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严峻的凉州局势
可以说袁绍的成功主要的因素还是来自于他自己,热情、慷慨、勇于承担、怜惜弱小,这就是年轻时的袁绍。
即使是到了今天,单就私德来说袁绍可能是当今诸侯里最好的一个,也是最有同情心的一个。
虽然有点晚,但是袁绍也成功的消灭了蝗虫,挽回了部分损失,更得到了民心。
要知道,就是他依靠的世家,也希望自己的主公是个有能耐的人啊。
随着秦州、冀州、并州的蝗灾相继结束,这个现在的初平五年比历史上的兴平元年百姓的生活要好得多了。
治理完蝗灾之后,袁绍热情招待了秦州来人,还让心腹重臣逢纪带着厚礼来到秦州表示感谢。
李归当然不会真的以为袁绍此举只是为了表示感谢,这里面希望双方和解的意味不言自明。
当然了这种和解是建立在现在双方没有大的厉害冲突的基础上的,至于将来,谁又能保证什么呢?
李归也需要休养生息,也需要冀州乃至幽州、青州等地的资源和市场,两家的和平就这样意外的来临了。
当李归满载荣誉回到长安的时候,一份来自凉州的急报破坏了他的好心情。
姚迁那死了,这个李归最忠实的盟友,历史上唯一羌人国家后秦帝国的始祖,再也没有机会实现他的梦想了。
在和韩遂一起大败来犯的宋健军之后,他和韩遂一起追击宋健到了枹罕。
围城两个月之后,宋健终于开城投降,战争终于结束了。
可是就在获胜后不久,长期征战心力交瘁的迁那病死在了军中。
李归一度认为这是韩遂下的毒手,不过据细作的调查应该还真不是,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不管原来有没有别样的心思,反正现在韩遂见到迁那去世,而他的儿子们又年轻威望不足,立刻毫不犹豫的下手了。
他亲率大军奔袭迁那的大营,轻而易举的就得手了。
迁那的至交莫折长天宁死不屈,被韩遂的大将阎行所杀,他的大儿子迥迥也同时死在了乱军之中。
随后韩遂率轻骑连夜赶路,顺利的进入了狄道城,而在这之前大将成功英也顺利的夺取了襄武,这样除了南部的氐人地区外整个陇西郡都落入了韩遂的手中。
之前由于迁那将大本营迁往了陇西郡,韩遂的势力早已经悄然伸入了无比空虚的南安郡。
再加上马腾从武威败走后,韩遂为了防止丁零人进一步扩张派兵占领了苍松以南的武威各县,韩遂已经控制了三个半郡的地盘。
要是只是这样李归还不觉得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不得不立即处理的地步,虽然失去陇西郡这个屏障令人难以忍受。
韩遂地盘虽大,但是人口稀少啊,想来也没有侵犯秦州的勇气。
但是韩遂收买武威、张掖一带的卢水胡,又派人和丁零人勾勾搭搭的,这李归就不能再坐视不理了。
以韩遂那捉襟见肘的财力,他拿什么收买卢水胡?拿什么和丁零人勾勾搭搭?想要下手的目标是谁不是很清楚了吗?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自己冤枉了韩遂,他可能是想向西域搞一搞,可是他这样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自己的生命线不就被他捏在手心了吗?
再退一万步讲,韩遂真的是只想老老实实做生意,可是当他财力充沛、兵强马壮之后还会甘心继续蜷缩在金城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吗?
这可不是后世的西北名都兰州市啊,现在这里就是一块荒野之地。
和韩遂的战争看来是势在必行了,而丁零人也不能再留,去年丁零人的大首领死后,新接任的丁零大首领完全不懂规矩。
他不仅随心所欲的征收商税,还多次打劫商队,严重的阻碍了正常的贸易活动。
不过要想解决凉州的问题,兵力显然不能太少,所花的时间也不会太短,别被人先把自己的老巢给端了才好。
尤其是袁绍和刘璋两家,虽然看着老老实实,但是李归信不过他们。
就这样在犹豫里拖到了八月,传来了袁绍北伐公孙瓒大败而回的消息,这下李归心里踏实了。
至于刘璋,李归接到线报,赵韪已经起兵在即了,刘璋才能平庸,要不是他两个哥哥一死一残,一州之主那里轮得到他,现在还不知道能不能躲过这一劫呢。
下了动手的决心,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战争的目标了。
李归的目标就是两点:
一是彻底击败韩遂的有生力量,使得他再也没有进犯关中和截断丝绸之路的勇气。
二是击破丁零各部联军,将武威重新收回到汉家版图之内。
但是贾诩不同意这个方案,他首先向李归和其他没去过凉州的人解释了一下凉州的实际情况。
经过百年征战,凉州汉人的数量已经很少,异族尤其是羌人的数量却是很大的,贾诩保守估计也不下百万之众。
更可怕的是羌人等部族的出生率是很高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无论击败韩遂多少次,只要不彻底的解决掉他,最多几年他就又会东山再起。
与其将来多次出兵徒耗国力,不如一次性的彻底解决掉他。
至于李归担心的能胜不能守的情况,贾诩也有不同看法。
为什么东汉朝廷守不住凉州?那是因为东汉朝廷自己的失误所造成的。
一是东汉朝廷一直秉承着“临事制宜”的指导思想,没有形成具有一定体系的对羌政策。
治理羌人的政策几乎完全按照凉州刺史和护羌校尉个人的喜好来执行,而东汉政府对于这些官员又缺乏耐心,百余年间换了三十六任护羌校尉就是明证。
二是对东汉政府对凉州的地方利益非常漠视。
由于历史原因凉州人在东汉中央朝堂上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可能只比人口稀少的交州强那么一点点。
甚至连凉州的主要官吏也都是从内地调来的,这些人完全没有对凉州的责任感,连绵不断的“弃凉论”就是这一弊端的集中体现。
;
即使是到了今天,单就私德来说袁绍可能是当今诸侯里最好的一个,也是最有同情心的一个。
虽然有点晚,但是袁绍也成功的消灭了蝗虫,挽回了部分损失,更得到了民心。
要知道,就是他依靠的世家,也希望自己的主公是个有能耐的人啊。
随着秦州、冀州、并州的蝗灾相继结束,这个现在的初平五年比历史上的兴平元年百姓的生活要好得多了。
治理完蝗灾之后,袁绍热情招待了秦州来人,还让心腹重臣逢纪带着厚礼来到秦州表示感谢。
李归当然不会真的以为袁绍此举只是为了表示感谢,这里面希望双方和解的意味不言自明。
当然了这种和解是建立在现在双方没有大的厉害冲突的基础上的,至于将来,谁又能保证什么呢?
李归也需要休养生息,也需要冀州乃至幽州、青州等地的资源和市场,两家的和平就这样意外的来临了。
当李归满载荣誉回到长安的时候,一份来自凉州的急报破坏了他的好心情。
姚迁那死了,这个李归最忠实的盟友,历史上唯一羌人国家后秦帝国的始祖,再也没有机会实现他的梦想了。
在和韩遂一起大败来犯的宋健军之后,他和韩遂一起追击宋健到了枹罕。
围城两个月之后,宋健终于开城投降,战争终于结束了。
可是就在获胜后不久,长期征战心力交瘁的迁那病死在了军中。
李归一度认为这是韩遂下的毒手,不过据细作的调查应该还真不是,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不管原来有没有别样的心思,反正现在韩遂见到迁那去世,而他的儿子们又年轻威望不足,立刻毫不犹豫的下手了。
他亲率大军奔袭迁那的大营,轻而易举的就得手了。
迁那的至交莫折长天宁死不屈,被韩遂的大将阎行所杀,他的大儿子迥迥也同时死在了乱军之中。
随后韩遂率轻骑连夜赶路,顺利的进入了狄道城,而在这之前大将成功英也顺利的夺取了襄武,这样除了南部的氐人地区外整个陇西郡都落入了韩遂的手中。
之前由于迁那将大本营迁往了陇西郡,韩遂的势力早已经悄然伸入了无比空虚的南安郡。
再加上马腾从武威败走后,韩遂为了防止丁零人进一步扩张派兵占领了苍松以南的武威各县,韩遂已经控制了三个半郡的地盘。
要是只是这样李归还不觉得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不得不立即处理的地步,虽然失去陇西郡这个屏障令人难以忍受。
韩遂地盘虽大,但是人口稀少啊,想来也没有侵犯秦州的勇气。
但是韩遂收买武威、张掖一带的卢水胡,又派人和丁零人勾勾搭搭的,这李归就不能再坐视不理了。
以韩遂那捉襟见肘的财力,他拿什么收买卢水胡?拿什么和丁零人勾勾搭搭?想要下手的目标是谁不是很清楚了吗?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自己冤枉了韩遂,他可能是想向西域搞一搞,可是他这样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自己的生命线不就被他捏在手心了吗?
再退一万步讲,韩遂真的是只想老老实实做生意,可是当他财力充沛、兵强马壮之后还会甘心继续蜷缩在金城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吗?
这可不是后世的西北名都兰州市啊,现在这里就是一块荒野之地。
和韩遂的战争看来是势在必行了,而丁零人也不能再留,去年丁零人的大首领死后,新接任的丁零大首领完全不懂规矩。
他不仅随心所欲的征收商税,还多次打劫商队,严重的阻碍了正常的贸易活动。
不过要想解决凉州的问题,兵力显然不能太少,所花的时间也不会太短,别被人先把自己的老巢给端了才好。
尤其是袁绍和刘璋两家,虽然看着老老实实,但是李归信不过他们。
就这样在犹豫里拖到了八月,传来了袁绍北伐公孙瓒大败而回的消息,这下李归心里踏实了。
至于刘璋,李归接到线报,赵韪已经起兵在即了,刘璋才能平庸,要不是他两个哥哥一死一残,一州之主那里轮得到他,现在还不知道能不能躲过这一劫呢。
下了动手的决心,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战争的目标了。
李归的目标就是两点:
一是彻底击败韩遂的有生力量,使得他再也没有进犯关中和截断丝绸之路的勇气。
二是击破丁零各部联军,将武威重新收回到汉家版图之内。
但是贾诩不同意这个方案,他首先向李归和其他没去过凉州的人解释了一下凉州的实际情况。
经过百年征战,凉州汉人的数量已经很少,异族尤其是羌人的数量却是很大的,贾诩保守估计也不下百万之众。
更可怕的是羌人等部族的出生率是很高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无论击败韩遂多少次,只要不彻底的解决掉他,最多几年他就又会东山再起。
与其将来多次出兵徒耗国力,不如一次性的彻底解决掉他。
至于李归担心的能胜不能守的情况,贾诩也有不同看法。
为什么东汉朝廷守不住凉州?那是因为东汉朝廷自己的失误所造成的。
一是东汉朝廷一直秉承着“临事制宜”的指导思想,没有形成具有一定体系的对羌政策。
治理羌人的政策几乎完全按照凉州刺史和护羌校尉个人的喜好来执行,而东汉政府对于这些官员又缺乏耐心,百余年间换了三十六任护羌校尉就是明证。
二是对东汉政府对凉州的地方利益非常漠视。
由于历史原因凉州人在东汉中央朝堂上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可能只比人口稀少的交州强那么一点点。
甚至连凉州的主要官吏也都是从内地调来的,这些人完全没有对凉州的责任感,连绵不断的“弃凉论”就是这一弊端的集中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