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海上长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267 协防锡兰

    时间过得飞快,战火纷飞中已经到了二月末。

    中国传统的元宵节里,唐港看不到多少喜庆的气氛。

    在这一天,有三位尊贵的客人来到了唐港。一位是英国驻锡兰锡兰总督兼三军总司令,以善于调和种族关系而著称的郝德杰爵士。一位是英军锡兰总指挥官雷顿上将,最后一位是刚刚上任的英国印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

    对于这样三人,李广可以说对他们其中的两个人观感都相当好。 郝德杰爵士,处理锡兰的各族矛盾也有相当的手腕,按照袁晔教授的说法,此人是和稀泥高手。海抗军身处唐港,和郝德杰爵士打的交道不少,总之双方的合作还算愉快。

    另一位,刚进门,第一眼李广就认了出来。这位就是在敦刻尔克沙滩上,举着一杯红酒,听着德军战机的轰鸣,悠然自得的家伙。当初的英军司令,现在的英国印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

    最后一位,李广也认识,但是可没有多少好感。这位英国上将,是一个极端傲慢的家伙,而且对海抗军一贯给予限制,甚至在划分的唐港边界设置了哨卡,限制海抗军的经济军事活动。雷顿上将,别看是上将,但是在英国并不算什么名将,权威其实不大,想想被丘吉尔打发到锡兰,肯定是不招待见的一个家伙。但是现在局势危机之下,倒是没有人对这个上将有太多意见了,这个老家伙搞起防务来倒是不遗余力。

    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虽然李广对前面两位的观感不错,但是个人的观感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易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很难说。

    这两位明显不是来叙交情的。虽然亚历山大将军以熟人的姿态,表示了雷顿将军的“善意”。李广看出来了。亚历山大明显是为缓和海抗军和雷顿上将之间的关系而来,因为亚历山大的职务对锡兰并没有太多的管辖权。

    没有多少营养的寒暄很快结束,几个人都很忙,立刻就转入了正式话题。

    第一件事情,郝德杰总督提出日军的犀利进攻使得大英帝国的殖民的锡兰局势不稳。在某种意义上,日军的东南亚进攻鼓舞了东南亚黄种人的斗志,锡兰的土著居民现在蠢蠢欲动,局势有些不妙。这一点李广很清楚,锡兰不同于马达加斯加,锡兰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也是农耕民族,但是有着自己的文化,甚至其文化渊源比起英国还要长。锡兰人长期被英国殖民,有机会的话肯定是想闹独立。至于是不是真的能借助日本的力量,没有几个人认识的清楚。但是不少锡兰人此刻已经蠢蠢欲动。这件事一点都不奇怪。海唐国和锡兰地方势力之间也交往很多,也有一些锡兰地方势力想依附于海唐国。

    郝德杰总督。希望唐港配合。控制住锡兰的局势。这个李广很是爽快的就答应了,如果整个锡兰乱了,对海抗军也没有好处。

    第二件事情,雷顿上将提出,两军应当携手合作,其言下之意就是想指挥海抗军。

    这件事。李广是分开看的。海抗军的陆军是负责唐港安全的,绝对不能交给英国人指挥。

    两个多月的马来亚战斗,使得英国人已经有些认清形势了,骄傲的大英帝国不得不承认。英军战斗力不如日军。在中国独立抗日的四年中,华军对上日军经常是一比六的兵力还要输仗,甚至一比十的兵力也难取得胜利。伤亡比例更是居高不下,胜仗也很少低于一比二的,败仗的伤亡比例经常在一比五以上。

    这一切都成了英美等国讥笑华军战斗力,看不起华军的原因。但是当英军真正的面对日军的屠刀时,他们才发现,自己的战斗力并不比装备低劣的华军高,甚至更弱。英国人不愿意承认的是,在马来亚半岛上的日军这两三个师团远不如当初日军在中国内地时的战斗力。此时因为日本陆军规模的急剧膨胀,已经从三七年的三十七万军队扩充到了一百六十万,其中精锐老兵数量比例严重下降。

    比如其中的第十八师团,就分出了一个联队和许多骨干组成了步兵第三十五旅团。再比如日军的王牌第五师团在中国战场上和华军数十个师交过手,但是损兵折将,仅仅是昆仑关一战就被华军几乎全歼一个旅团,此时的第五师团有近半的士兵入伍不足一年。而日军第二十五军下属的另一个主力师团--近卫师团,其实只是日军本来的近卫师团的一半骨干扩充而来(后来成为日本第二近卫师团)。

    马来半岛,英军加上澳大利亚军队一共有十三万五千多人。而日军山下奉文手下仅仅有三个师团三万五千人。要知道当初抗战爆发时,仅仅一个第五师团兵力就能达到三万。实际上,英军虽然面对日军三个师团,其压力并不比当初华军对付一个日军主力师团的压力大。

    双方兵力对比为三点八比一,而最终的战果却是英军全军覆没,十多万人成了俘虏。这样的战果,英军已经彻底丢掉了脸面。

    英国人可以找许多理由掩饰英军的无能,但是借口毕竟是借口,英国人已经被日军打的彻底丢失了抵抗意志。对于这段历史,几乎是英国的忌讳,以至于战后几十年都不愿意提起。

    前些日子,英军还妄图保住马来亚,保住新加坡,但是此刻的英军连保住缅甸和锡兰都缺乏信心。几位英国高官将领主动到唐港,充分说明,英国在为难关头还是很会放下身段的。

    锡兰无论对于海唐国还是英国都至关重要。锡兰是英国在海外最为重要的橡胶产地,锡兰的橡胶产量,比马来亚和新加坡还要多,失去了锡兰,英国将会失去一半的橡胶供应量。

    除此之外,锡兰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此处扼守印度洋的中心。锡兰岛对大英帝国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他控制了印度洋,控制了去往印度的通道,控制了去往中东波斯湾油田的船路,而且还是大英帝国最重要的橡胶产地。

    占领此处就可以控制印度洋,一旦被日军占领,别说橡胶了,整个印度洋上英国的运输都会被切断。

    在守卫锡兰这个问题上,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有些问题还是相对容易协商的。但是有些问题就不那么好商量了,比如军队的指挥权。

    大英帝国的海战还可圈点,但是陆地作战的水平。李广可是一点点都信不过。海抗军的陆军如果被英国人指挥,后果难料。

    李广当即就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这是原则问题,不容商量的。

    不过他表示,同意两军协同作战,共享情报。总指挥官可以是英国方面的雷顿将军。但是海抗军有着自主性。

    会谈中,雷顿将军骄傲不减。

    英国人虽然在马来亚大败。但是雷顿仍然不认为日军有能力攻占锡兰。

    在雷顿将军看来。既然日军不会攻占锡兰,把海抗军纳入英军的指挥系统也不那么重要,于是双方就此达成协议。

    由英军的史密斯中校和海抗军的几名参谋成立一个联络小组,算是两军的协作的象征。

    但是亚历山大将军提出的问题,李广就有些迟疑了。

    亚历山大将军不是为了缅甸战局,而是即将上任的詹姆斯.萨默维尔英国皇家海军上将做说客。想把海抗军的海军纳入远东舰队的指挥。

    詹姆斯.萨默维尔现在还没有到锡兰,亚历山大就开始为其活动,显得也太着急了吧。

    不过李广也没有一口拒绝,他提出的办法是海抗军的战舰和英军战舰可以协同作战。但是应当分成两个舰队,相互呼应。

    简单的来说,双方是协作关系。不过这样的协作明显的不够牢靠,双方都是军人,都明白这种协作的危险性。

    英军在锡兰的海军力量现在并没有多少战斗力。虽说英军保证会加派战舰,但李广连知道英军将会在这里投入多少兵力都不清楚,根本就不能答应。如果英国人要海抗军当炮灰,李广肯定是不干的。

    詹姆斯.萨默维尔海军上将在英国皇家海军中算是响当当的名将,但是李广只是知道他一些辉煌战绩,对这个人了解不多,根本不可能一口答应。

    亚历山大对此没有太多的太多的劝告,估计他也明白,仅仅凭空口白牙把一支海军交给英军指挥,有点奢望。

    李广此刻灵机一动,既然英国人要求这个要求那个,虽说其中合理成分颇多,海抗军也不能一点要求没有吧。

    于是李广提出要求出兵缅甸。表面上,李广的理由只是为了保证海抗军的空中运输通道的畅通,要求英军答应海抗军可以进驻位于缅甸的北部的密支那,尤其是机场等设施要转移给海抗军。另外位于印度境内的英国机场也向海抗军的运输机战斗机开放。简单的来说,仍然是要求使用英军控制的空中运输通道。

    李广这个决定,做出来很是不容易。

    海抗军兵力虽然比以前强大的多,而且历史上日军也没有占领锡兰。但是兵凶战危,谁知道因为李广的到来,历史会发生什么变化。一两万军队在这种世界大战中根本就如同一滴浪花,海抗军还是太弱小了。

    但是,李广很纠结,历史上中国远征军十万大军的惨状一直困扰着他,虽然他已经提醒了蒋委员长一定要注意后路。但是历史的惯性是巨大的,虽然已经有些事情偏离了历史轨迹,但是更多的还是和历史上一模一样。比如日军偷袭珍珠港,出兵东南亚。

    李广一直以来,都在尽力抓住他所知的几个历史事件,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为中华的抗日事业做出贡献。

    在他所知不多的抗战历史中,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最后折戟沉沙。这件事情是他从电视的记录片中看到的,印象相当的深刻。如果他不能为这些将士做点什么,如果还是一如历史上那样,数万中华男儿含恨野人山。李广的良心真的会过不去的。

    表面上,李广是在做一旦仰光被日军占领(那是肯定的,英军将领现在信心严重不足。),如果保住了密支那,就能保证海抗军的空中运输的商业航线。

    亚历山大将军根本就没有更深入的思考,毕竟密支那在缅甸根本不是什么重要的战略要地,相反,密支那位于缅甸的西北部,位置偏僻。现在看来,密支那是战线的后方的后方。英国人根本就没有在那里驻军。

    在问清楚了李广准备出兵的规模--两个营。亚历山大很是爽快的就答应了,而且李广还答应提供六架到十二架战机到密支那,这些战机,可以像自由龙号航母一样为英军提供战斗支持。

    应当说,李广的要求不过分。简单来说。李广准备用十二架战机支援战斗,来换取密支那机场的使用权。海抗军虽然输送的兵力。两个营稍微嫌多。和平时期,英军自然不会答应。但是双方现在站在一条战壕,两个营也不算过分。于是亚历山大将军很是爽快的答应了下来,只是说明期限他不能给予肯定答复。

    能做到这个地步,李广已经相当满意。要知道海抗军驻扎唐港,实际上丘吉尔已经很是后悔。本来丘吉尔以为海抗军就那么几艘小小的战舰。对大英帝国的统治不构成威胁,随时都能控制住海抗军。但是海抗军其实只是和英国合作了小半年时间,就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不仅仅是海军力量强大。连陆军都扩充到了超过英国在锡兰驻军的水平。

    而亚历山大能答应李广这个要求,主要还是看在海抗军曾经在敦刻尔克救援英法联军的面子上。在英国殖民地驻军,还不归其指挥,这种事情,除了美国兵,海抗军还是头一份。

    李广送几位贵客出门,亚历山大将军还着重请李广考虑海军的指挥权问题。李广表示一定慎重考虑,双方就此话别。

    条件谈妥,李广立刻安排部队出兵。

    首先是陆军,根据缅甸的地理地形,李广决定让苏青带队。

    说是两个营的部队大约两千人,但是可没有准确说明编制。李广迅速的给苏青调配了一个两千多人的混成团。

    其中一个丛林营--四个连,一个山地连,一个野战连,一个炮连,一个装甲连,一个高炮连。

    另外,还调拨了一个混成战机小队,十二架p40战机和六架运输轰炸机。也统一归苏青指挥。

    部队的总人数虽然超出了两千,达到两千五百。但是如果把高炮连和战机小队单列,仍然还是两千陆军,也算说得过去了。

    需要指出的是,苏青带领的装甲连,全部装备的都是英制威克斯坦克。海抗军现有的坦克只有法制的b1坦克和英制的威克斯坦克。而法制坦克的重量超过三十吨,实在不适合缅甸的地形,大多数缅甸的桥梁也难以承重三十吨。

    威克斯坦克,说是坦克,但是实际上只有两挺水冷重机枪,当不得坦克使用。为此海抗军已经改装了不少。苏紫紫生产的凝固汽油弹已经有了一些产品,根据这种胶装燃料,海抗军的工程人员很容易就造出了喷火坦克。

    另一部分,摘除了炮塔,仿造海抗军的坦克歼击炮,装备了一门三十七毫米高炮。防护仅仅是在前面加装了一圈一英寸的装甲。虽然样子很丑陋,但是具备了基本的坦克作战能力。

    李广在和苏青面授机宜之后,这支部队当天就装船奔赴缅甸。

    海抗军在锡兰的兵力再次减少,不过李广很心安,这次行动解决了一直以来压在李广心中的一个纠结。希望能对中国的抗战再多尽一份力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