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函谷来客
牛辅大军围困上党之后,略作休整,便开始展开攻城之战,李儒将人马分作十队,轮番休息,日夜狂攻不止,张辽与宋宪侯成二人这几日几乎衣不解带,在城楼上拼死防御。虽是敌众我寡可张辽平日里治军严格,且对属下极尽关怀,因此人人皆效死力,众志成城之下上党依旧是巍然不动,牛辅军屡次强攻未果,士卒折损也是甚大。
不过这几天高强度的攻城之战也不是没有效果,此时上党城中连同轻伤能上战场者已经不足三千之数,张辽此时形容憔悴,这几日劳心劳力,已经没有当夜奇袭时的风采,此时在他心中只能期盼军师所说的援军能够早日到来,因为以他目前手上的兵力恐怕撑不过七日。
当日李儒安排郭汜去函谷关助守之时他已经心生埋怨,因此执行起来并不积极,加之函谷关守将张济素与牛辅交好,他领军前去走得十分缓慢,只派人传信与张济约定信号,自己只欲在关下扎营。
而在此时,在函谷关内的张济府上来了一位访客,正在静室之中与主人议事。此人面容虽然有些苍白,但却颇为俊朗,大概二十岁年纪,一双眼睛尤其灵动,一看便知是极其聪慧之人。
“文若与我家乃是世交,今日叫戏先生来此,不知所为何事?”张济语气中有敷衍的意思,应该是觉得如此重要的大事,荀彧没有亲自到来,却派了这么一个年轻的文士。
这戏先生便是戏志才了,当年曹操与刘毅曾在讨伐黄巾的空闲前去颍川访贤,后因曹操刘毅与那些士子的见解不同不欢而散,不过当时刘毅熟知的荀彧、郭嘉等人并未露面,但两人却是在幕后见到了曹操与刘毅的风度与见识,当时便有好感。曹操在讨董诸侯联军解散之后所作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去颍川招揽贤才,先是与荀彧交谈,叹为吾之子房,后几人又相互举荐,荀攸、戏志才、程昱等也是相继来投,曹操与他们纵论天下,更觉这些人才具不凡,甚至因此错过了甘宁的婚宴。
李儒猜得一点也没错,曹操假修复旧都为名觊觎函谷关的计策便是程昱所献,意在一统司隶一带,以利今后发展,这也是曹仁这等大将未出现在青州的原因。分析了吕布与公孙瓒的战场态势之后贾诩调并州之兵以进幽州,而李儒也会趁隙袭击并州的行动一一都被曹操的智囊团分析了个八九不离十,几人一致认定此时便是袭取函谷关的最佳时机。函谷关守将张济正是荀彧家族世交,荀彧也以此为由秘密给张济送去了书信,张济在回信之中虽未明言,可隐约间也有点相投的意思,故大家决定派一舌辨之士前往函谷关说服张济,戏志才就在此时毛遂自荐,虽然曹操因为戏志才此去的安全一直有点犹豫,可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之下还是同意了由戏志才前往函谷关说张济来投的提议。
戏志才见到张济说话的态度也猜到了他的心里,洒然一笑道:
“志才此来,特为救大人于水火之中。”
“先生此言何意?某并不觉得有什么水火之忧。”张济听到戏志才出言心中一震,可脸上却没有一丝表现出来,缓缓问道。
“呵呵呵,以大人之智,怎会看不出目前形势?何故出言相戏?好,那我便问大人,如今牛辅引军奔袭上党,这胜负之势大人可有计较?”戏志才脸上仍是一片云淡风轻之色,笑问道。
“想上党守军张辽手下不过数千之众,牛辅大人却拥大军五万,如此兵力悬殊,胜负不问可知。”张济出言道。
“大人此言乃是正理,可此战却不能以正理视之,不知大人可知吕布帐下贾诩此人?”戏志才再问道。
“当年相国帐下,此人声名不显,却是并不熟知。”张济答道。
“以在下观之此人确有出鬼入神之计,当年温侯吕布在董卓帐下为牛辅等人所忌,郁郁不得志,可与此人暗通之后不但诛杀董卓,得其精锐,甚至还裹挟天子而去,吞下并州,将关外十余路诸侯玩弄与股掌之间,实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之辈。今番他既然敢调并州之兵以往幽州,必会留下万全之策,加之上党守将张文远深通韬略、善晓兵机,此战牛辅虽挟十倍之众也必不轻松。此时想来牛辅大军已经出征数日,若依大人所言之众寡之势,恐怕上党早就取下,为何现在还没有消息前来?”郭嘉又出言问道。
张济此时却露出了深思的神色?李傕大军为张辽大败的消息他是已经收到,加上戏志才刚才一番分析他是越想越有道理。
“还有一个消息恐怕大人还未知晓,吕布与公孙瓒在涿鹿展开会展,公孙瓒八万之众却被吕布大破,仅率数千骑败逃而走。如此以贾诩之智数日之内便会有大军回援,牛辅帐下虽也有李儒这等智谋之士,但也有李傕郭汜这样的掣肘之辈,这样大人还会觉得牛辅大军会有胜利的把握吗?”戏志才见张济思考,也是打铁趁热,继续分析。
“先生言之有理,刚才是济怠慢了先生,还请先生不要见怪。”经过戏志才这一番缜密的分析,张济终于不再轻视面前这个年轻人,语气之中也客气了许多。
“大人无须如此,当日董卓在时曾以大人为京兆尹,可现在呢?说是函谷关守将可牛辅等人对大人如何您自是心知肚明,函谷关虽是雄关,但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久后必起刀兵,若牛辅大军兵败,不知大人有几分把握可以稳守这函谷关?”戏志才先是谦逊一番,又再出言问道。
张济闻言低头不语,郭嘉说的确是实情,牛辅等人在董卓死后对自己表面上亲热可实际上却把自己放在这风口浪尖之处,董卓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当报答,可现在董卓已死,自己又何必为牛辅等人效忠?想到此处,张济似乎下定了决心,出言问道:
“那以先生见识,济该如何行事?”
戏志才闻言当下心头一喜,知道此事已经有了眉目,可仍是不动声色,缓缓说道:“此事文若信中应该也有提及,吾之主公曹孟德乃是名门之后,曾蒙先天子命为西园校尉,后董卓进京,组成诸侯联军的便是他,主公雄才大略,思贤若渴,当今乱世,此人才可为明主。大人何不弃暗投明?若以函谷关献之,则主公必不会薄待大人,现我军占据兖州、洛阳,若再得长安,便可进图天下,大人当也可建立一番功业,又何乐而不为?”
“曹公之名,济闻之久矣,当年相国最忌惮的几人之中便有他在。也确如先生所言,为立业之主,只是不知我若献关相投,曹公又会如何待我?”
“大人不需忧虑此事,主公乃一言九鼎之人,大人若献函谷对主公来说便如雪中送炭,若是薄待大人,岂不令天下耻笑?主公意在天下,岂会为此不智之举?我来时主公已有言道,若大人肯献函谷关,则长安必为我军所得,主公当会以大人为长安太守,并向天子上表给大人加官进爵,不在话下,这里是主公亲笔所书,大人看后当知我所言不虚。”戏志才说罢也取出了曹操手书交予张济。
张济接过一看,此信言辞恳切,内容也却如戏志才所言,他此前得到荀彧信中也对曹操倍加赞赏。至于笔迹,当年讨董之文便是曹操手书,张济自是看过,此时心中已经默许。
“大人若是还有顾虑,那我也可用性命担保,若他日主公未能厚待大人,就让我半空而逝。”戏志才下了最后一副猛药。
“叔父不要犹豫了,先生智深如海,观其人便可见其主!能用此等大贤者必是明主,牛辅不过一朽木耳,叔父不必念之。”戏志才话音刚落,却从屏风后转出一人,此人二十余岁年纪,生的极为矫健,与张济说话之后便和戏志才见礼,口称先生。
“先生,此乃我兄长之子张绣张伯阳,倒是颇富谋略,也是我之臂助,故命他隐在屏风后听先生之语,还望勿怪。”
“大人何出此言,张兄一见便知是文武兼资之士,以后倒要好好结交。”大事就在眼前,戏志才的态度当然极好。
“哈哈哈,古语有云,学无先后、达者为先,先生虽然年纪尚请,可才具却远在我等之上,以后还要请先生多多指点舍侄才是,某计议已定,伯阳你护送先生回曹公大营,我仔细安排一番,今夜以三支火箭为号,必献函谷。”张济下定了决心,他叫张绣护送戏志才回营也有表示忠心之意。
“岂敢当大人如此之赞,以后倒要向大人请教才是。”
当晚张济依信号放出火箭之后便大开城门,曹军士卒一拥而入占据了函谷关,曹操见到张济表现的十分客气,并立刻赏赐张济叔侄金银极多,并将张绣提为校尉,叔侄二人也都感谢不止。曹操与众人一阵商议之后决定稍作休整便直奔长安,不给对手喘息机会。
不过这几天高强度的攻城之战也不是没有效果,此时上党城中连同轻伤能上战场者已经不足三千之数,张辽此时形容憔悴,这几日劳心劳力,已经没有当夜奇袭时的风采,此时在他心中只能期盼军师所说的援军能够早日到来,因为以他目前手上的兵力恐怕撑不过七日。
当日李儒安排郭汜去函谷关助守之时他已经心生埋怨,因此执行起来并不积极,加之函谷关守将张济素与牛辅交好,他领军前去走得十分缓慢,只派人传信与张济约定信号,自己只欲在关下扎营。
而在此时,在函谷关内的张济府上来了一位访客,正在静室之中与主人议事。此人面容虽然有些苍白,但却颇为俊朗,大概二十岁年纪,一双眼睛尤其灵动,一看便知是极其聪慧之人。
“文若与我家乃是世交,今日叫戏先生来此,不知所为何事?”张济语气中有敷衍的意思,应该是觉得如此重要的大事,荀彧没有亲自到来,却派了这么一个年轻的文士。
这戏先生便是戏志才了,当年曹操与刘毅曾在讨伐黄巾的空闲前去颍川访贤,后因曹操刘毅与那些士子的见解不同不欢而散,不过当时刘毅熟知的荀彧、郭嘉等人并未露面,但两人却是在幕后见到了曹操与刘毅的风度与见识,当时便有好感。曹操在讨董诸侯联军解散之后所作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去颍川招揽贤才,先是与荀彧交谈,叹为吾之子房,后几人又相互举荐,荀攸、戏志才、程昱等也是相继来投,曹操与他们纵论天下,更觉这些人才具不凡,甚至因此错过了甘宁的婚宴。
李儒猜得一点也没错,曹操假修复旧都为名觊觎函谷关的计策便是程昱所献,意在一统司隶一带,以利今后发展,这也是曹仁这等大将未出现在青州的原因。分析了吕布与公孙瓒的战场态势之后贾诩调并州之兵以进幽州,而李儒也会趁隙袭击并州的行动一一都被曹操的智囊团分析了个八九不离十,几人一致认定此时便是袭取函谷关的最佳时机。函谷关守将张济正是荀彧家族世交,荀彧也以此为由秘密给张济送去了书信,张济在回信之中虽未明言,可隐约间也有点相投的意思,故大家决定派一舌辨之士前往函谷关说服张济,戏志才就在此时毛遂自荐,虽然曹操因为戏志才此去的安全一直有点犹豫,可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之下还是同意了由戏志才前往函谷关说张济来投的提议。
戏志才见到张济说话的态度也猜到了他的心里,洒然一笑道:
“志才此来,特为救大人于水火之中。”
“先生此言何意?某并不觉得有什么水火之忧。”张济听到戏志才出言心中一震,可脸上却没有一丝表现出来,缓缓问道。
“呵呵呵,以大人之智,怎会看不出目前形势?何故出言相戏?好,那我便问大人,如今牛辅引军奔袭上党,这胜负之势大人可有计较?”戏志才脸上仍是一片云淡风轻之色,笑问道。
“想上党守军张辽手下不过数千之众,牛辅大人却拥大军五万,如此兵力悬殊,胜负不问可知。”张济出言道。
“大人此言乃是正理,可此战却不能以正理视之,不知大人可知吕布帐下贾诩此人?”戏志才再问道。
“当年相国帐下,此人声名不显,却是并不熟知。”张济答道。
“以在下观之此人确有出鬼入神之计,当年温侯吕布在董卓帐下为牛辅等人所忌,郁郁不得志,可与此人暗通之后不但诛杀董卓,得其精锐,甚至还裹挟天子而去,吞下并州,将关外十余路诸侯玩弄与股掌之间,实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之辈。今番他既然敢调并州之兵以往幽州,必会留下万全之策,加之上党守将张文远深通韬略、善晓兵机,此战牛辅虽挟十倍之众也必不轻松。此时想来牛辅大军已经出征数日,若依大人所言之众寡之势,恐怕上党早就取下,为何现在还没有消息前来?”郭嘉又出言问道。
张济此时却露出了深思的神色?李傕大军为张辽大败的消息他是已经收到,加上戏志才刚才一番分析他是越想越有道理。
“还有一个消息恐怕大人还未知晓,吕布与公孙瓒在涿鹿展开会展,公孙瓒八万之众却被吕布大破,仅率数千骑败逃而走。如此以贾诩之智数日之内便会有大军回援,牛辅帐下虽也有李儒这等智谋之士,但也有李傕郭汜这样的掣肘之辈,这样大人还会觉得牛辅大军会有胜利的把握吗?”戏志才见张济思考,也是打铁趁热,继续分析。
“先生言之有理,刚才是济怠慢了先生,还请先生不要见怪。”经过戏志才这一番缜密的分析,张济终于不再轻视面前这个年轻人,语气之中也客气了许多。
“大人无须如此,当日董卓在时曾以大人为京兆尹,可现在呢?说是函谷关守将可牛辅等人对大人如何您自是心知肚明,函谷关虽是雄关,但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久后必起刀兵,若牛辅大军兵败,不知大人有几分把握可以稳守这函谷关?”戏志才先是谦逊一番,又再出言问道。
张济闻言低头不语,郭嘉说的确是实情,牛辅等人在董卓死后对自己表面上亲热可实际上却把自己放在这风口浪尖之处,董卓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当报答,可现在董卓已死,自己又何必为牛辅等人效忠?想到此处,张济似乎下定了决心,出言问道:
“那以先生见识,济该如何行事?”
戏志才闻言当下心头一喜,知道此事已经有了眉目,可仍是不动声色,缓缓说道:“此事文若信中应该也有提及,吾之主公曹孟德乃是名门之后,曾蒙先天子命为西园校尉,后董卓进京,组成诸侯联军的便是他,主公雄才大略,思贤若渴,当今乱世,此人才可为明主。大人何不弃暗投明?若以函谷关献之,则主公必不会薄待大人,现我军占据兖州、洛阳,若再得长安,便可进图天下,大人当也可建立一番功业,又何乐而不为?”
“曹公之名,济闻之久矣,当年相国最忌惮的几人之中便有他在。也确如先生所言,为立业之主,只是不知我若献关相投,曹公又会如何待我?”
“大人不需忧虑此事,主公乃一言九鼎之人,大人若献函谷对主公来说便如雪中送炭,若是薄待大人,岂不令天下耻笑?主公意在天下,岂会为此不智之举?我来时主公已有言道,若大人肯献函谷关,则长安必为我军所得,主公当会以大人为长安太守,并向天子上表给大人加官进爵,不在话下,这里是主公亲笔所书,大人看后当知我所言不虚。”戏志才说罢也取出了曹操手书交予张济。
张济接过一看,此信言辞恳切,内容也却如戏志才所言,他此前得到荀彧信中也对曹操倍加赞赏。至于笔迹,当年讨董之文便是曹操手书,张济自是看过,此时心中已经默许。
“大人若是还有顾虑,那我也可用性命担保,若他日主公未能厚待大人,就让我半空而逝。”戏志才下了最后一副猛药。
“叔父不要犹豫了,先生智深如海,观其人便可见其主!能用此等大贤者必是明主,牛辅不过一朽木耳,叔父不必念之。”戏志才话音刚落,却从屏风后转出一人,此人二十余岁年纪,生的极为矫健,与张济说话之后便和戏志才见礼,口称先生。
“先生,此乃我兄长之子张绣张伯阳,倒是颇富谋略,也是我之臂助,故命他隐在屏风后听先生之语,还望勿怪。”
“大人何出此言,张兄一见便知是文武兼资之士,以后倒要好好结交。”大事就在眼前,戏志才的态度当然极好。
“哈哈哈,古语有云,学无先后、达者为先,先生虽然年纪尚请,可才具却远在我等之上,以后还要请先生多多指点舍侄才是,某计议已定,伯阳你护送先生回曹公大营,我仔细安排一番,今夜以三支火箭为号,必献函谷。”张济下定了决心,他叫张绣护送戏志才回营也有表示忠心之意。
“岂敢当大人如此之赞,以后倒要向大人请教才是。”
当晚张济依信号放出火箭之后便大开城门,曹军士卒一拥而入占据了函谷关,曹操见到张济表现的十分客气,并立刻赏赐张济叔侄金银极多,并将张绣提为校尉,叔侄二人也都感谢不止。曹操与众人一阵商议之后决定稍作休整便直奔长安,不给对手喘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