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新德里战役
第九十六章回归正位
二月十六日上午,牧浩洋把指挥舰队的重任交给了章玉廷,搭乘舰载运输机,在八架战斗机与一架预警机的掩护下飞往巴基斯坦。护航的战机不会立即返航,而会等到下午跟补充的战斗机一同返回舰队。
当时,舰队仍然处于无线电静默状态。[]
为了安全期间,要在确定了舰队的具体作战方案之后,再决定能否打破无线电静默。
到达巴基斯坦后,牧浩洋没有急着回国,而是在瓜达尔港逗留了一天,去视察了西印度洋舰队的情况。
“长江”号在十三日才回到瓜达尔港,情况非常蹩脚,随同返回的几艘护航战舰的状态也不够理想。
虽然瓜达尔港是中国海军在印度洋上的第一座军事基地,也是规模最大的军港,还是西印度洋舰队的母港,但是在对“长江”号的受损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后,工程师认为无法在瓜达尔港将其修复。
当时,工程师已经提出了两套处理方案。一是等待货轮把一些必要的零部件送来,先在瓜达尔港修复动力系统,使航母能够达到最大航行度,然后返回本土。二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与护航战舰一同返回本土。
因为特遣舰队刚刚全歼印度舰队,所以工程师愈加倾向于后者。
不管怎么样,“长江”号在返回本土之后都要进行大修,因而没有必要在瓜达尔港耽搁更多时间。
牧浩洋也认为尽快返回本土最为合适,因而得对特遣舰队的作战行动做出适当安排。比如,让特遣舰队随同“长江”号南下,在到达斯里兰卡附近之后,再由赶来接应的南海区舰队护送“长江”号。
做出安排之后,牧浩洋才在十七日上午离开瓜达尔港。
回国途中,他在**堡停留了几个小时,会见了巴基斯坦三军总参谋长,商讨了两军联合作战的事情。
陆军与空军自然不用多说,第十三集团军正在开赴巴基斯坦,随着海运航线打通,戚凯威肯定会在巴基斯坦投入更多的兵力,把西线当成主战场,而在空中战场上,中巴两国空军早就在协同作战了。
关键是海军的事情。
当时,牧浩洋并不打算跟巴基斯坦海军合作,主要是巴基斯坦海军的规模并不大,也没有多强的战斗力。相反,巴基斯坦总参谋长却非常希望跟中国海军合作,以此提高巴基斯坦海军的地位。
最后,牧浩洋不得不做出让步,答应在反潜与封锁行动中与巴基斯坦海军合作。
能够说,当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反潜,因为印度海军有十多艘潜艇,其中八艘从德国引进的222级常规潜艇非常先进,不比巴基斯坦的常规潜艇差,对在印度洋上航行的中巴船只形成了致命要挟。要想确保航线畅通无阻,就得在反潜作战上下狠功夫,也就得与巴基斯坦海军合作。
按照牧浩洋与巴基斯坦总参谋长商议的结果,巴基斯坦海军主要负责离岸一千海里范畴内的反潜与护航任务,即在阿拉伯海的范畴之内,由巴基斯坦海军担任主要职责,而中国海军只需要掩护从马尔代夫群岛到东印度洋的航线,并且利用部署在斯里兰卡、南安达曼岛等地的反潜巡查机对付印度潜艇。
现实上,这么做,等于降低了中国海军的作战负担。
当时,除了特遣舰队之外,中国海军还能动用的只有南海区舰队,以及西印度洋舰队的残余舰艇。在保持特遣舰队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最多组建两支护航队,即便从特遣舰队抽调部分战舰,也就只能组建三支护航队。毫无疑问,如果由中国海军担任全部护航任务,三支护航队根本干不了什么。说得简单一些,这三支护航队最多只能保证五到六支运输船队在印度洋上航行,而实际需要掩护的船队在十支以上。有了巴基斯坦海军的配合,能够采用区域反潜战术,即把航线分成四个片区,每个片区安排一支护航队,巴基斯坦海军承担一个片区的反潜任务,从而使护航队的利用率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巴两国海军只需要组织四支护航队就能掩护十六支船队。如果算上岸基反潜巡查机,以及由潜艇掩护满船队,基本上能够保证印度洋航线畅通无阻。
明显,没有巴基斯坦海军,中国海军根本办不到。
只是,这样一来,特遣舰队就有了新的任务:轰炸印度海军基地,消灭印度海军的残余舰艇与作战飞机。
这么做,不是为了消除潜在要挟,而是为了确保巴基斯坦海军舰艇能够出海活动。
要知道,巴基斯坦海军最大的战舰是四艘排水量不到五千吨的护卫舰,此外就是十多艘导弹快艇与八艘潜艇。巴海军的水面舰艇根本不具备舰队作战能力,如果在护航行动中遭到来自海面与空中的袭击,后果将难以设想。
从**堡出后,牧浩洋才给章玉廷拍了一份电报,让特遣舰队先轰炸印度西部地区的海军基地。
不管怎么说,特遣舰队不可能在阿拉伯海上闲逛,总得找些事情做。
十七日傍晚,牧浩洋回到了北京。
他没有回家,而是间接赶往总参谋部。
因为知道牧浩洋将在傍晚回来,所以周渝生专程留下来等他,还让厨师准备了几样正宗的川菜。
“舰队的情况怎么样?”
“非常不错,至少士气不再是问题了。”牧浩洋笑了笑,说道,“我已经跟巴基斯坦总参谋长谈好了,接下来将与巴基斯坦海军联合行动,建立区域性护航体系,你得尽快把南海区舰队派过去。”
周渝生点了点头,这早就在计划之中了。
战争迸前,牧浩洋就给各支舰队分派了任务,南海区舰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夺取制海权之后护送运输船队。
“另外,你还得尽快把潜艇派过去?”
“进行战略封锁?”
“战略封锁只是一项任务,还得寻找与消灭印度潜艇,确保我们的航线畅通无阻。”牧浩洋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戚凯威已经把第十三集团军派往巴基斯坦,他肯定调整了作战部署,将采用先西后东的进攻战略。接下来,我们得尽量组织船只前往印度,让印度得不到战争物资。”
“行,我今天晚上就做安排。”
“空军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
“前几天,母祁铁还在抱怨,说舰队作战行动完全打乱了战争计划,不过从昨天开始他就没有抱怨了。”周渝生笑了笑,说道,“这也能够理解,为了支援舰队作战,空军的作战行动遭到了很大影响。”
“也就是说,没有按计划完成打击任务。”
“差不多耽搁了两到三天。”
牧浩洋皱起眉头,没有多说什么。
“还好,战斗机的丧失率不断在降低,昨天只有百分之零点七,大规模空中打击的效果已经显现出来。只需有足够的时间,打垮印度空军根本不成问题。我的建议是,把整体作战方案推迟两到三天。”
牧浩洋点了点头,说道:“能够这么做,不过等我看完这几天的战报,再做安排。”
“看来,你不打算回去睡觉了。”
“在瓜达尔港与**堡休息了两天,回来的路上也睡了一觉。”牧浩洋笑了笑,又说道,“没什么事的话,你先回去,我来值班。”
“这怎么好意思……”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帮我顶了几天班,总得缓口气。”
“行,既然你想加班,我就不跟你争了。”周渝生看样子也是好几天没有回过家了,说完就放下了筷子,“没别的事,我就不耽搁你了。明天我早点赶过来,早饭想吃点什么,油茶怎么样?”
“油茶?”
“厨师准备为你准备的。”
牧浩洋一愣,随即笑着说道:“恐怕不是为我,而是为你准备的。”
“还不一样吗?”周渝生没多罗嗦,起身说道,“就这样,我明天七点给你把油茶送过来。”
油茶是四川与重庆的特色小吃,而牧浩洋与周渝生都是重庆人。
等周渝生离去,牧浩洋让值班的参谋把这几天的战报送了过来。
在战争的前九天里,中国空军的表现足够优良,不但迅扭转了局面,还在战争的第三天掌握了主动权。能够说,在这九天里面,虽然空军的表现没有海军那样跌宕崎岖,也没有多少惊人之举,但是取得的战果足以证明,空军的打击能力远远过了海军,是名副其实的战场主角。
在这九天里,空军出动了三万多架次作战飞机,投弹近十万吨。
要知道,参战的作战飞机只有两千多架,意味着每架战斗机每天执行了近两次任务,投弹六吨以上。
为此,空军丧失了三百四十八架战斗机,战损率在百分之一左右。
明显,战斗机的战损率正在迅降低,意味着印度空军的战斗力正在迅降低,空袭效果已经显现出来。
只是,这仍然没有达到牧浩洋制订的打击标准。
不是出动的战斗机不够多,而是更多的战斗机执行了制空任务,因而用于执行打击任务的战斗机数量偏低。
当然,这个问题即将得到处理。
随着印度空军的战斗力降低,母祁铁正在逐步提高打击力度,让更多的战斗机去执行打击任务。
按照现在的展趋势,五天之后,空军就能夺得绝对制空权。
问题是,在接下来的五天里,战局还会保持现在这个样子吗?
第九十七章针锋相对
二月十八日上午,牧浩洋前往元府,向黄瀚林汇报了舰队作战行动。
下午,中国国防部正式对外宣布,将从二月十九日凌晨零点起,对印度实施全面战略封锁,禁止任何国家的船只向印度运送战争物资与战略资源,但是不包括粮食、部分药品等人道主义物资,所有驶往印度的船只,必须在最后一次离港之前向中国外交部门提交运载货物的细致清单,任何未经许可驶往印度的船只都将遭到中国舰艇与战机拦截,任何试图突破封锁的行为都将遭到军事打击。
随后,中国国防部委托外交部,公布了细致的禁运清单与禁运措施。
禁运清单没什么需要特别引见的,除了关系到印度民众基本生活的物资之外,其他所有货物都属于禁运品。
关键在禁运措施上。
除了向中国外交部门申报货物清单之外,任何船只只需试图突破封锁,就有可能遭到军事打击,而且队将对任何进入封锁海域的船只进行登船检查,如果觉运载了禁运物品,将视情况处理。一般情况下,船只将由队押往最近的港口,在卸下禁运货物之后放行。如果情况较为严峻,比如运送的是武器装备等,中国将扣留船只,直到战争结束后才归还给船东。如果情况特别严峻,比如运送武器装备的船只强行驶往印度,队有权在警告之后予以击沉。
现实上,这些禁运措施与十年前对付日本的办法差不多。
只是,现在不是十年前了。
就在中国国防部宣布对印进行战略禁运后不到三个小时,美国国会在当的时间,十八日上午通过了由总统提交的新提案,授权联邦政府以贷款担保方式为印度提供支援,只是担保上限为一万五千亿美元。
也就是说,印度能够从美国获得总价值一万五千亿美元的武器装备。
大概两个小时后,战场时间十八日傍晚,最后一批由印度间接出资采购的f-44战斗机从迪戈加西亚起飞。随同这些战斗机返回印度的,还有十二架运载着大批弹药物资与装备零件的大型运输机。
当时,还有四百多名印度飞行员滞留在迪戈加西亚。
也就是说,美国还能够向印度紧急提供两百多架f-44,由这些印度飞行员驾驶返回印度。
在此之后,除非印度继续向迪戈加西亚派遣飞行员,不然就得紧急招募一批志愿者。
现实上,当天晚上,运送物资的十二架运输机在返回迪戈加西亚的时候,就运载了一大批印度飞行员。
对印度空军来说,最缺的不是飞行员,而是战斗机。
美国一意孤行的举动,再次使战争升温,以至有人认为,这将是美国卷入这场战争,引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起点。
当然,形势没有这么严峻。
虽然美国国会通过了总统提交的新法案,但是做了严格限制,而且完全通过商业手段进行操作。也就是说,美国仍然在竭力避免卷入战争,只是不希望印度迅败下阵来,或者说不希望中国轻易取胜。
从政治层面上看,这只是为了加大中国的战争负担。
也就在这个晚上,特遣舰队的舰载战斗机轰炸了卡特利特、科钦与特里凡得琅,重点打击了当地的印度海军基地。
战斗中,中国海军战斗机再次与印度空军的战斗机遭遇。
因为新获得的f-44没有升空作战,所以空战打得并不激烈,中国海军的战斗机轻易夺取了制空权,随后还掩护空军的战斗机攻击了印度南部地区的军事目标,从空军手里接过了制空任务。
到此,印度本土全境都在中国战术战斗机的打击范畴之内了。
对印度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战术战斗机有更高的作战灵活性,而且能够适应更高强度的作战任务。
现实上,就算印度得到了美国的援助,也很难扭转空中战场上的局面。
十九日凌晨,特遣舰队进行了第一次拦截行动。
当时,有十四艘船只遭到拦截,其中六艘第三方船只在接到警告之后都转向驶往其他国家的港口,只有八艘悬挂印度国旗的船只没有理会,结果在天亮之前,特遣舰队在出三次警告无果之后,出动战斗机将其全部击沉。天亮后,特遣舰队派出的搜救飞机,救起了这八艘商船上的两百多名船员。
到了十九日白天,特遣舰队在继续轰炸印度本土的时候,又拦截了十多艘商船。
在这里面,有四艘印度籍商船被特遣舰队俘获,其中三艘商船上运载了违禁品,随后四艘商船都被押往瓜达尔港。
按照中国国防部公布的禁运措施,所有印度籍商船都将遭到扣押。
中国正式进行战略封锁,等于把皮球踢到了美国脚下。
在十九日,特遣舰队至少拦截了七艘悬挂美国国旗的商船。虽然没有生冲突,这些船只都在接到警告之后转向离去,没有挑战特遣舰队的决心,但是对美国政府来说,这无异于限制了美国船只的自由航行权。
美国东部时间十九日上午,美国总统就表电视讲话,强烈谴责中国的封锁行为,要求中国立即停止战略封锁,不得妨碍与危害在公海上自由航行的美国船只,愈加不得对美国船员的人身安全形成要挟。
当然,这只是抗议。
在公布战略封锁措施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划出了交战海域,即沿印度海岸线向外延长两百公里,都为中印交战区域。按照国际法,中立国船只应该避免进入交战区域,而不是以身犯险。
如此一来,美国要想维护自由航行权,先就得在法理上做文章。
说得间接一点,就是证明中国的战争行为违反了国际法。
问题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中国已经向印度宣战,而且是印度先偷袭了在公海上航行的中国舰队,即先向中国动战争,中国只是进行军事反击,因而有足够的理由划分战区,对印度进行战略封锁。
只需中国的战争行为没有违反国际法,中立国就应该遵守国际法,并且为任何违反交战原则的行为承担责任。也就意味着,即便中国舰队扣留、以至击沉违反了交战原则的中立国船只,也没有违反国际法。
明显,中国已经在禁运上做出了严峻让步,没有间接攻击进入封锁海域的中立船只。
只是,中国的封锁并不完全。
说白了,特遣舰队只有四艘航母,而且印度空军与印度海军没有完全丧失战斗力,也就无法分散行动,而一支舰队根本不可能封锁整个印度。要等到印度空军完全完蛋之后,特遣舰队才能分散成两支或者四支舰队,也才能同时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上封锁印度,阻止所有船只与飞机前往印度。
仅在十九日,就有三十七艘商船进入印度港口,比遭到拦截的还要多
这些船只,为印度送去了一百五十万吨货物,其中百分之六十为禁运货物,包括一批陆军用的弹药。
当然,这些船只也主要驶往印度的东部港口。
以当时的情况,队不是不能拦截这些船只,至少能够出动战斗机,在必要的时候还能将其击沉,但是方没有这么做,主要是战略封锁行动刚刚开始,如果间接攻击第三方船只,会形成不良影响。
等到封锁全面开始之后,再加大封锁力度,才能让其他国家逐步适应。
也正是如此,美国没有停止对印援助行动。
到了二十日,美国出动了近两百架大型运输机,其中六十架部署在迪戈加西亚,其他全部部署在澳大利亚。从当天下午开始,这些运输机就装上武器装备,连续飞往印度,为印度输送军事物资。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仅在二十日,美国的运输机就为印度送去了四十八辆坦克、一百二十门大口径火炮、四千多吨弹药与大量用来修复受损装备的设备,特别是陆军主战装备的零部件。
接下来的三天之内,总共二百四十架美军运输机以每架每天出动三个架次的频次,向印度运送作战物资。到二十三日,美国总共向印度运送了四百多辆主战坦克、六百多辆装甲战车、三百多门自行火炮与火箭炮、总计五万六千吨弹药与三万吨零部件,总运输量过了十万吨。
二十三日夜间,美国的快运输船队到达维沙卡帕特南。
这支船队总共有二十四艘大型快运输船,总载重吨位高达五百万吨,总共为印度送去了近两千辆主战坦克、三千多辆装甲战车、一千八百余门自行火炮与火箭炮、二百四十万吨作战物资。
如此疯狂的援助行动,也只有美国干得出来。
要知道,这些武器装备足以装备六个印军装甲师,而且都是美军最新式的装备,性能不比中国陆军的主战装备差多少。如果以市场采购价为准,总价值高达七千多亿美元,一般国家根本买不起。
当然,这还不是对印援助的全部内容。
第九十八章战略轰炸
二十四日凌晨,美国的快油轮船队到达金奈港。
这支船队总共有三十艘级油轮,总共装载了一千余万吨原油与成品油。
当时,还有一支油轮船队在驶往科钦途中,遭到特遣舰队拦截,在对峙了近四个小时之后,船队被迫返回迪戈加西亚。
能够说,美国在这几天里尽到了全力。
别的不说,美国提供的物资,特别是燃油,足够让印度陆军使用两个月。
此外,美国还在这几天里向印度转交了数百架战斗机,而且大部分是f-44。
当然,这些战斗机都是由印度飞行员驾驶飞回国内的,美国没有安排志愿者。
到此,美国国会批准的一万五千亿美元的援助额度也用得差不多了。
必须承认,美国的国力十分强大,能够说,除了中国,美国是唯一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拿出如此多武器装备的国家。更重要的是,美国确实尽了全力,赶在中国完善封锁圈之前为印度提供了大批武器装备。
问题是,到二十四日上午,美国的援助行动就宣布结束了。
不是美国没有武器装备了,也不是美国舍不得继续为印度提供武器装备,而是中国海军的南海战区舰队进入了孟加拉湾,特遣舰队也机动到了马尔代夫群岛西北海域,完成了对印度的战略包围行动。说得间接一点,中国舰队的封锁圈已经覆盖了整个印度海岸线,美国船队不可能在不遇到阻拦的情况下到达印度。除此之外,中国海军还向南安达曼岛部署了一百多架战斗机,加强了空中封锁力度。除非美国当局打算在封锁问题上与中国对峙,并且派遣舰队为船队护航,安排战斗机为运输机护航,不然任何前往印度的船队与机群都会遭到拦截,以至有可能遭到攻击。
这一天,中国空军的打击行动也进入了第二阶段。
虽然在过去几天里,美国为印度提供了数百架f-44,但是在此之前,中国空军与海军已经摧毁了印度的所有大型空军基地,炸毁了大部分民用机场,印度空军已经丧失了最重要的基础设备。
也就是说,这些f-44很难挥关键作用。
要知道,战斗机能够部署到野战机场上,而且f-44的对维护保养的要求并不高,具有很高的部署灵活性,可是支援战斗机作战的其他飞机,比如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加油机等等都无法部署到野战机场上,对维护保养的要求也较为苛刻,因而在空军基地与大型民用机场被毁之后,印度空军只剩下了战斗机。
在现代空战中,仅有战斗机,哪怕是非常先进的战斗机,也很难扭转局面。
说得形象一点,在只剩下战斗机的情况下,印度空军只能打游击战,即利用战斗机去截击中国空军的攻击机群。
至于截击效果,根本好不到哪里去。
在二十四日白天的几场空战中,中国空军在仅丧失了六架战斗机的情况下,击落了七十七架印度战斗机,其中四十四架是崭新的f-44。这些战果,大多是拦截导弹取得的,即中国战斗机根本没有与印度战斗机遭遇,而是在预警机的支持与指挥下,在视距外用导弹结束了战斗。
此外,当天中国海军也收获了三十多个战果,而且只丧失了一架战斗机。
能够说,到这一天,印度的天空已经属于中国空军与中国海军航空兵了。
这一点,在美国的对印援助上也看得出来。
在此之前,美国援助的主要是陆军装备,没有倾其所有的为印度提供空军装备,表明美国当局也不大相信印度空军能够扭转局面,而且已经认识到,在夺取了制空权后,中国肯定会动地面战争。如此一来,一支强大的、装备先进的印度陆军,肯定能比空军挥更大的作用。
在基本上夺得了绝对制空权后,中国空军顺理成章的开始实施第二阶段打击行动。
在此阶段,主要打击目标是印度的军事工业设备与国家基础设备,特别是生产武器装备的军事工厂。
当天,中国空军就重点轰炸了印度最大的三座弹药工厂。
相对而言,弹药工厂的价值更大。要知道,在大规模地面战争中,弹药消耗量比装备消耗量大得多。
更重要的是,印度陆军的弹药自给率并不高,很多先进弹药需要进口,因而先炸毁弹药工厂,配合严密的战略封锁,能够最大幅度的削弱印度陆军的战斗力。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印度陆军储备的弹药最多只能消耗六个月,而且先进弹药的储备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场大规模地面战争。如此一来,轰炸弹药工厂的意义显得愈加严峻,而且戚凯威也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
与空军不同,海军在第二阶段打击行动中,先打击的是印度的造船厂。
虽然印度舰队已经全军覆没,但是印度仍然有不少中小型舰艇,而且印度是全球第二大造船国。
当然,轰炸造船厂,也主要是在为海军的战略目标服务。
从军事上讲,意义不是很大。只需地面战争打响,戚凯威兑现了战前做出的许诺,在半年之内打垮印度,那么印度的造船厂就没有多大的战略价值,因为以印度建造战舰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在半年内建造出一艘战舰。
接下来两天,空军与海军依然重点打击了印度的弹药工厂与造船厂。
在二十六日,章玉廷还出动了由八艘巡洋舰与八艘驱逐舰组成的炮击编队,对科钦海军基地进行了炮击。
科钦是印度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海军基地,也是仅次于维沙卡帕特南,印度海军的第二大基地,是印度西部舰队的母港,拥有极为完善的基础设备,还有一座能够维修级航母的干船坞。除此之外,当时印度海军残存的战舰中,有一艘驱逐舰、三艘护卫舰与十多艘导弹艇停靠在科钦港内。
这轮持续了四个小时的炮击,不但击毁了港口内的所有舰船,还摧毁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基础设备,包括一座储备了五万吨重油的燃料库。炮击中,印度海军动用岸基反舰导弹攻击了炮击编队,但是没有收获任何战果,只是使炮击行动暂时停止了十多分钟。期间,印度空军还试图攻击炮击编队,结果执行攻击任务的十多架战斗机遭到拦截,根本没有对炮击编队形成要挟。
根据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当时还有一艘印度潜艇在炮击编队附近,已经用被动声纳探测到了炮击编队,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艘印度潜艇没有偷袭炮击编队,只是尾随航行了几个小时。
这一天,中国空军初次轰炸了位于海得巴拉的印度轴承厂。
从战略价值上讲,轴承厂绝对是战略目标。要知道,不管用什么做动力,驱动设备与行走机构都离不开轴承。从工业的角度讲,制造轴承的能力,以至能够拿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别的不说,在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国之一,但是不断无法生产高精度轴承,不管是车辆上的轴承、还是工业设备上的轴承,百分之八十需要间接从西方国家进口。
在军事领域,轴承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陆军的所有主战装备、空军的所有作战飞机、海军的所有舰艇,都需要轴承,而且轴承间接决定了装备的机械性能。
虽然印度也需要通过进口获取高精度轴承,但是印度已经具备了生产轴承的能力。
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印度的国产轴承能够取代部分高精度轴承,至少能够勉强达到使用标准。
从打击印度的战争潜力、特别是军事装备生产能力上看,炸毁印度的轴承厂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为此,空军出动了两百多架战斗机与四十多架轰炸机,向海得巴拉轴承厂投掷了数千吨炸弹。为了完全炸毁轴承厂,战斗机与轰炸机不但使用了高精度制导炸弹,还轰炸了附近的居民区。
这也是自开战之后,中国空军对印度工业设备规模最大的一次轰炸行动。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这次轰炸把印度的轴承生产能力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导致印度的军火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
随后几天内,中国空军还重点轰炸了印度各地的轴承厂。
这些轰炸行动,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地面战争开打后不久,印度陆军就不得不从被毁的装备上拆下还能使用的轴承,才能确保其他的主战装备能够正常使用。因为轴承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印度在三月份的军事生产能力至少降低了百分之三十。
当然,这只是轰炸印度军事工业设备的一部分。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中国空军还轰炸了印度的坦克工厂、电子设备工厂、火炮工厂、化工厂、钢铁厂、电力设备制造厂等等军事工厂,以及为军事服务的工业设备,并且在进入第三极端之后,开始重点轰炸印度的国家基础设备,比如地区配电中心、铁路枢纽中心、重要的桥梁隧道等等。
虽然印度的国土面积比日本大得多,但是在大规模战略轰炸面前依然十分脆弱。
第九十九章妥协
按照计划,陆军应该在三月一日动进攻,可是受空中打击不理想影响,直到三月五日也没能确定进攻时间。
当时,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即与巴基斯坦陆军联合作战。
能够说,只需说到联合作战,就是个问题。
别说地面部队,在海洋战场上,中巴两国的舰队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巴基斯坦海军主张重点打击印度沿海城市与港口,中国海军则认为应该以战略封锁为主,没有必要扩大打击范畴。
在地面战场上,这个问题愈加突出。
二月二十七日,戚凯威就到了**堡,在这里建立了中巴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并且亲身担任总司令。
问题是,在制订进攻方案的时候,戚凯威与巴军总参谋长有很大的分歧。
戚凯威的目的很简单:攻占新德里,扶持亲华政权,然后武装一支印度军队,让其与前政府军打内战。说得间接一些,就是以攻占印度都的方式,尽快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减少战争丧失与伤亡。
可是,巴军总参谋长则认为,这不能从根本上处理问题。
按照巴军总参谋长的意见,巴基斯坦陆军将先攻占整个克什米尔地区,完全处理克什米尔问题,然后在南面的吉尔吉拉特邦地区用兵,攻占与印度存在争议的卡奇地区,最后才是进军新德里。
明显,巴军总参谋长提出的方案,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处理问题。
更重要的,如果按照这套方案打的话,战争肯定会持续半年以上。别的不说,在巴军攻占了克什米尔地区之后,至少需要三个月才能把主力部队全部转移到南部地区,并且完成后勤保障方面的调整工作。即便进攻行动十分顺利,也要在地面战争打响五个月之后,才有机会进军新德里。
用一个月时间攻占新德里,明显有点仓促。
为此,双方争论了好几天。
三月一日,一支由四十艘级货轮组成的船队到达卡拉奇,送来了第十三集团军的大部分主战装备,以及近千万吨作战物资。在接下来的三十天之内,还将有两个没有换装的集团军到达。
也就是说,戚凯威打算在西线战场上投入三个集团军。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足够强大的作战力量。
要知道,三个集团军的总兵力接近二十万,而巴基斯坦陆军的总兵力还不到六十万,印度陆军在战前的总兵力也就一百多万。如果算上中国陆军的装备与素质优势,三个集团军足以打垮印度陆军。
说得简单一些,戚凯威已经准备抛下巴基斯坦陆军,单独在西线动进攻。
问题是,在政治上,这根本办不到,因为不管是牧浩洋、还是黄瀚林,都不会让他抛下巴基斯坦陆军。
直到三月五日,在牧浩洋出面的情况下,戚凯威才与巴军总参谋长达成协议。
按照这份得到双方承认的协议,中国陆军主要在北部地区作战,巴基斯坦陆军主要在南部地区作战,只在北部地区保留四个师的兵力,并且负责中国陆军的所有后方补给运输,即动用巴基斯坦国内铁路网,把送到卡拉奇的物资运往北部地区,再由中国陆军的后勤部队送往前线。
进攻开始后,中国陆军在向新德里推进的时候,将顺带攻占新德里北部地区,切断印度陆军与克什米尔地区的联系,围歼克什米尔附近的印度军队,然后由巴基斯坦陆军的四个师扫荡克什米尔地区。
南方战场上,巴基斯坦陆军将同步进攻卡奇地区,牵制该方向上的印度军队。
这样一来,如果印度陆军死守新德里,巴基斯坦陆军在南方的进攻将变得轻而易举,根本不会遇到多少麻烦。如果印度陆军放弃了新德里,中国陆军将在占领新德里之后,以最快的度沿新德里到卡奇湾的铁路线推进,攻占沿途的重要城市,并且建立一道把印度西北部地区分割出来的战略防线,协助巴基斯坦陆军攻占卡奇地区,再谋求沿恒河向东推进,攻占恒河平原。
现实上,戚凯威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印度军队不可能放弃新德里。
原因很简单,只需新德里沦陷,印度就算战败了,即便印度政府转移到其他地区,也很难改变最终结局。
当然,这不仅仅有军事与政治上的因素,还与印度的国内环境有关。
要知道,在二零四零年之前,中国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还是印度最大的商品出口目的地。能够说,过三分之一的印度人与中国有经济上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全球自然灾害期间,只有中国无偿为印度提供了大批抗癌药物,还向印度派遣了医疗援助人员,协助了数以亿计的印度人。能够说,在此之前,就算中印关系算不上密切,两国的民间往来也足够屡次。
在投靠美国,与中国对抗的问题上,印度国内的很多民众都持反对意见,并且因而导致在二零三八年之后,印度连续更换了七届政府,平均每届政府的任期不到一年,可是每届政府都奉行亲美政策。
和平时期,印度民众无法影响到受家族控制的印度政局。
可是在战争时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只需队攻占了新德里,扶持一个得到民众支持的亲华政府,那么印度政权的合法性就将遭到考验,谁也不能保证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印度民众能否会支持前政府。如果民众集体倒戈的话,那么印度要打的就不是抵抗中国入侵的战争,而是一场大规模内战。
现实上,这也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主要战略取向。
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牧浩洋就明确提到,要想长期占领像印度这种国土面积达到三百万平方公里、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占领行动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承受巨大的军事与经济丧失。别的不说,如果占领印度全境,至少需要部署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而中国陆军与陆战队的总兵力也就只有八十万,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在海外部署一年的花费就高达数万亿元。真要变成这个样子,中国不但不可能获得战争红利,还会被这场战争拖垮。
明显,这也是美国想要达到的目的。
为此,就得避免占领印度,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攻占新德里之后,扶持亲华政权,组建新印度国防军,然后让印度人打印度人。虽然这么做,会大大降低战争红利,而且长期内战会使中国很难利用印度市场,但是中国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将大大降低,对于即将到来的中美全面战争有很大的协助。
现实上,在这场战争之后,印度的战略地位也将大大降低。
说得间接一些,就算不占领印度全境,在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之后,印度都很难在几年之内恢复元气,因而印度不再具有影响中美平衡的战略价值,而将变成南亚地区最贫穷、也是最无足轻重的国家之一。
至少在未来十年之内,印度没有多少战略价值。
至于十年之后,恐怕中国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利用印度,而是如何修复与美国进行全面战争之后的创伤,或者是如何完全打垮美国。
综合这些因素,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尽可能的缩小大规模地面战争的范畴。
也就是说,迅攻占新德里是中国陆军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而任何违背这一目标的作战行动都没有价值。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不得不向巴基斯坦做出妥协。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牧浩洋已经向巴基斯坦做出许诺,只需巴军能够攻占卡奇地区,中国就不会在战后强调这个问题,即默认巴基斯坦占领该地区的合法性,并且承认巴基斯坦在整个克什米尔地区享有主权。巴基斯坦要做的,只是协助中国陆军作战,不给中国陆军添麻烦,并且在战后承认中国在藏南地区的主权,以及在克什米尔东北地区控制的两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合法性。
当然,这种政治买卖,绝对不会公布于众。
原因很简单,这种秘密买卖本身就没有合法性,而且也没有任何国家会承认巴基斯坦占领卡奇地区的合法性。
由此可见,不管是牧浩洋、还是戚凯威,都没对巴军抱太大的希望。
以当时的情况,在战争迸之前,两人就没有想过与巴军协同作战,不然戚凯威也不会把三个集团军派往巴基斯坦。
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这一天,戚凯威拿出了全套作战计划。
按照他的安排,地面战争将在三月十日打响,到时候除了第十三集团军之外,第二十七集团军的大部分部队也将到达巴基斯坦,而其主要任务就是支援第十三集团军,掩护后勤补给线。
相对而言,第二十七集团军的战斗力与装备水平都不差。
只是跟最先换装“未来地面战平台”的第十三集团军相比,依然差了一大截,也就只能干些杂货。
当然,在向新德里推进的时候,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进攻部队。
相反,更应该重视在进入印度境内之后的后勤保障问题,而这将间接决定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能力。
第一百章钢铁洪流
三月十日,地面战斗如期打响。
先动进攻的不是中国陆军的第十三集团军,而是巴基斯坦陆军的第三装甲师,该师是巴基斯坦陆军的王牌部队。
在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火力准备之后,第三装甲师越过了印巴边境线,迅攻占了边境城镇穆讷包,然后沿着铁路线向拥有二十万居民的巴尔梅尔推进。按照巴军制订的进攻计划,在攻占了巴尔梅尔,即在印度境内建立了前进基地之后,将继续向东推进,攻占焦特布尔与巴利,切断从斋蒲尔通往卡奇地区的铁路线与公路线,必要的话,还要继续向东攻占乌代布尔,建立一道足够坚固的战略防线,阻止北面的印度军队南下之后,再向南扫荡整个卡奇地区。
当然,一个师肯定办不到。
为此,巴基斯坦陆军还调动了第七装甲师、第八机械化步兵师、第九步兵师等三支王牌部队,并且出动了第十一**装甲旅、第十三**坦克旅、第十六**步兵旅,以及第四十二炮兵旅、第四十四炮兵旅、第四十五炮兵旅与第四十七炮兵旅,总计投入了十一支主力部队,还为每个王牌师增加了一个**炮兵旅,总兵力过二十五万,其中作战部队在十五万以上。
巴基斯坦陆军需要面对的,不过是二十万印度军队。
算上装备上的差距,以及巴基斯坦空军提供的支援,巴军有足够大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巴军在南部地区作战,作战物资全部从卡拉奇运送,后勤补给线的总长度还不到六百公里。
也就是说,巴基斯坦陆军的后勤保障负担相对较小。
能够说,以巴基斯坦陆军的作战能力,攻占卡奇地区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当然,这肯定有队的功劳。
凌晨四点,在只进行了半个小时的炮火准备之后,中国陆军第十三集团军在巴基斯坦陆军越过印巴边境线后大约两个小时,从萨特莱杰河越过了印巴边境线,并且在天亮之前攻占了阿博赫尔。
能够说,中国陆军的进攻愈加犀利。
阿博赫尔是一座人口过三十万的中等规模城市,而且在印度西北边境方向上,属于重兵驻防的军事要地,扼守着直同珀丁达的铁路线与公路线,而珀丁达是新德里西北方向上最重要的铁路与公路枢纽中心,有六条铁路与四条公路在这里交汇,其中两条铁路与两条公路间接通往新德里。能够说,只需中国陆军攻占了珀丁达,就能在两天之内打到新德里,而且不用考虑后勤保障问题。
说得简单一些,珀丁达是新德里的门户,而阿博赫尔是珀丁达的门户。
当时,驻守阿博赫尔的有两个印军师,其中一个是主力装甲师,总兵力接近三万,装备了近千辆坦克与装甲战车,还有六百多门大口径火炮,印军沿着边境线修建了宽度在五公里以上的防线。
即便如此,印度陆军也没能守住防线,以至没能守住阿博赫尔。
在突破边境防线的战斗中,第十三集团军的主力装甲旅不断冲在最前面,突前的装甲营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在印军防线上扯开了一道宽度过五公里的缺口,并且以闪电之势击溃了前来增援的印军装甲部队。
战斗中,该营的四十二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在半个小时之内就击毁了一百多辆印军坦克。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该营没有丧失一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只有三辆受创,并且都在前线修复,在当天上午就再次参加战斗。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作战演讲,反装甲作战平台对五千米外的机动目标的命中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击毁率为百分之百。要知道,在这场战斗中,被反装甲作战平台击毁的不仅仅有第三代主战坦克,还有三十多辆m27a1,其中半数是在四千米以外,被反装甲作战平台打出的穿甲弹间接摧毁。
在这个距离上,m27a1根本无法对反装甲作战平台形成要挟。
三辆受创的反装甲作战平台都是在近距离战斗中,被m27a1打出的穿甲弹击中,而且没有一辆被穿甲弹打穿正面装甲,都是在中弹之后,内层装甲甭脱,导致车体与炮塔内的设备受损。因为反装甲平台采用的是无人炮塔,三名乘员都在车体内,所以在受创后没有出现人员阵亡的情况。
能够说,反装甲作战平台经受住了实战考验。
这场战斗,足以证明反装甲作战平台的防护设算计为合理,唯一的欠缺就是,内层装甲存在质量问题。
扯开印军的边境防线后,装甲部队继续推进。
只是,接下来唱主角的不是地面部队,而是空中力量。
当时,中国空军至少动用了三百架战斗机,轮番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重点打击防线后方的印军机动防御部队。为了协助空军作战,第十三集团军出动倾斜旋转翼飞机,向战线前方运送侦察部队,由侦察兵间接为战斗机指引攻击目标。结果就是,装甲部队在向阿博赫尔推进的时候,几乎没有遭到阻拦。
印度陆军不是没有反击,而是没有能够反击成功。
在通往阿博赫尔的道路上,至少有上千台印度陆军的坦克车辆被炸毁,绝大部分印度陆军的反击部队在离开阵地后就遭到轰炸。根据印度军队的作战记录,当时印军至少出动了两个旅进行反击,结果都在赶往战场的路上遭到空中打击。在遭受惨重丧失,却连敌人的面都没见到的情况下,这两个旅的士气完全崩溃,结果在离第十三集团军先头部队仅有几公里的时候就停了下来。幸存的印军官兵没有就地组织防御,而是迅逃回阿博赫尔,也因而把恐慌情绪带了回去。
天亮前,第十三集团军的先头部队攻入阿博赫尔。
虽然有部分印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是很快就被击溃了,更多的印军根本没有抵抗,而是一股脑的逃走了。
原因很简单,在战斗中,印军官兵觉,他们手上的反装甲武器根本对付不了队的主战坦克。
根据一些印军官兵回忆,曾经有一辆中国坦克在极近的距离上被五枚高音动能反坦克导弹间接命中,结果这辆坦克好像根本没事一样,不但接连摧毁了印军的反坦克阵地,还击毁了三辆隐藏在建筑物里的m27a1主战坦克,然后掩护步兵攻占了建筑物,这才撤离了战场。
要知道,印军使用的动能反坦克导弹,能在有效射程内打穿m27a1的正面装甲
当时,中国与美国已经开始淘汰使用聚能破甲战斗部的反坦克导弹,为部队提供了动能反坦克导弹。主要就是,以往的反坦克导弹的飞行度都比较慢,根本无法突破已经成为第四代主战坦克标配的主动防御系统。只有采用动能穿甲原理,飞行度在六马赫以上的反坦克导弹才能对付第四代主战坦克。
现实上,动能反坦克导弹,就是单兵手里的反坦克炮。
这种反坦克导弹的战斗部就是一根次口径高强度金属杆,其材质与穿甲弹差不多,只是依靠高性能火箭动机把度提高到六马赫以上,而不是像坦克炮那样,使用化学能或者电磁能使穿甲弹加。
在动能反坦克导弹出现之后,就有人提出用其取代反坦克炮。
不管怎么说,动能反坦克导弹的性能已经非常接近穿甲弹了,而且不需要安装笨重的火炮系统,一辆坦克少说也能照顾数十枚。如果不是电磁炮兴起,特别是线圈电磁炮把穿甲弹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级别,恐怕在研制第五代主战坦克的时候,中国与美国都会用动能反坦克导弹取代坦克炮。
如此先进的反坦克导弹,竟然对付不了反装甲作战平台,印军官兵不害怕才是怪事。
能够说,当时印军对付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有效办法只有两个,一是使用大口径火炮在近距离进行直瞄射击,利用大口径炮弹的巨大能力间接震毁反装甲作战平台,二是在路边埋设数百公斤高能**,在反装甲作战平台通过的时候引爆,利用**爆炸产生的巨大能力将其摧毁。
能够说,这些都是蛮办法,而且也不是击穿反装甲作战平台的装甲,而是利用巨大的能量将其间接摧毁。
别的不说,如果在反装甲作战平台下面引爆两百公斤**,就能将其炸散架。
问题是,在战场上,根本办不到。
在印军全线崩溃后,第十三集团军的一个旅仅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攻占了拥有三十万人口的阿博赫尔。
对阿博赫尔的居民来说,这也许是好事,因为避免了大规模战斗产生的附带伤亡。
如果印军依靠城市拼死抵抗的话,肯定会使很多居民遭殃。在战斗中,队肯定不会严密区分军人与平民。
现实上,在人眼里,所有印度人几乎都长一个样。
攻占了阿博赫尔之后,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部队没有停止前进,而是把占领与清理工作交给了随后赶到的机械化步兵,然后继续向前推进。以“未来地面战平台”的性能,再推进几百公里都不成问题。
第一百零一章高歌猛进
阿博赫尔迅沦陷,给印度军队敲响了警钟。
为了稳住军心,印度西北战区司令官在当天上午下令枪决了十四名率先带领部队逃跑的前线指挥官,随即下达了死守阵地的命令,要求各级部队战斗到最后一人,绝对不能后退半步。
问题是,不后退就能挡住队吗?
上午十点左右,第十三集团军的前锋部队已经抵达了珀丁达西面大约十五公里处。
面对已经严阵以待的印军,第十三集团军的前锋部队没有停下来,只是把阵容转变为突击队形。
印军能做的,也就是死守阵地。
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残酷,之前还信心满满的印军官兵很快就觉,他们根本无法阻挡那些外形奇异的装甲战车。
与第四代主战坦克相比,反装甲作战平台最大的外形特点就是采用了无人炮塔。
虽然中国与美国在研制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时候,都考虑过采用无人炮塔,但是在研制过程中都放弃了这个方案。主要原因就是,第四代主战坦克依然采用了保守火炮,即便是电热化学炮,也属于保守火炮,因而炮塔不可能做得很小,如果把全部人员都防止在车体内,将导致车体内部空间过于拥堵,而炮塔空间却得不到有效利用。此外,电热化学炮的自动装填系统非常复杂,可靠性不是很高,就算不设置装填手,在必要的时候,也得由车长或者炮长来排除毛病。如此一来,就很有必要让车长与炮长留在炮塔内,也就是采用第三代主战坦克的保守布局。
电磁炮取代了电热化学炮之后,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
因为有了电磁炮,所以第五代主战坦克的炮塔能够做得足够小,而且电磁炮不需要使用射药,而且弹丸质量也比大口径电热化学炮轻得多,因而装填系统愈加可靠,鼓掌率能够控制在合理范畴之内。如此一来,就没有必要把车长与炮长留在炮塔里面,也就没有必要采用有人炮塔了。
无人炮塔的最大特点就是外形尺寸小得多,意味着中弹率低得多。
根据第五次中东战争中,阿以双方装甲战的统计结果,在被击毁的坦克中,炮塔中弹率高达百分之四十八,而且半数以上被完全摧毁的坦克,都是因为炮塔中弹之后,导致储备在炮塔里的弹药殉爆。相反,在车体中弹的情况下,弹药殉爆的几率低得多,大部分损伤都能修复。
由此可见,采用无人炮塔的好处非常突出。
当然,这不是让印军胆怯的主要原因。
因为没有制空权,中国空军的打击又非常猛烈,所以印军把很多主战坦克埋在了反坦克阵地上,只显露炮塔,充当固定反坦克火力点。结果印军却觉,他们这么做根本没有多少意义。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作战记录,一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在三千五百米外,用一枚穿甲弹打穿了印度坦克前面厚达五米的土墙,然后击穿了m27a1的车体正面装甲,穿甲弹在贯穿了整辆坦克,击毙了驾驶员、穿过中央的战斗舱、摧毁了动机与变箱之后,从坦克后部底甲板处穿出,最后穿透了近三米的硬质地面才停下来。该反装甲作战平台打出的第二穿甲弹间接命中了m27a1的炮塔,在打穿了炮塔正面装甲之后,溅射的碎片击毙了炮塔里的车长与炮长,然后打中了炮塔尾部的弹药舱,引爆了里面的榴弹,最终导致储备在车体里的液体射药殉爆。这两炮的间隔时间仅仅只有四秒钟,而m27a1在射药殉爆后,炮塔飞出了十几米。
面对如此犀利的炮火,印军的任何防御手段都没有用。
当然,遭到攻击的不仅仅有埋藏起来的坦克,还有印军的火力点。
在打击步兵火力点的时候,反装甲作战平台使用的不是穿甲弹,而是穿甲能力稍逊,但是具有爆破效果的榴弹。受线圈电磁炮口径限制,榴弹的能力不是很大,但是足以摧毁任何一种步兵火力点。
相对而言,对付步兵火力点,最有效的武器不是反装甲作战平台,而是多用途平台。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以往所说的步兵战车。
当时,多用途作战平台没有配备电磁炮,使用的是口径为四十毫米的机关炮,另外还有一具四联装反坦克导弹射器。在作战使用中,多用途作战平台的主要任务就是伴随反装甲作战平台战斗,对付敌人的步兵与装甲战车。在性能上,机关炮的射比电磁炮高得多,而且能力也足够大。更重要的是,在对付一些坚固火力点的时候,能够使用配备爆破战斗部的导弹。
当然,在反装甲作战中,多用途作战平台的性能就不怎么样了。
不是动能反坦克导弹的能力不够,而是在防护性能上,多用途作战平台只达到了步兵战车的级别,即只能抵挡小口径穿甲弹。如果被坦克炮射的穿甲弹击中,后果肯定会非常严峻。
战线上,印军的死守很快就变成了无谓牺牲。
在战线被队突破之后,很多印军既没有继续抵抗,也没有逃跑,而是留在了阵地上,等待队收留。
说得间接一点,就是向队投降。
在这场战斗中,至少有七个印军步兵营成建制投降,而且是由营级指挥官率领全营官兵集体投降。
这个结果,恐怕连戚凯威都没想到。
到了当天傍晚,第十三集团军就攻入了珀丁达,占领了中央火车站。
仅仅用了十六个小时,中国陆军就在印度境内突击了一百多公里,占领了印度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中心。
当时,不但印军指挥官不敢相信,连美军顾问都觉得难以置信。
要知道,美国援助给印度的都是美军现役的主力装备,坦克以m27a1为主,还提供了大量的反装甲武器。战争迸前,美军顾问估计印军至少能在边境防线上坚持一周,有很大的把握守住珀丁达。
明显,这个结果与美军顾问的预测截然不同。
摆在印军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守住新德里?
当然,美军顾问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即中国陆军的主战装备已经全面越了美国陆军,拥有了跨代优势。这就好比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海湾战争一样,美军的m1a1能够毫不费力的干掉伊拉克的t-72。这种装备性能上的代差,很难通过数量弥补,美国陆军根本比不上中国陆军。
明显,美国陆军必须尽快装备新式主战平台。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到了十日夜间,印度当局必须得做出一个决定:继续留守新德里,还是赶在队打过来之前离开。
以当时的情况,没有任何人相信印军能够守住新德里。
以至有人认为,只需中国陆军继续推进,能在两天之内攻占新德里,印度陆军连拼死抵抗的机会都没有。
只是,到了下半夜,战局出现了转折。
不是印度陆军反败为胜,而是队在攻占了珀丁达之后,没有向新德里进军,而是开始扫荡周边地区。
这也正是作战计划的一部分。
占领了印度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之后,第十三集团军的主要任务是切断新德里通往克什米尔地区的交通线,为巴基斯坦创造攻占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机会,因而先就得扫荡珀丁达周边地区。
鉴于先头部队在进攻中的突出表现,第十三集团军把作战部队拆编成了突击集群。
当时,每个突击集群由一个装甲营或者坦克营为核心,配备三十到四十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再辅助一个机械化步兵营,配备四十辆以上的多用途作战平台,在后方则由炮兵营提供间接火力支援。
也就是说,一个突击集群的前线作战兵力还不到一千人。
看上去,作战兵力并不多,可是战斗力绝对足够强大。以十日的战斗来看,一个突击集群的战斗力过了一个印军装甲师。如果在宽阔地带作战的话,以至能够打垮两个印军师的装甲部队。
十一日凌晨,第十三集团军就派出了六支突击集群,分别沿着铁路线推进。
天亮后,第十三集团军由派出了四支突击集群,分别沿着公路线推进,并且在后方组织了四支突击集群充当预备队。
这一情况,立即被印军觉了。
似乎,印军也因而看到了希望。
当时,连美军顾问都认为,队太托大了,在战线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就让主力突击部队分散作战,等于主动给了印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会,消灭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那么印军就有希望守住新德里,以至有希望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击败队。
果真如此的话,印军就有希望重创中国陆军,改变战场局面。
当然,即便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只需能够消灭几支突击集群,也能极大的提高印军官兵的士气,打破队无法战胜的神话,迫使队的指挥官采取愈加保守的战术,从而挫败队的锐气。
为此,印军开始了积极准备。
第一百零二章陆军的未来
三月十二日,地面战争迎来了第一场正规会战。
严格说来,只能算得上是一场规模较大野外运动战,因为在这场战斗中,中国陆军只动用了两个突击集群,即便算上动用的支援力量,投入的总兵力也就数千人,根本达不到会战标准。
当时,印军的作战企图就是围歼已经攻占了伯蒂亚拉的队。
在十一日下午,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就攻入了伯蒂亚拉,并且在当天晚上占领了这座新德里北面大约二百五十公里处的城市,切断了从新德里到昌迪加尔的交通线,等于围困住了昌迪加尔方向上的十多万印度大军。
对印度来说,这明显不是什么好消息。
要知道,昌迪加尔是印度西北地区的防御指挥中心,也是面向克什米尔地区与中印西部边境的主要军事重镇。如果昌迪加尔遭到封锁,那么驻守该地的十多万印军,以及北面的数十万印军都在劫难逃。说得严峻一点,中国陆军什么都不用中,只需要保持封锁状态就能打垮这些印军。
明显,尽快打通交通线,成为拯救这些印军,守住北部边境地区的关键。
为此,印度陆军不但从昌迪加尔调动了三个师,总计近四万兵力,还从萨哈兰普尔与格尔维尔各出动了一个步兵师,总统投入了五个师、近七万兵力,对仅由一个突击集群占领的伯蒂亚拉起反击。
从兵力上看,印军是队的七十倍
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在三月十二日凌晨,第十三集团军向伯蒂亚拉增派了一个突击集群,还在后方集中了五个炮兵营。因为已经预料到印军会反击伯蒂亚拉,所以戚凯威还提前安排了空中支援。
结果就是,印军向伯蒂亚拉推进的时候,先遭到了猛烈的空中打击。
根据印军的作战记录,在反击伯蒂亚拉的战斗中,半数以上的丧失来自空中打击,五个师在行军途中就丧失了三分之一的主战装备,还有数千人员伤亡。最严峻的是,突前的部队根本无法集结起来,也就无法在一场战斗中投入足够多的兵力,只能连续把反击部队派上前线。
这就意味着,印军的反击并不猛烈。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情况已经决定了这场战斗的结果。
战斗从上午八点左右开始,第十三集团军先出动一个突击机群向北扩大防御圈,主动迎战从昌迪加尔杀来的印军,在伯蒂亚拉北面大约三十公里处,一块较为平坦的战场上击溃了印军的突击部队。
能够说,在装甲战中,印军几乎没有胜算。
当时,反装甲作战平台能在五千米外开火,命中率不会低于百分之八十,而且只需命中就能击毁印军主战坦克。相反,印军主战坦克即便把交战距离缩短到一千米以内,也很难保证击毁反装甲作战平台。
在宽阔地带上,印军的装甲突击等于送死。
用一些参加了这场战斗的坦克手的话来说,当时的战斗几乎就是打靶锻炼,根本没有什么挑战性。
在离突击集群设置的防线前方三千到五千米之间,是印军的死亡地带。
第一场交战中,印军就在这个区域内丧失了一百多辆坦克与一百多辆装甲战车,没有一辆坦克能够越过这道死亡地带。
印军拥有的,只是不断赶来的反击部队。
当时,大概是对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性能有足够高的信心,前线指挥官以至没有呼叫空中支援,而是让空军的战斗机去轰炸印军的后继部队,削弱印军的突击能力,前线战斗完全由装甲部队承担。
战斗从上午持续到下午,一个突击集群的四十多辆反装甲作战平台总共击毁了六百多辆印军坦克与近千辆印军装甲战车。
傍晚,印军的反击行动暂时停止。
在遭受了如此大的丧失之后,印军的反击能力明显减弱。
更重要的是,在南面的战斗中,另外两个印军步兵师已经被第十三集团军增派的突击集群击溃。
当时,在南面战场上,第十三集团军没有采取防御战术,而是充分利用了装甲部队的突击度,分别在上午与下午动了两场快突击,毫无悬念的击溃了印军反击部队,毙伤俘虏印军官兵一万多人,而突击集群付出的代价,不过是七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受损辆多用途作战平台报废,伤亡官兵不到二十人。
能够说,这是一场完全不平等的战斗,就好像冷兵器时代的骑兵挥舞着马刀向机械化时代的坦克集群起冲锋,除了牺牲之外,根本不会有任何结果,而掌握着技术优势的一方以至不会遭受严峻丧失。
当然,北面战场上的情况就不大一样了。
利用印军暂时停止进攻的机会,突击集群的装甲力量补充了电能,另外在离前线较近的地方设置了四周电能补给站。
天黑后不久,印军再次动进攻。
在印军看来,似乎夜晚对进攻者愈加有利。
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中国陆军主战装备的夜战能力愈加突出,受夜晚能见度降低的影响更小,反而是印军遭到的影响更大。
更重要的是,突击集群的持续作战能力明显远远过了印度军队。
要知道,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动力与火力电力供应是整合到一起的,因而在进行阵地防御战的时候,能够大幅度提高火力的可持续性。比如在不考虑机动耗能的情况下,反装甲作战平台的电力储备足够以全装状态射一百二十枚穿甲弹。即便余留三分之一的机动电能,也能射一百枚穿甲弹。只有在机动作战的时候,必须优先为动力系统供电,才会把火力基数降低到六十枚左右。
在设想的时候,反装甲作战平台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因而正常情况下的弹药基数就有一百二十枚,其中四分之三、也就是九十枚是穿甲弹。如果有必要,还能够通过降低榴弹数量来增加穿甲弹的数量。因为穿甲弹是次口径弹药,装储方式与榴弹不同,占用空间仅为榴弹的三分之二,所以在全部照顾穿甲弹的情况下,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弹药基数达到了一百三十枚。
当然,在实战中,没有任何一个坦克手会全部选择穿甲弹。
要知道,在对付一些普通目标,即便是装甲战车的时候,榴弹就足够了,根本没有必要使用穿甲弹。
当时,前线部队也严格禁止全部使用穿甲弹,因为穿甲弹比榴弹贵得多。
相对而言,印军主战坦克的弹药基数仅有反装甲作战平台的三分之一。当然,在战斗中这不是大问题,因为所有印军坦克都不可能坚持到耗光弹药的那一刻,很多坦克以至没有机会使用坦克炮。
当时,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持续作战能力,给到前线视察情况的美军顾问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根据一名美军顾问回忆,在十二日夜间的战斗中,中国陆军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开火次数都在八十次以上,一些面向印军主攻方向的反装甲平台以至开火一百次以上,而且火力打击从未中断。
这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命中率为百分之八十,那么四十多辆平台组成的防线,足以抵抗印度在西北地区的所有主战坦克,而且在战斗结束之前不用补充弹药,也不用为电磁炮补充电能。
明显,印度陆军不可能把西北地区的所有主战坦克都派过来。
在这片狭窄的战场上,印军也无法投入这么多主战坦克。
打到十三日天亮,印军在丧失惨重的情况下,不得不停止无谓的反击,主动撤回昌迪加尔。
战斗结束的时候,印军在战场上留下了一千二百辆主战坦克、一千八百辆装甲战车的残骸,以及数千名官兵的遗骸。战线对面,突击集群的几百名官兵不过是辛苦劳累了一个晚上而已。
在这场战斗中,唯一的伤亡是一名离反装甲作战平台较近的步兵,被反装甲作战平台主动防御系统射出的拦截弹打成重伤。
这场战斗证明,反装甲作战平台不但是进攻利器,也是非常优良的防御武器。
当然,这不仅仅是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功劳。
战斗中,第十三集团军的远程炮兵成功压制了印军炮兵,不然的话,突击集群肯定会遭到炮火打击。此外,多用途作战平台也非常有效的对付了印军的步兵反坦克小组,掩护了反装甲作战平台。
能够说,这是“未来地面战平台”的胜利。
成体系的陆军作战平台在这场战斗中,展现出了足以让过去任何一种主战装备都望尘莫及的作战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十二日的战斗也完全改变了这场战争的走向。
在此之前,印军还信心十足的打算扭转战局。
在此之后,连美军顾问都相信,印度陆军根本不是中国陆军的对手,丢掉新德里、输掉战争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且很快就能看到结果。
从战略层面上讲,这场战斗也完全改变了陆军的面貌,以至将完全改变陆军战术。
新式装备带来的战术变化,已经让中国陆军尝到了甜头,很快就会让美国陆军认识到未来地面战争的展方向。
能够说,陆军不再是依靠兵力决定胜负的军种了。
第一百零三章战场外的问题
三月十三日,第十三集团军仍然没有向新德里推进。
当时,不是第十三集团军没有做好进攻新德里的准备,而是巴基斯坦陆军在攻打克什米尔的时候遇到了麻烦。
虽然巴基斯坦陆军没有承认进攻受阻,因为巴军的主战场在卡奇地区,只在克什米尔方向上留下了四个步兵师,但是在十二日,巴军仅仅推进了一公里,根本没有突破印军设在军事停火线上的防线。
受此影响,戚凯威不得不重新考虑北面的战斗。
要知道,按照他的部署,第二十七集团军在入印之后,将主要面向南面,即沿着后勤补给线部署一道防线,阻止南面的印军北上。如果巴军能够顺利完成作战任务,从克什米尔地区南下,根本不用考虑补给线北面的印军。现在的情况是,巴基斯坦陆军很有可能无法完成作战任务。
第十三集团军很能打,可是没有后勤保障,也坚持不了多久。
别的不说,在前三天的战斗中,第十三集团军每天就要消耗掉三万五千吨燃油,以及大约一万二千吨弹药,如果算上官兵消耗的生活物资,以及用于攻占城市的物资,平均每天需要向前线运送五万吨。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陆军最大的敌人就是后勤保障。
作为陆军将领,戚凯威不可能不知道后勤保障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能不顾后勤补给线承担的风险,让第十三集团军攻打新德里。要知道,攻占新德里之后,需要处理近两千万人的吃饭问题。
如此一来,在进军新德里之前,先就得歼灭北面的印度军队。
当天晚上,第十三集团军出动了十二支突击集群,开始扫荡印度西北地区。
为了加快扫荡度,戚凯威动用了陆军航空兵的八百多架倾斜旋转翼飞机,特地为突击集群运送弹药物资。严格说来,主要是运送供电设备使用的燃油,因为这是突击集群消耗最多的物资。
当时,弹药消耗大户,即远程炮兵部队全部集中部署在珀丁达附近,没有伴随突击集群作战。原因很简单,从珀丁达到印度西北地区的任何一个地方,直线距离都在电磁炮的有效射程之内。即便是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也在部署在巴基斯坦境内、或者是中国西北地区的远程炮兵的打击范畴之内。
能够说,随着打击范畴增大,炮兵不再仅仅是战术火力支援力量了。
如果愿意,戚凯威以至能够命令第十三集团军炮击新德里。只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没有这么做。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扫荡行动将持续三天。
扫荡的主要目的不是歼灭印军,而是打击印军的指挥系统,重点消灭印军的装甲部队与炮兵部队。也就是说,以打散印军为主要目的。只需印军无法组织起来,就很难对第十三集团军的后勤补给线形成要挟。
再说了,以第二十七集团军的战斗力,对付零散的印军步兵根本不成问题。
打到这一步,印军考虑的不再是守住西北地区,而是该如何守卫新德里,或者说能否有必要守卫新德里。
当时,印度高级将领中,没人相信能够守住新德里。
如果不是印度总理坚持留在新德里,恐怕在十三日凌晨,印军总参谋部就已经下达了战略撤离命令。
从某种意义上讲,守卫新德里不再是军事任务,而是政治任务。
可是,到了十五日,连印度总理都稳不住了。
在十四日与十五日,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连续击溃了八个印军师,包括三个王牌装甲师,而且没有遭受太大的丧失。比如在贾朗达尔郊外的战斗中,一个突击集群在两个小时内就击溃了印军第八十三装甲师,摧毁了四百多辆主战坦克与六百多辆装甲战车,还缴获了数百门火炮,毙伤俘印军官兵一万多人,而该突击集群仅仅丧失了三辆反装甲作战平台与七辆多用途作战平台,其中三辆反装甲作战平台都是被印军埋设的路边炸弹炸毁的,没有一辆在战斗中被击毁。又比如,在霍希亚布尔,突击集群攻入市区之后,守军司令官率先逃离战场,随即守城部队就集体投降,队以至没有浪费一枚炮弹,就攻占了这座人口过五十万的城市。
现实上,当时的第十三集团军打得并不顺利,不是进攻度不够快,而是太快了。
在十五日上午,戚凯威就不得不间接电令前线作战部队放慢推进度,集中力量整顿与维持占领区的社会秩序。
虽然在此之前,戚凯威就有所准备,比如调用陆航的倾斜旋转翼飞机运送物资,但是后勤补给度仍然跟不上作战所需。别的不说,到十五日清晨,第十三集团军占领区内的人口数量已经突破四千万,至少有百分之三十的平民需要占领军提供口粮,每天仅粮食的运送任务就高达数千吨。
明显,后勤保障力度严峻不够。
当时,运输问题主要集中在最后几百公里上,即把囤积在巴基斯坦拉合尔的物资运送到前线。到十五日上午,已经通过铁路把三百万吨粮食运送到了巴基斯坦北部地区,仅囤积在拉合尔的就有一百多万吨,不但堆满了仓库、还占用了数处露天囤积场。受公路运输能力限制,这些粮食根本没办法及时送往战区。
如果不能处理占领区的社会问题,就无法保证占领区内的平民能够接受现实,作战部队也就无法顺利行动。
能够说,这些问题都出了戚凯威的预料。
他能做的,除了尽快让第二十七集团军抢通主要公路与铁路之外,就是向前线增派空运力量。
为此,第十三集团军就能修复占领区内的机场与空军基地。
如果能够把空军的空运力量利用起来,后勤保障问题就将得到处理。
要知道,一架大型运输机一次能运送七十吨货物,如果从巴基斯坦起飞,一天能飞四到六个架次,运送二百八十吨到四百二十吨货物,而一辆载重二十吨的卡车,需要两天才能在拉合尔到前线之间跑一个来回。也就是说,一架运输机的运输效率是二十吨标准军用卡车的数十倍。中国空军有一百八十架大型运输机、与四百八十架载重四十吨的战术运输机,如果只动用一半,其运输能力就相当于一万辆军用卡车。当时,中国陆军投放到巴基斯坦的军用卡车总共才五千辆。
当然,这样一来,进攻度就得放慢,而且得动用大批工程部队。
现实上,这也是戚凯威认为需要半年才能战胜印度的主要原因,因为攻打印度的主要问题不是击败印度军队,而是如何稳住十多亿印度人。要知道,如果占领区的安顿工作不到位引民众暴动的话,产生的影响肯定比印度军队的要挟大得多,而且还会使中国在政治与道义上遭受谴责。
三月十六日,地面战争开打第七天,印度总理做出了迁都决定。
当天,印度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机构就开始转移,目的地是印度半岛南端的班加罗尔。
虽然这里也在队、特别是中国海军的打击范畴之内,但是短期之内,至少不用担心中国陆军打过来。
印度迁都,已经表明印度当局得到了取胜的信心。
三月十七日,斯里兰卡当局在征得了中国同意之后,以印度曾经支持泰米尔分裂组织为由向印度宣战。
几个小时之后,中国空军就向斯里兰卡派遣了两个战斗机中队。
这些战斗机不执行作战任务,其主要使命是意味性的掩护斯里兰卡本土,因为斯里兰卡根本没有几架能够作战的先进战斗机,以至不具备本土防空能力。这么做,也主要是鼓励其他南亚国家。
当天下午,中国就与孟加拉国达成了协议,孟加拉国向队开放所有港口与国内交通设备,即允许队借道进攻印度。
对于开辟东部战线来说,孟加拉国的立场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借道孟加拉国,早已部署就位的第四十二集团军只能沿着雅鲁藏布江河谷向南推进,而且作战物资要么走陆路,要么运送到缅甸再送往前线。前者的运送能力很有限,后者却存在补给通道过于漫长的问题。只有通过孟加拉国,才能有效处理后勤保障问题,消除第四十二集团军的后顾之忧。
因为西线战场上的进攻行动遇到了一些难以立即处理的问题,所以戚凯威不得不考虑及时开辟第二战线。虽然从政治上讲,攻占新德里就足够了,但是要想让亲华政权得到国际社会承认,就得控制印度的人口稠密区,即恒河平原。明显,队必须在东面动一场地面进攻。
只是,当时存在两个处理方案。一是让第四十二集团军动进攻,二是在孟加拉湾西岸开辟登陆场。虽然戚凯威坚持前者,认为即便投入陆战队,也应该由陆军打主力,但是庞跃龙并不这么看,牧浩洋也支持动一场大规模登陆作战行动,而且完全由陆战队担任主要作战任务。
别忘了,现在的陆战队就是由牧浩洋制造的,而且庞跃龙与牧浩洋的关系也非同一般。
第一百零四章折中方案
三月二十日,戚凯威回国,商议开辟东线战场的事情。
在此前一天,庞跃龙已经来到总参谋部,向牧浩洋汇报了陆战队的准备情况,并且代陆战队二十万将士递交了请战。
不可否认,庞跃龙起了好心,办了坏事。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不交请战,牧浩洋还会有所考虑。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牧浩洋坚持打两栖登陆战,很有可能被戚凯威指责偏袒陆战队,为了个人或者小集体,牺牲了国家利益。
要知道,打一场两栖登陆战的代价并不小。
到战争迸前,中国陆战队的规模没有扩大,登陆舰队却增加到了六支,三支舰队各有两支登陆舰队,常备八个陆战师缩小到了六个,但是每个师的兵力扩充了百分之五十,等于常备兵力增加了八分之一。经过整编后,陆战队的作战能力、特别是**作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更重要的是,陆战队的投送能力也非往日可比。
当时,陆战队有六艘两栖攻击舰、十二艘综合登陆舰、十二艘船坞登陆舰与二十四艘兵力投送舰,另外还有二十四艘快综合运输船与八艘液货运输船,每支舰队的登陆舰队都能一次性投送一个陆战师。如果征用民船,任何一支舰队都能在登陆作战行动中投送两个陆战师。
能够说,这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两栖力量。
要知道,美国陆战队的兵力投送能力也只能保证在一个战场上投送两个陆战师,而且美国陆战师的规模不比中国陆战师大多少。
当然,中国陆战队也有所欠缺,比如没有航空打击能力。
因为装备了f-35b等短距起飞
垂直降落战斗机,美国陆战队具有**的航空队,也就能够自行为登陆部队提供空中支援。相反,中国还没有富裕花费数千亿、以至上万亿元为陆战队研制与采购垂直起降战斗机的程度,因而陆战队航空队主要装备倾斜旋转翼飞机,只具备垂直空运能力,不具备空中打击能力。在执行登陆作战任务的时候,陆战队依然得依靠海军与空军提供空中支援。
只是,有一点不可否认,陆战队具有足够强大的**作战能力。
当时,六个陆战师的兵力都在一万八千人以上,其中三个主力陆战师的常备兵力就过了二万二千人,在战时还能得到适当加强,比如增加一到三个装甲营、一到三个炮兵营与防空营、或者增加后勤保障部队,兵力将过二万五千人。照此计算,三个主力陆战师的战时兵力就在七万人以上,相当于一个陆军集团军。如果算上三个常备陆战师,则相当于陆军的两个集团军。
虽然陆战队还没有换装,在装备质量上比不了陆军的两个集团军,但是在滨海地区作战有更大的优势,即陆战队能够得到海军舰队全力支持,在后勤保障方面,也比长途奔袭的陆军更可靠。
现实上,牧浩洋正是出于后勤保障原因,认为应该动用陆战队。
只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三月二十一日,总参谋部的第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戚凯威就明确提出,与其动用陆战队,还不如把第四十二集团军间接投送到恒河河口地区,或者由海军舰队逆恒河而上,支援陆军作战。至于陆战队,能够参加后方的工作,比如守卫孟加拉国的港口,协助舰队扫荡河道两侧地区。
明显,庞跃龙根本没有打算让陆战队去打杂。
按照他的提议,陆战队将在印度东南部地区开辟登陆场,然后进军德干高原,在恒河平原南面切断印军的战略防线,然后由陆军从东西两面动进攻,协助陆军扫荡恒河平原,攻占印度最富庶的地区。
表面上,陆战队是协助陆军作战,实际上则是单独挑起大梁。
当时,印度政府已经逃往班加罗尔,放弃了新德里,因而扫荡恒河平原只是一次长距离行军,根本没有什么挑战性。真正的战场在恒河平原南面,即陆战队的进军路线上,因为印军肯定会据守德干高原,阻止队南下攻占印度半岛南部地区,以至会以德干高原为根据地反攻恒河平原。
真要像庞跃龙说的这么打,那么陆军就成了配角。
明显,戚凯威怎么也不可能同意这样的作战计划。
结果就是,这场会议变成了戚凯威与庞跃龙的吵架场。
会议结束后,牧浩洋先找到戚凯威,提出了折中方案,即先由陆战队开辟登陆场,如果需要攻打德干高原,则由陆军充当主力,陆战队负责扫荡沿海平原地区,至于攻占恒河平原,根本就不是主要问题。
为了得到戚凯威的支持,牧浩洋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理由。
只有这么打,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后勤保障问题,不然陆军根本没有可能在印度半岛腹地推进一千多公里。说得准确一点,如果戚凯威打算用手里的兵力打赢这场战争,而不是请求总参谋部增兵,那么就得这么打。
戚凯威不是傻蛋,知道牧浩洋抓住了重点。
要知道,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戚凯威只提出了动用四个集团军,而且保证能在半年内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虽然当时,戚凯威只提到攻占新德里、扫荡恒河平原,没有提到进军德干高原,即由他制订的地面战争方案,根本就没有包括后面这部分,但是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要不要进军德干高原得由牧浩洋说了算,因而在作战任务分配上,戚凯威必须向牧浩洋妥协。
以当时的情况,进军德干高原已经不是什么悬念了。
原因很简单,黄瀚林已经向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与孟加拉国当局做出许诺,将妥善的结束这场战争,尽快使南亚地区恢复和平与稳定,不会因为战争的遗留问题对印度周边国家形成影响。
要知道,最大的影响就是战争遗留问题,即由战争产生的难民。
如果这些难民涌入周边国家,肯定是一场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而这也正是周边国家心存余悸的主要原因。
要想避免引难民潮,唯一的选择就是避免印度打内战。
如此一来,队就得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必须在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前铲除印度前政权。
从手段上讲,就必须攻占印度全境。
也许不用占领印度全境,但是必须保证完全消灭印度前政权。
明显,只有进军德干高原,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这样一来,戚凯威就不得不面对增兵问题。如果牧浩洋卡住这个问题,戚凯威就将进退两难。如此一来,由陆战队分担部分作战任务,成为了折中选择,即通过增派陆战队来增加作战部队。
当时,除了增兵,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后勤保障。
完全依靠陆路运输的话,别说只投入四个集团军,即便再动用四个集团军,也不见得能够保证畅通无阻。以当时的情况,在选择陆路运输之后,就必须向同盟国求援,而有能力派遣作战部队的只有巴基斯坦。
问题是,在政治层面上,肯定不应该让巴基斯坦介入过深。
相对而言,印度民众对中国还不太反感,但是印巴矛盾已经积累了数十年,明显不会欢迎巴基斯坦军队。
也就是说,如果出动巴基斯坦军队占领印度,只会使矛盾严峻化。
至于斯里兰卡与孟加拉国的地面部队,根本就靠不住,也不能指望什么。
如此一来,陆路就走不通了。
所幸的是,印度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国家,印度半岛深入印度洋,东面是孟加拉湾、西面是阿拉伯海,有众多深水良港,还有大量能够供船只停靠的天然港湾,因而海路能够有效处理后勤保障问题。
说得间接一点,只需陆战队伴随陆军向南推进,夺取沿途的港口,就能有效缩短地面补给线的长度,而且陆军不用在乎能否守得住战线后方,因为补给是来自大海的方向,即战线侧翼,而不是来自战线后方。
也就是说,陆军在德干高原上向南推进,实际上是打的一场战略运动战。
能够说,戚凯威不可能拒绝牧浩洋的提议,必须在作战问题上向陆战队妥协,而且牧浩洋也保证给予陆军足够高的地位,并且由陆军主导进攻行动,陆战队只是在侧翼配合陆军起进攻。
说服了戚凯威后,牧浩洋在当天晚上把庞跃龙请到家里,两人好好谈了一番。
三月二十二日,在总参谋部高级将领会议上,牧浩洋正式提出了作战方案,戚凯威与庞跃龙都没有表示反对。
当天下午,牧浩洋就去了元府,向黄瀚林汇报工作。
与黎平寇一样,黄瀚林很少过问军事上的事情,只是提出了作战目的,即按照原定计划在半年内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至于怎么打,那是总参谋长的事情,作为元,他只关怀能否达到最终目的。
晚上,戚凯威就乘专机返回了**堡。
庞跃龙在总参谋部多呆了几个小时,于二十三日凌晨,搭乘陆战队的运输机飞往南安达曼岛。
今后,南安达曼岛将成为陆战队进军印度半岛的大本营。。.。
二月十六日上午,牧浩洋把指挥舰队的重任交给了章玉廷,搭乘舰载运输机,在八架战斗机与一架预警机的掩护下飞往巴基斯坦。护航的战机不会立即返航,而会等到下午跟补充的战斗机一同返回舰队。
当时,舰队仍然处于无线电静默状态。[]
为了安全期间,要在确定了舰队的具体作战方案之后,再决定能否打破无线电静默。
到达巴基斯坦后,牧浩洋没有急着回国,而是在瓜达尔港逗留了一天,去视察了西印度洋舰队的情况。
“长江”号在十三日才回到瓜达尔港,情况非常蹩脚,随同返回的几艘护航战舰的状态也不够理想。
虽然瓜达尔港是中国海军在印度洋上的第一座军事基地,也是规模最大的军港,还是西印度洋舰队的母港,但是在对“长江”号的受损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后,工程师认为无法在瓜达尔港将其修复。
当时,工程师已经提出了两套处理方案。一是等待货轮把一些必要的零部件送来,先在瓜达尔港修复动力系统,使航母能够达到最大航行度,然后返回本土。二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与护航战舰一同返回本土。
因为特遣舰队刚刚全歼印度舰队,所以工程师愈加倾向于后者。
不管怎么样,“长江”号在返回本土之后都要进行大修,因而没有必要在瓜达尔港耽搁更多时间。
牧浩洋也认为尽快返回本土最为合适,因而得对特遣舰队的作战行动做出适当安排。比如,让特遣舰队随同“长江”号南下,在到达斯里兰卡附近之后,再由赶来接应的南海区舰队护送“长江”号。
做出安排之后,牧浩洋才在十七日上午离开瓜达尔港。
回国途中,他在**堡停留了几个小时,会见了巴基斯坦三军总参谋长,商讨了两军联合作战的事情。
陆军与空军自然不用多说,第十三集团军正在开赴巴基斯坦,随着海运航线打通,戚凯威肯定会在巴基斯坦投入更多的兵力,把西线当成主战场,而在空中战场上,中巴两国空军早就在协同作战了。
关键是海军的事情。
当时,牧浩洋并不打算跟巴基斯坦海军合作,主要是巴基斯坦海军的规模并不大,也没有多强的战斗力。相反,巴基斯坦总参谋长却非常希望跟中国海军合作,以此提高巴基斯坦海军的地位。
最后,牧浩洋不得不做出让步,答应在反潜与封锁行动中与巴基斯坦海军合作。
能够说,当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反潜,因为印度海军有十多艘潜艇,其中八艘从德国引进的222级常规潜艇非常先进,不比巴基斯坦的常规潜艇差,对在印度洋上航行的中巴船只形成了致命要挟。要想确保航线畅通无阻,就得在反潜作战上下狠功夫,也就得与巴基斯坦海军合作。
按照牧浩洋与巴基斯坦总参谋长商议的结果,巴基斯坦海军主要负责离岸一千海里范畴内的反潜与护航任务,即在阿拉伯海的范畴之内,由巴基斯坦海军担任主要职责,而中国海军只需要掩护从马尔代夫群岛到东印度洋的航线,并且利用部署在斯里兰卡、南安达曼岛等地的反潜巡查机对付印度潜艇。
现实上,这么做,等于降低了中国海军的作战负担。
当时,除了特遣舰队之外,中国海军还能动用的只有南海区舰队,以及西印度洋舰队的残余舰艇。在保持特遣舰队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最多组建两支护航队,即便从特遣舰队抽调部分战舰,也就只能组建三支护航队。毫无疑问,如果由中国海军担任全部护航任务,三支护航队根本干不了什么。说得简单一些,这三支护航队最多只能保证五到六支运输船队在印度洋上航行,而实际需要掩护的船队在十支以上。有了巴基斯坦海军的配合,能够采用区域反潜战术,即把航线分成四个片区,每个片区安排一支护航队,巴基斯坦海军承担一个片区的反潜任务,从而使护航队的利用率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巴两国海军只需要组织四支护航队就能掩护十六支船队。如果算上岸基反潜巡查机,以及由潜艇掩护满船队,基本上能够保证印度洋航线畅通无阻。
明显,没有巴基斯坦海军,中国海军根本办不到。
只是,这样一来,特遣舰队就有了新的任务:轰炸印度海军基地,消灭印度海军的残余舰艇与作战飞机。
这么做,不是为了消除潜在要挟,而是为了确保巴基斯坦海军舰艇能够出海活动。
要知道,巴基斯坦海军最大的战舰是四艘排水量不到五千吨的护卫舰,此外就是十多艘导弹快艇与八艘潜艇。巴海军的水面舰艇根本不具备舰队作战能力,如果在护航行动中遭到来自海面与空中的袭击,后果将难以设想。
从**堡出后,牧浩洋才给章玉廷拍了一份电报,让特遣舰队先轰炸印度西部地区的海军基地。
不管怎么说,特遣舰队不可能在阿拉伯海上闲逛,总得找些事情做。
十七日傍晚,牧浩洋回到了北京。
他没有回家,而是间接赶往总参谋部。
因为知道牧浩洋将在傍晚回来,所以周渝生专程留下来等他,还让厨师准备了几样正宗的川菜。
“舰队的情况怎么样?”
“非常不错,至少士气不再是问题了。”牧浩洋笑了笑,说道,“我已经跟巴基斯坦总参谋长谈好了,接下来将与巴基斯坦海军联合行动,建立区域性护航体系,你得尽快把南海区舰队派过去。”
周渝生点了点头,这早就在计划之中了。
战争迸前,牧浩洋就给各支舰队分派了任务,南海区舰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夺取制海权之后护送运输船队。
“另外,你还得尽快把潜艇派过去?”
“进行战略封锁?”
“战略封锁只是一项任务,还得寻找与消灭印度潜艇,确保我们的航线畅通无阻。”牧浩洋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戚凯威已经把第十三集团军派往巴基斯坦,他肯定调整了作战部署,将采用先西后东的进攻战略。接下来,我们得尽量组织船只前往印度,让印度得不到战争物资。”
“行,我今天晚上就做安排。”
“空军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
“前几天,母祁铁还在抱怨,说舰队作战行动完全打乱了战争计划,不过从昨天开始他就没有抱怨了。”周渝生笑了笑,说道,“这也能够理解,为了支援舰队作战,空军的作战行动遭到了很大影响。”
“也就是说,没有按计划完成打击任务。”
“差不多耽搁了两到三天。”
牧浩洋皱起眉头,没有多说什么。
“还好,战斗机的丧失率不断在降低,昨天只有百分之零点七,大规模空中打击的效果已经显现出来。只需有足够的时间,打垮印度空军根本不成问题。我的建议是,把整体作战方案推迟两到三天。”
牧浩洋点了点头,说道:“能够这么做,不过等我看完这几天的战报,再做安排。”
“看来,你不打算回去睡觉了。”
“在瓜达尔港与**堡休息了两天,回来的路上也睡了一觉。”牧浩洋笑了笑,又说道,“没什么事的话,你先回去,我来值班。”
“这怎么好意思……”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帮我顶了几天班,总得缓口气。”
“行,既然你想加班,我就不跟你争了。”周渝生看样子也是好几天没有回过家了,说完就放下了筷子,“没别的事,我就不耽搁你了。明天我早点赶过来,早饭想吃点什么,油茶怎么样?”
“油茶?”
“厨师准备为你准备的。”
牧浩洋一愣,随即笑着说道:“恐怕不是为我,而是为你准备的。”
“还不一样吗?”周渝生没多罗嗦,起身说道,“就这样,我明天七点给你把油茶送过来。”
油茶是四川与重庆的特色小吃,而牧浩洋与周渝生都是重庆人。
等周渝生离去,牧浩洋让值班的参谋把这几天的战报送了过来。
在战争的前九天里,中国空军的表现足够优良,不但迅扭转了局面,还在战争的第三天掌握了主动权。能够说,在这九天里面,虽然空军的表现没有海军那样跌宕崎岖,也没有多少惊人之举,但是取得的战果足以证明,空军的打击能力远远过了海军,是名副其实的战场主角。
在这九天里,空军出动了三万多架次作战飞机,投弹近十万吨。
要知道,参战的作战飞机只有两千多架,意味着每架战斗机每天执行了近两次任务,投弹六吨以上。
为此,空军丧失了三百四十八架战斗机,战损率在百分之一左右。
明显,战斗机的战损率正在迅降低,意味着印度空军的战斗力正在迅降低,空袭效果已经显现出来。
只是,这仍然没有达到牧浩洋制订的打击标准。
不是出动的战斗机不够多,而是更多的战斗机执行了制空任务,因而用于执行打击任务的战斗机数量偏低。
当然,这个问题即将得到处理。
随着印度空军的战斗力降低,母祁铁正在逐步提高打击力度,让更多的战斗机去执行打击任务。
按照现在的展趋势,五天之后,空军就能夺得绝对制空权。
问题是,在接下来的五天里,战局还会保持现在这个样子吗?
第九十七章针锋相对
二月十八日上午,牧浩洋前往元府,向黄瀚林汇报了舰队作战行动。
下午,中国国防部正式对外宣布,将从二月十九日凌晨零点起,对印度实施全面战略封锁,禁止任何国家的船只向印度运送战争物资与战略资源,但是不包括粮食、部分药品等人道主义物资,所有驶往印度的船只,必须在最后一次离港之前向中国外交部门提交运载货物的细致清单,任何未经许可驶往印度的船只都将遭到中国舰艇与战机拦截,任何试图突破封锁的行为都将遭到军事打击。
随后,中国国防部委托外交部,公布了细致的禁运清单与禁运措施。
禁运清单没什么需要特别引见的,除了关系到印度民众基本生活的物资之外,其他所有货物都属于禁运品。
关键在禁运措施上。
除了向中国外交部门申报货物清单之外,任何船只只需试图突破封锁,就有可能遭到军事打击,而且队将对任何进入封锁海域的船只进行登船检查,如果觉运载了禁运物品,将视情况处理。一般情况下,船只将由队押往最近的港口,在卸下禁运货物之后放行。如果情况较为严峻,比如运送的是武器装备等,中国将扣留船只,直到战争结束后才归还给船东。如果情况特别严峻,比如运送武器装备的船只强行驶往印度,队有权在警告之后予以击沉。
现实上,这些禁运措施与十年前对付日本的办法差不多。
只是,现在不是十年前了。
就在中国国防部宣布对印进行战略禁运后不到三个小时,美国国会在当的时间,十八日上午通过了由总统提交的新提案,授权联邦政府以贷款担保方式为印度提供支援,只是担保上限为一万五千亿美元。
也就是说,印度能够从美国获得总价值一万五千亿美元的武器装备。
大概两个小时后,战场时间十八日傍晚,最后一批由印度间接出资采购的f-44战斗机从迪戈加西亚起飞。随同这些战斗机返回印度的,还有十二架运载着大批弹药物资与装备零件的大型运输机。
当时,还有四百多名印度飞行员滞留在迪戈加西亚。
也就是说,美国还能够向印度紧急提供两百多架f-44,由这些印度飞行员驾驶返回印度。
在此之后,除非印度继续向迪戈加西亚派遣飞行员,不然就得紧急招募一批志愿者。
现实上,当天晚上,运送物资的十二架运输机在返回迪戈加西亚的时候,就运载了一大批印度飞行员。
对印度空军来说,最缺的不是飞行员,而是战斗机。
美国一意孤行的举动,再次使战争升温,以至有人认为,这将是美国卷入这场战争,引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起点。
当然,形势没有这么严峻。
虽然美国国会通过了总统提交的新法案,但是做了严格限制,而且完全通过商业手段进行操作。也就是说,美国仍然在竭力避免卷入战争,只是不希望印度迅败下阵来,或者说不希望中国轻易取胜。
从政治层面上看,这只是为了加大中国的战争负担。
也就在这个晚上,特遣舰队的舰载战斗机轰炸了卡特利特、科钦与特里凡得琅,重点打击了当地的印度海军基地。
战斗中,中国海军战斗机再次与印度空军的战斗机遭遇。
因为新获得的f-44没有升空作战,所以空战打得并不激烈,中国海军的战斗机轻易夺取了制空权,随后还掩护空军的战斗机攻击了印度南部地区的军事目标,从空军手里接过了制空任务。
到此,印度本土全境都在中国战术战斗机的打击范畴之内了。
对印度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战术战斗机有更高的作战灵活性,而且能够适应更高强度的作战任务。
现实上,就算印度得到了美国的援助,也很难扭转空中战场上的局面。
十九日凌晨,特遣舰队进行了第一次拦截行动。
当时,有十四艘船只遭到拦截,其中六艘第三方船只在接到警告之后都转向驶往其他国家的港口,只有八艘悬挂印度国旗的船只没有理会,结果在天亮之前,特遣舰队在出三次警告无果之后,出动战斗机将其全部击沉。天亮后,特遣舰队派出的搜救飞机,救起了这八艘商船上的两百多名船员。
到了十九日白天,特遣舰队在继续轰炸印度本土的时候,又拦截了十多艘商船。
在这里面,有四艘印度籍商船被特遣舰队俘获,其中三艘商船上运载了违禁品,随后四艘商船都被押往瓜达尔港。
按照中国国防部公布的禁运措施,所有印度籍商船都将遭到扣押。
中国正式进行战略封锁,等于把皮球踢到了美国脚下。
在十九日,特遣舰队至少拦截了七艘悬挂美国国旗的商船。虽然没有生冲突,这些船只都在接到警告之后转向离去,没有挑战特遣舰队的决心,但是对美国政府来说,这无异于限制了美国船只的自由航行权。
美国东部时间十九日上午,美国总统就表电视讲话,强烈谴责中国的封锁行为,要求中国立即停止战略封锁,不得妨碍与危害在公海上自由航行的美国船只,愈加不得对美国船员的人身安全形成要挟。
当然,这只是抗议。
在公布战略封锁措施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划出了交战海域,即沿印度海岸线向外延长两百公里,都为中印交战区域。按照国际法,中立国船只应该避免进入交战区域,而不是以身犯险。
如此一来,美国要想维护自由航行权,先就得在法理上做文章。
说得间接一点,就是证明中国的战争行为违反了国际法。
问题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中国已经向印度宣战,而且是印度先偷袭了在公海上航行的中国舰队,即先向中国动战争,中国只是进行军事反击,因而有足够的理由划分战区,对印度进行战略封锁。
只需中国的战争行为没有违反国际法,中立国就应该遵守国际法,并且为任何违反交战原则的行为承担责任。也就意味着,即便中国舰队扣留、以至击沉违反了交战原则的中立国船只,也没有违反国际法。
明显,中国已经在禁运上做出了严峻让步,没有间接攻击进入封锁海域的中立船只。
只是,中国的封锁并不完全。
说白了,特遣舰队只有四艘航母,而且印度空军与印度海军没有完全丧失战斗力,也就无法分散行动,而一支舰队根本不可能封锁整个印度。要等到印度空军完全完蛋之后,特遣舰队才能分散成两支或者四支舰队,也才能同时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上封锁印度,阻止所有船只与飞机前往印度。
仅在十九日,就有三十七艘商船进入印度港口,比遭到拦截的还要多
这些船只,为印度送去了一百五十万吨货物,其中百分之六十为禁运货物,包括一批陆军用的弹药。
当然,这些船只也主要驶往印度的东部港口。
以当时的情况,队不是不能拦截这些船只,至少能够出动战斗机,在必要的时候还能将其击沉,但是方没有这么做,主要是战略封锁行动刚刚开始,如果间接攻击第三方船只,会形成不良影响。
等到封锁全面开始之后,再加大封锁力度,才能让其他国家逐步适应。
也正是如此,美国没有停止对印援助行动。
到了二十日,美国出动了近两百架大型运输机,其中六十架部署在迪戈加西亚,其他全部部署在澳大利亚。从当天下午开始,这些运输机就装上武器装备,连续飞往印度,为印度输送军事物资。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仅在二十日,美国的运输机就为印度送去了四十八辆坦克、一百二十门大口径火炮、四千多吨弹药与大量用来修复受损装备的设备,特别是陆军主战装备的零部件。
接下来的三天之内,总共二百四十架美军运输机以每架每天出动三个架次的频次,向印度运送作战物资。到二十三日,美国总共向印度运送了四百多辆主战坦克、六百多辆装甲战车、三百多门自行火炮与火箭炮、总计五万六千吨弹药与三万吨零部件,总运输量过了十万吨。
二十三日夜间,美国的快运输船队到达维沙卡帕特南。
这支船队总共有二十四艘大型快运输船,总载重吨位高达五百万吨,总共为印度送去了近两千辆主战坦克、三千多辆装甲战车、一千八百余门自行火炮与火箭炮、二百四十万吨作战物资。
如此疯狂的援助行动,也只有美国干得出来。
要知道,这些武器装备足以装备六个印军装甲师,而且都是美军最新式的装备,性能不比中国陆军的主战装备差多少。如果以市场采购价为准,总价值高达七千多亿美元,一般国家根本买不起。
当然,这还不是对印援助的全部内容。
第九十八章战略轰炸
二十四日凌晨,美国的快油轮船队到达金奈港。
这支船队总共有三十艘级油轮,总共装载了一千余万吨原油与成品油。
当时,还有一支油轮船队在驶往科钦途中,遭到特遣舰队拦截,在对峙了近四个小时之后,船队被迫返回迪戈加西亚。
能够说,美国在这几天里尽到了全力。
别的不说,美国提供的物资,特别是燃油,足够让印度陆军使用两个月。
此外,美国还在这几天里向印度转交了数百架战斗机,而且大部分是f-44。
当然,这些战斗机都是由印度飞行员驾驶飞回国内的,美国没有安排志愿者。
到此,美国国会批准的一万五千亿美元的援助额度也用得差不多了。
必须承认,美国的国力十分强大,能够说,除了中国,美国是唯一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拿出如此多武器装备的国家。更重要的是,美国确实尽了全力,赶在中国完善封锁圈之前为印度提供了大批武器装备。
问题是,到二十四日上午,美国的援助行动就宣布结束了。
不是美国没有武器装备了,也不是美国舍不得继续为印度提供武器装备,而是中国海军的南海战区舰队进入了孟加拉湾,特遣舰队也机动到了马尔代夫群岛西北海域,完成了对印度的战略包围行动。说得间接一点,中国舰队的封锁圈已经覆盖了整个印度海岸线,美国船队不可能在不遇到阻拦的情况下到达印度。除此之外,中国海军还向南安达曼岛部署了一百多架战斗机,加强了空中封锁力度。除非美国当局打算在封锁问题上与中国对峙,并且派遣舰队为船队护航,安排战斗机为运输机护航,不然任何前往印度的船队与机群都会遭到拦截,以至有可能遭到攻击。
这一天,中国空军的打击行动也进入了第二阶段。
虽然在过去几天里,美国为印度提供了数百架f-44,但是在此之前,中国空军与海军已经摧毁了印度的所有大型空军基地,炸毁了大部分民用机场,印度空军已经丧失了最重要的基础设备。
也就是说,这些f-44很难挥关键作用。
要知道,战斗机能够部署到野战机场上,而且f-44的对维护保养的要求并不高,具有很高的部署灵活性,可是支援战斗机作战的其他飞机,比如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加油机等等都无法部署到野战机场上,对维护保养的要求也较为苛刻,因而在空军基地与大型民用机场被毁之后,印度空军只剩下了战斗机。
在现代空战中,仅有战斗机,哪怕是非常先进的战斗机,也很难扭转局面。
说得形象一点,在只剩下战斗机的情况下,印度空军只能打游击战,即利用战斗机去截击中国空军的攻击机群。
至于截击效果,根本好不到哪里去。
在二十四日白天的几场空战中,中国空军在仅丧失了六架战斗机的情况下,击落了七十七架印度战斗机,其中四十四架是崭新的f-44。这些战果,大多是拦截导弹取得的,即中国战斗机根本没有与印度战斗机遭遇,而是在预警机的支持与指挥下,在视距外用导弹结束了战斗。
此外,当天中国海军也收获了三十多个战果,而且只丧失了一架战斗机。
能够说,到这一天,印度的天空已经属于中国空军与中国海军航空兵了。
这一点,在美国的对印援助上也看得出来。
在此之前,美国援助的主要是陆军装备,没有倾其所有的为印度提供空军装备,表明美国当局也不大相信印度空军能够扭转局面,而且已经认识到,在夺取了制空权后,中国肯定会动地面战争。如此一来,一支强大的、装备先进的印度陆军,肯定能比空军挥更大的作用。
在基本上夺得了绝对制空权后,中国空军顺理成章的开始实施第二阶段打击行动。
在此阶段,主要打击目标是印度的军事工业设备与国家基础设备,特别是生产武器装备的军事工厂。
当天,中国空军就重点轰炸了印度最大的三座弹药工厂。
相对而言,弹药工厂的价值更大。要知道,在大规模地面战争中,弹药消耗量比装备消耗量大得多。
更重要的是,印度陆军的弹药自给率并不高,很多先进弹药需要进口,因而先炸毁弹药工厂,配合严密的战略封锁,能够最大幅度的削弱印度陆军的战斗力。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印度陆军储备的弹药最多只能消耗六个月,而且先进弹药的储备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场大规模地面战争。如此一来,轰炸弹药工厂的意义显得愈加严峻,而且戚凯威也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
与空军不同,海军在第二阶段打击行动中,先打击的是印度的造船厂。
虽然印度舰队已经全军覆没,但是印度仍然有不少中小型舰艇,而且印度是全球第二大造船国。
当然,轰炸造船厂,也主要是在为海军的战略目标服务。
从军事上讲,意义不是很大。只需地面战争打响,戚凯威兑现了战前做出的许诺,在半年之内打垮印度,那么印度的造船厂就没有多大的战略价值,因为以印度建造战舰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在半年内建造出一艘战舰。
接下来两天,空军与海军依然重点打击了印度的弹药工厂与造船厂。
在二十六日,章玉廷还出动了由八艘巡洋舰与八艘驱逐舰组成的炮击编队,对科钦海军基地进行了炮击。
科钦是印度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海军基地,也是仅次于维沙卡帕特南,印度海军的第二大基地,是印度西部舰队的母港,拥有极为完善的基础设备,还有一座能够维修级航母的干船坞。除此之外,当时印度海军残存的战舰中,有一艘驱逐舰、三艘护卫舰与十多艘导弹艇停靠在科钦港内。
这轮持续了四个小时的炮击,不但击毁了港口内的所有舰船,还摧毁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基础设备,包括一座储备了五万吨重油的燃料库。炮击中,印度海军动用岸基反舰导弹攻击了炮击编队,但是没有收获任何战果,只是使炮击行动暂时停止了十多分钟。期间,印度空军还试图攻击炮击编队,结果执行攻击任务的十多架战斗机遭到拦截,根本没有对炮击编队形成要挟。
根据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当时还有一艘印度潜艇在炮击编队附近,已经用被动声纳探测到了炮击编队,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艘印度潜艇没有偷袭炮击编队,只是尾随航行了几个小时。
这一天,中国空军初次轰炸了位于海得巴拉的印度轴承厂。
从战略价值上讲,轴承厂绝对是战略目标。要知道,不管用什么做动力,驱动设备与行走机构都离不开轴承。从工业的角度讲,制造轴承的能力,以至能够拿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别的不说,在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国之一,但是不断无法生产高精度轴承,不管是车辆上的轴承、还是工业设备上的轴承,百分之八十需要间接从西方国家进口。
在军事领域,轴承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陆军的所有主战装备、空军的所有作战飞机、海军的所有舰艇,都需要轴承,而且轴承间接决定了装备的机械性能。
虽然印度也需要通过进口获取高精度轴承,但是印度已经具备了生产轴承的能力。
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印度的国产轴承能够取代部分高精度轴承,至少能够勉强达到使用标准。
从打击印度的战争潜力、特别是军事装备生产能力上看,炸毁印度的轴承厂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为此,空军出动了两百多架战斗机与四十多架轰炸机,向海得巴拉轴承厂投掷了数千吨炸弹。为了完全炸毁轴承厂,战斗机与轰炸机不但使用了高精度制导炸弹,还轰炸了附近的居民区。
这也是自开战之后,中国空军对印度工业设备规模最大的一次轰炸行动。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这次轰炸把印度的轴承生产能力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导致印度的军火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
随后几天内,中国空军还重点轰炸了印度各地的轴承厂。
这些轰炸行动,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地面战争开打后不久,印度陆军就不得不从被毁的装备上拆下还能使用的轴承,才能确保其他的主战装备能够正常使用。因为轴承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印度在三月份的军事生产能力至少降低了百分之三十。
当然,这只是轰炸印度军事工业设备的一部分。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中国空军还轰炸了印度的坦克工厂、电子设备工厂、火炮工厂、化工厂、钢铁厂、电力设备制造厂等等军事工厂,以及为军事服务的工业设备,并且在进入第三极端之后,开始重点轰炸印度的国家基础设备,比如地区配电中心、铁路枢纽中心、重要的桥梁隧道等等。
虽然印度的国土面积比日本大得多,但是在大规模战略轰炸面前依然十分脆弱。
第九十九章妥协
按照计划,陆军应该在三月一日动进攻,可是受空中打击不理想影响,直到三月五日也没能确定进攻时间。
当时,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即与巴基斯坦陆军联合作战。
能够说,只需说到联合作战,就是个问题。
别说地面部队,在海洋战场上,中巴两国的舰队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巴基斯坦海军主张重点打击印度沿海城市与港口,中国海军则认为应该以战略封锁为主,没有必要扩大打击范畴。
在地面战场上,这个问题愈加突出。
二月二十七日,戚凯威就到了**堡,在这里建立了中巴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并且亲身担任总司令。
问题是,在制订进攻方案的时候,戚凯威与巴军总参谋长有很大的分歧。
戚凯威的目的很简单:攻占新德里,扶持亲华政权,然后武装一支印度军队,让其与前政府军打内战。说得间接一些,就是以攻占印度都的方式,尽快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减少战争丧失与伤亡。
可是,巴军总参谋长则认为,这不能从根本上处理问题。
按照巴军总参谋长的意见,巴基斯坦陆军将先攻占整个克什米尔地区,完全处理克什米尔问题,然后在南面的吉尔吉拉特邦地区用兵,攻占与印度存在争议的卡奇地区,最后才是进军新德里。
明显,巴军总参谋长提出的方案,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处理问题。
更重要的,如果按照这套方案打的话,战争肯定会持续半年以上。别的不说,在巴军攻占了克什米尔地区之后,至少需要三个月才能把主力部队全部转移到南部地区,并且完成后勤保障方面的调整工作。即便进攻行动十分顺利,也要在地面战争打响五个月之后,才有机会进军新德里。
用一个月时间攻占新德里,明显有点仓促。
为此,双方争论了好几天。
三月一日,一支由四十艘级货轮组成的船队到达卡拉奇,送来了第十三集团军的大部分主战装备,以及近千万吨作战物资。在接下来的三十天之内,还将有两个没有换装的集团军到达。
也就是说,戚凯威打算在西线战场上投入三个集团军。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足够强大的作战力量。
要知道,三个集团军的总兵力接近二十万,而巴基斯坦陆军的总兵力还不到六十万,印度陆军在战前的总兵力也就一百多万。如果算上中国陆军的装备与素质优势,三个集团军足以打垮印度陆军。
说得简单一些,戚凯威已经准备抛下巴基斯坦陆军,单独在西线动进攻。
问题是,在政治上,这根本办不到,因为不管是牧浩洋、还是黄瀚林,都不会让他抛下巴基斯坦陆军。
直到三月五日,在牧浩洋出面的情况下,戚凯威才与巴军总参谋长达成协议。
按照这份得到双方承认的协议,中国陆军主要在北部地区作战,巴基斯坦陆军主要在南部地区作战,只在北部地区保留四个师的兵力,并且负责中国陆军的所有后方补给运输,即动用巴基斯坦国内铁路网,把送到卡拉奇的物资运往北部地区,再由中国陆军的后勤部队送往前线。
进攻开始后,中国陆军在向新德里推进的时候,将顺带攻占新德里北部地区,切断印度陆军与克什米尔地区的联系,围歼克什米尔附近的印度军队,然后由巴基斯坦陆军的四个师扫荡克什米尔地区。
南方战场上,巴基斯坦陆军将同步进攻卡奇地区,牵制该方向上的印度军队。
这样一来,如果印度陆军死守新德里,巴基斯坦陆军在南方的进攻将变得轻而易举,根本不会遇到多少麻烦。如果印度陆军放弃了新德里,中国陆军将在占领新德里之后,以最快的度沿新德里到卡奇湾的铁路线推进,攻占沿途的重要城市,并且建立一道把印度西北部地区分割出来的战略防线,协助巴基斯坦陆军攻占卡奇地区,再谋求沿恒河向东推进,攻占恒河平原。
现实上,戚凯威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印度军队不可能放弃新德里。
原因很简单,只需新德里沦陷,印度就算战败了,即便印度政府转移到其他地区,也很难改变最终结局。
当然,这不仅仅有军事与政治上的因素,还与印度的国内环境有关。
要知道,在二零四零年之前,中国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还是印度最大的商品出口目的地。能够说,过三分之一的印度人与中国有经济上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全球自然灾害期间,只有中国无偿为印度提供了大批抗癌药物,还向印度派遣了医疗援助人员,协助了数以亿计的印度人。能够说,在此之前,就算中印关系算不上密切,两国的民间往来也足够屡次。
在投靠美国,与中国对抗的问题上,印度国内的很多民众都持反对意见,并且因而导致在二零三八年之后,印度连续更换了七届政府,平均每届政府的任期不到一年,可是每届政府都奉行亲美政策。
和平时期,印度民众无法影响到受家族控制的印度政局。
可是在战争时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只需队攻占了新德里,扶持一个得到民众支持的亲华政府,那么印度政权的合法性就将遭到考验,谁也不能保证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印度民众能否会支持前政府。如果民众集体倒戈的话,那么印度要打的就不是抵抗中国入侵的战争,而是一场大规模内战。
现实上,这也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主要战略取向。
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牧浩洋就明确提到,要想长期占领像印度这种国土面积达到三百万平方公里、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占领行动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承受巨大的军事与经济丧失。别的不说,如果占领印度全境,至少需要部署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而中国陆军与陆战队的总兵力也就只有八十万,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在海外部署一年的花费就高达数万亿元。真要变成这个样子,中国不但不可能获得战争红利,还会被这场战争拖垮。
明显,这也是美国想要达到的目的。
为此,就得避免占领印度,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攻占新德里之后,扶持亲华政权,组建新印度国防军,然后让印度人打印度人。虽然这么做,会大大降低战争红利,而且长期内战会使中国很难利用印度市场,但是中国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将大大降低,对于即将到来的中美全面战争有很大的协助。
现实上,在这场战争之后,印度的战略地位也将大大降低。
说得间接一些,就算不占领印度全境,在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之后,印度都很难在几年之内恢复元气,因而印度不再具有影响中美平衡的战略价值,而将变成南亚地区最贫穷、也是最无足轻重的国家之一。
至少在未来十年之内,印度没有多少战略价值。
至于十年之后,恐怕中国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利用印度,而是如何修复与美国进行全面战争之后的创伤,或者是如何完全打垮美国。
综合这些因素,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尽可能的缩小大规模地面战争的范畴。
也就是说,迅攻占新德里是中国陆军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而任何违背这一目标的作战行动都没有价值。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不得不向巴基斯坦做出妥协。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牧浩洋已经向巴基斯坦做出许诺,只需巴军能够攻占卡奇地区,中国就不会在战后强调这个问题,即默认巴基斯坦占领该地区的合法性,并且承认巴基斯坦在整个克什米尔地区享有主权。巴基斯坦要做的,只是协助中国陆军作战,不给中国陆军添麻烦,并且在战后承认中国在藏南地区的主权,以及在克什米尔东北地区控制的两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合法性。
当然,这种政治买卖,绝对不会公布于众。
原因很简单,这种秘密买卖本身就没有合法性,而且也没有任何国家会承认巴基斯坦占领卡奇地区的合法性。
由此可见,不管是牧浩洋、还是戚凯威,都没对巴军抱太大的希望。
以当时的情况,在战争迸之前,两人就没有想过与巴军协同作战,不然戚凯威也不会把三个集团军派往巴基斯坦。
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这一天,戚凯威拿出了全套作战计划。
按照他的安排,地面战争将在三月十日打响,到时候除了第十三集团军之外,第二十七集团军的大部分部队也将到达巴基斯坦,而其主要任务就是支援第十三集团军,掩护后勤补给线。
相对而言,第二十七集团军的战斗力与装备水平都不差。
只是跟最先换装“未来地面战平台”的第十三集团军相比,依然差了一大截,也就只能干些杂货。
当然,在向新德里推进的时候,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进攻部队。
相反,更应该重视在进入印度境内之后的后勤保障问题,而这将间接决定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能力。
第一百章钢铁洪流
三月十日,地面战斗如期打响。
先动进攻的不是中国陆军的第十三集团军,而是巴基斯坦陆军的第三装甲师,该师是巴基斯坦陆军的王牌部队。
在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火力准备之后,第三装甲师越过了印巴边境线,迅攻占了边境城镇穆讷包,然后沿着铁路线向拥有二十万居民的巴尔梅尔推进。按照巴军制订的进攻计划,在攻占了巴尔梅尔,即在印度境内建立了前进基地之后,将继续向东推进,攻占焦特布尔与巴利,切断从斋蒲尔通往卡奇地区的铁路线与公路线,必要的话,还要继续向东攻占乌代布尔,建立一道足够坚固的战略防线,阻止北面的印度军队南下之后,再向南扫荡整个卡奇地区。
当然,一个师肯定办不到。
为此,巴基斯坦陆军还调动了第七装甲师、第八机械化步兵师、第九步兵师等三支王牌部队,并且出动了第十一**装甲旅、第十三**坦克旅、第十六**步兵旅,以及第四十二炮兵旅、第四十四炮兵旅、第四十五炮兵旅与第四十七炮兵旅,总计投入了十一支主力部队,还为每个王牌师增加了一个**炮兵旅,总兵力过二十五万,其中作战部队在十五万以上。
巴基斯坦陆军需要面对的,不过是二十万印度军队。
算上装备上的差距,以及巴基斯坦空军提供的支援,巴军有足够大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巴军在南部地区作战,作战物资全部从卡拉奇运送,后勤补给线的总长度还不到六百公里。
也就是说,巴基斯坦陆军的后勤保障负担相对较小。
能够说,以巴基斯坦陆军的作战能力,攻占卡奇地区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当然,这肯定有队的功劳。
凌晨四点,在只进行了半个小时的炮火准备之后,中国陆军第十三集团军在巴基斯坦陆军越过印巴边境线后大约两个小时,从萨特莱杰河越过了印巴边境线,并且在天亮之前攻占了阿博赫尔。
能够说,中国陆军的进攻愈加犀利。
阿博赫尔是一座人口过三十万的中等规模城市,而且在印度西北边境方向上,属于重兵驻防的军事要地,扼守着直同珀丁达的铁路线与公路线,而珀丁达是新德里西北方向上最重要的铁路与公路枢纽中心,有六条铁路与四条公路在这里交汇,其中两条铁路与两条公路间接通往新德里。能够说,只需中国陆军攻占了珀丁达,就能在两天之内打到新德里,而且不用考虑后勤保障问题。
说得简单一些,珀丁达是新德里的门户,而阿博赫尔是珀丁达的门户。
当时,驻守阿博赫尔的有两个印军师,其中一个是主力装甲师,总兵力接近三万,装备了近千辆坦克与装甲战车,还有六百多门大口径火炮,印军沿着边境线修建了宽度在五公里以上的防线。
即便如此,印度陆军也没能守住防线,以至没能守住阿博赫尔。
在突破边境防线的战斗中,第十三集团军的主力装甲旅不断冲在最前面,突前的装甲营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在印军防线上扯开了一道宽度过五公里的缺口,并且以闪电之势击溃了前来增援的印军装甲部队。
战斗中,该营的四十二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在半个小时之内就击毁了一百多辆印军坦克。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该营没有丧失一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只有三辆受创,并且都在前线修复,在当天上午就再次参加战斗。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作战演讲,反装甲作战平台对五千米外的机动目标的命中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击毁率为百分之百。要知道,在这场战斗中,被反装甲作战平台击毁的不仅仅有第三代主战坦克,还有三十多辆m27a1,其中半数是在四千米以外,被反装甲作战平台打出的穿甲弹间接摧毁。
在这个距离上,m27a1根本无法对反装甲作战平台形成要挟。
三辆受创的反装甲作战平台都是在近距离战斗中,被m27a1打出的穿甲弹击中,而且没有一辆被穿甲弹打穿正面装甲,都是在中弹之后,内层装甲甭脱,导致车体与炮塔内的设备受损。因为反装甲平台采用的是无人炮塔,三名乘员都在车体内,所以在受创后没有出现人员阵亡的情况。
能够说,反装甲作战平台经受住了实战考验。
这场战斗,足以证明反装甲作战平台的防护设算计为合理,唯一的欠缺就是,内层装甲存在质量问题。
扯开印军的边境防线后,装甲部队继续推进。
只是,接下来唱主角的不是地面部队,而是空中力量。
当时,中国空军至少动用了三百架战斗机,轮番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重点打击防线后方的印军机动防御部队。为了协助空军作战,第十三集团军出动倾斜旋转翼飞机,向战线前方运送侦察部队,由侦察兵间接为战斗机指引攻击目标。结果就是,装甲部队在向阿博赫尔推进的时候,几乎没有遭到阻拦。
印度陆军不是没有反击,而是没有能够反击成功。
在通往阿博赫尔的道路上,至少有上千台印度陆军的坦克车辆被炸毁,绝大部分印度陆军的反击部队在离开阵地后就遭到轰炸。根据印度军队的作战记录,当时印军至少出动了两个旅进行反击,结果都在赶往战场的路上遭到空中打击。在遭受惨重丧失,却连敌人的面都没见到的情况下,这两个旅的士气完全崩溃,结果在离第十三集团军先头部队仅有几公里的时候就停了下来。幸存的印军官兵没有就地组织防御,而是迅逃回阿博赫尔,也因而把恐慌情绪带了回去。
天亮前,第十三集团军的先头部队攻入阿博赫尔。
虽然有部分印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是很快就被击溃了,更多的印军根本没有抵抗,而是一股脑的逃走了。
原因很简单,在战斗中,印军官兵觉,他们手上的反装甲武器根本对付不了队的主战坦克。
根据一些印军官兵回忆,曾经有一辆中国坦克在极近的距离上被五枚高音动能反坦克导弹间接命中,结果这辆坦克好像根本没事一样,不但接连摧毁了印军的反坦克阵地,还击毁了三辆隐藏在建筑物里的m27a1主战坦克,然后掩护步兵攻占了建筑物,这才撤离了战场。
要知道,印军使用的动能反坦克导弹,能在有效射程内打穿m27a1的正面装甲
当时,中国与美国已经开始淘汰使用聚能破甲战斗部的反坦克导弹,为部队提供了动能反坦克导弹。主要就是,以往的反坦克导弹的飞行度都比较慢,根本无法突破已经成为第四代主战坦克标配的主动防御系统。只有采用动能穿甲原理,飞行度在六马赫以上的反坦克导弹才能对付第四代主战坦克。
现实上,动能反坦克导弹,就是单兵手里的反坦克炮。
这种反坦克导弹的战斗部就是一根次口径高强度金属杆,其材质与穿甲弹差不多,只是依靠高性能火箭动机把度提高到六马赫以上,而不是像坦克炮那样,使用化学能或者电磁能使穿甲弹加。
在动能反坦克导弹出现之后,就有人提出用其取代反坦克炮。
不管怎么说,动能反坦克导弹的性能已经非常接近穿甲弹了,而且不需要安装笨重的火炮系统,一辆坦克少说也能照顾数十枚。如果不是电磁炮兴起,特别是线圈电磁炮把穿甲弹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级别,恐怕在研制第五代主战坦克的时候,中国与美国都会用动能反坦克导弹取代坦克炮。
如此先进的反坦克导弹,竟然对付不了反装甲作战平台,印军官兵不害怕才是怪事。
能够说,当时印军对付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有效办法只有两个,一是使用大口径火炮在近距离进行直瞄射击,利用大口径炮弹的巨大能力间接震毁反装甲作战平台,二是在路边埋设数百公斤高能**,在反装甲作战平台通过的时候引爆,利用**爆炸产生的巨大能力将其摧毁。
能够说,这些都是蛮办法,而且也不是击穿反装甲作战平台的装甲,而是利用巨大的能量将其间接摧毁。
别的不说,如果在反装甲作战平台下面引爆两百公斤**,就能将其炸散架。
问题是,在战场上,根本办不到。
在印军全线崩溃后,第十三集团军的一个旅仅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攻占了拥有三十万人口的阿博赫尔。
对阿博赫尔的居民来说,这也许是好事,因为避免了大规模战斗产生的附带伤亡。
如果印军依靠城市拼死抵抗的话,肯定会使很多居民遭殃。在战斗中,队肯定不会严密区分军人与平民。
现实上,在人眼里,所有印度人几乎都长一个样。
攻占了阿博赫尔之后,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部队没有停止前进,而是把占领与清理工作交给了随后赶到的机械化步兵,然后继续向前推进。以“未来地面战平台”的性能,再推进几百公里都不成问题。
第一百零一章高歌猛进
阿博赫尔迅沦陷,给印度军队敲响了警钟。
为了稳住军心,印度西北战区司令官在当天上午下令枪决了十四名率先带领部队逃跑的前线指挥官,随即下达了死守阵地的命令,要求各级部队战斗到最后一人,绝对不能后退半步。
问题是,不后退就能挡住队吗?
上午十点左右,第十三集团军的前锋部队已经抵达了珀丁达西面大约十五公里处。
面对已经严阵以待的印军,第十三集团军的前锋部队没有停下来,只是把阵容转变为突击队形。
印军能做的,也就是死守阵地。
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残酷,之前还信心满满的印军官兵很快就觉,他们根本无法阻挡那些外形奇异的装甲战车。
与第四代主战坦克相比,反装甲作战平台最大的外形特点就是采用了无人炮塔。
虽然中国与美国在研制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时候,都考虑过采用无人炮塔,但是在研制过程中都放弃了这个方案。主要原因就是,第四代主战坦克依然采用了保守火炮,即便是电热化学炮,也属于保守火炮,因而炮塔不可能做得很小,如果把全部人员都防止在车体内,将导致车体内部空间过于拥堵,而炮塔空间却得不到有效利用。此外,电热化学炮的自动装填系统非常复杂,可靠性不是很高,就算不设置装填手,在必要的时候,也得由车长或者炮长来排除毛病。如此一来,就很有必要让车长与炮长留在炮塔内,也就是采用第三代主战坦克的保守布局。
电磁炮取代了电热化学炮之后,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
因为有了电磁炮,所以第五代主战坦克的炮塔能够做得足够小,而且电磁炮不需要使用射药,而且弹丸质量也比大口径电热化学炮轻得多,因而装填系统愈加可靠,鼓掌率能够控制在合理范畴之内。如此一来,就没有必要把车长与炮长留在炮塔里面,也就没有必要采用有人炮塔了。
无人炮塔的最大特点就是外形尺寸小得多,意味着中弹率低得多。
根据第五次中东战争中,阿以双方装甲战的统计结果,在被击毁的坦克中,炮塔中弹率高达百分之四十八,而且半数以上被完全摧毁的坦克,都是因为炮塔中弹之后,导致储备在炮塔里的弹药殉爆。相反,在车体中弹的情况下,弹药殉爆的几率低得多,大部分损伤都能修复。
由此可见,采用无人炮塔的好处非常突出。
当然,这不是让印军胆怯的主要原因。
因为没有制空权,中国空军的打击又非常猛烈,所以印军把很多主战坦克埋在了反坦克阵地上,只显露炮塔,充当固定反坦克火力点。结果印军却觉,他们这么做根本没有多少意义。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作战记录,一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在三千五百米外,用一枚穿甲弹打穿了印度坦克前面厚达五米的土墙,然后击穿了m27a1的车体正面装甲,穿甲弹在贯穿了整辆坦克,击毙了驾驶员、穿过中央的战斗舱、摧毁了动机与变箱之后,从坦克后部底甲板处穿出,最后穿透了近三米的硬质地面才停下来。该反装甲作战平台打出的第二穿甲弹间接命中了m27a1的炮塔,在打穿了炮塔正面装甲之后,溅射的碎片击毙了炮塔里的车长与炮长,然后打中了炮塔尾部的弹药舱,引爆了里面的榴弹,最终导致储备在车体里的液体射药殉爆。这两炮的间隔时间仅仅只有四秒钟,而m27a1在射药殉爆后,炮塔飞出了十几米。
面对如此犀利的炮火,印军的任何防御手段都没有用。
当然,遭到攻击的不仅仅有埋藏起来的坦克,还有印军的火力点。
在打击步兵火力点的时候,反装甲作战平台使用的不是穿甲弹,而是穿甲能力稍逊,但是具有爆破效果的榴弹。受线圈电磁炮口径限制,榴弹的能力不是很大,但是足以摧毁任何一种步兵火力点。
相对而言,对付步兵火力点,最有效的武器不是反装甲作战平台,而是多用途平台。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以往所说的步兵战车。
当时,多用途作战平台没有配备电磁炮,使用的是口径为四十毫米的机关炮,另外还有一具四联装反坦克导弹射器。在作战使用中,多用途作战平台的主要任务就是伴随反装甲作战平台战斗,对付敌人的步兵与装甲战车。在性能上,机关炮的射比电磁炮高得多,而且能力也足够大。更重要的是,在对付一些坚固火力点的时候,能够使用配备爆破战斗部的导弹。
当然,在反装甲作战中,多用途作战平台的性能就不怎么样了。
不是动能反坦克导弹的能力不够,而是在防护性能上,多用途作战平台只达到了步兵战车的级别,即只能抵挡小口径穿甲弹。如果被坦克炮射的穿甲弹击中,后果肯定会非常严峻。
战线上,印军的死守很快就变成了无谓牺牲。
在战线被队突破之后,很多印军既没有继续抵抗,也没有逃跑,而是留在了阵地上,等待队收留。
说得间接一点,就是向队投降。
在这场战斗中,至少有七个印军步兵营成建制投降,而且是由营级指挥官率领全营官兵集体投降。
这个结果,恐怕连戚凯威都没想到。
到了当天傍晚,第十三集团军就攻入了珀丁达,占领了中央火车站。
仅仅用了十六个小时,中国陆军就在印度境内突击了一百多公里,占领了印度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中心。
当时,不但印军指挥官不敢相信,连美军顾问都觉得难以置信。
要知道,美国援助给印度的都是美军现役的主力装备,坦克以m27a1为主,还提供了大量的反装甲武器。战争迸前,美军顾问估计印军至少能在边境防线上坚持一周,有很大的把握守住珀丁达。
明显,这个结果与美军顾问的预测截然不同。
摆在印军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守住新德里?
当然,美军顾问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即中国陆军的主战装备已经全面越了美国陆军,拥有了跨代优势。这就好比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海湾战争一样,美军的m1a1能够毫不费力的干掉伊拉克的t-72。这种装备性能上的代差,很难通过数量弥补,美国陆军根本比不上中国陆军。
明显,美国陆军必须尽快装备新式主战平台。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到了十日夜间,印度当局必须得做出一个决定:继续留守新德里,还是赶在队打过来之前离开。
以当时的情况,没有任何人相信印军能够守住新德里。
以至有人认为,只需中国陆军继续推进,能在两天之内攻占新德里,印度陆军连拼死抵抗的机会都没有。
只是,到了下半夜,战局出现了转折。
不是印度陆军反败为胜,而是队在攻占了珀丁达之后,没有向新德里进军,而是开始扫荡周边地区。
这也正是作战计划的一部分。
占领了印度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之后,第十三集团军的主要任务是切断新德里通往克什米尔地区的交通线,为巴基斯坦创造攻占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机会,因而先就得扫荡珀丁达周边地区。
鉴于先头部队在进攻中的突出表现,第十三集团军把作战部队拆编成了突击集群。
当时,每个突击集群由一个装甲营或者坦克营为核心,配备三十到四十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再辅助一个机械化步兵营,配备四十辆以上的多用途作战平台,在后方则由炮兵营提供间接火力支援。
也就是说,一个突击集群的前线作战兵力还不到一千人。
看上去,作战兵力并不多,可是战斗力绝对足够强大。以十日的战斗来看,一个突击集群的战斗力过了一个印军装甲师。如果在宽阔地带作战的话,以至能够打垮两个印军师的装甲部队。
十一日凌晨,第十三集团军就派出了六支突击集群,分别沿着铁路线推进。
天亮后,第十三集团军由派出了四支突击集群,分别沿着公路线推进,并且在后方组织了四支突击集群充当预备队。
这一情况,立即被印军觉了。
似乎,印军也因而看到了希望。
当时,连美军顾问都认为,队太托大了,在战线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就让主力突击部队分散作战,等于主动给了印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会,消灭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那么印军就有希望守住新德里,以至有希望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击败队。
果真如此的话,印军就有希望重创中国陆军,改变战场局面。
当然,即便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只需能够消灭几支突击集群,也能极大的提高印军官兵的士气,打破队无法战胜的神话,迫使队的指挥官采取愈加保守的战术,从而挫败队的锐气。
为此,印军开始了积极准备。
第一百零二章陆军的未来
三月十二日,地面战争迎来了第一场正规会战。
严格说来,只能算得上是一场规模较大野外运动战,因为在这场战斗中,中国陆军只动用了两个突击集群,即便算上动用的支援力量,投入的总兵力也就数千人,根本达不到会战标准。
当时,印军的作战企图就是围歼已经攻占了伯蒂亚拉的队。
在十一日下午,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就攻入了伯蒂亚拉,并且在当天晚上占领了这座新德里北面大约二百五十公里处的城市,切断了从新德里到昌迪加尔的交通线,等于围困住了昌迪加尔方向上的十多万印度大军。
对印度来说,这明显不是什么好消息。
要知道,昌迪加尔是印度西北地区的防御指挥中心,也是面向克什米尔地区与中印西部边境的主要军事重镇。如果昌迪加尔遭到封锁,那么驻守该地的十多万印军,以及北面的数十万印军都在劫难逃。说得严峻一点,中国陆军什么都不用中,只需要保持封锁状态就能打垮这些印军。
明显,尽快打通交通线,成为拯救这些印军,守住北部边境地区的关键。
为此,印度陆军不但从昌迪加尔调动了三个师,总计近四万兵力,还从萨哈兰普尔与格尔维尔各出动了一个步兵师,总统投入了五个师、近七万兵力,对仅由一个突击集群占领的伯蒂亚拉起反击。
从兵力上看,印军是队的七十倍
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在三月十二日凌晨,第十三集团军向伯蒂亚拉增派了一个突击集群,还在后方集中了五个炮兵营。因为已经预料到印军会反击伯蒂亚拉,所以戚凯威还提前安排了空中支援。
结果就是,印军向伯蒂亚拉推进的时候,先遭到了猛烈的空中打击。
根据印军的作战记录,在反击伯蒂亚拉的战斗中,半数以上的丧失来自空中打击,五个师在行军途中就丧失了三分之一的主战装备,还有数千人员伤亡。最严峻的是,突前的部队根本无法集结起来,也就无法在一场战斗中投入足够多的兵力,只能连续把反击部队派上前线。
这就意味着,印军的反击并不猛烈。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情况已经决定了这场战斗的结果。
战斗从上午八点左右开始,第十三集团军先出动一个突击机群向北扩大防御圈,主动迎战从昌迪加尔杀来的印军,在伯蒂亚拉北面大约三十公里处,一块较为平坦的战场上击溃了印军的突击部队。
能够说,在装甲战中,印军几乎没有胜算。
当时,反装甲作战平台能在五千米外开火,命中率不会低于百分之八十,而且只需命中就能击毁印军主战坦克。相反,印军主战坦克即便把交战距离缩短到一千米以内,也很难保证击毁反装甲作战平台。
在宽阔地带上,印军的装甲突击等于送死。
用一些参加了这场战斗的坦克手的话来说,当时的战斗几乎就是打靶锻炼,根本没有什么挑战性。
在离突击集群设置的防线前方三千到五千米之间,是印军的死亡地带。
第一场交战中,印军就在这个区域内丧失了一百多辆坦克与一百多辆装甲战车,没有一辆坦克能够越过这道死亡地带。
印军拥有的,只是不断赶来的反击部队。
当时,大概是对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性能有足够高的信心,前线指挥官以至没有呼叫空中支援,而是让空军的战斗机去轰炸印军的后继部队,削弱印军的突击能力,前线战斗完全由装甲部队承担。
战斗从上午持续到下午,一个突击集群的四十多辆反装甲作战平台总共击毁了六百多辆印军坦克与近千辆印军装甲战车。
傍晚,印军的反击行动暂时停止。
在遭受了如此大的丧失之后,印军的反击能力明显减弱。
更重要的是,在南面的战斗中,另外两个印军步兵师已经被第十三集团军增派的突击集群击溃。
当时,在南面战场上,第十三集团军没有采取防御战术,而是充分利用了装甲部队的突击度,分别在上午与下午动了两场快突击,毫无悬念的击溃了印军反击部队,毙伤俘虏印军官兵一万多人,而突击集群付出的代价,不过是七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受损辆多用途作战平台报废,伤亡官兵不到二十人。
能够说,这是一场完全不平等的战斗,就好像冷兵器时代的骑兵挥舞着马刀向机械化时代的坦克集群起冲锋,除了牺牲之外,根本不会有任何结果,而掌握着技术优势的一方以至不会遭受严峻丧失。
当然,北面战场上的情况就不大一样了。
利用印军暂时停止进攻的机会,突击集群的装甲力量补充了电能,另外在离前线较近的地方设置了四周电能补给站。
天黑后不久,印军再次动进攻。
在印军看来,似乎夜晚对进攻者愈加有利。
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中国陆军主战装备的夜战能力愈加突出,受夜晚能见度降低的影响更小,反而是印军遭到的影响更大。
更重要的是,突击集群的持续作战能力明显远远过了印度军队。
要知道,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动力与火力电力供应是整合到一起的,因而在进行阵地防御战的时候,能够大幅度提高火力的可持续性。比如在不考虑机动耗能的情况下,反装甲作战平台的电力储备足够以全装状态射一百二十枚穿甲弹。即便余留三分之一的机动电能,也能射一百枚穿甲弹。只有在机动作战的时候,必须优先为动力系统供电,才会把火力基数降低到六十枚左右。
在设想的时候,反装甲作战平台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因而正常情况下的弹药基数就有一百二十枚,其中四分之三、也就是九十枚是穿甲弹。如果有必要,还能够通过降低榴弹数量来增加穿甲弹的数量。因为穿甲弹是次口径弹药,装储方式与榴弹不同,占用空间仅为榴弹的三分之二,所以在全部照顾穿甲弹的情况下,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弹药基数达到了一百三十枚。
当然,在实战中,没有任何一个坦克手会全部选择穿甲弹。
要知道,在对付一些普通目标,即便是装甲战车的时候,榴弹就足够了,根本没有必要使用穿甲弹。
当时,前线部队也严格禁止全部使用穿甲弹,因为穿甲弹比榴弹贵得多。
相对而言,印军主战坦克的弹药基数仅有反装甲作战平台的三分之一。当然,在战斗中这不是大问题,因为所有印军坦克都不可能坚持到耗光弹药的那一刻,很多坦克以至没有机会使用坦克炮。
当时,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持续作战能力,给到前线视察情况的美军顾问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根据一名美军顾问回忆,在十二日夜间的战斗中,中国陆军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开火次数都在八十次以上,一些面向印军主攻方向的反装甲平台以至开火一百次以上,而且火力打击从未中断。
这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命中率为百分之八十,那么四十多辆平台组成的防线,足以抵抗印度在西北地区的所有主战坦克,而且在战斗结束之前不用补充弹药,也不用为电磁炮补充电能。
明显,印度陆军不可能把西北地区的所有主战坦克都派过来。
在这片狭窄的战场上,印军也无法投入这么多主战坦克。
打到十三日天亮,印军在丧失惨重的情况下,不得不停止无谓的反击,主动撤回昌迪加尔。
战斗结束的时候,印军在战场上留下了一千二百辆主战坦克、一千八百辆装甲战车的残骸,以及数千名官兵的遗骸。战线对面,突击集群的几百名官兵不过是辛苦劳累了一个晚上而已。
在这场战斗中,唯一的伤亡是一名离反装甲作战平台较近的步兵,被反装甲作战平台主动防御系统射出的拦截弹打成重伤。
这场战斗证明,反装甲作战平台不但是进攻利器,也是非常优良的防御武器。
当然,这不仅仅是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功劳。
战斗中,第十三集团军的远程炮兵成功压制了印军炮兵,不然的话,突击集群肯定会遭到炮火打击。此外,多用途作战平台也非常有效的对付了印军的步兵反坦克小组,掩护了反装甲作战平台。
能够说,这是“未来地面战平台”的胜利。
成体系的陆军作战平台在这场战斗中,展现出了足以让过去任何一种主战装备都望尘莫及的作战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十二日的战斗也完全改变了这场战争的走向。
在此之前,印军还信心十足的打算扭转战局。
在此之后,连美军顾问都相信,印度陆军根本不是中国陆军的对手,丢掉新德里、输掉战争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且很快就能看到结果。
从战略层面上讲,这场战斗也完全改变了陆军的面貌,以至将完全改变陆军战术。
新式装备带来的战术变化,已经让中国陆军尝到了甜头,很快就会让美国陆军认识到未来地面战争的展方向。
能够说,陆军不再是依靠兵力决定胜负的军种了。
第一百零三章战场外的问题
三月十三日,第十三集团军仍然没有向新德里推进。
当时,不是第十三集团军没有做好进攻新德里的准备,而是巴基斯坦陆军在攻打克什米尔的时候遇到了麻烦。
虽然巴基斯坦陆军没有承认进攻受阻,因为巴军的主战场在卡奇地区,只在克什米尔方向上留下了四个步兵师,但是在十二日,巴军仅仅推进了一公里,根本没有突破印军设在军事停火线上的防线。
受此影响,戚凯威不得不重新考虑北面的战斗。
要知道,按照他的部署,第二十七集团军在入印之后,将主要面向南面,即沿着后勤补给线部署一道防线,阻止南面的印军北上。如果巴军能够顺利完成作战任务,从克什米尔地区南下,根本不用考虑补给线北面的印军。现在的情况是,巴基斯坦陆军很有可能无法完成作战任务。
第十三集团军很能打,可是没有后勤保障,也坚持不了多久。
别的不说,在前三天的战斗中,第十三集团军每天就要消耗掉三万五千吨燃油,以及大约一万二千吨弹药,如果算上官兵消耗的生活物资,以及用于攻占城市的物资,平均每天需要向前线运送五万吨。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陆军最大的敌人就是后勤保障。
作为陆军将领,戚凯威不可能不知道后勤保障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能不顾后勤补给线承担的风险,让第十三集团军攻打新德里。要知道,攻占新德里之后,需要处理近两千万人的吃饭问题。
如此一来,在进军新德里之前,先就得歼灭北面的印度军队。
当天晚上,第十三集团军出动了十二支突击集群,开始扫荡印度西北地区。
为了加快扫荡度,戚凯威动用了陆军航空兵的八百多架倾斜旋转翼飞机,特地为突击集群运送弹药物资。严格说来,主要是运送供电设备使用的燃油,因为这是突击集群消耗最多的物资。
当时,弹药消耗大户,即远程炮兵部队全部集中部署在珀丁达附近,没有伴随突击集群作战。原因很简单,从珀丁达到印度西北地区的任何一个地方,直线距离都在电磁炮的有效射程之内。即便是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也在部署在巴基斯坦境内、或者是中国西北地区的远程炮兵的打击范畴之内。
能够说,随着打击范畴增大,炮兵不再仅仅是战术火力支援力量了。
如果愿意,戚凯威以至能够命令第十三集团军炮击新德里。只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没有这么做。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扫荡行动将持续三天。
扫荡的主要目的不是歼灭印军,而是打击印军的指挥系统,重点消灭印军的装甲部队与炮兵部队。也就是说,以打散印军为主要目的。只需印军无法组织起来,就很难对第十三集团军的后勤补给线形成要挟。
再说了,以第二十七集团军的战斗力,对付零散的印军步兵根本不成问题。
打到这一步,印军考虑的不再是守住西北地区,而是该如何守卫新德里,或者说能否有必要守卫新德里。
当时,印度高级将领中,没人相信能够守住新德里。
如果不是印度总理坚持留在新德里,恐怕在十三日凌晨,印军总参谋部就已经下达了战略撤离命令。
从某种意义上讲,守卫新德里不再是军事任务,而是政治任务。
可是,到了十五日,连印度总理都稳不住了。
在十四日与十五日,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连续击溃了八个印军师,包括三个王牌装甲师,而且没有遭受太大的丧失。比如在贾朗达尔郊外的战斗中,一个突击集群在两个小时内就击溃了印军第八十三装甲师,摧毁了四百多辆主战坦克与六百多辆装甲战车,还缴获了数百门火炮,毙伤俘印军官兵一万多人,而该突击集群仅仅丧失了三辆反装甲作战平台与七辆多用途作战平台,其中三辆反装甲作战平台都是被印军埋设的路边炸弹炸毁的,没有一辆在战斗中被击毁。又比如,在霍希亚布尔,突击集群攻入市区之后,守军司令官率先逃离战场,随即守城部队就集体投降,队以至没有浪费一枚炮弹,就攻占了这座人口过五十万的城市。
现实上,当时的第十三集团军打得并不顺利,不是进攻度不够快,而是太快了。
在十五日上午,戚凯威就不得不间接电令前线作战部队放慢推进度,集中力量整顿与维持占领区的社会秩序。
虽然在此之前,戚凯威就有所准备,比如调用陆航的倾斜旋转翼飞机运送物资,但是后勤补给度仍然跟不上作战所需。别的不说,到十五日清晨,第十三集团军占领区内的人口数量已经突破四千万,至少有百分之三十的平民需要占领军提供口粮,每天仅粮食的运送任务就高达数千吨。
明显,后勤保障力度严峻不够。
当时,运输问题主要集中在最后几百公里上,即把囤积在巴基斯坦拉合尔的物资运送到前线。到十五日上午,已经通过铁路把三百万吨粮食运送到了巴基斯坦北部地区,仅囤积在拉合尔的就有一百多万吨,不但堆满了仓库、还占用了数处露天囤积场。受公路运输能力限制,这些粮食根本没办法及时送往战区。
如果不能处理占领区的社会问题,就无法保证占领区内的平民能够接受现实,作战部队也就无法顺利行动。
能够说,这些问题都出了戚凯威的预料。
他能做的,除了尽快让第二十七集团军抢通主要公路与铁路之外,就是向前线增派空运力量。
为此,第十三集团军就能修复占领区内的机场与空军基地。
如果能够把空军的空运力量利用起来,后勤保障问题就将得到处理。
要知道,一架大型运输机一次能运送七十吨货物,如果从巴基斯坦起飞,一天能飞四到六个架次,运送二百八十吨到四百二十吨货物,而一辆载重二十吨的卡车,需要两天才能在拉合尔到前线之间跑一个来回。也就是说,一架运输机的运输效率是二十吨标准军用卡车的数十倍。中国空军有一百八十架大型运输机、与四百八十架载重四十吨的战术运输机,如果只动用一半,其运输能力就相当于一万辆军用卡车。当时,中国陆军投放到巴基斯坦的军用卡车总共才五千辆。
当然,这样一来,进攻度就得放慢,而且得动用大批工程部队。
现实上,这也是戚凯威认为需要半年才能战胜印度的主要原因,因为攻打印度的主要问题不是击败印度军队,而是如何稳住十多亿印度人。要知道,如果占领区的安顿工作不到位引民众暴动的话,产生的影响肯定比印度军队的要挟大得多,而且还会使中国在政治与道义上遭受谴责。
三月十六日,地面战争开打第七天,印度总理做出了迁都决定。
当天,印度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机构就开始转移,目的地是印度半岛南端的班加罗尔。
虽然这里也在队、特别是中国海军的打击范畴之内,但是短期之内,至少不用担心中国陆军打过来。
印度迁都,已经表明印度当局得到了取胜的信心。
三月十七日,斯里兰卡当局在征得了中国同意之后,以印度曾经支持泰米尔分裂组织为由向印度宣战。
几个小时之后,中国空军就向斯里兰卡派遣了两个战斗机中队。
这些战斗机不执行作战任务,其主要使命是意味性的掩护斯里兰卡本土,因为斯里兰卡根本没有几架能够作战的先进战斗机,以至不具备本土防空能力。这么做,也主要是鼓励其他南亚国家。
当天下午,中国就与孟加拉国达成了协议,孟加拉国向队开放所有港口与国内交通设备,即允许队借道进攻印度。
对于开辟东部战线来说,孟加拉国的立场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借道孟加拉国,早已部署就位的第四十二集团军只能沿着雅鲁藏布江河谷向南推进,而且作战物资要么走陆路,要么运送到缅甸再送往前线。前者的运送能力很有限,后者却存在补给通道过于漫长的问题。只有通过孟加拉国,才能有效处理后勤保障问题,消除第四十二集团军的后顾之忧。
因为西线战场上的进攻行动遇到了一些难以立即处理的问题,所以戚凯威不得不考虑及时开辟第二战线。虽然从政治上讲,攻占新德里就足够了,但是要想让亲华政权得到国际社会承认,就得控制印度的人口稠密区,即恒河平原。明显,队必须在东面动一场地面进攻。
只是,当时存在两个处理方案。一是让第四十二集团军动进攻,二是在孟加拉湾西岸开辟登陆场。虽然戚凯威坚持前者,认为即便投入陆战队,也应该由陆军打主力,但是庞跃龙并不这么看,牧浩洋也支持动一场大规模登陆作战行动,而且完全由陆战队担任主要作战任务。
别忘了,现在的陆战队就是由牧浩洋制造的,而且庞跃龙与牧浩洋的关系也非同一般。
第一百零四章折中方案
三月二十日,戚凯威回国,商议开辟东线战场的事情。
在此前一天,庞跃龙已经来到总参谋部,向牧浩洋汇报了陆战队的准备情况,并且代陆战队二十万将士递交了请战。
不可否认,庞跃龙起了好心,办了坏事。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不交请战,牧浩洋还会有所考虑。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牧浩洋坚持打两栖登陆战,很有可能被戚凯威指责偏袒陆战队,为了个人或者小集体,牺牲了国家利益。
要知道,打一场两栖登陆战的代价并不小。
到战争迸前,中国陆战队的规模没有扩大,登陆舰队却增加到了六支,三支舰队各有两支登陆舰队,常备八个陆战师缩小到了六个,但是每个师的兵力扩充了百分之五十,等于常备兵力增加了八分之一。经过整编后,陆战队的作战能力、特别是**作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更重要的是,陆战队的投送能力也非往日可比。
当时,陆战队有六艘两栖攻击舰、十二艘综合登陆舰、十二艘船坞登陆舰与二十四艘兵力投送舰,另外还有二十四艘快综合运输船与八艘液货运输船,每支舰队的登陆舰队都能一次性投送一个陆战师。如果征用民船,任何一支舰队都能在登陆作战行动中投送两个陆战师。
能够说,这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两栖力量。
要知道,美国陆战队的兵力投送能力也只能保证在一个战场上投送两个陆战师,而且美国陆战师的规模不比中国陆战师大多少。
当然,中国陆战队也有所欠缺,比如没有航空打击能力。
因为装备了f-35b等短距起飞
垂直降落战斗机,美国陆战队具有**的航空队,也就能够自行为登陆部队提供空中支援。相反,中国还没有富裕花费数千亿、以至上万亿元为陆战队研制与采购垂直起降战斗机的程度,因而陆战队航空队主要装备倾斜旋转翼飞机,只具备垂直空运能力,不具备空中打击能力。在执行登陆作战任务的时候,陆战队依然得依靠海军与空军提供空中支援。
只是,有一点不可否认,陆战队具有足够强大的**作战能力。
当时,六个陆战师的兵力都在一万八千人以上,其中三个主力陆战师的常备兵力就过了二万二千人,在战时还能得到适当加强,比如增加一到三个装甲营、一到三个炮兵营与防空营、或者增加后勤保障部队,兵力将过二万五千人。照此计算,三个主力陆战师的战时兵力就在七万人以上,相当于一个陆军集团军。如果算上三个常备陆战师,则相当于陆军的两个集团军。
虽然陆战队还没有换装,在装备质量上比不了陆军的两个集团军,但是在滨海地区作战有更大的优势,即陆战队能够得到海军舰队全力支持,在后勤保障方面,也比长途奔袭的陆军更可靠。
现实上,牧浩洋正是出于后勤保障原因,认为应该动用陆战队。
只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三月二十一日,总参谋部的第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戚凯威就明确提出,与其动用陆战队,还不如把第四十二集团军间接投送到恒河河口地区,或者由海军舰队逆恒河而上,支援陆军作战。至于陆战队,能够参加后方的工作,比如守卫孟加拉国的港口,协助舰队扫荡河道两侧地区。
明显,庞跃龙根本没有打算让陆战队去打杂。
按照他的提议,陆战队将在印度东南部地区开辟登陆场,然后进军德干高原,在恒河平原南面切断印军的战略防线,然后由陆军从东西两面动进攻,协助陆军扫荡恒河平原,攻占印度最富庶的地区。
表面上,陆战队是协助陆军作战,实际上则是单独挑起大梁。
当时,印度政府已经逃往班加罗尔,放弃了新德里,因而扫荡恒河平原只是一次长距离行军,根本没有什么挑战性。真正的战场在恒河平原南面,即陆战队的进军路线上,因为印军肯定会据守德干高原,阻止队南下攻占印度半岛南部地区,以至会以德干高原为根据地反攻恒河平原。
真要像庞跃龙说的这么打,那么陆军就成了配角。
明显,戚凯威怎么也不可能同意这样的作战计划。
结果就是,这场会议变成了戚凯威与庞跃龙的吵架场。
会议结束后,牧浩洋先找到戚凯威,提出了折中方案,即先由陆战队开辟登陆场,如果需要攻打德干高原,则由陆军充当主力,陆战队负责扫荡沿海平原地区,至于攻占恒河平原,根本就不是主要问题。
为了得到戚凯威的支持,牧浩洋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理由。
只有这么打,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后勤保障问题,不然陆军根本没有可能在印度半岛腹地推进一千多公里。说得准确一点,如果戚凯威打算用手里的兵力打赢这场战争,而不是请求总参谋部增兵,那么就得这么打。
戚凯威不是傻蛋,知道牧浩洋抓住了重点。
要知道,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戚凯威只提出了动用四个集团军,而且保证能在半年内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虽然当时,戚凯威只提到攻占新德里、扫荡恒河平原,没有提到进军德干高原,即由他制订的地面战争方案,根本就没有包括后面这部分,但是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要不要进军德干高原得由牧浩洋说了算,因而在作战任务分配上,戚凯威必须向牧浩洋妥协。
以当时的情况,进军德干高原已经不是什么悬念了。
原因很简单,黄瀚林已经向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与孟加拉国当局做出许诺,将妥善的结束这场战争,尽快使南亚地区恢复和平与稳定,不会因为战争的遗留问题对印度周边国家形成影响。
要知道,最大的影响就是战争遗留问题,即由战争产生的难民。
如果这些难民涌入周边国家,肯定是一场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而这也正是周边国家心存余悸的主要原因。
要想避免引难民潮,唯一的选择就是避免印度打内战。
如此一来,队就得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必须在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前铲除印度前政权。
从手段上讲,就必须攻占印度全境。
也许不用占领印度全境,但是必须保证完全消灭印度前政权。
明显,只有进军德干高原,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这样一来,戚凯威就不得不面对增兵问题。如果牧浩洋卡住这个问题,戚凯威就将进退两难。如此一来,由陆战队分担部分作战任务,成为了折中选择,即通过增派陆战队来增加作战部队。
当时,除了增兵,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后勤保障。
完全依靠陆路运输的话,别说只投入四个集团军,即便再动用四个集团军,也不见得能够保证畅通无阻。以当时的情况,在选择陆路运输之后,就必须向同盟国求援,而有能力派遣作战部队的只有巴基斯坦。
问题是,在政治层面上,肯定不应该让巴基斯坦介入过深。
相对而言,印度民众对中国还不太反感,但是印巴矛盾已经积累了数十年,明显不会欢迎巴基斯坦军队。
也就是说,如果出动巴基斯坦军队占领印度,只会使矛盾严峻化。
至于斯里兰卡与孟加拉国的地面部队,根本就靠不住,也不能指望什么。
如此一来,陆路就走不通了。
所幸的是,印度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国家,印度半岛深入印度洋,东面是孟加拉湾、西面是阿拉伯海,有众多深水良港,还有大量能够供船只停靠的天然港湾,因而海路能够有效处理后勤保障问题。
说得间接一点,只需陆战队伴随陆军向南推进,夺取沿途的港口,就能有效缩短地面补给线的长度,而且陆军不用在乎能否守得住战线后方,因为补给是来自大海的方向,即战线侧翼,而不是来自战线后方。
也就是说,陆军在德干高原上向南推进,实际上是打的一场战略运动战。
能够说,戚凯威不可能拒绝牧浩洋的提议,必须在作战问题上向陆战队妥协,而且牧浩洋也保证给予陆军足够高的地位,并且由陆军主导进攻行动,陆战队只是在侧翼配合陆军起进攻。
说服了戚凯威后,牧浩洋在当天晚上把庞跃龙请到家里,两人好好谈了一番。
三月二十二日,在总参谋部高级将领会议上,牧浩洋正式提出了作战方案,戚凯威与庞跃龙都没有表示反对。
当天下午,牧浩洋就去了元府,向黄瀚林汇报工作。
与黎平寇一样,黄瀚林很少过问军事上的事情,只是提出了作战目的,即按照原定计划在半年内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至于怎么打,那是总参谋长的事情,作为元,他只关怀能否达到最终目的。
晚上,戚凯威就乘专机返回了**堡。
庞跃龙在总参谋部多呆了几个小时,于二十三日凌晨,搭乘陆战队的运输机飞往南安达曼岛。
今后,南安达曼岛将成为陆战队进军印度半岛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