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风波起 上
经过一番激烈的博弈,被搞得焦头烂额的李归最终选择了作为明教根本的墨家墨雁、中立的教育专家国渊、擅长政治军略闲散无事也不拉帮结派的段煨三人。
这三人分工协作共同承担李归子女的教育工作,以墨雁为首。
为了能让孩子们尽可能的有个集体的环境,十五名精选出来的少年和他们一起接受教育。
这些人多数都是忠良之后,这里面后来出了不少国家的重臣,最出名的就是百里清之子百里信和苟翔的孙子苟元。
意外的得到了这样的天赐良机,国渊可谓是大喜过望。
他立刻开始了对李顺的感情攻势,千方百计的想一窥文章的全貌。
李顺其实并不是一个笨小孩,可是一个刚刚六周岁的孩子又怎么会是国渊这样的老狐狸的对手?
最后在各种美味点心的诱惑下李顺还是一个字不差的将李归的删节版《三字经》背给了国渊。
可是虽然李归做了删减,但以他的能力根本做不到修改《三字经》,只不过是把认为后世才发生的事情直接去掉了而已,。
国渊终于得偿心愿,可是他越听越是心惊肉跳,冷汗顺着脊背是刷刷直流,几次他都差点想让李顺别再背下去了。
他终于明白了当日段宁失态的原因,这篇文学上的杰作、几乎不逊色于论语的启蒙圣典,但是它,它居然是一部儒家经典!!!
国渊失魂落魄的回到了家中,一头倒在了床上,可是很快他又起身奋笔直书将《三字经》完完整整的写在了纸上。
看着自己写下的文字,国渊久久不能平静。
自己并不是一个过目不忘的人,当然就更不能过耳不忘了,但是自己只听了一遍就能将这三字经完完整整的写下来,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三字经几乎完整的概述了儒家的所有主要观点,而且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就像是将自己平生所学重新整理了一遍。
而三字一断朗朗上口的写法,精炼浅白的用词使得记忆它成为一件十分简单容易的事。
这意味着通过学习它可以大大降低启蒙儒学的难度,它的意义怎么衡量都不为过。
什么样的人才能完成这样的杰作?惊才绝艳的文学功底和对儒家思想经典的深刻了解两者缺一不可。
李归的文采那是自然没有问题的,反正他国渊是自愧不如。
但是对儒家的思想和经典能了解深刻到了如此地步,他难道是从娘胎里学起的吗?
而且要知道在这个时代,书可都是很珍贵的,以以前李归的家世怎么可能读的到这么多的书?
而从文章中到处流露出来的对儒家的那种热爱和自豪是怎么也无法隐藏的,又是什么原因让这样的人最终急剧转变了对儒家的态度?
除非,除非这篇文章不是李归写的,而是李归抄来的。
但这又是绝无可能的事,但凡世间能作此文章的人寥寥无几,而且谁能在得此佳作之后还忍得住默默收藏不闻于世呢?
国渊思前想后也是想不透,弄得自己彻夜未眠。
最后他写了一封信,叫来三名身手矫健性格沉稳的同门,将信连同这张纸密封好了之后,让他们不要吝惜金钱沿途换马赶往徐州交给郑玄。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国渊的这三个同门本身是绝对可靠的,却在陈留遭遇了一小股盗匪,虽然拼死杀出了包围但最终也是两死一伤。
而这个伤势沉重的同门最后也没能挺过去,在临死前将书信交给了闻讯赶来的同门就去世了。
这个赶来的同门就是郗虑,在国渊等人离开后不久他就在郑玄的授意下也离开了徐州。
他与曹操有旧,所以就投到了曹操这里,凭着他郑玄得意门徒的名望,倒也颇得信用。
对于这封信郗虑原本是打算立刻赶回徐州送给郑玄的,可是,可是,真的只是因为那忍耐不住的一点好奇心,他偷看了。
与国渊一样,他看了这信一开始也是感到难以置信,但随即他的手就开始颤抖了。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可以给予李归沉重打击的机会,一个甚至可以使得李归暂时无力东出的机会。
与郑玄的看法不同,郗虑并不看好儒家在秦州的前途,进而他也不愿意看到李归夺取天下。
当然了,袁家与郑氏门徒的恩恩怨怨也让他不会去支持袁绍,而且他同样不看好袁绍夺取天下的前景。
他欣赏的人就是曹操,实际上不只是他,很多郑玄的门徒,像是季直、赵商、王经等人都先后投到了曹操这里。
可是,这封信要是交到曹操那里,极有可能会要了国渊的命,这可是极端背义的行为啊,郗虑陷入了两难。
最后他还是决定把这封信交给了曹操,因为他相信这才是正确的选择,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因为以他的地位完全无需这样做,而是为了匡扶天下。
曹操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正在秣兵厉马准备东伐吕布,见到这封信之后也是大为吃惊。
因为事关重大,其时程昱不在,他秘密召见了荀彧、郭嘉两人商议应该如何处理此事。
郭嘉想了一下,说道:“这篇文章本应立刻大白于天下,揭穿李归外墨内儒的虚伪表现,让他难以腾出手来东出。”
“只是李归十八聚兵而威震宇内,救墨家于死亡之地,威望之高仅仅想要凭借这一篇文章有所撼动绝无可能。”
“到底应该如何做就看明公下一步想要如何进行了。”
曹操奇道:“我已经请旨于朝廷,和刘备、孙策二人共伐吕布,奉孝是知道的呀,为何还有此问?”
郭嘉笑了笑,说道:“吕布虽勇,内无自知之明,外无用人之术,颓废于醇酒美色之间,何足道哉?明公一战可擒之,嘉说的是攻灭吕布之后之事。”
曹操顿时有所醒悟,郭嘉接着说道:“当今天下至强者,河北袁绍、关中李归,都是士卒强盛山河险固,谋臣如云猛将如雨。”
;
这三人分工协作共同承担李归子女的教育工作,以墨雁为首。
为了能让孩子们尽可能的有个集体的环境,十五名精选出来的少年和他们一起接受教育。
这些人多数都是忠良之后,这里面后来出了不少国家的重臣,最出名的就是百里清之子百里信和苟翔的孙子苟元。
意外的得到了这样的天赐良机,国渊可谓是大喜过望。
他立刻开始了对李顺的感情攻势,千方百计的想一窥文章的全貌。
李顺其实并不是一个笨小孩,可是一个刚刚六周岁的孩子又怎么会是国渊这样的老狐狸的对手?
最后在各种美味点心的诱惑下李顺还是一个字不差的将李归的删节版《三字经》背给了国渊。
可是虽然李归做了删减,但以他的能力根本做不到修改《三字经》,只不过是把认为后世才发生的事情直接去掉了而已,。
国渊终于得偿心愿,可是他越听越是心惊肉跳,冷汗顺着脊背是刷刷直流,几次他都差点想让李顺别再背下去了。
他终于明白了当日段宁失态的原因,这篇文学上的杰作、几乎不逊色于论语的启蒙圣典,但是它,它居然是一部儒家经典!!!
国渊失魂落魄的回到了家中,一头倒在了床上,可是很快他又起身奋笔直书将《三字经》完完整整的写在了纸上。
看着自己写下的文字,国渊久久不能平静。
自己并不是一个过目不忘的人,当然就更不能过耳不忘了,但是自己只听了一遍就能将这三字经完完整整的写下来,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三字经几乎完整的概述了儒家的所有主要观点,而且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就像是将自己平生所学重新整理了一遍。
而三字一断朗朗上口的写法,精炼浅白的用词使得记忆它成为一件十分简单容易的事。
这意味着通过学习它可以大大降低启蒙儒学的难度,它的意义怎么衡量都不为过。
什么样的人才能完成这样的杰作?惊才绝艳的文学功底和对儒家思想经典的深刻了解两者缺一不可。
李归的文采那是自然没有问题的,反正他国渊是自愧不如。
但是对儒家的思想和经典能了解深刻到了如此地步,他难道是从娘胎里学起的吗?
而且要知道在这个时代,书可都是很珍贵的,以以前李归的家世怎么可能读的到这么多的书?
而从文章中到处流露出来的对儒家的那种热爱和自豪是怎么也无法隐藏的,又是什么原因让这样的人最终急剧转变了对儒家的态度?
除非,除非这篇文章不是李归写的,而是李归抄来的。
但这又是绝无可能的事,但凡世间能作此文章的人寥寥无几,而且谁能在得此佳作之后还忍得住默默收藏不闻于世呢?
国渊思前想后也是想不透,弄得自己彻夜未眠。
最后他写了一封信,叫来三名身手矫健性格沉稳的同门,将信连同这张纸密封好了之后,让他们不要吝惜金钱沿途换马赶往徐州交给郑玄。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国渊的这三个同门本身是绝对可靠的,却在陈留遭遇了一小股盗匪,虽然拼死杀出了包围但最终也是两死一伤。
而这个伤势沉重的同门最后也没能挺过去,在临死前将书信交给了闻讯赶来的同门就去世了。
这个赶来的同门就是郗虑,在国渊等人离开后不久他就在郑玄的授意下也离开了徐州。
他与曹操有旧,所以就投到了曹操这里,凭着他郑玄得意门徒的名望,倒也颇得信用。
对于这封信郗虑原本是打算立刻赶回徐州送给郑玄的,可是,可是,真的只是因为那忍耐不住的一点好奇心,他偷看了。
与国渊一样,他看了这信一开始也是感到难以置信,但随即他的手就开始颤抖了。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可以给予李归沉重打击的机会,一个甚至可以使得李归暂时无力东出的机会。
与郑玄的看法不同,郗虑并不看好儒家在秦州的前途,进而他也不愿意看到李归夺取天下。
当然了,袁家与郑氏门徒的恩恩怨怨也让他不会去支持袁绍,而且他同样不看好袁绍夺取天下的前景。
他欣赏的人就是曹操,实际上不只是他,很多郑玄的门徒,像是季直、赵商、王经等人都先后投到了曹操这里。
可是,这封信要是交到曹操那里,极有可能会要了国渊的命,这可是极端背义的行为啊,郗虑陷入了两难。
最后他还是决定把这封信交给了曹操,因为他相信这才是正确的选择,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因为以他的地位完全无需这样做,而是为了匡扶天下。
曹操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正在秣兵厉马准备东伐吕布,见到这封信之后也是大为吃惊。
因为事关重大,其时程昱不在,他秘密召见了荀彧、郭嘉两人商议应该如何处理此事。
郭嘉想了一下,说道:“这篇文章本应立刻大白于天下,揭穿李归外墨内儒的虚伪表现,让他难以腾出手来东出。”
“只是李归十八聚兵而威震宇内,救墨家于死亡之地,威望之高仅仅想要凭借这一篇文章有所撼动绝无可能。”
“到底应该如何做就看明公下一步想要如何进行了。”
曹操奇道:“我已经请旨于朝廷,和刘备、孙策二人共伐吕布,奉孝是知道的呀,为何还有此问?”
郭嘉笑了笑,说道:“吕布虽勇,内无自知之明,外无用人之术,颓废于醇酒美色之间,何足道哉?明公一战可擒之,嘉说的是攻灭吕布之后之事。”
曹操顿时有所醒悟,郭嘉接着说道:“当今天下至强者,河北袁绍、关中李归,都是士卒强盛山河险固,谋臣如云猛将如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