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汉中烽火 一
这一系列法令的发布,配合着如狼似虎的士兵,李归逐步的稳定了长安的局势,展现出了过人的施政能力和扎根长安的决心,开始慢慢赢得了民众的认可。
其实这个时代的百姓所期待的东西真的是少得可怜,一个能让他们免于饿死和不被杀害的统治者就是最好的统治者。
但是就是这样简单地愿望,在这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却显得那样的奢侈。
“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屠得人百万,即为雄中雄。”这就是这个时代大多数所谓英雄的真面目。
曹操、刘备等人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其实与他们还残留的那一丝人性大有关系。
李归的政策不但在这个乱世,就是在东汉最安定繁荣的时代也可以说得上是罕见的善政,立刻吸引了一些有识之士的眼光。
不久,长安就迎来了一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这个人的到来对明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虽然在关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刻李归的心却被汉中所牵动着,在哪里一场生死大战已经到了要落幕的时候。
南郑城外,赵韪的脸色铁青,看着眼前狼狈不堪的手下,想到河池氐人那帮猪队友,他的手不由自主的握紧了佩剑。
天赐的良机,就这样被这帮废物给葬送了,而自己的功名前途只怕也一道成了过眼云烟。
现在自己已经深陷绝境,究竟该何去何从?
赵韪是益州巴西郡人,在刘焉入蜀的时候他正在朝廷担任太仓令一职。
他对于朝廷的危局看的很清楚,早就想脱离这个是非之地,于是趁势辞官追随刘焉,同赴益州,欲图进行政治投机。
刘焉对于这个主动投奔自己的益州地头蛇当然是十分器重了,更何况这还是一个非常有名气也拥有深厚家族背景的地头蛇。
在平定了巴郡之后,刘焉任命他为巴郡太守,将这个益州地盘最大、实际人口也最多的大郡交给了他。
而这个家伙也没有辜负刘焉的期望,迅速安定了巴郡的人心。
但是赵韪自视甚高,有着不小的野心,却因为没有拿得出手的军功,在这乱世里也就没有足够的威望,这让他一直耿耿于怀。
这次李归大军北上,让赵韪看到了机会。
经过李归这几年的建设,现在的汉中富庶之名已经不胫而走。
再说了汉中郡原本就是益州的治下,现在却独立在益州之外,对刘焉的威望也是个打击不是?
所以无论是刘焉还是他的手下都是一心想要将汉中郡收回来的。
只不过李归实在彪悍,说真心话益州的文臣武将都有些怕他。
就算是他已经离开汉中北上了关中,刘焉等人依旧不愿意动手。
可是一个人的到来让赵韪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他立即给刘焉引见了这个人,正是这个人让刘焉下定了决心。
这是一个从地狱回来的男子——杨腾的二儿子杨柯。
当年他倒在战场上,长矛刺穿了他的腹部,本是必死无疑。
但是犹如烈火般燃烧的仇恨给了他野草般顽强的生命力,他奋力滚下山涧居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他这次来给刘焉送上了一份大礼。
当初贾诩回到汉中后,立刻大举征发有经验的农兵,一共得到了一万五千人。
加上李归带走的六千人和武都的援军共有三万大军,这已经几乎到达汉中能承受的极限了。
在河池氐王窦茂的请求下,他带领的部队被留在了后面。
就在贾诩的大军离开汉中进入武都的时候,河池氐人突然掀起了叛乱。
他们释放了正在修筑汉中通往武都道路的张修所部,与他们合兵一处达到了上万之众。
由于他们一直被认为是汉中政权里较为可靠的一部分,所以河池氐人的结构没有被打乱,得到的武器也比较精良。
他们这一突然发难,汉中顿时是一片大乱,人心惶惶。
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没多久由益州大名士赵韪统帅的益州大军两万人、号称十万,越过了米仓山天险,奇迹般的出现南郑城下。
而汉中一些隐藏的很深的顽固五斗米道信徒也趁机起来作乱,整个汉中就犹如暴风骤雨里一片飘摇的树叶,摇摇欲坠。
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下,很多人都认为汉中要变天了,甚至就连此刻汉中的最高统治者——段宁,也对局势开始信心不足。
更要命的是,她怀孕已经八个月了,不但根本无力指挥作战,甚至就连离开南郑避难武都都不成。
是一系列奇迹般的意外挽救了汉中。
首先是河池氐人的叛乱其实并不是由氐王窦茂发动的,而是自下而上发动的,为首者是窦茂的叔叔窦龙。
原来,与其他进入汉中的人不同,河池氐人进入汉中之后生活水平不是提高了,恰恰相反是有了大幅度的下降。
原来的河池霸主变成了普通的汉中一员,没有了可以欺压的奴隶和汉民,却多了严苛的管理制度和沉重的赋税。
而不断的被征发作战,许多年轻人死在了不知道在那里的遥远地方,灵魂也不知道究竟能不能够回到故乡,更是让每个河池氐人家庭感到愤恨。
再加上他们的组织相对独立,给了他们以串联的可能,他们就像是一堆已经干透的木柴,随时会燃起熊熊烈火。
而杨柯,使得这熊熊烈火终于燃烧了起来。
他先是说动了窦龙,然后又赶往阆中求见了赵韪,通过赵韪得到了刘焉的许诺——拿下汉中后,就帮助河池氐人夺回武都郡。
而随着李翔跟着李归去了关中,仍旧稚嫩的汉中谍报系统将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关中,对于河池氐人的异动居然没有丝毫的发觉。
河池氐人起事的过程异常顺利,猝不及防之下,窦茂当场被抓,不久之后就因为不愿意合作并试图逃跑被处死。
齐元、苟翔当场战死,只有窦盛身负重伤逃了出来。
但是这样起事的后果就是河池氐人原本还算精明的领导层几乎被一锅端了。
;
其实这个时代的百姓所期待的东西真的是少得可怜,一个能让他们免于饿死和不被杀害的统治者就是最好的统治者。
但是就是这样简单地愿望,在这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却显得那样的奢侈。
“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屠得人百万,即为雄中雄。”这就是这个时代大多数所谓英雄的真面目。
曹操、刘备等人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其实与他们还残留的那一丝人性大有关系。
李归的政策不但在这个乱世,就是在东汉最安定繁荣的时代也可以说得上是罕见的善政,立刻吸引了一些有识之士的眼光。
不久,长安就迎来了一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这个人的到来对明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虽然在关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刻李归的心却被汉中所牵动着,在哪里一场生死大战已经到了要落幕的时候。
南郑城外,赵韪的脸色铁青,看着眼前狼狈不堪的手下,想到河池氐人那帮猪队友,他的手不由自主的握紧了佩剑。
天赐的良机,就这样被这帮废物给葬送了,而自己的功名前途只怕也一道成了过眼云烟。
现在自己已经深陷绝境,究竟该何去何从?
赵韪是益州巴西郡人,在刘焉入蜀的时候他正在朝廷担任太仓令一职。
他对于朝廷的危局看的很清楚,早就想脱离这个是非之地,于是趁势辞官追随刘焉,同赴益州,欲图进行政治投机。
刘焉对于这个主动投奔自己的益州地头蛇当然是十分器重了,更何况这还是一个非常有名气也拥有深厚家族背景的地头蛇。
在平定了巴郡之后,刘焉任命他为巴郡太守,将这个益州地盘最大、实际人口也最多的大郡交给了他。
而这个家伙也没有辜负刘焉的期望,迅速安定了巴郡的人心。
但是赵韪自视甚高,有着不小的野心,却因为没有拿得出手的军功,在这乱世里也就没有足够的威望,这让他一直耿耿于怀。
这次李归大军北上,让赵韪看到了机会。
经过李归这几年的建设,现在的汉中富庶之名已经不胫而走。
再说了汉中郡原本就是益州的治下,现在却独立在益州之外,对刘焉的威望也是个打击不是?
所以无论是刘焉还是他的手下都是一心想要将汉中郡收回来的。
只不过李归实在彪悍,说真心话益州的文臣武将都有些怕他。
就算是他已经离开汉中北上了关中,刘焉等人依旧不愿意动手。
可是一个人的到来让赵韪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他立即给刘焉引见了这个人,正是这个人让刘焉下定了决心。
这是一个从地狱回来的男子——杨腾的二儿子杨柯。
当年他倒在战场上,长矛刺穿了他的腹部,本是必死无疑。
但是犹如烈火般燃烧的仇恨给了他野草般顽强的生命力,他奋力滚下山涧居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他这次来给刘焉送上了一份大礼。
当初贾诩回到汉中后,立刻大举征发有经验的农兵,一共得到了一万五千人。
加上李归带走的六千人和武都的援军共有三万大军,这已经几乎到达汉中能承受的极限了。
在河池氐王窦茂的请求下,他带领的部队被留在了后面。
就在贾诩的大军离开汉中进入武都的时候,河池氐人突然掀起了叛乱。
他们释放了正在修筑汉中通往武都道路的张修所部,与他们合兵一处达到了上万之众。
由于他们一直被认为是汉中政权里较为可靠的一部分,所以河池氐人的结构没有被打乱,得到的武器也比较精良。
他们这一突然发难,汉中顿时是一片大乱,人心惶惶。
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没多久由益州大名士赵韪统帅的益州大军两万人、号称十万,越过了米仓山天险,奇迹般的出现南郑城下。
而汉中一些隐藏的很深的顽固五斗米道信徒也趁机起来作乱,整个汉中就犹如暴风骤雨里一片飘摇的树叶,摇摇欲坠。
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下,很多人都认为汉中要变天了,甚至就连此刻汉中的最高统治者——段宁,也对局势开始信心不足。
更要命的是,她怀孕已经八个月了,不但根本无力指挥作战,甚至就连离开南郑避难武都都不成。
是一系列奇迹般的意外挽救了汉中。
首先是河池氐人的叛乱其实并不是由氐王窦茂发动的,而是自下而上发动的,为首者是窦茂的叔叔窦龙。
原来,与其他进入汉中的人不同,河池氐人进入汉中之后生活水平不是提高了,恰恰相反是有了大幅度的下降。
原来的河池霸主变成了普通的汉中一员,没有了可以欺压的奴隶和汉民,却多了严苛的管理制度和沉重的赋税。
而不断的被征发作战,许多年轻人死在了不知道在那里的遥远地方,灵魂也不知道究竟能不能够回到故乡,更是让每个河池氐人家庭感到愤恨。
再加上他们的组织相对独立,给了他们以串联的可能,他们就像是一堆已经干透的木柴,随时会燃起熊熊烈火。
而杨柯,使得这熊熊烈火终于燃烧了起来。
他先是说动了窦龙,然后又赶往阆中求见了赵韪,通过赵韪得到了刘焉的许诺——拿下汉中后,就帮助河池氐人夺回武都郡。
而随着李翔跟着李归去了关中,仍旧稚嫩的汉中谍报系统将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关中,对于河池氐人的异动居然没有丝毫的发觉。
河池氐人起事的过程异常顺利,猝不及防之下,窦茂当场被抓,不久之后就因为不愿意合作并试图逃跑被处死。
齐元、苟翔当场战死,只有窦盛身负重伤逃了出来。
但是这样起事的后果就是河池氐人原本还算精明的领导层几乎被一锅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