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印度洋之郁闷
ps: 感谢小小不才 打赏月票。
令李广郁闷的不仅仅是美国要购买大西洋号航母,和采购受阻。袁教授在电报中还提出,美国人现在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海唐国物资计划部。也就是说海唐国以后要采购物资,必须经过这个部门批准,不是说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
大国有大国的气度,美国人没有赖账,在李广到达珍珠港之前,关于中途岛海战的犒赏六千万美金已经到了海唐国的账户上。
根据中途岛海战的战绩,美国人把战功折合成了三艘航母,这个犒赏的确没有出现什么低估,相反还有些高估。一艘航母,美国给出两千万美金的赏格。这个数字虽然不能和日本航母的造价相比,更是远不到日军航母的所有投入资金。但是在战斗中,海抗军其实只是担任了破盾的利刃,美军承担的任务其实更多,能得到这样的赏格其实不算少的。
大国又有着大国的霸道,这些钱美国人给出了使用“指导‘:第一,必须购买美国物资。第二要经过美国政府的计划,也就是说不是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什么时候买,买多少,买什么物资,全部要听美国的。
美国人在整个二战中,对于英国的援助可谓是不遗余力。但是对中国的援助仅仅是吊着胃口,饿不死就成,蒋委员长不投降就成。这就是美国的援助政策,美国人担心给蒋委员长的援助太多,未来难以控制中国。
现在,很明显,美国人又在玩这套把戏,要对海唐国严加控制。海唐国的发展速度惊人。中途岛一战的战绩震惊了美国。美国政客们担心,假以时日,海唐国力量壮大,再也难以控制。
抽走海抗军一艘航母,既有补充美军战舰的目的,又何尝没有防止海唐国过分壮大的缘由呢?
而控制海抗军购买军火的种类速度,更是把海抗军的战斗力窝在了手心里。
比如美国人只要控制了战机的出口。海抗军有航母又有什么用?没有战机,那就是一艘船而已。
而且海抗军现在购买工业品,唯一的来源就是美国,美国人轻松的分析数据。就能知道海抗军的装备情况。可以说,海抗军的战斗力几乎完全被美国清清楚楚的掌控,实在是太被动了。
---------
应该说,现在美国人还需要海抗军共同对抗小日本。但是却不想海抗军真正的发展壮大。
美国人现在施展的种种手段,其实就是这么个缘由。
李广很无奈。海抗军现在能建造潜艇,能生产电池。能生产鱼雷。能造坦克。但是实际上离开了美国,什么也造不成,自身连一块钢板都生产不出来。
海抗军的陆军武器好一点,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收获颇丰,几乎可以不依靠美国解决。但是海抗军所需要的海军武器,只有从美国购买。无论是战机还是高炮。
身为一个穿越人,李广觉得自己的智商开始不够用了。这个问题完全无解,海唐国没有工业基础,没有经济基础。美国人可以很轻松的卡死海抗军的所有供应。
----------
李广现在已经不愤青了,他深知,现在的海抗军,现在的海唐国离开了美国就玩不转。
愤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眼前的两件事。
第一,把太平洋号航母卖给美国。第二,美国给出的犒赏该如何运用。
李广思考了一个晚上,决定既然是无法抗拒。就要想法在美国制定的规则内为海唐国争取更多的利益。
对于太平洋号航母,李广决定送给美国海军使用。
附加条件是,四四年以前还给海抗军,当然美国人肯定会添加许多设施,就当租金了。到了四四年,美国人的航母肯定不会缺乏,还给海抗军应当是美军可以接受的条件。
另外,如果美军在作战中,这艘航母被日军或者德军击沉,那么必须还给海抗军一艘埃塞克斯级正规航母。
这一点很关键,要知道航母不是船体,而是各种武器各种科技的综合体。从价值上来说,船体仅仅占到一艘航母的一半造价。后世的航母,船体占造价的比例更低。美国人如果真的把一艘埃塞克斯级航母交给海抗军,那么其中的意义可不仅仅是一艘航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把美国海军最高的技术交给了海抗军。
李广担心美国人不答应这一条,虽然美军不一定会被击沉这艘航母。暗中请袁教授找杜鲁门副总统活动一下,在美国政界中海唐国和杜鲁门算是关系最好的。
当然,美国政府会玩花招,但是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不会赖账。比如这次给海抗军的犒赏,六千万美金虽然被美国控制了用途,但是却没有赖账。只要不赖帐,玩花招最多就是拖延时间,或者减少一些高科技附件,即便如此海唐国也是大赚。再加上,海唐国现在也有一点点底气,那就是神不知鬼不觉的拖走了日本的加贺号航母,战争中出现一些意外,也能及时的填补空缺。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海唐国的根本战略--建国。
六千万美金的现金。这可是一笔大收入。海抗军现在家底不少,但是没有活钱。海军的航母,舰艇,潜艇,陆军的坦克,火炮,炮弹,以及马达加斯加的战事如同吞金兽一般的在消耗着海抗军的家底。
而海抗军现在实际上处于一种只出不进的状态。
李广意识到,如果海唐国建国,必须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农业和工业都必须及早筹备。
别的不说,海唐国可是从法国口中夺取的马达加斯加。二战结束后,怕是免不了一场大战。法国佬现在成了死鱼,不表示战后不会报复。到了哪个时候,美国人肯定不会帮海抗军的,最多会充当一下调解人,至于偏向哪一方,不好说。
眼前的话,没有经济基础,肯定是处处受制于人。这个受制是全方位的,海唐国到目前为止仅仅有几种武器能够制造,连一支步枪都不能生产的。而且别看美国几次援助海唐国的资金量不能和英国苏联中国相比,但是却是极为必要的。
海唐国的经济底细李广很清楚。包括现金和物资的储备。总的家底在六月份是大约三千万美金。
以海唐国现有的所有产业,每年真正的盈利也就是一千万美金以内。而这个数字也只是在开始销售鱼雷给美军之后才能达到的数字。
此前海抗军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和德国的贸易,以及敦刻尔克的投机,和战斗的缴获获得的。马无夜草不肥,现在。很多门路断绝,没有了夜草。海唐国的盈利能力严重不足。
而海抗军和政府部门的总消耗。以目前的规模计算,每年需要三千万美金,如果作战的话,比较中肯的数字是六千万美金。
也就是说,海抗军所有的资金能支持到明年的年初,加上美国人给的战功犒赏六千万美金的话。可以支撑到四四年的年中。前提是:军队保持在目前的规模,战争还不出现大的意外。移民数量保持在目前的水平。
但是战争已经出现了意外,日军开始了攻占锡兰的军事行动。海抗军不扩充兵员肯定是不现实的,移民数量不增加也是不现实的。不增加到一定程度。如何立国?
如果海抗军不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到四四年初,就会面临一种解不开锅的窘境。而四四年以后,才是盟国获得最大利益的时间段。揭不开锅的乞丐想争取什么利益,完全是笑话。
可是,不说每年六千万美金,就是每年三千万美金对于海唐国来说也是一个难以完成的数字。
工业方面,海唐国完全没有竞争力,只能依靠有限的几种武器赚钱,而每年的一千万美金来源大多是从这几项武器所得。如果美国人不再购买鱼雷,不再购买电池,海抗军的经济立刻就会陷入难以为继的状况。
难道真的要从农业上想办法?
以前,袁晔教授提过他的发展经济的思路。他的思路比较传统,--农业。他认为只要粮食供应充足,经济很容易就会发展的。历史上只要是粮食生产充足的年代,经济都是最繁荣的年代。而且农业能够更多的吸引移民,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李广觉得这个主意实在不靠谱。但是李广绞尽脑汁,却只能想出一种适合大规模,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还符合海唐国移民政策的产业。
而李广这个现代人,对于靠种地赚钱一点兴趣都没有。要知道这个年代一亩地的小麦或者稻米的产量也就一百公斤,而且还是很不错的产量。
一吨的小麦在美国的价格也不过五六十美金。也就是说种十亩地才能创造五六十美金的产值。还不够买一支m1步枪的钱。
但是,根据海唐国目前的情况,好像种地还真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产业。如果真的认真计算,就会发现,种地还真的是一项极好的产业。
首先土地不用花钱买,占领了马达加斯加所有的土地都是海唐国的。其次,种地绝对能做到投入一产出二。也就是百分之一百的纯利润。
一个农民,哪怕是半劳动力,也完全能够做到生产出自身消耗两倍的粮食。
粮食,别看是一种廉价商品,但是销路绝对不愁。且不说欧洲对粮食的渴求,就是印度也急缺粮食。在四二年的上半年,孟加拉地区发生了大规模饥荒,如果贩卖粮食的话,轻松可以获利几倍。而且换到的可都是真正的硬通货--黄金。
仅仅从经济的角度看,种地好像还真的是非常好的产业。毕竟利润达到一倍的工业项目其实也不多的,而军火工业利润虽高,但是技术要求也高,更是会和美国的产业巨头们有所冲突。
其实是李广这个现代人傻了,在这个时代,农业本来就是一个劳动力能够养活一家的产业。当然前提是得自己有田地。海抗军只要占领了马达加斯加,也就解决了这个前提条件。
当初袁晔教授提出以农业为主的时候,李广还认为其搞经济的手段太老土。现在李广经过深思熟虑,才觉得袁晔教授的思路更加切合实际,更符合海唐国移民的现状。海唐国所能争取到的移民大多数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或许种地真的是最合适的产业。
搞工业不仅得有资金,还得有技术,还得有人才,海唐国现在仅有的几项工业已经占用了所有的技术人员,根本就扯不开摊子。
搞农业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美国政府虽然控制了海唐国的资金用途,主要是指军火方面,但是对于农产品和生活生产物资没有控制。而生产生活物资,也是相比较战前涨价不多的商品,相对的算是物美价廉。
一个现代人却想不出一个能够支撑海抗军军费的产业项目,实在是够李广感觉脸红的。
实际上,李广也不用脸红,每年三千万美金到六千万美金的军费对于一个正式的国家来说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乌拉圭总人口超过两百万,但是一年的政府总收入也才一千万美金。
而日本总人数八千万,但是四二年军费支出也才一百八十八亿日元,实际上已经是穷兵黩武的状态。
想来想去,李广决定把这六千万的使用权,除了一千万美金要购买必须的军火,留出五千万交给袁总理全权处理,所有产业也归袁总理经营。反正本来经济和民政就应该是袁总理分内的事务。
当然作为一个现代人,该提建议还是要提的,李广也不可能完全放手。在原来李广和袁教授的分工中,民政外交是袁教授的工作。民间经济也归袁总理处理,但是许多有关军工的产业实际上是李广在处理。
现在,李广这个举动,实际上等于把经济民政大权全部交给了袁总理。
李广对政府方面的要求是,从四三年开始,每年至少为海抗军提供至少三千万美金的军费开支。袁总理肩膀上的担子可是一点也不轻的。
六月十二日,李广在霸下一号上整整闭门思考了一天一夜,作出了最后决定,然后才登陆珍珠港。
尼米兹上将仍然是一副和蔼可亲,绅士风度。李广现在看着尼米兹上将那张如沐春风的脸,心中就是腻味。这个老家伙,在中途岛海战前,就是这么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现在仍然如此。
无论李广是送还是租,反正大西洋号航母尼米兹上将肯定自己能拿到手了。
在李广离开珍珠港时,尼米兹还很有风度的送行。尼米兹可以摆出姿态,他背后是强大的美国实力。
李广自认大方,但是连续被尼米兹,或者说美国胁迫,暗暗下定决心,一定想个法子,要尼米兹的好看,要美国人好看。(未完待续。。)
令李广郁闷的不仅仅是美国要购买大西洋号航母,和采购受阻。袁教授在电报中还提出,美国人现在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海唐国物资计划部。也就是说海唐国以后要采购物资,必须经过这个部门批准,不是说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
大国有大国的气度,美国人没有赖账,在李广到达珍珠港之前,关于中途岛海战的犒赏六千万美金已经到了海唐国的账户上。
根据中途岛海战的战绩,美国人把战功折合成了三艘航母,这个犒赏的确没有出现什么低估,相反还有些高估。一艘航母,美国给出两千万美金的赏格。这个数字虽然不能和日本航母的造价相比,更是远不到日军航母的所有投入资金。但是在战斗中,海抗军其实只是担任了破盾的利刃,美军承担的任务其实更多,能得到这样的赏格其实不算少的。
大国又有着大国的霸道,这些钱美国人给出了使用“指导‘:第一,必须购买美国物资。第二要经过美国政府的计划,也就是说不是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什么时候买,买多少,买什么物资,全部要听美国的。
美国人在整个二战中,对于英国的援助可谓是不遗余力。但是对中国的援助仅仅是吊着胃口,饿不死就成,蒋委员长不投降就成。这就是美国的援助政策,美国人担心给蒋委员长的援助太多,未来难以控制中国。
现在,很明显,美国人又在玩这套把戏,要对海唐国严加控制。海唐国的发展速度惊人。中途岛一战的战绩震惊了美国。美国政客们担心,假以时日,海唐国力量壮大,再也难以控制。
抽走海抗军一艘航母,既有补充美军战舰的目的,又何尝没有防止海唐国过分壮大的缘由呢?
而控制海抗军购买军火的种类速度,更是把海抗军的战斗力窝在了手心里。
比如美国人只要控制了战机的出口。海抗军有航母又有什么用?没有战机,那就是一艘船而已。
而且海抗军现在购买工业品,唯一的来源就是美国,美国人轻松的分析数据。就能知道海抗军的装备情况。可以说,海抗军的战斗力几乎完全被美国清清楚楚的掌控,实在是太被动了。
---------
应该说,现在美国人还需要海抗军共同对抗小日本。但是却不想海抗军真正的发展壮大。
美国人现在施展的种种手段,其实就是这么个缘由。
李广很无奈。海抗军现在能建造潜艇,能生产电池。能生产鱼雷。能造坦克。但是实际上离开了美国,什么也造不成,自身连一块钢板都生产不出来。
海抗军的陆军武器好一点,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收获颇丰,几乎可以不依靠美国解决。但是海抗军所需要的海军武器,只有从美国购买。无论是战机还是高炮。
身为一个穿越人,李广觉得自己的智商开始不够用了。这个问题完全无解,海唐国没有工业基础,没有经济基础。美国人可以很轻松的卡死海抗军的所有供应。
----------
李广现在已经不愤青了,他深知,现在的海抗军,现在的海唐国离开了美国就玩不转。
愤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眼前的两件事。
第一,把太平洋号航母卖给美国。第二,美国给出的犒赏该如何运用。
李广思考了一个晚上,决定既然是无法抗拒。就要想法在美国制定的规则内为海唐国争取更多的利益。
对于太平洋号航母,李广决定送给美国海军使用。
附加条件是,四四年以前还给海抗军,当然美国人肯定会添加许多设施,就当租金了。到了四四年,美国人的航母肯定不会缺乏,还给海抗军应当是美军可以接受的条件。
另外,如果美军在作战中,这艘航母被日军或者德军击沉,那么必须还给海抗军一艘埃塞克斯级正规航母。
这一点很关键,要知道航母不是船体,而是各种武器各种科技的综合体。从价值上来说,船体仅仅占到一艘航母的一半造价。后世的航母,船体占造价的比例更低。美国人如果真的把一艘埃塞克斯级航母交给海抗军,那么其中的意义可不仅仅是一艘航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把美国海军最高的技术交给了海抗军。
李广担心美国人不答应这一条,虽然美军不一定会被击沉这艘航母。暗中请袁教授找杜鲁门副总统活动一下,在美国政界中海唐国和杜鲁门算是关系最好的。
当然,美国政府会玩花招,但是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不会赖账。比如这次给海抗军的犒赏,六千万美金虽然被美国控制了用途,但是却没有赖账。只要不赖帐,玩花招最多就是拖延时间,或者减少一些高科技附件,即便如此海唐国也是大赚。再加上,海唐国现在也有一点点底气,那就是神不知鬼不觉的拖走了日本的加贺号航母,战争中出现一些意外,也能及时的填补空缺。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海唐国的根本战略--建国。
六千万美金的现金。这可是一笔大收入。海抗军现在家底不少,但是没有活钱。海军的航母,舰艇,潜艇,陆军的坦克,火炮,炮弹,以及马达加斯加的战事如同吞金兽一般的在消耗着海抗军的家底。
而海抗军现在实际上处于一种只出不进的状态。
李广意识到,如果海唐国建国,必须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农业和工业都必须及早筹备。
别的不说,海唐国可是从法国口中夺取的马达加斯加。二战结束后,怕是免不了一场大战。法国佬现在成了死鱼,不表示战后不会报复。到了哪个时候,美国人肯定不会帮海抗军的,最多会充当一下调解人,至于偏向哪一方,不好说。
眼前的话,没有经济基础,肯定是处处受制于人。这个受制是全方位的,海唐国到目前为止仅仅有几种武器能够制造,连一支步枪都不能生产的。而且别看美国几次援助海唐国的资金量不能和英国苏联中国相比,但是却是极为必要的。
海唐国的经济底细李广很清楚。包括现金和物资的储备。总的家底在六月份是大约三千万美金。
以海唐国现有的所有产业,每年真正的盈利也就是一千万美金以内。而这个数字也只是在开始销售鱼雷给美军之后才能达到的数字。
此前海抗军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和德国的贸易,以及敦刻尔克的投机,和战斗的缴获获得的。马无夜草不肥,现在。很多门路断绝,没有了夜草。海唐国的盈利能力严重不足。
而海抗军和政府部门的总消耗。以目前的规模计算,每年需要三千万美金,如果作战的话,比较中肯的数字是六千万美金。
也就是说,海抗军所有的资金能支持到明年的年初,加上美国人给的战功犒赏六千万美金的话。可以支撑到四四年的年中。前提是:军队保持在目前的规模,战争还不出现大的意外。移民数量保持在目前的水平。
但是战争已经出现了意外,日军开始了攻占锡兰的军事行动。海抗军不扩充兵员肯定是不现实的,移民数量不增加也是不现实的。不增加到一定程度。如何立国?
如果海抗军不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到四四年初,就会面临一种解不开锅的窘境。而四四年以后,才是盟国获得最大利益的时间段。揭不开锅的乞丐想争取什么利益,完全是笑话。
可是,不说每年六千万美金,就是每年三千万美金对于海唐国来说也是一个难以完成的数字。
工业方面,海唐国完全没有竞争力,只能依靠有限的几种武器赚钱,而每年的一千万美金来源大多是从这几项武器所得。如果美国人不再购买鱼雷,不再购买电池,海抗军的经济立刻就会陷入难以为继的状况。
难道真的要从农业上想办法?
以前,袁晔教授提过他的发展经济的思路。他的思路比较传统,--农业。他认为只要粮食供应充足,经济很容易就会发展的。历史上只要是粮食生产充足的年代,经济都是最繁荣的年代。而且农业能够更多的吸引移民,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李广觉得这个主意实在不靠谱。但是李广绞尽脑汁,却只能想出一种适合大规模,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还符合海唐国移民政策的产业。
而李广这个现代人,对于靠种地赚钱一点兴趣都没有。要知道这个年代一亩地的小麦或者稻米的产量也就一百公斤,而且还是很不错的产量。
一吨的小麦在美国的价格也不过五六十美金。也就是说种十亩地才能创造五六十美金的产值。还不够买一支m1步枪的钱。
但是,根据海唐国目前的情况,好像种地还真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产业。如果真的认真计算,就会发现,种地还真的是一项极好的产业。
首先土地不用花钱买,占领了马达加斯加所有的土地都是海唐国的。其次,种地绝对能做到投入一产出二。也就是百分之一百的纯利润。
一个农民,哪怕是半劳动力,也完全能够做到生产出自身消耗两倍的粮食。
粮食,别看是一种廉价商品,但是销路绝对不愁。且不说欧洲对粮食的渴求,就是印度也急缺粮食。在四二年的上半年,孟加拉地区发生了大规模饥荒,如果贩卖粮食的话,轻松可以获利几倍。而且换到的可都是真正的硬通货--黄金。
仅仅从经济的角度看,种地好像还真的是非常好的产业。毕竟利润达到一倍的工业项目其实也不多的,而军火工业利润虽高,但是技术要求也高,更是会和美国的产业巨头们有所冲突。
其实是李广这个现代人傻了,在这个时代,农业本来就是一个劳动力能够养活一家的产业。当然前提是得自己有田地。海抗军只要占领了马达加斯加,也就解决了这个前提条件。
当初袁晔教授提出以农业为主的时候,李广还认为其搞经济的手段太老土。现在李广经过深思熟虑,才觉得袁晔教授的思路更加切合实际,更符合海唐国移民的现状。海唐国所能争取到的移民大多数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或许种地真的是最合适的产业。
搞工业不仅得有资金,还得有技术,还得有人才,海唐国现在仅有的几项工业已经占用了所有的技术人员,根本就扯不开摊子。
搞农业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美国政府虽然控制了海唐国的资金用途,主要是指军火方面,但是对于农产品和生活生产物资没有控制。而生产生活物资,也是相比较战前涨价不多的商品,相对的算是物美价廉。
一个现代人却想不出一个能够支撑海抗军军费的产业项目,实在是够李广感觉脸红的。
实际上,李广也不用脸红,每年三千万美金到六千万美金的军费对于一个正式的国家来说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乌拉圭总人口超过两百万,但是一年的政府总收入也才一千万美金。
而日本总人数八千万,但是四二年军费支出也才一百八十八亿日元,实际上已经是穷兵黩武的状态。
想来想去,李广决定把这六千万的使用权,除了一千万美金要购买必须的军火,留出五千万交给袁总理全权处理,所有产业也归袁总理经营。反正本来经济和民政就应该是袁总理分内的事务。
当然作为一个现代人,该提建议还是要提的,李广也不可能完全放手。在原来李广和袁教授的分工中,民政外交是袁教授的工作。民间经济也归袁总理处理,但是许多有关军工的产业实际上是李广在处理。
现在,李广这个举动,实际上等于把经济民政大权全部交给了袁总理。
李广对政府方面的要求是,从四三年开始,每年至少为海抗军提供至少三千万美金的军费开支。袁总理肩膀上的担子可是一点也不轻的。
六月十二日,李广在霸下一号上整整闭门思考了一天一夜,作出了最后决定,然后才登陆珍珠港。
尼米兹上将仍然是一副和蔼可亲,绅士风度。李广现在看着尼米兹上将那张如沐春风的脸,心中就是腻味。这个老家伙,在中途岛海战前,就是这么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现在仍然如此。
无论李广是送还是租,反正大西洋号航母尼米兹上将肯定自己能拿到手了。
在李广离开珍珠港时,尼米兹还很有风度的送行。尼米兹可以摆出姿态,他背后是强大的美国实力。
李广自认大方,但是连续被尼米兹,或者说美国胁迫,暗暗下定决心,一定想个法子,要尼米兹的好看,要美国人好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