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平安归来
“那就继续研制。”皇帝很干脆。
昌平乡的棉花丰收了。陈帆叫每家派出一人,集中起来,跟着种过棉花的佃农们学习摘棉花。
乡民们都是第一次自己种棉花,看着那些毛茸茸的白色花朵都很稀奇。很多人跟玩似的摘一朵捏一朵,还放在手里扯一扯。
有人很大方地说:“我家今年要再做几床棉被,保证每个人都能盖上棉被。”
“我家也是。我还要把棉花塞到衣服里,穿着暖和一点。”
佃农们开始教大家摘棉花,摘回去怎么处理,怎么晒。学得差不多了,家家户户就开始收棉花。
戚里正过来汇报:“这批棉花都种得很好,四百斤到五百斤不等。沙壤地那边听说有六七百斤。”
陈帆点头:“相差一百斤也是很明显,有问过原因吗?”
“有些是浇水不当,有些可能是土质原因。”里正不是很清楚。
陈帆说:“种棉花的土不能太黏,要颗粒粗透水性好的;施点绿肥改善一下土质,松针也是很好的;明年记得深翻,施足底肥。”
比丰收消息更令人激动的,是昌平乡的赈灾人员终于要回来了。陈帆和章辞领着乡君府的人亲自到河堤上迎接,许多百姓也围过来了。
大船缓缓靠近,岸上锣鼓喧天,爆竹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
墨笺三人率先走了出来,健壮的身影登时给百姓们吃了一颗定心丸,相信他们的亲人也可以这么健壮地走出来。
接下来是村民们,排着队走下甲板,岸上欢呼声不断,都在呼喊着他们的名字。
他们都被各自的家人围住了,从上到下摸一摸,看一看,确认看着没事,才激动地抱着大哭。
书生们是走在最后面的,看起来特别从容。可是他们的家人就不从容了,抱着他们又是哭又是笑。
陈建和吴启升的爹娘也来了,也抱着儿子热泪盈眶。
柳家也有人在。陈建看到了柳怀珊,笑了笑。
等大家情绪宣泄得差不多了,墨笺抬了抬手,现场逐渐安静下来。
陈帆满面笑容,大声说道:“欢迎各位赈灾壮士平安归来!”
“平安归来!”人群齐声喊道。
赈灾人员排成了队。陈帆问他们:“赈灾补贴都领到了吗?”
“领到了!多谢乡君!”众人响亮地回答。
这次出去赈灾,乡君府给出的补贴是每人每天五十文钱,路上补贴是每人每天十文钱。在回程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在船上领到补贴。
陈帆说:“这次赈灾,你们的表现都非常好,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累。特别是于金保,面对恶徒胆大心细,及时预警,保护了自己,更是保护了大家。乡君府会对你们进行奖励!”
人群欢呼起来,对他们投去敬佩的目光。
一行人挑着西瓜走了过来,众人纷纷让开一条路,热切地看着那些西瓜。
“每人奖励一个西瓜!”陈帆大声宣布。
“噢——”堤坝上山呼海啸,那可是西瓜啊,京城卖到三十贯一个的西瓜啊。
除了护院是神色平静的,其他赈灾的人都笑得咧开了嘴。秦筝报一个名字,章辞发一个西瓜,人群就一阵欢呼。无数目光在那些西瓜上扫来扫去,看起来都差不多,挑选得真匀称。
于金保是最后一个,他的西瓜是大一号的。场上的欢呼声更响亮了。
章辞叮嘱:“大家一定要把西瓜捧好,摔地上可就吃不到了。”
那些人立即把西瓜抱在了怀里。
章辞指着河堤下的一排牛车说:“今天给大家安排了牛车,送各位壮士回村。”
全场的欢呼声像海啸一般。
七家渡的村民很客气:“我们离得很近,走回去就好。牛车给路远的人坐吧。”
开运村的两人也表态:“我们也离得近,可以走走。”
章辞淡笑:“顺路坐过去,不用客气。”
陈帆转身,乡民们三五成群地向各处散开。有很多人想去抱西瓜,却又不敢争抢,说好了谁去抱,才敢小心翼翼地接过西瓜。
一行人走回了乡君府。
陈建跟父母说了一声,就走到柳二老爷夫妇面前,行了一礼:“见过岳父岳母,小婿平安归来。”
柳家夫妇二人有点不好意思,这么早就喊岳父岳母了?
吴启升起哄:“陈兄这嘴是抹了蜜吧?二老都要甜到心里了。”
陈建脸红了,瞪了吴启升一眼。
他又看向柳怀珊,行了一礼,却只见嘴唇蠕动,听不到声音。
吴启升张嘴又想调侃,被吴县丞瞅了一眼,闭上了嘴。
柳怀珊还了一礼,说:“你能平安归来,是最大的喜事。大家都可以安心了。”
大家都坐下来叙旧。
章辞说:“陈公子和吴公子心怀百姓,能力出众,这次赈灾表现得非常出色。他日高中为官,定是造福一方的好官。”
陈家人和吴家人都喜笑颜开,谦虚了几句。
章辞看了看陈吴二人,说:“你们辛苦了这么久,按理是要多休息几天的,但是州试就在眼前,所以只能明天休息一天,后天回书院。”
吴县丞连连点头:“是要抓紧。”
吴启升想证明一下自己的努力:“我和陈兄每天都探讨功课的,在船上在山上都没懈怠。”
章辞点头:“策论最重要是结合实际。这次你们亲历赈灾,有了深切感受,文章会更加言之有物。”
陈吴两家人又咧嘴笑了。
大家热热闹闹地聊着天,吃过饭,回到客院后,两家人又细细地问他们在咸淳县的经历。
陈建出了院子,想去找柳怀珊,站在院门外却不好意思敲门。
燕筇笑着走了过来:“需要我去请柳姑娘出来吗?”
陈建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燕筇飞身进院,敲了敲门,和开门的丫环说了一句。没多久,柳怀珊就跟着她出来了。
陈建不会轻功,只能带着怀珊散步。
吴县丞看着儿子:“听说崔公子离开许久了?”
吴启升点头:“章公子说他去京城了。”
吴县丞疑惑,但也没再问,叮嘱儿子好好读书,争取通过州试。
戚文瑶笑了:“我儿不用有压力,你才十七岁,三年后才二十岁。这次考不上也不碍事,就当是见识见识。”
“娘你要相信我,章公子说我学问扎实,文章写得不错,很有希望通过州试的。”
戚文瑶没当回事:“那也才州试呢,明年省试还不知道能不能过,章公子是安慰你呢。”
吴启升想说什么,忍住了。现在说什么都是空的,考上了才是真的。
谈了考试,绕不开的催婚话题又来了。
戚文瑶笑眯眯地看着儿子:“你觉得陈月姑娘怎么样?”
昌平乡的棉花丰收了。陈帆叫每家派出一人,集中起来,跟着种过棉花的佃农们学习摘棉花。
乡民们都是第一次自己种棉花,看着那些毛茸茸的白色花朵都很稀奇。很多人跟玩似的摘一朵捏一朵,还放在手里扯一扯。
有人很大方地说:“我家今年要再做几床棉被,保证每个人都能盖上棉被。”
“我家也是。我还要把棉花塞到衣服里,穿着暖和一点。”
佃农们开始教大家摘棉花,摘回去怎么处理,怎么晒。学得差不多了,家家户户就开始收棉花。
戚里正过来汇报:“这批棉花都种得很好,四百斤到五百斤不等。沙壤地那边听说有六七百斤。”
陈帆点头:“相差一百斤也是很明显,有问过原因吗?”
“有些是浇水不当,有些可能是土质原因。”里正不是很清楚。
陈帆说:“种棉花的土不能太黏,要颗粒粗透水性好的;施点绿肥改善一下土质,松针也是很好的;明年记得深翻,施足底肥。”
比丰收消息更令人激动的,是昌平乡的赈灾人员终于要回来了。陈帆和章辞领着乡君府的人亲自到河堤上迎接,许多百姓也围过来了。
大船缓缓靠近,岸上锣鼓喧天,爆竹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
墨笺三人率先走了出来,健壮的身影登时给百姓们吃了一颗定心丸,相信他们的亲人也可以这么健壮地走出来。
接下来是村民们,排着队走下甲板,岸上欢呼声不断,都在呼喊着他们的名字。
他们都被各自的家人围住了,从上到下摸一摸,看一看,确认看着没事,才激动地抱着大哭。
书生们是走在最后面的,看起来特别从容。可是他们的家人就不从容了,抱着他们又是哭又是笑。
陈建和吴启升的爹娘也来了,也抱着儿子热泪盈眶。
柳家也有人在。陈建看到了柳怀珊,笑了笑。
等大家情绪宣泄得差不多了,墨笺抬了抬手,现场逐渐安静下来。
陈帆满面笑容,大声说道:“欢迎各位赈灾壮士平安归来!”
“平安归来!”人群齐声喊道。
赈灾人员排成了队。陈帆问他们:“赈灾补贴都领到了吗?”
“领到了!多谢乡君!”众人响亮地回答。
这次出去赈灾,乡君府给出的补贴是每人每天五十文钱,路上补贴是每人每天十文钱。在回程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在船上领到补贴。
陈帆说:“这次赈灾,你们的表现都非常好,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累。特别是于金保,面对恶徒胆大心细,及时预警,保护了自己,更是保护了大家。乡君府会对你们进行奖励!”
人群欢呼起来,对他们投去敬佩的目光。
一行人挑着西瓜走了过来,众人纷纷让开一条路,热切地看着那些西瓜。
“每人奖励一个西瓜!”陈帆大声宣布。
“噢——”堤坝上山呼海啸,那可是西瓜啊,京城卖到三十贯一个的西瓜啊。
除了护院是神色平静的,其他赈灾的人都笑得咧开了嘴。秦筝报一个名字,章辞发一个西瓜,人群就一阵欢呼。无数目光在那些西瓜上扫来扫去,看起来都差不多,挑选得真匀称。
于金保是最后一个,他的西瓜是大一号的。场上的欢呼声更响亮了。
章辞叮嘱:“大家一定要把西瓜捧好,摔地上可就吃不到了。”
那些人立即把西瓜抱在了怀里。
章辞指着河堤下的一排牛车说:“今天给大家安排了牛车,送各位壮士回村。”
全场的欢呼声像海啸一般。
七家渡的村民很客气:“我们离得很近,走回去就好。牛车给路远的人坐吧。”
开运村的两人也表态:“我们也离得近,可以走走。”
章辞淡笑:“顺路坐过去,不用客气。”
陈帆转身,乡民们三五成群地向各处散开。有很多人想去抱西瓜,却又不敢争抢,说好了谁去抱,才敢小心翼翼地接过西瓜。
一行人走回了乡君府。
陈建跟父母说了一声,就走到柳二老爷夫妇面前,行了一礼:“见过岳父岳母,小婿平安归来。”
柳家夫妇二人有点不好意思,这么早就喊岳父岳母了?
吴启升起哄:“陈兄这嘴是抹了蜜吧?二老都要甜到心里了。”
陈建脸红了,瞪了吴启升一眼。
他又看向柳怀珊,行了一礼,却只见嘴唇蠕动,听不到声音。
吴启升张嘴又想调侃,被吴县丞瞅了一眼,闭上了嘴。
柳怀珊还了一礼,说:“你能平安归来,是最大的喜事。大家都可以安心了。”
大家都坐下来叙旧。
章辞说:“陈公子和吴公子心怀百姓,能力出众,这次赈灾表现得非常出色。他日高中为官,定是造福一方的好官。”
陈家人和吴家人都喜笑颜开,谦虚了几句。
章辞看了看陈吴二人,说:“你们辛苦了这么久,按理是要多休息几天的,但是州试就在眼前,所以只能明天休息一天,后天回书院。”
吴县丞连连点头:“是要抓紧。”
吴启升想证明一下自己的努力:“我和陈兄每天都探讨功课的,在船上在山上都没懈怠。”
章辞点头:“策论最重要是结合实际。这次你们亲历赈灾,有了深切感受,文章会更加言之有物。”
陈吴两家人又咧嘴笑了。
大家热热闹闹地聊着天,吃过饭,回到客院后,两家人又细细地问他们在咸淳县的经历。
陈建出了院子,想去找柳怀珊,站在院门外却不好意思敲门。
燕筇笑着走了过来:“需要我去请柳姑娘出来吗?”
陈建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燕筇飞身进院,敲了敲门,和开门的丫环说了一句。没多久,柳怀珊就跟着她出来了。
陈建不会轻功,只能带着怀珊散步。
吴县丞看着儿子:“听说崔公子离开许久了?”
吴启升点头:“章公子说他去京城了。”
吴县丞疑惑,但也没再问,叮嘱儿子好好读书,争取通过州试。
戚文瑶笑了:“我儿不用有压力,你才十七岁,三年后才二十岁。这次考不上也不碍事,就当是见识见识。”
“娘你要相信我,章公子说我学问扎实,文章写得不错,很有希望通过州试的。”
戚文瑶没当回事:“那也才州试呢,明年省试还不知道能不能过,章公子是安慰你呢。”
吴启升想说什么,忍住了。现在说什么都是空的,考上了才是真的。
谈了考试,绕不开的催婚话题又来了。
戚文瑶笑眯眯地看着儿子:“你觉得陈月姑娘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