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风雨欲来 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并州界休(介休东南)城外,绵山,几场潇潇的春雨后,山青了,水绿了,山下那淙淙流动的汾河之水,也愈发湍急秀丽起来。
苍山的颜色,是刚刚浸染过的绿,苍翠的岭头上,几株清新的树,不知是不是因为刚刚被春雨洗礼过的原因,在此刻明净的天空下,连叶子都透着新生的青嫩。
而雨似停未停,一丝丝地,飘落在世间,在周围的青山中,仿佛这细细的雨丝也是绿的,从苍穹中软软地洒下。
林子里的泥土夹杂着清新的气味,草叶慢慢地探头,在树根,在灌木丛,在你的脚下,安静地蔓延着不为人知的浅绿,像淡淡的水粉。
就连那沿着山腰蜿蜒而来的官道,都仿佛有了一丝灵动,宛如刚刚睡醒的青龙,就要扶摇直上青天再也留恋这凡俗人世。
只是那些成群结队的商旅过客们用勤劳质朴的脚步牢牢地锁住了它,使得它不得不继续留在这人间。
近些年,这是通过它,河北和河东乃至关中、西域的贸易日益红火,不但为冀州的那些高门大户带来了滚滚财源,也使得原本嗷嗷待哺陷于绝境的并州百姓有了一条活路。
而百姓有了活路,并州上下也就重新焕发了生机,原本生活日益困窘的并州士族也重新得到了喘息的机会,甚至有些外流的士族又重新回到了并州。
自当年的河东之乱以来,李归和袁绍两大势力已经整整七年没有动过兵戈了,而在他们的威慑下其他大小势力更是远远离开了这里。
和平、宁静的生活成为了这里的主旋律,仿佛乱世已经结束一般。
但是看到绵山脚下百余名全身披甲肃然站立的武士,每个路人都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这一幕无声的提醒着世人,战争从未曾远离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
在这些武士前面,一名神色凝重的武将默默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却是思绪万千,他就是驻守并州的袁绍大将张郃。
他这一次出来可不是来游山玩水的,而是要前往河东永安与界休交界,在那里他要和秦州驻守河东的大将徐晃进行每月一次的例行交流。
自从建安三年徐晃率部进驻河东郡以来,袁绍就一直非常担心并州,尤其是太原郡的安全。
为了加强太原的防卫力量,他派遣在讨伐公孙瓒的战斗里表现出色的年轻将领张郃率领五千精锐进驻了太原。
而原本负责守卫太原的大将高览则因为河东的惨败失去了他的青睐,被打发去上党郡和张燕钻山沟去了。
张郃来到太原郡之后,立刻雷厉风行的整顿了当地的兵马,并不顾高干等人的反对坚持对一直在太原为非作歹的鲜卑人几次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面对异常强项的张郃,包括步度根等人在内的鲜卑头人们出乎意料的表现出了顺从,将部队的主力撤往了人烟相对稀少的雁门郡。
而且更加出乎高干等人意料的是,原本一直对高干的拉拢狮子大开口要价极高的步度根却对张郃表现出了极大地尊重,很快就和张郃达成了守望相助的协议。
高干的部属对张郃这种僭越的行为都十分愤慨,当然了更可能是因为妒忌。
但是高干本人却表示出了对张郃的极度欣赏,他严厉斥责进谗言的手下道:“张俊义不过数月就安定了并州人心,降服了倔强难制的胡虏,真是大才,我不及他多矣。”
“能有这样才智过人、忠心耿耿的国士为大将军效命,我等应该高兴还来不及,又岂能做出那种背后诋毁陷害的下作之事?如再有敢进此谗言者,立斩不赦。”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带着牛、酒慰问出征鲜卑回来的张郃所部将士,表示出了对张郃的支持,让张郃心里也十分感动。
在稳定了太原郡的人心之后,张郃立刻亲自带兵南下与河东临近的重镇界休,加强这里的防卫。
界休有着绵山作为天险,是绝对的易守难攻之地,只要守将不出大的纰漏,凭借数千兵力足以挡住数万大军的前进。
但是那里生活艰苦,士卒大多并不愿意长期驻扎在那里,宁愿驻扎在城里,等待敌人到了再出发凭险据守。
这样非常容易被敌人突袭,所谓天险也就失去了意义,当初张辽翻过霍大山奇袭上党,就是明证。
现在张郃自己以身作则亲自驻守,谁敢不从?
而在得知张郃南下的消息之后,徐晃也立刻亲自带兵进驻了与界休遥遥相对的永安(霍县),双方就这样隔着绵山天险对峙了起来。
两军相隔不到百余里,从军事角度讲,这点距离绝对称得上是近在咫尺。
然而,两军的关系却不是外人想象中的那样剑拔弩张,相反,在大多数时间里,两军都相安无事,边境上呈现出一派和平友好的氛围。
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居然能使得两军对峙的紧张转化为和睦共处的友好呢?这种力量便是两军主帅坚持的“人无信不立”的治国思想。
徐晃是李归的妹夫,越是近距离接触越觉得李归的神秘和伟大,对于李归的思想也就越加如高山仰止。
而这其中他对李归最为欣赏的就是这句“人无信不立”。一直奉为圭臬。
而张郃不但用兵机变无双、懂得战术变化,还非常喜欢同儒士交往,可以称得上三国时期少有的头脑清醒的仁将,现在他的军中就有好友加同乡卑湛等人为他出谋划策。
儒家思想中同样具有“人无信不立”这一条,实际上这一条本来就是李归从儒家那里抄过来的。
这样一来,由于徐晃与张郃都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能力,所以他们都明白在无法整体上给予对手重创的情况下,单纯的掠夺和杀戮没有丝毫意义。
这样做除了给自己添加几个虚假的战功和夺得一点带血的财富之外,只能给边界百姓带来无谓的苦难。
;
苍山的颜色,是刚刚浸染过的绿,苍翠的岭头上,几株清新的树,不知是不是因为刚刚被春雨洗礼过的原因,在此刻明净的天空下,连叶子都透着新生的青嫩。
而雨似停未停,一丝丝地,飘落在世间,在周围的青山中,仿佛这细细的雨丝也是绿的,从苍穹中软软地洒下。
林子里的泥土夹杂着清新的气味,草叶慢慢地探头,在树根,在灌木丛,在你的脚下,安静地蔓延着不为人知的浅绿,像淡淡的水粉。
就连那沿着山腰蜿蜒而来的官道,都仿佛有了一丝灵动,宛如刚刚睡醒的青龙,就要扶摇直上青天再也留恋这凡俗人世。
只是那些成群结队的商旅过客们用勤劳质朴的脚步牢牢地锁住了它,使得它不得不继续留在这人间。
近些年,这是通过它,河北和河东乃至关中、西域的贸易日益红火,不但为冀州的那些高门大户带来了滚滚财源,也使得原本嗷嗷待哺陷于绝境的并州百姓有了一条活路。
而百姓有了活路,并州上下也就重新焕发了生机,原本生活日益困窘的并州士族也重新得到了喘息的机会,甚至有些外流的士族又重新回到了并州。
自当年的河东之乱以来,李归和袁绍两大势力已经整整七年没有动过兵戈了,而在他们的威慑下其他大小势力更是远远离开了这里。
和平、宁静的生活成为了这里的主旋律,仿佛乱世已经结束一般。
但是看到绵山脚下百余名全身披甲肃然站立的武士,每个路人都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这一幕无声的提醒着世人,战争从未曾远离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
在这些武士前面,一名神色凝重的武将默默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却是思绪万千,他就是驻守并州的袁绍大将张郃。
他这一次出来可不是来游山玩水的,而是要前往河东永安与界休交界,在那里他要和秦州驻守河东的大将徐晃进行每月一次的例行交流。
自从建安三年徐晃率部进驻河东郡以来,袁绍就一直非常担心并州,尤其是太原郡的安全。
为了加强太原的防卫力量,他派遣在讨伐公孙瓒的战斗里表现出色的年轻将领张郃率领五千精锐进驻了太原。
而原本负责守卫太原的大将高览则因为河东的惨败失去了他的青睐,被打发去上党郡和张燕钻山沟去了。
张郃来到太原郡之后,立刻雷厉风行的整顿了当地的兵马,并不顾高干等人的反对坚持对一直在太原为非作歹的鲜卑人几次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面对异常强项的张郃,包括步度根等人在内的鲜卑头人们出乎意料的表现出了顺从,将部队的主力撤往了人烟相对稀少的雁门郡。
而且更加出乎高干等人意料的是,原本一直对高干的拉拢狮子大开口要价极高的步度根却对张郃表现出了极大地尊重,很快就和张郃达成了守望相助的协议。
高干的部属对张郃这种僭越的行为都十分愤慨,当然了更可能是因为妒忌。
但是高干本人却表示出了对张郃的极度欣赏,他严厉斥责进谗言的手下道:“张俊义不过数月就安定了并州人心,降服了倔强难制的胡虏,真是大才,我不及他多矣。”
“能有这样才智过人、忠心耿耿的国士为大将军效命,我等应该高兴还来不及,又岂能做出那种背后诋毁陷害的下作之事?如再有敢进此谗言者,立斩不赦。”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带着牛、酒慰问出征鲜卑回来的张郃所部将士,表示出了对张郃的支持,让张郃心里也十分感动。
在稳定了太原郡的人心之后,张郃立刻亲自带兵南下与河东临近的重镇界休,加强这里的防卫。
界休有着绵山作为天险,是绝对的易守难攻之地,只要守将不出大的纰漏,凭借数千兵力足以挡住数万大军的前进。
但是那里生活艰苦,士卒大多并不愿意长期驻扎在那里,宁愿驻扎在城里,等待敌人到了再出发凭险据守。
这样非常容易被敌人突袭,所谓天险也就失去了意义,当初张辽翻过霍大山奇袭上党,就是明证。
现在张郃自己以身作则亲自驻守,谁敢不从?
而在得知张郃南下的消息之后,徐晃也立刻亲自带兵进驻了与界休遥遥相对的永安(霍县),双方就这样隔着绵山天险对峙了起来。
两军相隔不到百余里,从军事角度讲,这点距离绝对称得上是近在咫尺。
然而,两军的关系却不是外人想象中的那样剑拔弩张,相反,在大多数时间里,两军都相安无事,边境上呈现出一派和平友好的氛围。
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居然能使得两军对峙的紧张转化为和睦共处的友好呢?这种力量便是两军主帅坚持的“人无信不立”的治国思想。
徐晃是李归的妹夫,越是近距离接触越觉得李归的神秘和伟大,对于李归的思想也就越加如高山仰止。
而这其中他对李归最为欣赏的就是这句“人无信不立”。一直奉为圭臬。
而张郃不但用兵机变无双、懂得战术变化,还非常喜欢同儒士交往,可以称得上三国时期少有的头脑清醒的仁将,现在他的军中就有好友加同乡卑湛等人为他出谋划策。
儒家思想中同样具有“人无信不立”这一条,实际上这一条本来就是李归从儒家那里抄过来的。
这样一来,由于徐晃与张郃都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能力,所以他们都明白在无法整体上给予对手重创的情况下,单纯的掠夺和杀戮没有丝毫意义。
这样做除了给自己添加几个虚假的战功和夺得一点带血的财富之外,只能给边界百姓带来无谓的苦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