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蝗灾
蝗灾!陈帆吸了口凉气。其他人也都发出一声惊呼。
她看向章辞:“情况如何了?”
章辞面色沉重:“消息传到这边需要时间,可想而知蝗灾已造成一定影响。就是不知灭蝗进行得如何。”
“南方有消息吗?”
“暂时没有,大概是先从北方发生的。我们先作好应对。”
陈家人都忙碌起来,一只只信鸽飞了出去。附近州县的收到了消息,各村里正也收到了消息。不用过来开会,里正们直接敲着锣在村上喊开了:“收稻就在眼前,时刻盯紧,谨防蝗灾。”
在村上的村民们都紧张起来。
“蝗灾要来了吗?这可怎么办啊?”
“提前抢收稻子,这个时候割下来不会有太大损失。”
“还要再等几天呢,还不够。”
护院们去各家作坊传达消息:“一旦抢收灭蝗事务开始,作坊就立即停工,让工人们都回家抢收和灭蝗。”
里正喊话:“先不要慌,现在是做好防范,一旦发现蝗虫,就立刻开始灭蝗。这蝗虫早就跟大家讲过了,是鸭子们的好粮食呢。”
村民们渐渐冷静下来。
“灭蝗的办法大家都还记得吗?”里正还有心情循循善诱。
“用火烧。”
“用网兜抓。”
“用烟熏。”
“放进烤炉烤干。”烤红薯已经在昌平乡普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烤炉。
“还有鸭子吃。”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好几种方法。
里正笑着点头:“大家都能想出办法,到时候照做就好。和家里人商量好,要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
各村也推出几人负责巡视,看到蝗虫立即汇报。
昌平乡的百姓习惯了服从,里正们很快就将事情安排妥当。
野马山和王家墩也在忙碌着,开始准备灭蝗的工具。
各县县令也忙着安排灭蝗事宜。
北方已经乱成一团,到处都有百姓在奔跑。灭蝗知识作过普及,但还是有很多百姓和官员相信蝗虫是天罚,面对蝗虫下不了手,眼睁睁看着扑天盖地的蝗虫席卷过一片片庄稼地,只剩下光秃秃的茎干,趴地上哭天喊地。
有的县敢抓蝗虫,但是动员力度不够,执行力度也不够,忙乱了两天,才开始进入正轨。
任萧艾、邓松寒他们都已做了县令,充分运用昌平乡的那套,红薯和玉米普及了,鸭子养了,网兜各家也有,官差们一路将消息传递出去,各村里正敲锣动员。
那些县都还不富裕,听着蝗虫是口粮,可以让鸭子下的蛋更大,吃庄稼的虫子就该灭,都毫不犹豫,一网兜一网兜地抓蝗虫,再放进炉子烤。
有些人试着吃了一只蝗虫,惊呼:“脆脆的,特别香。”
大家来了兴致,都尝了两只。真的好吃,于是捕蝗的劲头更足了。
南方州县都在防备。乡君府又收到了一波消息,北方蝗灾已经持续了五六天,很有可能就要波及到南方。乡君府直接下令:立即抢收稻子。
乡民们都有点心疼,但是命令已下,他们毫不犹豫开始割稻子。作坊都停工了,将工人们放回家去。
柳家人也回去安排抢收,一些作坊老板看着昌平乡的架势,也赶回家去通知家里人收稻子。
有些外来买房的没有马上抢收。他们还没习惯昌平乡的节奏。
第一天,蝗虫没来。第二天,蝗虫也没来。有些地方开始松懈了。
昌平乡的稻子已经割完一大片。各村的脱粒机都在疯狂转动。
几年时间,乡君府出资打造了百台脱粒机,还是最新的脚踏式脱料机。各村割稻的割稻,脱粒的脱粒,速度非常快。
周边的几个县已经习惯了看昌平乡的风向,昌平乡一开始抢收,他们也下了命令抢收。
那些外来户看着大家都在忙,也不敢耽搁,拿起了镰刀。
两天时间,几县的稻子就成片成片地割下,来不及脱粒的先运进仓库。
第三天,淮州上空飘来了几团乌云。
“看,那是什么?”
“蝗虫!是蝗虫!”
“蝗虫来啦!蝗虫来啦!”整个淮州都忙碌起来。
昌平乡的田地里出现了幼小的蝗虫,巡视的人立即上报。
“这蝗虫是从北方过来的,还是这边地里本就有的?”陈帆有点奇怪。
“蝗虫卵是各地都有的,平时地里也会有一些蝗虫,但是没形成气候。这样大批量的蝗虫肯定是从某个地方过来的,一路转移一路繁殖。”陈忠檩说。
淮州开始了,紧接着就是余州,平州,庆州,从西往东,从北往南,席卷而去。昌平乡的人迅速分成两批,一批抢收,一批灭蝗。
田地外围都堆上了干粪,蝗虫一来就形成一道烟雾防护圈,还有乡民挥舞着火把驱赶。突破这道烟火防线的,捕虫大军动手。
所有的鸭和鹅都变成了灭蝗大军。南方州县吃鸭肉鸭蛋已经普及,鹅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鸭和鹅大量繁殖。一进入田间,它们就迅速吃掉了大量蝗虫。
“我感觉鸭子这两天变肥了。”有人盯着鸭子嘀咕。
“吹气也没这么快吧?才两天时间呢。”有人不相信。
“真的。”
“肥不肥过两天就明显了,赶紧多抓一点吧。”
“这蝗虫来不及吃怎么办?”
“晒干烘干磨成粉啊。以后鸡鸭鹅多些口粮。”
蝗灾持续了几天,鸡鸭鹅吃了蝗虫,下的蛋明显增多,还比平时的更大。百姓们看了乐得合不拢嘴。
陈忠檐这几天迷上了用网兜捕蝗虫,一挥就是满满的一兜。
“好玩吗?”陈忠楣一边抓虫一边问他。
“不只是好玩,还有成就感。我灭蝗保粮,促进养殖。”
陈忠楣笑了:“不错不错,抓蝗虫抓出大名堂了。”
蝗灾持续了几天,百姓们忙得筋疲力尽,脸上却都是笑容。
王家墩的村民们扑完最后几只蝗虫,都坐在田间松了口气。
“还好收割早,打下了很多谷子。田里的谷子也保住了很多。”
“幸亏现在产量高,就算损失一部分,剩下的还是比以前多。”
王里正的铜锣嗓亮起来了:“各位乡亲都非常英勇,不怕蝗虫,保住了粮食,都是好样的。这次也是多亏了县衙和乡君,提前告知消息,作好了安排。以后有什么事,我们一定要听从县衙的安排,效仿乡君的做法。”
她看向章辞:“情况如何了?”
章辞面色沉重:“消息传到这边需要时间,可想而知蝗灾已造成一定影响。就是不知灭蝗进行得如何。”
“南方有消息吗?”
“暂时没有,大概是先从北方发生的。我们先作好应对。”
陈家人都忙碌起来,一只只信鸽飞了出去。附近州县的收到了消息,各村里正也收到了消息。不用过来开会,里正们直接敲着锣在村上喊开了:“收稻就在眼前,时刻盯紧,谨防蝗灾。”
在村上的村民们都紧张起来。
“蝗灾要来了吗?这可怎么办啊?”
“提前抢收稻子,这个时候割下来不会有太大损失。”
“还要再等几天呢,还不够。”
护院们去各家作坊传达消息:“一旦抢收灭蝗事务开始,作坊就立即停工,让工人们都回家抢收和灭蝗。”
里正喊话:“先不要慌,现在是做好防范,一旦发现蝗虫,就立刻开始灭蝗。这蝗虫早就跟大家讲过了,是鸭子们的好粮食呢。”
村民们渐渐冷静下来。
“灭蝗的办法大家都还记得吗?”里正还有心情循循善诱。
“用火烧。”
“用网兜抓。”
“用烟熏。”
“放进烤炉烤干。”烤红薯已经在昌平乡普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烤炉。
“还有鸭子吃。”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好几种方法。
里正笑着点头:“大家都能想出办法,到时候照做就好。和家里人商量好,要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
各村也推出几人负责巡视,看到蝗虫立即汇报。
昌平乡的百姓习惯了服从,里正们很快就将事情安排妥当。
野马山和王家墩也在忙碌着,开始准备灭蝗的工具。
各县县令也忙着安排灭蝗事宜。
北方已经乱成一团,到处都有百姓在奔跑。灭蝗知识作过普及,但还是有很多百姓和官员相信蝗虫是天罚,面对蝗虫下不了手,眼睁睁看着扑天盖地的蝗虫席卷过一片片庄稼地,只剩下光秃秃的茎干,趴地上哭天喊地。
有的县敢抓蝗虫,但是动员力度不够,执行力度也不够,忙乱了两天,才开始进入正轨。
任萧艾、邓松寒他们都已做了县令,充分运用昌平乡的那套,红薯和玉米普及了,鸭子养了,网兜各家也有,官差们一路将消息传递出去,各村里正敲锣动员。
那些县都还不富裕,听着蝗虫是口粮,可以让鸭子下的蛋更大,吃庄稼的虫子就该灭,都毫不犹豫,一网兜一网兜地抓蝗虫,再放进炉子烤。
有些人试着吃了一只蝗虫,惊呼:“脆脆的,特别香。”
大家来了兴致,都尝了两只。真的好吃,于是捕蝗的劲头更足了。
南方州县都在防备。乡君府又收到了一波消息,北方蝗灾已经持续了五六天,很有可能就要波及到南方。乡君府直接下令:立即抢收稻子。
乡民们都有点心疼,但是命令已下,他们毫不犹豫开始割稻子。作坊都停工了,将工人们放回家去。
柳家人也回去安排抢收,一些作坊老板看着昌平乡的架势,也赶回家去通知家里人收稻子。
有些外来买房的没有马上抢收。他们还没习惯昌平乡的节奏。
第一天,蝗虫没来。第二天,蝗虫也没来。有些地方开始松懈了。
昌平乡的稻子已经割完一大片。各村的脱粒机都在疯狂转动。
几年时间,乡君府出资打造了百台脱粒机,还是最新的脚踏式脱料机。各村割稻的割稻,脱粒的脱粒,速度非常快。
周边的几个县已经习惯了看昌平乡的风向,昌平乡一开始抢收,他们也下了命令抢收。
那些外来户看着大家都在忙,也不敢耽搁,拿起了镰刀。
两天时间,几县的稻子就成片成片地割下,来不及脱粒的先运进仓库。
第三天,淮州上空飘来了几团乌云。
“看,那是什么?”
“蝗虫!是蝗虫!”
“蝗虫来啦!蝗虫来啦!”整个淮州都忙碌起来。
昌平乡的田地里出现了幼小的蝗虫,巡视的人立即上报。
“这蝗虫是从北方过来的,还是这边地里本就有的?”陈帆有点奇怪。
“蝗虫卵是各地都有的,平时地里也会有一些蝗虫,但是没形成气候。这样大批量的蝗虫肯定是从某个地方过来的,一路转移一路繁殖。”陈忠檩说。
淮州开始了,紧接着就是余州,平州,庆州,从西往东,从北往南,席卷而去。昌平乡的人迅速分成两批,一批抢收,一批灭蝗。
田地外围都堆上了干粪,蝗虫一来就形成一道烟雾防护圈,还有乡民挥舞着火把驱赶。突破这道烟火防线的,捕虫大军动手。
所有的鸭和鹅都变成了灭蝗大军。南方州县吃鸭肉鸭蛋已经普及,鹅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鸭和鹅大量繁殖。一进入田间,它们就迅速吃掉了大量蝗虫。
“我感觉鸭子这两天变肥了。”有人盯着鸭子嘀咕。
“吹气也没这么快吧?才两天时间呢。”有人不相信。
“真的。”
“肥不肥过两天就明显了,赶紧多抓一点吧。”
“这蝗虫来不及吃怎么办?”
“晒干烘干磨成粉啊。以后鸡鸭鹅多些口粮。”
蝗灾持续了几天,鸡鸭鹅吃了蝗虫,下的蛋明显增多,还比平时的更大。百姓们看了乐得合不拢嘴。
陈忠檐这几天迷上了用网兜捕蝗虫,一挥就是满满的一兜。
“好玩吗?”陈忠楣一边抓虫一边问他。
“不只是好玩,还有成就感。我灭蝗保粮,促进养殖。”
陈忠楣笑了:“不错不错,抓蝗虫抓出大名堂了。”
蝗灾持续了几天,百姓们忙得筋疲力尽,脸上却都是笑容。
王家墩的村民们扑完最后几只蝗虫,都坐在田间松了口气。
“还好收割早,打下了很多谷子。田里的谷子也保住了很多。”
“幸亏现在产量高,就算损失一部分,剩下的还是比以前多。”
王里正的铜锣嗓亮起来了:“各位乡亲都非常英勇,不怕蝗虫,保住了粮食,都是好样的。这次也是多亏了县衙和乡君,提前告知消息,作好了安排。以后有什么事,我们一定要听从县衙的安排,效仿乡君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