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墨者之困
所以墨家其实根本就没打算真的杀掉李冰,而是为了吓唬别人,那是吓唬谁呢?
自己?不可能,墨家至少现阶段根本找不到替代自己的人,而且自己看着像吓大的吗?
李冰?也不可能,像这样多次历经生死的豪雄根本是吓唬不住的。
是了,李归觉得自己看明白了,墨家真正想要吓唬的是那些普通的儒士,从而彻底斩断自己和儒家的联系。
看,连李冰这样位高权重的儒家子弟老子都敢动手宰了,你们这些普通儒家要不走更是死路一条。
这就是墨家想要达到的效果。
而只要这些人一逃到外面,明教不容儒家的消息就会迅速传开,到时自己就算是浑身是嘴也解释不清了。
毕竟墨家这些人目前来看确确实实是货真价实的明教之人啊。
如果自己彻底的站到了儒家的对立面,那自己就不得不借助墨家的力量来征战天下,以后想要过河拆桥也不行了。
自己成则墨家取代儒家制霸天下,自己败则明教顶在前头当墨家的挡箭牌。
奶奶的,更让李归郁闷的是偏偏自己明知道这是个坑还真没有好办法解决这件事。
当李归的部队踏入南郑城的那一刻起,一切无论是明面上还是暗地里的骚动都暂时悄然停息了。
这个年轻人的身影再次笼罩了汉中大地,让每个人都意识到了他的权威。
是的,汉中的所有人都明白自己目前并没有挑战他的力量,也缺乏挑战这个传奇人物的勇气,所以大家都在等。
等他的处理决定,关系到汉中未来走向和多数官员的生死荣辱的决定。
只是李归也在等,他在等一个解释,一个最信任的人的解释。
得知李归回到南郑的消息后,数匹骏马连夜从西城赶来,为首的中年人虽然风尘仆仆,但是脸上的坚毅之色却不减分毫,他正是镇守汉中东部的大将毕舒。
在看到毕舒后,李归摒退了左右,屋子里只留下了李归、段宁和毕舒三人。
但李归并没有说话,他需要毕舒先说话。
自起兵以来,虽然毕舒的能力强到出乎他的预料,但是比他强的人还是有不少的,更何况未来天下的豪杰里更是强者如云。
但是毕舒和他们是不一样的,自己、段宁和他是贫贱中结下的生死之交啊。
当年没有他的援手自己夫妻俩早就死在荒草之中了。
当年没有他的拼死力战自己早已死在北宫伯玉卫士的手里了。
所以无论何时,除了段宁外自己最信任的人就是他了,别无其他,只在于当年困苦时,他不离不弃的友谊。
毕舒却神色淡然,缓步来到李归面前,找了把椅子就随意坐下。
接过卫士递过来的水喝了一口后,他才叹了一口气,说的却是似乎毫不相干的事情:
“当年我本是并州的一名普通士卒,因为偶然结下的机缘得到了军中一名司马的欣赏,才得以被提拔为一名屯长。”
“但是在那名司马和一名世家出身的军官发生了冲突急需支持的时候,我却犹豫了。”
“最后我禁不住诱惑投入了那个世家子的手下,但是不料我这样的人根本不被他放在眼里,又有了背主的恶名,从此为同僚所厌恶。”
“在一次与鲜卑人的战斗里,我侥幸立下了大功,原以为可以就此改变命运,不料却被那世家子所出卖,几乎丧命,军功也被轻巧巧的夺了去。”
“从此我浪迹天涯,从并州一路流浪到了关中,从过军,做过贼,直到遇到了将军。”
李归听到这,淡淡的一笑,说道:“想不到兄长还有这样的过往。”
毕舒叹气道:“是啊,往事不堪回首。但是现在的事却还可以自己选择。”
“将军出身乡野,又是异族之身,兵也兴于凉州叛军之中,再加上对世家土地的掠夺,难道还指望世家能和我们真心合作吗?”
“既然无法拉拢对方,就不能再继续首鼠两端,这样不但民心难以稳固,就连军心也会慢慢动摇。”
“到时一旦有人以大义名分进入汉中,我等历经血战才得到的基业就会被人轻易地夺去,而我等到时皆死无葬身之地。”
“虽然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站在你一边,但是你必须让我知道,你自己站在哪一边。”
李归听了他的话,神情变得异常严肃,目光炯炯的盯着毕舒。
毕舒丝毫不惧,抬头从容的接受者李归的审视。
李归从没想到毕舒说话会这么一针见血,是的,正如毕舒指出的那样,在如何对待世家的问题上,李归犹豫了。
在夺取汉中之后,人才的严重缺乏使得李归的施政遇到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虽然因为地盘狭小,依靠多年培养和收集得来的人才,最后还算顺利的达到了基本的目标,稳住了汉中的局势。
但以后呢?以后该怎么办?打倒世家其实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之后该怎么办?
当代的大多数管理人才都是世家子弟或者是依附于世家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而在东汉所谓儒家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和世家大族融为了一体。
再加上他后来受伤又远征,明教的教义一直没有最终能顺利的实施下去。
而与墨回在教义上的冲突更使得李归对墨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看法急剧转变,对于墨家的合作前景十分担忧。
墨家虽然没落了,但是毕竟是数百年的庞然大物,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自己真的能驾驭这样的力量吗?
后世那些度狂热的宗教信徒干下的恶行远超最邪恶的普通人。
墨家死士赴汤蹈刃,死不旋踵,嘿嘿,李归也害怕啊。
但是墨家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又使得李归实在是难以割舍,所以潜意识里李归一直在回避这个问题。
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到了必须立即解决的时候了,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
与此同时,在墨回的家里,数十名墨家的骨干济济一堂,安静的坐在院落里。
;
自己?不可能,墨家至少现阶段根本找不到替代自己的人,而且自己看着像吓大的吗?
李冰?也不可能,像这样多次历经生死的豪雄根本是吓唬不住的。
是了,李归觉得自己看明白了,墨家真正想要吓唬的是那些普通的儒士,从而彻底斩断自己和儒家的联系。
看,连李冰这样位高权重的儒家子弟老子都敢动手宰了,你们这些普通儒家要不走更是死路一条。
这就是墨家想要达到的效果。
而只要这些人一逃到外面,明教不容儒家的消息就会迅速传开,到时自己就算是浑身是嘴也解释不清了。
毕竟墨家这些人目前来看确确实实是货真价实的明教之人啊。
如果自己彻底的站到了儒家的对立面,那自己就不得不借助墨家的力量来征战天下,以后想要过河拆桥也不行了。
自己成则墨家取代儒家制霸天下,自己败则明教顶在前头当墨家的挡箭牌。
奶奶的,更让李归郁闷的是偏偏自己明知道这是个坑还真没有好办法解决这件事。
当李归的部队踏入南郑城的那一刻起,一切无论是明面上还是暗地里的骚动都暂时悄然停息了。
这个年轻人的身影再次笼罩了汉中大地,让每个人都意识到了他的权威。
是的,汉中的所有人都明白自己目前并没有挑战他的力量,也缺乏挑战这个传奇人物的勇气,所以大家都在等。
等他的处理决定,关系到汉中未来走向和多数官员的生死荣辱的决定。
只是李归也在等,他在等一个解释,一个最信任的人的解释。
得知李归回到南郑的消息后,数匹骏马连夜从西城赶来,为首的中年人虽然风尘仆仆,但是脸上的坚毅之色却不减分毫,他正是镇守汉中东部的大将毕舒。
在看到毕舒后,李归摒退了左右,屋子里只留下了李归、段宁和毕舒三人。
但李归并没有说话,他需要毕舒先说话。
自起兵以来,虽然毕舒的能力强到出乎他的预料,但是比他强的人还是有不少的,更何况未来天下的豪杰里更是强者如云。
但是毕舒和他们是不一样的,自己、段宁和他是贫贱中结下的生死之交啊。
当年没有他的援手自己夫妻俩早就死在荒草之中了。
当年没有他的拼死力战自己早已死在北宫伯玉卫士的手里了。
所以无论何时,除了段宁外自己最信任的人就是他了,别无其他,只在于当年困苦时,他不离不弃的友谊。
毕舒却神色淡然,缓步来到李归面前,找了把椅子就随意坐下。
接过卫士递过来的水喝了一口后,他才叹了一口气,说的却是似乎毫不相干的事情:
“当年我本是并州的一名普通士卒,因为偶然结下的机缘得到了军中一名司马的欣赏,才得以被提拔为一名屯长。”
“但是在那名司马和一名世家出身的军官发生了冲突急需支持的时候,我却犹豫了。”
“最后我禁不住诱惑投入了那个世家子的手下,但是不料我这样的人根本不被他放在眼里,又有了背主的恶名,从此为同僚所厌恶。”
“在一次与鲜卑人的战斗里,我侥幸立下了大功,原以为可以就此改变命运,不料却被那世家子所出卖,几乎丧命,军功也被轻巧巧的夺了去。”
“从此我浪迹天涯,从并州一路流浪到了关中,从过军,做过贼,直到遇到了将军。”
李归听到这,淡淡的一笑,说道:“想不到兄长还有这样的过往。”
毕舒叹气道:“是啊,往事不堪回首。但是现在的事却还可以自己选择。”
“将军出身乡野,又是异族之身,兵也兴于凉州叛军之中,再加上对世家土地的掠夺,难道还指望世家能和我们真心合作吗?”
“既然无法拉拢对方,就不能再继续首鼠两端,这样不但民心难以稳固,就连军心也会慢慢动摇。”
“到时一旦有人以大义名分进入汉中,我等历经血战才得到的基业就会被人轻易地夺去,而我等到时皆死无葬身之地。”
“虽然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站在你一边,但是你必须让我知道,你自己站在哪一边。”
李归听了他的话,神情变得异常严肃,目光炯炯的盯着毕舒。
毕舒丝毫不惧,抬头从容的接受者李归的审视。
李归从没想到毕舒说话会这么一针见血,是的,正如毕舒指出的那样,在如何对待世家的问题上,李归犹豫了。
在夺取汉中之后,人才的严重缺乏使得李归的施政遇到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虽然因为地盘狭小,依靠多年培养和收集得来的人才,最后还算顺利的达到了基本的目标,稳住了汉中的局势。
但以后呢?以后该怎么办?打倒世家其实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之后该怎么办?
当代的大多数管理人才都是世家子弟或者是依附于世家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而在东汉所谓儒家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和世家大族融为了一体。
再加上他后来受伤又远征,明教的教义一直没有最终能顺利的实施下去。
而与墨回在教义上的冲突更使得李归对墨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看法急剧转变,对于墨家的合作前景十分担忧。
墨家虽然没落了,但是毕竟是数百年的庞然大物,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自己真的能驾驭这样的力量吗?
后世那些度狂热的宗教信徒干下的恶行远超最邪恶的普通人。
墨家死士赴汤蹈刃,死不旋踵,嘿嘿,李归也害怕啊。
但是墨家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又使得李归实在是难以割舍,所以潜意识里李归一直在回避这个问题。
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到了必须立即解决的时候了,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
与此同时,在墨回的家里,数十名墨家的骨干济济一堂,安静的坐在院落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