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悖论
一开始,所有人都把它当做另一个模仿犯的作为。
宣告书早就在记者的调查中被泄露出去了好几份,而且它本身也没有特定的规格或者版式限定,完全没有一个符合单一身份的规律。
黎明的名气当时已经能够“独占鳌头”,模仿犯本身就多的离谱,但有胆量这样做的犯人大多都被很快捉拿归案——不因为别的,只因为如果这个案件安上了黎明的名字,最精英的警官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而大多数的犯人不会有黎明那样恐怖的完美犯罪天赋,相比之下简直是破绽百出。
作为知名的连环杀手,黎明的犯罪行动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特征——那就是不留痕迹的完美犯罪。肖自铭的发现和逮捕行动完全是由于个人能力掺杂特定机会的成果,他自己都很难不为这个对手的能力感到恐惧。
按照原本的规矩,没有显著证据证明身为杀人犯的李永清理应在被扣押二十四小时以后放走。但他毕竟曾在通缉下长期在逃,按照原则违背了配合警方调查的义务,因此肖自铭才得以把他长期关押在派出所,自己每日进行有所图的闲聊。
但在这位模仿犯的事件被警方人员现场勘查过后,另外的疑惑徐徐升起。大多的模仿犯犯案都是源于私怨,是心怀过于偏执正义的人们为了却心中的大石,杀死自己憎恨的仇人的作为。正因如此,调查一开始的方向也向着这个方向进行。
现场痕检,一无所获。
目击者证词,一无所获。
人际关系调查,一无所获。
死者行踪的分析,一无所获。
手法中存留的破绽,一无所获。
凶手事前调查的痕迹,一无所获。
凶器来源途径倒不能算是一无所获——因为杀死死者的正是他藏在身上防身的匕首,一番调查查到了死者自己的身上,购买记录里白纸黑字写着他本人的名字。
总而言之,这是又一起传统意义上的“完美犯罪”。
单一一起案件还没有改变什么,只是第二起,第三起案件的发生在这之后延续了下去。
完美犯罪。
除了运气实在惊人,恰巧让疏漏的证据全部销毁的悬案,只有真正的犯罪天才能确保实现这种匪夷所思的案件。一次刻意的达成已然恐怖之至,两次,二三次……实在是难以想象。
而作为肖自铭认定的天才,李永清已经在派出所里休息了很久,毫无外出犯案的可能性。
肖自铭也不是没有想象过李永清留下作案手法,让人帮忙实现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实在很容易否决——完美犯罪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完美的计划,更是犯案者本身的应变能力、临场完成任务的缜密思维、沉稳而不易动摇的性格、犯罪相关的经验和足够强健的体质。
最容易实现的反而是最后一个,而前面几项想要实现,就只能依靠所谓的天赋,甚至是犯罪行为的实操。
难道真有这样一个人,能和现在被逮捕入狱的李永清一样拥有这样的能力?肖自铭不敢相信,但也由不得他不信,因为排除所有的不可能,剩余的“可能”只有这么一种。
但在旁人眼里,却还有其他的猜想。
一个黎明被捕,而另一个黎明仍在作案。这样的情况,在他人看来还有另一种可能性——被逮捕的李永清只是一个警方拿出来的“替罪羊”,真凶或许还在外逃窜。
这就成了另外一个层面的争议。李永清是黎明系列案件的真凶,这在肖自铭眼中是板上钉钉,但在他人眼里,这不过是几乎在警界被神化了的肖自铭一个人的看法,连专案组对其中的原理也没有那么笃定。
而这也恰恰是一个要点。两个犯罪天才同时出现,这是多么渺茫的一种事件?在肖自铭和李永清的你来我往于审讯室中长久僵持的同时,外界的压力也逐渐逼近了这起尚未了结的连环杀人案侦办的进程。
因为对手同样是一个“完美犯罪者”,专案组的大批人马也被调动前往侦查。他们调查的感想和之前如出一辙,甚至有些人也开始有所怀疑,真的会出现第二个这样的连环杀人犯吗?
又或者说,李永清只是一个幌子?
专案组的人大多对肖自铭非常信服。不只是因为他的能力出众,还因为他在生活中也是完美的楷模。除了三十多岁打着光棍,他在社会他人的眼里看来几乎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典范,专案组的后辈也多以“肖警官这么厉害都没找对象”来搪塞亲朋相亲的提议。
他从来都关心照顾着身旁的后辈,连陌生的学生都会抽空主动施以援手,性格温和而不失关键时刻的锐利。他不只是一名优秀的警官,还是一个极富人格魅力的模范。但越是完美的人,越让人想要费心挖掘埋藏在他表象以下的“黑暗”——无论这种情况究竟存不存在。
而现在,一个这样具有利用价值的把柄出现了。
轰动万分的黎明抓捕事件,竟然有可能是一起滔天的冤案!
事件的反转有时悄不做声,但如果其中蕴含着比事件本身更具新闻价值的“轰动效应”,便会被争先恐后的报道。这世上有很多秉持着良心与正义的新闻工作者,但令人遗憾的是,只为爆点和讨论度而“奋战”,为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之辈更容易“出人头地”。
让子弹飞并不是这些“智者”的行为。
他们利用的刀刃是自己的笔,而惯用的春秋笔法成了他们从法网本该降临的审判下脱离的武器。人类的想象力,在这种情况下被利用的淋漓尽致。本该是勠力同心武器的义愤,却被用做了另一方面的武器。
英雄的杂质——这便是最差的结局最初的由来。
而肖自铭察觉和对抗这些问题则是再往后的故事。因为伴随着滔天的质疑和激愤,他和李永清的斗法划上了一个逗号。
他终于略胜一筹,发现了数不尽的案卷当中其中的破绽,通过与李永清的对话,找到了李永清的罪证。
只此一个。
但法庭上的战争尚未开始,肖自铭发现了另一个要点。
李永清已然命不久矣。
宣告书早就在记者的调查中被泄露出去了好几份,而且它本身也没有特定的规格或者版式限定,完全没有一个符合单一身份的规律。
黎明的名气当时已经能够“独占鳌头”,模仿犯本身就多的离谱,但有胆量这样做的犯人大多都被很快捉拿归案——不因为别的,只因为如果这个案件安上了黎明的名字,最精英的警官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而大多数的犯人不会有黎明那样恐怖的完美犯罪天赋,相比之下简直是破绽百出。
作为知名的连环杀手,黎明的犯罪行动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特征——那就是不留痕迹的完美犯罪。肖自铭的发现和逮捕行动完全是由于个人能力掺杂特定机会的成果,他自己都很难不为这个对手的能力感到恐惧。
按照原本的规矩,没有显著证据证明身为杀人犯的李永清理应在被扣押二十四小时以后放走。但他毕竟曾在通缉下长期在逃,按照原则违背了配合警方调查的义务,因此肖自铭才得以把他长期关押在派出所,自己每日进行有所图的闲聊。
但在这位模仿犯的事件被警方人员现场勘查过后,另外的疑惑徐徐升起。大多的模仿犯犯案都是源于私怨,是心怀过于偏执正义的人们为了却心中的大石,杀死自己憎恨的仇人的作为。正因如此,调查一开始的方向也向着这个方向进行。
现场痕检,一无所获。
目击者证词,一无所获。
人际关系调查,一无所获。
死者行踪的分析,一无所获。
手法中存留的破绽,一无所获。
凶手事前调查的痕迹,一无所获。
凶器来源途径倒不能算是一无所获——因为杀死死者的正是他藏在身上防身的匕首,一番调查查到了死者自己的身上,购买记录里白纸黑字写着他本人的名字。
总而言之,这是又一起传统意义上的“完美犯罪”。
单一一起案件还没有改变什么,只是第二起,第三起案件的发生在这之后延续了下去。
完美犯罪。
除了运气实在惊人,恰巧让疏漏的证据全部销毁的悬案,只有真正的犯罪天才能确保实现这种匪夷所思的案件。一次刻意的达成已然恐怖之至,两次,二三次……实在是难以想象。
而作为肖自铭认定的天才,李永清已经在派出所里休息了很久,毫无外出犯案的可能性。
肖自铭也不是没有想象过李永清留下作案手法,让人帮忙实现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实在很容易否决——完美犯罪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完美的计划,更是犯案者本身的应变能力、临场完成任务的缜密思维、沉稳而不易动摇的性格、犯罪相关的经验和足够强健的体质。
最容易实现的反而是最后一个,而前面几项想要实现,就只能依靠所谓的天赋,甚至是犯罪行为的实操。
难道真有这样一个人,能和现在被逮捕入狱的李永清一样拥有这样的能力?肖自铭不敢相信,但也由不得他不信,因为排除所有的不可能,剩余的“可能”只有这么一种。
但在旁人眼里,却还有其他的猜想。
一个黎明被捕,而另一个黎明仍在作案。这样的情况,在他人看来还有另一种可能性——被逮捕的李永清只是一个警方拿出来的“替罪羊”,真凶或许还在外逃窜。
这就成了另外一个层面的争议。李永清是黎明系列案件的真凶,这在肖自铭眼中是板上钉钉,但在他人眼里,这不过是几乎在警界被神化了的肖自铭一个人的看法,连专案组对其中的原理也没有那么笃定。
而这也恰恰是一个要点。两个犯罪天才同时出现,这是多么渺茫的一种事件?在肖自铭和李永清的你来我往于审讯室中长久僵持的同时,外界的压力也逐渐逼近了这起尚未了结的连环杀人案侦办的进程。
因为对手同样是一个“完美犯罪者”,专案组的大批人马也被调动前往侦查。他们调查的感想和之前如出一辙,甚至有些人也开始有所怀疑,真的会出现第二个这样的连环杀人犯吗?
又或者说,李永清只是一个幌子?
专案组的人大多对肖自铭非常信服。不只是因为他的能力出众,还因为他在生活中也是完美的楷模。除了三十多岁打着光棍,他在社会他人的眼里看来几乎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典范,专案组的后辈也多以“肖警官这么厉害都没找对象”来搪塞亲朋相亲的提议。
他从来都关心照顾着身旁的后辈,连陌生的学生都会抽空主动施以援手,性格温和而不失关键时刻的锐利。他不只是一名优秀的警官,还是一个极富人格魅力的模范。但越是完美的人,越让人想要费心挖掘埋藏在他表象以下的“黑暗”——无论这种情况究竟存不存在。
而现在,一个这样具有利用价值的把柄出现了。
轰动万分的黎明抓捕事件,竟然有可能是一起滔天的冤案!
事件的反转有时悄不做声,但如果其中蕴含着比事件本身更具新闻价值的“轰动效应”,便会被争先恐后的报道。这世上有很多秉持着良心与正义的新闻工作者,但令人遗憾的是,只为爆点和讨论度而“奋战”,为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之辈更容易“出人头地”。
让子弹飞并不是这些“智者”的行为。
他们利用的刀刃是自己的笔,而惯用的春秋笔法成了他们从法网本该降临的审判下脱离的武器。人类的想象力,在这种情况下被利用的淋漓尽致。本该是勠力同心武器的义愤,却被用做了另一方面的武器。
英雄的杂质——这便是最差的结局最初的由来。
而肖自铭察觉和对抗这些问题则是再往后的故事。因为伴随着滔天的质疑和激愤,他和李永清的斗法划上了一个逗号。
他终于略胜一筹,发现了数不尽的案卷当中其中的破绽,通过与李永清的对话,找到了李永清的罪证。
只此一个。
但法庭上的战争尚未开始,肖自铭发现了另一个要点。
李永清已然命不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