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决战之前
“到时候关中门户大开,再无宁日了,所以我这一次来就是要彻底的打痛鲜卑人,给他们一个永生难忘的记忆,也顺便震慑那些想要到我这里占便宜的草原强盗。”
对于李归的说法荀攸并不是很认同。
天下的大势决定于中原,即使是不能立即进兵中原,也应该全心全意的在袁、曹两家的争斗中捞取足够的好处。
至于鲜卑,只要守住富平隔河相对就足够让他们无法南下了,完全不需要浪费这么大的精力物力在他们身上。
在荀攸看来,南下的十部鲜卑和平阳的匈奴人、武威的卢水胡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完全可以通过恩威并济使他们为我所用。
但是李归的态度十分坚决,最后被荀攸说的理屈词穷之后愤然道:“大丈夫平生行事唯有快意恩仇,就算是错我也要错这一次。”
他拔出佩刀斩断面前的几案,说道:“诸公无需再劝,此事已定,决无更改。”
随后李归宣布终止了商议,离席而去。
荀攸见状也是十分不满,对王连等人叹息道:“若是贾文和在此一定能劝得主上回心转意,我不及他多矣。”
但是除了荀攸之外的人基本都是支持李归出击鲜卑的。
王连等人的家就在廉县,怎么会愿意接受隔河而治的结果?
李忠等人上次输的灰头土脸,又怎么可能不想报复?
跟随李归长途跋涉而来的将士们又怎么愿意放过这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好容易接到大活正想大发一笔或者建功立业的游荡者们怎么会甘心就此罢手?
所以说李归此举实际上才是真正的顺从自己手下的民心,负气而走不过是想要为荀攸留点体面罢了。
荀攸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他本就是自诩孤直的人,也浑然不放在心上。
廉县,那个鲜卑使者进入了原来的县衙后,殷勤的仆人连忙为他换上了华贵的衣裳,而鲜卑各部的首领都恭敬的在外面等待着他,原来他就是十部鲜卑的领头人——窦宪。
窦宪的表情十分平静,换好衣服出来后就对所有人宣布道:“卑劣的明人首领拒绝了我们和平的恳求,回去准备好你们的刀剑,让南蛮们知道鲜卑勇士的厉害吧。”
众人面面相觑,过了一会一个头人大着胆子说道:“难道不能再谈谈吗?之前这一仗已经证明了明人并不好对付,而且冬天就要来了。”
这一次李归一仗消灭了一万五千多鲜卑战士,其中大多数都不是鹿结部的人,对其他九个部落来说,这已经近似于灭顶之灾,他们已经无力再打下去了。
窦宪冷冷的回答道:“明人之王已经发下了血誓要和我们作战到底,还怎么谈?卑微的乞求换不来尊重,只有刀剑才是明人听得懂的话。”
“但是鲜卑勇士的生命是宝贵的,虽然我们并不会畏惧明狗,但是也不能做无谓的牺牲。”
“明天我们就撤回北面去,来自温暖南方的明人在这寒冷的北方是呆不长久的,等到他们一走我们就回来,这样反复下去他们迟早会因为得不偿失而屈服的。”
另一个鲜卑首领皱了皱眉,问道:“可是天气越来越冷了,要是不赶快找到越冬的地方,老人和孩子很难挺过这个冬天。”
窦宪想了想,说道:“我们先退到大青山(贺兰山)北坡去,那里的水草还算丰美,足以暂时维持部族的生存。”
“等到开始降雪,我们就立刻转移到南坡来,那里有好几处天然的越冬草场,足以容纳整个部族。”
“而在冬天没有人能长距离行军,我们不行,明人就更不行,所以我们可以过一个放心的冬天。”
说到这他再次激励众人道:“我们已经牺牲了这么多人,实力大减,就算现在回到故土,也要面对中部鲜卑各部的侵扰,到最后可能大家都会成为别人的奴隶。”
“而留在这里,只要我们能坚持到底,就会得到最丰美的草场和能干的南人奴仆,部族就一定会兴旺起来的。”
听了窦宪的话众首领都没有再说什么,因为他说得对,他们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好的选择,和明人死磕到底实际上是唯一的出路。
鲜卑人本就是一个不畏惧流浪的民族,他们的足迹从大兴安岭一直到葱岭以西。
随着窦宪的一声令下,他们沉默的收拾好并不丰厚的家底,离开了新得到的家园,蜿蜒向北而去。
等到三天后明人大军渡河而来,却发现偌大的鲜卑联盟已经杳无踪影。
但是不断出现的鲜卑游骑告诉李归,鲜卑人并没有走远,他们就在北方积蓄着力量,等待自己离开富平以后,就会再次凶狠的扑上来。
但是明知道如此,李归也不能直接率领大军继续北上寻找鲜卑主力决战,因为对于不习惯草原作战的南方民族来说这样做实在是太危险了。
李归很幸运,他结识过夏育这位亲身经历过那次令整个大汉朝刻骨铭心的北伐鲜卑之战的老将。
那一仗用他、田晏和臧旻三位当时大汉朝最为杰出的猛将和三万精锐汉军将士的白骨铸就了檀石槐的赫赫威名。
自那以后,夏育无时无刻不在反思那一仗,并将自己的心得尽数告诉了李归,可以说,即使并没有后世的知识,李归也是当今大汉朝最了解鲜卑的人之一。
所以说鲜卑人想要诱敌深入,那是白日做梦,李归早已经想好了对付他们的办法。
十部鲜卑远行数百里,扶老携幼,在这苦寒之地的荒野上能坚持多久?马上就要下大雪了,到时候他们能不寻找越冬的地方吗?
如果说秋季是游牧民族最为喜欢的季节,那么冬季就是他们最不愿意面对的时节了。
在北方草原长达五个月之久的冬季(十一月至次年的三月),是游牧民族最艰难的时刻。
在秋季尽量的让牲畜增膘,以及在向阳的山谷寻找可供牲畜食用的牧草,是他们熬过寒冬的主要方法。
;
对于李归的说法荀攸并不是很认同。
天下的大势决定于中原,即使是不能立即进兵中原,也应该全心全意的在袁、曹两家的争斗中捞取足够的好处。
至于鲜卑,只要守住富平隔河相对就足够让他们无法南下了,完全不需要浪费这么大的精力物力在他们身上。
在荀攸看来,南下的十部鲜卑和平阳的匈奴人、武威的卢水胡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完全可以通过恩威并济使他们为我所用。
但是李归的态度十分坚决,最后被荀攸说的理屈词穷之后愤然道:“大丈夫平生行事唯有快意恩仇,就算是错我也要错这一次。”
他拔出佩刀斩断面前的几案,说道:“诸公无需再劝,此事已定,决无更改。”
随后李归宣布终止了商议,离席而去。
荀攸见状也是十分不满,对王连等人叹息道:“若是贾文和在此一定能劝得主上回心转意,我不及他多矣。”
但是除了荀攸之外的人基本都是支持李归出击鲜卑的。
王连等人的家就在廉县,怎么会愿意接受隔河而治的结果?
李忠等人上次输的灰头土脸,又怎么可能不想报复?
跟随李归长途跋涉而来的将士们又怎么愿意放过这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好容易接到大活正想大发一笔或者建功立业的游荡者们怎么会甘心就此罢手?
所以说李归此举实际上才是真正的顺从自己手下的民心,负气而走不过是想要为荀攸留点体面罢了。
荀攸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他本就是自诩孤直的人,也浑然不放在心上。
廉县,那个鲜卑使者进入了原来的县衙后,殷勤的仆人连忙为他换上了华贵的衣裳,而鲜卑各部的首领都恭敬的在外面等待着他,原来他就是十部鲜卑的领头人——窦宪。
窦宪的表情十分平静,换好衣服出来后就对所有人宣布道:“卑劣的明人首领拒绝了我们和平的恳求,回去准备好你们的刀剑,让南蛮们知道鲜卑勇士的厉害吧。”
众人面面相觑,过了一会一个头人大着胆子说道:“难道不能再谈谈吗?之前这一仗已经证明了明人并不好对付,而且冬天就要来了。”
这一次李归一仗消灭了一万五千多鲜卑战士,其中大多数都不是鹿结部的人,对其他九个部落来说,这已经近似于灭顶之灾,他们已经无力再打下去了。
窦宪冷冷的回答道:“明人之王已经发下了血誓要和我们作战到底,还怎么谈?卑微的乞求换不来尊重,只有刀剑才是明人听得懂的话。”
“但是鲜卑勇士的生命是宝贵的,虽然我们并不会畏惧明狗,但是也不能做无谓的牺牲。”
“明天我们就撤回北面去,来自温暖南方的明人在这寒冷的北方是呆不长久的,等到他们一走我们就回来,这样反复下去他们迟早会因为得不偿失而屈服的。”
另一个鲜卑首领皱了皱眉,问道:“可是天气越来越冷了,要是不赶快找到越冬的地方,老人和孩子很难挺过这个冬天。”
窦宪想了想,说道:“我们先退到大青山(贺兰山)北坡去,那里的水草还算丰美,足以暂时维持部族的生存。”
“等到开始降雪,我们就立刻转移到南坡来,那里有好几处天然的越冬草场,足以容纳整个部族。”
“而在冬天没有人能长距离行军,我们不行,明人就更不行,所以我们可以过一个放心的冬天。”
说到这他再次激励众人道:“我们已经牺牲了这么多人,实力大减,就算现在回到故土,也要面对中部鲜卑各部的侵扰,到最后可能大家都会成为别人的奴隶。”
“而留在这里,只要我们能坚持到底,就会得到最丰美的草场和能干的南人奴仆,部族就一定会兴旺起来的。”
听了窦宪的话众首领都没有再说什么,因为他说得对,他们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好的选择,和明人死磕到底实际上是唯一的出路。
鲜卑人本就是一个不畏惧流浪的民族,他们的足迹从大兴安岭一直到葱岭以西。
随着窦宪的一声令下,他们沉默的收拾好并不丰厚的家底,离开了新得到的家园,蜿蜒向北而去。
等到三天后明人大军渡河而来,却发现偌大的鲜卑联盟已经杳无踪影。
但是不断出现的鲜卑游骑告诉李归,鲜卑人并没有走远,他们就在北方积蓄着力量,等待自己离开富平以后,就会再次凶狠的扑上来。
但是明知道如此,李归也不能直接率领大军继续北上寻找鲜卑主力决战,因为对于不习惯草原作战的南方民族来说这样做实在是太危险了。
李归很幸运,他结识过夏育这位亲身经历过那次令整个大汉朝刻骨铭心的北伐鲜卑之战的老将。
那一仗用他、田晏和臧旻三位当时大汉朝最为杰出的猛将和三万精锐汉军将士的白骨铸就了檀石槐的赫赫威名。
自那以后,夏育无时无刻不在反思那一仗,并将自己的心得尽数告诉了李归,可以说,即使并没有后世的知识,李归也是当今大汉朝最了解鲜卑的人之一。
所以说鲜卑人想要诱敌深入,那是白日做梦,李归早已经想好了对付他们的办法。
十部鲜卑远行数百里,扶老携幼,在这苦寒之地的荒野上能坚持多久?马上就要下大雪了,到时候他们能不寻找越冬的地方吗?
如果说秋季是游牧民族最为喜欢的季节,那么冬季就是他们最不愿意面对的时节了。
在北方草原长达五个月之久的冬季(十一月至次年的三月),是游牧民族最艰难的时刻。
在秋季尽量的让牲畜增膘,以及在向阳的山谷寻找可供牲畜食用的牧草,是他们熬过寒冬的主要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