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战河东 二
当他看到敌人从边上蜂拥而出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让全军将他自己团团围住好保护自己的安全。
潘璋见状不禁又好气又好笑,不过他缺乏强弓硬弩所以一时却也真拿这个阵形没有办法,只好围着这个超级大乌龟转圈,不停地杀散脱离了阵形的叛军。
当然了,这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出于求生的惯性所有叛军都拼命的集中到了一起,居然没有一个人逃走。
就这样僵持到了傍晚,本来就赶了很远的路,再加上因为紧张和缺水带来的双重疲惫,叛军的阵形开始散乱,见到战机已经出现生怕夜间局势有变的冯北地下令强攻。
队率牛金身披双层重甲一马当先杀入了叛军阵形,身受十余处创伤犹如不知,当者无不披靡,瞬间就击破了这些昨日农民的斗志。
这时候,潘璋也从另一面奋勇杀了进来,直奔敌将的大旗。
冯北地则令十几个大嗓门的士卒拼命地大喊:“降者不杀。”
阵形既然已经被击破,精神上再也坚持不住的农民们纷纷放下武器趴倒在地,只剩下范贤的范家私兵还在拼命抵抗。
只是由绵羊统帅的狮子也不过是一群绵羊,何况这些没怎么经历过战阵的私兵本来就比不上这些如狼似虎的敌人呢。
纵然有一两个骁勇善战之人,也架不住一拥而上的敌人啊。
随着牛金砍下了范贤的人头,战斗结束了。
在范贤的全力配合下,这一战全歼了来犯之敌,斩首百余,自己战死不过二十余人,可谓是完美至极。
冯北地不禁感叹,最好的战友就是猪一样的敌人,这句话真是再正确不过了,此战第一功臣范贤是也。
有着李归给的专断之权,冯北地现场提拔潘璋为都尉,相图为司马,牛金为军候,其他等人也都有赏赐,一时全军士气更加高涨。
冯北地留下相图带着百余人遮断蒲坂通往安邑的道路,顺带打探敌情,自己则押着俘虏赶回了蒲坂。
对于高览来说这个意外的变化是致命的,而且更让他愤恨不已的是范家居然过了十天才告诉他真实的情况。
原本他的计划是先行断绝河东和关中的联系,在他重兵占据皮氏后,再派遣一支部队加强蒲坂的防守。
这样一来哪怕李归立即调派大军来援也难以立刻渡河,而很快黄河就会彻底封冻,大军难以通行,纵使李归有百万之众也不足惧了。
等到明年春乱花开,他应该早已消灭了张辽,而匈奴人也可以慢慢说服,到时上下一心,何惧明人?
现在蒲坂却落在了明人手里,那自己守在皮氏还有何意义?必须立刻夺回蒲坂才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但是过了这么多天,明人的援军就算是爬也该爬到蒲坂了吧?以自己手头的兵力只怕是难以强行攻下这座坚城的。
高览的猜测对了一半,明人的援军早已到达,可是只有可怜的一千人。
其实这也是情理之中,李归的精锐不过八千余人,富平就有近两千人,汉中一千,武都五百,庞德弘农作战带走了一千,留在长安大概只有不到四千人。
而当李归接到冯北地的紧急求援信时,贾诩已经带着大军出发了,那里面有着三千精锐。
所以实际上整个长安只有不到一千能战之士,而关中地域广大,豪强势力还有残存,农兵也未训练成形,不可能像武都、汉中那样彻底依靠农兵作战。
何况自打进军关中以来,战争连绵不息,农兵也都十分疲惫了。
所以这次李归能派出来的援军就是太史慈从关东带来还未彻底整编的部下,不过至少是装备齐全,加上调拨的羌人游骑也有千五之数。
太史慈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协助冯北地守住蒲坂,等待接应回援的贾诩大军渡河,为此李归直接将太史慈提拔为校尉以为壮行。
不过这些高览不知道啊,在思乡心切的郭援的怂恿下,他再三思索后决定还是全军退回安邑,坚壁清野,将河东的财富、人口全数掠夺送往并州。
不过这样一来只怕范氏、卫氏都会强烈反对,好在范家损失惨重,卫家并不以武事见长,只要一举铲除了他们的首脑人物,想来他们也无力反抗。
只要自己手脚做的干净,其实袁绍是不会介意这样的二流家族被消灭的,实际上袁绍自己就以各种理由消灭了好几家这样的世家。
要不然你以为并没得到家族什么物质支持的袁绍起兵的钱财军械从何而来?
高览是个行动果决的人,说做就做,他连夜带兵从皮氏返回了安邑,一举控制了安邑各处。
随后他宣称安邑即将成为战场,为了安全起见他决定派兵护送范家、卫家等士族的成员先行前往太原避难。
除了以死相逼得以留在安邑的王邑外,这些士族没有能留下来的。
不久就传来消息,这些人在并州被张燕的黑山军所袭,全数死于非命。
高览得知消息表现的十分悲痛,为此深深自责,居说还瘦了好几斤。
卫家、范家的首脑人物一除,王邑也闭门不出,高览在安邑再无掣肘之人,终于可以肆无忌惮的行事了。
他将所有精壮都编入军中,就连妇女也都要作为后勤和搬运的民夫。
这个时候高览已经没有将河东作为自己根本之地的想法了,开始放松军纪,大肆**掳掠,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赤裸的女尸、倒毙的孩童。
有些河东人试图向王邑寻求帮助,可是王邑现在又能有什么办法?只有眼不见为净罢了。
不过高览的快乐也没能坚持多长时间,因为他又得知了一个坏的不能再坏的消息。
张辽这个手下败将就剩那么点人居然还不安生,居然悄悄地带人越过了霍大山奔袭了上党郡。
上党守军原本就少,还被高览抽调了一部分前来河东。
张辽又是并州本地人,地理十分熟悉,居然成功的击破了上党郡治所在长子,一时并州震动。
;
潘璋见状不禁又好气又好笑,不过他缺乏强弓硬弩所以一时却也真拿这个阵形没有办法,只好围着这个超级大乌龟转圈,不停地杀散脱离了阵形的叛军。
当然了,这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出于求生的惯性所有叛军都拼命的集中到了一起,居然没有一个人逃走。
就这样僵持到了傍晚,本来就赶了很远的路,再加上因为紧张和缺水带来的双重疲惫,叛军的阵形开始散乱,见到战机已经出现生怕夜间局势有变的冯北地下令强攻。
队率牛金身披双层重甲一马当先杀入了叛军阵形,身受十余处创伤犹如不知,当者无不披靡,瞬间就击破了这些昨日农民的斗志。
这时候,潘璋也从另一面奋勇杀了进来,直奔敌将的大旗。
冯北地则令十几个大嗓门的士卒拼命地大喊:“降者不杀。”
阵形既然已经被击破,精神上再也坚持不住的农民们纷纷放下武器趴倒在地,只剩下范贤的范家私兵还在拼命抵抗。
只是由绵羊统帅的狮子也不过是一群绵羊,何况这些没怎么经历过战阵的私兵本来就比不上这些如狼似虎的敌人呢。
纵然有一两个骁勇善战之人,也架不住一拥而上的敌人啊。
随着牛金砍下了范贤的人头,战斗结束了。
在范贤的全力配合下,这一战全歼了来犯之敌,斩首百余,自己战死不过二十余人,可谓是完美至极。
冯北地不禁感叹,最好的战友就是猪一样的敌人,这句话真是再正确不过了,此战第一功臣范贤是也。
有着李归给的专断之权,冯北地现场提拔潘璋为都尉,相图为司马,牛金为军候,其他等人也都有赏赐,一时全军士气更加高涨。
冯北地留下相图带着百余人遮断蒲坂通往安邑的道路,顺带打探敌情,自己则押着俘虏赶回了蒲坂。
对于高览来说这个意外的变化是致命的,而且更让他愤恨不已的是范家居然过了十天才告诉他真实的情况。
原本他的计划是先行断绝河东和关中的联系,在他重兵占据皮氏后,再派遣一支部队加强蒲坂的防守。
这样一来哪怕李归立即调派大军来援也难以立刻渡河,而很快黄河就会彻底封冻,大军难以通行,纵使李归有百万之众也不足惧了。
等到明年春乱花开,他应该早已消灭了张辽,而匈奴人也可以慢慢说服,到时上下一心,何惧明人?
现在蒲坂却落在了明人手里,那自己守在皮氏还有何意义?必须立刻夺回蒲坂才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但是过了这么多天,明人的援军就算是爬也该爬到蒲坂了吧?以自己手头的兵力只怕是难以强行攻下这座坚城的。
高览的猜测对了一半,明人的援军早已到达,可是只有可怜的一千人。
其实这也是情理之中,李归的精锐不过八千余人,富平就有近两千人,汉中一千,武都五百,庞德弘农作战带走了一千,留在长安大概只有不到四千人。
而当李归接到冯北地的紧急求援信时,贾诩已经带着大军出发了,那里面有着三千精锐。
所以实际上整个长安只有不到一千能战之士,而关中地域广大,豪强势力还有残存,农兵也未训练成形,不可能像武都、汉中那样彻底依靠农兵作战。
何况自打进军关中以来,战争连绵不息,农兵也都十分疲惫了。
所以这次李归能派出来的援军就是太史慈从关东带来还未彻底整编的部下,不过至少是装备齐全,加上调拨的羌人游骑也有千五之数。
太史慈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协助冯北地守住蒲坂,等待接应回援的贾诩大军渡河,为此李归直接将太史慈提拔为校尉以为壮行。
不过这些高览不知道啊,在思乡心切的郭援的怂恿下,他再三思索后决定还是全军退回安邑,坚壁清野,将河东的财富、人口全数掠夺送往并州。
不过这样一来只怕范氏、卫氏都会强烈反对,好在范家损失惨重,卫家并不以武事见长,只要一举铲除了他们的首脑人物,想来他们也无力反抗。
只要自己手脚做的干净,其实袁绍是不会介意这样的二流家族被消灭的,实际上袁绍自己就以各种理由消灭了好几家这样的世家。
要不然你以为并没得到家族什么物质支持的袁绍起兵的钱财军械从何而来?
高览是个行动果决的人,说做就做,他连夜带兵从皮氏返回了安邑,一举控制了安邑各处。
随后他宣称安邑即将成为战场,为了安全起见他决定派兵护送范家、卫家等士族的成员先行前往太原避难。
除了以死相逼得以留在安邑的王邑外,这些士族没有能留下来的。
不久就传来消息,这些人在并州被张燕的黑山军所袭,全数死于非命。
高览得知消息表现的十分悲痛,为此深深自责,居说还瘦了好几斤。
卫家、范家的首脑人物一除,王邑也闭门不出,高览在安邑再无掣肘之人,终于可以肆无忌惮的行事了。
他将所有精壮都编入军中,就连妇女也都要作为后勤和搬运的民夫。
这个时候高览已经没有将河东作为自己根本之地的想法了,开始放松军纪,大肆**掳掠,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赤裸的女尸、倒毙的孩童。
有些河东人试图向王邑寻求帮助,可是王邑现在又能有什么办法?只有眼不见为净罢了。
不过高览的快乐也没能坚持多长时间,因为他又得知了一个坏的不能再坏的消息。
张辽这个手下败将就剩那么点人居然还不安生,居然悄悄地带人越过了霍大山奔袭了上党郡。
上党守军原本就少,还被高览抽调了一部分前来河东。
张辽又是并州本地人,地理十分熟悉,居然成功的击破了上党郡治所在长子,一时并州震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