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赐府邸,棉被脱销
圣旨表彰了昌平乡对救灾和恢复生产作出的巨大贡献,特赐府邸一座,黄金百两。
又是黄金?这朝廷的黄金很多啊。
萧公公递上一份清单,笑眯眯地说:“圣上还有其它赏赐给乡君,请乡君查收。”
赏赐自然又是装了十抬箱子。
章辞请萧公公等人进府喝茶,陈帆去准备一些东西。
萧公公将一个小盒子放到桌上,说:“这是房契和令牌,请保管好。明年圣上寿辰,请乡君府前往赴宴。”
章辞应下:“请公公向圣上转达我们的敬意,祝他老人家洪福齐天,祝我大襄朝万世永昌。”
有绣娘进来,章辞说:“本乡正在制作棉衣,公公来得巧,今儿就让绣娘为公公做件衣裳。”
萧公公自然是乐意的,绣娘很快就量好尺寸,退了出去。
萧公公乐呵呵地:“前阵子送过去的吉贝,圣上非常喜欢,对棉花这个名字也非常喜欢。宫中内务府已经安排匠人学会了做棉被,圣上用着既暖和又舒适,圣心甚悦。”
章辞笑道:“萧公公一路辛苦了,希望两床棉被能让萧公公睡得舒服些。”
萧公公喜不自胜:“多谢乡君和章公子。”
来传个圣旨送个赏赐,还开来一艘大船,陈帆不多备点东西都感觉对不起这船的规格。
昌平乡今年种了很多糯米,秋收后送上去一些,这次又装了一万斤。各种豆子、蔬菜和坛坛罐罐占了很多地方,再加上棉被,和一抬抬的礼物箱子,到了京城还得搬很多趟呢。
货都搬到船上了,萧公公的棉也做好了。
“府上绣娘真是利索。”萧公公夸了一句,就乐呵呵地换上了棉衣,立刻感到浑身都暖暖的。
“还真是暖和。”他很欣喜。
等到大船离开,赏赐被抬进了正屋。做好登记,陈帆就让孩子们选两样自己喜欢的。
孩子们各自选了件书画作品,对珠宝首饰没多大兴致,他们这年纪还用不上太多首饰。但是陈帆让他们每人都选,说是可以留作聘礼或嫁妆。
陈雅笑嘻嘻道:“那也不用这么急啊,放在库房里又不会跑,让我们选我们还得费心保管。”
陈帆笑道:“就是要学会打理自己的财产啊。”
孩子们点头,认认真真地挑选首饰和布料。
“刚才还说不要,现在挑得这么认真,都像心里有人似的。弟弟们有谁需要我去提亲吗?”
几个男孩子手一顿,陈忠檐做了他们的嘴替:“让我们选礼物的是大姐,打趣我们的又是大姐,我们太难了。”
“呀,七弟也会说这么可爱的话?”陈帆眨了睡眼,陈忠檐脸红了。
陈雅笑眯眯地说:“七哥脸红的时候真可爱。”
陈忠檐瞋了她一眼,脸更红了。
京城的人被一群挑夫吸引了。他们都挑着一对箩筐,洁白蓬松的棉花堆得高高的,在微冷的初冬送来一份暖意。
“真有趣啊,看着就想摸。”
“一定特别松软。”
“听说这就是吉贝,现在叫棉花。这东西可金贵了,现在只有达官贵人才用得起吧?”
“昌平乡去年种成功了,今年家家户户都在种。上次送稻谷进京的时候送来很多棉花和种子呢,明年就能推广种植了。我们说不定很快就能买得起了。”
“又是昌平乡,总能把庄稼种得这么好。”
“可不是嘛,南方全都种上高产水稻了,我朝的粮食一下子就充足了许多,小麦也让北方很多田都高产了。”
“还有救灾的功劳呢。”
一辆无蓬马车上铺着两床棉被,让人看着特别想躺上去。人群边看边议论,有些人一路跟着走到了昌和布庄。
昌和布庄门前搭了个一米二宽的床架子,很多人好奇地张望着。
铺上棉被,伙计笑着对大家说:“这棉被大家可以摸一摸,压一压,但是不能抠,不然棉花会跑掉的”。
一排衣架推了出来,上面挂着一排棉衣。
“这些棉衣大家可以试穿一下。感受棉花带给大家的这份温暖。”
有胆子的便立即取了一套棉衣穿上,众人都睁大眼睛期待着。
“真的好暖和。”那些人喜不自胜。
舍不得脱怎么办?
很不情愿地脱下棉衣,他们立即就感觉到冷,都缩了缩身子。
棉衣棉被的消息四处传播,很快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了。众人反应各不相同。
后宫娘娘的家人知道棉被的好。虽然位分高的可以盖蚕丝被,但是棉被的厚实却给了她们不一样的安全感,感觉浑身都被包裹着,才更有过冬的感觉。位分低的嫔妃就更喜欢了,以往她们冬天常常觉得冷,现在有棉被了,寒冷和孤寂也似乎被隔绝了。
听说布庄有棉被,他们就毫不犹豫派人过来买。有人想试试效果,也派人过来买棉被,垫一床,盖一床。睡了两天,就果断来补货。
看到这些人大量扫货,持观望态度的人家也赶紧进货,生怕晚了买不到。睡上两天,都觉得太值了。
短短一周时间,布庄的棉被就脱销了。
出手晚的只能暗自惋惜。
棉被用得好,大家就想试试棉衣。布庄里天天宾客盈门,令很多世家大族羡慕嫉妒恨。
“想不到一个小小的昌平乡,竟能种出这么多棉花,还把棉被和棉衣做得这么好。”
“以前要从远处进货,虽然卖得了高价,可是成本巨大。果然还是自己生产最可靠。”有这些想法的,便去买棉花种子和种植书籍。
陈月的四季鲜农产品店做了波棉花种子的生意,冯夫人书斋的书也生意兴隆,又收到了几家的羡慕嫉妒恨。
太子妃的母亲卢氏进了宫,跟女儿说着这些事。
“想不到那昌平乡竟是这么能赚钱。”卢谨乔有点酸,“将来陈良娣的嫁妆定是很丰厚吧。”
太子妃淡笑斟茶:“昌平乡若不是有粮,有钱,圣上会赐婚?”
“话是这么说,可是良娣有钱,太子多少会给点昌平乡面子,到良娣那儿多去几趟。”卢瑾乔不悦。以前她不在意,可是昌平乡的风头越来越盛,她就开始担忧了。
太子妃神色不变:“父亲后宅有多少女人,母亲何时心急过?东宫的女人按规制就有几十个,若是我都去担忧,岂不是天天茶饭不思?朝中多少官员送了女眷来东宫,就是为了势力。”还有半句她没说,她坐在这位子上,也是为了家族权势。
卢瑾乔怔了怔,说:“东宫有多少人用上了棉被?”
又是黄金?这朝廷的黄金很多啊。
萧公公递上一份清单,笑眯眯地说:“圣上还有其它赏赐给乡君,请乡君查收。”
赏赐自然又是装了十抬箱子。
章辞请萧公公等人进府喝茶,陈帆去准备一些东西。
萧公公将一个小盒子放到桌上,说:“这是房契和令牌,请保管好。明年圣上寿辰,请乡君府前往赴宴。”
章辞应下:“请公公向圣上转达我们的敬意,祝他老人家洪福齐天,祝我大襄朝万世永昌。”
有绣娘进来,章辞说:“本乡正在制作棉衣,公公来得巧,今儿就让绣娘为公公做件衣裳。”
萧公公自然是乐意的,绣娘很快就量好尺寸,退了出去。
萧公公乐呵呵地:“前阵子送过去的吉贝,圣上非常喜欢,对棉花这个名字也非常喜欢。宫中内务府已经安排匠人学会了做棉被,圣上用着既暖和又舒适,圣心甚悦。”
章辞笑道:“萧公公一路辛苦了,希望两床棉被能让萧公公睡得舒服些。”
萧公公喜不自胜:“多谢乡君和章公子。”
来传个圣旨送个赏赐,还开来一艘大船,陈帆不多备点东西都感觉对不起这船的规格。
昌平乡今年种了很多糯米,秋收后送上去一些,这次又装了一万斤。各种豆子、蔬菜和坛坛罐罐占了很多地方,再加上棉被,和一抬抬的礼物箱子,到了京城还得搬很多趟呢。
货都搬到船上了,萧公公的棉也做好了。
“府上绣娘真是利索。”萧公公夸了一句,就乐呵呵地换上了棉衣,立刻感到浑身都暖暖的。
“还真是暖和。”他很欣喜。
等到大船离开,赏赐被抬进了正屋。做好登记,陈帆就让孩子们选两样自己喜欢的。
孩子们各自选了件书画作品,对珠宝首饰没多大兴致,他们这年纪还用不上太多首饰。但是陈帆让他们每人都选,说是可以留作聘礼或嫁妆。
陈雅笑嘻嘻道:“那也不用这么急啊,放在库房里又不会跑,让我们选我们还得费心保管。”
陈帆笑道:“就是要学会打理自己的财产啊。”
孩子们点头,认认真真地挑选首饰和布料。
“刚才还说不要,现在挑得这么认真,都像心里有人似的。弟弟们有谁需要我去提亲吗?”
几个男孩子手一顿,陈忠檐做了他们的嘴替:“让我们选礼物的是大姐,打趣我们的又是大姐,我们太难了。”
“呀,七弟也会说这么可爱的话?”陈帆眨了睡眼,陈忠檐脸红了。
陈雅笑眯眯地说:“七哥脸红的时候真可爱。”
陈忠檐瞋了她一眼,脸更红了。
京城的人被一群挑夫吸引了。他们都挑着一对箩筐,洁白蓬松的棉花堆得高高的,在微冷的初冬送来一份暖意。
“真有趣啊,看着就想摸。”
“一定特别松软。”
“听说这就是吉贝,现在叫棉花。这东西可金贵了,现在只有达官贵人才用得起吧?”
“昌平乡去年种成功了,今年家家户户都在种。上次送稻谷进京的时候送来很多棉花和种子呢,明年就能推广种植了。我们说不定很快就能买得起了。”
“又是昌平乡,总能把庄稼种得这么好。”
“可不是嘛,南方全都种上高产水稻了,我朝的粮食一下子就充足了许多,小麦也让北方很多田都高产了。”
“还有救灾的功劳呢。”
一辆无蓬马车上铺着两床棉被,让人看着特别想躺上去。人群边看边议论,有些人一路跟着走到了昌和布庄。
昌和布庄门前搭了个一米二宽的床架子,很多人好奇地张望着。
铺上棉被,伙计笑着对大家说:“这棉被大家可以摸一摸,压一压,但是不能抠,不然棉花会跑掉的”。
一排衣架推了出来,上面挂着一排棉衣。
“这些棉衣大家可以试穿一下。感受棉花带给大家的这份温暖。”
有胆子的便立即取了一套棉衣穿上,众人都睁大眼睛期待着。
“真的好暖和。”那些人喜不自胜。
舍不得脱怎么办?
很不情愿地脱下棉衣,他们立即就感觉到冷,都缩了缩身子。
棉衣棉被的消息四处传播,很快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了。众人反应各不相同。
后宫娘娘的家人知道棉被的好。虽然位分高的可以盖蚕丝被,但是棉被的厚实却给了她们不一样的安全感,感觉浑身都被包裹着,才更有过冬的感觉。位分低的嫔妃就更喜欢了,以往她们冬天常常觉得冷,现在有棉被了,寒冷和孤寂也似乎被隔绝了。
听说布庄有棉被,他们就毫不犹豫派人过来买。有人想试试效果,也派人过来买棉被,垫一床,盖一床。睡了两天,就果断来补货。
看到这些人大量扫货,持观望态度的人家也赶紧进货,生怕晚了买不到。睡上两天,都觉得太值了。
短短一周时间,布庄的棉被就脱销了。
出手晚的只能暗自惋惜。
棉被用得好,大家就想试试棉衣。布庄里天天宾客盈门,令很多世家大族羡慕嫉妒恨。
“想不到一个小小的昌平乡,竟能种出这么多棉花,还把棉被和棉衣做得这么好。”
“以前要从远处进货,虽然卖得了高价,可是成本巨大。果然还是自己生产最可靠。”有这些想法的,便去买棉花种子和种植书籍。
陈月的四季鲜农产品店做了波棉花种子的生意,冯夫人书斋的书也生意兴隆,又收到了几家的羡慕嫉妒恨。
太子妃的母亲卢氏进了宫,跟女儿说着这些事。
“想不到那昌平乡竟是这么能赚钱。”卢谨乔有点酸,“将来陈良娣的嫁妆定是很丰厚吧。”
太子妃淡笑斟茶:“昌平乡若不是有粮,有钱,圣上会赐婚?”
“话是这么说,可是良娣有钱,太子多少会给点昌平乡面子,到良娣那儿多去几趟。”卢瑾乔不悦。以前她不在意,可是昌平乡的风头越来越盛,她就开始担忧了。
太子妃神色不变:“父亲后宅有多少女人,母亲何时心急过?东宫的女人按规制就有几十个,若是我都去担忧,岂不是天天茶饭不思?朝中多少官员送了女眷来东宫,就是为了势力。”还有半句她没说,她坐在这位子上,也是为了家族权势。
卢瑾乔怔了怔,说:“东宫有多少人用上了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