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无奈的轲比能
在广袤的漠南草原上,多达两万的匈奴人对他们发动了一次决死的冲击,让轲比能依稀看到了匈奴骑兵昔日纵横天下的风采。
一支跑得太远的鲜卑部落瞬间就被击溃了,只有少数人得以跑回来告诉轲比能敌人的踪迹。
这时候由于四处劫掠的缘故,鲜卑骑兵没有能够完全集中起来,仓促之下只有轲比能的部落和文丑的军队能够应战。
但是轲比能能够迅速的崛起自然有他自己的原因。
虽然面对强敌,但是他丝毫没有慌乱,而是让文丑留下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先行后撤到路上见到的一处山谷。
他也是打猎时无意进入的那个山谷,山谷四面环绕着陡峰,根本无法攀登,只有一个狭窄的山口与外面沟通。
当时轲比能就对那里有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准备一旦作战不利,就立刻将全部军队撤入谷中。
随后轲比能将大军分为八部,每部都用木栅和土暂时堆成了简单的护墙,利用地形优势,阻挡匈奴人潮水般的进攻。
各部以坚守为主,利用弓箭远距离杀敌,避免胶着;各部互为犄角,一旦一部遭到攻击,其他各部都要互相支援。
战争的计划在有条不紊地实施着,其实,轲比能心里还有一个想法,这想法他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包括他最亲信的将领与兄弟们。
轲比能觉得,没有必要为了一场战争而拼得鱼死网破,要一统大草原,今后的路还很长,要进行的战争又何止这一次呢?
如果在这里就拼光了全部家当,即使能战胜匈奴人,那也将是一场惨胜,最终获利的将是袁绍、乌桓这些人而不是自己。
自己今后还要战胜更多的敌人,与更多的敌人进行较量,眼前的战争仅仅是第一步,自己怎能不计较得失而去硬拼呢?
匈奴人来的很快,轲比能刚刚完成部署,就远远看见敌军已经翻过了山岭,铺天盖地而来,转眼之间就冲到了面前,茫茫草原顿时尘土飞扬,天昏地暗。
轲比能连忙命令各支大军稳住阵脚,严防死守,保持镇静。
见轲比能已经布好了防御的阵势,摆出一副防守的架势,匈奴人无不兴高采烈,认为轲比能已经胆怯了。
在大将韩拔零的率领下,他们立即向轲比能发动进攻,不一会儿,这群虎狼之师就冲破了围墙,杀进了第一部,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战。
眼见首战告捷,大单于呼厨泉不禁心中大喜,立刻下令全面进攻。
一时间双方的人马混战起来。战马践踏地面,扬起的尘土遮蔽了天日,喊杀声之中还夹杂着马蹄声、号角声、金鼓声、**声,惊天动地。
双方混战了大半天的时间,鲜卑各部虽奋力阻挡,但还是阻挡不住匈奴人猛如决堤的进攻。
“是撤退的时候了。”轲比能在心中小声提醒着自己。
他将手抬起向空中一挥,背后的帅旗开始缓缓后退,号手吹响了牛角,“呜呜”的号角随着强劲的朔风传遍战场。
轲比能的部队迅速与敌人脱离,向哲列谷撤去。
这时候轲比能故意留下的假陷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撤军的路上他挖了数百个大坑,每个上面都覆盖着草与泥土,但实际上除了开头的几个之外别的都很浅,并没有什么作用。
但是这让匈奴人不得不缓慢推进,给鲜卑人争取了时间,得以顺利退入山谷。
进谷之后,轲比能立刻命令先行布防在这里的袁绍所部严守谷口,然后才命令其他士兵在谷中休息。
看到这场战争正完全向自己所预想的方向发展,轲比能心里十分高兴。
战争的发展果然如轲比能当初预料的那样,当匈奴人追到谷口的时候,立刻遭到了防守部队的强力阻击,变得寸步难行。
因为谷口地势狭窄,骑兵无法展开强攻,又遇到了如雨的箭弩,攻打了一整天,匈奴人的进攻依然毫无进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即将到来的轲比能的援军,匈奴人不得不选择了撤退。
虽然被匈奴人打得狼狈不堪,但是轲比能却成功的运用战术保全了自己还给对方造成了超过自己的伤亡,这等指挥艺术让袁军上下都极为佩服,也大涨了全军的士气。
等到第二天,联军的各部大军才逐渐汇合到了一起,对于下一步究竟应该怎么走众人议论纷纷。
继续向西就是匈奴人的王庭美稷,与其他游牧民族不同,匈奴人实际上已经是半定居的习惯,那里可不是几顶帐篷,而是富庶的城市与农田。
但是进攻美稷会遭受到匈奴人的拼命抵抗,还要面临河套来援的明人大军。
南下就是太原,太原怎么着也要比草原可抢的东西要多,但是那里有名将毕舒统率的明人主力。
其实轲比能心里真正的选择是趁着这次已经展现了足够的力量挫动了明人的气势就此打道回府,想来明人在消灭袁绍之前不会再来啃自己这块没肉的硬骨头了。
但是其他鲜卑首领不依啊,俗话说贼不空手,在没有获得足够的物资之前自己等人怎么能就这样回去呢?
而重新回到鲜卑怀抱里的步度根也表示河套一带的明人部队其实并不多,不足以对鲜卑大军产生足够的威胁,他愿意打头阵去进攻美稷消灭匈奴人。
匈奴人一旦被彻底消灭,明人在草原上的眼睛就被打瞎了,将来无论明人有多强盛也再难以威胁鲜卑民族的生存。
在他的鼓动下鲜卑各部首领群情汹汹,而出于自己利益的考量文丑也是在里面推波助澜,这样的态势下轲比能众意难违只好继续向美稷进发。
古代游牧民族行军打仗时,从来不携带军粮,全靠沿途抢劫,满足军事物资需要,或者靠打猎捕获飞禽走兽,作为军粮。
现在匈奴人在撤退的途中将所有见到的人和牲畜都带回了美稷,鲜卑人没有地方去抢夺粮食,便分散到四面八方打猎充饥,东一群西一伙,如同一盘散沙。
;
一支跑得太远的鲜卑部落瞬间就被击溃了,只有少数人得以跑回来告诉轲比能敌人的踪迹。
这时候由于四处劫掠的缘故,鲜卑骑兵没有能够完全集中起来,仓促之下只有轲比能的部落和文丑的军队能够应战。
但是轲比能能够迅速的崛起自然有他自己的原因。
虽然面对强敌,但是他丝毫没有慌乱,而是让文丑留下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先行后撤到路上见到的一处山谷。
他也是打猎时无意进入的那个山谷,山谷四面环绕着陡峰,根本无法攀登,只有一个狭窄的山口与外面沟通。
当时轲比能就对那里有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准备一旦作战不利,就立刻将全部军队撤入谷中。
随后轲比能将大军分为八部,每部都用木栅和土暂时堆成了简单的护墙,利用地形优势,阻挡匈奴人潮水般的进攻。
各部以坚守为主,利用弓箭远距离杀敌,避免胶着;各部互为犄角,一旦一部遭到攻击,其他各部都要互相支援。
战争的计划在有条不紊地实施着,其实,轲比能心里还有一个想法,这想法他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包括他最亲信的将领与兄弟们。
轲比能觉得,没有必要为了一场战争而拼得鱼死网破,要一统大草原,今后的路还很长,要进行的战争又何止这一次呢?
如果在这里就拼光了全部家当,即使能战胜匈奴人,那也将是一场惨胜,最终获利的将是袁绍、乌桓这些人而不是自己。
自己今后还要战胜更多的敌人,与更多的敌人进行较量,眼前的战争仅仅是第一步,自己怎能不计较得失而去硬拼呢?
匈奴人来的很快,轲比能刚刚完成部署,就远远看见敌军已经翻过了山岭,铺天盖地而来,转眼之间就冲到了面前,茫茫草原顿时尘土飞扬,天昏地暗。
轲比能连忙命令各支大军稳住阵脚,严防死守,保持镇静。
见轲比能已经布好了防御的阵势,摆出一副防守的架势,匈奴人无不兴高采烈,认为轲比能已经胆怯了。
在大将韩拔零的率领下,他们立即向轲比能发动进攻,不一会儿,这群虎狼之师就冲破了围墙,杀进了第一部,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战。
眼见首战告捷,大单于呼厨泉不禁心中大喜,立刻下令全面进攻。
一时间双方的人马混战起来。战马践踏地面,扬起的尘土遮蔽了天日,喊杀声之中还夹杂着马蹄声、号角声、金鼓声、**声,惊天动地。
双方混战了大半天的时间,鲜卑各部虽奋力阻挡,但还是阻挡不住匈奴人猛如决堤的进攻。
“是撤退的时候了。”轲比能在心中小声提醒着自己。
他将手抬起向空中一挥,背后的帅旗开始缓缓后退,号手吹响了牛角,“呜呜”的号角随着强劲的朔风传遍战场。
轲比能的部队迅速与敌人脱离,向哲列谷撤去。
这时候轲比能故意留下的假陷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撤军的路上他挖了数百个大坑,每个上面都覆盖着草与泥土,但实际上除了开头的几个之外别的都很浅,并没有什么作用。
但是这让匈奴人不得不缓慢推进,给鲜卑人争取了时间,得以顺利退入山谷。
进谷之后,轲比能立刻命令先行布防在这里的袁绍所部严守谷口,然后才命令其他士兵在谷中休息。
看到这场战争正完全向自己所预想的方向发展,轲比能心里十分高兴。
战争的发展果然如轲比能当初预料的那样,当匈奴人追到谷口的时候,立刻遭到了防守部队的强力阻击,变得寸步难行。
因为谷口地势狭窄,骑兵无法展开强攻,又遇到了如雨的箭弩,攻打了一整天,匈奴人的进攻依然毫无进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即将到来的轲比能的援军,匈奴人不得不选择了撤退。
虽然被匈奴人打得狼狈不堪,但是轲比能却成功的运用战术保全了自己还给对方造成了超过自己的伤亡,这等指挥艺术让袁军上下都极为佩服,也大涨了全军的士气。
等到第二天,联军的各部大军才逐渐汇合到了一起,对于下一步究竟应该怎么走众人议论纷纷。
继续向西就是匈奴人的王庭美稷,与其他游牧民族不同,匈奴人实际上已经是半定居的习惯,那里可不是几顶帐篷,而是富庶的城市与农田。
但是进攻美稷会遭受到匈奴人的拼命抵抗,还要面临河套来援的明人大军。
南下就是太原,太原怎么着也要比草原可抢的东西要多,但是那里有名将毕舒统率的明人主力。
其实轲比能心里真正的选择是趁着这次已经展现了足够的力量挫动了明人的气势就此打道回府,想来明人在消灭袁绍之前不会再来啃自己这块没肉的硬骨头了。
但是其他鲜卑首领不依啊,俗话说贼不空手,在没有获得足够的物资之前自己等人怎么能就这样回去呢?
而重新回到鲜卑怀抱里的步度根也表示河套一带的明人部队其实并不多,不足以对鲜卑大军产生足够的威胁,他愿意打头阵去进攻美稷消灭匈奴人。
匈奴人一旦被彻底消灭,明人在草原上的眼睛就被打瞎了,将来无论明人有多强盛也再难以威胁鲜卑民族的生存。
在他的鼓动下鲜卑各部首领群情汹汹,而出于自己利益的考量文丑也是在里面推波助澜,这样的态势下轲比能众意难违只好继续向美稷进发。
古代游牧民族行军打仗时,从来不携带军粮,全靠沿途抢劫,满足军事物资需要,或者靠打猎捕获飞禽走兽,作为军粮。
现在匈奴人在撤退的途中将所有见到的人和牲畜都带回了美稷,鲜卑人没有地方去抢夺粮食,便分散到四面八方打猎充饥,东一群西一伙,如同一盘散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