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圣人之灾
到了书房门口,曹华停下脚步道:“大王就在里面,丞相请进去吧。”
荀攸施礼谢过推门而入,大礼参拜道:“臣荀攸见过大王。”
看着冠冕下荀攸那已经苍白的发鬓,李归沉默了一会,突然问道:“公达,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见面了?”
荀攸听了这话顿时一阵心酸,颤声道:“臣记得清清楚楚,到今天一共是五百四十一天,大王。”
李归叹了口气道:“原来竟然已经这么久了,以前的事确是我对不起你,我今天就在这里向你赔礼了。”
荀攸闻言哽咽道:“大王……”话未说完已经泪如雨下。
李归扶着桌子站起身,转过来将他扶起道:“其实这些时日我也并不真的是怪你,只是我必须静一静好把很多事情想清楚,君臣一场,我不想彼此就这样没了结果。”
荀攸擦去眼泪哽咽着答道:“为臣知道大王的难处,也知道大王对为臣的爱护,为臣从没有在心里有过丝毫怨恨过大王,适才失态只是因为今天能重新见到大王情难自己罢了。”
这句话确确实实是荀攸的心里话,可不是什么敷衍的话。
不能用现在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人的道德,在荀攸看来李归对自己确实是十分够意思的。
已经对自己不满到了这种程度却并没有真的假借罪名对自己进行任何不利的处置,这是其他任何一个雄主都做不到的。
要知道历史上袁绍对田丰、沮授,曹操对荀彧、崔琰、毛玠这样的重臣一旦起了猜忌之心,都是立刻处死的,根本无需什么真正的证据。
荀攸虽然不会知道这些还未发生的历史,但是自打春秋以来同样的历史听说过的要多少有多少,以荀攸的见识自然是心知肚明。
李归听了荀攸的话心里也有些触动,低声道:“公达有自己的抱负,我也有我自己的坚持,但是我认为我们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
“现在文和兵败,国事飘摇,公达有何良策可以教我?”
荀攸擦去脸上的泪水大声道:“请恕臣直言,当今之势,袁绍已经是坟中枯骨,二刘孙权公孙等人都是僻处一方,皆不足道也。”
“而曹操此战虽获大胜,但其只能施展此等阴狠手段说明其势已竭,也不足为惧,普天之下唯有我大明虽然略有小挫但国势依然有如旭日东升。”
“臣看到的是大明最终必然将君临海内,臣丝毫看不出国事之流究竟有何飘摇之处。”
李归笑道:“曹操袁绍吗?他们还没有放在我的心中,我说的其实不是夺天下的问题,而是将来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
荀攸这下是真的有点跟不上李归的思路了,完全不明白李归具体所指,自然也不好贸然回答,只好问道:“敢问大王的意思?”
李归叹了口气道:“不知公达知道我创教时候的誓言吗?其实这些时日我一直在想,我不过是希望建立一个人人能吃饱,每个人无论贵贱都能有出人头地机会的国度,但为什么感觉是这么难?”
“究竟怎么才能让那些本就占据了太多生存资源的权贵者明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究竟怎么样的制度才能彻底约束住他们内心无止境的欲望以免伤害到国家本身?”
“只是现在我还没有完全想明白,原本如果对外战事一帆风顺的话还不会有人敢于轻举妄动,但现在遭此大败只怕又会有人借机兴风作浪呢。”
荀攸这下才略微有些明白了李归的想法,同时也凛然想到原来李归对贾诩的小动作并不是不了解,只是没想到贾诩会因为太过利欲熏心而导致这样惨烈的结果而已。
不过荀攸心里对李归的这个问题也是有他自己的看法的,这些时日闭门在家他想的丝毫不比李归少,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看法绝对不会合李归的心意。
在他看来李归的个人私德是绝没有任何问题的,就是他自己也完全比不上,真正可以说是圣人。
他的理想更不能说不好,那是绝对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良好愿望,如果真的能有那样的国度,自然是胜过现在千倍万倍。
但是这样的理想是绝不可能实现的,至少在荀攸看来是这样,大家可以在一些方面向着这些方向努力,但是却不能真的去强求它彻底实现。
李归完全没意识到,任何时代都必然是强者恒强的,在他亲手摧毁旧的世家豪强的同时,新的世家豪强又在废墟里浴火而生。
而每一次这样的轮回都是对所有世人的一次浩劫,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普通黎庶。
所以庄子说过:“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现在荀攸深刻的理解了这一点。
老子是圣人,孔子是圣人,墨子是圣人,他们的理想也都很伟大,但是要真的实践下来绝对是悲剧。
但是他们都没有真的试图用行动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许是他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或许更多地是因为他们本来就不过是想用这些理想去教化世人,从而使得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一点点而已。
所以他们的危害都没有李归来的厉害,因为李归是所有荀攸已知圣人里唯一一个真正试图把自己的理想完整的强加到现实中来的。
这就太可怕了,但更可怕的是李归还真的拥有超越凡人想象的能力从而使得他的这种努力变得几乎不可阻挡。
这就是大势,任何试图挡在他面前的人和物最终都将会被撕成碎片,荀攸毫不怀疑这一点。
只要他还活着,所有人就不得不小心翼翼的伴随着他的节奏而舞动,并在这个过程里尽力的将局势导向对自己尽量有利的一面。
贾诩如此,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只可惜自己明白的稍微晚了一点,但是还来得及。
于是他转移话题道:“虽然曹操不足道,但是现在我军毕竟新败,如不立刻采取反击措施只怕会让一些人小看了我们,还望大王早做决断。”
;
荀攸施礼谢过推门而入,大礼参拜道:“臣荀攸见过大王。”
看着冠冕下荀攸那已经苍白的发鬓,李归沉默了一会,突然问道:“公达,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见面了?”
荀攸听了这话顿时一阵心酸,颤声道:“臣记得清清楚楚,到今天一共是五百四十一天,大王。”
李归叹了口气道:“原来竟然已经这么久了,以前的事确是我对不起你,我今天就在这里向你赔礼了。”
荀攸闻言哽咽道:“大王……”话未说完已经泪如雨下。
李归扶着桌子站起身,转过来将他扶起道:“其实这些时日我也并不真的是怪你,只是我必须静一静好把很多事情想清楚,君臣一场,我不想彼此就这样没了结果。”
荀攸擦去眼泪哽咽着答道:“为臣知道大王的难处,也知道大王对为臣的爱护,为臣从没有在心里有过丝毫怨恨过大王,适才失态只是因为今天能重新见到大王情难自己罢了。”
这句话确确实实是荀攸的心里话,可不是什么敷衍的话。
不能用现在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人的道德,在荀攸看来李归对自己确实是十分够意思的。
已经对自己不满到了这种程度却并没有真的假借罪名对自己进行任何不利的处置,这是其他任何一个雄主都做不到的。
要知道历史上袁绍对田丰、沮授,曹操对荀彧、崔琰、毛玠这样的重臣一旦起了猜忌之心,都是立刻处死的,根本无需什么真正的证据。
荀攸虽然不会知道这些还未发生的历史,但是自打春秋以来同样的历史听说过的要多少有多少,以荀攸的见识自然是心知肚明。
李归听了荀攸的话心里也有些触动,低声道:“公达有自己的抱负,我也有我自己的坚持,但是我认为我们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
“现在文和兵败,国事飘摇,公达有何良策可以教我?”
荀攸擦去脸上的泪水大声道:“请恕臣直言,当今之势,袁绍已经是坟中枯骨,二刘孙权公孙等人都是僻处一方,皆不足道也。”
“而曹操此战虽获大胜,但其只能施展此等阴狠手段说明其势已竭,也不足为惧,普天之下唯有我大明虽然略有小挫但国势依然有如旭日东升。”
“臣看到的是大明最终必然将君临海内,臣丝毫看不出国事之流究竟有何飘摇之处。”
李归笑道:“曹操袁绍吗?他们还没有放在我的心中,我说的其实不是夺天下的问题,而是将来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
荀攸这下是真的有点跟不上李归的思路了,完全不明白李归具体所指,自然也不好贸然回答,只好问道:“敢问大王的意思?”
李归叹了口气道:“不知公达知道我创教时候的誓言吗?其实这些时日我一直在想,我不过是希望建立一个人人能吃饱,每个人无论贵贱都能有出人头地机会的国度,但为什么感觉是这么难?”
“究竟怎么才能让那些本就占据了太多生存资源的权贵者明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究竟怎么样的制度才能彻底约束住他们内心无止境的欲望以免伤害到国家本身?”
“只是现在我还没有完全想明白,原本如果对外战事一帆风顺的话还不会有人敢于轻举妄动,但现在遭此大败只怕又会有人借机兴风作浪呢。”
荀攸这下才略微有些明白了李归的想法,同时也凛然想到原来李归对贾诩的小动作并不是不了解,只是没想到贾诩会因为太过利欲熏心而导致这样惨烈的结果而已。
不过荀攸心里对李归的这个问题也是有他自己的看法的,这些时日闭门在家他想的丝毫不比李归少,但是他知道自己的看法绝对不会合李归的心意。
在他看来李归的个人私德是绝没有任何问题的,就是他自己也完全比不上,真正可以说是圣人。
他的理想更不能说不好,那是绝对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良好愿望,如果真的能有那样的国度,自然是胜过现在千倍万倍。
但是这样的理想是绝不可能实现的,至少在荀攸看来是这样,大家可以在一些方面向着这些方向努力,但是却不能真的去强求它彻底实现。
李归完全没意识到,任何时代都必然是强者恒强的,在他亲手摧毁旧的世家豪强的同时,新的世家豪强又在废墟里浴火而生。
而每一次这样的轮回都是对所有世人的一次浩劫,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普通黎庶。
所以庄子说过:“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现在荀攸深刻的理解了这一点。
老子是圣人,孔子是圣人,墨子是圣人,他们的理想也都很伟大,但是要真的实践下来绝对是悲剧。
但是他们都没有真的试图用行动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许是他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或许更多地是因为他们本来就不过是想用这些理想去教化世人,从而使得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一点点而已。
所以他们的危害都没有李归来的厉害,因为李归是所有荀攸已知圣人里唯一一个真正试图把自己的理想完整的强加到现实中来的。
这就太可怕了,但更可怕的是李归还真的拥有超越凡人想象的能力从而使得他的这种努力变得几乎不可阻挡。
这就是大势,任何试图挡在他面前的人和物最终都将会被撕成碎片,荀攸毫不怀疑这一点。
只要他还活着,所有人就不得不小心翼翼的伴随着他的节奏而舞动,并在这个过程里尽力的将局势导向对自己尽量有利的一面。
贾诩如此,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只可惜自己明白的稍微晚了一点,但是还来得及。
于是他转移话题道:“虽然曹操不足道,但是现在我军毕竟新败,如不立刻采取反击措施只怕会让一些人小看了我们,还望大王早做决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