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 观气如潮,因人择事
文思如气如潮,时起时落。
在邱言眼中,院中儒生是散播人文神道的火种,自然会有关注,在此之前,他做了不少准备,将人文神道推演的越发完善。
这次北归,孟家为投其所好,组织了这么一次讲学,可谓瞌睡来了送枕头,省去了邱言不少麻烦。
文思不同于香火念头,但近似于香火念头。
香火,是寄托给一个具体神祇,求得保证,而文思却是读书人累积学识、知识,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
两者之间的不同,决定了人文神道不会如传统神道一样,去撷取信民的念头、情绪,来壮大自身、扭曲现实,而是靠着另外一种方式扩张影响。
“香火中的念头,要寄托给神灵,影响神灵之念,改变神灵倾向,但反过去,又反馈到信民身心,让他们不自觉的受到神灵制约,这点和儒生的举止比起来,很是接近。”
在邱言的视野中,文思与气运相合,展露出众儒未来前程,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有很多方法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就连他今日讲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会儒生的未来。
“儒生的学识、知识,不会凭空而成,往往依托于圣贤大儒的典籍。这人道典籍,也不是平白无故蹦出来的,而是从天地人道的变化中,总结出来的道理,这些道理,就像神灵的神律法则一样,对求知者有着限制和引导……”
二品神祇,能建立自己的神律,邱言的神灵身如今已然二品,甚至正渐渐接近更高层次,但由于远离冥土和祭祀基础,未真正建立神律,可对于其中的本质。却洞若观火。
这神律,也为他完善人文神道、将三身所做的诸多准备联合为一,创造了条件。
“不依托于撷取香火念头,转而采取共惠共荣的方式,彼此都有好处,能够真正持续下去,儒生也会因此而保持积极性,毕竟这本不是欺瞒他们,更不需要用什么手段去镇压、愚弄,只不过。这条路所需要的条件太过繁琐,眼下只是场尝试……”
想着想着,邱言的目光又扫过前院的一道道文思之气。
外出就餐的儒生、学子,这时都已经回来,整个院子里文光璀璨,一道道文思纵然还显微弱,但和开始相比,已然多了些东西,隐隐酝酿。
不过。细细一看,还是能看出来,这满院的文思气柱大致分成两个集团,一边气运强盛。一边则相对暗淡,分别对应富贵人家和寒门学子。
“世家垄断学识的举动,对传播人文神道十分不便,是时候打开一道豁口了。这也是早晚的事,那些顾忌的事情,终究都要面对。以我如今蓄的势,应该已能一试……”
想到这,他的视线落在寒门一方的文思气柱上,凝神一道,这道气柱复杂多变,隐约有风云之态,显是一旦风云际会,就有扶摇直上的可能。
“这人文思灵动,但受限于出身,被困于藩篱,可一旦打破阻碍,很有可能就气运如虹,不过,他这气柱深处,还有一点灰暗,日后若没有人时常敲打、制约,说不定有乱政的可能……”
边想边看,目光又转,这次却落在一道相对细小的文思气柱上。
和其他文思气柱相比,这一道不仅细小,还显粗糙、模糊,以邱言的感知,捕捉之下,能从中感到笨拙之意,显是气柱的主人,不是什么资质过人之辈,可细细感受,却能发现其中的坚韧不拔之意!
这道气柱,就像是一根牛筋绳,有种拉不掉、扯不断的架势,在那文思深处,更有股超出常人的韧劲。
除此之外,其上更染着一股墨香。
心中略动,邱言念头随之一转,那细长文思忽的沸腾,在这一刻,竟是急速扩张开来,盖住了所有气柱,充斥一方!
但却只是一个幻影,下一刻就溃散无形,余下的,还是一道纤细而有韧性的气柱。
“一啄一饮,果然都有定数,孟府迎我入关,让我在此讲学,又碰上这么一个人物,岂非就是契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带着这样想法,邱言迈开步子,朝前院走去。
院中,诸学子在刚刚一瞬,都生出恍惚之感,模糊间,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象,但一闪即逝,等他们回过神来,再去看时,自是什么都没能发现,连带着记忆都模糊起来,只当是错觉。
正好这个时候,邱言从两进相连的拱门中走出,将众人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去。
再次坐在位上,邱言如众人所希望的那样,继续讲着草原见闻,在细节处延伸经义新解。
和上午相比,他们已经不见多少抵触,反而充满了期待,只是随着见闻的讲述,更多的疑问顺势诞生,积蓄到一定程度,难免让人有蚁虫噬心之感,当真坐卧不宁,连定心安神都做不到了,不少学子近乎抓耳挠腮,有心要问,又怕打断了邱言讲学,被人嫉恨。
待得一个时辰后,邱言讲到建立奴隶军的兵制,将草原与中原两个派别分开。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竟是那张顺,他本来心中就有矛盾之念,越听越是烦躁,只希望能透过提问,加以缓解。
“先生……”
虽说打断了讲学,可张顺还是以礼而行,先是拱手,跟着才道:“学生张顺,忝为秀才,有一事不明,望先生能够解惑。”
所谓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单算年龄,邱言与在场众人相似,可开坛讲学后,就相当于是老师,这个名分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但说无妨。”邱言停下话头,冲他点了点头。
张顺也不去看其他人的反应,直接就道:“学生读书,看过亚圣答魏君之言,称‘定于一,方能天下安定’,至圣先师所作《春秋》亦说‘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又有大炎万国来朝时,有学士曰‘王者无外’,自古以来,中原为根干,四夷则为枝叶,先生去草原有教化之念,何以又将中原、草原分开对待?”
“胸有锦绣,经义典籍信手拈来,足见苦功。”邱言听了这问话,先夸了张顺两句。
人群中,胡业眉头一皱,居然生出一点妒忌。
“好个张顺,真会见缝插针,有了修撰的这句赞言,今后他在我等学子之中,威望估计要有提升!”
本来,因为张顺打断邱言的话语,难免让听讲学子心生情绪,但他问出来的话,却也是其他人在意的事情,是以都压住了性子,耐心等待。
自古以来,如何理顺这中原与草原,就是一大难题,出策者层出不穷,有些人从书本上出发,有的则以史籍为根,阐述各自主张,有的有用,有的反而乱上添乱,各有优劣。
而邱言所说的,却是亲身经历的事,那中原、草原的人,在他的率领下共同破敌,接连得胜,消息早就传遍了北疆一线,在场的学子没有不知道的。
有这样的战绩打底,邱言说出来的话,无疑就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
接下来,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诸位可知大炎中兴之主的事?”
众生中登时就有人答道:“大炎中兴之主?可是那光武皇帝?”
此人赫然就是胡业,他在张顺被夸后,立刻屏气凝神,卯足了劲也想要有所表现。
“不错。”邱言点点头,看了胡业一眼。
后者没有露出欢喜之色,胡业明白,这样的问题并不算难,对史家稍有研究的人,都能答得上来,自己之所以能第一个回答,无疑还是全神贯注的缘故。
跟着,邱言继续道:“光武帝虽真龙血脉,但在大炎太祖后裔中,却堪称破落之人,境遇与贫苦人家并无区别,但最后却可成事。”
这一句贫苦人家,立时让在座的寒门学子留心下来。
胡业却道:“光武毕竟是真龙血脉,气运远超常人,他曾游学京师,入那国子监为学,相比起来,和贫寒之子有天壤之别。”这一下,他不仅抓住机会,表现了博学,更顺势压了寒门一头,心里颇为满足。
这时,张顺却皱眉回道:“真龙血脉,气韵悠长,这个是自然的,但若论青睐,又怎比得上那当时的大炎皇室、亲王,若论气运,这些人更为强横,为何偏偏就让光武成事?可见还是他能抓住机遇,趁势而起,天命所归,这运道未必只落在高门大阀的头上。”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火药味十足,二人文思亦在虚空碰撞,绽放思维火花。
邱言这时出声道:“有气运的人多了,抓住机会的人也有不少,但最多成富成官,或成就一时之名,能鲤鱼化龙、中兴王朝的,又有几个?况且,光武皇帝,本身不见得文韬武略俱全,何以能脱颖而出?”这话,也就只有大儒、宗师才敢说出来,若无他的起头,其他人如何敢评价皇帝?
不过,随着这一句,其他人才想起来,邱言是回应张顺的提问,才说起大炎中兴之主的,遂收敛心念,侧耳倾听。
就听邱言吐出八个字来——
“因人之心,择人处位。”(未完待续。。)
ps: 感谢“玩下下拉”的打赏!
在邱言眼中,院中儒生是散播人文神道的火种,自然会有关注,在此之前,他做了不少准备,将人文神道推演的越发完善。
这次北归,孟家为投其所好,组织了这么一次讲学,可谓瞌睡来了送枕头,省去了邱言不少麻烦。
文思不同于香火念头,但近似于香火念头。
香火,是寄托给一个具体神祇,求得保证,而文思却是读书人累积学识、知识,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
两者之间的不同,决定了人文神道不会如传统神道一样,去撷取信民的念头、情绪,来壮大自身、扭曲现实,而是靠着另外一种方式扩张影响。
“香火中的念头,要寄托给神灵,影响神灵之念,改变神灵倾向,但反过去,又反馈到信民身心,让他们不自觉的受到神灵制约,这点和儒生的举止比起来,很是接近。”
在邱言的视野中,文思与气运相合,展露出众儒未来前程,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有很多方法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就连他今日讲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会儒生的未来。
“儒生的学识、知识,不会凭空而成,往往依托于圣贤大儒的典籍。这人道典籍,也不是平白无故蹦出来的,而是从天地人道的变化中,总结出来的道理,这些道理,就像神灵的神律法则一样,对求知者有着限制和引导……”
二品神祇,能建立自己的神律,邱言的神灵身如今已然二品,甚至正渐渐接近更高层次,但由于远离冥土和祭祀基础,未真正建立神律,可对于其中的本质。却洞若观火。
这神律,也为他完善人文神道、将三身所做的诸多准备联合为一,创造了条件。
“不依托于撷取香火念头,转而采取共惠共荣的方式,彼此都有好处,能够真正持续下去,儒生也会因此而保持积极性,毕竟这本不是欺瞒他们,更不需要用什么手段去镇压、愚弄,只不过。这条路所需要的条件太过繁琐,眼下只是场尝试……”
想着想着,邱言的目光又扫过前院的一道道文思之气。
外出就餐的儒生、学子,这时都已经回来,整个院子里文光璀璨,一道道文思纵然还显微弱,但和开始相比,已然多了些东西,隐隐酝酿。
不过。细细一看,还是能看出来,这满院的文思气柱大致分成两个集团,一边气运强盛。一边则相对暗淡,分别对应富贵人家和寒门学子。
“世家垄断学识的举动,对传播人文神道十分不便,是时候打开一道豁口了。这也是早晚的事,那些顾忌的事情,终究都要面对。以我如今蓄的势,应该已能一试……”
想到这,他的视线落在寒门一方的文思气柱上,凝神一道,这道气柱复杂多变,隐约有风云之态,显是一旦风云际会,就有扶摇直上的可能。
“这人文思灵动,但受限于出身,被困于藩篱,可一旦打破阻碍,很有可能就气运如虹,不过,他这气柱深处,还有一点灰暗,日后若没有人时常敲打、制约,说不定有乱政的可能……”
边想边看,目光又转,这次却落在一道相对细小的文思气柱上。
和其他文思气柱相比,这一道不仅细小,还显粗糙、模糊,以邱言的感知,捕捉之下,能从中感到笨拙之意,显是气柱的主人,不是什么资质过人之辈,可细细感受,却能发现其中的坚韧不拔之意!
这道气柱,就像是一根牛筋绳,有种拉不掉、扯不断的架势,在那文思深处,更有股超出常人的韧劲。
除此之外,其上更染着一股墨香。
心中略动,邱言念头随之一转,那细长文思忽的沸腾,在这一刻,竟是急速扩张开来,盖住了所有气柱,充斥一方!
但却只是一个幻影,下一刻就溃散无形,余下的,还是一道纤细而有韧性的气柱。
“一啄一饮,果然都有定数,孟府迎我入关,让我在此讲学,又碰上这么一个人物,岂非就是契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带着这样想法,邱言迈开步子,朝前院走去。
院中,诸学子在刚刚一瞬,都生出恍惚之感,模糊间,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象,但一闪即逝,等他们回过神来,再去看时,自是什么都没能发现,连带着记忆都模糊起来,只当是错觉。
正好这个时候,邱言从两进相连的拱门中走出,将众人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去。
再次坐在位上,邱言如众人所希望的那样,继续讲着草原见闻,在细节处延伸经义新解。
和上午相比,他们已经不见多少抵触,反而充满了期待,只是随着见闻的讲述,更多的疑问顺势诞生,积蓄到一定程度,难免让人有蚁虫噬心之感,当真坐卧不宁,连定心安神都做不到了,不少学子近乎抓耳挠腮,有心要问,又怕打断了邱言讲学,被人嫉恨。
待得一个时辰后,邱言讲到建立奴隶军的兵制,将草原与中原两个派别分开。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竟是那张顺,他本来心中就有矛盾之念,越听越是烦躁,只希望能透过提问,加以缓解。
“先生……”
虽说打断了讲学,可张顺还是以礼而行,先是拱手,跟着才道:“学生张顺,忝为秀才,有一事不明,望先生能够解惑。”
所谓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单算年龄,邱言与在场众人相似,可开坛讲学后,就相当于是老师,这个名分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但说无妨。”邱言停下话头,冲他点了点头。
张顺也不去看其他人的反应,直接就道:“学生读书,看过亚圣答魏君之言,称‘定于一,方能天下安定’,至圣先师所作《春秋》亦说‘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又有大炎万国来朝时,有学士曰‘王者无外’,自古以来,中原为根干,四夷则为枝叶,先生去草原有教化之念,何以又将中原、草原分开对待?”
“胸有锦绣,经义典籍信手拈来,足见苦功。”邱言听了这问话,先夸了张顺两句。
人群中,胡业眉头一皱,居然生出一点妒忌。
“好个张顺,真会见缝插针,有了修撰的这句赞言,今后他在我等学子之中,威望估计要有提升!”
本来,因为张顺打断邱言的话语,难免让听讲学子心生情绪,但他问出来的话,却也是其他人在意的事情,是以都压住了性子,耐心等待。
自古以来,如何理顺这中原与草原,就是一大难题,出策者层出不穷,有些人从书本上出发,有的则以史籍为根,阐述各自主张,有的有用,有的反而乱上添乱,各有优劣。
而邱言所说的,却是亲身经历的事,那中原、草原的人,在他的率领下共同破敌,接连得胜,消息早就传遍了北疆一线,在场的学子没有不知道的。
有这样的战绩打底,邱言说出来的话,无疑就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
接下来,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诸位可知大炎中兴之主的事?”
众生中登时就有人答道:“大炎中兴之主?可是那光武皇帝?”
此人赫然就是胡业,他在张顺被夸后,立刻屏气凝神,卯足了劲也想要有所表现。
“不错。”邱言点点头,看了胡业一眼。
后者没有露出欢喜之色,胡业明白,这样的问题并不算难,对史家稍有研究的人,都能答得上来,自己之所以能第一个回答,无疑还是全神贯注的缘故。
跟着,邱言继续道:“光武帝虽真龙血脉,但在大炎太祖后裔中,却堪称破落之人,境遇与贫苦人家并无区别,但最后却可成事。”
这一句贫苦人家,立时让在座的寒门学子留心下来。
胡业却道:“光武毕竟是真龙血脉,气运远超常人,他曾游学京师,入那国子监为学,相比起来,和贫寒之子有天壤之别。”这一下,他不仅抓住机会,表现了博学,更顺势压了寒门一头,心里颇为满足。
这时,张顺却皱眉回道:“真龙血脉,气韵悠长,这个是自然的,但若论青睐,又怎比得上那当时的大炎皇室、亲王,若论气运,这些人更为强横,为何偏偏就让光武成事?可见还是他能抓住机遇,趁势而起,天命所归,这运道未必只落在高门大阀的头上。”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火药味十足,二人文思亦在虚空碰撞,绽放思维火花。
邱言这时出声道:“有气运的人多了,抓住机会的人也有不少,但最多成富成官,或成就一时之名,能鲤鱼化龙、中兴王朝的,又有几个?况且,光武皇帝,本身不见得文韬武略俱全,何以能脱颖而出?”这话,也就只有大儒、宗师才敢说出来,若无他的起头,其他人如何敢评价皇帝?
不过,随着这一句,其他人才想起来,邱言是回应张顺的提问,才说起大炎中兴之主的,遂收敛心念,侧耳倾听。
就听邱言吐出八个字来——
“因人之心,择人处位。”(未完待续。。)
ps: 感谢“玩下下拉”的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