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崩溃
可以说,十二月前二十天,大陆战场上的局势非常混乱。
中**队的指挥官不知道前方的部队打到哪了,俄军指挥官也不知道防线在哪,双方甚至不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办。
比如,在十二月十日,魏成龙就给第一三八与第一三九集团军司令官下了命令,让他们把指挥权下放给各突击集群指挥官,只给各突击集群安排推进目标,让前线指挥官来决定该怎么打。[]
当然,绝对不是胡乱打一通就了事。
因为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即不可能集中兵力撕开俄军的防线,而且就算撕开了俄军的防线也很难纵深突击,所以在进攻的时候,突击集群的指挥官必须注意一点,即随时与邻近的部队保持联系。
也就是说,中**队基本上是平行着向前推进。
可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任何大纵深突击都有可能导致前后部队断挡。
当时,布鲁希洛夫也向前线部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即让前线指挥官决定怎么打。
对俄军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无法形成统一战线的情况下,前线部队就只能各自为战。
如此一来,战斗胜负主要就看前线军官,特别是战地军官的才能了。
显然,这不是中**队的弱项。
要知道,到大战爆发的时候,中国陆军中的基层军官,至少有百分之八十参加过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有着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到二零五三年底,基层军官的参战比例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而且大部分都是从大陆战场上的几个集团军里提拔起来的,主要来自五个主力集团军。在发动战略进攻前的几个月,戚凯威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军官培训学校,让那些有资格成为基层军官的士兵接受培训,然后把他们晋升为军官。至于从正规军校毕业的军官,大多被戚凯威留在了后方,或者派往其他战场。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而且是从基层做起的军官,戚凯威非常清楚,有才能的士兵绝对比书呆子有用,而且这些士兵在晋升为军官之后返回原部队,有更好的人缘基础。
破格提拔士兵为军官,可以说是中国陆军在这场战争中的一大特色。
要知道,直到战争结束,美军都坚持使用军校培养的军官,只提拔了一些经验丰富的士官,很少让士兵直接成为军官。
当然,这也与中美两军的体制不同。
美军是“军官与士官”双晋升体制,军官与士官有着极为明确的任务分工,一支部队的灵魂是军士长,而不是军官。在中国陆军中,士官主要是技能型军人,没有军士长,军官就是军队的灵魂。
可以说,这种混战的场面,对中**队较为有利。
只是,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得解决,即在无法突破俄军防线的情况下,也就不可能大规模歼灭俄军有生力量。
虽然打到十二月十日的时候,中**队收容的战俘已经超过五十万,但是仅占俄军前线兵力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还有两百多万俄军没有被消灭,而且这些俄军正在稳步向西撤退。
把俄军赶出哈萨克斯坦,绝对不是戚凯威想要的结果。
在他的计划中,至少要在哈萨克斯坦打一场决定性的歼灭战,阻止俄军主力撤退到伏尔加河西岸。
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就算把俄军赶出了哈萨克斯坦,也算不上胜利。
要知道,这将意味着,在进军伏尔加河西岸的时候,中**队将遇到更大的阻力,甚至得因此推迟进攻行动。
问题是,当时根本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
到了十二月十一日,戚凯威与魏成龙都不得不考虑,是不是应该停止进攻,等到恶劣天气过去之后再继续前进。
当时,中**队差不多已经控制了乌拉尔河东岸地区,虽然还没有到达乌拉尔河,但是只要继续推进,俄军就会撤退到乌拉尔河西岸。更重要的是,此时乌拉尔河已经封冻,俄军可以非常方便的撤退。
所幸的是,遇到麻烦的不仅仅是中**队。
事实上,在十二月七日,布鲁希洛夫就在考虑,要不要把部队撤退到乌拉尔河西岸,然后通过炸碎乌拉尔河冰盖,来阻止中**队。
只是,他没有立即付诸行动,因为俄罗斯总统在十二月四日就要求前线部队死守。
显然,这是政治影响军事的典型案例。
不管有没有暴风雪,俄军守住乌拉尔河东岸的把握都非常渺茫,布鲁希洛夫早就制订了沿乌拉尔河布防的作战计划。可是在政治上,这却行不通,因为撤退到乌拉尔河西岸,意味着美军将投入战斗,而美军司令官诺日罗夫上将早就表示,美军要到二零五四年才能投入战斗,因此俄军必须在乌拉尔河东岸坚守一个月。不管是尊重盟友、还是为了博得美国更有力的支持,俄罗斯总统支持诺日罗夫,要求布鲁希洛夫在乌拉尔河东岸死守,绝对不能在新年之前撤退。
事实上,关键就在诺日罗夫与布鲁希洛夫之间。
在洛布鲁克遇难后,马歇尔挑选了有俄罗斯血统的诺日罗夫出任美军总司令,并且同时晋升他为陆军上将。马歇尔此举,也主要是为了解决美俄军事合作的问题,毕竟一个能说俄语的美军将领能博得俄军的好感。
当然,诺日罗夫确实有一些才能,至少在到达莫斯科之后,立即就成了俄罗斯总统最信任的人。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谁来担任美俄联军总司令?
如果不是俄军高层坚决反对,俄罗斯总统很有可能任命诺日罗夫为总司令。
问题是,虽然布鲁希洛夫保住了自己的位置,但是他与诺日罗夫的矛盾也上升成为了俄军与美军的矛盾。
当时,布鲁希洛夫希望美军能够加强俄军的防线。
如此一来,就得让美军分批投入战斗,即分散到各个战场上去。
显然,诺日罗夫不肯这么做,连马歇尔都不答应,而是坚持认为,美军应该在某一个战场上作战,并且成为绝对的主力。至于把美军一个师一个师的派往战场,诺日罗夫根本就没有考虑过。
为了这件事,布鲁希洛夫没有少跟诺日罗夫打嘴仗。
可惜的是,每次闹起来之后,俄罗斯总统都偏向于诺日罗夫,让布鲁希洛夫无法以总司令的身份调动美军。
闹到最后,布鲁希洛夫不得不妥协。
不管怎么说,中**队就快要打过来了,就算不能让美军去加强防线,也能让美军发挥作用吧。
结果就是,美军被派去守卫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地区。
这不是布鲁希洛夫的安排,而是诺日罗夫向俄罗斯总统请求后得到的结果。
当时,还是十一月初。
也就是说,当时布鲁希洛夫、诺日罗夫都没有想到,十一月底会遭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风雪。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诺日罗夫算计得非常精明。
在他看来,中**队在突破了俄军设在乌拉尔河东面纵深达到四百公里的防区之后,已是强弩之末,即便能够打到乌拉尔河,也没有冲击力了。美军可以凭借乌拉尔河,毫无悬念的守住防线。如果俄军在防御作战中有较为突出的表现,给中**队制造了不少麻烦,美军还能发起反击。
也就是说,最艰苦的任务都留给了俄军,美军将坐享其成。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场暴风雪,诺日罗夫很有可能得逞。
要知道,他手里拥有三十个美军师,还有大批辅助人员,总兵力超过六十万,足以在乌拉尔到阿特劳的战线上发动战略反击。
可惜的是,暴风雪改变了一切。
俄军没有守住乌拉尔河东岸的防区,甚至没有给中**队制造多少麻烦,就这么撤退到了乌拉尔河附近。
虽然暴风雪也给中**队制造了麻烦,但是诺日罗夫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即中**队在平推了差不多四百公里之后,将以较为完备的作战能力面对美军,没有给美军留下发动反击的机会。
此外,还有一个更让诺日罗夫头痛的问题:蜂拥而至的两百多万俄军。
要知道,这是两百多万张要吃饭的嘴!
搞得不好的话,这些又冷又饿,而且恐慌到了极点的俄军将冲垮美军的防线,甚至有可能爆发兵变。
背上这个负担,美军还能作战吗?
正是如此,诺日罗夫坚决反对俄军撤退到乌拉尔河以西,并且影响了俄罗斯总统,让总统直接下令,让俄军死守每一寸阵地。
显然,这解决不了问题。
死守每一寸阵地,就是让两百多万俄军官兵在饥寒交迫中等死。
俄军官兵中,不乏爱国者,也不缺少作战的勇气,可是他们首先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暴风雪带来的严寒与饥饿。如果能够与敌人作战,他们不会退却,会为了自己的祖国坚守每一块阵地。可是他们不是在面对敌人作战,而是在面对无法战胜的自然力量,以及那道让他们等死的命令。
结果就是,俄罗斯总统下达的命令,摧毁了两百多万俄军官兵最后一点斗志与士气。
现在,不是布鲁希洛夫命令俄军后撤,而是两百多万俄军官兵不顾一切的涌向已经冰冻住的乌拉尔河。
中**队的指挥官不知道前方的部队打到哪了,俄军指挥官也不知道防线在哪,双方甚至不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办。
比如,在十二月十日,魏成龙就给第一三八与第一三九集团军司令官下了命令,让他们把指挥权下放给各突击集群指挥官,只给各突击集群安排推进目标,让前线指挥官来决定该怎么打。[]
当然,绝对不是胡乱打一通就了事。
因为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即不可能集中兵力撕开俄军的防线,而且就算撕开了俄军的防线也很难纵深突击,所以在进攻的时候,突击集群的指挥官必须注意一点,即随时与邻近的部队保持联系。
也就是说,中**队基本上是平行着向前推进。
可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任何大纵深突击都有可能导致前后部队断挡。
当时,布鲁希洛夫也向前线部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即让前线指挥官决定怎么打。
对俄军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无法形成统一战线的情况下,前线部队就只能各自为战。
如此一来,战斗胜负主要就看前线军官,特别是战地军官的才能了。
显然,这不是中**队的弱项。
要知道,到大战爆发的时候,中国陆军中的基层军官,至少有百分之八十参加过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有着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到二零五三年底,基层军官的参战比例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而且大部分都是从大陆战场上的几个集团军里提拔起来的,主要来自五个主力集团军。在发动战略进攻前的几个月,戚凯威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军官培训学校,让那些有资格成为基层军官的士兵接受培训,然后把他们晋升为军官。至于从正规军校毕业的军官,大多被戚凯威留在了后方,或者派往其他战场。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而且是从基层做起的军官,戚凯威非常清楚,有才能的士兵绝对比书呆子有用,而且这些士兵在晋升为军官之后返回原部队,有更好的人缘基础。
破格提拔士兵为军官,可以说是中国陆军在这场战争中的一大特色。
要知道,直到战争结束,美军都坚持使用军校培养的军官,只提拔了一些经验丰富的士官,很少让士兵直接成为军官。
当然,这也与中美两军的体制不同。
美军是“军官与士官”双晋升体制,军官与士官有着极为明确的任务分工,一支部队的灵魂是军士长,而不是军官。在中国陆军中,士官主要是技能型军人,没有军士长,军官就是军队的灵魂。
可以说,这种混战的场面,对中**队较为有利。
只是,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得解决,即在无法突破俄军防线的情况下,也就不可能大规模歼灭俄军有生力量。
虽然打到十二月十日的时候,中**队收容的战俘已经超过五十万,但是仅占俄军前线兵力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还有两百多万俄军没有被消灭,而且这些俄军正在稳步向西撤退。
把俄军赶出哈萨克斯坦,绝对不是戚凯威想要的结果。
在他的计划中,至少要在哈萨克斯坦打一场决定性的歼灭战,阻止俄军主力撤退到伏尔加河西岸。
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就算把俄军赶出了哈萨克斯坦,也算不上胜利。
要知道,这将意味着,在进军伏尔加河西岸的时候,中**队将遇到更大的阻力,甚至得因此推迟进攻行动。
问题是,当时根本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
到了十二月十一日,戚凯威与魏成龙都不得不考虑,是不是应该停止进攻,等到恶劣天气过去之后再继续前进。
当时,中**队差不多已经控制了乌拉尔河东岸地区,虽然还没有到达乌拉尔河,但是只要继续推进,俄军就会撤退到乌拉尔河西岸。更重要的是,此时乌拉尔河已经封冻,俄军可以非常方便的撤退。
所幸的是,遇到麻烦的不仅仅是中**队。
事实上,在十二月七日,布鲁希洛夫就在考虑,要不要把部队撤退到乌拉尔河西岸,然后通过炸碎乌拉尔河冰盖,来阻止中**队。
只是,他没有立即付诸行动,因为俄罗斯总统在十二月四日就要求前线部队死守。
显然,这是政治影响军事的典型案例。
不管有没有暴风雪,俄军守住乌拉尔河东岸的把握都非常渺茫,布鲁希洛夫早就制订了沿乌拉尔河布防的作战计划。可是在政治上,这却行不通,因为撤退到乌拉尔河西岸,意味着美军将投入战斗,而美军司令官诺日罗夫上将早就表示,美军要到二零五四年才能投入战斗,因此俄军必须在乌拉尔河东岸坚守一个月。不管是尊重盟友、还是为了博得美国更有力的支持,俄罗斯总统支持诺日罗夫,要求布鲁希洛夫在乌拉尔河东岸死守,绝对不能在新年之前撤退。
事实上,关键就在诺日罗夫与布鲁希洛夫之间。
在洛布鲁克遇难后,马歇尔挑选了有俄罗斯血统的诺日罗夫出任美军总司令,并且同时晋升他为陆军上将。马歇尔此举,也主要是为了解决美俄军事合作的问题,毕竟一个能说俄语的美军将领能博得俄军的好感。
当然,诺日罗夫确实有一些才能,至少在到达莫斯科之后,立即就成了俄罗斯总统最信任的人。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谁来担任美俄联军总司令?
如果不是俄军高层坚决反对,俄罗斯总统很有可能任命诺日罗夫为总司令。
问题是,虽然布鲁希洛夫保住了自己的位置,但是他与诺日罗夫的矛盾也上升成为了俄军与美军的矛盾。
当时,布鲁希洛夫希望美军能够加强俄军的防线。
如此一来,就得让美军分批投入战斗,即分散到各个战场上去。
显然,诺日罗夫不肯这么做,连马歇尔都不答应,而是坚持认为,美军应该在某一个战场上作战,并且成为绝对的主力。至于把美军一个师一个师的派往战场,诺日罗夫根本就没有考虑过。
为了这件事,布鲁希洛夫没有少跟诺日罗夫打嘴仗。
可惜的是,每次闹起来之后,俄罗斯总统都偏向于诺日罗夫,让布鲁希洛夫无法以总司令的身份调动美军。
闹到最后,布鲁希洛夫不得不妥协。
不管怎么说,中**队就快要打过来了,就算不能让美军去加强防线,也能让美军发挥作用吧。
结果就是,美军被派去守卫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地区。
这不是布鲁希洛夫的安排,而是诺日罗夫向俄罗斯总统请求后得到的结果。
当时,还是十一月初。
也就是说,当时布鲁希洛夫、诺日罗夫都没有想到,十一月底会遭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风雪。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诺日罗夫算计得非常精明。
在他看来,中**队在突破了俄军设在乌拉尔河东面纵深达到四百公里的防区之后,已是强弩之末,即便能够打到乌拉尔河,也没有冲击力了。美军可以凭借乌拉尔河,毫无悬念的守住防线。如果俄军在防御作战中有较为突出的表现,给中**队制造了不少麻烦,美军还能发起反击。
也就是说,最艰苦的任务都留给了俄军,美军将坐享其成。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场暴风雪,诺日罗夫很有可能得逞。
要知道,他手里拥有三十个美军师,还有大批辅助人员,总兵力超过六十万,足以在乌拉尔到阿特劳的战线上发动战略反击。
可惜的是,暴风雪改变了一切。
俄军没有守住乌拉尔河东岸的防区,甚至没有给中**队制造多少麻烦,就这么撤退到了乌拉尔河附近。
虽然暴风雪也给中**队制造了麻烦,但是诺日罗夫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即中**队在平推了差不多四百公里之后,将以较为完备的作战能力面对美军,没有给美军留下发动反击的机会。
此外,还有一个更让诺日罗夫头痛的问题:蜂拥而至的两百多万俄军。
要知道,这是两百多万张要吃饭的嘴!
搞得不好的话,这些又冷又饿,而且恐慌到了极点的俄军将冲垮美军的防线,甚至有可能爆发兵变。
背上这个负担,美军还能作战吗?
正是如此,诺日罗夫坚决反对俄军撤退到乌拉尔河以西,并且影响了俄罗斯总统,让总统直接下令,让俄军死守每一寸阵地。
显然,这解决不了问题。
死守每一寸阵地,就是让两百多万俄军官兵在饥寒交迫中等死。
俄军官兵中,不乏爱国者,也不缺少作战的勇气,可是他们首先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暴风雪带来的严寒与饥饿。如果能够与敌人作战,他们不会退却,会为了自己的祖国坚守每一块阵地。可是他们不是在面对敌人作战,而是在面对无法战胜的自然力量,以及那道让他们等死的命令。
结果就是,俄罗斯总统下达的命令,摧毁了两百多万俄军官兵最后一点斗志与士气。
现在,不是布鲁希洛夫命令俄军后撤,而是两百多万俄军官兵不顾一切的涌向已经冰冻住的乌拉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