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 蜀中来信
就在华安与王三打趣的时候,又一名小校进入了中军大帐,并抱拳道:“启禀将军,据前线斥候回报,燕国多路大军皆出现异动。”
“燕国大军有何异动,快说。”华安连忙问道。
小校抱拳道:“将军,慕容恪的燕军主力,已经向襄国奔来,另外鲁口方向和蓟城方向的数万燕国大军,也开始向襄国方向调动,数路大军加起来足有二十万人马,燕军似乎有攻打邺城的打算。”
“大哥,燕军大规模向襄国城集结人马,似乎真的是要攻打邺城啊!”王三闻言,也做出了同样的判断。
华安点头道:“没错,燕国大军的确有攻打邺城的打算,此刻,代国大军已经推进到晋阳城,慕容俊怎能甘心落于人后,不过,慕容俊攻打鲁口耽误了不少时间,此刻,向邺城进攻已经太晚了,我军与魏国大军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只要沿着漳水列阵,便可以将燕国大军阻挡在漳水以北,先耗上几个月,而后在燕军疲惫不堪的时候发起反击,必可一举击溃燕军主力。”
“大哥说的是,我军士气已经恢复,现在的我军,已经不必惧怕燕军主力了,不过,大哥似乎要与燕军打持久战,打算耗几个月,这是为何?不能速战破敌吗?”王三疑惑的说道。
华安开口解释道:“燕军兵力优于我军,战力也不再我军之下,再加上燕军主将慕容恪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名将。我军想要速战而胜之,岂会那么容易,况且,燕军主力皆是骑兵,而我军和魏国大军却有不少的步兵,为了阻止燕军骑兵发挥优势,我军自然要借助河流的力量,沿河驻守,让燕军不能飞渡,如此对峙数月。燕军必然难以支撑。这就为我军带来了胜利的转机。”
燕国大片区域,连续三个月没有下雨,粮食的减产自然是非常严重的,华安相信。只要自己与燕国大军耗到秋收之后。燕军主力所要承受的压力一定非常大。进而不得不撤军。
“大哥觉得,若是我军主力与燕军主力正面厮杀,我军会居于下风?”王三轻声问道。
华安想了一下。正色道:“我军与燕军的实力,应该在伯仲之间,谁弱谁强不太好判断,若是正面厮杀,很有可能会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如此一来,岂不让第三方坐收渔翁之利。”
华安所说的第三方,自然是蒲洪、姚襄之流,甚至,还包括桓温、殷浩等人,为了打击燕国,而让自己麾下的大军承受巨大的损失,从而失去威慑第三方的能力,这是华安所不愿意做的。
见华安首先考虑到黄雀在后,王三认可的点了点头,对华安的见识表示赞叹和佩服。
“大哥,燕国此时调兵遣将,估计最快半个月就可以集结完毕,二十天之内,就可以对邺城发起进攻了,我军如何布置,还请大哥早日安排。”王三请命道。
“不急,如何布置防守事宜,大哥还要与蒋干将军商议一下呢?毕竟,此刻,我军兵力不足,必须与魏国大军同仇敌忾,方能挡住燕国大军的进攻,稳住我军的阵脚,我军目前的任务,仍然是继续训练,以逸待劳,等候燕军主力的进攻。”华安轻声说道。
王三闻言,点头道:“既然如此,我这就去训练大军,半个月之内,一定让我军完全恢复战斗力。”说完走出中军大帐。
随后,华安在中军大帐中,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派遣心腹亲兵,远赴辽东以北,游说高句丽和扶余等势力,准备在燕国的大后方放一把大火,以牵制河北的燕军主力。
华安不指望高句丽和扶余能帮多大的忙,但华安相信,只要燕国得知他派遣心腹前往高句丽等国,心里一点会非常的紧张,并不得不在辽东方向留下足够的防守兵力,以防这些已经归附大燕国的势力,发生反叛大燕国的行动。
关中方向已经日趋稳定,并且有王猛负责治理,华安基本不用操心,而蜀中方向的情况有些微妙,对于自己昔日兄弟内心的真实想法,华安还不是很清楚,不过,华安在离开蜀中,北上关中的时候,早就有了安排,在雷暴、铁牛两位主将麾下的部将之中,有许多都是华安安插的心腹,并且,这些人全都是单独行动,彼此之间,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向华安汇报蜀中的形势,以及雷暴、铁牛最近都做了什么异常的事情,当然,若完全没有异常,就不汇报,以增加隐蔽性。
这也就是说,华安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只要雷暴、铁牛出现异动,其麾下的部将之中,便会立即有人站出来,控制他们,并取而代之,从而确保蜀中,在华安的控制之中。
同时,为了防止雷暴和铁牛这两名优秀的将领,真的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华安派遣张育前往蜀中,对他们进行劝说,并让他们继续支持自己。
当然,为了防止张育心怀不轨,华安暗中在张育的身边也安插了眼线,并派遣多路聪士紧盯他的一举一动,一有异常情况,立即回报。
安排了如此多的眼线,监视自己麾下的重要属下,华安突然觉得自己,已经不信任任何人了,不过,小心驶得万年船,派遣眼线监视这些部下,也是因为害怕失去他们,是做大事者所必须具备的手段。
几日后,蜀中方向传回消息,张育已经与铁牛、雷暴联络上了,并成功劝说二人继续支持自己,而后不久,华安便收到了张育的亲笔信,信中将蜀中的情况,详细的向华安介绍,并表示经过一番努力,雷暴和铁牛已经明确表态,支持华安称王,并随时愿意听候调遣。
又过一日,华安受到了铁牛和雷暴的亲笔信,他们二人以兄弟的口吻,支持自己为王,并在信中称呼自己为北王大哥,口吻非常亲切,似乎多年的感情丝毫没有变化一般,直让华安觉得,在他们身边安排心腹有些不妥,不过,为了预防万一,华安仍旧不会撤出自己对二人的所有监视,就当保护他们好了。
得到雷暴和铁牛的全力支持,华安的心里又稳定了不少,此刻,蜀中、关中、司州皆在掌握之中,华安麾下的全部兵马足有三十余万,兵力不再燕国之下,若是紧急动员百姓参军,组建五十万大军,不在话下,只是,以目前蜀中和关中的粮草供应,没有必要组建如此多的部队,以防拖垮经济发展。
放眼当今天下,华安甚至觉得,若是自己敢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单以兵力来说,华安麾下的全部兵马与燕国大军,当在同一水平,是当今天下最强大的两股势力,除此之外,桓温的荆州军和拓跋什翼键的代国大军,兵马皆有二十万左右,亦不可小觑,殷浩的扬州军团,也有二十万人马,不过,蒲洪、姚襄、张遇、魏统等人全部难以控制,除去这十余万兵马,扬州军团的兵马只有十万左右,在大晋的三支主力之中,是最弱的一支。
另外,魏国、凉国兵马皆有十万之众,高句丽、扶余等其余势力的兵马,则没有超过十万兵马的,实力相对比较弱小。
但燕国与代国已经结盟,两国的大军加在一起足有五十万以上,若是把燕代两国看成一体,则必然是天下最强大的势力,而且,燕代联军全部南下对付华安,这还是让华安承受很大压力的,而华安目前,唯一能靠得住的,只有依附于自己的魏国大军,魏国与燕国是死敌,魏国大军可以为自己分担来自燕国大军的压力,而代国大军的压力,就只要靠谢艾独自承担了,好在晋阳城附近山地多,代国的大漠铁骑无法发挥最大的威力,这就给谢艾挡住代国大军提供了便利。
不过,如此一来,华安麾下的主力兵团全都被燕代联军牵制了,因此也就没有足够的兵力应对突发的威胁,比如、桓温军团、殷浩军团、蒲洪、姚襄等势力,这些势力的兵马加在一起足有四十万之众,比华安全部的兵马还多。
为此,华安做事也只能适可而止,比如为了摆脱大晋朝廷的掣肘,只能暂时选择表面效忠大晋朝廷的称王,而不能直接称帝,否则,这些势力很有可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自己,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华安知道,自己的实力虽强,但也不能应对百万大军的威胁,至少目前还没有如此大的实力。
而为了应对日后,可能更加严峻的天下形势,华安必须加紧发展农业,并以关中为核心,囤积更多的粮草物资,并在合适的时候,在关中方向训练一支十万人马以上的精锐兵团,做为战略预备队,而这支重要的部队,由王猛全权负责训练。(未完待续。。)
“燕国大军有何异动,快说。”华安连忙问道。
小校抱拳道:“将军,慕容恪的燕军主力,已经向襄国奔来,另外鲁口方向和蓟城方向的数万燕国大军,也开始向襄国方向调动,数路大军加起来足有二十万人马,燕军似乎有攻打邺城的打算。”
“大哥,燕军大规模向襄国城集结人马,似乎真的是要攻打邺城啊!”王三闻言,也做出了同样的判断。
华安点头道:“没错,燕国大军的确有攻打邺城的打算,此刻,代国大军已经推进到晋阳城,慕容俊怎能甘心落于人后,不过,慕容俊攻打鲁口耽误了不少时间,此刻,向邺城进攻已经太晚了,我军与魏国大军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只要沿着漳水列阵,便可以将燕国大军阻挡在漳水以北,先耗上几个月,而后在燕军疲惫不堪的时候发起反击,必可一举击溃燕军主力。”
“大哥说的是,我军士气已经恢复,现在的我军,已经不必惧怕燕军主力了,不过,大哥似乎要与燕军打持久战,打算耗几个月,这是为何?不能速战破敌吗?”王三疑惑的说道。
华安开口解释道:“燕军兵力优于我军,战力也不再我军之下,再加上燕军主将慕容恪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名将。我军想要速战而胜之,岂会那么容易,况且,燕军主力皆是骑兵,而我军和魏国大军却有不少的步兵,为了阻止燕军骑兵发挥优势,我军自然要借助河流的力量,沿河驻守,让燕军不能飞渡,如此对峙数月。燕军必然难以支撑。这就为我军带来了胜利的转机。”
燕国大片区域,连续三个月没有下雨,粮食的减产自然是非常严重的,华安相信。只要自己与燕国大军耗到秋收之后。燕军主力所要承受的压力一定非常大。进而不得不撤军。
“大哥觉得,若是我军主力与燕军主力正面厮杀,我军会居于下风?”王三轻声问道。
华安想了一下。正色道:“我军与燕军的实力,应该在伯仲之间,谁弱谁强不太好判断,若是正面厮杀,很有可能会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如此一来,岂不让第三方坐收渔翁之利。”
华安所说的第三方,自然是蒲洪、姚襄之流,甚至,还包括桓温、殷浩等人,为了打击燕国,而让自己麾下的大军承受巨大的损失,从而失去威慑第三方的能力,这是华安所不愿意做的。
见华安首先考虑到黄雀在后,王三认可的点了点头,对华安的见识表示赞叹和佩服。
“大哥,燕国此时调兵遣将,估计最快半个月就可以集结完毕,二十天之内,就可以对邺城发起进攻了,我军如何布置,还请大哥早日安排。”王三请命道。
“不急,如何布置防守事宜,大哥还要与蒋干将军商议一下呢?毕竟,此刻,我军兵力不足,必须与魏国大军同仇敌忾,方能挡住燕国大军的进攻,稳住我军的阵脚,我军目前的任务,仍然是继续训练,以逸待劳,等候燕军主力的进攻。”华安轻声说道。
王三闻言,点头道:“既然如此,我这就去训练大军,半个月之内,一定让我军完全恢复战斗力。”说完走出中军大帐。
随后,华安在中军大帐中,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派遣心腹亲兵,远赴辽东以北,游说高句丽和扶余等势力,准备在燕国的大后方放一把大火,以牵制河北的燕军主力。
华安不指望高句丽和扶余能帮多大的忙,但华安相信,只要燕国得知他派遣心腹前往高句丽等国,心里一点会非常的紧张,并不得不在辽东方向留下足够的防守兵力,以防这些已经归附大燕国的势力,发生反叛大燕国的行动。
关中方向已经日趋稳定,并且有王猛负责治理,华安基本不用操心,而蜀中方向的情况有些微妙,对于自己昔日兄弟内心的真实想法,华安还不是很清楚,不过,华安在离开蜀中,北上关中的时候,早就有了安排,在雷暴、铁牛两位主将麾下的部将之中,有许多都是华安安插的心腹,并且,这些人全都是单独行动,彼此之间,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向华安汇报蜀中的形势,以及雷暴、铁牛最近都做了什么异常的事情,当然,若完全没有异常,就不汇报,以增加隐蔽性。
这也就是说,华安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只要雷暴、铁牛出现异动,其麾下的部将之中,便会立即有人站出来,控制他们,并取而代之,从而确保蜀中,在华安的控制之中。
同时,为了防止雷暴和铁牛这两名优秀的将领,真的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华安派遣张育前往蜀中,对他们进行劝说,并让他们继续支持自己。
当然,为了防止张育心怀不轨,华安暗中在张育的身边也安插了眼线,并派遣多路聪士紧盯他的一举一动,一有异常情况,立即回报。
安排了如此多的眼线,监视自己麾下的重要属下,华安突然觉得自己,已经不信任任何人了,不过,小心驶得万年船,派遣眼线监视这些部下,也是因为害怕失去他们,是做大事者所必须具备的手段。
几日后,蜀中方向传回消息,张育已经与铁牛、雷暴联络上了,并成功劝说二人继续支持自己,而后不久,华安便收到了张育的亲笔信,信中将蜀中的情况,详细的向华安介绍,并表示经过一番努力,雷暴和铁牛已经明确表态,支持华安称王,并随时愿意听候调遣。
又过一日,华安受到了铁牛和雷暴的亲笔信,他们二人以兄弟的口吻,支持自己为王,并在信中称呼自己为北王大哥,口吻非常亲切,似乎多年的感情丝毫没有变化一般,直让华安觉得,在他们身边安排心腹有些不妥,不过,为了预防万一,华安仍旧不会撤出自己对二人的所有监视,就当保护他们好了。
得到雷暴和铁牛的全力支持,华安的心里又稳定了不少,此刻,蜀中、关中、司州皆在掌握之中,华安麾下的全部兵马足有三十余万,兵力不再燕国之下,若是紧急动员百姓参军,组建五十万大军,不在话下,只是,以目前蜀中和关中的粮草供应,没有必要组建如此多的部队,以防拖垮经济发展。
放眼当今天下,华安甚至觉得,若是自己敢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单以兵力来说,华安麾下的全部兵马与燕国大军,当在同一水平,是当今天下最强大的两股势力,除此之外,桓温的荆州军和拓跋什翼键的代国大军,兵马皆有二十万左右,亦不可小觑,殷浩的扬州军团,也有二十万人马,不过,蒲洪、姚襄、张遇、魏统等人全部难以控制,除去这十余万兵马,扬州军团的兵马只有十万左右,在大晋的三支主力之中,是最弱的一支。
另外,魏国、凉国兵马皆有十万之众,高句丽、扶余等其余势力的兵马,则没有超过十万兵马的,实力相对比较弱小。
但燕国与代国已经结盟,两国的大军加在一起足有五十万以上,若是把燕代两国看成一体,则必然是天下最强大的势力,而且,燕代联军全部南下对付华安,这还是让华安承受很大压力的,而华安目前,唯一能靠得住的,只有依附于自己的魏国大军,魏国与燕国是死敌,魏国大军可以为自己分担来自燕国大军的压力,而代国大军的压力,就只要靠谢艾独自承担了,好在晋阳城附近山地多,代国的大漠铁骑无法发挥最大的威力,这就给谢艾挡住代国大军提供了便利。
不过,如此一来,华安麾下的主力兵团全都被燕代联军牵制了,因此也就没有足够的兵力应对突发的威胁,比如、桓温军团、殷浩军团、蒲洪、姚襄等势力,这些势力的兵马加在一起足有四十万之众,比华安全部的兵马还多。
为此,华安做事也只能适可而止,比如为了摆脱大晋朝廷的掣肘,只能暂时选择表面效忠大晋朝廷的称王,而不能直接称帝,否则,这些势力很有可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自己,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华安知道,自己的实力虽强,但也不能应对百万大军的威胁,至少目前还没有如此大的实力。
而为了应对日后,可能更加严峻的天下形势,华安必须加紧发展农业,并以关中为核心,囤积更多的粮草物资,并在合适的时候,在关中方向训练一支十万人马以上的精锐兵团,做为战略预备队,而这支重要的部队,由王猛全权负责训练。(未完待续。。)