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作坊和店铺销售一空
有人就问二太太,是否也要去买店铺。
“那是一定的,柳家现在分家了,大房做什么,我们二房自然也是要跟上的。要赚大家一起赚,要赔大家一起赔。”
众人便纷纷议论起来,去昌平乡置业的前景如何。
“那些胭脂水粉据说是乡君的婆婆从京城带来的?”有人问道。
大太太回答:“是京城的产业,但是昌平乡以后也会有的,有些匠师从京城过来了,还有绸缎产业和珠宝产业。”
“那以后昌平乡也是个买东西的新去处?”
“元丰县城和庆州城大概也会有。”
大家对于昌平乡的热情高了一点。
暄妍斋在元丰县城一炮打响,成为女子购物休闲的首选之地。
冯夫人对这种经营模式很满意:“等我回了京城,也开一家这样的,要选三层楼吗?”
陈帆给她添茶:“如果商品种类多,可以做到三层,最好是有中庭,这样视线开阔。”
“那样的房子有很多,茶楼戏楼客栈大多是这种模式。”
“可以把小孩子用的也带上,做了母亲的都喜欢帮孩子买买买。”
冯夫人笑了:“那要不要把老人的也上?”
“也可以啊,从出生到年老,都有。”陈帆笑着说。
廿二这天,大家回到了昌平乡。墨笺和秦筝来汇报建房进度。
冯夫人抿了一口茶,笑道:“我打理过这么多产业,还是第一次经历大批量卖房子呢。有意思。”
秦筝面带微笑,继续汇报:“这几天乡民们都把新房子里里外外看了几遍,其他州县的也有很多人过来看。”
“那些人住哪里?”冯夫人问。
“文昌客栈已经开始营业了,这是乡君府经营的客栈。”墨笺说。
冯夫人点了点头:“乡民们对贷款买房持何种态度?”
墨笺回答:“想买房的从挖地基那天起,就已经在考虑了,这些天又咨询了好几次,各项条款都清楚,要准备的首付也会去准备。”
随着售房日期的临近,入住文昌客栈的人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新房子那里走参观咨询。
柳家人来了,除了老太太和几个女孩子,其他人都住进了文昌客栈,说是要体验体验。
老太太心情特别好,跟陈帆聊着各家的生意,对柳怀珊的婚事表示满意。
“就是如慧那丫头还没着落。”老太太有点担忧。
陈帆自是要劝慰一番:“五妹妹定会有个好姻缘的。虽说是个庶女,柳家也没委屈了她,该学的本事她都没落下,男方家庭考虑到这点,会看重五妹妹的。再说她还有柳家这个大靠山呢。”
老太太不由得笑了:“柳家算是什么靠山哟,就是个农户出身的商户人家。”
“家大业大,这是许多官宦之家都没有的。”陈帆正色道。
“我也不强求对方是个读书的,只要踏实肯干,对丫头好就成。最好是正妻,别再去做什么姨娘。”老太太一片苦心。
三月廿八,春季的最后一天,新房出售仪式正式在乡君府前拉开帷幕。乡君府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
广场上竖着三块大牌子,画着村子和店铺的平面图。每卖出一座房,就会在相应位置上挂一朵红花。
开售仪式非常隆重,除了爆竹和红绸,乡君府还请了舞狮队,铜锣大鼓敲得热闹非凡。甭管买不买房,乡民们看舞狮看得非常过瘾,一个劲地拍手叫好。
待到陈帆祝辞结束,售房就正式开始了。几张桌子一溜儿排开,分成三个区域:作坊或店铺,兴隆村的住房和金沙村的住房。
柳大老爷排在商业区第一个:“我要买兴隆村的一号工坊。”兴隆村建在开运村西边五里之外,村尾就是作坊,方便村民们做工。
排在他身后的有意见了:“一号工坊也是我想买的。”
“先到先得。”柳大老爷讲顺序。
“你是柳家大老爷吧?柳家人是昌平乡君的亲戚,是来排队做戏的吗?”那人出言无状。
“那你是陪唱戏的?我们这样一来一往,就把场子热起来了。”柳大老爷笑眯眯地提高声音,“还有谁要买一号工坊吗?唱戏就要唱热闹一点。”
有个叫阿才的乡民凑热闹了:“柳家人还需要做戏吗?他们原本可以提前买下的,偏偏还来排队。”
很多人点头,柳家人想提前买哪里,还不是昌平乡君一句话的事情?
那人不吭声了,阿才继续说:“柳大老爷想第一个支持侄女,多有情义啊。你往后面看看,柳家其他人都排在队伍最后面,把机会都优先让给你们呢。”
众人纷纷向队尾张望,还真是,最末尾的都是柳家人。
那人不作声了。柳靖汇让人把绢帛搬到桌子前。
除了铜钱,粮食和绢帛也是交易中的硬通货,尤其像买房这种大宗交易。
身后那人也是带的绢帛,买下了隔壁的二号工坊。
商业房的销售很火爆,住宅房那边没人排队。大家都围在这边,看那些有钱人买下什么位置的作坊店铺,趁势打听打听做什么生意,招工有哪些要求。买房的人也公开宣布经营内容和招工要求。
乡君府的人乐呵呵地看着,乡民们了解一下工作前景,也能促使他们买房。
现场气氛越来越热烈,很多人围在牌子面前,看着上面一会儿挂上一朵红花,一会儿又挂上一朵红花。
“他们真有钱啊,几十贯几百贯的房子说买就买,一次就全付清了。”
“还不是一家两家,是几十家。”
“我什么时候才能这么有钱啊?”
“首先你要挣到一贯钱。”
首批推出的作坊和店铺很快就销售一空,柳家还有部分人没买到。
冯夫人听着汇报,很是惊喜:“这么多人看好昌平乡?”
墨笺笑着说:“他们相信昌平乡福泽深厚,有苍天庇佑,皇恩眷顾。”
冯夫人淡淡地笑了笑:“有信心是好事。对于流民来说,能有座带宅基地的房子,正式落户,是最好的选择。两百文的首付款也是很多人拿得出的,可是五年十年的还贷期,他们能承受?你们能放心?”
也不怕有什么变数?
章辞说:“现实有多严峻,昌平乡有多好,他们都很清楚。我朝现在宅基地都不免费提供了,昌平乡连房带宅基地才十贯钱二十贯钱,他们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了。”
买了作坊店铺的再次排队,办理相关凭证。
住宅房这边开始出售:小户型是三正两耳带前后院,连房带宅基地十贯钱;带两侧厢房的大户型二十贯钱。
“那是一定的,柳家现在分家了,大房做什么,我们二房自然也是要跟上的。要赚大家一起赚,要赔大家一起赔。”
众人便纷纷议论起来,去昌平乡置业的前景如何。
“那些胭脂水粉据说是乡君的婆婆从京城带来的?”有人问道。
大太太回答:“是京城的产业,但是昌平乡以后也会有的,有些匠师从京城过来了,还有绸缎产业和珠宝产业。”
“那以后昌平乡也是个买东西的新去处?”
“元丰县城和庆州城大概也会有。”
大家对于昌平乡的热情高了一点。
暄妍斋在元丰县城一炮打响,成为女子购物休闲的首选之地。
冯夫人对这种经营模式很满意:“等我回了京城,也开一家这样的,要选三层楼吗?”
陈帆给她添茶:“如果商品种类多,可以做到三层,最好是有中庭,这样视线开阔。”
“那样的房子有很多,茶楼戏楼客栈大多是这种模式。”
“可以把小孩子用的也带上,做了母亲的都喜欢帮孩子买买买。”
冯夫人笑了:“那要不要把老人的也上?”
“也可以啊,从出生到年老,都有。”陈帆笑着说。
廿二这天,大家回到了昌平乡。墨笺和秦筝来汇报建房进度。
冯夫人抿了一口茶,笑道:“我打理过这么多产业,还是第一次经历大批量卖房子呢。有意思。”
秦筝面带微笑,继续汇报:“这几天乡民们都把新房子里里外外看了几遍,其他州县的也有很多人过来看。”
“那些人住哪里?”冯夫人问。
“文昌客栈已经开始营业了,这是乡君府经营的客栈。”墨笺说。
冯夫人点了点头:“乡民们对贷款买房持何种态度?”
墨笺回答:“想买房的从挖地基那天起,就已经在考虑了,这些天又咨询了好几次,各项条款都清楚,要准备的首付也会去准备。”
随着售房日期的临近,入住文昌客栈的人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新房子那里走参观咨询。
柳家人来了,除了老太太和几个女孩子,其他人都住进了文昌客栈,说是要体验体验。
老太太心情特别好,跟陈帆聊着各家的生意,对柳怀珊的婚事表示满意。
“就是如慧那丫头还没着落。”老太太有点担忧。
陈帆自是要劝慰一番:“五妹妹定会有个好姻缘的。虽说是个庶女,柳家也没委屈了她,该学的本事她都没落下,男方家庭考虑到这点,会看重五妹妹的。再说她还有柳家这个大靠山呢。”
老太太不由得笑了:“柳家算是什么靠山哟,就是个农户出身的商户人家。”
“家大业大,这是许多官宦之家都没有的。”陈帆正色道。
“我也不强求对方是个读书的,只要踏实肯干,对丫头好就成。最好是正妻,别再去做什么姨娘。”老太太一片苦心。
三月廿八,春季的最后一天,新房出售仪式正式在乡君府前拉开帷幕。乡君府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
广场上竖着三块大牌子,画着村子和店铺的平面图。每卖出一座房,就会在相应位置上挂一朵红花。
开售仪式非常隆重,除了爆竹和红绸,乡君府还请了舞狮队,铜锣大鼓敲得热闹非凡。甭管买不买房,乡民们看舞狮看得非常过瘾,一个劲地拍手叫好。
待到陈帆祝辞结束,售房就正式开始了。几张桌子一溜儿排开,分成三个区域:作坊或店铺,兴隆村的住房和金沙村的住房。
柳大老爷排在商业区第一个:“我要买兴隆村的一号工坊。”兴隆村建在开运村西边五里之外,村尾就是作坊,方便村民们做工。
排在他身后的有意见了:“一号工坊也是我想买的。”
“先到先得。”柳大老爷讲顺序。
“你是柳家大老爷吧?柳家人是昌平乡君的亲戚,是来排队做戏的吗?”那人出言无状。
“那你是陪唱戏的?我们这样一来一往,就把场子热起来了。”柳大老爷笑眯眯地提高声音,“还有谁要买一号工坊吗?唱戏就要唱热闹一点。”
有个叫阿才的乡民凑热闹了:“柳家人还需要做戏吗?他们原本可以提前买下的,偏偏还来排队。”
很多人点头,柳家人想提前买哪里,还不是昌平乡君一句话的事情?
那人不吭声了,阿才继续说:“柳大老爷想第一个支持侄女,多有情义啊。你往后面看看,柳家其他人都排在队伍最后面,把机会都优先让给你们呢。”
众人纷纷向队尾张望,还真是,最末尾的都是柳家人。
那人不作声了。柳靖汇让人把绢帛搬到桌子前。
除了铜钱,粮食和绢帛也是交易中的硬通货,尤其像买房这种大宗交易。
身后那人也是带的绢帛,买下了隔壁的二号工坊。
商业房的销售很火爆,住宅房那边没人排队。大家都围在这边,看那些有钱人买下什么位置的作坊店铺,趁势打听打听做什么生意,招工有哪些要求。买房的人也公开宣布经营内容和招工要求。
乡君府的人乐呵呵地看着,乡民们了解一下工作前景,也能促使他们买房。
现场气氛越来越热烈,很多人围在牌子面前,看着上面一会儿挂上一朵红花,一会儿又挂上一朵红花。
“他们真有钱啊,几十贯几百贯的房子说买就买,一次就全付清了。”
“还不是一家两家,是几十家。”
“我什么时候才能这么有钱啊?”
“首先你要挣到一贯钱。”
首批推出的作坊和店铺很快就销售一空,柳家还有部分人没买到。
冯夫人听着汇报,很是惊喜:“这么多人看好昌平乡?”
墨笺笑着说:“他们相信昌平乡福泽深厚,有苍天庇佑,皇恩眷顾。”
冯夫人淡淡地笑了笑:“有信心是好事。对于流民来说,能有座带宅基地的房子,正式落户,是最好的选择。两百文的首付款也是很多人拿得出的,可是五年十年的还贷期,他们能承受?你们能放心?”
也不怕有什么变数?
章辞说:“现实有多严峻,昌平乡有多好,他们都很清楚。我朝现在宅基地都不免费提供了,昌平乡连房带宅基地才十贯钱二十贯钱,他们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了。”
买了作坊店铺的再次排队,办理相关凭证。
住宅房这边开始出售:小户型是三正两耳带前后院,连房带宅基地十贯钱;带两侧厢房的大户型二十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