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超级运输机
第一百零六章陆战队热身
新德里战役的结果,多多少少有点出人意料。
虽然攻占新德里非常顺利,但是占领之后却要面对更大的麻烦。[]
新德里是印度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孟买,也是印度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根据印度官方在战前公布的数据,新德里的人口过一千八百万,大新德里地区的人口过了六千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
新德里的城区面积只有几百平方公里,大新德里地区也不过几千平方公里,六千多万人拥挤在这么大个地方,生活环境有多么恶劣完全可以想像。当时,在新德里的一千八百万居民中,有六百万生活在贫民窟里,还有大约三百万流浪者与乞丐,每个市民每天获得的干净饮用水不足三升。
可以说,占领新德里比攻打新德里困难得多。
受此影响,第十三集团军在二十六日就停止了进攻。在第二十七集团军无法及时赶上来的情况下,不得不负责治安工作。
这个时候,后勤保障上的问题显现了出来。
因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只有三条铁路,其中一条经过了克什米尔地区,运送能力非常有限,另外一条在南部地区,主要为巴军提供后勤保障,所以即便打通了铁路线,能够及时运入印度的物资也非常有限,补给的度远远跟不上消耗的度。
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离开新德里的时候,几乎带走了所有库存粮食。
没带走的,也被印度军队付之一炬。
别的不说,养活六千万人,就是个大问题。
这些人,每天至少要消耗掉六万吨粮食、十五万吨饮用水、以及大约五万吨其他生活必须物资。也就是说,仅满足六千万人的生活需求,每天就要向新德里运送二十六万吨各类生活物资,一个月就是八百万吨。以当时的情况,中巴军队最多在一个月内向新德里运送五百万吨物资。
戚凯威不得不暂时停止进攻,着手解决物资运送问题。
如果仅仅保证六千万人生活,问题还不是很大,毕竟中国空军有一支足够强大的运输机群,陆军也有足够多的倾斜旋转翼运输机,只要新德里的机场恢复运转,物资运输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只是,这绝非长久之计。
要知道,安顿平民已经占用了大部分运输资源,部队无法继续进攻,而且空运的代价也十分高昂。如果拿大型运输机运送粮食,往返飞行一趟消耗的燃油的价值就过了运送粮食的价值。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打通铁路交通线。
一列挂五十节标准车皮的列车,一趟能够运送五千吨粮食,而一条单轨铁路线一个月至少能够送三百列,一条双轨铁路线一个月则能送上千列。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打通一条铁路线,就能解决物资运送问题。
不过,这得有个先决条件,即这条铁路必须通往某座港口。
只有把铁路线与海运航线连接起来,才能保证从中国国内送的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送到占领区。
更重要的是,这必须是一座印度的港口。
原因很简单,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已经船满为患,吞吐能力已经达到极限。
当时,离新德里最近,而且最容易得手的就是肯帕德湾左岸的包纳加尔。问题是,到三月二十六日,巴基斯坦军队离包纳加尔还有数百公里,而且没有南下,仍然在北面与印军作战。
摆在戚凯威面前的问题就是:有没有必要出动一支地面部队去攻打包纳加尔。
显然,直接从地面进攻是最愚蠢的选择。
三月二十七日,戚凯威跟牧浩洋通了电话,提到让陆战队在肯帕德湾登陆,攻占包纳加尔,然后北上与巴军会师,第十三集团军则从新德里南下,攻占斋蒲尔,然后与阿杰梅尔的巴军会师。
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的度打通这条战略铁路线。
当时,戚凯威还提到了另外一套方案,即增派陆军部队,顺恒河而下,攻占坎普尔与勒克瑙,打通前往尼泊尔的交通线。
只是,这个提议根本没有意义,或者说是用来与牧浩洋讨价还价。
要知道,当时尼泊尔与印度还没有通铁路,因此就算打通了公路线,后勤保障问题也无法得高根本解决。最重要的是,增派陆军作战部队,只会进一步加大保障负担,而不会起到减轻负担的效果。
显然,牧浩洋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当天,他就跟庞跃龙通了电话,让庞跃龙派一支登陆舰队与一个陆战师过去,以瓜达尔港为基地,在肯帕德湾登陆。
晚上,已经到达安达曼海的登陆舰队就出了。
当时,登陆舰队里有两个陆战师,一个主力陆战师与一个常备陆战师。
按照庞跃龙的安排,这两个师将是登陆印度的主力部队。虽然他不大情愿在肯帕德湾打一场登陆战,毕竟这与计划不同,但是第二支登陆舰队要到四月十日之后才能到达,他手里就只有这支登陆舰队。
当然,在肯帕德湾让陆战队热身,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要知道,在十年前的战争中,陆战队的表现算不上优秀,承受了过重的伤亡,而在这十年内又没有打过大规模战争。不管庞跃龙有多么自信,他都有足够的理由,让陆战队在踏上关键战场之前,熟悉一下战场情况。
这天晚上,修复了动力系统的“长江”号航母也在两艘驱逐舰与四艘护卫舰的陪同下踏上了回国的航程。因为核反应堆没有受损,所以“长江”号只需要修复蒸汽轮机与更换几台电机。《shuyaya》之前,工程师对航母做了最后一次检查。按照海军的安排,“长江”号将在特遣舰队的护送下离开阿拉伯海,在斯里兰卡的加勒港与南海区舰队会合,然后跟随船队一同返回广州。
当时,在是否需要修复“长江”号的问题上,海军内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部分人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修复“长江”号,因为受基本设计限制,“长江”号无法搭载第五代战斗机,也就无法在未来战争中挥关键作用。如果进行改进,除了需要占用船台周期之外,还要花费大笔预算。仅从修复花费上讲,就相当于建造一艘“昆仑山”级的三分之二。
当然,也有部分人认为应该修复“长江”号,并且进行必要改进。
最终,牧浩洋采纳了后者,即修复“长江”号,并且为其安装两座一百二十米长的电磁弹射器。只是,“长江”号在修复之后将转为预备役,不再编入作战舰队,主要用来在后方培训飞行员与舰队官兵。
要知道,在“黄帝”号退役后,中国海军就没有训练航母了。
虽然在日常使用中,各大舰队承担起了培训飞行员的任务,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效费比非常不理想。别的不说,“昆仑山”号与“天山”号在服役三年后,就对弹射器进行了第一次全面大修,花掉了近五亿元维护经费,而其设计寿命应该是五年,主要就是日常训练太多,导致弹射器提前报废。受此影响,“昆仑山”号与“天山”号还不得不在造船厂停靠半年。如果有训练航母,这个问题就不会存在,至少没有必要让现役航母因为弹射器等设备故障,把在役时间耗在造船厂里。要知道,以“昆仑山”级航母的造价,在造船厂里停靠半年就相当于浪费了数亿元。
对于中国海军来说,“长江”号还能挥余热。
接下来的两天里,陆战队与陆军都在调兵遣将,戚凯威还与巴军总参谋长商议了新的作战部署。
这个时候,陆战队的特点与优势显现了出来。
登陆舰队虽然在名义上隶属于海军,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登陆舰队编在了陆战队的作战体系内。按照陆战队的编制,一支登陆舰队就是一支独立的作战单位,能够单独实施登陆作战行动,也能单独为登陆部队提供全方面的作战支援。比如,登陆舰队里的快运输船就携带了足够两个陆战师作战一个周的弹药物资。也就是说,在遂行登陆作战行动时,陆战队不需要额外的后勤保障支援。
唯一需要的,就是海军提供的空中支援与炮火支援。
由此可见,陆战队的独立作战能力远远过了陆军,战斗力更加全面。
也就是说,不需要做太多的准备,陆战队就能在任何地方上岸。
三月三十日,特遣舰队返回阿拉伯海,开始为陆战队登陆肯帕德湾进行前期火力准备。
当天晚上,登陆舰队到达肯帕德湾南面。
虽然中国陆战队在肯帕德湾登陆不是什么秘密,但是印军也是完沉默机,因为巴军已经在二十八日向南推进,前锋部队已经抵达艾哈迈达巴德郊外,并且在二十九日夜间攻占了甘地讷格尔。如此一来,如果印军死守肯帕德湾,就很有可能被巴军包围,并且在中国陆战队登陆之前被巴军歼灭。对印军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肯帕德湾,把主力撤退到包纳加尔对岸,阻止中巴军队从印度半岛西侧海岸线南下。要知道,如果守不住这道防线,孟买就将遭到攻击。在丢掉了新德里之后,再丢掉孟买,印度军民的士气肯定会遭受重挫,也就有可能迅战败。
印军主动退守孟买,等于为陆战队扫清了登陆障碍。
第一百零七章临时政府
三月的最后一天,中国陆战队第三师与第十三师在肯帕德湾左岸登陆。
因为印军防御部队早被击溃,所以陆战队选择在包纳加尔北面大约十公里处上岸,然后直接包围了包纳加尔。当天傍晚,陆战队的先头部队就攻入了包纳加尔,赶在天黑前进入了港区。
虽然印军进行了破坏,炸毁了大部分基础设施,但是影响不是很大。
四月二日,巴军与陆战队在艾哈迈达巴德南面会师。当天下午,第一列火车就驶入了包纳加尔港。
当时,中巴军队手里有五千多节车皮与三百多台车头,能够保证每个月向新德里送八百列火车。如果有必要,还可以从巴基斯坦抽调火车头与车皮,并且修复另外几条从包纳加尔到新德里的铁路线。
可以说,后勤保障不再是困扰中**队的问题了。
四月四日,第十三集团军攻占了斋蒲尔,与北上的巴军成功会师。
次日,第一列从包纳加尔出的火车到达新德里,送来了四千余吨粮食。这个时候,顶替第十三集团军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已经在大新德里地区建立了一百多个配给站,安排数千名官兵,专门为印度平民分配生活物资。按照戚凯威的授意,第二十七集团军也开始培训与武装印度警察。
与在西北地区的占领方式一样,第二十七集团军只负责控制主要交通要道,维持社会治安的工作由临时政府的警察部队负责。不同的是,在这个时候,戚凯威必须考虑成立中央临时政权。
当时,牧浩洋已经给戚凯威下达了命令,让他尽快组建中央临时政府。
事实上,这是黄瀚林的意思,因为黄瀚林一直认为,应该由印度人来管理印度,中**队不会长期占领印度。从政治上考虑,尽快成立中央临时政府,能够使中**队在印度的军事行动具有合法性。此外,从战后的工作来看,尽快成立临时政府也有好处,因为能让临时政府更加熟悉如何管理一个国家。
只是,当时在印度的政权体制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说得直接一些,连中国高层都没想清楚,印度未来的政治体制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说得简单一些,印度应该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还是一个联邦性质的国家,而这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受此影响,当时成立的临时政府都是地区性质的。
更重要的是,临时政府的主要职责不是恢复行政管辖权,而是协助占领军维护占领区的社会秩序。
也就是说,当时印度的地方临时政府根本算不上政府。
结果,戚凯威在新德里建立的临时政府,也只是一个协助性机构,在各方面都需要占领军支持。
比如,在成立治安警察部队的时候,所有装备都来自中**队缴获的印军装备,主要是步枪、手枪等轻型武器,以及一些军用车辆,没有配备重武器。这样的治安警察部队也只能维持社会秩序,如果遇到有组织的抵抗,比如分散在后方的印军游击队,还得由占领军出面清扫。
当然,这样的治安警察部队就已经足够了。
作为军人,戚凯威没有把成立临时政府的事情放在心上,而且他也知道,黄瀚林肯定会做出安排,不需要他来操心。再说了,到最后肯定得由黄瀚林做主,因此不管他对临时政府已经什么安排,都做不了数。
按照戚凯威的安排,在后勤问题解决之后,第十三集团军将继续推进。
问题是,向南推进,还是向东推进?
向南的话,就是进入德干高原,以进军班加罗尔为主要目的。向东的话,则是扫荡恒河平原,以攻占印度最富庶的地区为主。
当然,这不是戚凯威的问题,而是牧浩洋的问题。
按照之前订下的作战计划,陆军应该在占领新德里之后,沿恒河而下,陆战队则将在适当的时候在恒河河口附近登陆。在控制了恒河平原之后,再根据战场情况,决定从哪个方向上向南推进。
对于瓦解印度前政权来说,扫荡恒河平原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只要第十三集团军向东推进,已经进驻雅鲁藏布江河谷的第四十二集团军就将投入战斗。
这样一来,戚凯威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后勤保障。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戚凯威必须转移重点,即把主战场放在东面,先让第四十二集团军扫荡印度东北地区,打通从孟加拉国南部港口通往印度的交通线,在进入恒河平原后,再让第十三集团军投入战斗。
问题是,扫荡印度东北部地区的战斗肯定不会太轻松。
原因很简单,印度东北部地区,除了雅鲁藏布江河谷,即布拉马普特拉河河谷地区较为平坦之外,其他地区以山地为主,特别是在梅加拉亚邦、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与米佐拉姆邦等地,地形非常复杂,不适合机械化部队集群作战,对进攻一方的帮助不是很大,很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
当然,戚凯威也早就有所准备。
东线战场上,配合第四十二集团军作战的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即中国陆军唯一的轻型化部队。
在陆军进行改变与裁撤之后,保留的八个集团军中,只有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完全按照轻型化部队的标准组建,其前身是第十五空降军,另外还有第十六集团军与第二十四集团军的部分部队。
虽然名为空降集团军,但是编制内只有一个空降师与一个空中突击师,其他部队都是轻型化地面部队,比如原本隶属于第十六集团军的一个机械化步兵师、以及原本隶属于第二十四集团军的一个山地步兵师。
与其他集团军相比,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最大特点就是拥有一支强大的陆航机群。
在集团军编制内,共有三个陆航旅,装备倾斜旋转翼飞机与直升机一千二百余架,能够单独执行空降与机降作战任务,而且四个师与两个独立旅都具备空降与机降作战能力,能够在极为复杂的地形下作战。
可以说,这也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特点。
除此之外,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还是唯一能够与空军无缝隙合作的作战部队,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空军运输机群的支持,从集团军层面、到营连级作战部队,有一套极为完整的协同作战指挥系统。
这些编制方式,赋予了第十五空降集团军非常强大的作战灵活性。
要说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重型准备。即便是机械化步兵师,也只有不到一百辆主战坦克,主战装备是空降战车,连火炮都以牵引式为主,没有配备自行火炮,更别说远程火箭炮了。
也就是说,第十五空降军的地面突击能力非常有限。
受这个因素限制,在作战行动中,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主要配合其他部队,特别是重型装甲部队作战。
一般情况下,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不会单独行动。
戚凯威把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放在东面,就是希望配合第四十二集团军,用其强大的垂直突击能力,协助第四十二集团军突破印军防线,避免让重型装甲部队进入山区,与印军打无谓的消耗战。
要知道,在山区里面,受交通条件限制,装甲部队根本挥不了作用。
四月五日,戚凯威返回昆明。
这一天,牧浩洋也去了元府,在向黄瀚林汇报西线作战情况的时候,提到了在印度东北地区开辟第二战场。
其实,黄瀚林并不担心作战问题。
这与他不了解军事有很大关系,也与他信任牧浩洋等将领有直接关系。在他看来,如果连牧浩洋都打不好这场战争,就算出面干预作战行动也不会有更好的效果,还不如让牧浩洋放手去打。
当时,黄瀚林最关心的,还是印度的政治体制。
虽然牧浩洋不是政治家,但是黄瀚林非常信任他,而且知道他的观点与建议,肯定与其他人不一样。
“元,这件事我不好参与,毕竟……”
“就当我们私下聊天。”黄瀚林笑了笑,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你是这场战争的总指挥,肯定有不同的见解。再说了,战争还没结束,而且印度临时政府肯定得在战争结束前成立。此外,十年前,你就以占领军总司令的身份,在日本组建了临时政府,有这方面的经验。”
牧浩洋勉强笑了笑,仍然显得有点犹豫。
虽然黄瀚林表现得很开明,在某些方面比黎平寇还要好一些,但是牧浩洋对新任国家元还不大了解,也就不敢放开说。
“怎么,还有顾虑吗?”
“元,我不是有所顾虑,只是……”
黄瀚林笑了笑,说道:“没什么好只是的,如果你觉得不大妥当,我就派你过去,专门负责这件事。”
“这……”牧浩洋暗自叹了口气,说道,“成立临时政府,主要目的是使我们在印度的军事行动具备合法性。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消除国际社会的猜疑,让我们在外交上获得更多加分。”
黄瀚林点了点头,鼓励牧浩洋说下去。
这个时候,牧浩洋却有点迟疑,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说的话,肯定会影响到黄瀚林的对印政策。
第一百零八章因势利导
当时,对印政策确实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
可以说,这不仅仅关系到印度,还关系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更关系到中国的外交行动能否取得成功。
比如,当时中国已经向法德做出承诺,保护欧盟在印度的利益。
从政治上讲,先就得保证印度在战后仍然是一个独立国家,不然中国做出的任何承诺都没有实际意义。
在实际操作上,必须保证印度新政权的合法性,即必须是民选政府。
当时,法国与德国都通过外交途径明确提到,中国必须保证印度新政权的合法性,欧盟才能承认中**事行动的合法性,也才有可能在战后参与印度的重建事务,并且以此与中国改善关系。
这下,问题出来了。
按照法德的要求,印度新政权肯定得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而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的利益。
原因很简单,一个高度集权的印度中央政权,很难保证不会再次成为中国的敌人。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早在战争爆前,中国当局就对印度的未来做了规划,而最佳结果是在印度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制国家。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提高各个邦的地位,削弱中央政府的影响力,使印度彻底丧失威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推动中国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的主要原因。
作为高级将领,高层领导集体的一员,牧浩洋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安排。
在黄瀚林的追问下,牧浩洋只能顺水推舟的提到这个方案,即在印度推行联邦制,在地方临时政府的基础之上组建中央临时政府,然后再通过全民大选产生正式政府,完成战争到和平的过渡工作。
黄瀚林没有食言,当天就安排牧浩洋前往伊斯兰堡。
四月六日,牧浩洋经伊斯兰堡到达新德里,会见了印度西北地区各个地方临时政府的代表与部族代表。
与巴基斯坦一样,印度是一个以部族为主体的国家。
虽然部族不是政治机构,但是在很多时候,部族的影响力比政府还要大。要想解决印度问题,就得处理好部族的利益诉求。
这一天,戚凯威已经在昆明下达了作战命令。
按照他的安排,第四十二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最迟将在四月十日动进攻,而庞跃龙的陆战队则将在陆军取得重大进展之后,在恒河河口地区开辟第二战场,牵制恒河地区的印军主力。
在新德里,戚凯威的部署给了牧浩洋很大的帮助。
面对几十名印度各地的代表,牧浩洋明确提出,中**队的目的是推翻印度前政权,在印度建立一个能够和平共处的新政权,承诺在战争结束后进行大选,并且帮助印度进行战后重建。
当时,牧浩洋还明确提到,绝对不允许任何邦与任何部族闹独立。
这个时候,戚凯威的部署挥了作用,因为闹独立的不是印度西北地区的省份,而是东北地区的阿萨姆邦。
说得直接一点,牧浩洋的承诺足以让印度人相信,中国不但不会分割印度,还会保持印度的完整性,并且会打击印度的分裂势力。这样一来,等于拉拢了那些还有所猜疑的印度部族领袖。
事实上,印度各个部族最关心的就是国家的完整性。
毫无疑问,一个分裂的印度,根本没有成为大国的基础,而对于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的印度来说,分裂肯定无法让人接受。
安抚了印度部族领袖后,牧浩洋提出了要求,即各个地方临时政府、以及各个部族必须在战争时期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的重任,印度的未来属于印度人,中**队不会长期占领印度,因此任何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只会给印度人造成伤害,损失的是印度的利益。
可以说,牧浩洋在新德里的活动,取得了重大收获。
四月九日,在各个地方政府代表到达之后,印度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由前新德里市长贾马兰担任临时总理。同时成立的,还有内政部、警察总署、治安部队总司令、公共事务部等几个政府机构。
临时中央政府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恢复新德里的秩序,修复损坏的公共基础设施。
对印度民众,特别是新德里的居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这不但意味着将电力、自来水、煤气等生活资源将恢复供应,还意味着医院、学校等服务性公共设施将恢复运转,更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印度人能够获得工作机会,也就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当时,印度临时中央政府的第一批公共项目就需要招募十五万工人。
这就意味着,将有大约一百万印度人能够获得比配给还要多的生活物资,而这些人产生的消费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事实上,这已经是在战后重建了。
只是,当时为印度的基础工程买单的不是临时中央政府,而是占领军,支付的也不是现金,而是拿到配给点兑换物资的军用券。当然,这笔账最终还是得由印度当局偿还,只是要等到战争结束之后。
同样的措施,在占领区内的其他城市也相继开始推广。
结束战争状况,进行战后重建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工作机会,让受到战争惊吓的平民百姓能够获得谋生方式。不管怎么说,占领军提供的配给,只能维持基本生存,而任何人都有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
只要能够将这个愿望调动起来,就能使占领区内的印度人看到希望。
有了希望,也就有了未来。
只是,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即印度的物资供应远远跟不上消耗,而占领区又远离港口。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物资运送的问题又浮上了水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更多的铁路线,特别是铁路干线,把铁路的运输能力挥出来。
四月十日,牧浩洋飞到了昆明。
他没有阻止戚凯威在东线动进攻,只是要求戚凯威调整西线的作战部署,即第十三集团军不再向东推进,攻占恒河平原的作战行动由第四十二集团军负责,第十三集团军则南下扫荡德干高原。
当时,牧浩洋提出了一个明确目的:尽快攻占孟买。
虽然孟买是印度的第一大城市,人口过二千四百万,而大孟买地区的人口总量更是在七千万以上,但是孟买也是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拥有一座年吞吐能力过两亿吨的大型商港,还有印度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更重要的是,孟买是印度西海岸地区的铁路、公路与航运枢纽中心。
如果能够夺取孟买,就能解决海运难题,也能解决铁路运输难题。
当然,前提是控制从孟买到新德里的几条铁路干线。
以孟买港的吞吐能力,以及铁路干线的运输能力,足以解决新德里、乃至整个印度西北部地区的物资运输问题。
问题是,要想迅攻占孟买,陆军肯定办不到。
四月十日的时候,第十三集团军还在斋蒲尔附近,而且主力部队已经在新德里东南的阿里格尔集结,正准备按照戚凯威的部署沿恒河而下,赶在第四十二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之前扫荡恒河平原。
如此一来,最快也要到四月十二日,第十三集团军才能全部转移到斋蒲尔。
问题是,斋蒲尔离孟买差不多有八百公里,行军里程在一千四百公里以上,期间三分之二的地区在印军控制之中。
虽然巴军离孟买更近,但是其主要任务是攻占卡奇地区。
显然,在占领卡奇地区之前,巴军不会进军孟买。
这样一来,能够调动的就只有之前在肯帕德湾登陆的两个陆战师了。
可以说,牧浩洋来得非常及时。在戚凯威提出问题之后,他就立即联系了庞跃龙,让两个陆战师留在肯帕德湾附近。
问题是,这样一来,能够用在恒河河口地区的就只有两个陆战师了。
只有把登陆战役推迟到四月底,才有可能获得另外两个陆战师。在此之前,庞跃龙手里只有两个可以调动的陆战师。
面对这个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推迟登陆作战时间。
当然,用不着等到四月底,只要陆军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取得重大胜利,把印军主力吸引了过去,或者站稳了脚跟,陆战队就能在恒河河口地区上岸。按照戚凯威的承诺,大概在四月下旬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可是即便如此,也得考虑为陆军解决后勤保障的难题。
在跟黄瀚林通了电话,获得了元的授权之后,牧浩洋在四月十日夜间飞往孟买,亲自找到孟加拉国国防军总参谋长,希望孟加拉国能够提前开放港口与铁路线,并且在后勤保障上给予支持。要知道,在此之前,孟加拉国只承诺,在中**队攻占印度东北地区、或者在恒河河口登陆之后,才正式参战。孟加拉国这么做,也主要出于安全考虑,即印度军队很有可能主动攻入孟加拉国境内。
为此,牧浩洋不得不做出保证,而且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保证。
按照他的承诺,只要孟加拉国开放港口与铁路线,中国就会派遣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部分部队进驻孟加拉国西部与北部地区,建立一道面向印度的战略防线,并且派舰队进入孟加拉湾。
到此,戚凯威制订的作战计划完全变了样。
第一百零九章东线开打
四月十二日,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先头部队进驻孟加拉国。
戚凯威出动的不是空降部队、也不是空中突击部队,而是不大擅长在山区作战的机械化步兵部队。为此,中国空军动用了一百二十架大型运输机与近两百架战术运输机,在当天飞行了近千架次,把机械化步兵师的一万六千多名官兵、数百辆坦克战车、数百门牵引式火炮运往孟加拉国。
这次空运行动,对中国空军来说绝对是一次考验。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行动中,空军运输机的主要任务是运送物资,还没有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兵力投送。
当然,投送兵力本来就是运输机的主要价值体现。
通过这次空运,也证明了运输机的价值,特别是大型运输机的战略价值。
如果没有规模庞大的战略运输机群,中国空军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将一个整编机械化步兵师送到一千多公里之外。从表现出来的空运能力来看,中国空军的兵力投送能力绝对不亚于美国空军。
当然,在这次空运行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空运24式主战坦克的时候,就不得不拆掉外挂装甲,需要两架大型运输机才能运送一辆完整的主战坦克与一个基数的弹药。又比如,在运送步兵战车时,受货舱的容积限制,一架运输机只能运送一辆,而无法运送两辆,因此只能配搭一些货物,不然就得浪费运输能力。
这些问题,也为运输机群的展指明了方向。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空军与陆军得加强合作。
之前,空军与陆军基本上是各干各的,在展运输机的时候,陆军提出了要求,空军却不见得会采纳。比如在研制大型运输机的时候,24式坦克已经问世,陆军提出新式运输机的载重能力与货舱尺寸必须达到运载一辆整备24式主战坦克的基本水平,而空军则以研制难道过高,没有采纳。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型运输机的载重能力达到了要求,货舱尺寸却偏小。
作为不可替代的战略投送手段,空军的新一代运输机必须考虑陆军装备。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随着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进驻,孟加拉国也立即兑现了承诺。
四月十三日,第一支船队进入吉大港,孟加拉国陆军也在当天接管了由吉大港通往锡尔赫特的铁路线。
这一天,第三陆战师与第十三陆战师攻入了肯帕德湾对岸的巴罗达。
十四日凌晨,在空军与远程炮兵的支援下,第四十二集团军越过停火线,沿着雅鲁藏布江谷地攻入印度境内。
在藏南地区,也就是印度所说的阿鲁纳恰尔邦,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空中突击部队在四个小时之内就控制了所有交通要道,围困了由印军控制的几座城镇。只是在作战行动中,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没有攻击印军,也没有攻打城镇。因为这里是中国的领土,战后重建工作得由中国承担,所以戚凯威决定以围困的方式,逼迫印军投降。只要能够顺利攻占印度东北地区的其他几个邦,驻守藏南地区的印军就会不战而降,没有必要为了一时的需要,让当地居民受到影响。
必须承认,戚凯威还是有点政治头脑。
虽然中国一直宣称印度在藏南地区的占领不具有合法性,藏南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但是这里已经被印度占领了八十多年,主要居民不再是原来的藏族同胞,而是从印度内地迁徙而来的印度人。
根据印度当局公布的数据,到战争爆前,阿鲁纳恰尔邦的三百多万居民中,二百四十多万是印度人,还有部分阿萨姆人,原住民的数量不足十万,而且大多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山区乡村里面。
对中**队来说,收复藏南地区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得到国际社会承认。
为此,就得妥善解决居民问题。不管是遣返、还是就地安置,都不能制造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引难民潮,中国在外交上就会遇到麻烦。
为了避免出现难民潮,就不能直接攻打人口集中的城镇,甚至不能扩大交战区域,必须严格限制作战行动。
如此一来,围困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还好,这也正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拿手好戏。
正面战场上,第四十二集团军基本上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或者说印军的抵抗根本没有价值。
与印度西北地区的战斗一样,面对全部用“未来地面战平台”武装起来的中**队,印军不但连还手的力气都没有,甚至没办法守住经营了数十年的战线,只能赶在中**队之前撤退。
只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
与西北战场上不同的是,攻占雅鲁藏布江谷地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要扫荡周围山区里的残敌。
到三天之后,真正的战斗才打响。
四月十七日,第四十二集团军攻入杰尔拜古里,打开了通往恒河平原的大门,而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也在这一天正式成为主力,开始在印度东北山区里面扫荡残余印军,攻打由印军防御的军事要塞。
山区里的战斗打得非常艰难,虽然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得到了有力的空中支援,还得到了第四十二集团军炮兵部队的支持,但是印军据险防御,给第十五集团军制造了不少麻烦,也使中**队尝到了苦头。
在攻打科希马的时候,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突击部队在一场战斗中就损失了七架倾斜旋转翼飞机与四架直升机,导致三百多名官兵阵亡,其中一架倾斜旋转翼飞机上的三十七名官兵全部阵亡。仅此一场战斗的伤亡,就过了第十三集团军在印度西北地区作战半个月的伤亡总量。
从四月二十日开始,戚凯威不得不让第四十二集团军回过头来收拾残敌。
当时,他采取了同样的战术,即让装甲部队与步兵部队混编成突击集群,只是规模小得多而已。一个突击集群往往包括一个装甲连、一个机械化步兵连、一个迫击炮连、一个侦察排、一个航空连,后来还增强了一个自行高射炮连。主要是在山区的战斗中,进攻部队往往得面对盘踞在高处的敌人,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的火力仰角都不够高,而迫击炮又没有足够的压制能力,因此高射炮成为了理想的压制火力。
随着装甲部队到来,战斗情况才有所改善。
虽然,当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装甲部队的补给非常困难,很多时候不得不让部队撤到出阵地上补充电能,从而把好不容易取得的战果让给了印军,然后再次去攻占已经被印军控制的地区。但是,装甲部队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空中突击部队遇到的问题,增强了进攻能力。
此外,装甲部队对印军造成的心理压力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在攻打科希马的战斗中,空中突击部队连续进攻了三天都没有进展,而装甲部队到来之后,只用了一天就迫使守军缴械投降。当时,印军指挥官承认,他们根本没有信心战胜中国陆军的装甲部队。
在东北地区的战况有所改善后,戚凯威才让第四十二集团军继续向西推进。
四月二十三日,第四十二集团军从杰尔拜古里出,沿铁路线前进,在当天下午就到达了布尔尼亚郊外。
虽然情报显示,印军在这里部署了十个师的重兵,但是在第四十二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到达时,根本没有遇到抵抗。占领布尔尼亚后,戚凯威才得知,印军只是用一些民兵冒充了主力部队。
在此之前,印军主力就退往加尔各答了。
显然,印军的战略是死守加尔各答。
二十四日,戚凯威收到了最新情报,印军不但增强了加尔各答的防御,还在兰契部署了重兵。
这下,印军的企图就很明显了。
在中国陆战队的威胁下,印军显然不会指望把中国陆军挡在东北地区,而且非常清楚中国陆军会沿着东部海岸线南下,以东西两路齐头并进的方式攻占印度半岛,因此印军只能退守加尔各答,才有希望守住东部战线。问题是,加尔各答是滨海城市,根本没有险要的地形可以防守,而且中国陆军在进入恒河平原之后,完全可以绕过加尔各答,从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南下,因此在死守加尔各答的时候,印军还得守住兰契,挡住中国陆军的前进道路,把中**队挡在高原之外。
这下,陆战队参战就很有必要了。
按照戚凯威的要求,牧浩洋在四月二十五日联系了庞跃龙,要求陆战队最迟得在四月三十日起登陆作战行动。
所幸的是,到这个时候,登陆的大部分问题都已解决。
最重要的是,陆战队已经在四月二十三日攻入了孟买,之前一直在阿拉伯海活动的特遣舰队就能赶往孟加拉湾了。
事实上,打到这一步,牧浩洋更加倾向于以西线为主的进攻战略。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让陆战队从孟买南下,并且让第十三集团军跟上来,东线的第四十二集团军负责扫荡恒河平原。
只是,牧浩洋没有干预地面作战行动。
既然戚凯威已经决定让第四十二集团军南下,而且战争进程比预料的顺利得多,也就没有必要画蛇添足。
第一百一十章败局已定
其实,打到四月二十三日,第三陆战师攻入孟买时,这场战争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
在新德里沦陷后,印军士气一落千丈,即便不考虑装备上的差距,印军官兵也没有信心击败中**队。
当时,印军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打,而是如何稳定军心。
根据中国国防部在战后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在四月二十日之前,在没有交战的情况下向中**队投降的印军官兵就过了十五万,大部分都是逃兵,而且这些官兵大多来自印度西北地区。
事实上,印军的情况比此严重得多。
为了稳定军心,印军在三月底就把宪兵派往各个营级部队,授权宪兵可以在未审判的情况下枪决逃兵。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是根据一些学者统计,印度在战争期间至少枪决了数千名逃兵。
问题是,这么做根本没有用。
高压措施能够阻止部分士兵逃亡,却不能提升士气。更重要的是,宪兵不可能随时都跟在军人身后。
在前线地区,一些部队甚至有半数以上的官兵当了逃兵。
直接向中**队投降的只是少数,大部分逃兵都藏在民间,有的还想方设法的返回了占领区内的故土。
到了四月下旬,印军不得不施行更加严厉的军法来整顿军纪。
当时,印军总参谋长明确要求宪兵看好基层军官,并且采用连坐制度,即各级军官都得为下级部队负责。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班长当了逃兵、排长就得负责,如果排长逃跑、连长就得负责。
如此严厉的措施,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到四月下旬,印军逃兵的数量大大减少。
可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士气更加一蹶不振。
比如在孟买的战斗中,很多印军根本没有用心作战,一些士兵甚至躲在战壕与工事里面不肯出去。
打到这个地步,印度不败才是怪事。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牧浩洋坚持己见,即以西线为主、东线为辅的进攻战略,战争将在五月中旬结束。要知道,在印军集体丧失抵抗意志的情况下,两个陆战师与第十三集团军能在十天之内打到班加罗尔。如果能顺带夺取科钦、卡利卡特等港口,解决后勤保障问题,就算守卫班加罗尔的是印军王牌部队,陆军与陆战队也能在一周之内攻占班加罗尔,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
可惜的是,牧浩洋没有坚持己见。
主要原因就是,牧浩洋不是陆军将领,而且早就向戚凯威承诺,不会插手陆军的作战行动。
结果就是月三十日,第四陆战师与第十四陆战师在巴拉索尔附近登陆。
这个时候,第四十二集团军的先锋部队已经到达加尔各答附近,而且出动突击集群包围了印度军队。在兰契方向上,第四十二集团军的突击集群也已挺进了三百多公里,即将到达兰契城外。
在陆军强有力的支援下,陆战队的登陆行动非常顺利。
除了在抢滩阶段遇到了抵抗之外,在陆战队主力部队上岸之后,印军就主动放弃了滩头阵地。
当天,陆战队就巩固了滩头阵地。
五月一日上午,陆战队攻入巴拉索尔,控制了渔港,让第一批运输船卸下了作战物资与主战装备。
巴拉索尔沦陷后,加尔各答的印军已经失去了突围希望。
五月三日,加尔各答的守军向第四十二集团军投降,并且把港口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没有进行大规模破坏。
当然,这也是第四十二集团军接受印军投降的条件。
按照第四十二集团军的要求,只要印军保存了港口基础设施,就将给予印军投降官兵最好的待遇,并且允许部分印军官兵编入地方治安部队,大部分印军高级军官的职位也将得到保留。
说得直接一些,就是把加尔各答的守军改编为治安警察部队。
当然,印军得上缴所有重装备,只保留枪支等轻武器,并且听从占领军指挥。
事实上,这也成为了后来安置投降印军官兵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前,中国陆军收编了近七十万印军,其中四十余万成为了临时治安警察。直到战争结束后,中**队才对治安警察部队进行整编,剔除了部分不那么安分守己的捣乱份子。后来,在印度全民大选之后,治安警察部队才全部解散,由印度国防军与军事警察部队取缔。
随着加尔各答沦陷,印度当局也失去了打下去的意志。
五月四日,在国际青年节这一天,印度总理通过法国,正式向中国提出停战请求,希望暂时停止军事行动。
只是,中国的回答非常干脆:除非印度政府立即解散,不然战争不会停止。
显然,印度总理不可能接受这样的要求,也不可能就此错过停战机会。
五月五日,印度总理再次提出,只要中国承诺在印度进行全民大选,并且由国际社会全程监督,他就愿意辞去总理职务。
可惜的是,中国政府仍然没有做出让步。
原因很简单,印度总理提到的大选,是建立在原来的政治基础之上的,即选举产生的政府将直接取代原政府,而中国想要的是一个崭新的、与过去没有任何瓜葛的印度,因此大选只能按照中国的安排进行。
当然,到这个时候,中国当局也确实得考虑在印度举行全面大选了。
五月六日,黄瀚林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提到,在战争结束后的一个月之内,就将在印度进行全民大选,并且将行政管辖权移交给印度民选政府,除了按照与印度民选政府达成的协议在印度保留部分驻军之外,中国将在战争结束后的半年之内撤走全部军队,使印度恢复正常秩序。
这个表态,立即得到了欧盟的欢迎与支持。
当然,关键是战争在什么时候结束。
五月七日,法国总统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提出,既然中国已经承诺不对印度进行永久性军事占领,就应该考虑尽快结束战争,减轻印度平民受到的影响,尽快使印度恢复正常秩序。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法国支持中国加快进攻度。
从政治上讲,这也意味着法国将会承认印度的民选政府。
显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与法国的立场一样。
在法国总统表态后,美国国务卿就在新闻布会上提到,中国出兵推翻一个国家的合法政权已经违反了国际法,美国过去与现在只承认印度的合法政权,因此在将来也只会承认印度的合法政权,不会承认由中国操控选举出来的新政权,并且号召国际社会共同反对与抵制中国在印度的军事行动。
问题是,美国的反对,根本没有用。
用一些西方新闻媒体的话来讲,美国没有在关键时刻为印度提供军事支援,现在表态已经错过了良机,即便美国直接出兵参战,也不可能扭转战局,而且中国的印度政策肯定会全面排斥美国。
说得简单一点,美国根本无法对战后的印度产生影响。
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在印度的政策,实际上是在报复美国。
要知道,在二零一一年,美国策划推翻利比亚政权的时候,中国在利比亚的直接投资高达一千多亿美元,而利比亚内战结束后,这些投资全都了汤。这次,美国在印度的直接投资高达上万亿美元,如果中国执意把美国排除在外,那么美国在印度的所有投资也将化为影。
当然,这种说法有点过头了。
不管怎么说,中国政府不可能为了报三十多年前的一箭之仇,拿国家的未来做赌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候报复美国,对中国也没有多少好处。只能说,中国在印度的政策是为了打击美国。
美国的立场,也不是为了重返印度,而是希望延长战争。
这场战争拖得越久,印度的战争损失就越大,因此战后的印度就更加无足轻重,对中美战略平衡的影响将大大降低。如果印度当局过早的承认战败,主动向中国投降,那么印度必然改变中美战略平衡。
要知道,一个还算完好的印度,绝对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战略因素。
这一点,在中**队的作战行动中也反映了出来。
地面战争打响之后,中国空军就没再重点轰炸印度的工业设施,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基础建设的工业设施,也没有重点轰炸印度的基础设施,比如道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等等,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战场支援上,集中力量打击印度陆军,为中国陆军减轻负担,加快进攻度。
虽然从战术上讲,这是在配合陆军作战,而且也应该这么打,但是从战略上看,这却是在保存印度战后复苏的基础,减轻战后重建的压力,让印度能够在战争结束之后尽快恢复元气。
显然,对中国来说,一个较为完好的印度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事实上,展到这一步,重点已不是印度会不会战败,而是印度将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战败。
从军事上讲,中**队要做的就是加快进攻度,迫使印度当局尽快承认战败。
第一百一十一章长远考虑
五月十日,牧浩洋把戚凯威招了回来,让魏成龙顶替他指挥陆军作战。
牧浩洋没有解除戚凯威的职务,只是让他回国商讨印度的战后重建问题,并且正式任命他为驻印军队总司令。
这次,牧浩洋没有偏袒庞跃龙。
虽然陆战队已经在印度战场上投入了四个师的兵力,第二陆战师与第十二陆战师也将在五月十五日抵达加尔各答,总兵力将达到六个师、近十七万官兵,不比陆军投入的四个集团军少多少,但是牧浩洋没有安排庞跃龙在驻印司令部担任职务,而是由戚凯威统一指挥地面部队。
这么做,主要就是避免两人生矛盾。
虽然戚凯威与庞跃龙没有私人矛盾,但是两人早就结下了梁子。比如,在展“未来地面战平台”的时候,陆战队承担了四分之一的研制经费,结果戚凯威却没有履行协议,陆战队没能享受到好处。
可以说,两人早已水火不容。
如果不是牧浩洋从中调解,恐怕两人早就闹翻脸了。
当然,牧浩洋也没有把庞跃龙晾到一边。如果只照顾戚凯威,肯定会让陆军坐大,陆战队将受到压制。
当时,牧浩洋给庞跃龙安排了一个重要任务:考察印度的军事基地。
虽然战争还没有结束,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印度是个什么样子,黄瀚林也没有在驻印军事问题上表明立场,但是牧浩洋早就有想法,即中国不占领印度,也不会从印度全面撤军,肯定会保留几处军事基地。
为此,也就有必要考察印度各地,确定哪些军事基地才具有战略价值。
此外,在战后驻军的问题上,牧浩洋也倾向于使用陆战队,因为按照他的设想,陆战队是完全对外的地面部队,而陆军的主要任务还是确保本土安全,只有在大规模战争中才具有对外价值。
也就是说,战后驻扎在印度的地面部队应该已陆战队为主。
庞跃龙不是傻蛋,因为这已经表明,驻印军队总司令只是一个临时性职务,或者说是过渡性职务,在印度恢复正常秩序之后,肯定会做出调整,到时候将由驻印军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谁是司令官。
显然,如果驻军主体是陆战队,就不可能由陆军将领来担任司令官。
五月十五日,在第二陆战师与第十二陆战师到达加尔各答的这一天,庞跃龙就向牧浩洋提交了第一份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庞跃龙明确提到,维沙卡帕特南、科钦、金奈与莫尔穆冈是必须控制的四座具有战略价值的港口。其中维沙卡帕特南的条件最为优越,有具备成为东印度洋舰队母港的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维沙卡帕特南位于孟加拉湾腹地,南面的斯里兰卡与东南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是天然屏障,因此可以把维沙卡帕特南建设为一座综合性海军基地,兴建包括造船厂在内的基础设施。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维沙卡帕特南,中国部署在印度洋上的战舰就不再需要回国维修了。
相对而言,科钦的战略地位就没有这么突出了。
主要是,科钦位于印度半岛南端,极易遭到打击,因此在战争时期,科钦很难为舰队提供有效支持。
至于金奈与莫尔穆冈,前者离维沙卡帕特南不算远,可以作为物资储运基地与陆战队驻地,而后者的基础设施过于落后,如果将其建设成为大型军事港口,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效费比并不高,只益作为辅助性军事基地。
这份报告,正对牧浩洋的胃口。
虽然在安排任务的时候,牧浩洋没有明说,但是庞跃龙非常清楚,牧浩洋更关心的还是海军的利益。
事实上,这也是牧浩洋让庞跃龙前去考察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陆战队可以跟陆军对着干,却不可能跟海军对着干,因为从本质上讲,陆战队绝对离不开海军。说得简单一些,适合陆战队的基地,必须能够容纳登陆舰队,也就能够容纳海军舰队。
必须承认,牧浩洋有点私心。
好不容易打败了印度,牧浩洋不可能不考虑得更加长远一些。此外,中美矛盾已经因为这场战争全面激化,谁都知道下一场战争、而且很有可能是世界大战将在所难免,因此牧浩洋必须有所准备。
从战略上讲,印度洋必须是“中国的海洋”。
虽然在与美国对抗的时候,太平洋是主战场,谁能在太平洋上取胜,谁就能赢得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但是对中国来说,在太平洋上击败美国之前,必须得毫无悬念的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权,把美国的军事触角赶出印度洋。只有在后方稳定的情况下,中国才有能力在太平洋上击败美国。
对中国海军来说,同样如此。
原因很简单,战争时期,海军的要任务是争夺制海权,而制海权的主要价值就是确保海上航线畅通无阻。受地缘因素影响,中国海军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比如在面向美国的时候,因为已经控制了西太平洋上的第一道链,也就等于把本土防线向外延伸了数百到上千公里,从扶桑到东南亚的岛屿防线,足以让中国本土安然无恙,因此就算必须在战争初期以防御为主,中国海军也不会承受多大压力。只有在打出第一岛链,向太平洋对岸推进的时候才需要投入重兵。
问题是,中国能否打出第一岛链,关键就得看战争潜力能否挥出来。
也就是说,海军能否守住至关重要的战略航线,确保国内的战争机器能否顺利完成动员工作。
当时,中国的所有战略航线都要经过印度洋
如此一来,保住印度洋的制海权,把美军、特别是美国海军挡在印度洋之外,成为了中国海军的头号重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牧浩洋积极主张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的主要原因。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明白,牧浩洋为什么要在印度洋上寻求海军基地,建立军事基地网络了。
要知道,美国在印度洋上有不少的军事基地。
除了迪戈加西亚,还有澳大利亚西部地区。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牧浩洋肯定考虑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需求,即在战争初期,中国海军就得夺取迪戈加西亚,封锁澳大利亚,阻止美军向印度洋渗透,必要的时候甚至得对澳大利亚进行战略打击。
事实上,牧浩洋随后做的事情,就能印证这一点。
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的第二年,牧浩洋就以总参谋长的身份,在参加联合军事演习的时候访问了雅加达,跟印度尼西亚当局就租借军事基地的事情进行了谈判,最终从印度尼西亚获得了四座大型空军基地的使用权。随后,牧浩洋还前往菲律宾,以中国投资、中菲共用的方式,在苏比克湾进行了大规模基础建设,还在附近修建了菲律宾规模最大的战略空军基地。如果算上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以及斯里兰卡的军事基地,牧浩洋已经沿着第一岛链构筑起了一道战略防线。
更重要的是,这道防线进可攻、退可守。
可以说,不管用什么方式来评价牧浩洋在这几年里做的事情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因为没有他的高瞻远瞩,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结局肯定会不一样,中国肯定要为全面取代美国付出高得多的代价。
当然,这不仅仅是牧浩洋一个人的认识,而是当时中**方的普遍认识。
别的不说,庞跃龙就非常清楚,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不能避免,那么接下来几年就显得尤其关键了。
五月底,庞跃龙提交了第二份报告。
此时,陆战队已经攻入科钦,第四十二集团军也攻占了维沙卡帕特南,庞跃龙花了三天时间对这两座港口进行了全面考察。
在报告中,庞跃龙重申了维沙卡帕特南的重要性。
六月初,庞跃龙的报告挥了更加关键的作用。
六月三日,陆战队与陆军从两个方向上包围了班加罗尔,印度当局在当天下午拒绝了戚凯威出的最后通牒。当天晚上,第四十二集团军率先攻入班加罗尔。次日凌晨,第三陆战师也攻入了城区。
在这里,印军进行了最后的拼死抵抗。
激烈的巷战一直持续到六月五日上午,在付出了三百多名官兵阵亡、七百多人负伤的代价之后,中**队消灭了班加罗尔的守军。
根据中国国防部公布的战报,在这场战役中,印军伤亡官兵过七万人。
战斗结束的时候,班加罗尔几乎成了废墟,成千上万的建筑物被炸毁,上百万居民沦为战争难民。
六月六日,黄瀚林正式宣布,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
也就在这一天下午,牧浩洋向黄瀚林提交了驻印军事力量规划报告,列出了需要控制的主要军事基地,其中就包括维沙卡帕特南等四座港口。
这份报告随即转交给了国务院总理杜小蕾,作为中印和约驻军条款的参照。
最终,由庞跃龙锁定的四座港口都已租借的方式转交给了中国,其中维沙卡帕特南成为了中国海军印度洋舰队的司令部与最重要的综合性海军基地,科钦则成为了陆战队印度洋战区司令部驻地与登陆舰队的母港。
第一百一十二章和平
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后,并不意味着战争已经结束。
直到六月底,中**人依然在印度作战,对付那些逃往偏远地区,不肯投降的印军残兵败将。
到了七月份,在前线作战的就不仅仅是中**队了。
当时,第一支由临时中央政府组建的印度国防军已经具备了作战能力,开始在印度西北地区执行对付游击队的作战任务。到了七月底,印度国防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二十五万,承担了大部分作战任务。
最初的时候,印度国防军主要装备前印度军队的轻型武器。
到了二零四五年底,因为库存弹药所剩无几,印度的军事工厂由被全部炸毁,所以中国为印度国防军提供了一批武器装备,以解决后勤保障问题。从此开始,印度国防军才获得了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
也就是说,在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后,印度内战就爆了。
虽然这场内战打得并不激烈,但是一直持续到二零四七年底。最终,印度国防军都没能消灭全部叛军,而是以政治妥协的方式,即承认叛军的政治地位,允许叛军组建的政党参加政治活动,才结束了内战。
也许,这算不上最好的解决办法,却是最快的解决办法。
内战结束之后,印度进入了战后的高展期。到二零四九年底,印度的战争创伤就基本上愈合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开始兑现承诺。
七月初,在占领军的组织下,由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派遣的代表监督,印度举行了全民大选。
根据选举监督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总共有四亿七千余万印度人参与了选举,过了选民总数的一半,具有法定效果,而统计结果是,由临时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印度国家复兴党”获得了百分之八十二的选票,获得了全国议会四百七十八席中的四百二十六席,成为新印度的执政党。
七月十七日,印度民选政府正式宣誓就职。
当天,戚凯威向印度当局移交了占领区的行政管辖权。
因为印度的国防力量与治安力量还没组建,所以中国还没有从印度撤军。
按照黄瀚林做出的承诺,要在签署了和平条约之后,中国才会从印度撤军,正式把国防权移交给印度当局。
当时,和平谈判还在进行之中。
中国与印度的双边问题不是关键,印度新政府承诺归还藏南地区,并且承认藏南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也答应以租借的方式,向中国提供军事基地,包括把整个南安达曼岛租借给中国九十九年,维沙卡帕特南、科钦等基地的谈判工作进行得也很顺利,印度当局甚至提出希望与中国签署同盟条约,为中国在印度驻军提供法律依据,并且以此减轻印度在国家防务等方面的开支。
当时,最大的问题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
虽然在谈判中,印度当局承认了当初民众投票的合法性,即克什米尔地区应该按照居民议员来确定归属权。说得直接一些,就是印度当局承认克什米尔地区属于巴基斯坦,因为在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地区的居民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公投结果也是并入巴基斯坦,只是当地的部族领袖信仰印度教,选择并入印度,结果导致克什米尔成为印巴结症,也因此引了三次印巴战争。但是在卡奇半岛地区的归属权上,印度当局没有做出让步,坚持认为卡奇地区是印度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巴基斯坦必须从卡奇地区撤军,印度才会与巴基斯坦签署和平条约。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没有多少言权。
或者说,中国有点两面为难。
早在战争初期,中国就向巴基斯坦做出了承诺,即巴基斯坦在卡奇地区的占领行为具有合法性,支持巴基斯坦的领土诉求。可是在战争期间,中国又向印度部族领导人承诺,不会分裂印度。如果说藏南地区与克什米尔地区存在争端,在法理上不属于印度,因此也就不存在分裂印度的嫌疑,那么把卡奇地区割让给巴基斯坦,就已经在本质上侵犯了印度的领土主权,是在分裂印度了。
更重要的是,当时欧洲国家都普遍支持印度。
受此影响,黄瀚林在一个月之内对巴基斯坦与印度进行了正式访问,亲自出面撮合印巴双方。
按照黄瀚林的提议,在巴基斯坦占领区内进行全民表决,决定卡奇地区的归属权。
问题是,这明显对巴基斯坦不利,因为卡奇地区的主要居民是印度人,而且主要信奉印度教,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在全民表决中,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影响,结果肯定不会如巴基斯坦所愿。
谈判拖下去,搞得双方都精疲力尽。
八月底,杜小蕾在访问伊斯兰堡的时候提出,如果巴基斯坦愿意接受全民公决,她将保证说服印度当局,将卡奇地区设为特别行政区,单方面向巴基斯坦开放,确保该地区伊斯兰教信徒的利益。
到此,谈判才算有了转机。
九月三日,双方在新德里就最后几个问题达成了一致。
按照杜小蕾的提议,将在九月底进行全民公决,由卡奇地区的居民决定自己的未来,而印度当局必须承诺,在卡奇地区留在印度的前提下,赋予该地区民族自治权,并且单方面向巴基斯坦开放,以确保该地区伊斯兰教徒的基本权力,而巴基斯坦则承诺不通过任何手段谋求卡奇地区的主权。
九月十日,中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的代表齐聚新德里,与印度政府代表签署了和平条约。
到此,第二次印度洋战争宣告结束。
第二天,中国就向印度派遣了大使,并且在新德里与印度外长签署了一份总价值四万六千亿元的基础建设援助协议,中国政府以无偿援助、无息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等方式在未来十年之内,为印度提供总额为四亿六千万元的基础建设基金,帮助印度修复与完善国家基础设施。
这些项目中,最重要的就是由雅鲁藏布江河谷通往印度的铁路。
此外,中国还将以三方合作的方式,修建三条经尼泊尔通往印度的铁路,以及三条同样经尼泊尔通往印度的高等级公路,在中尼边境地区修建三个贸易关口,而尼泊尔则在此设立免关税自由贸易区。
可以说,印度的战后重建工作,成为刺激经济展的新动力。
正是如此,印度的战后重建工作,绝非中国一家的事情。
十月份,由法德两国主导的欧盟贸易谈判代表团在法国总统与德国总理率领下,对新德里进行了高规格访问,并且与印度当局签署了一份极有战略价值的协议,即印度当局在承认法德享有战前的优惠政策的前提下,法国与德国将分别为印度提供四千亿与六千亿欧元的基础建设援助款项,帮助印度进行战后重建。
对欧盟来说,这不是付出,而是收获,甚至可以说是飞来横财。
要知道,在印度的投资,能为欧洲企业创造巨大的利润,带动国内经济展,创造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
保守估计,一万亿欧元的投资,至少能为欧洲创造十倍的收获。
除了经济上的好处,还有政治上的好处。
通过在印度联合投资,法德轴心在欧盟的地位得到了巩固,甚至提高到了越其他欧洲国家的地步。
别的不说,其他欧盟成员国要想进军印度,就得通过法国与德国来实现利益。
凭此条件,法国与德国肯定加快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进程,组建一个以法德为中心的欧洲国家。
事实上,仅仅几个月后,法国与德国就在欧盟理事会上提出了政治一体化方案。
对其他欧洲国家来说,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原因很简单,如果不能搭上法国与德国的快班车,就将错过这次展良机,甚至有可能沦落为三流国家,永远失去在国际舞台上的言权。
二零四六年初,意大利率先转向,宣布支持法德的欧洲政治一体化提案。
到此,法德意三国轴心初具规模。
以法德意为中心,欧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通过经济手段,逐一说服其他国家,让其他国家通过由法德提出的,组建“欧洲联邦共和国”的政治提案,最终在此基础上组建一个中央集权的欧洲政府。
可以说,这是欧洲在未来国际社会上立足的基础。
如果维持不统不独的局面,松散的欧洲国家联盟根本无力与级大国抗争,也就不可能在急剧变化的国际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说,再过几年,欧洲不但不会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还会彻底沦落为三流国家的联合体。在中美全面对抗的时期,松散的欧洲联盟根本不可能维护欧洲的根本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算是打醒了欧洲人。
像印度这种拥有大国基础、而且得到了级大国支持的地区强国,在另外一个级大国面前都脆弱不堪,那么各行其道的欧洲国家肯定很难捍卫自身利益,只有统一的欧洲才有足够的实力与级大国抗争,也才能够捍卫每一个成员的根本利益,同时实现共同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
第一百一十三章未来战争
战争结束之后,牧浩洋变得更加忙碌。按照黄瀚林的授权,他全权负责驻印军队的部署与安置工作。从九月份到十月底,牧浩洋去了印度十多趟,主要就是考察各军事基地的基本情况。
等他把驻印军队的事情忙完,新的工作由交了过来。
黄瀚林似乎没有打算让牧浩洋轻松过几天,十一月初把他叫了过去,让他参与由政府主导的印度战后重建工作。当然,不是让他参与工作,而是为重建提供意见与建议,即印度的战后重建必须符合中国的军事需求。
牧浩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根据军事需求,制订印度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建规划。
也就在这个时候,牧浩洋收到了由陆雯提交的一份技术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陆雯明确提到,由衡泰集团为“未来地面战平台”开的燃料电池的量产能力提高了一倍,而且成品率过了百分之九十,生产工艺已经成熟,而且新一代燃料电池的开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预计能量密度能够达到每千克八百伏安时,即相当于汽油热值的百分之六十七。如果能够把系统总质量降下来,新一代燃料电池基本上达到了取代内燃机的技术要求。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突破性的科技进步。
要知道,只要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能够达到每千克一千二百伏安时,就与汽油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持平,配合高效率永磁电动机,电池的能源利用效率远高于内燃机,因此电动系统的驱动效率过了传统的内能系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只要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每千克八百伏安时,电动系统就能媲美内燃机,并且取代内燃机。到时候,电动系统的应用领域就不仅仅是地面平台了。
为此,牧浩洋专程前往陆雯的工作单位,询问了相关情况。
衡泰集团能在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除了巨大的科研投入之外,也与军方的巨额投资有关。说得直接一点,“未来地面战平台”为衡泰集团提供了足够大的动力,也使衡泰集团找准了展方向。别的不说,仅在二零四五年的前十个月,衡泰集团就在该项目上投入了上千亿元的科研经费,而这些经费全都来自“未来地面战平台”的利润,而且衡泰集团还打算加大投资规模。
只是,情况没有陆雯说的那么理想。
代号“x2”的新一代燃料电池的开工作才刚刚起步,即便资金充裕,也要几年之后才有可能量产。至于更高级别的燃料电池,衡泰集团还没有找准展方向,主要就是在基础领域的研究还严重不足。
当然,这已经对牧浩洋产生了影响。
要知道,如果“x2”能够研制成功,那么电动平台很快就将取代内燃平台,在对度要求不高的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军事装备对性能的要求非常高,但是绝大部分武器装备对度都没有过高的要求。
比如,运输机等支援类飞机就对度没有特别要求。
十一月中旬,牧浩洋就跟衡泰集团签署了一份协议,由军队为“x2”项目,以及后继燃料电池项目提供三分之一的科研经费,军方具有有限采购权,而且不再向衡泰集团支付专利使用费。
如果从纯商业的角度看,衡泰集团肯定吃了大亏。
别的不说,即便没有军方投资,衡泰集团也有足够的资金完成“x2”项目,而专利使用费是一笔不可小觑的巨额收入。
可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衡泰集团也占了大便宜。
在“未来地面战平台”尘埃落定之后,北方重工与南方机械也进军燃料电池领域,而且利用国营企业的优势,获得了国家的专项科研基金扶持,初期科研投入就高达上千亿,大有越衡泰集团的态势。通过与军方合作,衡泰集团至少保住了最大的用户群,大大提高了在下一代电动装备项目上胜出的把握。
要知道,军方的巨额采购,足以让衡泰集团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签署了这份合同之后,牧浩洋又去了西飞,跟中国最大的大型军用空中平台生产商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即由军方提供项目启动资金,西飞自筹部分资金,合作开电动大型空中平台。
因为有军方牵桥搭线,所以西飞与衡泰的合作就水到渠成了。
把这两件事搞定,牧浩洋才着手规划印度的基础设施重建工作,而且直接把重点放在了机场建设上。
虽然从运输能力上看,空运远低于铁路与海运,但是在运输度上,空运绝对第一。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能够降低空运的费用,或者说提高空运的消费比,空运很有可能取代铁路与海运。
当然,没有技术革新,空运永远也无法取代铁路与海运。
在使用内燃机或者外燃机(涡轮动机)的情况下,即便使用最先进的动机,空运的费用都是铁路的十倍、海运的二十倍,而且大型运输机的造价也远远过了火车头与大型运输船。受此影响,空运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度上,即只承担紧急与快运输任务,大规模运输能力非常有限。
比如,把十万吨货物运送到五千公里之外,只需要一艘十万吨级的货轮、耗时十天,或者动用五列挂五十节车皮的列车在十天内往返跑四趟,如果进行空运,同样在十天内完成运输工作,则需要动用一百架载重五十吨的运输机每天飞两趟,或者五十架载重一百吨的运输机每天飞两趟。不管是运输的消费比,还是平台的采购价格与维护成本,空运都远远过了铁路与海运。
如果能够把空运成本与平台费用降下来,空运必然越铁路与海运。
显然,电动平台就是最佳解决方案。
先在空运消费比上,电能的价格远低于化石燃料,在可控聚变核电站开始普及,特别是在第二代可控聚变核电站即将投入商业运行的大背景下,电能几乎没有成本,而石油再便宜,精炼成航空燃油都需要巨大投入。比如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中,中**方采购航空燃油的出厂价就为每吨七千多元,加上运送到战区的费用,每吨在八千元以上,一架大型运输机在五千公里的航线上往返飞行一趟,将烧掉七十吨燃油,仅此就高达数十万元,相当于运送的每吨货物仅燃油成本就接近一万元。如果使用电能,可以把这个成本降低百分之九十,甚至能降到零。
其次在平台费用上,电动运输机也具有明显优势。别的不说,一架四大型运输机的出厂价中,动机占了百分之三十,而大功率永磁电动机的价格还不到大型涡轮动机的四分之一,仅此就能把平台采购价格降低百分之二十以上。在长期使用中,平台的维护费用也极具优势。比如大型涡轮动机的使用寿命都在一万小时左右,好一些的能达到两万小时,而大型运输机的机体设计寿命都在五万小时以上,因此一架大型运输机在使用寿命期间,往往需要提高三套动力系统。船用永磁电动机的寿命都在十万小时以上,部分甚至达到了二十万小时,而且维护成本非常低廉,一些先进的永磁电动机甚至能够做到终生免拆维护。综合这些因素,电动系统的综合效益比是涡轮动机的好几倍,能够把大型空中平台的效费比提高两倍以上。
当然,电动平台也不是没有缺点。
最大的缺点,恐怕就是度了。
虽然当时,已经有人根据燃料电池的展度,提出了一种新的喷气式动机,即内热式动机,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电力驱动涡轮机压缩空气,然后以电加热的方式提高压缩空气的内能,最终**压缩空气做功。但是在二零四五年,这种动力系统仍然存在于理论研究当中,别说适用,连设计图纸都没有,就算能制造出来,性能也不会先进到哪里去,根本无法取代涡轮动机。
较为成熟可靠的,只有电动螺旋桨动力系统,即由电动机取代涡轮机驱动螺旋桨。
显然,这种动力系统只适合于低平台,无法使用在高平台、比如战斗机上,而且度性能肯定不如涡轮动机。
受此影响,电动运输机的飞行度肯定不是很快。
当然,这不是主要问题,本来运输机就是低平台,没有人要求运输机必须具备音巡航飞行能力。
重要的是,只要运输机的使用效益大幅度提高,就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面貌。
说得直接一点,仗怎么打,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由后勤保障能力决定,即有多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就打多大的仗,而后勤保障能力本身就是物资运送能力,空运的度效益远远过了其他运输手段,如果空运能够取代其他运输手段,那么物资运送能力就将达到一个崭新的级别,战争也必将引此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在地面战争中,如果地面部队不再需要依靠公路、铁路与港口获得补给物资,只需要在前线建立一座机场,就能通过空运获得全部作战物资,那么地面部队就完全没有理由继续沿着公路线与铁路线推进,而地面战争的面貌必将彻底改变。
这是一个美好的设想,要将其变成现实,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新德里战役的结果,多多少少有点出人意料。
虽然攻占新德里非常顺利,但是占领之后却要面对更大的麻烦。[]
新德里是印度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孟买,也是印度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根据印度官方在战前公布的数据,新德里的人口过一千八百万,大新德里地区的人口过了六千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
新德里的城区面积只有几百平方公里,大新德里地区也不过几千平方公里,六千多万人拥挤在这么大个地方,生活环境有多么恶劣完全可以想像。当时,在新德里的一千八百万居民中,有六百万生活在贫民窟里,还有大约三百万流浪者与乞丐,每个市民每天获得的干净饮用水不足三升。
可以说,占领新德里比攻打新德里困难得多。
受此影响,第十三集团军在二十六日就停止了进攻。在第二十七集团军无法及时赶上来的情况下,不得不负责治安工作。
这个时候,后勤保障上的问题显现了出来。
因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只有三条铁路,其中一条经过了克什米尔地区,运送能力非常有限,另外一条在南部地区,主要为巴军提供后勤保障,所以即便打通了铁路线,能够及时运入印度的物资也非常有限,补给的度远远跟不上消耗的度。
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离开新德里的时候,几乎带走了所有库存粮食。
没带走的,也被印度军队付之一炬。
别的不说,养活六千万人,就是个大问题。
这些人,每天至少要消耗掉六万吨粮食、十五万吨饮用水、以及大约五万吨其他生活必须物资。也就是说,仅满足六千万人的生活需求,每天就要向新德里运送二十六万吨各类生活物资,一个月就是八百万吨。以当时的情况,中巴军队最多在一个月内向新德里运送五百万吨物资。
戚凯威不得不暂时停止进攻,着手解决物资运送问题。
如果仅仅保证六千万人生活,问题还不是很大,毕竟中国空军有一支足够强大的运输机群,陆军也有足够多的倾斜旋转翼运输机,只要新德里的机场恢复运转,物资运输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只是,这绝非长久之计。
要知道,安顿平民已经占用了大部分运输资源,部队无法继续进攻,而且空运的代价也十分高昂。如果拿大型运输机运送粮食,往返飞行一趟消耗的燃油的价值就过了运送粮食的价值。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打通铁路交通线。
一列挂五十节标准车皮的列车,一趟能够运送五千吨粮食,而一条单轨铁路线一个月至少能够送三百列,一条双轨铁路线一个月则能送上千列。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打通一条铁路线,就能解决物资运送问题。
不过,这得有个先决条件,即这条铁路必须通往某座港口。
只有把铁路线与海运航线连接起来,才能保证从中国国内送的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送到占领区。
更重要的是,这必须是一座印度的港口。
原因很简单,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已经船满为患,吞吐能力已经达到极限。
当时,离新德里最近,而且最容易得手的就是肯帕德湾左岸的包纳加尔。问题是,到三月二十六日,巴基斯坦军队离包纳加尔还有数百公里,而且没有南下,仍然在北面与印军作战。
摆在戚凯威面前的问题就是:有没有必要出动一支地面部队去攻打包纳加尔。
显然,直接从地面进攻是最愚蠢的选择。
三月二十七日,戚凯威跟牧浩洋通了电话,提到让陆战队在肯帕德湾登陆,攻占包纳加尔,然后北上与巴军会师,第十三集团军则从新德里南下,攻占斋蒲尔,然后与阿杰梅尔的巴军会师。
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的度打通这条战略铁路线。
当时,戚凯威还提到了另外一套方案,即增派陆军部队,顺恒河而下,攻占坎普尔与勒克瑙,打通前往尼泊尔的交通线。
只是,这个提议根本没有意义,或者说是用来与牧浩洋讨价还价。
要知道,当时尼泊尔与印度还没有通铁路,因此就算打通了公路线,后勤保障问题也无法得高根本解决。最重要的是,增派陆军作战部队,只会进一步加大保障负担,而不会起到减轻负担的效果。
显然,牧浩洋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当天,他就跟庞跃龙通了电话,让庞跃龙派一支登陆舰队与一个陆战师过去,以瓜达尔港为基地,在肯帕德湾登陆。
晚上,已经到达安达曼海的登陆舰队就出了。
当时,登陆舰队里有两个陆战师,一个主力陆战师与一个常备陆战师。
按照庞跃龙的安排,这两个师将是登陆印度的主力部队。虽然他不大情愿在肯帕德湾打一场登陆战,毕竟这与计划不同,但是第二支登陆舰队要到四月十日之后才能到达,他手里就只有这支登陆舰队。
当然,在肯帕德湾让陆战队热身,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要知道,在十年前的战争中,陆战队的表现算不上优秀,承受了过重的伤亡,而在这十年内又没有打过大规模战争。不管庞跃龙有多么自信,他都有足够的理由,让陆战队在踏上关键战场之前,熟悉一下战场情况。
这天晚上,修复了动力系统的“长江”号航母也在两艘驱逐舰与四艘护卫舰的陪同下踏上了回国的航程。因为核反应堆没有受损,所以“长江”号只需要修复蒸汽轮机与更换几台电机。《shuyaya》之前,工程师对航母做了最后一次检查。按照海军的安排,“长江”号将在特遣舰队的护送下离开阿拉伯海,在斯里兰卡的加勒港与南海区舰队会合,然后跟随船队一同返回广州。
当时,在是否需要修复“长江”号的问题上,海军内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部分人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修复“长江”号,因为受基本设计限制,“长江”号无法搭载第五代战斗机,也就无法在未来战争中挥关键作用。如果进行改进,除了需要占用船台周期之外,还要花费大笔预算。仅从修复花费上讲,就相当于建造一艘“昆仑山”级的三分之二。
当然,也有部分人认为应该修复“长江”号,并且进行必要改进。
最终,牧浩洋采纳了后者,即修复“长江”号,并且为其安装两座一百二十米长的电磁弹射器。只是,“长江”号在修复之后将转为预备役,不再编入作战舰队,主要用来在后方培训飞行员与舰队官兵。
要知道,在“黄帝”号退役后,中国海军就没有训练航母了。
虽然在日常使用中,各大舰队承担起了培训飞行员的任务,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效费比非常不理想。别的不说,“昆仑山”号与“天山”号在服役三年后,就对弹射器进行了第一次全面大修,花掉了近五亿元维护经费,而其设计寿命应该是五年,主要就是日常训练太多,导致弹射器提前报废。受此影响,“昆仑山”号与“天山”号还不得不在造船厂停靠半年。如果有训练航母,这个问题就不会存在,至少没有必要让现役航母因为弹射器等设备故障,把在役时间耗在造船厂里。要知道,以“昆仑山”级航母的造价,在造船厂里停靠半年就相当于浪费了数亿元。
对于中国海军来说,“长江”号还能挥余热。
接下来的两天里,陆战队与陆军都在调兵遣将,戚凯威还与巴军总参谋长商议了新的作战部署。
这个时候,陆战队的特点与优势显现了出来。
登陆舰队虽然在名义上隶属于海军,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登陆舰队编在了陆战队的作战体系内。按照陆战队的编制,一支登陆舰队就是一支独立的作战单位,能够单独实施登陆作战行动,也能单独为登陆部队提供全方面的作战支援。比如,登陆舰队里的快运输船就携带了足够两个陆战师作战一个周的弹药物资。也就是说,在遂行登陆作战行动时,陆战队不需要额外的后勤保障支援。
唯一需要的,就是海军提供的空中支援与炮火支援。
由此可见,陆战队的独立作战能力远远过了陆军,战斗力更加全面。
也就是说,不需要做太多的准备,陆战队就能在任何地方上岸。
三月三十日,特遣舰队返回阿拉伯海,开始为陆战队登陆肯帕德湾进行前期火力准备。
当天晚上,登陆舰队到达肯帕德湾南面。
虽然中国陆战队在肯帕德湾登陆不是什么秘密,但是印军也是完沉默机,因为巴军已经在二十八日向南推进,前锋部队已经抵达艾哈迈达巴德郊外,并且在二十九日夜间攻占了甘地讷格尔。如此一来,如果印军死守肯帕德湾,就很有可能被巴军包围,并且在中国陆战队登陆之前被巴军歼灭。对印军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肯帕德湾,把主力撤退到包纳加尔对岸,阻止中巴军队从印度半岛西侧海岸线南下。要知道,如果守不住这道防线,孟买就将遭到攻击。在丢掉了新德里之后,再丢掉孟买,印度军民的士气肯定会遭受重挫,也就有可能迅战败。
印军主动退守孟买,等于为陆战队扫清了登陆障碍。
第一百零七章临时政府
三月的最后一天,中国陆战队第三师与第十三师在肯帕德湾左岸登陆。
因为印军防御部队早被击溃,所以陆战队选择在包纳加尔北面大约十公里处上岸,然后直接包围了包纳加尔。当天傍晚,陆战队的先头部队就攻入了包纳加尔,赶在天黑前进入了港区。
虽然印军进行了破坏,炸毁了大部分基础设施,但是影响不是很大。
四月二日,巴军与陆战队在艾哈迈达巴德南面会师。当天下午,第一列火车就驶入了包纳加尔港。
当时,中巴军队手里有五千多节车皮与三百多台车头,能够保证每个月向新德里送八百列火车。如果有必要,还可以从巴基斯坦抽调火车头与车皮,并且修复另外几条从包纳加尔到新德里的铁路线。
可以说,后勤保障不再是困扰中**队的问题了。
四月四日,第十三集团军攻占了斋蒲尔,与北上的巴军成功会师。
次日,第一列从包纳加尔出的火车到达新德里,送来了四千余吨粮食。这个时候,顶替第十三集团军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已经在大新德里地区建立了一百多个配给站,安排数千名官兵,专门为印度平民分配生活物资。按照戚凯威的授意,第二十七集团军也开始培训与武装印度警察。
与在西北地区的占领方式一样,第二十七集团军只负责控制主要交通要道,维持社会治安的工作由临时政府的警察部队负责。不同的是,在这个时候,戚凯威必须考虑成立中央临时政权。
当时,牧浩洋已经给戚凯威下达了命令,让他尽快组建中央临时政府。
事实上,这是黄瀚林的意思,因为黄瀚林一直认为,应该由印度人来管理印度,中**队不会长期占领印度。从政治上考虑,尽快成立中央临时政府,能够使中**队在印度的军事行动具有合法性。此外,从战后的工作来看,尽快成立临时政府也有好处,因为能让临时政府更加熟悉如何管理一个国家。
只是,当时在印度的政权体制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说得直接一些,连中国高层都没想清楚,印度未来的政治体制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说得简单一些,印度应该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还是一个联邦性质的国家,而这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受此影响,当时成立的临时政府都是地区性质的。
更重要的是,临时政府的主要职责不是恢复行政管辖权,而是协助占领军维护占领区的社会秩序。
也就是说,当时印度的地方临时政府根本算不上政府。
结果,戚凯威在新德里建立的临时政府,也只是一个协助性机构,在各方面都需要占领军支持。
比如,在成立治安警察部队的时候,所有装备都来自中**队缴获的印军装备,主要是步枪、手枪等轻型武器,以及一些军用车辆,没有配备重武器。这样的治安警察部队也只能维持社会秩序,如果遇到有组织的抵抗,比如分散在后方的印军游击队,还得由占领军出面清扫。
当然,这样的治安警察部队就已经足够了。
作为军人,戚凯威没有把成立临时政府的事情放在心上,而且他也知道,黄瀚林肯定会做出安排,不需要他来操心。再说了,到最后肯定得由黄瀚林做主,因此不管他对临时政府已经什么安排,都做不了数。
按照戚凯威的安排,在后勤问题解决之后,第十三集团军将继续推进。
问题是,向南推进,还是向东推进?
向南的话,就是进入德干高原,以进军班加罗尔为主要目的。向东的话,则是扫荡恒河平原,以攻占印度最富庶的地区为主。
当然,这不是戚凯威的问题,而是牧浩洋的问题。
按照之前订下的作战计划,陆军应该在占领新德里之后,沿恒河而下,陆战队则将在适当的时候在恒河河口附近登陆。在控制了恒河平原之后,再根据战场情况,决定从哪个方向上向南推进。
对于瓦解印度前政权来说,扫荡恒河平原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只要第十三集团军向东推进,已经进驻雅鲁藏布江河谷的第四十二集团军就将投入战斗。
这样一来,戚凯威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后勤保障。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戚凯威必须转移重点,即把主战场放在东面,先让第四十二集团军扫荡印度东北地区,打通从孟加拉国南部港口通往印度的交通线,在进入恒河平原后,再让第十三集团军投入战斗。
问题是,扫荡印度东北部地区的战斗肯定不会太轻松。
原因很简单,印度东北部地区,除了雅鲁藏布江河谷,即布拉马普特拉河河谷地区较为平坦之外,其他地区以山地为主,特别是在梅加拉亚邦、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与米佐拉姆邦等地,地形非常复杂,不适合机械化部队集群作战,对进攻一方的帮助不是很大,很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
当然,戚凯威也早就有所准备。
东线战场上,配合第四十二集团军作战的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即中国陆军唯一的轻型化部队。
在陆军进行改变与裁撤之后,保留的八个集团军中,只有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完全按照轻型化部队的标准组建,其前身是第十五空降军,另外还有第十六集团军与第二十四集团军的部分部队。
虽然名为空降集团军,但是编制内只有一个空降师与一个空中突击师,其他部队都是轻型化地面部队,比如原本隶属于第十六集团军的一个机械化步兵师、以及原本隶属于第二十四集团军的一个山地步兵师。
与其他集团军相比,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最大特点就是拥有一支强大的陆航机群。
在集团军编制内,共有三个陆航旅,装备倾斜旋转翼飞机与直升机一千二百余架,能够单独执行空降与机降作战任务,而且四个师与两个独立旅都具备空降与机降作战能力,能够在极为复杂的地形下作战。
可以说,这也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特点。
除此之外,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还是唯一能够与空军无缝隙合作的作战部队,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空军运输机群的支持,从集团军层面、到营连级作战部队,有一套极为完整的协同作战指挥系统。
这些编制方式,赋予了第十五空降集团军非常强大的作战灵活性。
要说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重型准备。即便是机械化步兵师,也只有不到一百辆主战坦克,主战装备是空降战车,连火炮都以牵引式为主,没有配备自行火炮,更别说远程火箭炮了。
也就是说,第十五空降军的地面突击能力非常有限。
受这个因素限制,在作战行动中,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主要配合其他部队,特别是重型装甲部队作战。
一般情况下,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不会单独行动。
戚凯威把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放在东面,就是希望配合第四十二集团军,用其强大的垂直突击能力,协助第四十二集团军突破印军防线,避免让重型装甲部队进入山区,与印军打无谓的消耗战。
要知道,在山区里面,受交通条件限制,装甲部队根本挥不了作用。
四月五日,戚凯威返回昆明。
这一天,牧浩洋也去了元府,在向黄瀚林汇报西线作战情况的时候,提到了在印度东北地区开辟第二战场。
其实,黄瀚林并不担心作战问题。
这与他不了解军事有很大关系,也与他信任牧浩洋等将领有直接关系。在他看来,如果连牧浩洋都打不好这场战争,就算出面干预作战行动也不会有更好的效果,还不如让牧浩洋放手去打。
当时,黄瀚林最关心的,还是印度的政治体制。
虽然牧浩洋不是政治家,但是黄瀚林非常信任他,而且知道他的观点与建议,肯定与其他人不一样。
“元,这件事我不好参与,毕竟……”
“就当我们私下聊天。”黄瀚林笑了笑,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你是这场战争的总指挥,肯定有不同的见解。再说了,战争还没结束,而且印度临时政府肯定得在战争结束前成立。此外,十年前,你就以占领军总司令的身份,在日本组建了临时政府,有这方面的经验。”
牧浩洋勉强笑了笑,仍然显得有点犹豫。
虽然黄瀚林表现得很开明,在某些方面比黎平寇还要好一些,但是牧浩洋对新任国家元还不大了解,也就不敢放开说。
“怎么,还有顾虑吗?”
“元,我不是有所顾虑,只是……”
黄瀚林笑了笑,说道:“没什么好只是的,如果你觉得不大妥当,我就派你过去,专门负责这件事。”
“这……”牧浩洋暗自叹了口气,说道,“成立临时政府,主要目的是使我们在印度的军事行动具备合法性。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消除国际社会的猜疑,让我们在外交上获得更多加分。”
黄瀚林点了点头,鼓励牧浩洋说下去。
这个时候,牧浩洋却有点迟疑,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说的话,肯定会影响到黄瀚林的对印政策。
第一百零八章因势利导
当时,对印政策确实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
可以说,这不仅仅关系到印度,还关系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更关系到中国的外交行动能否取得成功。
比如,当时中国已经向法德做出承诺,保护欧盟在印度的利益。
从政治上讲,先就得保证印度在战后仍然是一个独立国家,不然中国做出的任何承诺都没有实际意义。
在实际操作上,必须保证印度新政权的合法性,即必须是民选政府。
当时,法国与德国都通过外交途径明确提到,中国必须保证印度新政权的合法性,欧盟才能承认中**事行动的合法性,也才有可能在战后参与印度的重建事务,并且以此与中国改善关系。
这下,问题出来了。
按照法德的要求,印度新政权肯定得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而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的利益。
原因很简单,一个高度集权的印度中央政权,很难保证不会再次成为中国的敌人。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早在战争爆前,中国当局就对印度的未来做了规划,而最佳结果是在印度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制国家。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提高各个邦的地位,削弱中央政府的影响力,使印度彻底丧失威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推动中国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的主要原因。
作为高级将领,高层领导集体的一员,牧浩洋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安排。
在黄瀚林的追问下,牧浩洋只能顺水推舟的提到这个方案,即在印度推行联邦制,在地方临时政府的基础之上组建中央临时政府,然后再通过全民大选产生正式政府,完成战争到和平的过渡工作。
黄瀚林没有食言,当天就安排牧浩洋前往伊斯兰堡。
四月六日,牧浩洋经伊斯兰堡到达新德里,会见了印度西北地区各个地方临时政府的代表与部族代表。
与巴基斯坦一样,印度是一个以部族为主体的国家。
虽然部族不是政治机构,但是在很多时候,部族的影响力比政府还要大。要想解决印度问题,就得处理好部族的利益诉求。
这一天,戚凯威已经在昆明下达了作战命令。
按照他的安排,第四十二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最迟将在四月十日动进攻,而庞跃龙的陆战队则将在陆军取得重大进展之后,在恒河河口地区开辟第二战场,牵制恒河地区的印军主力。
在新德里,戚凯威的部署给了牧浩洋很大的帮助。
面对几十名印度各地的代表,牧浩洋明确提出,中**队的目的是推翻印度前政权,在印度建立一个能够和平共处的新政权,承诺在战争结束后进行大选,并且帮助印度进行战后重建。
当时,牧浩洋还明确提到,绝对不允许任何邦与任何部族闹独立。
这个时候,戚凯威的部署挥了作用,因为闹独立的不是印度西北地区的省份,而是东北地区的阿萨姆邦。
说得直接一点,牧浩洋的承诺足以让印度人相信,中国不但不会分割印度,还会保持印度的完整性,并且会打击印度的分裂势力。这样一来,等于拉拢了那些还有所猜疑的印度部族领袖。
事实上,印度各个部族最关心的就是国家的完整性。
毫无疑问,一个分裂的印度,根本没有成为大国的基础,而对于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的印度来说,分裂肯定无法让人接受。
安抚了印度部族领袖后,牧浩洋提出了要求,即各个地方临时政府、以及各个部族必须在战争时期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的重任,印度的未来属于印度人,中**队不会长期占领印度,因此任何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只会给印度人造成伤害,损失的是印度的利益。
可以说,牧浩洋在新德里的活动,取得了重大收获。
四月九日,在各个地方政府代表到达之后,印度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由前新德里市长贾马兰担任临时总理。同时成立的,还有内政部、警察总署、治安部队总司令、公共事务部等几个政府机构。
临时中央政府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恢复新德里的秩序,修复损坏的公共基础设施。
对印度民众,特别是新德里的居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这不但意味着将电力、自来水、煤气等生活资源将恢复供应,还意味着医院、学校等服务性公共设施将恢复运转,更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印度人能够获得工作机会,也就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当时,印度临时中央政府的第一批公共项目就需要招募十五万工人。
这就意味着,将有大约一百万印度人能够获得比配给还要多的生活物资,而这些人产生的消费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事实上,这已经是在战后重建了。
只是,当时为印度的基础工程买单的不是临时中央政府,而是占领军,支付的也不是现金,而是拿到配给点兑换物资的军用券。当然,这笔账最终还是得由印度当局偿还,只是要等到战争结束之后。
同样的措施,在占领区内的其他城市也相继开始推广。
结束战争状况,进行战后重建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工作机会,让受到战争惊吓的平民百姓能够获得谋生方式。不管怎么说,占领军提供的配给,只能维持基本生存,而任何人都有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
只要能够将这个愿望调动起来,就能使占领区内的印度人看到希望。
有了希望,也就有了未来。
只是,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即印度的物资供应远远跟不上消耗,而占领区又远离港口。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物资运送的问题又浮上了水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更多的铁路线,特别是铁路干线,把铁路的运输能力挥出来。
四月十日,牧浩洋飞到了昆明。
他没有阻止戚凯威在东线动进攻,只是要求戚凯威调整西线的作战部署,即第十三集团军不再向东推进,攻占恒河平原的作战行动由第四十二集团军负责,第十三集团军则南下扫荡德干高原。
当时,牧浩洋提出了一个明确目的:尽快攻占孟买。
虽然孟买是印度的第一大城市,人口过二千四百万,而大孟买地区的人口总量更是在七千万以上,但是孟买也是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拥有一座年吞吐能力过两亿吨的大型商港,还有印度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更重要的是,孟买是印度西海岸地区的铁路、公路与航运枢纽中心。
如果能够夺取孟买,就能解决海运难题,也能解决铁路运输难题。
当然,前提是控制从孟买到新德里的几条铁路干线。
以孟买港的吞吐能力,以及铁路干线的运输能力,足以解决新德里、乃至整个印度西北部地区的物资运输问题。
问题是,要想迅攻占孟买,陆军肯定办不到。
四月十日的时候,第十三集团军还在斋蒲尔附近,而且主力部队已经在新德里东南的阿里格尔集结,正准备按照戚凯威的部署沿恒河而下,赶在第四十二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之前扫荡恒河平原。
如此一来,最快也要到四月十二日,第十三集团军才能全部转移到斋蒲尔。
问题是,斋蒲尔离孟买差不多有八百公里,行军里程在一千四百公里以上,期间三分之二的地区在印军控制之中。
虽然巴军离孟买更近,但是其主要任务是攻占卡奇地区。
显然,在占领卡奇地区之前,巴军不会进军孟买。
这样一来,能够调动的就只有之前在肯帕德湾登陆的两个陆战师了。
可以说,牧浩洋来得非常及时。在戚凯威提出问题之后,他就立即联系了庞跃龙,让两个陆战师留在肯帕德湾附近。
问题是,这样一来,能够用在恒河河口地区的就只有两个陆战师了。
只有把登陆战役推迟到四月底,才有可能获得另外两个陆战师。在此之前,庞跃龙手里只有两个可以调动的陆战师。
面对这个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推迟登陆作战时间。
当然,用不着等到四月底,只要陆军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取得重大胜利,把印军主力吸引了过去,或者站稳了脚跟,陆战队就能在恒河河口地区上岸。按照戚凯威的承诺,大概在四月下旬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可是即便如此,也得考虑为陆军解决后勤保障的难题。
在跟黄瀚林通了电话,获得了元的授权之后,牧浩洋在四月十日夜间飞往孟买,亲自找到孟加拉国国防军总参谋长,希望孟加拉国能够提前开放港口与铁路线,并且在后勤保障上给予支持。要知道,在此之前,孟加拉国只承诺,在中**队攻占印度东北地区、或者在恒河河口登陆之后,才正式参战。孟加拉国这么做,也主要出于安全考虑,即印度军队很有可能主动攻入孟加拉国境内。
为此,牧浩洋不得不做出保证,而且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保证。
按照他的承诺,只要孟加拉国开放港口与铁路线,中国就会派遣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部分部队进驻孟加拉国西部与北部地区,建立一道面向印度的战略防线,并且派舰队进入孟加拉湾。
到此,戚凯威制订的作战计划完全变了样。
第一百零九章东线开打
四月十二日,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先头部队进驻孟加拉国。
戚凯威出动的不是空降部队、也不是空中突击部队,而是不大擅长在山区作战的机械化步兵部队。为此,中国空军动用了一百二十架大型运输机与近两百架战术运输机,在当天飞行了近千架次,把机械化步兵师的一万六千多名官兵、数百辆坦克战车、数百门牵引式火炮运往孟加拉国。
这次空运行动,对中国空军来说绝对是一次考验。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行动中,空军运输机的主要任务是运送物资,还没有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兵力投送。
当然,投送兵力本来就是运输机的主要价值体现。
通过这次空运,也证明了运输机的价值,特别是大型运输机的战略价值。
如果没有规模庞大的战略运输机群,中国空军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将一个整编机械化步兵师送到一千多公里之外。从表现出来的空运能力来看,中国空军的兵力投送能力绝对不亚于美国空军。
当然,在这次空运行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空运24式主战坦克的时候,就不得不拆掉外挂装甲,需要两架大型运输机才能运送一辆完整的主战坦克与一个基数的弹药。又比如,在运送步兵战车时,受货舱的容积限制,一架运输机只能运送一辆,而无法运送两辆,因此只能配搭一些货物,不然就得浪费运输能力。
这些问题,也为运输机群的展指明了方向。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空军与陆军得加强合作。
之前,空军与陆军基本上是各干各的,在展运输机的时候,陆军提出了要求,空军却不见得会采纳。比如在研制大型运输机的时候,24式坦克已经问世,陆军提出新式运输机的载重能力与货舱尺寸必须达到运载一辆整备24式主战坦克的基本水平,而空军则以研制难道过高,没有采纳。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型运输机的载重能力达到了要求,货舱尺寸却偏小。
作为不可替代的战略投送手段,空军的新一代运输机必须考虑陆军装备。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随着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进驻,孟加拉国也立即兑现了承诺。
四月十三日,第一支船队进入吉大港,孟加拉国陆军也在当天接管了由吉大港通往锡尔赫特的铁路线。
这一天,第三陆战师与第十三陆战师攻入了肯帕德湾对岸的巴罗达。
十四日凌晨,在空军与远程炮兵的支援下,第四十二集团军越过停火线,沿着雅鲁藏布江谷地攻入印度境内。
在藏南地区,也就是印度所说的阿鲁纳恰尔邦,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空中突击部队在四个小时之内就控制了所有交通要道,围困了由印军控制的几座城镇。只是在作战行动中,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没有攻击印军,也没有攻打城镇。因为这里是中国的领土,战后重建工作得由中国承担,所以戚凯威决定以围困的方式,逼迫印军投降。只要能够顺利攻占印度东北地区的其他几个邦,驻守藏南地区的印军就会不战而降,没有必要为了一时的需要,让当地居民受到影响。
必须承认,戚凯威还是有点政治头脑。
虽然中国一直宣称印度在藏南地区的占领不具有合法性,藏南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但是这里已经被印度占领了八十多年,主要居民不再是原来的藏族同胞,而是从印度内地迁徙而来的印度人。
根据印度当局公布的数据,到战争爆前,阿鲁纳恰尔邦的三百多万居民中,二百四十多万是印度人,还有部分阿萨姆人,原住民的数量不足十万,而且大多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山区乡村里面。
对中**队来说,收复藏南地区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得到国际社会承认。
为此,就得妥善解决居民问题。不管是遣返、还是就地安置,都不能制造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引难民潮,中国在外交上就会遇到麻烦。
为了避免出现难民潮,就不能直接攻打人口集中的城镇,甚至不能扩大交战区域,必须严格限制作战行动。
如此一来,围困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还好,这也正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拿手好戏。
正面战场上,第四十二集团军基本上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或者说印军的抵抗根本没有价值。
与印度西北地区的战斗一样,面对全部用“未来地面战平台”武装起来的中**队,印军不但连还手的力气都没有,甚至没办法守住经营了数十年的战线,只能赶在中**队之前撤退。
只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
与西北战场上不同的是,攻占雅鲁藏布江谷地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要扫荡周围山区里的残敌。
到三天之后,真正的战斗才打响。
四月十七日,第四十二集团军攻入杰尔拜古里,打开了通往恒河平原的大门,而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也在这一天正式成为主力,开始在印度东北山区里面扫荡残余印军,攻打由印军防御的军事要塞。
山区里的战斗打得非常艰难,虽然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得到了有力的空中支援,还得到了第四十二集团军炮兵部队的支持,但是印军据险防御,给第十五集团军制造了不少麻烦,也使中**队尝到了苦头。
在攻打科希马的时候,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突击部队在一场战斗中就损失了七架倾斜旋转翼飞机与四架直升机,导致三百多名官兵阵亡,其中一架倾斜旋转翼飞机上的三十七名官兵全部阵亡。仅此一场战斗的伤亡,就过了第十三集团军在印度西北地区作战半个月的伤亡总量。
从四月二十日开始,戚凯威不得不让第四十二集团军回过头来收拾残敌。
当时,他采取了同样的战术,即让装甲部队与步兵部队混编成突击集群,只是规模小得多而已。一个突击集群往往包括一个装甲连、一个机械化步兵连、一个迫击炮连、一个侦察排、一个航空连,后来还增强了一个自行高射炮连。主要是在山区的战斗中,进攻部队往往得面对盘踞在高处的敌人,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的火力仰角都不够高,而迫击炮又没有足够的压制能力,因此高射炮成为了理想的压制火力。
随着装甲部队到来,战斗情况才有所改善。
虽然,当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装甲部队的补给非常困难,很多时候不得不让部队撤到出阵地上补充电能,从而把好不容易取得的战果让给了印军,然后再次去攻占已经被印军控制的地区。但是,装甲部队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空中突击部队遇到的问题,增强了进攻能力。
此外,装甲部队对印军造成的心理压力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在攻打科希马的战斗中,空中突击部队连续进攻了三天都没有进展,而装甲部队到来之后,只用了一天就迫使守军缴械投降。当时,印军指挥官承认,他们根本没有信心战胜中国陆军的装甲部队。
在东北地区的战况有所改善后,戚凯威才让第四十二集团军继续向西推进。
四月二十三日,第四十二集团军从杰尔拜古里出,沿铁路线前进,在当天下午就到达了布尔尼亚郊外。
虽然情报显示,印军在这里部署了十个师的重兵,但是在第四十二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到达时,根本没有遇到抵抗。占领布尔尼亚后,戚凯威才得知,印军只是用一些民兵冒充了主力部队。
在此之前,印军主力就退往加尔各答了。
显然,印军的战略是死守加尔各答。
二十四日,戚凯威收到了最新情报,印军不但增强了加尔各答的防御,还在兰契部署了重兵。
这下,印军的企图就很明显了。
在中国陆战队的威胁下,印军显然不会指望把中国陆军挡在东北地区,而且非常清楚中国陆军会沿着东部海岸线南下,以东西两路齐头并进的方式攻占印度半岛,因此印军只能退守加尔各答,才有希望守住东部战线。问题是,加尔各答是滨海城市,根本没有险要的地形可以防守,而且中国陆军在进入恒河平原之后,完全可以绕过加尔各答,从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南下,因此在死守加尔各答的时候,印军还得守住兰契,挡住中国陆军的前进道路,把中**队挡在高原之外。
这下,陆战队参战就很有必要了。
按照戚凯威的要求,牧浩洋在四月二十五日联系了庞跃龙,要求陆战队最迟得在四月三十日起登陆作战行动。
所幸的是,到这个时候,登陆的大部分问题都已解决。
最重要的是,陆战队已经在四月二十三日攻入了孟买,之前一直在阿拉伯海活动的特遣舰队就能赶往孟加拉湾了。
事实上,打到这一步,牧浩洋更加倾向于以西线为主的进攻战略。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让陆战队从孟买南下,并且让第十三集团军跟上来,东线的第四十二集团军负责扫荡恒河平原。
只是,牧浩洋没有干预地面作战行动。
既然戚凯威已经决定让第四十二集团军南下,而且战争进程比预料的顺利得多,也就没有必要画蛇添足。
第一百一十章败局已定
其实,打到四月二十三日,第三陆战师攻入孟买时,这场战争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
在新德里沦陷后,印军士气一落千丈,即便不考虑装备上的差距,印军官兵也没有信心击败中**队。
当时,印军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打,而是如何稳定军心。
根据中国国防部在战后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在四月二十日之前,在没有交战的情况下向中**队投降的印军官兵就过了十五万,大部分都是逃兵,而且这些官兵大多来自印度西北地区。
事实上,印军的情况比此严重得多。
为了稳定军心,印军在三月底就把宪兵派往各个营级部队,授权宪兵可以在未审判的情况下枪决逃兵。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是根据一些学者统计,印度在战争期间至少枪决了数千名逃兵。
问题是,这么做根本没有用。
高压措施能够阻止部分士兵逃亡,却不能提升士气。更重要的是,宪兵不可能随时都跟在军人身后。
在前线地区,一些部队甚至有半数以上的官兵当了逃兵。
直接向中**队投降的只是少数,大部分逃兵都藏在民间,有的还想方设法的返回了占领区内的故土。
到了四月下旬,印军不得不施行更加严厉的军法来整顿军纪。
当时,印军总参谋长明确要求宪兵看好基层军官,并且采用连坐制度,即各级军官都得为下级部队负责。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班长当了逃兵、排长就得负责,如果排长逃跑、连长就得负责。
如此严厉的措施,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到四月下旬,印军逃兵的数量大大减少。
可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士气更加一蹶不振。
比如在孟买的战斗中,很多印军根本没有用心作战,一些士兵甚至躲在战壕与工事里面不肯出去。
打到这个地步,印度不败才是怪事。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牧浩洋坚持己见,即以西线为主、东线为辅的进攻战略,战争将在五月中旬结束。要知道,在印军集体丧失抵抗意志的情况下,两个陆战师与第十三集团军能在十天之内打到班加罗尔。如果能顺带夺取科钦、卡利卡特等港口,解决后勤保障问题,就算守卫班加罗尔的是印军王牌部队,陆军与陆战队也能在一周之内攻占班加罗尔,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
可惜的是,牧浩洋没有坚持己见。
主要原因就是,牧浩洋不是陆军将领,而且早就向戚凯威承诺,不会插手陆军的作战行动。
结果就是月三十日,第四陆战师与第十四陆战师在巴拉索尔附近登陆。
这个时候,第四十二集团军的先锋部队已经到达加尔各答附近,而且出动突击集群包围了印度军队。在兰契方向上,第四十二集团军的突击集群也已挺进了三百多公里,即将到达兰契城外。
在陆军强有力的支援下,陆战队的登陆行动非常顺利。
除了在抢滩阶段遇到了抵抗之外,在陆战队主力部队上岸之后,印军就主动放弃了滩头阵地。
当天,陆战队就巩固了滩头阵地。
五月一日上午,陆战队攻入巴拉索尔,控制了渔港,让第一批运输船卸下了作战物资与主战装备。
巴拉索尔沦陷后,加尔各答的印军已经失去了突围希望。
五月三日,加尔各答的守军向第四十二集团军投降,并且把港口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没有进行大规模破坏。
当然,这也是第四十二集团军接受印军投降的条件。
按照第四十二集团军的要求,只要印军保存了港口基础设施,就将给予印军投降官兵最好的待遇,并且允许部分印军官兵编入地方治安部队,大部分印军高级军官的职位也将得到保留。
说得直接一些,就是把加尔各答的守军改编为治安警察部队。
当然,印军得上缴所有重装备,只保留枪支等轻武器,并且听从占领军指挥。
事实上,这也成为了后来安置投降印军官兵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前,中国陆军收编了近七十万印军,其中四十余万成为了临时治安警察。直到战争结束后,中**队才对治安警察部队进行整编,剔除了部分不那么安分守己的捣乱份子。后来,在印度全民大选之后,治安警察部队才全部解散,由印度国防军与军事警察部队取缔。
随着加尔各答沦陷,印度当局也失去了打下去的意志。
五月四日,在国际青年节这一天,印度总理通过法国,正式向中国提出停战请求,希望暂时停止军事行动。
只是,中国的回答非常干脆:除非印度政府立即解散,不然战争不会停止。
显然,印度总理不可能接受这样的要求,也不可能就此错过停战机会。
五月五日,印度总理再次提出,只要中国承诺在印度进行全民大选,并且由国际社会全程监督,他就愿意辞去总理职务。
可惜的是,中国政府仍然没有做出让步。
原因很简单,印度总理提到的大选,是建立在原来的政治基础之上的,即选举产生的政府将直接取代原政府,而中国想要的是一个崭新的、与过去没有任何瓜葛的印度,因此大选只能按照中国的安排进行。
当然,到这个时候,中国当局也确实得考虑在印度举行全面大选了。
五月六日,黄瀚林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提到,在战争结束后的一个月之内,就将在印度进行全民大选,并且将行政管辖权移交给印度民选政府,除了按照与印度民选政府达成的协议在印度保留部分驻军之外,中国将在战争结束后的半年之内撤走全部军队,使印度恢复正常秩序。
这个表态,立即得到了欧盟的欢迎与支持。
当然,关键是战争在什么时候结束。
五月七日,法国总统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提出,既然中国已经承诺不对印度进行永久性军事占领,就应该考虑尽快结束战争,减轻印度平民受到的影响,尽快使印度恢复正常秩序。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法国支持中国加快进攻度。
从政治上讲,这也意味着法国将会承认印度的民选政府。
显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与法国的立场一样。
在法国总统表态后,美国国务卿就在新闻布会上提到,中国出兵推翻一个国家的合法政权已经违反了国际法,美国过去与现在只承认印度的合法政权,因此在将来也只会承认印度的合法政权,不会承认由中国操控选举出来的新政权,并且号召国际社会共同反对与抵制中国在印度的军事行动。
问题是,美国的反对,根本没有用。
用一些西方新闻媒体的话来讲,美国没有在关键时刻为印度提供军事支援,现在表态已经错过了良机,即便美国直接出兵参战,也不可能扭转战局,而且中国的印度政策肯定会全面排斥美国。
说得简单一点,美国根本无法对战后的印度产生影响。
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在印度的政策,实际上是在报复美国。
要知道,在二零一一年,美国策划推翻利比亚政权的时候,中国在利比亚的直接投资高达一千多亿美元,而利比亚内战结束后,这些投资全都了汤。这次,美国在印度的直接投资高达上万亿美元,如果中国执意把美国排除在外,那么美国在印度的所有投资也将化为影。
当然,这种说法有点过头了。
不管怎么说,中国政府不可能为了报三十多年前的一箭之仇,拿国家的未来做赌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候报复美国,对中国也没有多少好处。只能说,中国在印度的政策是为了打击美国。
美国的立场,也不是为了重返印度,而是希望延长战争。
这场战争拖得越久,印度的战争损失就越大,因此战后的印度就更加无足轻重,对中美战略平衡的影响将大大降低。如果印度当局过早的承认战败,主动向中国投降,那么印度必然改变中美战略平衡。
要知道,一个还算完好的印度,绝对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战略因素。
这一点,在中**队的作战行动中也反映了出来。
地面战争打响之后,中国空军就没再重点轰炸印度的工业设施,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基础建设的工业设施,也没有重点轰炸印度的基础设施,比如道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等等,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战场支援上,集中力量打击印度陆军,为中国陆军减轻负担,加快进攻度。
虽然从战术上讲,这是在配合陆军作战,而且也应该这么打,但是从战略上看,这却是在保存印度战后复苏的基础,减轻战后重建的压力,让印度能够在战争结束之后尽快恢复元气。
显然,对中国来说,一个较为完好的印度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事实上,展到这一步,重点已不是印度会不会战败,而是印度将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战败。
从军事上讲,中**队要做的就是加快进攻度,迫使印度当局尽快承认战败。
第一百一十一章长远考虑
五月十日,牧浩洋把戚凯威招了回来,让魏成龙顶替他指挥陆军作战。
牧浩洋没有解除戚凯威的职务,只是让他回国商讨印度的战后重建问题,并且正式任命他为驻印军队总司令。
这次,牧浩洋没有偏袒庞跃龙。
虽然陆战队已经在印度战场上投入了四个师的兵力,第二陆战师与第十二陆战师也将在五月十五日抵达加尔各答,总兵力将达到六个师、近十七万官兵,不比陆军投入的四个集团军少多少,但是牧浩洋没有安排庞跃龙在驻印司令部担任职务,而是由戚凯威统一指挥地面部队。
这么做,主要就是避免两人生矛盾。
虽然戚凯威与庞跃龙没有私人矛盾,但是两人早就结下了梁子。比如,在展“未来地面战平台”的时候,陆战队承担了四分之一的研制经费,结果戚凯威却没有履行协议,陆战队没能享受到好处。
可以说,两人早已水火不容。
如果不是牧浩洋从中调解,恐怕两人早就闹翻脸了。
当然,牧浩洋也没有把庞跃龙晾到一边。如果只照顾戚凯威,肯定会让陆军坐大,陆战队将受到压制。
当时,牧浩洋给庞跃龙安排了一个重要任务:考察印度的军事基地。
虽然战争还没有结束,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印度是个什么样子,黄瀚林也没有在驻印军事问题上表明立场,但是牧浩洋早就有想法,即中国不占领印度,也不会从印度全面撤军,肯定会保留几处军事基地。
为此,也就有必要考察印度各地,确定哪些军事基地才具有战略价值。
此外,在战后驻军的问题上,牧浩洋也倾向于使用陆战队,因为按照他的设想,陆战队是完全对外的地面部队,而陆军的主要任务还是确保本土安全,只有在大规模战争中才具有对外价值。
也就是说,战后驻扎在印度的地面部队应该已陆战队为主。
庞跃龙不是傻蛋,因为这已经表明,驻印军队总司令只是一个临时性职务,或者说是过渡性职务,在印度恢复正常秩序之后,肯定会做出调整,到时候将由驻印军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谁是司令官。
显然,如果驻军主体是陆战队,就不可能由陆军将领来担任司令官。
五月十五日,在第二陆战师与第十二陆战师到达加尔各答的这一天,庞跃龙就向牧浩洋提交了第一份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庞跃龙明确提到,维沙卡帕特南、科钦、金奈与莫尔穆冈是必须控制的四座具有战略价值的港口。其中维沙卡帕特南的条件最为优越,有具备成为东印度洋舰队母港的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维沙卡帕特南位于孟加拉湾腹地,南面的斯里兰卡与东南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是天然屏障,因此可以把维沙卡帕特南建设为一座综合性海军基地,兴建包括造船厂在内的基础设施。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维沙卡帕特南,中国部署在印度洋上的战舰就不再需要回国维修了。
相对而言,科钦的战略地位就没有这么突出了。
主要是,科钦位于印度半岛南端,极易遭到打击,因此在战争时期,科钦很难为舰队提供有效支持。
至于金奈与莫尔穆冈,前者离维沙卡帕特南不算远,可以作为物资储运基地与陆战队驻地,而后者的基础设施过于落后,如果将其建设成为大型军事港口,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效费比并不高,只益作为辅助性军事基地。
这份报告,正对牧浩洋的胃口。
虽然在安排任务的时候,牧浩洋没有明说,但是庞跃龙非常清楚,牧浩洋更关心的还是海军的利益。
事实上,这也是牧浩洋让庞跃龙前去考察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陆战队可以跟陆军对着干,却不可能跟海军对着干,因为从本质上讲,陆战队绝对离不开海军。说得简单一些,适合陆战队的基地,必须能够容纳登陆舰队,也就能够容纳海军舰队。
必须承认,牧浩洋有点私心。
好不容易打败了印度,牧浩洋不可能不考虑得更加长远一些。此外,中美矛盾已经因为这场战争全面激化,谁都知道下一场战争、而且很有可能是世界大战将在所难免,因此牧浩洋必须有所准备。
从战略上讲,印度洋必须是“中国的海洋”。
虽然在与美国对抗的时候,太平洋是主战场,谁能在太平洋上取胜,谁就能赢得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但是对中国来说,在太平洋上击败美国之前,必须得毫无悬念的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权,把美国的军事触角赶出印度洋。只有在后方稳定的情况下,中国才有能力在太平洋上击败美国。
对中国海军来说,同样如此。
原因很简单,战争时期,海军的要任务是争夺制海权,而制海权的主要价值就是确保海上航线畅通无阻。受地缘因素影响,中国海军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比如在面向美国的时候,因为已经控制了西太平洋上的第一道链,也就等于把本土防线向外延伸了数百到上千公里,从扶桑到东南亚的岛屿防线,足以让中国本土安然无恙,因此就算必须在战争初期以防御为主,中国海军也不会承受多大压力。只有在打出第一岛链,向太平洋对岸推进的时候才需要投入重兵。
问题是,中国能否打出第一岛链,关键就得看战争潜力能否挥出来。
也就是说,海军能否守住至关重要的战略航线,确保国内的战争机器能否顺利完成动员工作。
当时,中国的所有战略航线都要经过印度洋
如此一来,保住印度洋的制海权,把美军、特别是美国海军挡在印度洋之外,成为了中国海军的头号重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牧浩洋积极主张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的主要原因。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明白,牧浩洋为什么要在印度洋上寻求海军基地,建立军事基地网络了。
要知道,美国在印度洋上有不少的军事基地。
除了迪戈加西亚,还有澳大利亚西部地区。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牧浩洋肯定考虑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需求,即在战争初期,中国海军就得夺取迪戈加西亚,封锁澳大利亚,阻止美军向印度洋渗透,必要的时候甚至得对澳大利亚进行战略打击。
事实上,牧浩洋随后做的事情,就能印证这一点。
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的第二年,牧浩洋就以总参谋长的身份,在参加联合军事演习的时候访问了雅加达,跟印度尼西亚当局就租借军事基地的事情进行了谈判,最终从印度尼西亚获得了四座大型空军基地的使用权。随后,牧浩洋还前往菲律宾,以中国投资、中菲共用的方式,在苏比克湾进行了大规模基础建设,还在附近修建了菲律宾规模最大的战略空军基地。如果算上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以及斯里兰卡的军事基地,牧浩洋已经沿着第一岛链构筑起了一道战略防线。
更重要的是,这道防线进可攻、退可守。
可以说,不管用什么方式来评价牧浩洋在这几年里做的事情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因为没有他的高瞻远瞩,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结局肯定会不一样,中国肯定要为全面取代美国付出高得多的代价。
当然,这不仅仅是牧浩洋一个人的认识,而是当时中**方的普遍认识。
别的不说,庞跃龙就非常清楚,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不能避免,那么接下来几年就显得尤其关键了。
五月底,庞跃龙提交了第二份报告。
此时,陆战队已经攻入科钦,第四十二集团军也攻占了维沙卡帕特南,庞跃龙花了三天时间对这两座港口进行了全面考察。
在报告中,庞跃龙重申了维沙卡帕特南的重要性。
六月初,庞跃龙的报告挥了更加关键的作用。
六月三日,陆战队与陆军从两个方向上包围了班加罗尔,印度当局在当天下午拒绝了戚凯威出的最后通牒。当天晚上,第四十二集团军率先攻入班加罗尔。次日凌晨,第三陆战师也攻入了城区。
在这里,印军进行了最后的拼死抵抗。
激烈的巷战一直持续到六月五日上午,在付出了三百多名官兵阵亡、七百多人负伤的代价之后,中**队消灭了班加罗尔的守军。
根据中国国防部公布的战报,在这场战役中,印军伤亡官兵过七万人。
战斗结束的时候,班加罗尔几乎成了废墟,成千上万的建筑物被炸毁,上百万居民沦为战争难民。
六月六日,黄瀚林正式宣布,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
也就在这一天下午,牧浩洋向黄瀚林提交了驻印军事力量规划报告,列出了需要控制的主要军事基地,其中就包括维沙卡帕特南等四座港口。
这份报告随即转交给了国务院总理杜小蕾,作为中印和约驻军条款的参照。
最终,由庞跃龙锁定的四座港口都已租借的方式转交给了中国,其中维沙卡帕特南成为了中国海军印度洋舰队的司令部与最重要的综合性海军基地,科钦则成为了陆战队印度洋战区司令部驻地与登陆舰队的母港。
第一百一十二章和平
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后,并不意味着战争已经结束。
直到六月底,中**人依然在印度作战,对付那些逃往偏远地区,不肯投降的印军残兵败将。
到了七月份,在前线作战的就不仅仅是中**队了。
当时,第一支由临时中央政府组建的印度国防军已经具备了作战能力,开始在印度西北地区执行对付游击队的作战任务。到了七月底,印度国防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二十五万,承担了大部分作战任务。
最初的时候,印度国防军主要装备前印度军队的轻型武器。
到了二零四五年底,因为库存弹药所剩无几,印度的军事工厂由被全部炸毁,所以中国为印度国防军提供了一批武器装备,以解决后勤保障问题。从此开始,印度国防军才获得了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
也就是说,在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后,印度内战就爆了。
虽然这场内战打得并不激烈,但是一直持续到二零四七年底。最终,印度国防军都没能消灭全部叛军,而是以政治妥协的方式,即承认叛军的政治地位,允许叛军组建的政党参加政治活动,才结束了内战。
也许,这算不上最好的解决办法,却是最快的解决办法。
内战结束之后,印度进入了战后的高展期。到二零四九年底,印度的战争创伤就基本上愈合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开始兑现承诺。
七月初,在占领军的组织下,由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派遣的代表监督,印度举行了全民大选。
根据选举监督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总共有四亿七千余万印度人参与了选举,过了选民总数的一半,具有法定效果,而统计结果是,由临时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印度国家复兴党”获得了百分之八十二的选票,获得了全国议会四百七十八席中的四百二十六席,成为新印度的执政党。
七月十七日,印度民选政府正式宣誓就职。
当天,戚凯威向印度当局移交了占领区的行政管辖权。
因为印度的国防力量与治安力量还没组建,所以中国还没有从印度撤军。
按照黄瀚林做出的承诺,要在签署了和平条约之后,中国才会从印度撤军,正式把国防权移交给印度当局。
当时,和平谈判还在进行之中。
中国与印度的双边问题不是关键,印度新政府承诺归还藏南地区,并且承认藏南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也答应以租借的方式,向中国提供军事基地,包括把整个南安达曼岛租借给中国九十九年,维沙卡帕特南、科钦等基地的谈判工作进行得也很顺利,印度当局甚至提出希望与中国签署同盟条约,为中国在印度驻军提供法律依据,并且以此减轻印度在国家防务等方面的开支。
当时,最大的问题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
虽然在谈判中,印度当局承认了当初民众投票的合法性,即克什米尔地区应该按照居民议员来确定归属权。说得直接一些,就是印度当局承认克什米尔地区属于巴基斯坦,因为在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地区的居民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公投结果也是并入巴基斯坦,只是当地的部族领袖信仰印度教,选择并入印度,结果导致克什米尔成为印巴结症,也因此引了三次印巴战争。但是在卡奇半岛地区的归属权上,印度当局没有做出让步,坚持认为卡奇地区是印度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巴基斯坦必须从卡奇地区撤军,印度才会与巴基斯坦签署和平条约。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没有多少言权。
或者说,中国有点两面为难。
早在战争初期,中国就向巴基斯坦做出了承诺,即巴基斯坦在卡奇地区的占领行为具有合法性,支持巴基斯坦的领土诉求。可是在战争期间,中国又向印度部族领导人承诺,不会分裂印度。如果说藏南地区与克什米尔地区存在争端,在法理上不属于印度,因此也就不存在分裂印度的嫌疑,那么把卡奇地区割让给巴基斯坦,就已经在本质上侵犯了印度的领土主权,是在分裂印度了。
更重要的是,当时欧洲国家都普遍支持印度。
受此影响,黄瀚林在一个月之内对巴基斯坦与印度进行了正式访问,亲自出面撮合印巴双方。
按照黄瀚林的提议,在巴基斯坦占领区内进行全民表决,决定卡奇地区的归属权。
问题是,这明显对巴基斯坦不利,因为卡奇地区的主要居民是印度人,而且主要信奉印度教,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在全民表决中,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影响,结果肯定不会如巴基斯坦所愿。
谈判拖下去,搞得双方都精疲力尽。
八月底,杜小蕾在访问伊斯兰堡的时候提出,如果巴基斯坦愿意接受全民公决,她将保证说服印度当局,将卡奇地区设为特别行政区,单方面向巴基斯坦开放,确保该地区伊斯兰教信徒的利益。
到此,谈判才算有了转机。
九月三日,双方在新德里就最后几个问题达成了一致。
按照杜小蕾的提议,将在九月底进行全民公决,由卡奇地区的居民决定自己的未来,而印度当局必须承诺,在卡奇地区留在印度的前提下,赋予该地区民族自治权,并且单方面向巴基斯坦开放,以确保该地区伊斯兰教徒的基本权力,而巴基斯坦则承诺不通过任何手段谋求卡奇地区的主权。
九月十日,中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的代表齐聚新德里,与印度政府代表签署了和平条约。
到此,第二次印度洋战争宣告结束。
第二天,中国就向印度派遣了大使,并且在新德里与印度外长签署了一份总价值四万六千亿元的基础建设援助协议,中国政府以无偿援助、无息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等方式在未来十年之内,为印度提供总额为四亿六千万元的基础建设基金,帮助印度修复与完善国家基础设施。
这些项目中,最重要的就是由雅鲁藏布江河谷通往印度的铁路。
此外,中国还将以三方合作的方式,修建三条经尼泊尔通往印度的铁路,以及三条同样经尼泊尔通往印度的高等级公路,在中尼边境地区修建三个贸易关口,而尼泊尔则在此设立免关税自由贸易区。
可以说,印度的战后重建工作,成为刺激经济展的新动力。
正是如此,印度的战后重建工作,绝非中国一家的事情。
十月份,由法德两国主导的欧盟贸易谈判代表团在法国总统与德国总理率领下,对新德里进行了高规格访问,并且与印度当局签署了一份极有战略价值的协议,即印度当局在承认法德享有战前的优惠政策的前提下,法国与德国将分别为印度提供四千亿与六千亿欧元的基础建设援助款项,帮助印度进行战后重建。
对欧盟来说,这不是付出,而是收获,甚至可以说是飞来横财。
要知道,在印度的投资,能为欧洲企业创造巨大的利润,带动国内经济展,创造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
保守估计,一万亿欧元的投资,至少能为欧洲创造十倍的收获。
除了经济上的好处,还有政治上的好处。
通过在印度联合投资,法德轴心在欧盟的地位得到了巩固,甚至提高到了越其他欧洲国家的地步。
别的不说,其他欧盟成员国要想进军印度,就得通过法国与德国来实现利益。
凭此条件,法国与德国肯定加快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进程,组建一个以法德为中心的欧洲国家。
事实上,仅仅几个月后,法国与德国就在欧盟理事会上提出了政治一体化方案。
对其他欧洲国家来说,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原因很简单,如果不能搭上法国与德国的快班车,就将错过这次展良机,甚至有可能沦落为三流国家,永远失去在国际舞台上的言权。
二零四六年初,意大利率先转向,宣布支持法德的欧洲政治一体化提案。
到此,法德意三国轴心初具规模。
以法德意为中心,欧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通过经济手段,逐一说服其他国家,让其他国家通过由法德提出的,组建“欧洲联邦共和国”的政治提案,最终在此基础上组建一个中央集权的欧洲政府。
可以说,这是欧洲在未来国际社会上立足的基础。
如果维持不统不独的局面,松散的欧洲国家联盟根本无力与级大国抗争,也就不可能在急剧变化的国际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说,再过几年,欧洲不但不会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还会彻底沦落为三流国家的联合体。在中美全面对抗的时期,松散的欧洲联盟根本不可能维护欧洲的根本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算是打醒了欧洲人。
像印度这种拥有大国基础、而且得到了级大国支持的地区强国,在另外一个级大国面前都脆弱不堪,那么各行其道的欧洲国家肯定很难捍卫自身利益,只有统一的欧洲才有足够的实力与级大国抗争,也才能够捍卫每一个成员的根本利益,同时实现共同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
第一百一十三章未来战争
战争结束之后,牧浩洋变得更加忙碌。按照黄瀚林的授权,他全权负责驻印军队的部署与安置工作。从九月份到十月底,牧浩洋去了印度十多趟,主要就是考察各军事基地的基本情况。
等他把驻印军队的事情忙完,新的工作由交了过来。
黄瀚林似乎没有打算让牧浩洋轻松过几天,十一月初把他叫了过去,让他参与由政府主导的印度战后重建工作。当然,不是让他参与工作,而是为重建提供意见与建议,即印度的战后重建必须符合中国的军事需求。
牧浩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根据军事需求,制订印度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建规划。
也就在这个时候,牧浩洋收到了由陆雯提交的一份技术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陆雯明确提到,由衡泰集团为“未来地面战平台”开的燃料电池的量产能力提高了一倍,而且成品率过了百分之九十,生产工艺已经成熟,而且新一代燃料电池的开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预计能量密度能够达到每千克八百伏安时,即相当于汽油热值的百分之六十七。如果能够把系统总质量降下来,新一代燃料电池基本上达到了取代内燃机的技术要求。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突破性的科技进步。
要知道,只要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能够达到每千克一千二百伏安时,就与汽油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持平,配合高效率永磁电动机,电池的能源利用效率远高于内燃机,因此电动系统的驱动效率过了传统的内能系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只要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每千克八百伏安时,电动系统就能媲美内燃机,并且取代内燃机。到时候,电动系统的应用领域就不仅仅是地面平台了。
为此,牧浩洋专程前往陆雯的工作单位,询问了相关情况。
衡泰集团能在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除了巨大的科研投入之外,也与军方的巨额投资有关。说得直接一点,“未来地面战平台”为衡泰集团提供了足够大的动力,也使衡泰集团找准了展方向。别的不说,仅在二零四五年的前十个月,衡泰集团就在该项目上投入了上千亿元的科研经费,而这些经费全都来自“未来地面战平台”的利润,而且衡泰集团还打算加大投资规模。
只是,情况没有陆雯说的那么理想。
代号“x2”的新一代燃料电池的开工作才刚刚起步,即便资金充裕,也要几年之后才有可能量产。至于更高级别的燃料电池,衡泰集团还没有找准展方向,主要就是在基础领域的研究还严重不足。
当然,这已经对牧浩洋产生了影响。
要知道,如果“x2”能够研制成功,那么电动平台很快就将取代内燃平台,在对度要求不高的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军事装备对性能的要求非常高,但是绝大部分武器装备对度都没有过高的要求。
比如,运输机等支援类飞机就对度没有特别要求。
十一月中旬,牧浩洋就跟衡泰集团签署了一份协议,由军队为“x2”项目,以及后继燃料电池项目提供三分之一的科研经费,军方具有有限采购权,而且不再向衡泰集团支付专利使用费。
如果从纯商业的角度看,衡泰集团肯定吃了大亏。
别的不说,即便没有军方投资,衡泰集团也有足够的资金完成“x2”项目,而专利使用费是一笔不可小觑的巨额收入。
可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衡泰集团也占了大便宜。
在“未来地面战平台”尘埃落定之后,北方重工与南方机械也进军燃料电池领域,而且利用国营企业的优势,获得了国家的专项科研基金扶持,初期科研投入就高达上千亿,大有越衡泰集团的态势。通过与军方合作,衡泰集团至少保住了最大的用户群,大大提高了在下一代电动装备项目上胜出的把握。
要知道,军方的巨额采购,足以让衡泰集团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签署了这份合同之后,牧浩洋又去了西飞,跟中国最大的大型军用空中平台生产商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即由军方提供项目启动资金,西飞自筹部分资金,合作开电动大型空中平台。
因为有军方牵桥搭线,所以西飞与衡泰的合作就水到渠成了。
把这两件事搞定,牧浩洋才着手规划印度的基础设施重建工作,而且直接把重点放在了机场建设上。
虽然从运输能力上看,空运远低于铁路与海运,但是在运输度上,空运绝对第一。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能够降低空运的费用,或者说提高空运的消费比,空运很有可能取代铁路与海运。
当然,没有技术革新,空运永远也无法取代铁路与海运。
在使用内燃机或者外燃机(涡轮动机)的情况下,即便使用最先进的动机,空运的费用都是铁路的十倍、海运的二十倍,而且大型运输机的造价也远远过了火车头与大型运输船。受此影响,空运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度上,即只承担紧急与快运输任务,大规模运输能力非常有限。
比如,把十万吨货物运送到五千公里之外,只需要一艘十万吨级的货轮、耗时十天,或者动用五列挂五十节车皮的列车在十天内往返跑四趟,如果进行空运,同样在十天内完成运输工作,则需要动用一百架载重五十吨的运输机每天飞两趟,或者五十架载重一百吨的运输机每天飞两趟。不管是运输的消费比,还是平台的采购价格与维护成本,空运都远远过了铁路与海运。
如果能够把空运成本与平台费用降下来,空运必然越铁路与海运。
显然,电动平台就是最佳解决方案。
先在空运消费比上,电能的价格远低于化石燃料,在可控聚变核电站开始普及,特别是在第二代可控聚变核电站即将投入商业运行的大背景下,电能几乎没有成本,而石油再便宜,精炼成航空燃油都需要巨大投入。比如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中,中**方采购航空燃油的出厂价就为每吨七千多元,加上运送到战区的费用,每吨在八千元以上,一架大型运输机在五千公里的航线上往返飞行一趟,将烧掉七十吨燃油,仅此就高达数十万元,相当于运送的每吨货物仅燃油成本就接近一万元。如果使用电能,可以把这个成本降低百分之九十,甚至能降到零。
其次在平台费用上,电动运输机也具有明显优势。别的不说,一架四大型运输机的出厂价中,动机占了百分之三十,而大功率永磁电动机的价格还不到大型涡轮动机的四分之一,仅此就能把平台采购价格降低百分之二十以上。在长期使用中,平台的维护费用也极具优势。比如大型涡轮动机的使用寿命都在一万小时左右,好一些的能达到两万小时,而大型运输机的机体设计寿命都在五万小时以上,因此一架大型运输机在使用寿命期间,往往需要提高三套动力系统。船用永磁电动机的寿命都在十万小时以上,部分甚至达到了二十万小时,而且维护成本非常低廉,一些先进的永磁电动机甚至能够做到终生免拆维护。综合这些因素,电动系统的综合效益比是涡轮动机的好几倍,能够把大型空中平台的效费比提高两倍以上。
当然,电动平台也不是没有缺点。
最大的缺点,恐怕就是度了。
虽然当时,已经有人根据燃料电池的展度,提出了一种新的喷气式动机,即内热式动机,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电力驱动涡轮机压缩空气,然后以电加热的方式提高压缩空气的内能,最终**压缩空气做功。但是在二零四五年,这种动力系统仍然存在于理论研究当中,别说适用,连设计图纸都没有,就算能制造出来,性能也不会先进到哪里去,根本无法取代涡轮动机。
较为成熟可靠的,只有电动螺旋桨动力系统,即由电动机取代涡轮机驱动螺旋桨。
显然,这种动力系统只适合于低平台,无法使用在高平台、比如战斗机上,而且度性能肯定不如涡轮动机。
受此影响,电动运输机的飞行度肯定不是很快。
当然,这不是主要问题,本来运输机就是低平台,没有人要求运输机必须具备音巡航飞行能力。
重要的是,只要运输机的使用效益大幅度提高,就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面貌。
说得直接一点,仗怎么打,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由后勤保障能力决定,即有多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就打多大的仗,而后勤保障能力本身就是物资运送能力,空运的度效益远远过了其他运输手段,如果空运能够取代其他运输手段,那么物资运送能力就将达到一个崭新的级别,战争也必将引此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在地面战争中,如果地面部队不再需要依靠公路、铁路与港口获得补给物资,只需要在前线建立一座机场,就能通过空运获得全部作战物资,那么地面部队就完全没有理由继续沿着公路线与铁路线推进,而地面战争的面貌必将彻底改变。
这是一个美好的设想,要将其变成现实,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