤红薯,成功地烤焦了一炉红薯。
孩子们都很开心,中午多吃了半碗饭。
章辞看着他们:“这几天不可大意,都警醒着点。那个伍刺史和石县令一定会来找麻烦的。”
孩子们苦着脸:“那怎么办啊?他们会怎么做啊?”
章辞扫视一眼:“不用多想,做自己的事情就好。记住一点,不要随意外出,不要独自活动。”
下午,几个护院开始挖地窖。陈帆领着孩子挑选红薯。
“我发现一个问题。”陈忠柱说。
大家的目光都向他投了过来,听到他冒出了这么一句:“红薯也要挑长得好看长得匀称的。”
陈帆忍不住笑了,孩子们笑得更大声。
“哥哥已经长得好看多了。”陈雅脆生生地说。
“我知道,我是那个最不好看的。”陈忠柱瞅了她一眼。大家又大声笑了起来。
崔云朗晃晃悠悠地骑在马上,崔大人喊了他两遍,他才回过神来。
“父亲?”
崔永宁皱了皱了眉:“你这是有什么心事?”
“没有,”崔云朗摇了摇头,“我在想那群小娃娃。”
“小娃娃怎么了?”崔永宁不明所以。
“今天陈姑娘和章公子都在忙,陈忠檐给他们上的课。才九岁的孩子,《论语》中的句子解释得清清楚楚,还能结合具体事例,深入浅出。那群娃娃都听得很入神,居然没有走神睡觉混时间的,写字也都很认真,真是奇了。”
“这有什么,”崔永宁不以为然,“收留孩子总归能收到聪明好学的,这年头落难的高门大户多的就是,遇到读过书的也是正常的。”
“她可不是收一两个,她收留了九个!可那九个孩子偏偏都长得挺好看,偏偏都读得进书。有的孩子十一二岁才开蒙,竟然有这么快的进步。柳家两个孩子跟着她也是认认真真的。”崔云朗匪夷所思。
崔永宁看了儿子一眼:“这悠闲了这么多年,也该去找点事情做做了。做了事情,你就知道陈姑娘那样的管教方式是怎样的。”
“我哪悠闲了?”崔云朗委屈,“我才十七八岁,读书练武就刻苦了十几年,我可没像有些人㜽那样到处玩。”
崔永宁呵了一声:“今天早晨是谁跟在一群小娃娃身后气喘吁吁的?”
崔云朗苦着脸:“可能是方法不一样吧?我用轻功就不用喘得这么厉害啊。”
“我知道军队会训练奔跑,却不知一群孩子也在每天跑步。这姑娘是跟军队学的?”崔永宁沉吟。
“军队里跑得可没他们好看。”崔云朗嘀咕了一句。
崔永宁若有所思:“这跑步跳绳的方式很好,或许可以向上面建议一下。”
崔云朗“切”了一声:“你这是邀功邀上瘾了?那可是武将的活儿。”
崔永宁一鞭子挥了过去:“臭小子,没大没小。”
连个衣角都没沾到,崔云朗跑到前面去了。
是夜,天色暗沉沉的。庄子里一盏灯都没有,陷入了沉睡。
几道黑影出现在院墙外,将手中的东西扔向院中。
轻风拂过,丝毫没有物品落地的声音。
半刻钟后,黑影们爬上树,翻过墙,跃向院内。
崔云朗坐在屋顶上,望着那间透着光亮的房间,低声自语:“怎么连个影子都没有?”
“不在窗边,自然没有影子。”章辞在边上回了一句。
崔云朗轻笑:“你居然出来吹冷风?这大好的时光。”
章辞踹了他一脚,半躺在斜面上,以手枕头,望着半明半暗的星空。崔云朗回踹他一脚,也躺了下来:“我觉得她不止十二岁了。”
章辞的呼吸有点重:“什么意思?”
“别误会,”崔云朗赶紧解释:“我没多看她,就是觉得她和陈月不太一样。陈月也是十二岁,明显是没长开的样子。陈姑娘不像。”
“三十岁像二十几岁有可能,四十岁像三十岁也有可能,十二岁和十五岁却是天差地别。”章辞不置可否。
“她这么高的个子,若是再长三年,该长多高?我觉得她这个子就是十六七岁的个子。再者,她这气质也不像是十二岁的小丫头啊。”
“也有人说我不太像十六岁,像二十岁。”章辞回了他一句。
崔云朗噎了噎,说:“就算她已满十五岁了,你不是才十六岁么,还嫩着呢,再长长吧。”
话音刚落,腿上已被踹了一脚。
他照例回踹过去:“恼羞成怒了吧?着急了吧?”
章辞哼了一声:“明天赶紧走,收稻子也不用来了。”
崔云朗呵呵一笑:“这好像是陈姑娘的房子。”
这次不是踹一脚了,他是整个人被踹下了屋顶,在空中翻了两个跟头,才平稳落在地上。
崔云朗再次送了一句“恼羞成怒”,回了屋子。
第二天清晨,一向自诩身体强壮武艺高强的崔云朗,跟着一群小娃娃跳绳跑步练武,累了个气喘吁吁。然后,他坐在教室里,听陈忠檐给兄弟姐妹讲读《论语》。看着一本正经讲课的陈忠檐,和那些神情专注的小娃娃,他脸上的惊愕表情始终没有消失。
章辞和崔刺史在说话。
崔永宁翻着手中的几张纸:“陈姑娘熬夜了吧?这么详细的种植事项,定是费了不少工夫。”
章辞笑了笑:“承蒙大人关照,我们定当尽心尽力,为大人分忧。我们的心愿就是多种粮食,种好粮食,广大百姓有更多的粮食。”
崔永宁微笑:“你放心。红薯和稻种,我自会好好推广。”
陈帆在给几位官员讲解红薯的保存种植,以及种薯的挑选。
所有人都是忙忙碌碌的。
听了一堂课《论语》的崔云朗,开始跟孩子们比拼计算,又被几个小豆丁的速算能力虐了个怀疑人生。
终于等到了下课,他跑去跟缃简学习烤红薯,成功地烤焦了一炉红薯。
孩子们都很开心,中午多吃了半碗饭。
章辞看着他们:“这几天不可大意,都警醒着点。那个伍刺史和石县令一定会来找麻烦的。”
孩子们苦着脸:“那怎么办啊?他们会怎么做啊?”
章辞扫视一眼:“不用多想,做自己的事情就好。记住一点,不要随意外出,不要独自活动。”
下午,几个护院开始挖地窖。陈帆领着孩子挑选红薯。
“我发现一个问题。”陈忠柱说。
大家的目光都向他投了过来,听到他冒出了这么一句:“红薯也要挑长得好看长得匀称的。”
陈帆忍不住笑了,孩子们笑得更大声。
“哥哥已经长得好看多了。”陈雅脆生生地说。
“我知道,我是那个最不好看的。”陈忠柱瞅了她一眼。大家又大声笑了起来。
崔云朗晃晃悠悠地骑在马上,崔大人喊了他两遍,他才回过神来。
“父亲?”
崔永宁皱了皱了眉:“你这是有什么心事?”
“没有,”崔云朗摇了摇头,“我在想那群小娃娃。”
“小娃娃怎么了?”崔永宁不明所以。
“今天陈姑娘和章公子都在忙,陈忠檐给他们上的课。才九岁的孩子,《论语》中的句子解释得清清楚楚,还能结合具体事例,深入浅出。那群娃娃都听得很入神,居然没有走神睡觉混时间的,写字也都很认真,真是奇了。”
“这有什么,”崔永宁不以为然,“收留孩子总归能收到聪明好学的,这年头落难的高门大户多的就是,遇到读过书的也是正常的。”
“她可不是收一两个,她收留了九个!可那九个孩子偏偏都长得挺好看,偏偏都读得进书。有的孩子十一二岁才开蒙,竟然有这么快的进步。柳家两个孩子跟着她也是认认真真的。”崔云朗匪夷所思。
崔永宁看了儿子一眼:“这悠闲了这么多年,也该去找点事情做做了。做了事情,你就知道陈姑娘那样的管教方式是怎样的。”
“我哪悠闲了?”崔云朗委屈,“我才十七八岁,读书练武就刻苦了十几年,我可没像有些人㜽那样到处玩。”
崔永宁呵了一声:“今天早晨是谁跟在一群小娃娃身后气喘吁吁的?”
崔云朗苦着脸:“可能是方法不一样吧?我用轻功就不用喘得这么厉害啊。”
“我知道军队会训练奔跑,却不知一群孩子也在每天跑步。这姑娘是跟军队学的?”崔永宁沉吟。
“军队里跑得可没他们好看。”崔云朗嘀咕了一句。
崔永宁若有所思:“这跑步跳绳的方式很好,或许可以向上面建议一下。”
崔云朗“切”了一声:“你这是邀功邀上瘾了?那可是武将的活儿。”
崔永宁一鞭子挥了过去:“臭小子,没大没小。”
连个衣角都没沾到,崔云朗跑到前面去了。
是夜,天色暗沉沉的。庄子里一盏灯都没有,陷入了沉睡。
几道黑影出现在院墙外,将手中的东西扔向院中。
轻风拂过,丝毫没有物品落地的声音。
半刻钟后,黑影们爬上树,翻过墙,跃向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