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粉条产业化发展
陈帆有点难为情:“我们只备了一些水应急,好像考虑不周?”
章辞亲了一下她的额头:“那也是我们两人都考虑不周,想到了,但是没想太深,准备也不充分。”
“这次多装点水过去?正好家里还有艘船,衣服和布匹也多带些过去,还有空坛子。”用来装骨灰。
燕筇派人去小溪取水,装了一坛又一坛。各种物资也都装了一些。
“我去问问那些学子,想历练的可以一起去。”章辞说了想法。
他真的去问了,有五名学子愿意去赈灾。陈建和大兴县丞的嫡幼子吴启升也说要去。
“你们经过爹娘同意了吗?”这点时间还来不及传信过去呢。
“我来的时候,我爹就说了,服从乡君和章公子的安排。”
“我没安排你去灾区。”陈帆和章辞齐齐否认。
吴启升笑了:“我自己要去的,但也是遵从我爹嘱咐的。你们安排的事,我能做的就一定要做。”
这吴启升有胆量,他爹也是真舍得。
一切准备妥当,大船就出发了。
陈帆带着人做粉条:把淀粉加水搅拌,用滤网过一遍,往模具中倒一层,上锅蒸几分钟;再倒第二层蒸一蒸;再依次蒸至第六层。
“每一层都要确保蒸熟,不能有白芯。”陈帆指着蒸熟的红薯粉对大家说。
蒸熟的红薯粉是一整块的,倒出来之后,用轻薄细密的布蒙上。
“这样可以防止风干。把它放在通风处晾晒两天,直到完全变硬。”
这一步乡民们可以在家里完成。
两天后,乡民们又来了。陈帆用定制的刨丝器将红薯刨成粉丝。
“我家里没这种工具。”有的乡民说。
“可以用刀切,切成一条条的宽粉。”陈帆切给大家看了看,“这就像面条一样,吃的时候先泡软了再下锅。”
“这样做很麻烦,一批货要等几天。”有人感叹。
“成本也高,好几斤红薯才能出一斤粉条。”有人心疼。
“那得卖贵一点,可是在村里卖不起价,得卖给饭店。”有人很清楚价钱定位。
有人很为难:“我做饭不行,不能做出好吃的菜来诱惑店家买我的粉条。”
“你们可以做好了卖给乡君府。”陈帆提供了销路。
“我们还是来做工吧,乡君你付工钱就好。一起做也能保证做出来的粉条是一样的。”
这见识很高啊,陈帆看了她一眼,是一个孕妇,叫张桃花。
合着忙了这么多天,一个家庭作坊都没带出来,就是培训了一批员工?
“你们住得都有点散,上工不太方便。”陈帆指出了实际问题。
“每村都有好几个人,可以几个人一起在村上做。”林桂花说。这又回到小作坊的模式上来了。
“相邻的两个村也可以一起做。”张桃花想到了合并劳动力。
陈帆给了他们一颗定心丸:“多少红薯出一斤粉,会核算成本,再算上人工,会给你们一个有利的收购价。”
“那我们还是自己做吧,做好了卖给乡君。”乡民们都同意了。
“我们在家也能做生意了?”老汉肖林有点激动。他有一条腿不太好,去不了作坊,在家里做粉条这样的活他还是欣然接受的。
“是的,”陈帆点了点头,“我可以定期派人去收。”
肖林更激动,弯着腰连声说谢谢。
弄清了粉丝和粉条的粗细要求,乡民们就走了。陈帆拿出了裱花袋,教孩子们另外一种方法。
红薯淀粉加入数倍清水和微量的盐,倒入锅中,烧中火熬成透明黏稠的熟芡;再倒入干粉揉各均匀,抓起来就有拉丝不断的效果。
接下来就是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了。将熟芡装入裱花袋,孩子们轮流上前,挤入开水锅,水中的圆粉越来越多,大家的欢呼声也越来越响。
煮两三分钟煮至透明,捞出来过凉水,陈雅用手扯了扯,非常劲道。
酸辣汤已经做好了,每人夹了些圆粉倒进酸辣汤里,埋头吃了起来。
“去年为什么没做呢?”陈忠梁想不明白,“这么好吃。”
“去年的春薯不多,还要卖到北方去。做小吃的话后续供应不上。”陈秀分析。
“家里可以吃啊。”
“家里不是做了很多红薯干和薯片么?还做了很多吃法呢。一年做太多样很难形成产业。”陈秀说得煞有介事。
陈忠梁想了想,没反驳。
陈帆每天都用粉丝或粉条做一道菜,厨娘和孩子都跟着学。
乡民们的粉条和粉丝很快就供出了第一批货,陈帆付了钱,让人送到了元丰县,做酸辣粉、炒河粉、粉条丸子、粉条蒸肉……
只要一直这么做下去,做粉条卖粉条都可以产业化发展。
咸淳县的救灾很有秩序,有墨笺他们在,百姓没有不听话的,叫他们做的都规矩规矩去做,不准他们做的谁也不敢去做。
吴启升跟陈建咬耳朵:“要是没有他们三个,我们带人救灾,会如何?”
“我们苦口婆心,声嘶力竭,灾民呼天抢地,一片混乱。”陈建没给自己留面子。
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明白了。仁心要有,规矩也要有,这两年他们领教得很透彻,就是不知道他们去主事的时候,能做到什么程度。
“陈公子吴公子,远处有一群灾民向我们这里冲过来。”村民单小文跑过来汇报。
“冲过来?他们还有力气冲过来?”吴启升惊讶。
两人立即往那个方向跑过去,远远地就看到黑压压的一群,在向这边迅速移动。
陈建摸了摸下巴:“我想看看他们能跑多少路。”
站了十五分钟,那片人群的移动速度就慢下来了,还出现了速度不同的几股人流。
“山下有谁在负责吗?”吴启升问道。
“墨大人到缃简大人那边去了,有护院在的。”单小文说。
心里咯噔一下,陈建和吴启升都抽了自己一巴掌,聊什么不好,偏要聊他们如何应付?
三人迅速下山,去和护院汇合。叫百姓们往后撤了撤,把能吃的东西都端出来,做好相应准备,他们就戴上口罩,站到了最前沿。
灾民们慢慢到了面前,护院队长阿锋抽出了刀,副队长阿鸿举起了鞭子。
章辞亲了一下她的额头:“那也是我们两人都考虑不周,想到了,但是没想太深,准备也不充分。”
“这次多装点水过去?正好家里还有艘船,衣服和布匹也多带些过去,还有空坛子。”用来装骨灰。
燕筇派人去小溪取水,装了一坛又一坛。各种物资也都装了一些。
“我去问问那些学子,想历练的可以一起去。”章辞说了想法。
他真的去问了,有五名学子愿意去赈灾。陈建和大兴县丞的嫡幼子吴启升也说要去。
“你们经过爹娘同意了吗?”这点时间还来不及传信过去呢。
“我来的时候,我爹就说了,服从乡君和章公子的安排。”
“我没安排你去灾区。”陈帆和章辞齐齐否认。
吴启升笑了:“我自己要去的,但也是遵从我爹嘱咐的。你们安排的事,我能做的就一定要做。”
这吴启升有胆量,他爹也是真舍得。
一切准备妥当,大船就出发了。
陈帆带着人做粉条:把淀粉加水搅拌,用滤网过一遍,往模具中倒一层,上锅蒸几分钟;再倒第二层蒸一蒸;再依次蒸至第六层。
“每一层都要确保蒸熟,不能有白芯。”陈帆指着蒸熟的红薯粉对大家说。
蒸熟的红薯粉是一整块的,倒出来之后,用轻薄细密的布蒙上。
“这样可以防止风干。把它放在通风处晾晒两天,直到完全变硬。”
这一步乡民们可以在家里完成。
两天后,乡民们又来了。陈帆用定制的刨丝器将红薯刨成粉丝。
“我家里没这种工具。”有的乡民说。
“可以用刀切,切成一条条的宽粉。”陈帆切给大家看了看,“这就像面条一样,吃的时候先泡软了再下锅。”
“这样做很麻烦,一批货要等几天。”有人感叹。
“成本也高,好几斤红薯才能出一斤粉条。”有人心疼。
“那得卖贵一点,可是在村里卖不起价,得卖给饭店。”有人很清楚价钱定位。
有人很为难:“我做饭不行,不能做出好吃的菜来诱惑店家买我的粉条。”
“你们可以做好了卖给乡君府。”陈帆提供了销路。
“我们还是来做工吧,乡君你付工钱就好。一起做也能保证做出来的粉条是一样的。”
这见识很高啊,陈帆看了她一眼,是一个孕妇,叫张桃花。
合着忙了这么多天,一个家庭作坊都没带出来,就是培训了一批员工?
“你们住得都有点散,上工不太方便。”陈帆指出了实际问题。
“每村都有好几个人,可以几个人一起在村上做。”林桂花说。这又回到小作坊的模式上来了。
“相邻的两个村也可以一起做。”张桃花想到了合并劳动力。
陈帆给了他们一颗定心丸:“多少红薯出一斤粉,会核算成本,再算上人工,会给你们一个有利的收购价。”
“那我们还是自己做吧,做好了卖给乡君。”乡民们都同意了。
“我们在家也能做生意了?”老汉肖林有点激动。他有一条腿不太好,去不了作坊,在家里做粉条这样的活他还是欣然接受的。
“是的,”陈帆点了点头,“我可以定期派人去收。”
肖林更激动,弯着腰连声说谢谢。
弄清了粉丝和粉条的粗细要求,乡民们就走了。陈帆拿出了裱花袋,教孩子们另外一种方法。
红薯淀粉加入数倍清水和微量的盐,倒入锅中,烧中火熬成透明黏稠的熟芡;再倒入干粉揉各均匀,抓起来就有拉丝不断的效果。
接下来就是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了。将熟芡装入裱花袋,孩子们轮流上前,挤入开水锅,水中的圆粉越来越多,大家的欢呼声也越来越响。
煮两三分钟煮至透明,捞出来过凉水,陈雅用手扯了扯,非常劲道。
酸辣汤已经做好了,每人夹了些圆粉倒进酸辣汤里,埋头吃了起来。
“去年为什么没做呢?”陈忠梁想不明白,“这么好吃。”
“去年的春薯不多,还要卖到北方去。做小吃的话后续供应不上。”陈秀分析。
“家里可以吃啊。”
“家里不是做了很多红薯干和薯片么?还做了很多吃法呢。一年做太多样很难形成产业。”陈秀说得煞有介事。
陈忠梁想了想,没反驳。
陈帆每天都用粉丝或粉条做一道菜,厨娘和孩子都跟着学。
乡民们的粉条和粉丝很快就供出了第一批货,陈帆付了钱,让人送到了元丰县,做酸辣粉、炒河粉、粉条丸子、粉条蒸肉……
只要一直这么做下去,做粉条卖粉条都可以产业化发展。
咸淳县的救灾很有秩序,有墨笺他们在,百姓没有不听话的,叫他们做的都规矩规矩去做,不准他们做的谁也不敢去做。
吴启升跟陈建咬耳朵:“要是没有他们三个,我们带人救灾,会如何?”
“我们苦口婆心,声嘶力竭,灾民呼天抢地,一片混乱。”陈建没给自己留面子。
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明白了。仁心要有,规矩也要有,这两年他们领教得很透彻,就是不知道他们去主事的时候,能做到什么程度。
“陈公子吴公子,远处有一群灾民向我们这里冲过来。”村民单小文跑过来汇报。
“冲过来?他们还有力气冲过来?”吴启升惊讶。
两人立即往那个方向跑过去,远远地就看到黑压压的一群,在向这边迅速移动。
陈建摸了摸下巴:“我想看看他们能跑多少路。”
站了十五分钟,那片人群的移动速度就慢下来了,还出现了速度不同的几股人流。
“山下有谁在负责吗?”吴启升问道。
“墨大人到缃简大人那边去了,有护院在的。”单小文说。
心里咯噔一下,陈建和吴启升都抽了自己一巴掌,聊什么不好,偏要聊他们如何应付?
三人迅速下山,去和护院汇合。叫百姓们往后撤了撤,把能吃的东西都端出来,做好相应准备,他们就戴上口罩,站到了最前沿。
灾民们慢慢到了面前,护院队长阿锋抽出了刀,副队长阿鸿举起了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