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白文论势
但是他和庞德等人一样,本来只是作为李归的亲卫列席的。
不过大家看到李归并无制止他的意思,也就都没出声。
白文对李归深施一礼,然后才大声道:“诸公之所以不敢北上,无外乎三条。一是被董卓的所谓十余万西凉精锐吓倒了而已。”
“哼哼,董卓真的有十几万精锐吗?就让我来为诸公解惑好了。董卓原来麾下不过两万余人,其中精锐不过数千而已。”
“其收编的西园新军和禁军加起来不过三四万人,且在前番迁都之时众多有乘乱逃奔关东诸侯的,又疏于战阵,不能当我大军一击。”
“并州军实乃是天下雄兵,但是一来人数不多,不过万人。二来与董卓的西凉旧部势若水火,兵无斗志,不足为虑。”
“至于何进、何苗兄弟的旧部倒是都归降了董卓,但是其中士卒多是洛阳一带的市井之徒,摇旗呐喊也未尝不可,但沙场争锋对他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迁都后收编的皇甫嵩所部,确实是精锐,但是却与董卓离心离德,能否真的为其所用,还是两可之事。”
“所以所谓十余万西凉精锐,那就是个笑话。真正的西凉锐卒不过万余人罢了。”
“而且董卓主力现在多在前线与关东联军对峙,一旦长安有变,就是鞭长莫及。”
“其二,就是认为关中残破却人口众多,得之反是负担。此言确实有理,但也不完全尽然。”
“关中地域辽阔,土地肥沃,乃是天下第一等的适宜耕作的地方。以主公的通天手段,得之数年则为天下粮仓。”
“至于开始阶段,关中并非完全无粮,否则董卓大军早已瓦解,只是粮食都在军中、大户手里而已。”
“这些大户骄奢淫逸,哪家没有可杀之罪?到时主公吊民伐罪,夺之既可以安定民众,又可以收买民心,可谓一举两得。”
“其三,所谓大义名分究竟为何物?”
“属下自洛阳一路西来,所见皆是饿殍遍野,遗骨成山。唯有我大明,政情通达、人民安定,此乃天道所佑。”
“夏失其德而汤武革命,商违天命则周武代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当今之世也是如此。”
“北方公孙、南方袁术,东方袁绍、西京董卓,那个没有代汉自立的野心?大汉朝廷现在已经如风中残烛,不足畏惧了。”
“何况我军此次北上,不是为了推翻朝廷,而只不过是帮大汉朝除掉奸贼罢了。”
“如此大功,大汉朝廷以关中之地赐予我大明不亦可乎?”
说到这,他忽然翻身跪倒,大声道:“大王现在跨有两郡之地,治下生民百万,已经是一方诸侯。”
“然而大王依旧是衣不着锦,食不厚味,外不蓄童仆,内不藏美妾。良马名刀,皆赐予部下,虽勾践不能过也。”
“然而大王如此,属下自然不得不效仿跟从,但这世上有几个人能是真心实意的愿意甘于平淡的?。”
“但常言道刚不可久,艰苦的付出要是没有应得的收获,那将来部众必然离心背德,反而不美。”
“时不我待,昔日勾践三千精甲可以灭吴,现在大王之勇倍于勾践,董卓之智难及夫差,一定可以一举平定关中。”
“更何况现在关中子民每天都在生死线上挣扎,每拖延一日就会多出无数冤魂。”
“大王既然知道百姓之苦,就当不分内外,一视同仁,汉中之民是大王的子民,难道关中之民将来就不是吗?”
“还望大王早日发兵,拯救万民与水火当中,好令我明教的光辉能照射到关中的黎庶身上。”
这一席话说得众人目瞪口呆,这老头有两下子啊,本来大家打算去关中抢别人的强盗行为,在他嘴里居然是这么高大上的仁义之事啊!
按理说这样厉害的人即使是普通寒门出身,也不应该一点名气都没有啊?可是为什么名声不显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白文是地方上的小吏出身。
东汉时代的小吏地位低下,被视为贱役,比之一般良家子都远远不如,根本就不可能在仕途上有什么发展。
到了两晋甚至被视为奴仆,由上官任意处理,就连家人也不能脱籍。
李归连忙将他扶起,口中说道:“议事时要就事论事,无需如此。”
但是白文的这一番宏论令李归的内心深处也感到极为震撼。
其实说实话,白文说的这些情况李归也大体都知道,其中有些夸张的言辞李归也不会真的当真。
但是他的话里面有两个说法对李归有极大地触动。
一是自己虽然在这个时代呆了这么久,但是却还没有真正的融入到这个时代中来,使得自己的做法在很多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解读。
所实话,李归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苦行僧般的人物。
不穿绫罗绸缎是因为觉得布的衣服对健康更加有利,也便于活动。
吃肉少是为了营养均衡,吃野菜那在后世是时尚的事啊!
对于童仆什么的李归作为一个正常男人是真的没兴趣。
说自己没有美妾那是侮辱自己的眼光吗?反正李归自己觉得段宁至少不算难看吧?窦婧起码也能算是美女了吧?
自己每天锻炼那更是作为一个武将的自觉啊?要知道在战场上什么情况都会发生,有时候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了。
自己是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给属下带来这么大的压力。
他突然想到自己有一次兴致勃勃的请杜畿等人吃野菜,杜畿突然泪流满面,很是说了一些赞扬自己的话,原来问题也是出在这里。
看来这一点自己以后是真的要注意了,今时不同往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唉!公众人物不好当啊,哥现在是绝对的焦点人物了,连性生活都不能自由了。
二是白文的话拆穿了一个自己一直试图欺骗自己的的谎言,揭开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
不过大家看到李归并无制止他的意思,也就都没出声。
白文对李归深施一礼,然后才大声道:“诸公之所以不敢北上,无外乎三条。一是被董卓的所谓十余万西凉精锐吓倒了而已。”
“哼哼,董卓真的有十几万精锐吗?就让我来为诸公解惑好了。董卓原来麾下不过两万余人,其中精锐不过数千而已。”
“其收编的西园新军和禁军加起来不过三四万人,且在前番迁都之时众多有乘乱逃奔关东诸侯的,又疏于战阵,不能当我大军一击。”
“并州军实乃是天下雄兵,但是一来人数不多,不过万人。二来与董卓的西凉旧部势若水火,兵无斗志,不足为虑。”
“至于何进、何苗兄弟的旧部倒是都归降了董卓,但是其中士卒多是洛阳一带的市井之徒,摇旗呐喊也未尝不可,但沙场争锋对他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迁都后收编的皇甫嵩所部,确实是精锐,但是却与董卓离心离德,能否真的为其所用,还是两可之事。”
“所以所谓十余万西凉精锐,那就是个笑话。真正的西凉锐卒不过万余人罢了。”
“而且董卓主力现在多在前线与关东联军对峙,一旦长安有变,就是鞭长莫及。”
“其二,就是认为关中残破却人口众多,得之反是负担。此言确实有理,但也不完全尽然。”
“关中地域辽阔,土地肥沃,乃是天下第一等的适宜耕作的地方。以主公的通天手段,得之数年则为天下粮仓。”
“至于开始阶段,关中并非完全无粮,否则董卓大军早已瓦解,只是粮食都在军中、大户手里而已。”
“这些大户骄奢淫逸,哪家没有可杀之罪?到时主公吊民伐罪,夺之既可以安定民众,又可以收买民心,可谓一举两得。”
“其三,所谓大义名分究竟为何物?”
“属下自洛阳一路西来,所见皆是饿殍遍野,遗骨成山。唯有我大明,政情通达、人民安定,此乃天道所佑。”
“夏失其德而汤武革命,商违天命则周武代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当今之世也是如此。”
“北方公孙、南方袁术,东方袁绍、西京董卓,那个没有代汉自立的野心?大汉朝廷现在已经如风中残烛,不足畏惧了。”
“何况我军此次北上,不是为了推翻朝廷,而只不过是帮大汉朝除掉奸贼罢了。”
“如此大功,大汉朝廷以关中之地赐予我大明不亦可乎?”
说到这,他忽然翻身跪倒,大声道:“大王现在跨有两郡之地,治下生民百万,已经是一方诸侯。”
“然而大王依旧是衣不着锦,食不厚味,外不蓄童仆,内不藏美妾。良马名刀,皆赐予部下,虽勾践不能过也。”
“然而大王如此,属下自然不得不效仿跟从,但这世上有几个人能是真心实意的愿意甘于平淡的?。”
“但常言道刚不可久,艰苦的付出要是没有应得的收获,那将来部众必然离心背德,反而不美。”
“时不我待,昔日勾践三千精甲可以灭吴,现在大王之勇倍于勾践,董卓之智难及夫差,一定可以一举平定关中。”
“更何况现在关中子民每天都在生死线上挣扎,每拖延一日就会多出无数冤魂。”
“大王既然知道百姓之苦,就当不分内外,一视同仁,汉中之民是大王的子民,难道关中之民将来就不是吗?”
“还望大王早日发兵,拯救万民与水火当中,好令我明教的光辉能照射到关中的黎庶身上。”
这一席话说得众人目瞪口呆,这老头有两下子啊,本来大家打算去关中抢别人的强盗行为,在他嘴里居然是这么高大上的仁义之事啊!
按理说这样厉害的人即使是普通寒门出身,也不应该一点名气都没有啊?可是为什么名声不显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白文是地方上的小吏出身。
东汉时代的小吏地位低下,被视为贱役,比之一般良家子都远远不如,根本就不可能在仕途上有什么发展。
到了两晋甚至被视为奴仆,由上官任意处理,就连家人也不能脱籍。
李归连忙将他扶起,口中说道:“议事时要就事论事,无需如此。”
但是白文的这一番宏论令李归的内心深处也感到极为震撼。
其实说实话,白文说的这些情况李归也大体都知道,其中有些夸张的言辞李归也不会真的当真。
但是他的话里面有两个说法对李归有极大地触动。
一是自己虽然在这个时代呆了这么久,但是却还没有真正的融入到这个时代中来,使得自己的做法在很多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解读。
所实话,李归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苦行僧般的人物。
不穿绫罗绸缎是因为觉得布的衣服对健康更加有利,也便于活动。
吃肉少是为了营养均衡,吃野菜那在后世是时尚的事啊!
对于童仆什么的李归作为一个正常男人是真的没兴趣。
说自己没有美妾那是侮辱自己的眼光吗?反正李归自己觉得段宁至少不算难看吧?窦婧起码也能算是美女了吧?
自己每天锻炼那更是作为一个武将的自觉啊?要知道在战场上什么情况都会发生,有时候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了。
自己是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给属下带来这么大的压力。
他突然想到自己有一次兴致勃勃的请杜畿等人吃野菜,杜畿突然泪流满面,很是说了一些赞扬自己的话,原来问题也是出在这里。
看来这一点自己以后是真的要注意了,今时不同往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唉!公众人物不好当啊,哥现在是绝对的焦点人物了,连性生活都不能自由了。
二是白文的话拆穿了一个自己一直试图欺骗自己的的谎言,揭开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