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鉴宝无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67章 清宫旧藏,明代古井

    光头男听了张先生的话,也看了看吴夺,他倒是不急不恼,“现在不止一个人买,价儿还真是绷住了。”

    吴夺淡淡说道,“我说了不坏规矩,你谈你的,你确定不要了,我再说买不买,现在我只是跟着看而已。”

    “小兄弟年纪轻轻,倒是老练,说话滴水不漏。”光头男笑了笑,“一个竹笔筒而已,小来小去的生意我还看不上呢!”

    说罢,光头男便站起身来,“先走一步!”

    说完之后,他却没有立即离开,看着吴夺又补了一句,“小兄弟,古玩是眼学,更需要积累,没有那么多便宜可赚的!”

    吴夺依旧很淡然,“受教了。”

    光头男离去之后,张先生冷笑,“不懂当然不敢买了!”

    吴夺接口,“那我现在上手看看?”

    “请!”张先生抬手,接着又道,“小兄弟,我叫张可农,是越州郊区咸集镇的,不知道怎么称呼?外地来旅游的?”

    “对,来玩几天。我姓吴,张先生叫我小吴好了。”吴夺略略犹豫,还是说了自己姓吴,不过也没说全名。

    “好,小吴,不要叫我张先生了,听着别扭,叫老张就行!”张可农笑道。

    吴夺点点头,却没再多说话,转而“听”起这件笔筒来,因为之前看已经跟着光头男看得差不多了。

    结果,这东西确实是濮仲谦的真品!

    而且,吴夺还听到,本来濮仲谦是做了三只笔筒,刻画图案分别是松竹梅:

    松下对弈,竹林抚琴,梅园独酌。

    不过另外两件到底有没有流传下来吴夺就听不到了。

    吴夺挺喜欢这件竹笔筒。

    不过价儿还是得讲的。

    竹雕艺术品,价值和材质几乎没啥大关系,主要是靠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一个竹筒能值几个钱呢?这和书画差不多,纸墨本身也值不了多少。

    所以这一类古玩,一旦打了眼,往往就是血本无归。

    相较而言,玉器类的古玩,可能就好一点儿,只要玉料对,哪怕是现代高仿,玉料还能值点儿钱呢。

    “虽然落了濮仲谦的款儿,但是刚才那位也说了,濮仲谦的高仿实在太多了,这东西我还是吃不准。”吴夺一边轻轻抚摸笔筒,一边沉吟。

    像是自言自语,其实就是开始谈价了。

    张可农还是那句话,“二十万真的最低了。”不过口气却比对光头男要缓和很多。

    “只是一个竹筒啊。”吴夺叹气。

    “小兄弟,我给饭店郑老板开的最低价可是25万呢,因为今天让他耍了,吃了瘪,这才又降了五万报价。”张可农也叹气。

    吴夺心想,25万的两折是五万,这价儿张可农肯定不会出的,于是决定从十万开始。

    “十万吧,十万我这就给你转账,老张。”

    “你又给我砍一半!”张可农摇摇头,“这东西,肯定是真品,市场行情四十万也有了,二十万本身就是一半的价儿。”

    吴夺想了想,“你这么笃定?那这东西的来路······”

    “这是清宫旧藏啊,原来有三件,松竹梅,不过我只有这件竹林抚琴的而已。”

    张可农此话一出,吴夺心头一震。

    要是别人,肯定觉得他在吹牛皮,啥玩意儿啊?就扯上清宫旧藏?

    但是吴夺之前已经听到了,确实是有松竹梅三件。

    “噢?那两件松和梅,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这我就不知道了,我爷爷只得到这件竹林抚琴。”张可农顿了顿,“这样,东西咱先装好,我再给你讲讲。”

    “行。”吴夺点点头。

    张可农将这件竹笔筒重新装进锦盒盖好盖子,不过也没有收进包里,而是一手压住锦盒,一手从兜里掏出烟来,“抽烟么?”

    “各抽各的吧。”吴夺应声,自己也点了一支。

    张可农便就大体说了说这件笔筒的来路。

    根据张可农的说法,他的爷爷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还是上海法租界的一名巡捕。

    当时,倭国鬼子已经侵入上海,不过权衡国际形势,还不敢在租界明目张胆地烧杀抢掠,采取了一种默认的态度,租界暂时还是安全的。

    所以,当时就有大批难民跑到租界。

    张可农的爷爷在当时曾经救助过一个难民,此人自称原本是燕京的古玩商,后来跑到沪海;在沪海,他随身带的一箱子值钱的东西都被抢走了,只留下这件笔筒。

    可能是因为一个“竹筒”看起来太不值钱了。

    后来临别之际,张可农的爷爷又给了此人几块银元,此人则把这件竹雕笔筒送给了张可农的爷爷。

    这不是买卖。

    因为在张可农的爷爷看来,就这么个“竹筒”,连碗面条都换不来,几块银元那得买多少面条啊?!所以纯粹是资助此人的。

    而在此人看来,这件竹雕笔筒要是正常卖,几百银元也不卖,所以他是送给恩公、表达谢意的。

    张可农的爷爷为什么会救助此人并短暂交往,张可农没细说;但是这件笔筒本是一套松竹梅三件,出自清宫旧藏,却只得了这一件,是此人说的。

    而且他是送出之后、临走之前才说的。许是他怕送的时候说,张可农的爷爷不收。

    后来,张可农的爷爷倒还真的没有扔掉这件笔筒;解放后,他回了越州老家,笔筒也就一直放在家里。他爷爷去世后,他父亲把一些遗物也都收了起来。

    去年,张可农的父亲也去世了,张可农整理父亲的遗物,又看到了这件笔筒。

    这一次他根据落款,好好查了查,结果发现作者极有可能是濮仲谦,而且清宫之中,也的确收藏过濮仲谦的竹雕作品。

    于是他又拿着这件竹雕笔筒跑到越州博物馆,其中一位老专家说,确是濮仲谦的作品无疑,还问他有没有意向出让给博物馆。

    张可农推说是祖传的东西,回家商量一下。

    实际上,一开始张可农也没想要卖,但是今年遇上事儿需要花钱,所以才想到要出手。

    张可农也没说遇上什么事儿,吴夺也不好多问;但吴夺察言观色,感觉张可农不像是打谎。

    “这······”

    听完张可农的讲述,吴夺又略略沉吟了片刻。

    “这么着吧,小兄弟,价钱实在是不能让了,而且我也确实缺钱;但是呢,我看你人不错,我再搭你一件东西,你看行不行?”张可农接着说道。

    “噢?”

    “这东西是我从镇上的锁龙井里捞出来的,肯定是个老物件。”

    “锁龙井?你们镇上还有锁龙井?”

    “对啊,明代的古井呢!距离我家不远,附近居民还都去打水。井水可比自来水清甜,泡茶味道更好,我就是去打水的时候捞上来的。”

    吴夺微微皱眉,“井里的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